解读林彪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208112933
作者:周敬青
页数:313页

内容概要

周敬青
法学博士,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政党研究所副所长。

书籍目录

弁言
第一章 解析林彪
第一节 功过是非话林彪
第二节 战争年代的林彪
一、富有军事才能,战功卓著
二、性格弱点:孤傲与狭窄
第三节 建国初期的沉寂
一、解析林彪拒受出兵朝鲜帅印之因
二、高饶事件中的林彪
第四节 1959年庐山会议上开始崛起
一、林彪成为党内斗争“赢家”
二、潜心研究“登龙术”
第五节 步入权力的顶峰
一、“突出政治”屡出新招
二、七千人大会上成功的政治投机
三、造“神”运动的急先锋
四、从“造神者”成为紧邻神位的“天将”
第二章 林彪集团的崛起
第一节 林彪集团的成员
一、“四大金刚”——林彪集团的“台柱子”
二、叶群——维系林彪集团的纽带
三、林立果及其“小舰队”
附:林彪反革命集团情况一览表
第二节 林彪集团的形成过程
一、网罗班底
二、羽翼渐丰
三、精具雏形
四、控制和改组军委办事组——林彪集团形成的标志
五、中共九大——林彪集团发展的顶峰
第三章 林彪集团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第一节 从亲密到对抗:毛泽东与林彪关系的裂变
一、毛泽东选择林彪作为接班人的原因
二、毛泽东与林彪的分歧
第二节 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的结盟与争斗
一、九大之前,互相勾结,借势自重
二、九大以后,钩心斗角,矛盾日重
第三节 庐山上风云突变毛泽东和林彪的矛盾尖锐化
一、“设国家主席”和“称天才”问题的争论
二、九届二中全会上的冲突
第四节 庐山会议后的再较量
一、“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角”
二、“联合舰队”铤而走险的制定《“571工程”纪要》
附:“571工程”纪要
第四章 “九一三”事件与林彪集团的覆灭
第一节 “九一三”事件探析
一、“九一三”事件的谜团
二、林彪之死,天造地合
第二节 “九一三”事件后中国政局的变化
一、惊雷过后的觉醒
二、毛泽东在政策上进行局部性调整
三、周恩来抓住纠“左”的历史契机
四、江青集团企图扭转批林方向
第三节 聚焦“九一三”事件
一、国内外主要论著及其观点介绍
二、对深化“九一三”事件研究的思考
第五章 几个有关史实辨析
第一节 所谓“林彪之冤”
一、驳林彪“冤屈之一”
二、驳林彪“冤屈之二”
三、驳林彪“冤屈之三”
第二节 对“两案”审判的再思考
一、对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审判依据
二、“反革命罪”罪名评析
三、“两案”审判热点、难点问题
第三节 林彪外逃中一个插曲的真相
第四节 解开林彪是否被挟持之谜——兼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一则史实
一、出逃前的策划与准备
二、放弃南逃广州,改为北判苏联
三、林彪是否参与了外逃的谋划
四、现场目击者作证
第五节 林彪的“九八”手令真伪之辨析
一、看过“九八”手令的人的供词
二、“九八”手令所起到的作用
三、江腾蛟与“九八”手令
第六节 256号飞机从起飞到坠毁的几个疑点剖析——不正常的转弯、机上大洞、飞机坠毁的原因
一、不正常的转弯
附:林彪座机强行起飞后不正常转弯示意图
二、机上大洞
三、调查飞机坠毁的原因
第六章 对“林彪现象”的反思
第一节 林彪等人蜕变的主观原因
第二节 林彪集团产生和发育的土壤
第三节 林彪集团产生的制度根源
第四节 林彪集团活动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专家评语摘录
后记

作者简介

《解读林彪》内容简介:如何解读林彪跌宕诡奇、曲折多变的人生,实事求是地评价林彪的功过是非?从亲密到对抗,如何厘清毛泽东与林彪关系裂变的轨迹?《“571工程”纪要》是要“国富民强”,还是《狂人日记》、《我的奋斗》?海外学者发表的《古有窦娥,今有林彪》,其“林彪三冤”的论断有史实根据吗?林彪是否被挟持外逃?“文化大革命”中为何会出现“林彪现象”?……“九一三”事件,被视为“中国政治之谜”、“亚洲最大谜团之一”。事隔四十余年,难解之谜仍旧存在,社会上种种传说离奇附会、种种谣言传神演绎,一度甚嚣尘上,史学界更是深陷现实与虚幻的泥淖。《解读林彪》立足史料,全方位、多细节地对林彪集团以及“林彪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揭秘,对人们一直以来的种种疑惑进行了细致解析与回答,同时批驳了海内外对此事件积存已久的歪曲与谣传——正是拨开“迷雾”使历史之“脸”渐臻清晰。


 解读林彪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林彪是中共党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其早年指挥千军万马,为共和国立下的赫赫战功,令人敬佩,而其建国以后的“异军突起”,到最后的折戟沉沙异国,更是令人唏嘘。时至今日,面对林彪跌宕诡奇的人生和他的功过,仍然是众说纷纭,乃至成为中共历史研究中最热点和最难点的问题之一。近日读到的周敬青教授的《解读林彪》一书,算是研究“林彪”的最新成果之一。该书的着力点,在于以“林彪”为中心,梳理“林彪集团”的来龙去脉,并对林彪进行评价。从全书来看,周敬青教授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虽然行文中还没有脱离党史研究中常见的“以论带史”的毛病,但也基本做到了平实、客观。但是读完全书,仍对全书感到些许遗憾。最大的一个遗憾是周敬青对于近年来新发掘林彪研究的史料、研究成果还缺乏应有的关注。具体到“林彪”研究中,近年来陆续出版了许多知情者的回忆录。其中,被称为林彪集团“四大金刚”之一的吴法宪的《岁月艰难》一书即是其中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在该书中,吴法宪对于林彪集团有种种不同于此前公开出版物的说法。比如,在林彪集团垮台以后,吴法宪就曾供认林彪的妻子叶群曾经说了“如果不设国家主席,林彪怎么办,往哪里摆?”。这句话也长期作为林彪想当国家主席的证据之一。多年以后吴法宪在回忆录中回忆了当时情景,说这句话是汪东兴说的,并非叶群所言,自己是受形势所迫栽赃。吴法宪的这些说法,无论真伪,但因为其重要性,应该给予充分的回应、辨析。但可惜周敬青教授在全书中仅仅是备录存疑,而没有做更深一步的探讨。书中并且把吴法宪的回忆录《岁月艰难》错误地写成了《艰难岁月》。只有寥寥几处引用了吴法宪的回忆。近年来“四大金刚”中的另两大“金刚”李作鹏和邱会作都出版了回忆录,对涉及到林彪的诸多重大事件都有不同于常的说法,对于分析林彪集团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也许是因为专著成稿时间较早,而史料出版在后,周敬青教授似乎没有来得及辨析。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个最大困难是关键性史料的匮乏,林彪研究也是如此。相比于其他研究,林彪研究中史料的支离破碎现象更为明显,许多研究只能基于一些零星的文字资料展开,如笔记、日记、字条、电话记录之类。不过,史料的匮乏,并不意味着不能展开高质量的研究。某种意义上,对历史关头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进行史学研究,就是一个侦探破案的过程。高明的侦探会格外小心那些太容易出现的证据,在案发现场小心爬梳,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比如关于林彪为什么没有带兵抗美援朝,一个广泛的说法是因为林彪对美国有畏惧心理,所以托病请辞。几乎所有论著都采用这个说法,周敬青教授的《解读林彪》也是如此。然而,近年来,沈志华、陈立旭等人经过小心梳理后,都先后发现这并非实情。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很复杂,虽然林彪不主张出兵援朝,但是对于毛泽东的决定,林彪甚至已开始做带兵出征的准备和安排,但最终确实是因为身体不好而难以成行,中央最终改由彭德怀带兵。以林彪多年军事指挥经历和自尊自傲的个性,岂是畏战之人?周敬青教授虽然对林彪的病情也有所描述,似乎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是关系到林彪能否出战朝鲜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对此尚缺同情性地了解。关于林彪的病,他的司机楚成瑞和秘书关光烈有着十分详细的回忆。林彪患有神经衰弱和失眠症,建国后病情趋重,旧病没好,又添新病,怕冷、怕水、怕光、怕风、头痛、腰痛,而且一天到晚静不下来,需要不断地活动,一到晚上更厉害。因为怕光,他的房间里挂了三层窗帘,白天进去都要打手电筒。因为怕风,女儿为他跳舞,都要在屋外,林彪隔着玻璃看。林彪案中的热点问题很多,比如林彪与周恩来、康生等人的关系,林彪是否参与谋杀毛泽东等等,近年来都有显著的研究进展,值得重视。可惜,周著也没有太多涉及到这些,相关论述有人云亦云之嫌,在史料的梳理之外尚缺敏锐的观察与判断。据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回忆,当得知林彪摔死的消息时,周恩来先是默默流泪,后来嚎啕大哭起来,几度哽咽失声。最后周恩来慢慢平静下来,半天才吐出一句话来:“你们不明白,事情不那么简单,还没有完……”由此可见当时林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倘若能结合更广泛的史料,深入辨析,对于了解林彪,甚至林彪集团,都可能有颠覆性的结论。从《解读林彪》的后记中,可知虽然该书脱胎于10多年前周敬青教授的博士论文,她也认为自己十余年来对该问题的研究前沿一直保持着关注。但显然,这有点言过其实了。另外全书在注释规范方面也还有较大缺憾,比如第5页、第6页中大段引用的邓小平对林彪的评价就没有注明出处,非常不便于读者的进一步查证。关于林彪研究,还有一点尤值一提,因为林彪的传奇性和史料的匮乏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坊间各种关于林彪的传记、“秘闻”满天飞,并有众多研究者热衷于为林彪翻案。实事求是地说,这些研究中既有合理的质疑,但绝大多数却是推理、想象多于实证,在史学研究的规范和训练上仍然较为缺乏。前两年就曾有学者在某杂志上列出了《“九•一三事件”十大谜团》,核心观点认为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共同布局,逼破林彪出逃,最终命丧异国。该文流传甚广,但其所谓的“十大谜团”大多都是肢解史料,向壁虚构,近日已经王海光教授长文逐条辨析、批驳了。某种意义上,能否成功解读林彪,是了解中国革命和文革历史的关键性。就拿林彪叛逃的“九·一三事件”来说,林彪的叛逃对正在进行的“文革”是空前的打击。著名党史专家高华曾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正是因为林彪叛逃事件,革命的崇高的理想主义破坏殆尽,几成碎片,“文革”的理论体系从此不能自圆其说,一代人开始从迷梦中惊醒。
  •     这是循着某报的书榜买的一本书,读后却有些不明白。1、为什么会上榜并待了不短时间,相比阅读体验,这本书和榜单上的另外一些书有些差距,而另外一些书很快就会下榜,而这本书却待了不短时间。2、多数引文缺乏出处,最好的解释就是由于某些限制,不方便一一注出来,但这也让这本书的可读性打了些折扣。3、内容上,说是解读,但是还是没有解读清楚,如林与毛的关系、林的崛起、林与同时代要员的关系、林与毛的分歧以及林的结局等,作者虽然提出了自己的判断,但是并没有新意,就是主要观点也没有引述完全,这就使书读起来,很像传统的教科书。4、本书的价值一在于梳理了林的活动、二就是书后的附录,比较全面,作为资料汇编,还是很不错的。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为什么我看到的封面和豆瓣不一样!
  •     作者以一种置之林彪与死地的心态和口吻来叙述林彪的后半生,刻板无趣到接近材料报告的调调。“解读林彪”未免太过夸大其词,顶多就是林彪的后半生格局。毫无元帅、大将风范,在这里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卑鄙、狡猾的投机倒把政客。因为一句毛泽东的“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东山再起,煽风点火,最终引火烧身。
  •     算是来自官方的解读,对于细节的考据还是值得一看的。但对“九一三”本身的着墨还是过少,后半部分几乎是以驳斥各种论断的形式来记述,反而成了研究“九一三”研究学的著作。在更多档案披露前,看来还是无法做到还原真相。
  •     还是给毛唱歌的
  •     作者仕途的垫脚砖,不过又是上去踩了一脚罢了
  •     陈词滥调较多,鲜有自己的见解与观点,部分引用的历史也没有标注来源,空有论点无论据,不如读作者引用的史料。
  •     御用之作,应付交差博士论文,这样混出来的博士不知凡几。唯一可读五七一工程纪要
  •     引用的史料值得找来一读。
  •     有些关键点还是没有写清楚,还要多看看其他书才能全面了解这段历史
  •     材料很充分,当八卦来看还是蛮有意思的。可惜整部书漏掉了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那个人才是统一文革中所有矛盾与乱象的核心。
  •     作者始终站在毛百分百正确的立场写书,要知道文革是毛发动而要达到的目的,林只是执行者。典型的是非不分,引用了大量的回忆录观点,列宁曾说过最不可信的就是回忆录。作者没有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读林彪。有些事件故意隐去历史真相,比如七二零事件。不是一个历史学者的作为。没有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彪
  •     确实比较难的一个课题,太多隐晦,作者立意要解读,结果却流于泛泛之谈
  •     谈不上解读,泛了些
  •     话说得比较委婉。漏洞比较少。
  •     很多材料都没有引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