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风马牛(修订版)》书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510071263
作者:启之(吴迪),微尘 供图
页数:352页

毛病不轻——中国电影去哪儿

这本书最开始吸引我的是“让你学会写影评”,坦率的讲,电影我看了不少,但写影评的水平low到不行。光这样一个亮点就把我吸引住了,和我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不妨考虑入手。这本书,不是一本理论典籍,也不是说教书,学生教授在课堂的那些幽默风趣的对话,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于电影的理解,看书时候你也可以把自己代入到这样的一个课堂,去思考问题,重新审视你看过的某些电影。总之《中西风马牛》适合任何人看,没有什么专业要求。中西的观念真的差距很大,我们经常歌颂的伟人,在西方人的眼中就像矛与盾一样,不可思议。芭蕾舞剧是一场美妙的艺术体验和无与伦比美的欣赏,但是中国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将其变成与枪支弹药的结合,中国人看来这是一场革命,向统治阶层反抗;西方人眼里就是性与暴力,西方人眼中艺术就仅仅是艺术,为爱,为美而创造,但是中国把艺术变成谄媚的工具,甚至成为了政治宣传的必需品。国内拍马屁的电影和诗歌也不在少数啊!甚至有导演就专门拍这类所谓历史巨作。书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事情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我们要学会多元化角度去看问题,这样的一本书正好就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人的思维不受限制,思想一旦自由,看到的事物与感受就会有加倍的效果。包括书中提到的革命究竟是怎么回事还是非常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深思的?无数的影视作品和歌颂功德的作品中都提到了革命的巨大代价,流血的牺牲,子不子,父不父,而反观西方很多的运动,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出动太过暴力的手段去解决问题,更加不会一直把革命挂着嘴巴,时刻进行。建议结合中国古典文化经典《论语》进行思考,孔子的观念中,即使革命是正义的,但也是不可取的,或者说是不仁。天朝的狂妄自大可是出了名的,革命胜利了,所有的功劳都是自己的,嗯,坏事都是对手的,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他存在这个世界上过,就是合理,是当时当下最正确的选择,直到我上了大学,才知道历史书上到底有多瞎,被欺骗的滋味可真不好受,而这期间,中国电影已死,本书作者在这里的写作可是看的我热血沸腾,义愤填膺,一字一句都在打人的脸,虽然我知道身居上面的人脸皮都不一般,但是电影人的脸可是也要掉了几掉。该,谁让你光想着拍马屁呢!同样的问题,西方人能通过语言,动作,称呼更重要的是通过“选票”和“数据”总结出普遍规律,西方人以严谨的数字和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而中国最爱用中国特色来总结事物,比如“多数拥护”,“少数人反对”,更多对于很多解释不清楚的地方中国就会习惯性的归于中国话的语境里;对于我们来说,是主流的电影,西方人看来,可能是笑话,或者说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看人物的行为。比如《焦裕禄》中(我没看过,此类歌功颂德的电影,除非学校统一组织,不然几乎没看过),焦裕禄无故的对孤寡老人好,在西方人眼里,就理解成“他是不是想要继承那个老贫农的遗产啊”!这个可把中国老教授气的够呛,谁让这样的行为违背人家理解的范围呢?你一会是父母官,一会是人民的儿子,好吧!这是一个巨大的中国特色。有那个去照顾孤寡老人的时间,为什么就没有时间去制定相应的制度,以改善更多老人的生活困境。中国还是典型的钦差思想,领导看见了,就越不过去,必须得管。西方却是与我们反过来,发生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是有没有法可依,该找谁去解决问题。中国人喜欢用文化作为武器去统治社会,关心人是不是犯错,思想是不是纯正,有没有违背父母的指令和上级的旨意,一旦脱轨了,立马就各种大帽子扣下来,让你永不得反身。西方人却解放人的个人思想,用各种规矩规范人的行为和公权力,谨防社会只有一种声音。西方人的世界也存在歧视,比如肤色歧视;但是西方人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万能的天朝人发明创造了这么多词,例如:地主,资本家,富农,中下农,贫农。我们明明就是同样的肤色,却也斗争的厉害,朽木不可雕也。不仅自己过不好,还要把别人过的好的都拖进泥淖里踩上两脚。可能西方的穷人比我们更懂得气节些吧!同时,国外留学回来的人总会受到国人自己排挤(体制内可能限制多一些),原因就是这些人可能不太纯正了,书记什么的不喜欢。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国的书记究竟是个啥样的官,另外德育教授究竟又是个什么东西,他们就是用这两样东西控制的十几亿人的思想,腐朽是从内而外的。关闭国门,开始一场又一场的掩耳盗铃。通过这本书我也开始明白,我为什么一直不喜欢那种类似《甲方乙方》《私人定制》,还有星爷的搞笑电影,因为任何一部电影失去真实的事实作为依靠,都是浮云。虽然说艺术来自于生活,但生活怎么会像星爷那样呢?确定那是艺术,不是狗血。当然像好莱坞大片中的那些未来科技的幻想,我又能够接受,因为那是未来,谁知道将来会不会真的发生。强烈建议爱看电影的朋友入手一本,完全教会你怎么去看电影,怎么去理解电影,又能怎么样通过一部电影看到整个家庭,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政治,文化以及民族骨子里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能学会通过电影看到这个国家是否自由。电影人也应该看看,怎么去拍好一部有深度的电影,而不是速食电影,靠色情和暴力去取胜,靠营销打出名声,然后再收获骂名。总是觉得,中国电影病的很重,毛病不轻啊!!不过,有一个广电总局,不纯粹的东西总是要多加一点点。什么时候电影不为上面的人服务了,正视那段被忽略的历史,以及在宝岛的党派的贡献了,中国电影也就自由了!至于圈钱的,那都是病人。“过去中国是文化的沙漠,能够看电影是心灵的春天。而今天的中国,是文化的春天,可是导演却走不出观念的沙漠。春天的花很多,为了吸引人们去买这种花,导演就制造了昂贵的包装盒”

完全是空闲无事的缘故(启之的再版前言)

这本书2004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当时把它打扮成电影类的书,2010年该社改了主意,又要把它作为文化类的书再版。而选载它的刊物们对它的认识更加五花八门,《新华文摘》把它看作随笔,《东方》把它视为思想评论,《名作欣赏》把它纳入人文,《视野》把它归为影评,社科院外文所的一位翻译家竟然把它说成是“新小说”。而最先连载它的《北京文学》则把它当做散文,还把其中的几篇评为年度最佳。我对这本书的定位很明确:这是一本以散文为形式,以中外电影为容器,以思想文化为内容,具有多解性的书。书中的四个主角——经常听我课的两男两女:索菲娅、托马斯、费米和魏安妮——需要略作介绍。索菲娅上高中时就开始学中文,大学二年就被送到北大,一年半后回到隆德大学,拿下了中国学学士。在北京上学的时候,她是中戏小礼堂、电影学院的常客,什么实验话剧呀、独立电影呀,她不分良莠装了满脑袋。一到暑假,她就背起行囊走南闯北,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欧洲女人事事不让须眉,索菲娅更甚,非但不让,还常常以女性主义自居,找机会向男权叫板。至少从身高上讲,索菲娅有跟亚洲男人叫板的资格。北欧女人个子都很高,我身高一米七五,索菲娅比我矮一公分,可她一站起来,我就比她矮一大截——她穿着高跟鞋。在我的印象里,高个女人没几个长得漂亮的,北欧女人证明这一观念是个严重错误。索菲娅就是一个美女,金发碧眼,弯眉高鼻,白颈红唇,唯一的缺点是嘴大。她是个好玩主义者,念博士是为了好玩,学中文是为了好玩,选修这门课也是为了好玩,上课捣蛋也是出于好玩。说到捣蛋不能不提到托马斯,他的捣蛋主要是为了显摆。他的显摆颇具韬略,上课伊始,沉默不语,冷静得像条黄瓜。等别人吵累了,他才慢吞吞地站起来,走到讲台前面,在黑板上写上几个字,一边用碳素笔敲打着黑板,一边口沫四溅地发表惊世骇俗的演说。这家伙博闻强记,思维敏捷,辩才无碍,且中文极好,最后一点要归功于他的妻子——一位台湾籍的女博士。托马斯比我矮一头,而我又比高大的瑞典男人矮一头。可想而知,在瑞典人面前他只是个“小不点”。这位“小不点”出生在慕尼黑,青年时代受“文革”影响,向往社会主义,想到中国学汉语。办签证的时候正赶上多事的1975年,他等不及,就跑到台湾学了两年,后来又转到大陆学了三年。学成回国,一边教汉语,一边攻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讲的是中苏关系,他又跑到了苏联、东欧和美国待了一阵子。回来拿了博士学位后,就满世界转悠。这一回,算是跟我有缘,转到了瑞典。费米上课时喜欢往嘴里扔口香糖,经常跑出去喝免费咖啡,还时不时地把椅子拉到离桌子老远的地方,把大腿跷到二腿上。他之所以不断地吃口香糖、喝咖啡,是为了缓解烟瘾——瑞典不允许在建筑物里吸烟,下课的时候,学生们常跑到楼门口吸烟,费米是其中的常客。把椅子拉远,是因为他身高两米,一双长腿放在桌子底下不舒服。中国人喜欢高个,可费米不喜欢。他解释说,高个在体育上才有用处,在学术界不但没用反而有害。为什么呢?因为搞学术比的不是体力和技巧,而是活的长短。同一个专业,你活得长,把同辈同行全熬死了,你就是这个行当里的权威。上帝是公平的,并不因为你长得高而给你一个格外坚强的心脏。在心脏相同的情况下,高个的心脏负担重,容易早死,矮个就占了便宜。他还把这个歪论推而广之,认为,如果毛泽东的个子与邓小平换一下,那么中国历史就会改变,我和他的命运也会随之改变——我不会到瑞典,他也不会对中国传媒,尤其是中国电影情有独钟。魏安妮出身书香门第,从她的父母到祖父母,到祖父母之祖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她从小就在书堆里长大,读书是她的最大乐趣。她的家给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书——整整一层楼,所有的房间里全是高至天花板的书架,有两间屋子的书架不是靠墙而立,而是一个紧挨一个,书架是钢铁之躯,下面装着轨道和轮子,要想移开必须摇动书架侧面的摇把。在她看来,人生除了读书做学问,念博士当教授,授道解惑,著书立说之外,没有别的可为。跟这个书呆子在一块,你也休想谈别的。这个书呆子不但是个素食主义者,而且是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她不抽烟、不喝酒、不用塑料袋、不穿化纤制品,在城里不乘汽车,五公里之内步行,五公里之外滑旱冰。她滑旱冰的技术相当高超,可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行自如。滑旱冰上学在我看来是个奇观,而在瑞典则是大众文化。这“四大金刚”,使我的课堂变成了奇谈怪论的集装箱,刀光剑影的辩论场,他们破坏了课堂秩序,打乱了教学计划,让我穷于应付。我能坚持下来,全凭出国前自订的“三个坚持”——坚持挣到最后一个克朗,以增加国家的外汇储备。坚持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坚持宽容宽松的心态,表面上接受一切对中国的正确批评。除了这“四大金刚”之外,我还得介绍一下两位师长辈的人物——我的四舅,巴黎大学的退休教授。他原来是中法大学的高材生,抗战爆发前夕去了法国,一去就是半个世纪,十多年前退休。他娶了一个法国太太,叫维昂,维昂退休前是个德语教师,因为在俄国待过几年,俄语也不错,因为嫁给了四舅,中文也会说。自七十年代末,这对老伉俪就不断地来中国,几乎隔一年一次。我住在北京,自然就成了主要的接待者。四舅的爱好是电影,维昂的爱好是国画。我给他们买过不少录像带、光盘、笔墨纸砚一类的东西。另一个人物是塔吕,他是法国驻外的前外交官,后转到大学教书,退休后与四舅当了邻居。此公灰目弯鼻,小耳阔嘴,一撮山羊胡挂在下巴上,说起话来,胡子一抖一抖的,走起路来,昂首挺胸,腰板僵直,与四舅站在一起,让人想起堂吉诃德与桑丘。他对中国电影并不在行,但是对中国的事极关心,既爱发议论,又爱揭短——哪壶不开提哪壶是他的强项。比如,他问我,为什么电影学院的院长出身于清华水电系?为什么党委书记可以当教授?为什么中国的影评家见风使舵大搞两面派?为什么毛泽东要批《武训传》?为什么……你还没回答出一个,他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着你。这些为什么古怪刁钻,就是国内一流的理论家也难以回答。没办法的办法就是跟他胡搅蛮缠。这次出国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生活在洋人中间,少见必然多怪,怪而没处说,只好跟日记说话。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里说:“勇于求知的人决不至于空闲无事,虽然我并不担负任何重要职务,却总是忙着不停,我以观察为生,白天所见、所闻、所注意的一切,到了晚上——记录下来。什么都引起我的兴趣,什么都使我惊讶。”我跟孟先生当然没法比,但在“忙着不停”方面一样。我也是“到了晚上——记录下来”,也是见什么都感兴趣,都惊讶。但这与“勇于求知”无关,而完全是空闲无事的缘故。2003年12月写于北京2013年9月修改

电影里谈中国

这是本妙趣横生的书,书名也是奇特。中西风马牛,用一问一答的方式道出了一些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吴迪借他人之口表达了自己无法说出的看法。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人的性格差异,导致看事情思考问题方式有很大差别。书中由中国电影讨论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指出很多平时被忽略的思维漏洞。我们的思维方式、文化习惯,像是对待历史、历史人物的态度,对待现代的教育机制……五千年的历史,有很多故事可以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事情不能只从一人耳里听来,换言之,事情也不能只从一面考虑,也需要全方面、深层次的琢磨琢磨。电影从来不只是娱乐而已,书中吴迪处处“维护”中国颜面,和国外学者以辩论的形式对中国现状展开探讨。把事情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视角一起讨论,借他们的口指出现在中国存在的问题,说出不可言不敢言之处。了不得的一本书。

一部幽默、智慧、广博的书,不忍释卷

一个国产的电影学教授,在一群极端较真儿的洋学生和几个见多识广的老者的围攻下,一步步进退失据,却还在那里左冲右突、负隅顽抗、反讽诡辩,以妄图维护中国话语、中国特色、中国思维,竭力保持中国(政府)的正面形象,可谓用心苦矣。在严厉的书报审查制度之下,感觉“装傻充愣”的作者只能走这种“曲线救国”之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书中的各主要人物,除了作者之外,无一不是普世价值、现代文明、西方文化的代表者,在他们不断发起的质疑和挑战中,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教育体制、国民性等等,无一不遭到惨不忍睹的暴露和鞭笞(包括对于中国导演们的无情嘲讽和批判)!中西看似司马牛不相及,却反照出了中国的扭曲变态、虚假猥琐、愚昧自大的丑陋一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也包括了法籍华人、耄耋之年的“四舅”的睿智,仅仅下面这句话就足证他老人家惊人的历史修为:“历史,从短时段看,确实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从长时段来看,历史就成了阿尔卑斯山,不用说打扮它,就是动它一下都不可能,而且你还得冒天下之大不韪。”诚哉斯言!从短时段看,那些“伟人”和父母党能够把百姓忽悠得团团转,但终归还是要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四舅对于中国历史熟稔于胸,老来都能一口气数上国军在正面战场所打的16次大会战(总共22次),他有感于此类抗战题材电影的缺乏,深感执政党胸襟之狭隘、对全民族利益之损害,比照欧美二战题材影片的火热,预见到中国的抗日题材影片也必将大有可为——当然主要是指正面战场的主力血战!此书以谈论大跃进时期所拍摄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结尾,这堂课又是一次中国怪现象、怪思维的大暴露,其中所针砭的东西今日觉来仍然令人不寒而栗,因为它们从来没有离我们远去,只是被暂时的表象所掩盖住了——有朝一日还要集中大发作!不反思、反省的恶果还将继续吞咽。什么“历史宜粗不宜细”、“一切都要往前看”,这种急功近利、苟且混世的思维,不是要国人都变成大傻子吗?书中还有关于雷锋命运的预言,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当然了,就这部奇书我还能说很多,也许它真的给我们上了一堂难得的电影鉴赏课,但是我更想强调一句:书里面的内容,几乎翻不出我的认知、觉悟水平,大家说的,其中大部分也正是我想说的;然而,就是想一口气读完,大概也是要借他人酒杯、一浇自己心中块垒。


 中西风马牛(修订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