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4
ISBN:9789861241821
作者:张铁志
页数:200页页

内容概要

张铁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

编辑推荐

  一本描述音樂的書得到眾多媒體負責人的聯合推薦,受到著名文化評論人的聯合背書,會有會有炒作之嫌?但這本書卻實實在在的填補了當今音樂歷史,特別是搖滾樂歷史的文化空白,將音樂融合於政治研究、社會批判和文化觀察中,因為其涉獵之廣,不得不引起各界人士的注意。  搖滾樂能與政治能產什麼矛盾?翻看近代音樂歷史,無論是龐克、後龐克、新浪漫、後搖滾等,因為搖滾樂的激情與衝動,讓他們總與政治產生一定的衝突,如英國歌手聲援碼頭工人,Coldplay樂隊在反全球化抗爭中高聲呼籲追求公平貿易,U2的波諾(Bono)要與各國政要共談“勾銷第三世界國家外債”……在英美的搖滾樂歷史中,如何與政治、性別、階級、族群、反戰、反全球化等議題發生碰撞,本書彌補的正是當今搖滾樂的模糊與空白。  以音樂的角度與社會對話,無論是藝術從業者或一般讀者,均能感受到作者獨到犀利的觀念。特別是上世紀 90年代後的搖滾樂政治運動,作者在西方文獻都未曾關注的情況下,以新聞閱讀為逕,勾勒搖滾樂在全球化抗爭的角色和地位,並對時下反全球化議題進行少見的分析,雖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觀念,卻是極好的參考資料。  無論是熟知音樂歷史的讀者,或是對音樂知之甚少的人,作者對搖滾樂和社會關係的全新省視,無疑是我們了解社會發展,解構文化、政治與音樂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什麼樣的音樂書可以得到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副刊組主任楊澤、聯合報副刊組主任陳義芝、自由時報影藝中心副主任藍祖蔚、台灣日報副總編輯兼副刊主任路寒袖、蘋果日報總編輯陳裕鑫、新新聞週報社長王健壯、新新聞週報總編楊照、聯合晚報總主筆蔡詩萍、破週報總編輯黃孫權的共同推薦?
什麼樣的音樂書,可以得到文化評論者南方朔、影像藝術家張照堂等數十位藝文界人士的聯合背書?
就是這本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生張鐵志撰寫的《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Sounds and Fury: Can Rock & Roll Change the World?)
張鐵志稱自己是左手搞政治研究/社會批判、右手書寫音樂文字/文化觀察。《聲音與憤怒》正是這樣一本融合政治研究、社會批判、音樂文化觀察的書。
走過鮑布狄倫(Bob Dylan)抗議歌曲時代的人,知道六○年代不僅是民謠搖滾樂向政治嗆聲的時代,也是爭取民權、反戰、提倡嬉皮烏托邦理想的時代,更是音樂社會學者Robert Flacks所謂的「青年反叛文化」誕生的年代。從此,搖滾樂與政治展開漫長的糾纏鬥爭。
從六○年代以降,無論流行音樂是披著龐克、新浪漫、新左派、後龐克、後搖滾、電音、嘻哈的面貌呈現在聽者面前,它的商品本質總是無法完全扼殺它反對體制的熱血衝動。因此我們看到了英國歌手聲援碼頭工人,看到了瓊拜茲(Joan Baez)的身影穿梭在後冷戰時代的戰火地,看到MTV音樂台結合歌手鼓勵年輕人勇敢地站出來投票,看到了電音瑞舞客用力衝撞布萊爾的第三條路,看到了酷玩樂隊(Coldplay)與討伐體制(Rage Against the Machine)在反全球化抗爭中標舉反血汗工廠與追求公平貿易的呼籲,也看到了U2的波諾(Bono)與各國政要坐下來談「勾銷第三世界國家外債」。
搖滾樂能夠改變世界嗎?這是本書的疑問與探索。透過搖滾樂歷史的爬梳,作者認為搖滾樂的確可能,也只能改變個人的信念與價值。而這也正是許多社會變遷的基礎。是無數人的價值變遷構成了社會的進展。
《聲音與憤怒》是台灣第一本全面探討搖滾樂與政治鬥爭的書,作者拒絕文化研究式的理論分析,而是呈現許多精彩而動人的故事,卻又將這些故事與事件放在一個完整的歷史視野架構下檢視。
更難能可貴的是,針對九○年代之後的搖滾樂政治運動,連西方的文獻都十分匱乏,作者卻能以廣泛的音樂新聞閱讀,勾勒出搖滾樂在全球化抗爭的角色與地位。書中對於世紀末的反全球化、反戰等各種議題和行動都有中文媒體界少見的完整分析,加上作者個人政治經濟學的專業背景,更強化討論的深度。另外,書中對於英美政治人物如何利用流行文化來吸引選票,也對台灣近來膚淺的政治文化提供許多啟示。這個對本土現實的觀照,也流露在本書各個角落,拉近了和台灣讀者的距離。
對不熟悉這些搖滾樂社會面的樂迷來說,這些故事可以讓他們看到他們熟悉的樂手如何實踐他們的社會關懷,企圖改變世界。對於已經瞭解這些情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觀點則深化了音樂與社會實踐的進一步對話。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摇滚乐能改变世界吗?”我必须说,改变世界这个词还是稍微大了一点。这本书的讨论基本上局限在摇滚乐与政治,甚至只是政治运动的关系上,当然,二百页不到的书能够把这个问题谈清楚已经相当不易。这本书从七〇年代地下丝绒乐队对捷克革命运动的影响说起,随后谈到台湾的政治运动与本地乐团的联系,当然后面大量的问题还是围绕英美两国的社会来说。就好像一个月前我看一本关于讣闻的书,上面提到英美两国传统大报上大量的常驻讣闻作者,与之相对应的是整个黎巴嫩可能只有一位这样的作者。同样的,我们在各国媒体上看到英美重要人物的逝世新闻,但是一个在黎巴嫩家喻户晓的人物却绝对上不了英美报纸。很多时候,是英语的所谓主流话语权决定了,对于英美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都容易看到的更多一些。而我们鲜少听到不用英语演唱的摇滚乐队,尤其是你要“表达”些什么的时候。最近看到有人对北京的乐队发表疑问,说“为什么这些乐队的英语都那么烂,却还要坚持唱英文歌呢?”似乎语言本身已经先天性地为你的受众划定了范围。从这本书的角度来说,局限在英美社会是某种题材上的局限,因为说来说去不过是反战、社会改革、选举……及至最近的反全球化,仅此而已。其实我一直在好奇,譬如说真的,九〇年东西德合并的时候摇滚乐扮演过怎么样的角色,前苏联解体的时候俄罗斯有没有什么呼风唤雨的乐团……当然从革命这个议题出发,就会变成革命与更大范畴的音乐,譬如二战时期中国的《黄河大合唱》,是否也可以归入这样的范畴?所幸这本书是从摇滚乐的议题出发的。另一个让我感到遗憾的部分是它因为紧盯政治运动,而缺少了很多广泛意义上属于社会性的话题,譬如女性主义。我相信这样的作品一定有,具有女性意识的乐队和唱作人也不在少数,但是这样的影响很难通过一次性的演唱会、音乐节表达出来,也不可能看得到明显的效果,因而没有成为写作归纳的对象。甚至包括像同性恋议题,作者数次提到,但是没有深入地谈过。说到这里已经很明显,摇滚乐带着它激烈、天生反叛的个性,自六〇年代开始与政治运动紧密联系起来,很多时候它代替了运动中的“集会”、“喊口号”这样的动作,却利用音乐祭和琅琅上口的某几句歌词达到了同样的,甚至是更好的效果。这也是书中截取最多的部分,因为它实在太典型,尤其是在摇滚乐发展的早期。当然,六〇年代不光是音乐的土壤很好,社会运动的土壤也太好,反战几乎是一个不会被任何人诟病的、天生适合拿来培育所谓“政治性的摇滚乐”的温室。那是一个,可以这样说吗?被history determine的Golden Age。这样的环境其实反过来也决定摇滚乐的某些后来源远流长的传统和面貌,如果摇滚乐不是在那个时候蓬勃兴起,也许它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等到时间流到八〇九〇年代,说到摇滚乐手反对美国歌曲分级制度,以及英国摇滚乐队对于英国工党的态度,摇滚乐介入社会议题的本质变得更加清楚了一点。也即,就像作者所说,摇滚乐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代表,其实最突出的特性在于反叛一切的个性以及草根性。它反映的是青年人对于进入成人社会、被束缚之下的反应——不满、反抗。最理想的反抗并非抗拒,而是天真认为可以改变。青年人是激进的,而政治是妥协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的不可调和,摇滚乐手一直在尝试,但最后的结果可能就如BritPop乐手大骂布莱尔的:被骗了。再比如进入新世纪之交的反全球化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很难说成效有多少。毕竟社会发展甚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靠一两个运动就想要阻挡历史洪流的滚滚脚步,无异于螳臂挡车。还有一点很重要,作为有独立意志的乐迷衷心喜爱的有独立意志的乐队,想要引起乐迷对一个政治议题的关注,是否应该有预设立场?是否乐迷来听演唱或唱片时就必须强行接受你的预设立场。因为几乎所有的政治或社会问题都是复杂的,很难说清楚对错的,我想处于主流话语权之外的中文世界听者对此的体会可能更深,很多时候你并不认同你喜欢的那支乐队的某些政治立场。就像一个作家写一本小说并不是要解答问题,可能只是要提出问题。因为归根结底,问题的答案是属于每一个读书的个体的。强迫接受无疑简单粗暴了些,但摇滚乐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太复杂,不能太啰嗦,不能太左右为难。书本的最后,作者提出一个吊诡的事实,政治化最成功的摇滚明星实质上已经放弃了以音乐作为途径达到政治目的的方法,转而走起了游说的上层路线,并且确实更有效。作者很激动。但我忽然想要回到开篇的第一篇导读,作者的友人深情款款地对他说:“请你容许我……以一种政治经济学或者学生运动以外的姿态聆听摇滚:以一种苍凉的而不是激越的,以一种黄昏的而不是正午的,以一种与公理正义无关的……可以感到脆弱或者绝望的姿态……以倾听来聆听,以不准确的直观,以一种犬儒的,忧郁的现象学,阅读那些呐喊、那些许诺,还有那些虚无……”再激越的运动都会有疲惫的那一天,摇滚乐的运动没有终点,因为它实在难以成功,因为它无法停下脚步。最终你可能会发现坚持的事物本身就不是那么美好,你停下来休息,身后再有无数热情激越的青年人接过班来,真是无望的生生不息。
  •     作为20世纪出现的四大重要事件之一的摇滚乐,它的影响力不必再多说,想要说的是,对标题的否定,虽说我们经常看到在关键时刻,由波诺以及DYLAN等一拨摇滚艺人领衔的公益活动在努力构建着这个世界的人文与关爱,但终究,艺人依然是艺人,有的仅是公众影响力,这就象让艺人来做慈善,这本身超越了他的本职。即便是年代的划分也终究不会将起突破。音乐还是音乐,别把它强加上社会\精神\人文这些沉重的字眼,反之,那么同再次探讨所谓的“摇滚精神与摇滚音乐,摇滚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音乐”这样老生常谈的无聊问题有和差别?你要说摇滚乐改变世界的这个梦想可能实现吗?答 不可能记住,摇滚只是一种音乐。
  •     有人说乐评人就是自己喜欢音乐却干嘛嘛不灵就会喷喷喷的就当了乐评人,话糙理不糙。这本书就是乐评人节选各种历史一边儿喷一边儿介绍的一本儿杂说摇滚史。后边儿还穿插了和贾樟柯的对话这个还挺逗 其实当看到书名儿和副标题声音与愤怒,一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当时就已经有了 呵呵了作为一个很喜爱摇滚乐的音乐青年我表示对这本书的来电程度不如直接听一张专辑来劲儿,这本书可能比较适合以研究为目的的那些同学吧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读回这个版本
  •     深知自身对摇滚乐的了解甚为肤浅。更多时候只是把摇滚乐当成一种消费品,一种时髦的标志。然而却未曾对其中包含的社会形态,政治文化变革作深层次挖掘。当喜欢仅仅是为谈资或是消遣,这本身就是对它的亵渎。当你听到了,理解了,感悟了,改变了,摇滚便不会死。
  •     差不多就是每个乐队挑出一个曾经“改变”世界的事迹,在看这本书之前其实真是没有考虑过摇滚乐究竟能不能在表达诉求的基础上产生现实层面的震荡。作者大方向的想法还可以,但也许是碍于篇幅的原因,实际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甚至这一问题还没有提完)更遑论解答了。对于乐迷来说这本书写得不够劲,对于不是乐迷的人来说,没人会去看吧!最有共鸣的应该是说青春时期摇滚应该是孤独的解药,但其实摇滚既满足又增强孤独感,因为没有人和你分享。这简直就是说充完逼无处装逼的伤痛啊!
  •     青春时期,摇滚乐本事孤独的解药,但其实它既满足了,也增强了那种孤独感。没人和你分享,你甚至不知道其他的爱好者在哪里。
  •     “我认为它(摇滚)充满了力量,它像一根引线,把我内心浑然不知的某种压力释放了出来。于是,我爱上了摇滚乐。”   “艺术家的角色不是要想出答案,而是要敏锐地提出正确的问题,阅听人才是改变世界的行动主体。”  任何改变世界的力量,孤立地去看它总显得那么孱弱,可是世界每天都在改变
  •     Can Rock&Roll Change the World?
  •     人不摇滚枉少年。
  •     初步的介绍
  •     “我是去找你們取暖的,因為到了你們那裡,我可以暫時遺忘成人世界的需索,和你們一同進入一個被許諾的夢境……”很習慣吳叡人寫在前言裡的這段話,它聽起來那麼溫暖並堅強。
  •     补补课,以及看问题的新角度。
  •     需要慢慢读的书。在这里可以找到人间百态。
  •     太无聊
  •     摇滚有其与生俱来的政治批判价值,但这也往往是单一意识形态的政权机器所要剔除的部分,而剩下的情绪宣泄则是于政治批判无关的文化层面的集体狂欢了。
  •     摇滚万岁
  •     还不错哦
  •     就像一部编年史 没啥新奇
  •     一想到我国青少年还在为五月天的理想之歌流鼻涕和眼泪就觉得唉,好吧。
  •     摇滚乐与进步社会运动的关系
  •     日光倾城,三寸天堂。——56。
  •     台湾版??以前不是这个封面。。
  •     对摇滚乐发展的一次巡礼式的描绘,对音乐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明白的人读过后会迷茫。迷茫的人读过后会明白。。。。。。。。。。
  •     摇滚圣经吧
  •     高二时的满腔热血和启蒙
  •     華文界很少有這類探討搖滾音樂的作品,尤其是針對社會面向的,張老師有條不紊地以編年史方式簡述搖滾與政治的關係,從dylan到U2,我們看到搖滾音樂不斷探索自己的影響力,歷史上很少有一種音樂類型能令音樂人一脈相承地繼承著一份"精神",不斷探索自己的影響力到底能走多遠,而不止音樂本身的探索,而搖滾樂的確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我們。
  •     没有答案,只有过程
  •     搖滾入門推薦書目,張鐵志的文字蠻耐讀,繼續支持,我們太需要搖滾的力量!
  •      it can change my life
  •     喜欢摇滚,因为它不只是音乐。
  •     至少,它解答了我關於搖滾樂與政治互動關係的迷思。
  •     唯一一本我比较喜欢的关于摇滚乐的书
  •     we cant change the world, but we can change you
  •     摇滚乐和社会的关系,原来国外的音乐具有如此的政治属性,难以想象。 (音乐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消费品啊!) 音乐本身的diversity,赋予人的personality和作为一种media的重要性。
  •     2011.10.13 还记得在读初中的时候,一天周末跑到万松路的那家书店(新纪元?忘记了),问老板:你这儿有没有介绍摇滚的书?老板一脸狐疑:什么?摇滚? 那天终于还是没有找到。而现在,一本迟到了五年的小册子,也算小小满足了当年的愿望。历数摇滚与政治的关系,以论文的体裁,配黑白的插图,除了文字功底一般,其他都很喜欢。
  •     然而鐵志每本類似的書來來去去都只是嚼政治的爛菜葉般講這幾個樂隊
  •     对我摇滚和民主自由方面启蒙很大的一本书
  •     当你插上耳机,开大音量;闭上眼睛,摇头抖腿;电音,嘶喊,嘈杂,爆裂,你就能感受到摇滚带来的燃烧。
  •     摇滚与政治、
  •     摇滚乐与欧美国家的政治性与时代背景。较简略,写得一般。
  •     音乐本该是音乐本身,还是要成为反战、性、药物、政治等尖锐社会问题的载体?从60年代到90年代,从鲍伯·迪伦、披头士/列侬、性手枪、鲍爷到U2、涅槃、Radiohead等等,撇开音乐自身,他们留给后来者的更多。人们依然需要朋克与嬉皮,音乐应该一直干预政治,直至政治不在干预音乐。
  •     一遍又一遍
  •     还是没有天份在微型(其实这个话题已经不微了吧...)文化史中 抓到更深的理论点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虽然s说要对著书者有同情 可是真的...能再见一点功力么博士先森?= =
  •     不僅僅是搖滾樂愛好者吧,更顯然作者是社會運動的鍾愛著。搖滾樂入門書。
  •     有时候摇滚会让你感觉好一点 尽管它本质上不会改变什么 所以我一直珍惜自己仅存的摇滚精神
  •     ROCK &ROLL IS LIFE~
  •     当摇滚遇上政治,社会也改变了。没耐心认真看
  •     原本是打算当成摇滚乐入门简介来看 可惜感觉张先生在写作的时候太按自己喜好编排以至于只能管中窥豹
  •     觉得很有创意的一本书。真的重新认识了摇滚乐和一些之前不屑一顾的乐队。似乎颓废的摇滚乐手心底多少都有对现实的挣扎对自由的无限渴望。
  •     怎么说呢,摇滚乐催化下的政治革命改革似乎在全球范围内不是普遍适用的,但是确实我们这帮理想主义年轻人更希望的。一面是现实,一面是理想。所以对于成功的案例的歌功颂德会愈发强烈,对音乐给予的厚望更加加重我们的理想主义。但是音乐真的该背负如此沉重的责任么?
  •     摇滚与政治
  •     取这个名字不是找抽么
  •     在雕刻时光看到就买了读~很深刻,摇滚,你终究只是摇滚,改变不了世界,但能改变你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