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9-05
ISBN:9787100027649
作者:柏拉图
页数:187页

中西文化的分别其实从这里开始

研究西方文化不读苏格拉底不读柏拉图不研究宗教那肯定是会事倍功半的,真正开始读这本书后,很多心中的迷雾解开了。如果我说从关于苏格拉底的这三篇中读出了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起源千万别说我脑残,其实在书的一开始,苏格拉底就对“虔敬”这个词进行了解构,从苏格拉底的书中也可以了解为什么西方最终会走向法制社会,而中国却走上了人情社会,要知道,苏格拉底为了法律的尊严,哪怕这个法律是很荒诞的法律他选择了死亡,他认为国家能够存在是因为法律。中国虽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更多的是法不外乎人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正在读《论语》,这两本中西方文化的发源头一比较便明白了为什么中西方的文化到了今天产生了如此的差别。《论语》是语录体,孔子一生都在诠释一个”仁“跟一个”礼“,他的思想其实还包括了教育、政治方方面面的东西,以至于后人为这本书一再做注,更有了”半本论语治天下“这下想想让人觉得有些恐怖的话,而苏格拉底却什么都没有说,他先是解构后是推理,却没有什么概念,而且他的推理在我看来近于诡辩,总是从一个理论判断推导出一个事实判断,然后为自已的行为辩护,但就是在这种推理中蕴含了一种精神,就是对真理的追求,书中也有“唯有真理最可贵”,真理的声音在他心中“我仿佛真听见这些话,象崇奉渠贝垒女神的人在狂热中如闻笛声;这些语音在我心中不断回响,使我不闻其他的话。”所有西方只是以苏格拉底为友,而不是以他为师为圣人,对人最本质的探索,从这个层面上说,苏格拉底更具有一种哲学的思想,而孔子只能说是一个教育家、理论上的政治家。

苏格拉底的选择 ——《申辩篇》读书报告

1.写作背景及作者公元前405年,斯巴达人在羊河战役中一举击溃雅典海军,封锁雅典,雅典被迫投降。希波战争40余年来,雅典令人倾倒的“光荣和荣耀的景象”,一旦成为昨日幻梦。雅典城邦制最美好的时光已然过去,“伟大的雅典”开始了反思。正如萨拜因所说,“也许,只有在雅典最终陷入大不幸的时刻,才得以使它的人民去沉思,而不是去积极行动,并使它本身成为一所‘希腊人的学校’”。[ 《政治学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萨拜因著,第63页]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三贤”之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思想家,一位用一生见证雅典由盛转衰过程的哲人。苏格拉底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反抗过十将军案件,作为一个政治参与者,对雅典城邦制的运行有着独到的切身体验。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苏格拉底向城邦发出了呐喊,呼吁德智与正义。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先后受审、申辩、拒逃,最后平静地面对死亡。他的言行被其弟子广泛记诵,分别形成了《游叙弗伦》《申辩篇》《克力同》《裴洞篇》四部对话式的记录。《申辩篇》作为苏格拉底直接面对政治对手控告的慷慨反击,不同于《游叙弗伦》的曲折挑弄、《克力同》《裴多篇》的循循善诱,给出了苏格拉底关于雅典政制最锋利的批评——一种置身于死地的批评。  2.全书篇章及结构全书的编排契合雅典的审判过程,虽然形式上是对话体,但却是非典型的柏拉图对话,本质上是苏格拉底个人的陈述。总体观之,申辩的过程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辩护、量刑和最后发言。其中,第一部分的辩护构成了全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苏格拉底对自我社会形象的澄清和对迈雷托士等人指控的回应。苏格拉底先澄清了自己在雅典人心中的不良形象——就如《云》所反映的,雅典人认为苏格拉底是自然哲学家和智术之士。继而,苏格拉底针对迈雷托士的指控进行了具体的辩护,不承认自己慢神和蛊惑青年。最后,苏格拉底综合性地概括了自己的立身处世原则,表明了自己对城邦的忠诚、对自身责任的恪守、对青年教育的态度等。第二部分是雅典城邦审判的第二阶段,在苏格拉底罪名宣告成立后,由原告和被告分别提出一个拟定的惩罚标准,由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最终施以何种惩戒措施。苏格拉底对公民大会的投票结果(281:220)表示“并不恼也不感到意外”[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商务印书馆,第73页],但还是隐含了失望的情绪,认为反对的票数太少。在接下来的陈词中,苏格拉底坚持了自己一贯的立场,不承认自己的罪名,拒绝流放和坐牢这两种妥协措施,认为自己造福于雅典,应该得到好处,最多只接受三十命那的罚款。这样的陈词表明了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决裂,本来均衡的意见开始一边倒向迈雷托士,苏格拉底的命运已然注定。第三部分是本文的尾声,苏格拉底在得知那个自己选择的结果后,坦然地做了法庭上的诀别。在短暂表明了自己不愿失节苟活的立场后,苏格拉底再没有纠缠于案件本身,而是对自己和城邦的未来展开了预言——预言雅典将受到的惩罚,预言死后自己可能得到的永生,并对自己的儿子提出了和自己相同的要求。分手的时候到了,苏格拉底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里。  3.对城邦的控诉?苏格拉底究竟做错了什么?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苏格拉底的形象可谓大义凛然,慷慨雄辩。倒是站在他对面的雅典人鄙陋短见,颇似宵小之徒。苏格拉底似乎并没有做错,甚至可谓是杰出公民。他不畏强权,对人民不公正的提议坚持己见,“虽然恐嚇万端,他全不顾”[ 同上,第69页,译者注];他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知识和修为,义务为青年人培养德智,却不收取任何费用,自称“不拒绝,不收费 ,不取酬,不论贫富,一体效劳”[ 同上,第70页];他不慕官场荣华,为了“苟全性命于须臾”[ 同上,第68页],甘心在野,作一只城邦的马虻。这样的公民,也堪称国家的公仆了!然而,当我们置身于城邦的立场上,我们竟发现,苏格拉底所行的义举,无不揭露着城邦制的软弱,而这种软弱不是表面的腐败或是无能,而是架构上的回天乏术。苏格拉底的坚持,暴露了公民无差别投票的不正义和低效率;苏格拉底的私人教育,威胁了城邦稳定价值体系的建立和维持;苏格拉底的责备,屡屡刺痛城邦的痛处,让一群自以为智慧的人颜面扫地。在那个时代,城邦需要的是公民,一种政治性的动物,而不是善的人,一个像苏格拉底一样的哲学思考者。苏格拉底的反抗,是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的冲动。人开始追求自身的价值,开始向完人的理想靠拢。然而,城邦的政治则局限人自身的发展,试图将人的视野框定在一片固定的天空下,而把那些向往自由的思考和探寻被忽视的自身存在的人,讽之为无形无迹、自由存在的云。在笔者看来,并不是雅典实行了被贬义化的愚民政策,应该有相当一部分的雅典人都对这种新兴的思想之术有所耳闻,但其中的理性者自觉地站在了抵制的行列中,将城邦的利益置于自身发展之上,忠实于人的政治性存在。美国政治学者尼克尔斯认为,在《云》的语境中,苏格拉底及其门徒压抑或忽视了三种关系:身体的需求,家庭关系,政治关系。这三者中的任何一者都是城邦建立的基础,一旦被哲学家摈弃,城邦制的解体和重构势在必行。我们当然不能把阿里斯托芬文学化、戏剧化后的苏格拉底等同于历史中真正的苏格拉底,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性史料,《云》无疑代表了雅典社会中一部分人对于苏格拉底及其学派的观感,而苏格拉底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对于这样的越轨者,城邦怎么能够掉以轻心,一场审判当然无法避免。在苏格拉底之前,越过城邦容忍警戒线的阿那克萨戈拉和普罗泰戈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雅典的惩罚。回到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苏氏的回应堪称雄辩,他的对手面对这样的雄辞定有理屈词穷之窘。然而,就和苏格拉底的其他对话一样,我们并不能在其法庭上的申辩中找到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只破不立,这还真颇有马虻的风范。但是须知,城邦需要的绝不仅仅是马虻,惊醒后的城邦如果得不到进一步的救济和快感,那么,马虻的叮咬除了流失一些血分外,其实对于城邦百无一益,而马虻也将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代价。苏格拉底用自己的一生与城邦周旋,却始终无法提出一种更新的手段。哪怕是“柏拉图化”的《理想国》,也很难说已将一种崭新的城邦体制构建完全,事实上,后世的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国”的态度也多有反复,足见一种崭新政治理想的艰难。任何一门学科的诞生阶段都是坎坷的,早期政治哲学的肇初也难以避免这一段痛苦的分娩期,苏格拉底的言行就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先驱者的苦衷。苏格拉底无法建立完整的城邦政治学说,确是时代所拘囿,然具体到其自身,其实也有着苏格拉底主观态度的模棱与犹豫。以关于苏格拉底的慢神问题为例,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通过辩驳,先以自己对德尔斐神谕的遵循从主观上说明了自己的虔敬,又以“不信有神又信有神”的矛盾,在客观上说明了自己的虔敬。看似这种虔敬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在《游叙弗伦》中,苏格拉底却又以同样的善辩逼走了游叙弗伦,阐述了他认为“习俗不应成为最有智慧者的绝对特征、传统的虔敬也不是美德”[ 《游叙弗伦》,顾丽玲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易斯在《游叙弗伦义疏》中总结]的观点。综上可见,苏格拉底的神圣情结是相当矛盾的,而他实际上的做法虽不至于构拟出一个新神,却破坏了神圣与城邦(祖先)的同一性,将传统的神论转变为不可知的神论,在矛盾的转换中,把神的问题替换成了人的问题,将神的神圣性赋予了人的智慧。或许,我们能勾勒出其中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的一丝迹象,而这种徘徊,显然是雅典当局所无法接受的。无独有偶,苏格拉底的城邦情怀也同样矛盾。从《申辩篇》来看,苏格拉底显然是站在城邦的对立面的,以自己的种种激烈的主张向城邦的不完善宣战——哪怕自己无法造就一个更完善的城邦。然而,不久之后的《克力同》,苏格拉底的态度有了相当的转变。苏格拉底开始站在城邦的立场上,维护城邦的利益,从个人生活和城邦生活两方面陈述自己不应该弃雅典而去。其中的第二部分尤为引人注目。苏格拉底怀着深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敬意,将国家比之于父母,甚至高于父母。与《申辩篇》不同的是,苏格拉底引入了法律的概念,似乎要用牺牲自己的绝然来维护法律的尊严,誓死“不能毁灭法律”。“人是由国家、法律所生、所养、所教”[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商务印书馆,第109页],苏格拉底如是说。然而,如此通晓大义的苏格拉底却在数日前还是整个雅典的众矢之的。我们不应该把《克力同》看作是苏格拉底与雅典城邦的和解——只要生活下去,苏格拉底绝不会放弃申辩中的立场——而应该将之看作苏格拉底对其追随者的训导,一种公民意识的训导。城邦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几乎已经判定了这一制度辉煌过后无法避免的黯淡。然而,在真正有效的政治体制兴起之前,与其群体而攻之,不如共同恪守政治人的规范,将问题交给后来者。这一工作,将由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来完成。在《政治学说史》中,苏格拉底是萨拜因第一个具体介绍的政治家个体,应该说,苏格拉底之申辩留给了古典政治一些永恒的命题,苏格拉底强硬背后的温和处理开拓了政治学的多条思路,惠及后世。  4.“最善良,最明智,最公正的人”“我可以说,在我们所认识的当时人中间,他是最善良、最明智、最公正的人。”裴洞在其回忆的最后深情感叹。[ 《裴洞篇》,商务印书馆,第84页]作为2000多年后的今人,我们毕竟没有身处在那个年代,史料的残砖片瓦也难以完整地构建起苏格拉底申辩的语境。这种时代上的疏离感,有如一面透镜,放大或缩小着苏格拉底的形象。在作者看来,苏格拉底和雅典人都没有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审判中失败。苏格拉底实践了自己的责任,履行了神谕;雅典人抵制了逆流,维护了政体。此后,哲学与城邦开始分流,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不得不说,哲学为人构建出来的图景是美妙的。通过教育,人可以收获德智,拥有完全的善,成为一个正义的人。在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熏陶下,自由民主科学正义,成为我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词汇,甚至公义的政治本身已经和它们划上了等号。在我们还未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民主之前,我们对它们充满了憧憬,我们希望用它们来启迪民智,来造就一个新民族。苏格拉底身上透露出来的独立于城邦之外的意志,对于我们充满了吸引力。然而,政治不允许人生活在云端,而要求人服属于一种制度,或是契约。把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这种看法对于国人来说何等熟悉,在这个理想之上,我们又曾付出过多少。相信,大多数国人出于历史之后的痛定思痛,对苏格拉底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与好感,而对雅典人的做法,甚至会在民主之外扣上强权的帽子。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话常响彻在历代政治上空:人是政治的动物,脱离政治的人,非神即兽。当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以城邦之善、团体之善作为标尺,人的价值自然只能在共同生活中得以实现。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理想国》权作苏格拉底思想的一种延伸,就能发现,高扬哲学之后的城邦,似乎恰好站在我们个人主义的对立面上。苏格拉底是伟大的,他清醒地认识到了他所身处的旋涡和变局之中——“谁的道路好,唯有神知道”。他不妥协,高举哲学的旗帜;他亦不强硬,对国家(城邦)预留了充足的余地。对于现时代的人们来说,苏格拉底的许多政治理念已经并不新颖,甚至难有实践的空间,然而他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明智,却依然能够在现世中放射光芒。尤其是对在同样身处改革中的国人,苏格拉底的榜样作用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1]柏拉图 著,严群 译.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M].商务印书馆1999-5.[2]柏拉图 著,王太庆 译.裴洞篇[M].商务印书馆2013-1.[3][美] 乔治·萨拜因 著,[美] 托马斯·索尔森 修订 邓正来 译. 政治学说史(上卷)[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6.[4][美]尼克尔斯 著,王双洪 译.苏格拉底与政治共同体[M].华夏出版社.2007-01.[5]柏拉图 著,顾丽玲 译.游叙弗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笔记

一 克里托篇的条理克里托篇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开篇到“苏格拉底:在我看来,克里托,它的意义非常清楚。”这一部分可以算是正片的序章,交待对话发生的环境。其中写了两件事:一个是苏格拉底的睡眠。克里托来看苏格拉底,发现他睡得很香,感到惊异,苏格拉底回答这是年龄的关系,克认为年龄不是好的回答,因为有的人年龄大依然怕死。苏格拉底同意克的反驳,但是没有继续回答,而是把话题转移开,问他为什么来。于是引出第二件事:苏格拉底的梦。克说他来时要告诉他朝圣的船要在今天回来,苏要在今天死。苏说他通过一个梦认为,船回完一天到达。这个梦是:“苏格拉底:我梦见一位白衣丽人向我走来,她对我说:苏格拉底,“第三天你会抵达令人欢娱的弗提亚””。从“克里托:显然是太清楚了。不过,你瞧,苏格拉底,现在接受我的建议逃跑仍旧不算太迟。”全篇结束,是第二个部分。这一个部分是苏格拉底与克里托关于是否应该逃跑而作的辩论。这一部分也可以分为两个小部分。首先是从这一部分开始到“我以种种理由恳求你,苏格拉底,接受我的建议,请不要再固执了!”这一部分主要是克里托提出的应当逃跑的理由。克提出:苏的死不但会使他失去一个朋友,还会让大多数人认为他不舍得钱让苏逃跑。苏提出反驳:不应顾及大多数人,因为他们是随意的。克试着举出几个苏可能存在的顾虑,并试图打消:1.逃跑对朋友们的危险——朋友们有义务承担这个风险;2.逃跑的资金问题——很多人愿意帮忙3. 逃亡后的出路问题——到处都有欢迎你的人,特地举出帖撒利。最后,他又举出了不逃跑的弊端:1.这样做亲痛仇快2.儿子无人抚养3.选择了死亡这样轻松道路而显得懦弱和耻辱。第二小部分是从“苏格拉底:亲爱的克里托,我非常赞赏你热烈的情感,也就是说,我假定这些热情都有某些正当的理由。”一直到文章最后。在这一部分,苏格拉底逐一的反驳了克里托。首先,他提出了自己的一贯方法:找到合适的原则。然后,1.他提出了大多数人的观点不必顾虑。2.因为只有好的意见才值得尊重,而只有聪明人的一件才是好的意见。3.人们应该注意专家们的意见,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在相应的领域失去价值。一旦失去价值,那么其本身也就不值得存在了。4.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或者而是活得好,而活得好是指活的正当和高尚,所以是否逃跑的核心问题不是金钱、名声、儿子而是逃跑是否具有正当性 5.人不会自愿为恶,因为恶本身是不好的,是可耻的。所以在任何情况,即使受到恶待的时候也不能为恶。所以,人不能以恶治恶。6.只要协议是正确的,则必须完成协议。到这里,苏格拉底假设法律与他对话:如果苏要逃跑,法律会质问他是否要毁灭法律,因为,判决一宣布就生效,而逃跑就否定了法律的效力。于是,苏只好回答法律,他这样做是因为法律错误地对待他。法律就会说他与苏格拉底之间有某种协议:因为(1).法律使他出生 (2)法律使他成长(3)法律允许公民不统一法律可以移居别的城邦,而苏很少离开城邦(4)在允诺服从时,他既没有服从我们,又没有在假定我们犯了任何形式的错误时说服我们改变决定 7.法律最后由对苏格拉底说,如果他逃往会是朋友危险,子女流离,遭到法治国家厌恶,在无法无天的国家沦为食客。说到这里,克里托被苏格拉底说服,全篇结束。二 苏格拉底的论证在本篇中核心的部分是苏格拉底对克利托的反驳。如果我们进行归纳,其中的论证主要包括:1.我们因该尊重专家的意见;2.活着是为了或活得更好;3.不得以恶治恶;4.假想中法律和苏格拉底的对话。这些论证每一部分的最后都包含着下一个论证的问题,而最后一个论证假想中法律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将前面的论证进行了综合,结合实际的情况具体再次论证了一遍。下面我将逐一从原文分析这些论证。 1.我们应该尊重专家的意见这一论证的原文为:“(苏格拉底:)我相信,严肃的思想者总是拥有我刚才提到的这样一些看法,认为民众的有些意见肯定值得尊重,而另一些则不值得尊重。现在我问你,克里托,你不认为这是一个健全的原则吗?就人之常情来说,你不会明天就死,面临这种逼近的灾难你也不像会失去理智。那么请想一想,一个人不应当尊重民众的所有意见,而只能尊重民众的某些意见,不尊重另一些意见,你不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健全的原则吗?你怎么看?这个说法不是很公正吗?克里托:对,你说得对。苏格拉底:换句话说,一个人要尊重好意见,而不要尊重坏意见,对吗?克里托:对。苏格拉底:聪明人的意见是好的,蠢人的意见是坏的。克里托:当然。苏格拉底:好,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请问,你对我曾经举过的这些例子怎么看?当某人在认真地进行训练,他是否应当不加区别地注意所有的表扬、批评和意见,还是只应当注意来自有资格的人的意见,比如医生或教练的话?克里托:只能听有资格的人的话。苏格拉底:那么他应当害怕那些有资格的人提出的批评,欢迎他们提出的表扬,而不在乎那些一般民众的意见。克里托:显然如此。苏格拉底:那么他应当根据拥有专门知识的教练的指示规范自己的行为、练习、饮食,而不应当听从其他人的意见。克里托:对,是这样的。”在这一论证的开始苏格拉底首先提出,并不是所有民众的一件都是值得尊重的,我们只应该尊重其中一些人的意见。苏格拉底提出这个观点,是因为克利托提出的让苏格拉底逃亡的意见,其中一部分是基于大多数人的意见,比如,如果苏格拉底不逃跑大多数人会认为克利托爱钱甚于爱朋友,苏格拉底在法庭的行为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可耻和懦弱的等等。苏格拉底对于这个观点没有确切论证,只是不断反问,这难道不是一个健全的原则么。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将这个观点的基础归于常识:民众是随意的,他们会随意地提出观点,这些观点有可能是这样的也有可能是那样的,如果我们尊重所有的观点,结果只能是,没有一个观点我们能够接受。既然我们要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只能接受其中一种观点来指导我们的选择,这样我们就必须尊重其中一部分观点,而不尊重其他的。对于这点,克利托和他是意见一致的。那么那些观点是值得尊重的呢?苏格拉底说,只有好的意见是值得尊重的而坏的则不值得。而聪明的人的一件事好的,蠢人的意见是坏的。所以我们只能尊重聪明人的意见。关于这点苏格拉底还是没有论证,或许他认为这是也是一个常识。那么那些人是从聪明人呢?苏格拉底说,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如果进行训练时应该听从谁的意见?是任何人的意见,医生或教练的意见?显然是后者,因为他们是“有资格的”。而这种资格是来自于他们的专门的知识。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尊重专家的意见,而不是所有人的意见。2.活着是为了或活得更好;这一论证的原文为:“苏格拉底:很好。现在如果他不服从某个人,不听他的意见和建议,而是注意那些并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建议,那么他肯定得承受某些坏结果?克里托:肯定会。苏格拉底:这种坏结果是什么?它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我指的是,在那个不服从的人的什么部位?克里托:显然在他身体上,要承受痛苦的是他的身体。苏格拉底:很好。我们不必一个接一个地述说所有例子,克里托,请告诉我,我们是否能够以此为一般的规则,用来判断我们试图决定的行为种类,看它是正义的还是不义的,是光荣的还是可耻的,是善的还是恶的?我们应当被众人的意见所左右,或者被众人的意见所恐吓,还是应当接受某个人的意见,假定这个人拥有专门的知识?我们应当敬重和恐惧的是这个人,而不是其他所有人加在一起,如果我们不遵守他的指导,我们就会糟蹋和弄残我们的那个部位,就像我们曾经说过的那样,这个部位要靠正确的行为来改善,但却会毁于错误的行为,对吗?或者说,这些话全是胡说八道?克里托:不,我认为这样说是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那么请考虑下一步。我们的某个部位要靠健康的行为来改善,而不健康的行为则会毁掉它。如果我们接受了外行的建议而糟蹋了它,那么这个部位一旦被毁,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吗?我说的这个部位指的是身体。你接受这种看法吗?克里托:我接受。苏格拉底:好。弄坏了的身体,健康被毁掉了的身体还值得活吗?克里托:肯定不值得。苏格拉底:我们那个被错误行为弄残缺,而正确行为能使之受益的部位怎么样?这个部位被毁的话人还值得活着吗?或者说我们相信这个正确或错误的行为会对其产生作用的部位,无论它是什么,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身体?克里托:对。苏格拉底:这个部位真的更加珍贵吗?克里托:珍贵得多。苏格拉底:我亲爱的同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考虑的不是一般民众会怎样说我们,而是我们如何与行家保持一致,这位行家是权威,他实际上代表真理。所以,第一,你的建议是不正确的,因为你说在判断什么是正确、光荣和善及其对立面时,我们应当考虑大众的意见。对此当然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总是这一条,民众有力量把我们处死。克里托:确实如此!你完全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这种反对意见完全有可能。苏格拉底:但是在我看来,我亲爱的同伴,我们刚才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并不接受这种意见的影响。同时,我希望你考虑一下我们是否仍旧对这样一种说法感到满意,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克里托:你说得对,但请告诉我为什么。苏格拉底:活得好与活得高尚、活得正当是一回事吗?克里托:是。苏格拉底:那么根据我们达成一致的看法,我们必须考虑未经官方许可就逃走是否正当。如果我们讨论的结果认为这样做是正当的,那么我们一定要进行这样的尝试;如果结果认为不正当,那么我们必须停止这样做。至于你提到的花钱、名声和抚养儿子,克里托,我不得不说这些考虑实际上是一般公众的意见,他们把人判处死刑,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让人活着,但不管他们怎么做都是随心所欲的。我想,我们真正的职责是只考虑一个问题,这是从我们上面的论证结果中可以推论出来的。付罚金,向那些来救我的人表示感谢,设法逃跑或自己安排逃跑,这样做是正当的行为吗,或者说这样做完全错了?如果能够清楚地看到这样做是错误的,那么我不得不考虑我是否肯定得死,或者考虑承受其他任何恶果,如果我们固守自己的立场,那么我们就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免得冒作恶的危险。克里托:我同意你的说法,苏格拉底,但我希望你考虑一下我们必须做什么。”这一论证开始延续了上一论证的例子。苏格拉底首先讨论一个人如果不听从专家的意见,得到的坏的结果将是什么?在本例中,也就是不听从教练或医生的意见而从事训练,将会得到什么坏的结果?在讨论的时候他先将这个问题具体了一下,我们将在什么地方产生?显然,盲目的锻炼造成的坏的结果将是身体上的。将这个观念普遍一下,就成了,如果我们不服从专家的话,那么我们将在专家可能给与正确意见的部分遭受坏的结果。而这一部分如果遭到损坏,那么其本身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举例来说明的话,则是,如果我们损坏了健康,身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这点上说,健康本身要比身体更珍贵。或者说,健康是身体的目的。同样,事物的目的一旦损坏,那么事物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生命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不听从专家的意见,而听从大众的意见,结果损坏了生命的目的,那么活着本身将失去意义。而活着的目的是活得好,所以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活得好,而不是活着。而同时,活得好就是指的活得有正直高尚。所以在是否逃跑的问题上,关键要看逃跑行为是否正当,而不是大多数人所提出的金钱、名声和抚养儿子的问题。3.不得以恶治恶;这一论证的原文为:“苏格拉底:我们说过人决不会自愿作恶,或者说人是否作恶取决于环境,对吗?或者像我们从前经常同意的那样,我们认为把作恶说成是善的或光荣的是没有意义的,这样说对吗?或者说在这最后的日子里我们要把从前的信念全然抛弃?克里托,经过多年的严肃讨论,你和我这样年纪的人难道竟然会不明白我们并不比两个儿童强到哪里?事实真相确实就是我们老是说的那个样子。无论大众的观点是什么,无论换一种说法比现在这种说法要轻松些或者更加难以忍受,事实仍然是作恶在任何意义上对作恶者来说都是恶的和可耻的。这是我们的观点吗,或者不是?克里托:是。这是我们的看法。苏格拉底:那么人在任何处境下都一定不能作恶。克里托:对。苏格拉底:据此说来,人即使受到恶待也一定不能作恶。克里托:显然不能。苏格拉底:告诉我另一件事,克里托。人可以伤害别人还是一定不能伤害别人?克里托:肯定不能。苏格拉底:告诉我,像许多人相信的那样,以牙还牙是否正确?克里托:不正确,这样做不对。苏格拉底:我想,这是因为伤害别人和错误地对待别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克里托:确实如此。苏格拉底:所以,人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挑衅都不可对任何人作恶或伤害别人。现在请你小心,克里托,承认这些原则并不妨碍你接受其他与你的真正信仰相对立的事情。我知道总有这么一些人是这样想的,因此在这样想的人和不这样想的人之间对这些原则就不会有一致的看法,每当看到其他人的决定,他们相互之间肯定总会表示轻蔑。我甚至想要你非常仔细地考虑一下,你是否具有和我相同的看法,或者同意我的意见,我们能否从已经建立起来的这样一些前提开始来进行我们的讨论,这些前提就是作恶、以牙还牙、通过报复来保护自己,都决不可能是正确的,或者说你认为这些观点不能作为讨论的基础。我长时间地坚持这种观点,现在仍然这样看,但若你可以提出其他看法,那么就请说出来。另一方面,如果你站在我们说过的这种立场上,那么请听我下面的话。克里托:我站在这种立场上,同意你的看法。请继续说下去。”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人不会自愿作恶,因为恶本身在任何意义上对于作恶的人来说都是恶的和可耻的。既然如此,任何环境下,作恶都是在伤害作恶者本身。所以任何处境下人都不能做恶。这里的任何环境,当然也就包括在受到恶待的环境。所以当别人错误地对待自己的时候,不能以牙还牙。因为这样本身对于自己是恶的。4.假想中法律和苏格拉底的对话与其说这是本篇的一个论证,不如说这是本篇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首先,在篇幅上,它占了全文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次,在内容上,它是对本篇所有论证的总结;最后,在情节上,这一部分是最终说服了克利托同意苏格拉底。这一部分同样也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部分:(1).苏格拉底如果要逃亡,将对法律提出的理由;(2).法律对苏格拉底与它订立协议的论证;(3).苏格拉底如果逃亡将承受不利和如果不逃亡将承受好处。下面我将逐一分析:(1).苏格拉底如果要逃亡,将对法律提出的理由这一部分的原文为:“苏格拉底:请这样想。假定我们正准备逃离此地,或者无论我们采取了什么行为,那么雅典人的法律和国家会来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它们会说:“苏格拉底,你想干什么?你想要采取的行动表明你想在你的能力范围内摧毁我们,摧毁法律和整个国家,你能否认这一点吗?如果公开宣布了的法律判决没有效力,可以由私人来加以取消或摧毁,那么你能想象一个城邦会继续存在而不被颠覆吗?”我们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克里托,或者别的同类问题?对此有许多话可以说,尤其是一名职业的演说家,他会抗议说这个法律无效,而判决一旦宣布就具有约束力,就应当执行。我们能说,对,我打算摧毁法律,因为国家错误地对待我,你们在审判中对我的判决是错误的。这样说对吗?这是我们的回答吗,或者我们的回答是什么?克里托:我们的回答当然是你已经说过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假设自己要逃离雅典,这是雅典的法律就会站出来质问他是否想要摧毁国家和法律。因为他的行为将证明宣布的法律判决没有效力,那么一个城邦必然会因此而被颠覆。 这时苏格拉底只能以法律无效来为自己辩驳。但是,判决一旦宣布就具有约束力,所以这一辩驳是无效的。苏格拉底只能提出法律作出了错误的判决,所以,他打算摧毁法律和国家。(2).法律对苏格拉底与它订立协议的论证这一部分的原文为:“苏格拉底:那么假定法律说:“苏格拉底,这不正是你和我们之间的某种协议的条款吗?无论国家对你作出何种判决,你都会执行或遵守,对吗?”如果我们对这样的用语表示惊讶,那么它们会说:“别在乎我们的用语,苏格拉底,你只需要回答我们的问题,你毕竟已经习惯于使用问答法。来吧,你对我们和国家提出什么样的指控,想以此来摧毁我们吗?难道我们没有首先给了你生命?难道不是通过我们,你的父母才结婚而生下了你?告诉我们,你对我们这些涉及婚姻的法律有什么怨言吗?”“没有,一点儿都没有。”我会这样说。“好吧,你对涉及儿童的抚养和教育的法律有什么反对意见吗,就像对涉及你的法律一样?你对我们中间那些为了这个目的而立下的法律不感恩吗,这些法律要求你的父亲对你进行文化的和身体的教育?”我只能说:“对。”“很好。由于你已经出生,长大成人,接受了教育,你能否认,首先,你和你的祖先都是我们的孩子和仆人吗?如果承认这一点,你认为我们之间是平等的,无论我们试图对你做什么,你都可以正当地进行报复吗?你并不拥有与你父亲一样的权力,假定你有过一位主人,你也不拥有与你的主人一样的权力,使你能够进行报复。当你受到责备,你不能回嘴,当你受到鞭打,你不能回手,也就是说不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如果我们想把你处死,因为我们相信这样做是正确的,那么你能指望得到许可,有权反对你的国家和她的法律,竭尽全力去摧毁你的国家和我们这些法律,借此进行报复吗?诚心向善的你会宣布这样做是正当的吗?你那么聪明,竟然会忘记你的国家比你的父母和其他祖先更加珍贵,更加可敬,更加神圣,在诸神和全体理性人中间拥有更大的荣耀吗?你难道不明白应当比敬重父亲更加敬重国家,应当比消除对父亲的怨恨更加快捷地消除对国家的怨恨吗?如果你不能说服你的国家,那么你就必须服从它的命令,耐心地接受她加诸于你的任何惩罚,无论是鞭挞还是监禁,对吗?如果国家要你去参战,你会负伤或战死,但你也一定要服从命令,这样做才是正确的。你一定不能后退、逃跑或放弃你的职责。无论是在战场上或法庭上,或是在任何地方,你必须做你的城邦和国家命令你做的事,否则你就得按普遍的正义去说服她们,但是对父母使用暴力是一种罪恶,反对你的国家那就更是一桩大罪了。”对此我们该怎么说,克里托,法律说的话是对的还是错的?克里托:我想是对的。苏格拉底:法律可能会继续说:“那么请考虑一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苏格拉底,我们说你现在想对我们做的事情是不对的。尽管我们已经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抚养你长大成人,教育你,凡由我们支配的好东西,其他同胞公民享有的一份你都享有,但是我们仍然公开宣布这样一个原则,任何雅典人,只要达到成年,自己能够认识国家的政体和我们这些国家的法律,如果他对我们不满,都允许他带着他的财产去他喜欢去的地方。假定你们中有人对我们和国家不满,如果他选择去我们的某个殖民地,或者移民去任何国家,我们这些法律都不会加以阻拦,他也不会丧失他的财产。另一方面,如果你们有人亲眼看到我们的统治是公正的,我们其他国家机构的统治是公正的,那么我们认为他实际上就应当执行我们要他做的任何事情。我们坚持,在这种情况下不服从是一种罪恶,理由有三条:第一,我们是他的父母;第二,我们是他的卫士;第三,在允诺服从时,他既没有服从我们,又没有在假定我们犯了任何形式的错误时说服我们改变决定。尽管我们的指令全都是以建议的形式出现,而不是野蛮的命令,我们给他选择,要么说服我们,要么按我们说的去做,但他实际上两样都没有做。苏格拉底,如果你做了你们正在尝试的事情,那么这就是对你的指控,你将不再是你的同胞中最不应该受惩罚的人,而是罪行最重的人。”如果我问为什么,那么法律无疑会用完全的正义来打击我,并指出雅典很少有人像我一样与它们有如此具体的协议。它们会说:“苏格拉底,我们有重要的证据表明你对我们和这个国家是满意的。如果你不是格外依恋国家,那么你就不会如此不愿离开这个国家,执行军务除外。你从来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出国旅行,从来没有感到有必要去熟悉其他国家或它们的体制。你对我们和我们的国家是满意的。你确凿无疑地选择了我们,在你的所有活动中都像一个公民一样服从我们,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你对我们的国家是满意的,你在这个国家生儿育女。还有,即使在审判你的时候,你还提出过交付罚金的建议。如果你当时已经做出了现在这种选择,那么你在那个时候就可以在国家批准的情况下做你现在想做的事,而现在国家并没有批准你这样做。你当时表现得视死如归,非常高尚,你说过如果自己必须去死,那么宁可死也不愿被放逐,而你现在好象并不打算遵守先前的诺言,对我们法律也不尊重,你正在摧毁法律。你的行为就像最下贱的奴才,尽管你有约在先要做国家的成员,但你现在却想逃跑。现在先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说你承诺过要做一个守法公民,如果你口头上没有这样说过,那么在行动中是这样做的,我们这样说对吗?”对此我们该怎么回答,克里托?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吗?克里托:我们无法否认,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那么法律会说:“尽管你是在没有压力和误解的情况下与我们订立协议的,也不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被迫作出承诺的,但是实际上你正在破坏这个协议和违反你的诺言。如果你对我们不满,或者感到协议不公平,那么你在这70年里都可以离开这个国家。你没有选择斯巴达或克里特,这是你喜欢的好政府的榜样,也没有选择其他任何希腊人的城邦和外国人的城邦。你比瘸子、瞎子或其他残疾人更少出境。显然,你对这座城市和对我们法律的感情比其他任何雅典人都要深厚。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法律,还有谁会在乎它呢?而现在你竟然不想守约了吗?是的,你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如果你接受我们的建议,那么你就至少不会因为离开这个城邦而遭人嗤笑了。”苏格拉底假设法律提出它与苏格拉底有某种协议,根据这种协议,无论国家做出什么判决,苏格拉底都将执行和遵守。这是因为,一.苏格拉底的出生和成长是在法律的保护下完成的。所以法律与苏格拉底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以父母子女和主人仆人之间的关系。从这点上说,苏格拉底就不能报复法律,不能对法律以牙还牙。二.而且法律规定,不满意雅典城邦的法律的人可以选择区别的城邦,但是苏格拉底没有去,这说明苏格拉底认同雅典法律的约束力。通过这两点可以证明,苏格拉底是在没有压力和误解的情况下与法律订立协议的,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3).苏格拉底如果逃亡将承受不利和如果不逃亡将承受好处这一部分原文如下:““我们请你想一想,你做这种背离信仰和玷污良心的事会给你和你的朋友带来什么好处。显然,放逐、剥夺公民权、没收财产的危险都会延伸到你的朋友头上。至于你自己,如果你去了邻国,比如去底比斯或麦加拉这两个政法修明的国家,那么你会成为它们的政府的敌人,所有爱国者都会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你,把你当作法律和政令的摧毁者。随后,你的行为就证明审判你的法官们的看法和判决是正确的,破坏法律的人完全有可能对年轻人和蠢人产生毁灭性的影响。那么,你是否打算不去那些政法修明的国家和秩序井然的社会了呢?如果你不去了,那么你的生活还有价值吗?或者说,你要接近这些民众,轻率地与他们谈话吗?你会使用什么样的论证,苏格拉底?用你在这里使用过的相同的论证,证明善良、诚实、制度与法律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宝吗?你会认为苏格拉底以及有关他的一切都是有争议的,对吗?你肯定会这样想。“你会从世界的这个部分 退出,去投靠克里托在帖撒利的朋友吗?那是个无法无天的地方,那里的人无疑会喜欢听你讲故事,听你讲如何逃跑,如何化装,如何穿上牧羊人的衣裳或用其他逃跑者常用的打扮,如何改变面容。那里不会有人说像你这把年纪的老人,也许活不了多久了,竟会如此贪生怕死,以至于要违反最严厉的法律,对吗?也许不会有,如果你不激怒任何人。否则,苏格拉底,你会听到许多令你感到汗颜的评论。所以,你仍旧会像今天一样活着,做一切人的奴仆,你会成为“在帖撒利混饭吃的无赖”,就像你离开这个国家去帖撒利是要去赴宴似的。所以我们想知道,你关于善良和正直的讨论在哪里?当然,你想活下去是为了你的儿子,为了能把他们抚养成人,教育他们。确实如此!先把他们带到帖撒利去,使他们成为外国人,这样他们就会格外有福了吗?或者说,这样做并非你的意愿,那么就假定他们还是在这里长大成人,你不在了,你的朋友当然会照顾他们,这样一来,他们岂不是能够得到更好的照料和教育吗?你去了帖撒利他们会照顾你的儿子,难道你去了另一个世界他们就不会照顾你的儿子了吗?只要那些自称是你的朋友的人是名副其实的,那么你必须相信他们会照料你的儿子。“苏格拉底,还是听听我们的建议吧,我们是你的卫士。不要考虑你的子女、生命或其他东西胜过考虑什么是公正。这样的话,当你去了另一个世界,你就可以坦然面对冥府的判官为自己辩白。事情很清楚,如果你做了这件事,那么既不会使你和你的朋友变得更好,也不会使你们拥有更加纯洁的良心,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当你们去另一个世界时也不会。事实上,你就要离开此地了。当你去死的时候,你是一个牺牲品,但不是我们所犯错误的牺牲品,而是你的同胞所犯错误的牺牲品。但若你用这种可耻的方式逃跑,以错还错,以恶报恶,践踏自己与我们订立的协议和合约,那么你伤害了你最不应该伤害的,包括你自己、你的朋友、你的国家,还有我们。到那时,你活着要面对我们的愤怒,你死后,我们的兄弟、冥府里的法律也不会热情欢迎你,因为它们知道你试图尽力摧毁我们。别接受克里托的建议,听从我们的劝告吧。”这一部分是法律从现实的利害关系上对苏格拉底的劝说。首先苏格拉底如果逃亡,一定会使中中非难降临到他的朋友头上。其次,如果苏格拉底逃到法治昌明的城邦,那么结果必然是这些国家会认为他是破坏法律的人而对他不予接受。如果逃到无法无天的城邦,那么它只能沦为食客宠臣,寄人篱下,再不能像在雅典那样谈论。再次,如果他逃亡外邦,会使他的孩子成为外邦人。最后,如果他逃亡那么他死了之后依然要在阴间受到审判。三 无限能力为害于无限能力为善本篇对话有一句十分让人费解的话:“苏格拉底:我只希望普通人有无限的能力为害,这样他们也就有无限的能力行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妙极了。”为什么普通人有无限能力为害就有无限能力为善呢?要理解这句话在本篇对话中的含义,我们必须要对原文进行分析。其原文如下:“苏格拉底:我亲爱的朋友克里托,我们为什么要顾忌“大多数人”的想法呢?真正具有理性的人的想法更值得考虑,他们相信事实真相。克里托:你可以这样想,苏格拉底,但是众人的意见也不得不顾。你当前的处境足以表明普通民众也会惹起巨大的麻烦,决不能小看他们的能量,一旦把他们给惹火了,麻烦可就大了。苏格拉底:我只希望普通人有无限的能力为害,这样他们也就有无限的能力行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妙极了。实际上他们并不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他们既不能使人聪明,也不能使人愚蠢;他们的行为完全是随意的。”克利托提出让苏格拉底逃亡的理由是如果他不逃亡,那么大多数人将认为克利托重财轻友。于是苏格拉底说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不足顾及的。于是克利托说,你可以轻视这些人的意见,但是这些人却有很大的能量,可以引起大麻烦。这时苏格拉底就说了这句话。显然,这句话是针对克利托的普通人有引起大麻烦的能量的说法。“我只希望普通人有无限的能力为害”,其实是说,普通人没有无限的能力为害。也就是说,普通人虽然可以引起大麻烦,但是却不能无限的为害。换句话说,大麻烦固然麻烦却不是无限为害,所以倒也不足顾虑。我们从这篇对话的背景可以猜想到,所谓的“大麻烦”指的是使苏格拉底被判死刑。这显然是一种为害,但在苏格拉底看来,却不是无限的为害。那么什么是无限的能力为害呢?本篇对话没有说,只说了与之相关的三点:1.如果有无限的能力为害就可以有无限能力为善;2.没有这种能力的结果是“既不能使人聪明,也不能使人愚蠢”;3.普通人没有这样的能力,因为“他们的行为完全是随意的”。  我们先从第三点开始看,普通人没有这样的能力,因为“他们的行为完全是随意的”。具体是怎样的随意呢?后文中有一段描述:“至于你提到的花钱、名声和抚养儿子,克里托,我不得不说这些考虑实际上是一般公众的意见,他们把人判处死刑,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让人活着,但不管他们怎么做都是随心所欲的。”换句话说,普通人对于是否定判处人死刑或者让人活着没有任何必然性。我们深究一下,为什么没有必然性呢?因为他们在审判人的时候没有善恶的标准,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由此可见,这种能力乃是把握善恶的能力。  上述结论似乎很合理,但是如果我们带入第二点,马上就会产生疑问:如果这里的能力是把握善恶的能力,那么第二点的意思则是,没有把握善恶的能力就“既不能使人聪明,也不能使人愚蠢”,把这句话转译成肯定句,有两种结果,1.将把握善恶的能力看成一种能力,则可译成:有把握善恶的能力则既能使人聪明又能使人愚蠢;或者2.江把握善恶的能力堪称把握善的能力和把握恶的能力,则可译成:有把握善的能力则能使人聪明,有把握恶的能力则能使愚蠢。第一种译法肯定不成立,使人聪明和使人愚蠢是两种不相容的性质,一种能力要么能使人聪明,要么能使人愚蠢,不能兼而有之。第二种依法中把握善的能力能使人聪明可以理解,但是把握恶的能力能使人愚蠢则难以说通。认识到事物的善和认识到事物的恶都可以使人聪明,因为善恶都使事物的性质,只要人能认识事物的性质都能使人聪明。可见,从第一点想当然提出的论点是站不住的。那么我们从第二点入手,什么使人愚蠢呢?假象、错觉、迷信等等都可以,但是总结到一点则是:错误地认识使人愚蠢。反而言之,正确地认识使人聪明。结合第一点的结论,我们则可以得到,这里所说的能力乃是:以善(正确)或恶(错误)的标准把握事物的能力。如果以善的标准把握事物,那么结果自然使人聪明,而以恶的标准把握事物那么自然使人愚蠢。  由此可见,所谓无限行善的能力是指以善的标准把握事物的能力,无限为害的能力是指以恶的标准把握事物的能力。  现在我们回到第一点,为什么有无限的能力为害就可以有无限能力为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在这一节的开头提出的问题。如果说,有以恶为标准把握事物的能力就能有以善为标准把握事物的能力,那么肯定是说不通的。因为,善于恶两者是对立不相容的两种标准。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抽象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标准又都是标准,在这个层面上它们又是相通的。也就是说,虽然有无限的能力为害于有无限能力为善本身不同,但是他们的基础却是同样的,也就是,他们都是以某种标准来把握事物。由此可见,苏格拉底说“我只希望普通人有无限的能力为害,这样他们也就有无限的能力行善”意思是,他希望普通人有用固定标准来把握事物的能力,即使他是在用恶的标准来把握,它一旦意识到自己使用恶的标准来把握,根据无人自愿为恶的原理,他一定会改用善的标准来把握,也就是有无限能力为善。  在苏格拉底看来,最可怕的不是普通人定了他的罪,最可怕的是,普通人定了他的罪,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以什么标准定了他的罪。这一篇对话有一个副标题,《论义务》。乃是前人对这篇对话主题的概括。因此我读这篇对话的时候,特地注意了一下其中谈到的义务。当地一边读完的时候,我的印象是,本篇可以看作克里托提出的非法律义务和苏格拉底法律义务的对抗。我们先来看克里托提出的非法律义务。克里托首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义务:帮助朋友的义务。他说如果苏格拉底不逃跑,别人会认为他重财轻友。其次又说,如果柏拉图担心会影响他的朋友们,那么他大可放心,因为他们有“权利”那么做。克利托在这里说的是权利,其实是在强调苏格拉底有义务让他们将他救走,因为,权利所对应的总是义务。接着他又一连串的说强调了苏格拉底的三个义务:1.反抗敌人的义务,2.抚养儿子的义务,3.保存生命的义务。苏格拉底并没有针对克利托提出的每一个义务进行反驳,而是将话题一转,转到并非所有人的意见都值得尊重上了。只是在最后,提出了自己对法律的义务。他是这样提出,他对法律的义务的:他首先提出,订立的协议应当遵守,然后证明自己与法律订立了一个协议。看起来,似乎苏格拉底认为,法律的义务要优于其它义务。于是,我们就有问题了。为什么苏格拉底认为法律的义务要优于其它义务呢?这是跟苏格拉底的法律观有关的。我们需要回到假象中法律与苏格拉底的对话那一部分,看看在本篇中,苏格拉底是如何认识法律的。在这一部分中,主要的论证是,法律论证苏格拉底与他有协议关系。在这一段论证中,法律首先质问苏格拉底“你认为我们之间是平等的,无论我们试图对你做什么,你都可以正当地进行报复吗?”换句话说,苏格拉底与法律之间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法律作了两个类比:“你并不拥有与你父亲一样的权力,假定你有过一位主人,你也不拥有与你的主人一样的权力,”法律将自己比作父亲和主人。将苏格拉底比作子女和仆人。我们知道,子女和仆人(奴隶)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完全的人格,所以他的行为必须得到监护人的同意。而他的监护人正是父亲和主人。所以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法律是他的监护人。然而这点还并不能完全证明苏格拉底对法律的义务优于其它义务,因为事实上苏格拉底有着完全的人格,所以他是可以独立完成事情的。于是法律又提出了第二个论证:且法律规定,不满意雅典城邦的法律的人可以选择区别的城邦,但是苏格拉底没有去。这一点说明,法律义务之所以优先于其它义务,还因为苏格拉底自己同意接受法律,接受法律的制裁是他自己的自由意志同意的。对于法律的义务在本质上,是对于自己的自由意志的义务。而之所以法律的义务优于克利托所说其它的义务,是因为克利托所说的那些义务都是对外的义务,而对法律的义务则是对内的义务,苏格拉底对于自己的义务。然而我们这时又会产生一个疑问,对自己的义务又是什么义务呢?如果我们只从法律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这一段来看,我们只能得到这样的答案 ,自己订立的协议中所包含的义务为对自己的义务。然而我们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全篇,那我们将得到更加本质的答案。在苏格拉底系统的反驳克利托之前,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如此论证的话:“苏格拉底:亲爱的克里托,我非常赞赏你热烈的情感,也就是说,我假定这些热情都有某些正当的理由。否则的话,你的情感越强烈,我就越难对付。好吧,我们必须考虑是否必须接受你的建议。你知道,我决不从任何朋友那里随便接受建议,除非经过思考表明它是理性提供的最佳办法,这并非我的新想法,而是我的一贯做法。我不能仅仅因为现在的遭遇而放弃过去一直坚持的原则,它们在我看来依然如故,我现在依然像从前那样敬重和对待这些原则。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找到更好的原则,那么你完全可以肯定我不会接受你的建议,哪怕民众用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方法来恐吓我们幼稚的心灵,我也不会同意。”在这段话里,苏格拉底表明了一个原则:他绝不随便接受建议,除非经过思考表明该建议是理性提供的最佳方法。然后他说,这是他一贯的做法,不能因为现在的遭遇而放弃过去一直坚持的原则。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能找到更好的原则——当然,找到更好原则的方法依然应当是用理性来考察。如果我们从义务角度上看,他是在强调,用理性来考察建议是他的一个义务,这个义务之所以优于克利托所提出的外在的义务,是因为这是他一贯做法。虽然存在一个例外,但是这个例外依然是要靠理性的考察才能完成的。在苏格拉底论证不能以恶治恶时,他说道“我们说过人决不会自愿作恶,或者说人是否作恶取决于环境,对吗?或者像我们从前经常同意的那样,我们认为把作恶说成是善的或光荣的是没有意义的,这样说对吗?或者说在这最后的日子里我们要把从前的信念全然抛弃?克里托,经过多年的严肃讨论,你和我这样年纪的人难道竟然会不明白我们并不比两个儿童强到哪里?”这这一段中,苏格拉底提出,人不会自愿作恶,他强调这个观念是他们曾经在讨论中同意的。他反问,难道要在这最后的日子里将这个观念全部抛弃么?如果,他按照克利托所说逃走的话,那它事实上就是将这个观念全部抛弃,也就是认同克利托提出的外在的义务。他说,如果他门那样的话,那他们并不比两个儿童强到哪里。他的意思不会是儿童都知道,人决不会自愿作恶,因为这个观点并非常识,而是苏格拉底经过论证得到的。他的意思只能是,连儿童都知道,曾经同意的观念是不能完全抛弃的,那意味着自我的矛盾。从义务的角度来看,他是在说,不能因为外在的义务而抛弃原来的观念,是因为原来的观念是自己同意的。从一贯做法的原则到自己同意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一直在强调自我的一致性。他一直以来就是如此做的想的,这样的做法想法是他的一致性,是他之所以为他的本质。违背这样的本质,其实是在反对自己。而对内的义务则是保持自己的一致性,用中国儒家的说法就是:诚--“诚者自成也.”现在我们反观苏格拉底的法律观,他认为他与法律订立的协议并不仅仅是一纸条文,更多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如果背叛了法律,其实是在背叛自己。

关于克力同

提纲:克力同买通守卫,希望说服苏格拉底逃走一、问题:One must pay attenton to the opinion of majority.28th(They cannot make a man either wise or foolish,but they inflict things haphazardly.29th)1.We must examine whether we should act in this way or not ,as not only now but at all times.35th--We should follow the one who has knowledge.62th(doctor and trainer)2.The many are able to put us to die.62th--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not life, but the good life.64th二、问题:It is just for him to try to get out of here when the Athenians have not acquitted him.68th1.Neither to do wrong nor to return a wrong is ever right,nor is bad treatment in return for bad treatment.84th(第一种论证)When one has come to an agreement with someone,he should fulfill it.86th--Running away from here destroy the laws and the whole city.90th2.It was the commitments and agreements to obey the laws.92th(第二种论证)--Because of the laws and the city,you were born and nurtured and educated,they give you and all other citizens a share of all the good things they could.92th( offspring and servant)--They give the opportunity,once arrived at voting age he can take his possessions and go wherever he pleases.94th--He choose the them and agree to be a citizen under them.95th3.If he break the commitments and agreements without compulsion or deceit,and under no pressure of time for deliberation.97th--His friends will themselves be in danger of exile ,disfranchisement and loss of property.98th--If he choose the well governed,they will look on him as a destroyer of the law .98th If he choose the greatest license and disorder,he will spend his time ingratiating himself with all men .99th--If his friends are any good at all ,they will look after his children. 99th--The laws of the underworld will not receive him kindly.100th苏格拉底坚守立场拒绝逃走God is leading us.103th一点体会:1.公民义务的冲突对朋友 对子女(舆论支持)VS对城邦(信念支持)2.个人作为父母或国家的孩子和仆人,永远不可能与父母或城邦平等?

对游叙弗伦的理解

《游叙弗伦》描写的是游叙弗伦和苏格拉底相遇于王宫的前殿,二人都有官司缠身,苏格拉底是被迈雷托士慢神,游叙弗伦则告自己的父亲杀人.而其案件原因是一个他家的雇佣因冲突将另一个家奴杀死,而其父将凶手缚住手脚投入沟中,派人去雅典请示神的意旨应如何处置凶手.而那个凶手还未等到使者的到来就因冻饿死了.苏格拉底相信游叙弗伦在起诉之前就已经了解到什么是敬神什么是慢神及其性质,因此向游叙弗伦请教以此来为自己的审讯中有所答辩,因为游叙弗伦是具有权威的宗教学家.苏格拉底于是便展开了像变奏一样的对话.首先苏格拉底问游叙弗伦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慢神,游叙弗伦回答道虔诚就是他方才所作的即凡有罪的人无论是父母或其他人都要告发,否则就是慢神.但是苏格拉底并不满意,因为他认为这个回答只是举了一个实例即游叙弗伦控告自己父亲杀人的事而没有指出虔诚的本质是什么.于是游叙弗伦又重新说了一个定义即神之所喜者是虔诚,神之所不喜者是不虔诚.于是苏格拉底又对这个定义进行了检查.他指出神与神是会有意见分歧的,这件事对于这个神是所喜的,但是对于另一个则是所恶的,因此同一件事物为神所恶,亦为神所好,那么就是说同一件事既是虔诚的又是慢神的,并且神之间的争执都是个别的事而不具有一致性,这是一个”界”的界定,于是游叙弗伦又更改了他的定义即神一致所喜好的是虔诚,神一致所恶的是慢神。对于这个答案苏格拉底又进一步的考察,他认为虔诚和神之所喜的不是同一回事。因为虔诚是因为它是虔诚而被神所喜,不是因为是神所喜而成为虔诚,同时神所喜的是因为他被神喜欢而成为神所喜欢的,不是因为它是神喜欢的而被神喜欢,因此,两者不是一回事。游叙弗伦在这里只是提到了关于虔诚的属性或偶性没有提到他的本质。于是苏格拉底又提出了凡虔诚的都是正当的,但是凡正当的不都是虔诚的这个命题并获得了游叙弗伦的肯定,当问及什么部分是虔诚时游叙弗伦认为只有事神的部分是虔诚的,而所谓事神的“事”是对神的侍应。而人事神时从神那里得到了许多好处但是神却只是崇敬、赞美、感恩。而这些都是神所珍视的,神所珍视的就是神所喜好的,因此和前面的一样。但苏格拉底一直认为游叙弗伦是知道虔诚的本质所以想继续和其讨论,但是游叙弗伦却匆匆逃走。苏格拉底想一步一步的进行分析而以此来找到虔诚的本质,但是却从游叙弗伦的回答中找到了矛盾而无法为虔诚下一个真正的含义。苏格拉底的思维是在从游叙弗伦的回答中找到虔诚的本质,所以就以严谨的逻辑对游叙弗伦的回答进行分析提出了属种概念,在对话中他提到虔诚是正当的行为的一部分,但是却不能说正当的就是虔诚的。而对于虔诚苏格拉底虽然没有说面但是却留给人们无限的思考空间我认为所谓的虔诚应该是对神怀有有敬仰之情,或许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是一种交易,我们对神怀有一种敬仰之情给它一种尊重,而神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安慰,将军打仗打赢了不是因为神灵的护佑而是有许多因素比如天时地利人和等,但是我们对神灵的一种虔诚这样会给我们一种精神上依靠一种希望,使我们坚强的走下去,相信胜利会属于我们。而所谓慢神是一种对神的一种不信任,认为神只是一种被人物化的无实物的东西,不相信神灵的存在。一切都可以用科学的手段来解释。

理性之外是什么 ——一个不愿成为理性奴隶的人

如果苏格拉底生活在当下。。。也许不应该这样提问题,因为任何时代都需要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有趣的是,苏氏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辩护词“我是神赐于你们的礼物”。从书中看来苏氏的智在于“自知之明”。苏氏的自知之明更多提现在他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大多数智者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这也算是他与当时的智者之间的区别了。在那个时代,苏氏的逻辑让许多智者难堪,因为智者们想不到办法去辩驳。从这个角度看,苏氏像极了中国战国时期的名家的代表人物,像邓析一样精通辩论之术。但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等的理论已经被后人贴上了诡辩的标签。说到这里,在英文中sophist[智者]也可以解释为诡辩者的意思。但其中的联系我不得而知。从这些古人的事迹中可以看出,逻辑在这些人的手中更像是一种武器而不仅仅作为工具。回到这本书,苏氏深知他被人喜爱和为人厌恶的原因,但是他最终选择了用理性和逻辑解决自己的烦恼和疑问,无论是在应诉的问题上在越狱的问题上,还是在选择行刑方式的问题上。苏氏有自己的哲学,用神意支撑着的逻辑。在生死关头,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并没有背离自己的哲学,仍然选择服从自己的理性逻辑。看来,苏氏对理性的坚持和执着来源于自身的信念,不可动摇,克力同的理由远不能够撼动苏氏的体系,人类求生的本能在苏氏身上也变得不能被解释。这时,书中的译后记也忍不住对苏氏的品质和气节赞扬一番,其实透过这些赞扬,苏氏的伟大也在于他坚持自己的哲学,苏氏并没有创造什么,但是他发现了创造什么的方法。可是,当我看到他狱中与克力同对话这一段的时侯,心中充满了不快与疑问,仿佛苏氏天衣无缝的体系里似乎早已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我的不快与疑问在于为什么苏氏选择充当逻辑和理性的奴隶,而且始终悠然自得的理性着。人与畜生的区别在于理性。但是人和畜生都是动物,人与畜生理性之外的共性着。纯粹的理性构不成一个完整的人格。用理性做武器反抗这个不理性的世界,或许我们要走一些弯路。人类被理性奴役着,这是多么愚蠢!用推理来否定本能,这是一种哲学。不愿被理性奴役这也是一种哲学。这当然没有好坏之别。理性的人会对它们做出选择。选择后者,也许可以理性的理性着。

读书笔记 法哲类—2

对于在这本西方哲学的经典,评论它显得太卖弄一点了,还是和以前一样只能写写自己的初步感想,留着以后看第二遍的时候再来慢慢的品味。——游叙弗伦其实,这几本书有点像论语之类的经典,都是由后人记下的先哲说的话,这本就是柏拉图记下的苏格拉底和游叙弗伦在他受审判之前的对话。对话的内容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讨论了所谓敬神与慢神这类的,但是我却被苏格拉底的说话方式,还有他的逻辑思维深深的打动了,明白了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的有钱公子要追随他学习。不愧是一个雄辩家,分析问题的时候非常的有条理,将游叙弗伦的问题抽丝剥茧,一层一层的分析,最后找出问题的根源。很庆幸他们能遇到这么有逻辑的雄辩家,就算是最后辩论失败也是很高兴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是这样的,遇到的人往往都是自己逻辑不通就跑来和你讨论问题,要不就是觉得说着说着就到另一个问题上去了。老是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哎,小小的发发牢骚,其实也有自己学术不精的成分在里面,不能一味的指责别人。——苏格拉底的申辩这个申辩是苏格拉底在受审时为自己辩护所说的话,对于是否有柏拉图自己润色,这个很多人也在讨论,但是我觉得既然我看柏拉图写,就没有必要去纠结到底是不是本来的苏格拉底说的话,当时谁都没有准确的记录下来,我现在看到的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心中的苏格拉底,不妨就这样吧,就来看看他心中的苏格拉底是什么样吧,去崇拜这个苏格拉底也没什么不好。由于本人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得高度,我还是分点写吧,免得自己搞混。1、我为当时的民主制度感到惊讶,要知道最后不是那几个控告他的人去勾兑审判官判他死刑,或者是那几个控告他的去找国王哭诉苏格拉底败坏民风要国王去收拾他。(这样很有中国古代的感觉了)而是由501投票决定是否有罪,由法庭审理,法庭的审判官人数六千,由公民抓签选出,又分十族,每族六百,但是每次不一定人都到齐,所以审判苏格拉底这次有501人。惊讶于这样的制度,我明白,但是暂时还不能理解。2、我为苏格拉底感到惋惜,但是无比的敬佩他。为了神派发给他的任务,去提醒世人,提醒世人要明白只自己的浅薄,虽然这样很得罪人,又没有钱拿,但是他还是为了心中的理想坚持了下去,就算最后死亡,他也丝毫的没有畏惧。突然想去鲁迅的一句话,一句我们高中被背烂了的话。“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具体记不清了,有错误,请见谅),试问现在的人们谁愿意为了理想去牺牲?我们还不是和苏格拉底口中的自私的人一样只会张罗自己的钱财,衡量自己的利益。谁愿意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追求我们都明白的正义?谁愿意情愿就算下半生过得惨淡也决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就算有,在这个社会也会被我们看作是神经病,或是一小撮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开玩笑,开玩笑)。其实正是这种胸襟是我们常人无法达到的,所以他们才是伟人,他们做了我们知道是正确,但是自己又打死都不会去做的事情,所以他们是勇士,他们是英雄。因为我们懦弱,所以他们是值得被尊重的。——克力同看了这一篇,我对苏格拉底已不仅仅是敬佩了,更加了一份感动在里面。这篇主要内容就是说克力同在行刑前的某个黎明劝他跑到其他地方去,但是苏格拉底拒绝了,用一篇雄辩拒绝了这个提议,大家想想一个如此会说话的雄辩家,在临死之前不是在和别人雄辩要保住自己的性命,而是和别人雄辩:作为这个城邦的一份子,作为这个契约下的一份子,既然他自愿的在这个地方就应该自始的遵守契约,应该遵守这个城邦的法律,尊重它的审判。尊重他的审判就是死亡,即便如此,即便他在审判时申辩,即便那个判决有那么点草率。(我看来是这样的哈,那些人多半都是看不惯他经常说自己无知,所以肯定也不爽他很久了),但是这个审判时符合法律的,绝对有效的,他既然尊重公民间契约,也就是说要尊重他的法律。于是他最后选择死亡,而不是背叛法律逃亡到其他地方。天啊,这是怎么样的精神啊,太难以想象了。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城邦,怎么样的一个契约,怎么样的一个法律,能够孕育出如此伟大的思想家。还有一点,就是有关苏格拉底所说的理智,原话如下“我为人不但现在,而且经常,只是服从理智,此外其他一切都不能牵制我,经过深思熟虑,唯有理智最为可贵。”哎~这种境界怕是我一辈子都达不到了,但是我会尽量的去服从理智,注意是服从理智,而不是服从现实。但是很可惜,很多时候我是服从了现实,没有服从理智。就像对于爱,我一直觉得人应该为爱牺牲一些东西,而不是简单的把它当做生儿育女的工具。但是从小给我的教育不是这样的,妈妈老是说要有钱才能谈爱情,要能自己养活自己才能相信男人,种种的言论。也是我不能不向现实低头,因为的确这个社会的现实就是这样,我不能不先弄好自己再去恋爱,但是我如此的现实却没有一点的理智。我可以去想念一个根本就不喜欢我的人,我半夜为了等某个人上线等到凌晨快天亮,这种傻B事情干得多了~~所以当我看到苏格拉底这句话的时候,总会想如果我也能这样理智的做事就好了,只服从于理智。对于这三篇还有很多可以写的,可以去感想的,但是暂时就想到这些,于是就这些吧~~~

<游叙弗伦篇>读书笔记

按照传统解读的四篇一组的归类方法,这篇对话常常被与<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斐多篇>归为一组,虽然这四篇发生的时间顺序连续且明显,但<申辩篇>被认为在很早之前写成,这篇与<申辩篇>,<克力同篇>一起被现代观点归为早期作品,因为这与其他早期作品一样,苏格拉底使用反问法,讨论的问题最后都没有结论,而同组的<斐多篇>则被认为是柏拉图的中期创作.本篇中的游叙弗伦与<克拉底鲁篇>中的游叙弗伦是否为同一人存在争议.众所周知的故事,苏格拉底在法庭门前发现自己被控告亵渎神灵,然后遇见了同在法庭门前的游叙弗伦,双方寒暄后问及因何而来,游叙弗伦控告自己的父亲因其失手致一个打死自己家奴隶的雇佣农工死亡,游叙弗伦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虔诚的表现,苏格拉底问他何为虔诚.游叙弗伦首先举了几个包括自己在内的具体事例,说这就是虔诚.而苏格拉底则说我要你说的不是从诸多虔诚之行为举出一两个具体各例,而是什么是虔诚之行为虔诚,虔诚本身是什么?在<巴门尼德篇>中,最初的苏格拉底认为存在美,善,正义一类的理型,而不存在诸如头发污垢一类卑微事物的理型,显然按归类来说虔诚当然属于前者.游叙弗伦随后给出定义”凡是令诸神喜悦的就是敬虔的,凡不能令诸神喜悦的就是不敬虔的.”苏格拉底反驳诸神的喜好并非一致,虽并非完全相对而没有共识,但至少是在很多方面存在冲突的,游叙弗伦将定义改成行诸神一致所好之事就是敬神,反之行诸神一致所恶者为亵渎.苏格拉底反问虔敬是因其虔敬而为神所喜,还是因其为神所喜而虔敬?二者常常看起来一致其实却并非相等, ”虔敬若与神所喜者相等,那么,虔敬若因其虔敬而为神所喜,神所喜者必也因其为神所喜而见喜与神,神所喜者若因其见喜与神而成神所喜者,虔敬必也因其见喜与神而成虔敬”. 在严群版中文译本的译后话中,他认为这是道德具有内在/外在价值议题争议的开端.游叙弗伦说讨论似乎偏题了,苏格拉底同意换个进路继续讨论.虔诚是诸多正当行为里事神的那一部分,这个定义直接涉及宗教与伦理的关系,A.E泰勒认为游叙弗伦仅仅是将宗教视作正义的一部分,而这里苏格拉底反驳游叙弗伦的背后则认为道德与宗教全都作用于人类生活诸多领域,无法完全分开讲.众所周知,在柏拉图的伦理观念中,德性是使事物成为好,而人的本质是向善,因此一切德性都是对善的认识.而”知识即德性”这句名言说明苏格拉底认为知道什么是好和成为一个好的人是一回事,当然后来的休谟会指出这是混淆描述性和规定性,也混淆了事实与价值,混淆了实然与应然,显然这会是一个道德实践动机的伦理学问题.二人继续讨论得出虔诚是服侍神的技艺,就像服侍猎犬之于猎人,在于让双方受益.苏格拉底随后问侍奉神灵的目的是什么,游叙弗伦给出的定义是在对神的祈祷与献祭中维系保护家庭和城邦.这里没有对”技艺”进行过多纠结,而其他对话录中,<高尔吉亚篇>包含了对技艺的讨论.苏格拉底随后说,祈祷是向神索取,献祭是给予神的礼物,那么虔诚则是关于祈求和给予的知识,苏格拉底将这看做一种交易,那么问题来了,神何求于人呢?如果将人对神的虔诚看做一种交易,那么这个问题是上帝创世神话出现之前的宗教普遍面临的一个尴尬.二人同意神只能从人的祈祷中获得”得荣耀,敬畏和感恩”,并以此为基础得出结论虔诚是给予神所视为珍贵者,苏格拉底发现这和前面讨论的为神所喜是同一个问题,因神所喜而为虔敬或因其虔敬而为神所喜,在没有其他进路和讨论资源引入的情况下,像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尴尬问题,因此这篇讨论没有结论.这篇和柏拉图的其他几篇最后讨论没有结论的对话录一样,都被归为柏拉图的早期作品.A.E泰勒认为,游叙弗伦对其原本的控告应该无话可辨,很快就会被教父驳回,而游叙弗伦则肯定对这一后果完全清楚,因此游叙弗伦并不是真的希望惩罚自己的父亲,而是要把自己从不虔诚的行为中洗刷清楚.将虔敬视为人与神之间的交易,将宗教视为人与神交往的艺术,尽管游叙弗伦自认为掌握更多对宗教的知识,泰勒认为,但这个观点确实使他不能真正理解苏格拉底的原因. ”人类的伟大事业是照料自己的灵魂,只要他能够,跟他相接触的所有的灵魂,他都要’使之尽可能的变好’.在<斐多篇>和别处,发现他把这一种人生道路,描述为’同化于上帝’.”泰勒的这一解读让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显得和毕达哥拉斯一样充满了奥尔弗斯教背景,这也是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柏拉图一系共通的思想渊源.而泰勒本人也有着强烈的基督教思想背景,当然不会接受将虔诚视作人神交易的这一观点,在对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思想的诠释中引向了基督教的观念.笔记到此结束.2015年3月24日 任天行

《游叙弗伦》笔记

游叙弗伦是柏拉图早期的作品。在古希腊的城邦中,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家庭伦理为纽带,尊重家庭伦理与传统习俗构成了“虔敬”的基本含义,也构成了城邦法律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国家性的宗教依赖诗人叙述的神话故事,其主角是战争中的军事领袖,即“英雄”。事实上在城邦政治中,古典意义上的民主应是“所有人的统治”,然而军事生活不允许这种抓阄式民主带来的可能的治理不力,从而有了对力量德性的虔敬,对英雄的崇拜。对自然习俗的尊重与对神话英雄的崇拜构成了虔敬的两个方面,基于两种不同的逻辑,其中自然存在张力。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后,希腊城邦陷入军事失利带来的危机,智者学派试图以其他方式理解自然,他们质疑神话中的矛盾与传统习俗中的诸多不合理处。我们将看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质疑,他们的终极目的是试图以哲学重建城邦法律,以哲学取代神话与传统宗教成为城邦伦理法律的基础。以下进入文本。苏格拉底宗教罪名的实质是什么?绝不是简单的“冤案”就可以解释一切。莫勒图斯的控告很大程度上是雅典人的共同观点:否定传统的神,这是近乎无神论的观点。“什么都不信”,岂不是就“什么都可以做”了吗?这就对城邦习俗和法律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苏格拉底的实质用意并不是“破”,而是“立”,以哲学标准来判断神的好坏,来评判宗教与神话。也难怪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才是更重要的问题,而宗教只是隶属于教育的。这种哲学性的意见显然与莫勒图斯和多数雅典人的理解大相径庭。问题在于:苏格拉底能够“立”吗?质疑与服从该以怎样的方式勾连?对游叙弗伦的罪名,亦可以赋予影射式的理解。父子关系即是传统伦理的基础,而是非对错则是抽象的概念。我们来跟随二人的思路,进入第一步的思考。在这里游叙弗伦给出了虔敬的第一个定义:告发一切渎神和违法的人。这是一个不够好的定义,它的证据仅仅是宙斯神推翻不义父亲的故事,这还不是彻底的逻辑思维。然而按照苏格拉底式的质疑思维,父子之间的等级关系在道理上如何讲得通?这也成了需要质疑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很危险了,传统习俗的根本遭到了质疑,最基本的伦理要求——乱伦禁忌整个受到质疑,那么所有的规矩都将可以破坏!城邦生活的基础面临瓦解,传统生活不再可能。那么,按照苏格拉底的思路,就需要引入“相”来重新理解宗教生活,“相”就是just/noble/good,即是真善美。判断神的哲学标准是一定符合这些相。从而叙述神之间的战争与神的恶行的神话和诗歌就不值得相信,神只能是最好的,完美的,那么只能有一个神了。我们看到,这种柏拉图主义的推演,恰恰是早期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多神论过渡至基督教中一神论的根本原因。这一哲学标准的引入在对第二个定义的考察中更加明显地发挥作用。究竟是因为虔诚而为神灵所爱呢,还是因为神灵所爱而虔诚?绝对真理是神创造的,还是先于神存在的?游叙弗伦这次给出了哲学式的回答:是因为虔诚,所以为神灵所爱。那么为神灵所爱只是一个偶然结果,而不是虔诚的本质特征,也不能用来定义虔诚了。最后的第三个定义,不再是模仿神,而是做好神要求做的,以正确的方式对待神,所谓对神“公正”。那么什么是对神公正?依照对神话与祭祀的理解,似乎应是给神礼物,给神以神所喜爱的。而这不正是第一个定义中的“神所喜爱的”吗?问题最终没有解决。归结其原因在于游叙弗伦不够哲学,他的思考中还是掺杂了传统习俗。苏格拉底并不想以哲学思考来偏离常识,他的终极目的在于对常识的更好理解。然而在哲学思考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天然张力使得这努力很难实现。在之后的斐多篇中,在之后基督教的发展中,都将进一步推动这种张力。

关于苏格拉底的申辩

提纲:申辩开始一、对早期指控的驳斥指控S busies himself studying things in the sky and below the earth ,he makes the worse into the Stronger argument,and he teaches these same things to others.6th驳斥1.He does not speak in contempt of such knowledge.6th2.He keeps company with people without paying.7th谣言来源:human wisdom 8th1.He went to some people and showed they are not wise.9-11th(He conscious that he is not wise at all,but gods said that he is the wiset.As it is not legitimate for gods to lie,he turned some investigation find the reason is because of their success at one part that they thought themselves wise in other part.)2.The young men follow him imitate him and try to question others.13th二、对近来指控的驳斥指控S is guilty of corrupting the young and of not believing in the gods in whom the city believes.14th驳斥1.If he make one of his associates wicked he run the risk of being harmed by him so that he do such a great evil deliberately.30th2.He believes in spirtual things make clear that he believes in spirts,because spirtual things are the child of spirts.38th行为依据:whether what he does is right or wrong 40th1.It is wicked and shameful to do wrong ,to disobey ones superior, be he god or man,so he go around doing nothing but persuading both young and old among Athens not to care for their body or wealth as strongly as for the best possible state of their soul.41th2.Because of the spiritual sign prevent him from taking part in public affairs,so he only go around and give advice privately and interfere in private affairs.44th281票对220票判决S有罪S认为他没有钱也不应该交罚金,更不会选择监禁或流放判决S死刑三、如何面对死亡死亡1.Dead are nothing and have no perception of anything--A great advantage than dreamless sleep2.Dead are a change and a relocating for soul from here to another palace--Greater blessing could there be and will find true jury men who are said to sit in judgment there.64th面对You must've of good hope as regard death,and keep this one truth in mind ,that a good man cannot be harmed either in life or in death ,and that his affairs are not neglected by the god.66th终结I go to die,you go to live. Which of us goes to the better lot is known to no one, except the god.67th一点体会:1.城邦主要构成A.politicians or oracle poests craftsman VS philosopherB.youngman(所争取对象)C.gods(宣称的价值依据)2.价值取向冲突wealth reputation honors(感性的论证)VS wisdom truth soul(理性的论证)3.哲学家对城邦政治批判Could not act as a good man neither in a democracy nor oligarchy.(哲学家放弃政治却不能liberty from)4.Human wisdom is the origins of all the question?A.Philosopher conscious that he is not wise at allB.The others thought they are wise at all.5.God bless who?A.Philosopher go to dieB.The other go to live.

柏拉图记载的苏格拉底的言语

  雅典人啊,只有神是智慧的, 在他的神喻中它实际上是说:"人的智慧是完全微不足道的, 他根本不是在说苏格拉底, 他只是用我的名字作为一个喻示, 就好像他对人们说:"那最有智慧的人, 就是象苏格拉底这样, 他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就是从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 我就经常有这种奇怪的感觉,那是一个声音, 他总是在我要做一些事的时候告诉我不要去做, 但是这个奇怪的声音不会告诉我应该去做什么。我不从事政治就是因为这个禁止我去做。 我相信这也是对的,雅典人。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会看到有很多很好的理由让我们相信死亡是很好的事情, 因为死亡无非是两种可能情况之一:或者他就是空空的一无所有也一无所知, 或者, 他就是象人们说的, 是灵魂的一种迁移, 从这个世界, 到另外一个世界。现在你想象一下有一种无知无觉的状态,就象一个人沉睡得连一个梦都没有的时候,那死亡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收获了, 如果一个人可以做一个选择,是愿意选那些无梦地沉睡, 还是他一生中其他的日日夜夜。我觉得任何一个人, 不只是我们这些平常人,包括那些国王们,都会觉得自己一生很少有什么时候比那样沉睡的时候更幸福。如果死亡就是那样的沉睡,我觉得那真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那时候永恒都只是一场沉睡。      高兴一点看待死亡吧, 并且记住一个真理: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 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 他和他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被神所抛弃,我将面临得死亡也不是偶然来到的。只是我看得很清楚, 死亡并且解脱对我来讲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神意没有给出任何阻止我的信号,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并不责怪我的原告, 还有判我死刑的人们, 他们没有做伤害我的事, 当然他们所有人对我也本来就是不怀好意, 因此我会有一点不喜欢他们。   对他们我还有一个请求, 等我的儿子们长大以后, 我希望你们, 我的朋友们, 好好惩罚他们。 我希望你们象我以前烦你们一样烦他们, 如果他们看起来太过于关心财产, 或者在意其他的任何东西多过在意美德,如果他们一无是处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责怪他们吧, 就象我现在责怪你们, 告诉他们他们不应该在意那些不值得在意的东西, 也不应该无视他们应该尊崇的东西。 如果你们这么做,那么你们对待我还有我的儿子们都是公正的。   分别的时刻来到了, 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去死, 而你们继续活着, 哪一条路更好, 只有神才知道。      ——柏拉图《申辩篇》(The Apology)

摘录与想法

游我想,雅典人若是以为某人徒怀智术,不以智术教人,他们并不在意;如果发现某人以其智术启发他人,便怒不可遏——或者如你所说,由于嫉妒,或出于其他原因。申辩 不论辞令之优劣,只问话本身是否公正。“这批原告人数既多,历时又久,他们早在你们幼年最易听信流言蜚语时向你们注入这种诬告之辞,当时你们或是尚在孩提,或方及童年。”(潜移默化的文化,童年影响)“诗人(手工艺人同)做诗不是出于智慧,其作品成于天机之灵感…诗人们因其会做诗,其他方面便自以为智在人人之上,成了出类拔萃人物,其实不然。”“没有人知道死对人是否最好的境界,而大家却怕死,一若确实知死是最坏环境。以所不知为知,不是最可耻吗?”“德性不出于钱财,钱财以及其他的一切公与私的利益却出于德性。”(现实学?“死者若无知觉,如睡眠无梦,死之所得不亦妙哉!”克力同万福的克力同 我们为何如此关注大众的意见?最富理性的人的意见更值得考虑,他们会相信事实的真相。但愿大众即能作大恶,也会行大善,这还是有出息的。可是他们两不能;他们不能使人智,又不能使人愚,他们一切都是处于偶然的冲动。亲爱的朋友克力同,我仿佛真听见这些话,像崇奉渠贝垒女神的人在狂热中如闻笛声;这些语音在我心中不断回响,使我不闻其他的话。哲学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推定对概念与概念(名词)中的联系 差别 进行肃清克力同阐述的是苏格拉底自身对于国家的义务问题 并且提出诬告的罪名与法律并非可以混淆的概念 不得以乌合之众见以恶报恶 游叙弗伦 则是通过游叙弗伦控父杀人事件中 以虔诚的定义 提出游并非真正的虔诚 而是为了虔诚而虔诚(神见喜而为神所喜) 其看似正当的行为也并非是敬畏神 而是畏惧人言相对克力同的平叙 游叙弗伦中的对虔诚的论述非常精彩

人类的大宗师、“西方的孔子”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被后人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苏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神圣思想,他的思想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苏格拉底提出肉体易逝,灵魂不朽,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苏格拉底在白天闹市中就常会进入到深深的禅定中,在他身上常有神迹现象出现。在古希腊,有一回,有位叫凯勒丰的来到以准确的预言而闻名的德尔斐神庙,向神提出问题,求神谕告诉他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造访了一个又一个享有智慧声誉的人,发现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最不聪明之处就是以自己所不知者为知。于是他终于明白,神谕通过苏格拉底告诫人类,最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微不足道的人。苏格拉底被称为是西方的孔子,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柏拉图自二十岁起师事苏氏,前后八年,苏格拉底亡故时,柏氏才二十八岁,老师的死,使他受刺激很大,因此他看清了雅典的民主本质,明白了群众的无知,柏氏受苏格拉底的精神感召,变成一个酷爱智慧的青年,自柏拉图开始,人类开始有大学制度了。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

《游叙弗伦篇》变奏曲

变奏,就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把主题、动机等音乐素材进行变化,而变奏曲则是按照这种曲式写成的一系列器乐变奏。苏格拉底的对话,那些探讨诸如虔敬、勇气、德行等的对话,都给我这样一种音乐感。比如《游叙弗伦篇》,尽管副标题“论虔敬”是后代学者加诸于此的,但虔敬恰如这首乐曲的主题。很多人认为柏拉图写这篇对话的目的并非是讨论虔敬,因为虔敬与德行、勇气、善等都属于那一系列关乎伦理的具备宏大语境的词,对话体现的是苏格拉底的方法——但是,写作的目的与写作的主题是两码事。由虔敬引发的问题,则犹如变奏曲中那些段落,旋律无论怎样的神采飞扬,都能听出这只是主题的变幻而已。其实,阅读与聆听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使用眼睛,后者使用耳朵。关于本篇,我想无论谁都要回答这样几个通俗的问题:柏拉图为何要书写苏格拉底对虔敬的讨论?苏格拉底对虔敬的看法是什么?讨论的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为何出现这样的结果? 戏剧《游叙弗伦篇》首先是一个戏剧场景,具备时间、地点以及人物情节。时间:发生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以及游叙弗伦控告父亲这两件诉讼开始之前;地点:王宫前廊——两场诉讼的地点;人物:就是这二人,并无第三者在场。鉴于认为柏拉图的每一篇对话都是精心结撰的,并非随便选取地点与时间,因此从这个戏剧场景可进行如下推测:苏格拉底面临的指控是不敬神(慢神、创造新神),而本篇恰恰就在审判之前发生,地点也在王宫前廊。这或许隐喻必须首先解决何谓虔敬的问题,审判才能是正当的。不论是苏格拉底本人,还是作者柏拉图,还是读者,都必须首先了解虔敬的概念与性质,才能进行对苏格拉底的审判。这可以看作是苏格拉底为何要讨论虔敬的一个原因。连环杀人案游叙弗伦的案件,其实是一个连环杀人案。很明显,这个饶舌的案件把“虔敬”这个词逼入了绝境,并显露出虔敬与正义的关系。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极端的案件:游叙弗伦家的一个雇佣工打死了他们家的一个奴仆,游叙弗伦的父亲就把在这个凶手捆起来,然后派人去雅典寻求神灵对凶手的判决,但无意中却导致了佣工的死亡。游叙弗伦认为自己的父亲犯了不正义之罪,出于自己的虔敬,于是把父亲告上法庭。这就牵出三个问题:一,如果说游叙弗伦的父亲有罪,这种罪来自何处?二、他父亲致死的人是一个杀人凶手,这是否就不能体现正义了?三、假如导致凶手死亡的不是游叙弗伦的父亲,也不是一个老人,而是别人和年轻人,那么虔敬的问题还存在吗?第一个问题,在古希腊,掌握最终审判权的当然是神灵,游叙弗伦认为神灵一定会认定杀人是犯罪,那么他的父亲一定是有罪的了。而苏格拉底却认为,倘若将这案子交给众神审判,那么不同的神一定有不同的答案,因为古希腊是多神教,众所周知这些神不仅常常争执,甚至还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有的神会认为他的父亲有罪,有的神会认为他的父亲无罪。第二个问题,游叙弗伦认定他的父亲即使致死的是一个凶手,但他没有资格去处置罪犯,这种处置只有神灵才有资格,但他的父亲的的确确派人去雅典祈求神灵了,这个指责似乎也不成立。第三个问题,事实上,从文中可以看出,游叙弗伦控告父亲,自己都说“为子讼父杀人是慢神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不虔敬的,但他却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对神也是虔敬的,这就提示了正义与虔敬之间的某种冲突。在柏拉图看来,苏格拉底身为七十几岁的老人被控告,和游叙弗伦的父亲被控告的性质是一样的。他把虔敬的问题通过神灵,最终抵达正义。这就可以解释苏格拉底为何要通过这起案件来讨论虔敬,因为虔敬的问题最终导向正义,这不仅关系到他本人的审判,更关系到人世的是非。这可以看作苏格拉底讨论虔敬的另一个原因。神苏格拉底和游叙弗伦对虔敬的讨论,一直是和对神灵的讨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古希腊是多神教,我们应该尽可能的设想一下信奉多神教的希腊人对信仰是如何感受的。事实上,信仰、虔敬这些词,与其可以被知道,不如说仅仅可以被感知。长期以来,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甚至把古希腊宗教从宗教领域中排除出去,这主要存在两种偏见。一种是着重以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不少诸如“原始信仰”、“巫术”等结论;另一种是着重以神话学的方法去研究,甚至认为“希腊人的宗教性只剩下了神话”(韦尔南《古希腊的神话与宗教》)在中国,古希腊的哲学、神话和艺术显然被误解了不少,十九世纪丹纳、温克尔曼等的艺术观点还在左右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对古希腊的看法。而最近出土和发现的不少雕塑、遗迹都告诉我们,古希腊人的艺术绝对没有曾经认为的那样理性与纯粹,相反,其艺术同样体现了某种狂热的宗教性。所以,我很赞同韦尔南教授的观点,把这些神话学的、人类学的,甚至是基督教的因素尽量的排除出去,并认定古希腊的多神教是一种宗教。本篇讨论的虔敬,既然和神灵有关,也是一个宗教概念。也正因为此,游叙弗伦起初才把虔敬定义为“神所共喜的是虔敬,共恶者是亵慢”。也才能理解控告苏格拉底的人心中那种被亵渎的感情。但多神教带来的问题,就是苏格拉底所提出的不同的神具有不同的喜好,这左右了我们人类什么是可知的,什么是不可知的。在基督教中,虔敬似乎从来不成为一个苏格拉底式的问题。上帝是绝对的,不可知的,人只能去承认上帝,甚至可以无限接近上帝,但绝不能妄想成为上帝。更重要的是,上帝的存在意味着人类永远都有无知的地方,这倒是与苏格拉底常常挂在嘴边的“我是无知的”这种论调很一致。对于普通的基督徒来说,上帝总会创造一些神启来令上帝的存在成绝对真理,比如《越狱》第一季里面,阿布兹在牢房里面凝视着墙上的一块很像耶稣受难的污迹,就会认为这是一种昭示他不要再杀人的神启。当然,古希腊诸神也常常在人间出现,但圣经中有谁见过上帝的真身?而古希腊的城邦公民甚至认为自己是神的后代,希腊化时期的古罗马皇帝死后都能够荣登神位,这两种神的显灵是绝对不同的。我们注意到,游叙弗伦曾认为虔敬具体体现在人对神的服侍上,这表现为祭祀、赞美等。但这些,都被苏格拉底认定为人神交易。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比较拒绝这些外在的所谓的虔敬,他似乎隐含着虔敬只能是一种内圣的东西,否则就变成了人神交易。因此,基督徒往往比古希腊人更具有一种“内圣”的感觉。也正因此,说服一个基督徒改宗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一个上帝的信仰使信仰本身成为了绝对,那么虔诚之惑也就迎刃而解。而多神教的信仰则缺乏这种绝对性。一个没有绝对性信仰的宗教,怎么能产生一个绝对的虔敬的概念呢?对于基督徒来说,基督的真理是绝对的,当然也是强制的,是发生在信仰外部的。而对于古希腊人来说,由于他们相信自己都是神祗的子孙后裔,他们的神祗谱系就是家族谱系,那么,古希腊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信仰,是发生在信仰内部的,因此也谈不上绝对的虔敬了。这就可以理解下面的三角关系:游叙弗伦苏格拉底 雅典市民苏格拉底和雅典市民都认为游叙弗伦不虔敬,雅典市民和苏格拉底之间又互相认为对方不虔敬。苏格拉底似乎站在了即将审判他的雅典市民的阵营里,其实不然,对于雅典市民来说,游叙弗伦控告自己的父亲就等于控告自己的祖先,甚至等于控告神灵,因此是不虔敬的;而苏格拉底则认为游叙弗伦在雅典城邦的大理石柱下面根本无从讨论虔敬的问题,只有承认自己对虔敬一无所知。审判正如苏格拉底的审判不能令人满意一样,这次对话也没有结果。没有结果并不稀奇,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往往被认定为“苏格拉底对话”,因为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也许更加符合历史上苏格拉底的形象。而他的中后期对话中,苏格拉底是代他说话。那么,本篇也应当是一篇“苏格拉底对话”。苏格拉底对话的特点就是不给出最终的定义,至少不会有一个明确的概括。而柏拉图的对话诸如理想国等,往往在最后会给出一个比较清晰的概括来。因为苏格拉底很清楚,在雅典就不可能有真理的终极定义,定义是不存在的,只能无限接近却无法达到,正如对神一样。难道说,苏格拉底认为承认自己无知就是虔敬吗?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任何审判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尽管终极正义同样是不可知的,但一般的正义又如何来保证了?虔敬的问题不能够无知,哪怕只能被感知而不是被确知。因此,从这篇对话中,我们隐隐约约能感觉到某种一神教的东西。其实,雅典人对苏格拉底的指控并非诬告,苏格拉底真的在创造一个新的神,只有在这个新的神之下,才能真正谈论虔敬的概念。当然,苏格拉底并不想像耶稣一样去创造一个宗教,也未必是施特劳斯所猜测的哲学意义上的“ideal”,这个神比所有的神更永恒更早,但究竟是什么,谁知道呢?参考资料:Plato,《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里同》,严群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Vernant,Jean-Pierre,《古希腊的神话与宗教》,杜小真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Strauss,Leo,论《游叙弗伦篇》,徐卫翔译,《学术思想评论》第六辑?/P> 音乐:久石让音乐集潇筱子写于 2007年8月12日,修改于8月21日

Crito中译史

(注:本文为台湾一同学所撰,放上这里,盼对读者有一定帮助。)Crito的中譯史 1本文略述從民國初年到二十一世紀初期,Crito在中文世界的翻譯情形。在眾對話錄中,Crito的翻譯版本算是比較多的。整體而言,Crito的翻譯底本由以英譯本轉為希臘文文本;翻譯風格則由文言文轉為白話文。民國初年,郭斌龢 2、景昌極在《學衡》雜誌發表柏拉圖對話錄的譯文;《學衡》雜誌反對當時的白話文運動,兩位譯者也採用嚴復式的文言文翻譯。後來這些譯文輯於1933年的《柏拉圖五大對話集》一書,其中的Crito是由景昌極譯的 3。景昌極在《自辯篇》的譯序說,譯文是依Jowett英譯本、參以P. E. More之別譯 4,譯為華言。至於Crito的翻譯依據為何,則未明言,或許也是依Jowett英譯本。此外,全書序說,譯後,吳雨僧 5取各英文譯本暨希臘文原本,詳為之校,約為之注(但是並未明言是哪些本子)。張師竹初譯、張東蓀改譯的《柏拉圖對話集六種》 6於1933年出版,收有克Crito。仍為文言文譯文,但已較接近白話文。張東蓀在全書序中說,張師竹完全根據Jowett英譯本翻譯,而他自己參考各種譯本,主要根據Loeb的英譯;他加了許多箋注,對原譯改動處佔十分之七八。嚴群整理舊譯,在1983年出版了《游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克力同》 7。嚴群是嚴復的後裔,他也用文言文翻譯,不過譯文中已摻進一些白話文;而且他不像嚴復在一些地方採用意譯,他是按照原文逐句翻譯。Crito的譯者序說,他主要參考Loeb的希臘文,並且參校對照的英譯,以及補翁叢書(Bohn’s Library)與Jowett的英譯。1983年鄺健行在香港出版了《柏拉圖三書》 8,收有Crito。據譯者序,他是依希臘文翻譯(並未明言希臘文版本);譯文風格上,則力求淺顯明白,方便讀者。1984年呂健忠在台灣出版了《蘇格拉底之死》 9,收有Crito。據全書序,所據者為Jowett的英譯本,另又參考R. E. Allen的英譯本。2004年王太慶的遺稿輯為《柏拉圖對話集》,據汪子嵩的前言,王太慶翻譯的主要依據是Burnet校勘本在1984年的重印本,而王太慶喜歡參考各種英、法、德、中譯本,用來和自己的理解對照;王太慶認為,在各種外文譯本中,法譯本比較接近希臘文。2002年王曉朝出版了《柏拉圖全集》,第一卷收有Crito。據導言,王曉朝自述曾師從嚴群,亦曾至英國修習希臘文;王曉朝以Loeb的希臘文為基準,翻譯中參考了學術界公認的權威英譯本。王曉朝並未明言權威英譯本為何,但是有明言,他在編排上參考Edith Hamilton與Huntington Cairns編輯的柏拉圖對話全集,採用了Hamilton為各篇寫的短序,將其翻為中文。或許這個英譯本就是王曉朝參考的權威英譯本,或是權威英譯本中的一本。2007年謝善元出版了《西方大哲蘇格拉底的最後時日》。(手邊無書,待補)------------------------------------------------------------------------------------1 本文主要參考汪子嵩寫於王太慶《柏拉圖對話錄》的前言,並且參考汪子嵩提到的出版物。本文與汪子嵩在人名上的差異,另外加註。2 汪子嵩作「郭斌和」。3 《柏拉圖五大對話集》全書序說,《自辯篇》(Apology)、《克利陀篇》(Crito)、《斐都篇》(Phaedo)是由景昌極譯的、《筵話篇》(Symposium)、《斐德羅篇》(Phaedrus)是由郭斌龢譯的4 於別譯二字之後,夾註「見(Shelburne Essays)卷六」。可能為Paul Elmer More, 1909, Shelburne essays sixth series: Studies of Religious Dualism裡的Apology一章。5 汪子嵩作「吳宓」。6 六種為《歐雪佛洛》(Euthyphro)、《蘇格拉地辯訴》(Apologia)、《克利托》(Crito)、《菲獨》(Phaedo)、《普洛他過拉》(Protagoras)、《曼諾》(Meno)。據全書序,張師竹於1926年開始譯柏拉圖著作,後來譯成者有八種,然張東蓀校閱者僅有此六種。7 即Euthyphro, Apologia, Crito三篇。8 三書為《波羅塔哥拉》、《蘇格拉底辯詞》、《克里頓》。據譯者序,這些譯文先後在刊物上發表過,然而書與刊物的文字頗有不同。《波羅塔哥拉》的正文沒變,但加上註釋。另外兩篇的正文與注釋都做了較大程度的改動和增補。9 收有《蘇格拉底答辯詞》、《柯賴陀篇》、《費多篇》。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