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5
ISBN:9787806573815
作者:[俄] 费·陀思妥耶夫斯基
页数:877页

内容概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ieevsky, 1821-1881)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182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因而接触到了农奴的实际生活。1834年他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46年,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穷人》。小说一出版,即轰动文坛,受到读者的普遍赞扬。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称之为“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之后,他又先后写出了《双重人格》、《女房东》、《白昼》和《脆弱的心》等几个中篇小说。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丘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流放回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继续拿起笔进行创作。经过了长期身体和心灵折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生活的反思更为深刻,思想也更为深邃。从1861年起,他先后发表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重要作品。
其中,1866年发表的《罪与罚》,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而1880年发表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更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被称为人类有文明历史以来最为伟大的小说。有作家点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执著于研讨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常摆荡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两极,直到他年届六十,终于写下《卡拉马助夫兄弟们》,在人类精神领域中,竖立了一座高峰。”
陀思妥耶夫斯基并非开创心理叙事的鼻祖,但他绝对是发展心理和意识描写的一代宗师,其于身后影响巨大,西方的众多作家都将其奉为圭臬,以至于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可或多或少地发现陀氏的影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的专家,醉心于病态的心理描写,不仅写行为的结果,而且着重描述行为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那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而人物的思想行为反常,恰恰又是他作品的特点。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来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归档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阙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影响,远远走出俄国以外。现实主义派的作家从他的创作中可以吸收到有益的营养,现代派作家则把他的作品奉为经典,而称他本人为他们的先驱和导师。

作者简介

《群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19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者及70年代初民主青年的群像。作者着重探索了恐怖分子的内心活动。《群魔》的主人公之一是自称为革命者的彼得·韦尔霍文斯基。他通过其领导的秘密组织进行恐吓、讹诈、纵火、暗杀等恐怖活动,企图动摇社会基础,以便发起暴动,夺取政权。作者以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心理描写拆穿了他的骗局;他是个阴谋家和恶棍。


 群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一 这是一望无际的雪原,又是狂风呼啸的深渊;雪原上是不动声色的明争暗斗,深渊中是繁杂疯狂的灵魂独白。 虽然有人说,没有宗教神学基础,就不要去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可对宗教知识一片空白的我还是读得如痴如醉、神魂颠倒。那些频频迭起的波澜环环相扣,让人的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仿佛每个角色都在不觉中从纸页钻进脑海,又从脑海里弥散开来,充溢在无法掂量的空气中。于是他们用一种奇特的方式存在着,以冗长而精深的言语纠结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们只是小说中的人物,却似乎要在永恒的时间中生生不息;他们一一死去,又随着纸页的翻动而骤然再生,无数次地将情节重演。他们将扎根在读者的内心,以不灭的姿势延续着生与死的论争,时而缠卷,时而分裂:他们就是一个人可以进行的最狂乱的自我之战。 也许有一天我们死去了,他们的声音还在绵绵不绝地流淌着。 于是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竟无力将这部巨著抽丝剥茧,细细辨析。只能任由自己被乱舞的群魔吞噬,在我的梦境中肆意吞吐着鲜红的火舌。是的,是这本书淹没了我,而不是我消解了它。    二 陀氏在致友人的书信中谈到,在写作过程中,一个新人物突然显露出要变成全书主角的架势,而原先设定的主人公反而退到了后面。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群魔》的叙事风格别有韵味。第一人称的 “我”时隐时现,他以客观叙述者身份自居,却也直接地参与了部分情节,尤其是一些盛大场景中,总可以看到他对时势的主观讲述。他是“群魔”之外的人物,却把一个个颤栗的灵魂传达得入木三分。 叙述者在角色设置上只是一名不起眼的小人物,他每一次出场都与“群魔”保持着远远的距离,只用一双普普通通的眼睛来打量这群奇怪的年轻人;可是他退居幕后时,大段的人物描述和扬扬洒洒的长篇对话如天马行空般延宕:他突然从第一个身份中抽离出来,获得了高高在上的全知视角。两种角度的结合使得整个故事在高低不平的两个层次上同时开展,造就了全书浮雕般的叙述效果。 无疑,激烈的思想碰撞和深刻的自我拷问成为浮雕式结构中最尖锐突出的部分。它们赤裸而犀利,闪着耀眼的银光,如一根针刺进我心里。在它的映照下,那座俄罗斯小城看来既冷漠又焦躁。 而最后的结局也是一样寒冷,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三 斯塔夫罗金成为全书的精神主导,这一地位通过衬托和补述的手法来实现。他始终被当成传奇人物来述写,玩世不恭、乖张恣肆,成为大家眼中的“疯子”。他是涌动着的巨大阴影,无处不在,控制了全书的气氛。 斯塔夫罗金的内心悬着一块巨石,驱使他为了寻求刺激而肆意妄为:行善还是作恶,在他这里都是为了同一种的乐趣。如果他是上帝的信徒,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如果他不相信上帝,又无法接受自己没有一个信仰。最终斯塔夫罗金死于惴惴不安的自我分裂中。或许我们还可以给他加上一个具体的原因:在被删掉的那一章中,斯塔夫罗金承认了自己曾奸淫幼女的事实,并因此看到心中的魔鬼探出头来,与他势均力敌地对峙,成为独立于自己而存在的具象。 他内心的巨石动荡不安、摇摇欲坠:他的世界崩溃了。 而基里洛夫和沙托夫这一冷一热的两个人与他一起构成了三角形的架构。处于顶端的自然是斯塔夫罗金,书中对他的思想状态并没有多加交代(直到结尾才出现那封吐露心声的信),他的内心世界基本靠基里洛夫和沙托夫两人的补白来展现。无神论者基里洛夫是他将来的的精神走向,而信徒沙托夫暗示着他从前应当持有的思想。“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 斯塔夫罗金就是混合着他们二人的温水。所以他在那封信中写到自己永远不会“失去理智的自杀”,却还是出尔反尔地走向自我了断:那是他所不能控制的方向。 俄罗斯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上帝:要么信仰他,要么反对他。不论如何,上帝从来不会缺席。    四 尽管如此,最让人吃惊的角色却是基里洛夫。他发起了与上帝的恶魔般的对抗:他要做自己的上帝,并不惜以自杀来完成这最疯狂、最残酷的理论。他活在理性的世界里,不管这理性带给他的结论如何让旁观者瞠目,基里洛夫都愿意义无反顾地执行,他是冷若冰霜的局外人。 多少哲人读者乐于分析他“超人”思想的哲学意义,我固然无法全部理解,却也一样为他而感到震撼。这个人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诗意,冷冰冰的诗意:他能够体会到自身与宇宙产生的水乳交融的和谐,一种永恒的完满——“默罕默德骑上自己的神驹遨游天堂之后,他水罐里的水还没来得及流出来”。 我想像着基里洛夫在五秒内经历的一生,如一道猛烈的闪电,惊鸿一瞥,稍纵即逝,只留下划成两半的夜幕永远黯淡下去。这夜幕就是他人所过的庸庸碌碌的生活。所以基里洛夫说,为了这五秒钟,他可以献出整个生命。 于是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他肆意妄为的顶点。 我总觉得基里洛夫最后变成了一座山,默默矗立在砖一般厚的书脊上,高耸入天。每一个阅读《群魔》的人,都要在这里驻足、张望,并惊讶地窥看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由基里洛夫充当上帝的新世界。这让人无边地惶恐起来。 于是,掩卷沉思时,他的幽灵几次三番地访问我们,萦绕着我们最混乱的梦境。我们的身上由此长出了另一个自己:一片踏刃而舞的黑影。这是群魔离身时留下的馈赠。
  •     看完此书,猛然想起,《教父》的作者马里奥普佐在《愚人之死》中的一个著名观点:老毛子们的书,写几十页也放不出一个屁来。。。哈哈,确实,老毛子的书太慢了,此书900页,写到100页时主人公还没露面,简直是对看书人的一种挑战,哈哈不过客观的说,咳咳,佳作!
  •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臧仲伦/译 译林出版社 2002年5月第一版     ======================     (08/07/18)     首先《圣经》里为什么说魔鬼要到猪里去呢?          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与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     P16-19:“当男爵颌首肯定,当时刚刚传开的有关这次大改革的传闻确有其事之后,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突然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乌拉!……男爵只是略显不悦地微微一笑……谈到由于这件大事,所有俄国人的心一定理所当然地深受感动……”     “她是否在等待一年服丧完毕之后由他向她提出求婚呢?……她很快就在心中猜透了她那朋友脸上的那种古怪的表情……四分钟前他刚离开的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又站到了他面前……‘我永远也忘不了您干的这好事儿!’……他有时端详自己朋友的脸色就不免感到奇怪了。”          乌拉一声说明斯捷潘的内心是对这个问题怎么样的?惊奇?伪装的惊奇?而男爵的不快是说明什么?是大改革让他担忧了吗?          P19的描写很让我感到费解。我不能直接看出来那晚到底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只是有了这个前面的铺垫,说斯捷潘心里想瓦尔瓦拉希望他向她求婚,而这个心理又被瓦尔瓦拉捕捉到了,他们还是想过去一样谈话……这段描写非常耐人寻味,因为很突然的……出现了“四分钟前”这个时间交待,这期间夹杂着大量若有所思地表情和心中感情复杂的神态以及这样一种气氛熏染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突然出现那句话“我永远也忘不了您干的这好事儿!”叙事者好像有意要把这个事儿弄成形式上无法言明的状态,甚至还把幻觉夹杂其中。而这样的叙事就是很真实,因为形式上确实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人物在那种气氛下已经发生了让人难以说清的事情。这事情肯定与求婚的猜测以及发现猜测有关,但是绝对又不仅仅如此。此页的最后一句话,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他有时端详自己朋友的脸色就不免感到奇怪了。”让我感到很费解,好像有语病。但是我们不难理解这句话,就是说瓦尔瓦拉说的“干得好事”那句话一直像个悬念一样,像个纠葛一样缠绕在斯捷潘的心里,甚至令他产生了某种恐惧,像被人抓住了把柄。          P23:“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立刻又对一切坚信不疑,又开始忙得不可开交……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看到事情甚至发展到这个地步,也变得更高傲了……”     关于库科尼克的铜版画这个暗示物,象征着瓦尔瓦拉对于那种所谓“名垂青史”之类的人物所具备的某种追求。而斯捷潘恰好也是那种自视不凡的人,或者说有点类似沽名钓誉的小丑。这两者在经济上属于供给关系,甚至让人联想到望子成龙的母亲和那些因为父母的过度期望而自视傲视群雄的幼稚小儿。也许存在很多这样的人,要么自己觉得自己正在成为不凡之人,要么就觉得自己创造了不凡之人。这可能还是由于这些人从心底里就推崇这种不凡的价值观,当这种价值的追求超越了生活的意义,变得几乎等同于宗教一样疯狂坚定,那么在一般人眼里看来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才好的那种事情,对于这样一类人来说却简直是一种“了不起的大事件”是一种“即将名垂青史的大牺牲和大探险”。(我曾以ihr.8888发表的评论,后注销了这个id,所以重新发)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最为混乱艰难一部
  •     比之前看的版本要更好读,而且这次竟然觉得最虐的是瓦尔瓦拉和斯捷潘这对老cp……
  •     老陀的政治小说,这真是特别凶残的一本,临近结尾处尤其精彩。翻译超好,注脚细致入微。看的中毒掉入深坑。
  •     (在台灣尋遍各個圖書館才找到這本書,而且還絕版...想不到中國這麼多0_0 ) 極度精彩,雖然充滿俄羅斯式的激情(那時候看完這本就是接著看米蘭昆德拉哈哈),但是仍然可以新科學的某部分觀點出發。一個時代一個時地區的一群人的社會性,關乎于他們對神的定義。但神始自于想像。 但其實能說出來的都不是重點...
  •     非常迷人,这本书的美不在文字的绚丽和思维的天马行空,而在于蕴意其中的每一个微末的细节所构造出的众生态,值得反复读的一本书。
  •     每个人都有魔鬼和天使的一面,看到最后终于明白尼古拉在瑞士嚯嚯的小姑娘是沙托夫的妻子,尼古拉无法直面自己的恶行,在完全忏悔前走进了最后一次犯罪~自杀。斯捷潘二十二年来一直唯唯诺诺,行将木就才终于活出了自己,沙托夫就像一个即将告别江湖金盆洗手却还是没有逃过屠戮的悲情小喽喽,基里洛夫在美国躺了太久,他想活出神性,终以自杀来证明自己的神性,彼得的理想是革命,却终究逃不出人的本性,自我膨胀,宛如1984里另一个老大哥,喜欢支配着一切。陀翁一直在拷问人性,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佐马西长老谈话一节联系到基督到群魔中尼古拉最后与吉洪的谈话,群魔中他认为只有通过宗教才能实现俄罗斯的复兴,还有基里洛夫经历过的奇妙状态,对腐朽官僚制度的描写,鲜衣怒马好脸面,对下层人民颐指气使。
  •     臧译本还是不错的,考研时匆匆读的,一定要重读!
  •     这样,至少我们骄傲的心不会感到过多的痛苦。
  •     真是我看过最累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     嘣嘣嘣嘣。
  •     找两篇辅助资料看看。和尼采以及加缪的关联真是千丝万缕。而基里洛夫在我看来就是西西弗斯的减弱版。但我觉得它反对的不仅仅是SHZY而是手段的本身。以及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他都混在一起了啊
  •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暗黑的一部小说,探索信仰、社会运动与人性的极致。尼古拉最后的自杀,令人诧异,但如果补上被删除的第九章,就会显得合情合理。
  •     陀氏从来不会满足于叙述一个主干清晰,分支稀疏的故事,他是最擅长加戏的,以至于初读觉得他不懂节制。他将一个又一个面目清明人格迥绝的人物拉出幕布,塞进狭窄的舞台与周围的人进行神经质般的闲言絮语,但即便是舞台角落里的细节也体现着陀氏敏锐的观察和思想火花,无处不人性。
  •     在军训期间囫囵吞枣,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不同的感受,但同样令人触目惊心,自杀的哲学真是很震撼……想去读圣经和了解宗教了
  •     陀氏把唯意志论和唯理论的题旨都脱光了逐一鞭笞了好几遍。这个世界上绝顶聪明的人吊死了,哲学家在洞外领悟的并非善和真理而是多重的怀疑,便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脑袋,可怜余下的众鹜又该趋于何方?
  •     第一部费好大劲要搞清人的名字,然而后面还是要翻名字列表,看完后又将第一部重看了一遍。
  •     斯塔洛夫金在我看来也不该像传统那样归类为“十恶不赦不要脸没道德的大坏蛋”,他的全部悲剧就在于他的虚无和绝望,他强大却不凌辱别人,孤独而完美。
  •     我人生99%的疑问都可以在老陀这本书里找到答案,还有1%的自白我交给《荒唐人的梦》。
  •     说实话对这本无爱,感觉作者的清醒并不比敌人的盲目更有说服力。
  •     一群失却信仰,抱着幻想的群魔
  •     读不下去
  •     就想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跟屠格涅夫是多大仇,逮住人家从头黑到尾。不是很懂你们俄罗斯大文豪的爱恨情仇。
  •     相比于书中描写的斯塔夫罗金,韦尔霍文斯基等人,我感觉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才是时代的魔鬼,无所谓善与恶,心中没有道德标尺,没有任何信仰,完全奉行的是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也不知什么时候我们之中就会冒出一个虚伪的革命者。而革命不过就是一场流血牺牲的闹剧,真正的获利者永远躲在幕后,操纵别人!
  •     pdf转mobi看的眼睛都快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乔治奥威尔应该可以成为好朋友。
  •     又一部天才之作,取材于发生在1869年莫斯科的“涅恰耶夫案”。读这部小说颇费劲,源于对当时无政府主义倾向和上帝基督方面知识的匮乏,此外,小说思想之艰深、内涵之丰厚、人性之多样、角色之丰满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印象最深为基里洛夫自杀一段,关于上帝存在与引起逻辑自杀,也是无神论者终极悖论,以自杀成功实现意志的最高点,证明自己是为所欲为的神。
  •     只有五颗星不够表达我细腻的小心灵啊
  •     剩了一点没读。没卡拉玛佐夫兄弟动人。
  •     群魔。群魔。群魔!
  •     我的最爱最爱,可惜现在已经买不到当年的版本了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罪与罚》只是群魔的一个注脚。群魔要更宏大,更高蹈,想说更多的东西。政论的成分似乎有些削弱小说的力度。斯捷潘是塑造的最好的角色,基本上读书人看到他,想想自己,都会脸红和悲悯吧。斯塔夫罗金的状态大概年轻人多多少少都会经历一下的,不过没有那么绝而已。人如果无所凭恃,单单看自己的意志了,固然是独出特立的人物和英雄,但恐怕离毁灭也不远了。
  •     你曾幸福过吗
  •     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偏见——那无比深刻的偏见。很久以来,我们习惯了一边倒,比如进步、反抗和革命等等之类的,都是好词,当抽象掉入具体的泥土,它们也可能长出罪恶的花与果——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从一开始就“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历史的发展真的令人错愕,这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他一贯的偏见,显示出先知般惊人的预见能力。大概不管是思想、理念还是哲学的“城头变幻大王旗”,人性真的没有大变。
  •     读于大二上半学期。
  •     终于读完
  •     【2017.4.4~4.12】(64.4万字,881页)《群魔》无疑是长篇小说的灾难。写得又长又冗并不难,难的是还能把人物塑造得如此扁平,主题如此涣散,结构,则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结构。去看小说人物原型恰捏耶夫的史料,远比读这本改编的小说更有价值。除了斯潘捷·特罗菲莫维奇这个老派人物的形象尚可一看之外,整本书的人物几乎都惨不忍睹。即使如此,这个老派先生也一度让我错以为在读狄更斯的小说。对屠格涅夫满篇的影射和嘲讽也让人倦怠不已。莫言《十三步》的叙事者“我”似乎借鉴了《群魔》。至于陀翁文字的粗糙,在这本作品里也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和斯特林堡有的一拼,再加上译笔一般的臧仲伦来翻译,让这长达9天的阅读如同经历了9年的虐恋一般,读完最后一页就像终于甩掉了怨气冲天的情人。
  •     总能在陀氏的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让我有种被窥测空的恐惧,比我自己更了解自己。开头魔鬼、猪的描述,到书的最后我才理解。2014.5.3
  •     二号首长
  •     青少年时期看的,当时完全不知道这本书在説什么,陀氏最无解的一部作品。
  •     最伟大的东正教作家写的精神病心理分析小说,精彩,但是应该每隔五年看一次,否则容易被关入徐州东方精神病院。
  •     嗯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卡拉马佐夫 相比较的话 三星
  •     可能我没读懂,阅读体验不是很好,勉强读完,下次再读一遍。。。
  •     真爱!
  •     那里有一大群猪,在山上吃食。鬼央求耶稣,准他们进入猪里去。耶稣准了他们。鬼就从那人出来,进入猪里去。于是那群猪闯下山崖,投在湖里淹死了。放猪的看见这事就逃跑了,去告诉城里和乡下的人。众人出来要看是什么事,到了耶稣那里,看见鬼所离开的那人,坐在耶稣脚前,穿着衣服,心里明白过来,他们就害怕。看见这事的,便将被鬼附着的人怎么得救,告诉他们。
  •     注释很有用,删的一章也补译了,比人民文学版的好
  •     这才叫真正的神作!
  •     “我一生中曾经多次处在非常耻辱、异常丢脸、卑鄙和主要是异常可笑的境地,任何这类状况除了激起我的极大愤怒外,它还常常在我心中唤起一种令人难于置信的快感,因为我意识到我这人竟会卑鄙下流到这种地步。我喜欢的不是卑鄙下流,但是我喜欢因痛苦地意识到我卑鄙而出现的狂喜。”
  •     对“你别宽恕我,我自己也不能宽恕自己;我希望上帝宽恕我,但我又最不希望他宽恕我;我宁愿自己毁灭自己也不想求得宽恕;我觉得毁灭对我来说是很爽又不是很爽的事”的自虐式人物由衷迷恋。老陀也是这类人的钟爱粉吧,这群魔更甚!不过这本书挺虐的…太虐了!基里洛夫毕竟追求“癫痫五秒钟”式自杀,但斯塔洛夫金是一种毁灭而试探性地作死……好虐啊,不过好喜欢啊,都快超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喜欢了,我妈收音机里听到过,魔鬼总是装扮成天使的模样降临人间,而且我是魔鬼也是单纯
  •     陀翁脑残粉当然五星,革命已远,虚无倒是越来越深了
  •     这个译本除了补全季洪一章以外,也很生动
  •     “他出于一时热情,厕身于进步事业和“我们的青年”之中。他是那无数形形色色的庸人、半死不活的低能儿、半瓶醋的刚愎自用者中的一个,那些人都迫不及待地抓住当前最时髦的思想。然后立刻把它庸俗化,并且把他们真诚信奉的一切眨眼之间漫画化。 ”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