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兴亡史

出版社:娄贵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05出版)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16125991
作者:娄贵书
页数:453页

章节摘录

五平安武士私兵私权性质的内部关系    武士和武士团出现后,武家社会内部也逐渐形成了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如主从关系、家族关系、军事关系、经济关系、权利义务关系,等等。由于平安武士完全是私人的武装力量,武士团是武士的战斗集团,因此,一方面这些关系都是私人性的,以武士团首领为核心;另一方面这些关系又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在主人和从者之间,从者有为主人献身的勤务,特别是军事勤务的忠诚关系。”“家督和一族之辈(分家的家长)的关系原则上是军事统率关系。”“主从关系以军事统率关系为中心”,“握有最高军事统率权者为一门家督,其下是一族之辈。再下是家子、郎从”。构成武士团的两大原理主一从关系和家族关系,就贯穿着私人性和军事性。    (一)私权的主从关系    “主从关系”即武士团内部主君与从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武家社会内部居支配地位的社会经济关系,又是“构成武士团的最重要的要素”。“主从关系的原理是与武士及武士团的成立一起培育出来的。”武士从诞生之日起,就生活在主从关系之中。    主从关系以利益为纽带。主从结合是利益的结合,首先始于物质报偿。“平安武士的关系,基于土地的、经济的关系之上,即基于生活的关系。”所谓主从关系,其实就是主君与从者之间“恩惠”与“效忠”的交换关系。主人给予从者土地,并为从者提供保护;从者效忠和服从主家,平时为主家尽各种义务,战时应主君之召从事战斗。当然,若是主君不能满足从者的利益需要,不能保证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者便会抛弃主君。反之,若是从者对主君不忠,不能履行应尽的义务,主君则会对其进行惩处,如收回“恩地”,甚至将其从武士团中清除出去。    主从关系通过施恩与报恩的利益关系,将主君与从者牢牢地捆在一起,并将武士的武力组织构建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兴衰荣辱、贫富贵贱,均与武士团密不可分。个人的荣誉、权力、地位和财富,统统以武士团的兴旺发达为前提,上自主君,下至一般从者,大家共同谋求武士团的兴旺发达。从者一经托身主人,就意味着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命运寄托在主君和以主君为统帅的武士团身上。    主从关系世代相承,武士社会有所谓“父子一世、夫妇二世、主从三世”的习俗。“1091年,源义家和其弟源义纲的从者藤原实清与清原则清争夺河内国所领,分别向义家和义纲求援,实清、则清之争演变为义家与义纲兄弟之战。”义家、义纲为了保护从者的利益,不惜牺牲骨肉之情,表明主从关系高于血缘关系,武士团——利益共同体或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统一高于骨肉之情。    平安武士内部的主从关系意义重大,军事性武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武士道,就是直接从主从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发展而来。“武者之习正是以这些武者之家为中心而产生的”,“在武家主从关系内部发展起来的新道德,是作为武士道而产生的”。幕府时代,武士政权继承和强化主……    P64-65

前言

娄贵书教授的这部《日本武士兴亡史》学术专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与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对本书的出版,我作为娄教授的学界挚友,表示真诚的热烈祝贺。贵书嘱我作序已历数年,苦思长久,读读,想想,写写,停停,却总不得要领。已开印在即,情急之下,姑以四句话内有八个可字,即“四句八可”(绝无仿李冶“八至”诗之意)记之,以表我心。    第一句是,“可喜可贺出版”。《日本武士兴亡史》的出版,确实是件可喜可贺之事。可喜,是因为本书所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理论意义,体现了我国日本史学术界对日本历史的研究有了新的深入和拓展,也标志着我国日本史研究水平又有了新的提升,怎能不令人欣喜。    本书三编,共十六章,前有引论,后有余论,40余万字。第一编阐述了日本武士兴起的历史足迹:其起源、产生、演变的历程和作为一个阶级衰亡的过程。第二编从对武家政权——三个幕府的军事统治,以及政治、经济等各项制度的历史再现,深刻说明了日本武士政权产生、演变的原因、特点及其作用、影响。第三编集中对武士道作了鞭辟人里的论述。不仅对武士道的形成发展及作用影响作了归纳、概括,而且具体阐述、分析了武士道的名称、起源、类别、德目及理想价值。在引论中准确概述了中外学术界对武士、武士道问题的研究史,说明了这一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在余论中则围绕武士、武士道与日本社会的关系,阐述了武士与大和民族、幕府与资产阶级政权、武士道与日本文化这三个重要两极的关系及其互动。    概括这些编、章可以看出,本书重点研究了日本武士的历史足迹、武士的军事统治和武士的战争精神,的确是我国对武士及武士道问题进行的系统、全面的综合性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在我国武士、武士道学术研究方面具有奠基、开拓作用,具有弥补国内学术界该项研究空缺的学术意义。    对日本武士、武家政权产生、兴起、发展演变及走向衰落、灭亡这一长达八九百年兴亡史的具体研究,我国学界虽较为关注,但多为论文,且往往局限于德川幕府时期,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日本历史研究的薄弱环节;日本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极多,但或纠结于琐碎细节,或史观不正确,存在不少缺欠和不足。本书对中外学术界的这一空缺和不足的弥补,确实可喜!特别是对武士道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到其对日本社会的巨大、深刻的影响,更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日本武士、武士道,特别是武士道是日本历史上颇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武士虽在明治维新后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但武士道文化和武士精神却有了更大的扩散、普及和提升。随着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对外扩张的升级,武士道转化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近代日本国民精神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和成分。    正如万峰先生所指出的:日本武士道从中世纪产生后,“一直发展、演变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中世纪的武士道”,“近代武士道”,“现代武士道”,战后“作为日本民族精神、文化传统要素的诸德目”的武士道。“武士道至今对日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单纯的武士道各德目亦无不具有正反两面的东西”,“要善于继承其精神,而扬弃其糟粕”(万峰:《台湾学者的日本武士道观》,《世界历史》1994年第3期)。本书明确的历史记述,充分、完满地阐释了万先生的思想,自然提升了本书的现实、理论价值。本书能具有如此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又怎能不令我欣喜。    可贺,则指本书是由贵书教授主持,杨绍先、朱健华教授参加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的最终成果。从准备、计划到2007年申报获得批准立项,再经过研究、撰稿修改,于2010年定稿、结项,又经过贵书的精心修改、加工,现在能得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和领导的大力支持,终于正式出版,确实是一件值得祝福庆贺之喜事。在此,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领导及相关人士表示衷心的热烈祝贺和深深的谢意,祝贺他们慧眼识珠,向社会推出了一部好书;谢谢他们为推进我国日本史研究进一步发展、提高我国日本史研究水平做了一件公德之事!更要发自内心的向贵书教授表示热诚的祝贺!    第二句是,“可圈可点华章”。《日本武士兴亡史》有很多闪光的亮点,可圈可点之处,随处可见。要而言之,至少有以下四点:一是本书的框架结构很有新意。本书是一部专门著作,但又不完全是叙述性的史书。而是以武士纵向发展的历史顺序为主线,与以武士专题研究横向结合的阐述方式架构成的华章。以实求名,如书名改为“日本武士兴亡研究”可能会更为准确。二是本书有新的视角。作者既注意了普遍性,又从对特殊性角度的具体考察人手,着重深人探索日本尚武、尚武精神的由来和发展。着眼于阐述武士、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及其流毒的关连;着重阐述了当代日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伦理文化遗产的两重性。三是新意多多,随处可见。如本书对武家政治的阐述,大不同于专论武士的著作(日本的不少著作就是如此),而是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入的分析,关注其与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本书对武士、武士道在日本国内外、集团内外奉行不同的双重标准及其显示出的道德标准的相对性、矛盾性的分析论证,更是大别于日本的不少相关著作,确实应该圈点;本书对武士、武士道是日本双刃剑文化的叙述、论证和分析,十分精彩,等等。四是本书运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本书以历史学、社会学理论、方法为主,也广泛运用了经济学、文化学、民族学和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句是,“可思可品意境”。《日本武士兴亡史》充满了丰富的内涵,有不少深邃的思想。对日本历史,我从1962年开始学习、研究,已逾半个多世纪,但至今也不敢说我读懂了日本。阅读这本书,其许多观点和认识,引导我思考,甚至使我陷入久久的沉思。如作者对日本武士起源和特点的阐述,作者对明治维新后虽然日本武士已灭亡、战后也已摧毁了有形的武士道,但对武士道的流毒,特别是其融入日本民族传统中的因素,决不可轻视、忽视的思路、观点,当我悟出其真髓时,不由得令我拍案叫好!又如作者对日本武士起源及武家政权的阐述,发人思考。其中的意蕴、深义,值得慢慢地、好好地思考、品味,方能释解其意。如果我们联想到马克思说的一段经典论述:“日本有纯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组织和发达的小农经济……它为欧洲的中世纪提供了一幅更真实得多的图画。”再能将日本武士与中世纪时西欧的骑士加以比较,联想当今地处东方的诸多国家中,唯有日本是“西方七国”成员……的确值得人们认真地、好好地思考思考、品味品味。    第四句是,“可敬可佩精神”。《日本武士兴亡史》的作者娄贵书教授,课题组成员杨绍先教授、朱健华教授,都在贵州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他们也都是我的同仁和好朋友。我与杨教授从结识至今已近30年,特别是1999年时,我作为《世界历史》编辑部编委,推荐他的大作《武士道与日本军国主义》在当年第4期上发表后,更有了深入的思想、学术交往,友谊延至今日愈加深厚。而与娄贵书教授,从认识、相知到深交也已十多年,在他参加日本军国主义史研究课题组研究工作、到北京参加国际会议,以及在《日本军国主义论》(蒋立峰、汤重南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一书中撰写第二章“武士道的形成与作用”过程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绍先教授能在中国较早地发表关于武士道问题的学术论文,并与日本军国主义相联系,提出了一些至今仍为学界认可、赞同的观点,令我佩服;贵书教授在2002年5月出版了其研究武士与武士道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日本:刀刃上的文化——武士与武士道》(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将贵州师范大学在研究日本武士、武士道获得了新成果这一喜讯传递至中国日本史学界和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界。学术界许多同仁都为之欣喜振奋,亦令我十分敬重、佩服。本书是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研究条件下,不畏艰难、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新成果。为收集资料,他们不畏酷暑严冬,多次往返于贵阳、上海、北京,以及东北地区。他们潜心钻研,熟读深思,辛勤笔耕,付出双倍于北京的同仁们的辛劳和时间,用“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言之,亦不为过。正是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治学精神,才写就了这部厚重的学术专著。“淘尽泥沙始见金”,功夫的确不负有心人。今天,贵书的这部《日本武士兴亡史》专著,历经11年锲而不舍的刻苦研究、上下求索,出版发行了。本书的出版,的确令我敬佩,自然会说些肯定的话,贵书却总是十分谦虚。当我将序言初稿发他后,他一再要我删去许许多多积极、评价本书的话,也真让我为难,不得不删了一些,最后,我不再听他的了。对他一向的低调和自谦,我也常告诉他:不必过谦、客气。我赞成“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的古训。在对日本武士、武士道问题的研究上,你就是能人、尊者!这确实是发自我内心的真话,也是我心怀敬佩之意想说的真话。    作为同仁与朋友,愿在写毕“四句八可”之后,坦率地表示,《日本武士兴亡史》也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如在理论分析方面还不够透彻;在资料运用方面,原始的、第一手的资料也不够丰富,等等。诚恳地期望贵书能继续努力,使自己对武士、武士道的研究日臻完善,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作为同仁与朋友,更愿意在由衷祝贺这部新著出版,以及向广大读者倾心推荐这部著作时,提出自己诚挚的希望:希望贵书教授能坚持不懈地继续深化日本武士、武士道的研究,并殷切期待贵书教授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汤重南    2013年3月18日于北京

后记

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课题,项目批准号:07xSS003)“日本武士兴亡史”立项,2010年通过鉴定专家评审。此后,又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了数遍修改和查缺补漏。还需指出的是,贵州师范大学杨绍先教授、朱健华教授为本课题的完成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本课题在完成过程中曾得到北京大学赵稼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椿年教授和汤重南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刘明翰教授、辽宁大学徐德源教授等前辈学者的鼓励、鞭策和帮助,他们或审读初稿并提出指导性意见,或提供研究资料。八旬高龄的徐德源教授逐字逐句审阅了全稿,就本书第一编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李卓教授对明治维新后武士身份的转变提出了宝贵意见,还惠赠了两册武士的资料。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为本课题聘请的五位鉴定专家(虽然我到现在仍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他们尖锐而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对提高本书的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汉大学教授梅荣政先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田文老师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在此谨致以深深的谢意!

内容概要

娄贵书,男,1954年生,贵州省桐梓县人,现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日本武士、武家政治、武士道和军国主义问题研究。    已出版著作:《“日本”刀刃上的文化一--—武士与武士道》(独著)、《日本军国主义论》(参著)。    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要有:《幕藩体制——商品经济的温床》、《身份等级制与多元价值观》、《武士道善恶观与军国主义战争观》、《武士道嬗递的历史轨迹》、《再析武士道——兼答某些日本学者》、《中世纪武家军国主义》、《近代天皇制军国主义》、《武士道为虎作伥》、《日本精神溯源》、《日本武士的生存土壤》、《战争与武士》、《武士道源流考述》、《评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日本武士道与军国主义的辩护词》、《神道、禅宗、儒道与武士道》、《武士道的伦理道、战争精神和统治思想》、《日本幕府时代的军国政治》等。    正在从事的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武士道与日本现代社会的价值理想”。

书籍目录

第一编武士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第一章  社会纷争武力化与武士的产生    一 土地纷争与武士    二 政治纷争与武士    三 军制瓦解与武士    四 征服虾夷的战争与武士第二章  平安时代的武士    ——私兵性质的武装力量    一 武士的来源    二 平安初期的武士    三 平安中期的武士    四 平安末期的武士    五 平安武士私兵私权性质的内部关系    六 平安武士习武演武的生活    七 平安武士的战争样式第三章  镰仓时代的武士    ——征战杀伐的统治阶级    一 镰仓武士公私双重属性的政治等级    二 镰仓武士公私双重法权的内部关系    三 镰仓武士征战杀伐的生活第四章  室町和织丰时代的武士    ——征战杀伐的统治阶级     一 室町和织丰武士的实力等级     二 室町和织丰武士实力至上的内部关系     三 室町和织丰武士作战备战的生活 第五章  江户时代的武士    ——治理天下的统治阶级     一 江户武士的法制化等级      二 江户武士法制化的内部关系     三 江户武士执政者的生活     四 江户武士的衰落 第六章  明治、大正和昭和初期的武士    ——日本现代化的主角     一 武家政权的终结者和资产阶级政权的缔造者     二 掌控政界的武士     三 把持军界的武士     四 引领经济界的武士     五 主导文化界的武士      第二编  武士的军事统治    ——以武士道为指导思想的军事统治第一章  镰仓时代的公武二元统治      一 公武二元政治格局与幕府的政权组织      二 镰仓幕府的军事统治      三 镰仓幕府的经济制度     四 镰仓幕府的法律制度 第二章  室町和织丰时代的武家一元化统治     一 武家一元化统治的确立与幕府的政权组织    二 室町和织丰时代的军事统治    三 室町和织丰时代的经济制度    四 室町和织丰时代的法律制度     五 织丰政权 第三章  江户时代法制化的军事统治    一 江户幕府的法制化统治系统    二 江户幕府的军事统治    三 江户幕府的经济制度    四 江户幕府的法律制度    第三编  武士道    ——武士的伦理道德、理想价值和统治思想第一章  武士道概述    一 武士道的名称    二 武士道的定义    三 武士道的德目      四 武士道的类别    五 武士道的起源    六 武士道的分期    七 武士道与日本精神    八 日本社会的武士道热第二章  平安武士道    ——私兵私权的伦理道德    一 武士的登场与武士道的产生     二 平安武士道的主要内容    三 平安武士道的“世俗化”  第三章  镰仓、室町和织丰武士道    ——从私兵私权的伦理道德到武士治国的统治思想    一 武家统治与武士道的发展     二 镰仓、室町和织丰武士道的主要内容     三 镰仓、室町和织丰武士道的“世俗化”   第四章  江户武士道    ——“为政者之道”和武士政权的统治思想      一 从“战斗者之道”向“为政者之道”的演变     二 江户武士道的主要内容     三 江户武士道的“世俗化”  第五章  明治、大正和昭和初期的武士道    ——“天皇的武士道”和现代社会的理想价值    一 资产阶级武士政权与“天皇的武士道”      二 从封建主义武士道向资本主义武士道的嬗变    三 “全体国民武士化、武士道德全民化”  第六章  武士道的思想渊源    ——武士道与日本民族文化三大主干的相互渗透    一 神道——武命长久、战争胜利的武神崇拜    二 禅道——勇于拼命、死中求活的战争心理    三 儒道——治国安邦、征服民心的统治哲学第七章  武士道的理想价值    ——“忠诚”的伦理道德和“武勇”的战斗精神    一 忠诚——效忠主君的精神    二 义——恪守职责的监督者    三 武勇——立身存命之本    四 礼——牢记身份、不忘职责    五 诚信——合格武士的行为期待    六 名誉——舍身求名的武士精神    七 俭朴——防止武士爱财惜命    八 勤学——尚武精神与书本知识相结合    九 复仇和切腹——武士精神的外在表现余论  武士、武家统治和武士精神与日本社会    一 武士与大和民族    二 武士政权与资产阶级政权    三 武士道与日本文化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娄贵书专著的《日本武士兴亡史》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武士兴亡史”的最终成果,也是笔者长期研究日本武士、武家政治和武士道的阶段性总结。这部著作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武士为主线,通过日本文献资料,阐明武士的历史全貌,揭示武士的存在改变了日本的历史命运、社会制度、发展路径、民族文化、理想价值和日本民族等。


 日本武士兴亡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在日本近现代史上,武士扮演了重要角色。新渡户稻造曾将武士道看成是日本精神的核心,认为理解日本,只能从武士道精神入手。在今天,“菊花与刀”已成日本形象的代表:菊花意味着敏感的美学精神,刀代表着武士道。其实,武士道是个被神话的概念,在西方文明冲击前,武士只是一个职业,与忠诚、奉献无关,早期武士照片大多目光呆滞、装束滑稽,很难看成是完美人格的代表。抬高武士精神价值,甚至升格为道,是为了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明治维新是一次集权的过程,在削藩中,大批武士失去生活来源,他们是曾经的既得利益阶层,要安抚他们,就必须在精神上给予补偿。此外,在明治维新过程中,确实涌现出一大批有远见、肯牺牲、重情操的武士,他们的精神是大变革的动力。其实,武士也是传统型知识分子,许多人当初也是抱定“尊王攘夷”的想法而投身明治维新的,可在现实面前,他们及时转向,相比之下,大清朝的士们却远远没做到这一点,真正推动洋务运动的,多是草根出身,绝大多数士甚至反对铁路、电报、照相术。是什么拉开了两者的距离呢?可以看到,清朝的威权远胜前代,读书人轻易不敢论史言政,只能在小学中盘桓,在几代热衷汉文化的皇帝的铁腕下,知识层被强制单一化,一切批评的力量都被彻底窒息。而日本则不同,大多数武士分属于200多个大名,相对多元化。当时日本主政的将军严禁武士与外邦交流,可萨摩藩私下却进口西方军舰,不少武士冒着杀头风险去国外学习现代炮术,黑船来航时,日本已有50名以上的翻译人才。相比之下,清朝与列强谈判只能依靠传教士的帮助。好不容易同文馆培养出张德彝等“人才”,可严复却发现,张德彝不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可他却是主力翻译……毫无疑问,“武士道”是人为建构的结果,目的在于创造一个中间层,以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这是明治维新成功的重要原因,而清政府却忽略了中间层建设,结果在两极分化的拉力下,走向土崩瓦解。然而,政治将手伸向社会,功利性地攫取资源,必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比如“下凌上”的坏习气,比如政策治国、运动治国的惯性思维,比如政商结合,比如制度监督缺位等等,明治维新过度依赖武士道,结果养痈遗患,始终没能建立起一个真正有约束力的文官体系。最终,武士道一家独大,逐一吞噬了原本就脆弱的多元化力量,当它迈向穷兵黩武时,已没有力量能阻止它的疯狂了。从武士道的视角反省日本近现代史,本书寄托深重,绝非那些猎奇、炒作之书可比。作为专业学术著作,作者在多方面对读者有所启迪,充分展现出真正历史写作的厚度与深刻。
  •     此书为社科基金课题项目。读之不免感慨,现在政府的项目经费如此糜费。首先本书已经严重跑题,改名“日本武士及武士道研究”较好。其次,书中一手资料匮乏,基本二手书摘,重复叠坳,精简删掉60%文字亦可成章。再则,既为专业严肃研究学著,就不要泛政治化,客观落笔,方有学术操守。以后这种政府项目文书可弃之,徒费钱尔。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完全是一本论文格式的研究文献。内容涵盖很丰富,格式十分标准。但是也因此略微流于形式,可读性和故事性受到很大影响。难怪很难以读下去。我平时写东西也会这样,看样子需要改进了,阅读体验太差。
  •     这部书想说:(1)如何从战斗者到士族,从边缘角色到舞台主角。(2)无论幕府如何更迭,武士道使士族的血液中永葆着战斗和冒险的精神。
  •     虽然偶有瑕疵,文风也稍显枯燥,但作者在日本武士史方面的功力是不容质疑的,国内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相当不错了。
  •     现在中国日本的学术书很不地道,这本第一时间入手,果然是本好书,值得细细品读,好好看看,日本战国,大河剧不得不了解武士呀,书拿到手上很温暖,包装用了心,值得收藏,值得精读!!!
  •     1、土地问题是基本的原始推动因素;2、精英阶层统御模式始终未发生实质性改变;3、神道教、禅宗、朱子理学思想的渐次吸收,将统御模式由土地经济束缚向思想控制模式推动;4、日本在海外的军事暴力与其在国内的征伐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基本一致的。
  •     书内记载很细 分类较清晰 但有内容段落重复 主次脉络略不清 注释草草了事 这个最难忍受 其实就算是懂日本的人也需要很多名词的大概注释 只写出处不写含义让我较苦恼
  •     东拼西凑,文抄公
  •     或许因为是论文,所以从阅读体验来讲本书又臭又长。但也帮我认识到武士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阶层、身份和概念,同时顺便也框架性地了解了日本的历史沿革。我想,如果中国文脉不断,有没有什么能像武士和武士道一样留到今天,甚至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的符号?儒家精神?
  •     非常无趣而且没有灵魂的一本书,充满教科书的味道,一堆二手材料,令人失望。
  •     有点枯燥,读不下去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