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日期:1992-11-01
ISBN:9787500410119
作者:牟复礼(编),崔瑞德(编)
页数:945页

章节摘录

  日益恶化的中国情况,1330—1350年  元朝的宫廷  派系斗争是政治上的通病,整个元王朝也有此特点,它早在14世纪就是元政府的破坏性因素。在忽必烈汗的长期统治(1260—1294年)之后,代表他的孙子和这些孙子的后人们的利益互相冲突的朝臣小集团经常互相残杀,争夺皇位。某些学者在不断的派系斗争的重大问题中看到了两种对抗的政策。其中一种是以蒙古为基础的政策(和派系),它以亚洲内陆草原的蒙古利益为依归,而以察合台汗国的传统为代表。这一政策的根子可以直接上溯到忽必烈汗的对手们,特别是可以上溯到窝阔台系的海都:他在他的整个统治时期都是和忽必烈汗作战的。另一个派系被认为是以中国为基础的皇帝对通常称之为“儒家化”方式治理国家的关心,这就是想用官僚治理的方式来达到它在中央集权下实行经济统治的目的。这就在蒙古的政治领导阶层中在治理中国的方法和目的问题上引起了根本的和不可调和的分裂。后一个集团在1328年发动一次政变,其目的是想“复辟”海山(1308—1321年在位,庙号武宗)的一系。他的两个儿子——和世和后来的图帖木儿——都在1328年被拥立为帝。前者被后者(即元文宗,在位至1332年)的党羽所杀害。王位被他的两个年轻的儿子所继承。第一个登极的是弟弟,名亦璘真班,死时为六岁幼儿,仅在位两个月。也许是在可疑的情况下他死后不久,他的13岁的哥哥妥懽贴睦尔于1333年即位。作为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位蒙古君主,他在1368年被明军赶出大都(北京),在1370年死于大草原。妥懽贴睦尔在中国史书中用明太祖所赠的封号称为元顺帝,也叫惠帝(宗),后一个封号却是在蒙古的他的逃难的朝廷所追赠给他的。他到1368年才结束的35年的统治大大超过了从忽必烈死后到1333年间七位君主平均在位只有五年半的时间。这七位君主统治时期的特点是无休止的阴谋、政变和篡弑。可是,他的漫长的在位期并不表示元朝的统治重新取得了稳定。相反的,派系的混战从以控制傀儡皇帝为目的的政变转变为蒙古地方掌兵大员之间通过争夺左、右知院这两个主要官职来控制朝廷的斗争。这种情况本身就说明了政府在质量方面毫无改进。  元顺帝在位的年代与明王朝兴起的时期大致相合。这位元朝的末代皇帝在当时的许多中文史料中和明初历史学家的笔下被形容为一个放荡淫逸的怪物,这种说法当然是夸大其词,但是很难断定其夸大的程度。有几位当时的作者赞誉他。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在使元王朝足以夸耀一时的权力瓦解和消逝的那些事件中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吉思汗是一位军事天才和具有雄才大略、超人毅力的领袖,但是,人们发现他的这个第七代孙子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庸才而已。只要看看在他统治时期的历史得写一些更大的人物,得写主要由别人制造和遇到的问题,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

书籍目录

总编辑序
明代度量衡制
明王朝诸帝
明皇室世系
导言
第一章 明王朝的兴起,1330-1367年
引言
日益恶化的中国情况,1330-1350年
中央权力的瓦解
朱元墇的生平,1328-1367年
第二章 明代的军事起源
引言
妥懽贴睦尔时代的叛乱
明-汉之战,1360-1363年
明军在全中国的胜利,1364-1368年
军队与边疆,1368-1372年
第三章 洪武之治,1368-1398年
引言
1371-1380年:帝国的巩固和稳定
1380年:过渡和改组之年
1383-1392年:监视和恐怖加剧的年代
第四章 建文、永乐、洪熙和宣德之治,1399-1435年
引言
建文统治时期
永乐统治时期
洪熙统治时期
宣德统治时期
第五章 正统、景泰和天顺统治时期,1436-1464年
英宗第一次统治时期,1435-1449
北京的防御和新帝的即位
英宗的第二次统治:天顺时期,1457-1464年
第六章 成化和弘治统治时期,1465-1505年
两位皇帝
成化和弘治时期文官政府中的问题
军事问题
第七章 正德时期,1506-1521年
第八章 嘉靖时期,1522-1566
第九章 隆庆和成历时期,1567-1620年
第十章 泰昌、天启、崇祯三朝,1620-1644年
第十一章 南明,1644-1662年
第十二章 时代的历史著述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作者说:自1966年费正清(1907-1991)和本人开始为《剑桥中国史》拟订计划以来,已经过了30年。前面的总编辑序是在20年前写的,不久,第一批的几卷在1978年和1979年问世。随着本卷的出版,现在有11卷印成。我们在《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提到的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史学家,不论是他还是她,是华人还是西方人,不管他用何种文字写作,都是这一新的国际化体系的一部分,这个体系是由信息技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建立起来的。在许多方式方法方面,在我们发现的至关重要的课题方面,在我们对过去事件社会背景的总的观念方面,从过去寻求教训方面,我们仍持不同意见。但我们都了解,不管我们对待过去的态度变化有多快,也不管我们对过去的解释会发生多大变化,过去是我们自我的一个永恒部分。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各种灾难源自一种被误导和徒劳的信念,即人可以完全被塑造一新,可以断绝他们过去的文化经历。

作者简介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第7卷的中译本。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吸取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主要论述明代的政治史,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剑桥中国史》的第8卷则对明代的制度、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和经济史、思想史、思想和宗教史进行详细的论述。    20多年前最初规划《剑桥中国史》时,当然计划从中国历史最早的时期开始。但是,出版这套丛书是在多年以前提出的,在此期间,由于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并从70年代早期以来不断增强势头的大量考古发现,我们关于中国史前史和公元前一千年间的大部分年代的知识都已发生变化。这种源源不断的新资料一再改变了我们对早期历史的看法,而且还没有对这种新证据和传统书面记载得出任何普遍认可的综合。尽管一再试图筹划并出版概括叙述我们对早期中国的认识现状的一卷或几卷,但到目前为止已经证明不可能这样做。对所有这些新发现从事有希望具有持久价值的综合,很可能还要10年才能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因此,我们勉强从最早的两个帝国政权,即秦和汉的政权的建立开始《剑桥中国史》的叙述。我们知道,这留下至少一千年有记载的历史要在别处、别的时间予以处理。我们同样知道这样的事实,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事件和发展为我们将要叙述的中国社会及其思想和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和汉的制度、文学和艺术的发展状况、社会形态以及思想和信仰的体系牢牢扎根于过去,对更早的历史没有相当认识,是不能通晓的。既然现代的世界越来越相互地联系在一起,历史地认识它已经变得更加必要,历史学家的工作也已变得更加复杂。在原始资料激增和知识增加时,论据和理论也相互影响。尽管单单总结已知的东西也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但认识的事实基础对于历史的思考却越来越重要。     近来,西方学者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中国和日本丰富的有关历史的传统学术,不但大大地促进了我们对过去事件和制度的明细的了解,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我们对传统历史编纂学的批判性的认识。此外,当前一代西方的中国史学者在继续依靠正在迅速发展的欧洲、日本和中国的研究的扎实基础的同时,还能利用近代西方有关历史的学术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及社会科学新近的研究成果。新近的有关历史的事件,在使许多较旧的看法成为疑问的同时,又突出了一些新问题。在这众多方面的影响下,西方在中国研究方面的剧烈变革正在不断增强势头。     1966年最初规划《剑桥中国史》时,目的是为西方的历史读者提供一部规范的有价值的著作:由于当时的知识状况,定为6卷。从那时起,公认的研究成果的涌现、新方法的应用以及学术向新领域的扩展,已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史的研究。这一发展为以下的事实所表明:《剑桥中国史》现在已经变为计划出15卷,但还必须舍弃诸如艺术史和文学史等题目、经济和工艺的许多方面以及地方史的所有丰富材料。     近10年来我们对中国过去的认识的显著进展将会继续和加快。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一重要而复杂的学科所作的努力证明是得当的,因为他们自己的人民需要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国。中国的历史属于全人类,不但由于正当而且必要,还由于它是一门使人发生兴趣的学科。

图书封面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明朝,一个伟大而又悲剧的王朝。  我们印象中的明代,是一个腐朽的、残暴的王朝。人民受尽压迫剥削,太监、特务横行,皇帝或昏庸或残酷。可真是这样吗?  读完此书,虽然关于太监、特务以及人民等描述不能说完全假说,但无疑夸大了不少。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明王朝的赋税极低,而且在政治上其实是非常虚弱的(至少在乡村一级)。而这其实是明王朝存在与灭亡的根源。  由于赋税极低(至少是国家税收),造成了两个后果,在经济上国家可支配收入无法有效管制国家,除了官员与军队支出外(也是非常少),几无剩余。这样便无法执行一些要由国家执行的事务。比如兴修水利、修路修桥。而发行大灾祸之时也无力有效救灾。造成了平民的困苦。而由于官员的收入过低,为了维护治理和享乐,官员们大量贪污,而军官的贪污又造成了军事力量的下降,于是明中期后其实国已不成国了。所以国家必要的赋税还是要的。  而由于国家的财力有限,对庞大国家的底层其实管制也是非常虚弱的。农村其实是由“士绅”统治的。其实明中后期的商品经济还是比较发达的,钱便流入了士与官员之手。但却无法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大量的钱被投入土地,这与专制体制和儒教观念有关。其实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明王朝如此虚弱,蒙古人却一直无法征服他,直到具有相同文化的满族兴起才灭亡了明朝。正如书中指出的,明朝没有灭亡的原因不是由于强大,而是由于没有竞争。因为儒家的知识份子不支持蒙古人,所以蒙古人在强大也只能侵略而无法征服。  此书分两册,上册按诸帝叙述,下册按专题叙述。值得一读。
  •     0度却是空前未有的。自从明王朝在17世纪覆亡之时起,历史学家就一直认定  那是明政府的决定性弱点,而且都指责明太祖在1380年竟废除了丞相的职位  及其秘书和顾问班子。  因废除“丞相制”而引起的政府的改组,外廷最高权力层的消失 —— 剑桥明0称为信奉新儒学的文化人的服务。矛盾之处在于,他一方面承认那是治理中国社会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又深深地疑虑它的后果;他让他的官员经常处于  惊骇之中,又使皇权高高在上而处于脱离官僚阶层使之不能够提供最佳服务  的地位。这就是他要建立的一个有严重缺陷的政体。 —— 剑桥明0中国的商人和工匠的殖民地,以至最后的农业居留地,也大都从明代起即在自菲律宾到东南亚一带建立了起来。在明代海上扩张中所  见到的那种无限充沛的精力、真正的企业家精神、进取的冒险气魄和在社会  内部颇具创造力的领袖才能都同明王朝在北方防御中的筑垒固守和经营的受 —— 剑桥明0更加相信,明史研究领域将会很快地大大超过本书的成果。我确信,这些作  者中的许多人将有助于使本书及早地退出现役,因为他们为了取代本书,还  在继续前进。我向他们现今取得的成就致意,并预期他们的成果早日问世,后来居上。 —— 剑桥明01329年是一个有全面数字的一年,那时江苏北部的  26个盐场(两淮盐场)生产了全国盐产总量的40%,因此它挣得了帝国总税  收的 1/3。因此,政府在这个地方有重大的利害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这里有  重兵防守的原因。但是,由于政府的控制在元朝末年日益不支 —— 剑桥明0要他的哥哥决不与朱元璋合作或者投顺他,但是如果命运是这样安排的话,宁可投降元王朝。于是他在狱中绝食而死,倔强地藐视俘虏他的人。  张士德的死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他是张士诚野战军将领中最有抱负和最  有能耐的人,也是在他的政治助手中最有节操和最精力充沛的人 —— 剑桥明0得不那么有冲劲了,军队中的纪律和元军一样也松弛了。据当时传说,张士  诚的将帅们奉命上战场时都会装病,然后要求财物赏赐,才接受打仗的命令。  不论什么时候战事一不顺手,他们就会放弃阵地,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会因打了败仗而受到惩处 —— 剑桥明0他在1328年10月21日生于濠州县(今安徽中部凤阳县,在重要的铁路  交叉线和工业城市蚌埠的正东南)的钟离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母  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方设法找一个地方做佃户, —— 剑桥明0他相信,以公元前3世纪汉王朝的开国之君为榜样,他也可以成为一位圣明之  君。朱元璋在这些年中努力想做到合乎标准的圣明之君,这表明他非常勤奋  好学,颇堪造就;他的精英集团顾问们真心实意地引导他向这方面发展,这  显示了他们是信奉开放社会的理想的。 —— 剑桥明0朱元璋的早期生涯足以显示出那时全中国组建军队过程中较低一级的情  况;他只是因为没有多少亲属而显得与众不同。那时的军队在下层领导中靠  家属关系维系在一起,而在中、上层领导中则靠带兵官同他们的直属上司和下级的忠诚与信任来维系团结 —— 剑桥明0因此,军事计划不得不处理自己队伍中和敌军中的  基本的政治关系,就像处理狭义上的军事问题一样。基层的军事指挥权逐渐  成为世袭的,而重要的军事头目们在别的大部队来投奔时就以提升自己的亲  属和原来的最信赖的伙伴来统一自己部队。 —— 剑桥明0人口在1363年已逾1400万;他的政权 (汉)因此在潜力上比朱元璋 (明)或者张士诚(吴)都大。可是,陈友谅在巩固地方政权方面比别人要落后一年或两年,而且他的权力是许多地方军官将领单纯地  出于恐惧而勉强地承认的。陈友谅需要不断取得新胜利来使人保持敬畏之 —— 剑桥明0此后不久,朱元璋以破坏军纪罪处死了郭子  兴的次子。这种种事态的发展提高了朱元璋在他的军队中的权力,但是直到  1363年大胜利之后,他才感到他的将领们的挑战对他已没有威胁了。他的大  多数将领仍然矢忠于韩林儿,效忠于红巾军运动的宗教约言,甚至在 —— 剑桥明0用水军一举摧毁朱元璋的势力。按照史料的暗示,  陈友谅是鲁莽灭裂地进行攻击的,但是应该注意,陈友谅在他的同时代人中  是最能认识内陆水军的潜力的;迅速地移动部队,搞战略性的突然袭击,是  使用他的强大得多的内河舰队的最好的办法。 —— 剑桥明0邓俞仅以身免,只身逃到了南京。朱元璋现在只得让陈友谅在湖北和湖南重建他的权力,以使明军能恢复在江西的地位。他命令徐达放弃对武昌的封锁,向下游行驶。5月13日,徐达收回了南昌。与此同时,常遇  春修复了安庆城垣,把它再度置于明军控制之下。安庆可以屏障明军的心脏 —— 剑桥明0像我们在上面看到的那样,到1362年末,叛逆和叛乱曾使明军失去了因  1360年胜利而获得的主动权,并且危及1361年所取得的战果。在明军尚不  知情的情况下,陈友谅正在武昌调集他的无敌舰队,张士诚的活动也日益咄咄逼人。 —— 剑桥明0朱文正被指控强抢和奸污。这些指责有些是生活细故,  有些是莫须有的罪名。朱文正很得军心;其他将领代为求情,最后被处以监  管流放。朱元璋显然对他的侄儿有所畏忌,这从他精心准备的这次突发行动  可以看出,但他真正关心的是什么,却不见于现存的史料。 —— 剑桥明0常遇春一向有些爱冲动和过分自信,他主张直取北京;朱元璋没有批准,而是强制执行一个分四阶段的作战计划,即只有在每一片新占领区被充分巩固以后才能使明军开向下一个目标战区。首先应攻克山东,次及河南(包括通向陕西的潼关要隘),然后再拿北京地区,最后则拿下山西和陕西。 —— 剑桥明0此后,明府政即对蒙古的元军残余势力采取外交攻势。其  目标是要蒙古人承认明朝继承了天命,言外之意是元朝曾经合法地承受过天  命。在这方面的最初步骤是马上准备编纂《元史》(1369年);它对察罕帖  木儿的阿谀之词显然是说给仍然强大的扩廓听的。 —— 剑桥明0徐达的军队在初春季节横穿了戈壁,在外蒙古搜寻扩廓帖木儿的部队。4   月23日,青年英俊的都督蓝玉的部队在土剌河附近找到了一部分蒙古军队,  并打败了他们。扩廓在以后一个多月避免作战。当这两军在6月7日相遇决  战时,徐达遭到惨败,损失军队“无虑数千万”。 —— 剑桥明01368年以后明帝国可能拥有超过需要的士兵,但是,要复员这么大量丧失了  原来生计的士兵从社会意义上说是不适宜的。朱元璋在整个内战的危急时期  曾经试验过用屯田来解决兵食的问题。城市的戍守部队甚至在战争进行时也能用部分时间经营屯田 —— 剑桥明0他们单独立军籍,其中每家每户必须由每一代出一个丁壮服兵役。这种把世袭军官、世袭士兵和军事管理下的农田结合起来的办法是不适合中国社会的性质的,而且在军事上也是  无效率的。它到头来摧毁了这整个制度的军事性质,但它在15世纪30年代以前一直运行得相当好。 —— 剑桥明01372   年的战败以前,朱元璋似乎要进而征服整个元帝国,其中包括长城以北的大  草原和沙漠地带。1372年以后,明王朝对内蒙古主要是在其变化不大的边境  取守势,而以新整修的长城为依托。中国人的优越火器技术使得明朝永远地利刃在手 —— 剑桥明0冯胜的军队是三支主力军中唯一深入蒙古人的老家并在那里取得了军事  胜利的部队。他俘获了10余名蒙古军官和1万多头牲口(马匹、驼骆和羊群),  而且他的部队没有严重的伤亡。  冯胜、徐达和李文忠于1372年末奉召回南京 —— 剑桥明0皇帝一方面抓紧训练太子的问题,一方面他又试图给政府选贤任能。但  是,他对科举考试的结果感到不快。三年一试的科考没有产生足够数量的贤  才;他认为这只能产生一些书呆子,不能从政。因此,他在1373年3月废除  ②   了科举制,又下令回头改用荐举制。 —— 剑桥明0这种法令事实上是准许功臣们可以犯数量有限的凶残罪行而不受任何处  罚。但是,它们也确实限制了“功臣”们的不守法纪的行为。这些功臣们都  为皇帝的建立王朝立过功,但皇帝这时几乎不能承担宽恕他们的责任了。在  洪武之治的末年,许多这样的功臣被粗暴地清除 —— 剑桥明0洪武帝的文化成就给人印象最深刻之一是他自己注疏了《道德经》,他  ④   花了10天的功夫写成,其时在1375年1月5日至15日。正像他在此书的  序中所说,他曾经在以前读过《道德经》,但他很难掌握它的全部意义。 —— 剑桥明0陈文辉本人因害怕皇帝震怒,就在南京一个桥头跳水自杀了。李仕鲁攻击皇  帝弃“圣贤之学而崇外夷之教”。他当着皇帝的面指责他亲近佛教道教;目  中无人地掷笏于殿阶的地下,请求退隐。皇帝果然大怒,立命军官们徒手把  李仕鲁捶打致死。李仕鲁死于殿陛之下。 —— 剑桥明0皇帝指示每一个王子须选择一个和尚做宗教事务上的顾问,并在返回各  自王国时把和尚随身带走。刚从西藏回京的宗泐和尚就皇后葬礼的细节给皇  帝出了些主意,并介绍一些有学问的高僧来唪经。其中有陪伴燕王朱棣的道  ② 衍参加这些活动。 —— 剑桥明0冯胜到达南京时护送着纳哈出和一批蒙古投降人员,皇帝在11月就命  他去中都凤阳居住。他被削去兵权,同时又被剥夺了河南的封地。这一调动  有效地切断了他和住在开封河南的周王朱橚 (1361—1425年)的密切联系。 ①周王的妻子是冯胜的一个女儿; —— 剑桥明0脱忽思帖木儿后来被一个亲属所杀害。在这一次胜利中蓝玉俘虏了  蒙古统治者100名家族和随从、约3000名王子及其部属、蒙古营帐中的77000   名男人和妇女、各种不同的关防印信,以及15万头牲口。  蓝玉在蒙古取得殊勋之后即被召回南京。 —— 剑桥明0有一个这样的妇女后来自缢而死,或许  她是遵照蒙古习俗,即君主之妻在君主死时应自杀而亡。皇帝听到这些报告  后很不高兴,因此拖延了几个月,直到1389年1月才把蓝玉晋升为公。虽然  皇帝不喜欢蓝玉的个人品行,但他很看重他的军事成就。 —— 剑桥明0对接壤的朝鲜和安南的稳定显然很关注。洪武朝的基本对外关系被皇帝概括  为下面一句话:“彼[外国]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他  认识到蒙古人构成了来自域外的唯一的实实在在的威胁。② —— 剑桥明0只是在1394年朝鲜来南京的一次使团极尽巴结的能事之后(在这一次明朝廷正式被通知朝鲜国家已在朝鲜建立了新的道德秩序),明帝才允许它建立正式的朝贡关系。甚至在这以后朝鲜  人也几次触怒了他们的中国对手们,因为据说他们在上奏中国皇帝的正式公文中恭维得不够 —— 剑桥明0也许其数多达20000人——是在那一年春天被处决的。当时任职于东宫并且正在南京的冯胜和傅友德两位将军可能去观察了行刑。在蓝玉被清洗的一案中许多功臣性命不保;这使得人们有理由猜测,之  所以要实行这种清洗,就是要消除可能威胁皇位继承人的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们。 —— 剑桥明0同时他还指示,全帝国都应该拥戴朱允炆为合法的嗣皇。他又命令,所有护卫兵部队均应严格听从诸藩王的节制。鉴于洪武帝痛恨蒙古人败坏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令人不解的是皇帝的40   个妃子中竟有38人殉节,这显然是学蒙古人的那一套,即国君死时他的众多妻妾均应随之而死。 —— 剑桥明01380年4月洪武帝曾下令减税20%,但是即令如此,这里的土地税  仍然过于沉重。例如在1393年,仅苏州一地就得全年交纳281万石粮米,这  就是帝国2940万石全部土地赋税的9.5%。这样是太不平等了:苏州仅占帝国登记在册的耕地的1/88 —— 剑桥明0这些命令未必都曾经付诸实施,因为建文朝廷此后不久就夭折了。但是,  由于它们攻击了佛教和道教僧侣们的既得利益,这些政策无疑地疏远了宗教  界,特别是得罪了佛教徒。因此,许多佛教僧人都为燕王叛军效劳是不足为  奇的:他们的领袖是这位僭主的顾问,即和尚道衍 —— 剑桥明0他不是像他自己后来所说的那样为马皇后所生;他的这种说法是想在他从他侄子手中夺取了帝位以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使他的即位合法化。他长得坚一强有力,而且据说在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学方面也是出色当行的。他的文学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因为这种成就符合一个儒家君主的公开的形象 —— 剑桥明0这种重新组合的方式形成了人们熟悉的格局。当胜利似乎在望时,齐泰  和黄子澄被官复原职;当战局不利时,他们又被罢了官。这不仅是意在安抚  燕王的一种只有象征意义的人事变动;它表现了皇帝周围存在着严重的派系斗争。 —— 剑桥明0但是朝廷的政策迄至最后一刻也没有定下来。6月20日被召回  的齐泰和黄子澄力主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京师;李景隆和茹瑺则倾向于通过谈  判解决问题。7月9日,皇帝派李景隆和洪武帝的第19子朱橞(1379—1417   年)到南京城外的龙潭向燕王提出议和。 —— 剑桥明0这些传说变成了人们发泄压抑情绪的通风口,是他们在极权统治下对要求仁慈和正义的呼吁。它们不仅戏剧化了这位皇帝的英雄业迹,使他成了悲剧式的人物;由于它们进而想纠正不公正,它们谴责永乐皇帝及其支持者们是一伙叛贼和恶棍。人民群众对这位先前的皇帝的同情是如此普遍 —— 剑桥明0间却有重大的不同。洪武帝所封的贵族大多数是他原来的战友们;他们享有很高的社会特权,自有一帮追随者,因此他们拥有很大的自治权。他们终于  被开国皇帝视为对王朝长治久安的严重威胁,从而被无情地加以清洗。永乐  皇帝所加封的将军们在1399年的社会地位本来很低, —— 剑桥明0皇帝一直关心巩固他的权力,他同样倾注全力来使他受命进行的统治合法化。他是在对建文皇帝进行暴力的造反以后才坐上皇帝宝座的。在那次战役中,未来的永乐帝对他的侄儿提出了一系列指控来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义  的。他即位以后就履行他“拨乱反正”的誓言,处死了许多“奸臣” —— 剑桥明0永乐帝的继承者在1425年决定把首都迁回南  京时,所有新名称都被废除;他恢复了以前的名称。但在1425年后期他去世  时,迁回南京的活动停止。事情依然悬而未决。当宣德帝再次确定北京为京  师时,它的官署继续使用“行在”二字。 —— 剑桥明0京卫的核心是由构成皇帝亲军的22支护卫部队组成。它们包括3支燕山护卫部队、原北京都指挥使司的7支,以及曾隶属于南京皇帝禁军的12支部队。这22支护卫部队包括159个所;这些部队号称共有190800人 (一卫包括1200人),但是实际人数很可能大大低于此数,因 —— 剑桥明0在15世纪初期征讨安南时才从安南获得优质的兵器。他们还俘虏了一个名叫黎澄(1374—1446年)的安南第一流的火器专家,此人为黎季■的长子,被委任负责为中国军队制造优质火枪和爆炸武器。神机营就是以安南火器专家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这些人在宫廷宦官的监督下教明代士兵 —— 剑桥明0在整个永乐年间,国家每年所收田赋的粮食在3100万至3400万担之间,因此至少比其父皇治下的定额高10%。这使人民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特别已经缴纳特高比例的田赋的江南10个府的纳税者更是如此。对苏州和松江两地的搜括最为厉害,它们几乎缴纳了全部田赋的14%。 —— 剑桥明0考虑商品价格,结果就出现了随心所欲的波动。这从黄仁宇对 16世纪晚期  苏、松两府各种缴纳的田赋的估算中可以看出。根据这些估算,原来税额中  的同样一担粮食可以分成许多缴纳的等级,以致纳税人的纯支出从最高到最低竟相差了7.3倍! —— 剑桥明0徐达的军队在初春季节横穿了戈壁,在外蒙古搜寻扩廓帖木儿的部队。4   月23日,青年英俊的都督蓝玉的部队在土剌河附近找到了一部分蒙古军队,  并打败了他们。扩廓在以后一个多月避免作战。当这两军在6月7日相遇决  战时,徐达遭到惨败,损失军队“无虑数千万”。 —— 剑桥明01368年以后明帝国可能拥有超过需要的士兵,但是,要复员这么大量丧失了  原来生计的士兵从社会意义上说是不适宜的。朱元璋在整个内战的危急时期  曾经试验过用屯田来解决兵食的问题。城市的戍守部队甚至在战争进行时也能用部分时间经营屯田 —— 剑桥明0他们单独立军籍,其中每家每户必须由每一代出一个丁壮服兵役。这种把世袭军官、世袭士兵和军事管理下的农田结合起来的办法是不适合中国社会的性质的,而且在军事上也是  无效率的。它到头来摧毁了这整个制度的军事性质,但它在15世纪30年代以前一直运行得相当好。 —— 剑桥明01372   年的战败以前,朱元璋似乎要进而征服整个元帝国,其中包括长城以北的大  草原和沙漠地带。1372年以后,明王朝对内蒙古主要是在其变化不大的边境  取守势,而以新整修的长城为依托。中国人的优越火器技术使得明朝永远地利刃在手 —— 剑桥明0冯胜的军队是三支主力军中唯一深入蒙古人的老家并在那里取得了军事  胜利的部队。他俘获了10余名蒙古军官和1万多头牲口(马匹、驼骆和羊群),  而且他的部队没有严重的伤亡。  冯胜、徐达和李文忠于1372年末奉召回南京 —— 剑桥明0皇帝一方面抓紧训练太子的问题,一方面他又试图给政府选贤任能。但  是,他对科举考试的结果感到不快。三年一试的科考没有产生足够数量的贤  才;他认为这只能产生一些书呆子,不能从政。因此,他在1373年3月废除  ②   了科举制,又下令回头改用荐举制。 —— 剑桥明0这种法令事实上是准许功臣们可以犯数量有限的凶残罪行而不受任何处  罚。但是,它们也确实限制了“功臣”们的不守法纪的行为。这些功臣们都  为皇帝的建立王朝立过功,但皇帝这时几乎不能承担宽恕他们的责任了。在  洪武之治的末年,许多这样的功臣被粗暴地清除 —— 剑桥明20洪武帝的文化成就给人印象最深刻之一是他自己注疏了《道德经》,他  ④   花了10天的功夫写成,其时在1375年1月5日至15日。正像他在此书的  序中所说,他曾经在以前读过《道德经》,但他很难掌握它的全部意义。 —— 剑桥明0陈文辉本人因害怕皇帝震怒,就在南京一个桥头跳水自杀了。李仕鲁攻击皇  帝弃“圣贤之学而崇外夷之教”。他当着皇帝的面指责他亲近佛教道教;目  中无人地掷笏于殿阶的地下,请求退隐。皇帝果然大怒,立命军官们徒手把  李仕鲁捶打致死。李仕鲁死于殿陛之下。 —— 剑桥明0皇帝指示每一个王子须选择一个和尚做宗教事务上的顾问,并在返回各  自王国时把和尚随身带走。刚从西藏回京的宗泐和尚就皇后葬礼的细节给皇  帝出了些主意,并介绍一些有学问的高僧来唪经。其中有陪伴燕王朱棣的道  ② 衍参加这些活动。 —— 剑桥明0冯胜到达南京时护送着纳哈出和一批蒙古投降人员,皇帝在11月就命  他去中都凤阳居住。他被削去兵权,同时又被剥夺了河南的封地。这一调动  有效地切断了他和住在开封河南的周王朱橚 (1361—1425年)的密切联系。 ①周王的妻子是冯胜的一个女儿; —— 剑桥明0脱忽思帖木儿后来被一个亲属所杀害。在这一次胜利中蓝玉俘虏了  蒙古统治者100名家族和随从、约3000名王子及其部属、蒙古营帐中的77000   名男人和妇女、各种不同的关防印信,以及15万头牲口。  蓝玉在蒙古取得殊勋之后即被召回南京。 —— 剑桥明0有一个这样的妇女后来自缢而死,或许  她是遵照蒙古习俗,即君主之妻在君主死时应自杀而亡。皇帝听到这些报告  后很不高兴,因此拖延了几个月,直到1389年1月才把蓝玉晋升为公。虽然  皇帝不喜欢蓝玉的个人品行,但他很看重他的军事成就。 —— 剑桥明0对接壤的朝鲜和安南的稳定显然很关注。洪武朝的基本对外关系被皇帝概括  为下面一句话:“彼[外国]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他  认识到蒙古人构成了来自域外的唯一的实实在在的威胁。② —— 剑桥明0只是在1394年朝鲜来南京的一次使团极尽巴结的能事之后(在这一次明朝廷正式被通知朝鲜国家已在朝鲜建立了新的道德秩序),明帝才允许它建立正式的朝贡关系。甚至在这以后朝鲜  人也几次触怒了他们的中国对手们,因为据说他们在上奏中国皇帝的正式公文中恭维得不够 —— 剑桥明0也许其数多达20000人——是在那一年春天被处决的。当时任职于东宫并且正在南京的冯胜和傅友德两位将军可能去观察了行刑。在蓝玉被清洗的一案中许多功臣性命不保;这使得人们有理由猜测,之  所以要实行这种清洗,就是要消除可能威胁皇位继承人的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们。 —— 剑桥明0同时他还指示,全帝国都应该拥戴朱允炆为合法的嗣皇。他又命令,所有护卫兵部队均应严格听从诸藩王的节制。鉴于洪武帝痛恨蒙古人败坏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令人不解的是皇帝的40   个妃子中竟有38人殉节,这显然是学蒙古人的那一套,即国君死时他的众多妻妾均应随之而死。 —— 剑桥明01380年4月洪武帝曾下令减税20%,但是即令如此,这里的土地税  仍然过于沉重。例如在1393年,仅苏州一地就得全年交纳281万石粮米,这  就是帝国2940万石全部土地赋税的9.5%。这样是太不平等了:苏州仅占帝国登记在册的耕地的1/88 —— 剑桥明0这些命令未必都曾经付诸实施,因为建文朝廷此后不久就夭折了。但是,  由于它们攻击了佛教和道教僧侣们的既得利益,这些政策无疑地疏远了宗教  界,特别是得罪了佛教徒。因此,许多佛教僧人都为燕王叛军效劳是不足为  奇的:他们的领袖是这位僭主的顾问,即和尚道衍 —— 剑桥明0他不是像他自己后来所说的那样为马皇后所生;他的这种说法是想在他从他侄子手中夺取了帝位以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使他的即位合法化。他长得坚一强有力,而且据说在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学方面也是出色当行的。他的文学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因为这种成就符合一个儒家君主的公开的形象 —— 剑桥明0这种重新组合的方式形成了人们熟悉的格局。当胜利似乎在望时,齐泰  和黄子澄被官复原职;当战局不利时,他们又被罢了官。这不仅是意在安抚  燕王的一种只有象征意义的人事变动;它表现了皇帝周围存在着严重的派系斗争。 —— 剑桥明0但是朝廷的政策迄至最后一刻也没有定下来。6月20日被召回  的齐泰和黄子澄力主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京师;李景隆和茹瑺则倾向于通过谈  判解决问题。7月9日,皇帝派李景隆和洪武帝的第19子朱橞(1379—1417   年)到南京城外的龙潭向燕王提出议和。 —— 剑桥明0这些传说变成了人们发泄压抑情绪的通风口,是他们在极权统治下对要求仁慈和正义的呼吁。它们不仅戏剧化了这位皇帝的英雄业迹,使他成了悲剧式的人物;由于它们进而想纠正不公正,它们谴责永乐皇帝及其支持者们是一伙叛贼和恶棍。人民群众对这位先前的皇帝的同情是如此普遍 —— 剑桥明0间却有重大的不同。洪武帝所封的贵族大多数是他原来的战友们;他们享有很高的社会特权,自有一帮追随者,因此他们拥有很大的自治权。他们终于  被开国皇帝视为对王朝长治久安的严重威胁,从而被无情地加以清洗。永乐  皇帝所加封的将军们在1399年的社会地位本来很低, —— 剑桥明0皇帝一直关心巩固他的权力,他同样倾注全力来使他受命进行的统治合法化。他是在对建文皇帝进行暴力的造反以后才坐上皇帝宝座的。在那次战役中,未来的永乐帝对他的侄儿提出了一系列指控来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义  的。他即位以后就履行他“拨乱反正”的誓言,处死了许多“奸臣” —— 剑桥明0永乐帝的继承者在1425年决定把首都迁回南  京时,所有新名称都被废除;他恢复了以前的名称。但在1425年后期他去世  时,迁回南京的活动停止。事情依然悬而未决。当宣德帝再次确定北京为京  师时,它的官署继续使用“行在”二字。 —— 剑桥明0京卫的核心是由构成皇帝亲军的22支护卫部队组成。它们包括3支燕山护卫部队、原北京都指挥使司的7支,以及曾隶属于南京皇帝禁军的12支部队。这22支护卫部队包括159个所;这些部队号称共有190800人 (一卫包括1200人),但是实际人数很可能大大低于此数,因 —— 剑桥明0在15世纪初期征讨安南时才从安南获得优质的兵器。他们还俘虏了一个名叫黎澄(1374—1446年)的安南第一流的火器专家,此人为黎季■的长子,被委任负责为中国军队制造优质火枪和爆炸武器。神机营就是以安南火器专家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这些人在宫廷宦官的监督下教明代士兵 —— 剑桥明0在整个永乐年间,国家每年所收田赋的粮食在3100万至3400万担之间,因此至少比其父皇治下的定额高10%。这使人民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特别已经缴纳特高比例的田赋的江南10个府的纳税者更是如此。对苏州和松江两地的搜括最为厉害,它们几乎缴纳了全部田赋的14%。 —— 剑桥明0考虑商品价格,结果就出现了随心所欲的波动。这从黄仁宇对 16世纪晚期  苏、松两府各种缴纳的田赋的估算中可以看出。根据这些估算,原来税额中  的同样一担粮食可以分成许多缴纳的等级,以致纳税人的纯支出从最高到最低竟相差了7.3倍! —— 剑桥明0从双方的通信中可以明显  地看出,维护商业关系是这些交流的最主要的动机。中国的政府和皇帝因急  于促进贸易,愿意对冒牌的“纳贡使团”故作不知,甚至放弃了天朝大国的  姿态。对中亚各国来说,它们愿意通过纳贡制度的各种形式前来北京,以便保持它们的贸易特权。 —— 剑桥明0明朝记载是一笔带过,但在朝鲜的记载中却有详细的论述。例如,永乐帝经常索取马和牛以供军用,而朝鲜王便应命在1403年送去1000多匹马,1404年送去1 万头牛,1407年送去3000匹马,以及1410年送去另外一大批马,以支援对蒙古的第一次征讨。还有特殊的要求。 —— 剑桥明0永乐帝派他的高级宦官黄俨前往朝鲜索要铜佛像、佛骨(舍利)和印佛经的纸张。最为声名狼藉的要求是要朝鲜的美女,以充实皇帝的后宫。1408年,黄俨被派去为后宫选处女,朝鲜王勉勉强强地照办了。送往北京的300名处  女当中有五个人中选,其中的一个即权美人 —— 剑桥明0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  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的治国之术和重新  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奠定新基础的人。 —— 剑桥明0但是,他的政策也受到批评。他废除建文帝的年号和残酷地清洗建文帝时代的官员的措施受到知识分子的激烈反对,而在黎民百姓中普遍存在的不  满情绪则以关于被废皇帝的种种传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传说提到他没有  死,他的后裔最后使王朝不光彩地灭亡,以此向篡位者报仇。 —— 剑桥明01425年4月在他死前不久,皇帝颁布一份诏令,进一步告诫司法当局要根据法律判一决,并在宣判前,特别在宣判死刑前要复查对犯人的指控。此外,他禁止对犯人滥用肉刑,和在惩处时株连犯人的亲属 (重大的叛逆罪除外)。他断言,这些做法严重地违背了儒家的仁爱原则和孝道伦理。 —— 剑桥明0洪熙帝最关心的是他父亲耗费巨大的种种计划所引起的黎民百姓的财政  困境。在他短暂的统治时期,他颁布了几道诏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  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他还免除受自然灾害的人的田  ②   赋,并供给他们免费粮食和其他救济物品 —— 剑桥明0他批驳了户部官员们的提议,即只借粮给百姓而不是免费分发。另一次,他愤怒地驳回了一些大学士请他先与户部和工部商议的要求,下令立即对一些受灾区分发救济粮和减免税收。这些事件证实了这个时期加在人民身上的沉重的负担!限制明朝的扩张主义。当他登基后随即取消郑和的远航 —— 剑桥明0终年47岁。他突死亡种种猜测:雷击、中毒,甚至过度纵欲。后一种猜测的根据可能是,在他死前几天,皇帝严惩翰林李时勉,因为他上奏提出批评,其中一条是他在服永乐帝之丧时与其妃子有性关系。但是一名大太监报告说他死于心脏病发作。考虑到皇帝的肥胖和足疾,这种说法更为可信 —— 剑桥明0杨凯 而朱瞻基则长得健壮,生气勃勃。他在15岁时,被永乐帝带去参加第二次远征蒙古的战役。他除了与其祖父关系密切外,还深深地敬慕他父亲,常常保护他父亲使其免遭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击。这一切引起了其他几个叔父的警觉,他们对他的坚强的性格和他受永乐帝的宠爱有很深的印 —— 剑桥明0他处决和严惩了那些犯有重罪的宦官。但是,由于提供了正规教育和使用他们处理公文,他无意地为他们滥用权力开辟了道路。当某个皇帝宁愿怠忽职守或不问政事时,宦官滥用权力的情况变得最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宦官最后便高踞在一个无强有力的领导和其权力体系也处于混乱状态 —— 剑桥明0苏州和松江等府采取救济措施。这些府负担着很不公平的税赋。有意在这个地区征收惩罚性税赋的洪武帝后来已下令进行减免;但甚至晚至 1393年,苏州一地的份额依然高达281万担,几乎是全帝国田赋估计总数的1/10。松江的地只有苏州的1/4,但征收的田赋几乎为后者的一半 —— 剑桥明0当宣德帝下令恢复远航时,  他不顾朝廷的反对。在反对远航最为激烈的杨士奇死后不久他作出这一决定  的目的可能是抵消在安南大败的影响和恢复中国在纳贡属国中的威信。但是  这些冒险行动引起的反对依然存在,他以后几代皇帝就没有认真考虑进一步的远航了。 —— 剑桥明0蒙  古人与明朝建立关系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去征服世界,而完全是为了生存和巩  固脆弱的草原经济。  茶市和马市  中国人最重要的战略需要是为庞大的常备军取得充分供应的马匹。中国  本身产马很少,而且马的品种不佳。 —— 剑桥明0征募兵而不是当作志愿兵,这种军队甚至包括被判去服兵役的罪犯。这样的士兵从全国各地轮流调往北方边境,在条件很差的环境中生活,以致丧失了战斗意志。一有机会,他们宁愿开小差而返回故乡,或者逃往南方各省去寻找新的生活,甚至到中国官府势力所不能及的蒙古人定居地去避难。 —— 剑桥明0他们的军官也一样;他们十分热衷于贪污应付给那些开小差或潜逃的士兵的饷银和口粮,从中大饱私囊。整个军事体系产生于对待军队的一种主要的官僚主义态度。因此,15世纪中期的形势不是产生于王朝的衰落,而是产生于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经济状况中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和实践。 —— 剑桥明0宣府是主要的卫戍中心,驻有9万名士兵。大约3.5万这样的士兵承担实际  的防御任务,5.5万士兵则在训练之中。这些士兵中有2.5万为骑兵,宣府  的守卫有充分供应的火器:除了约9万支轻型手操纵火箭外,各配备了3000 件重臼炮、轻型的手雷和信号炮 —— 剑桥明0宣府基本上是一个挡住从西北向北京进逼  的固定的要塞。大同的自然防御设施远不如宣府的设施可靠。它的军队以骑  兵较强。它的指挥集团包括两名游击将军。它的兵力中有3.5万匹马 —— 剑桥明0大同一直是山西边境的一个危险地点,在一个生产力极低的区域维持这样一支军队的后勤费用是很高的。为要塞提供足够粮食和为如此众多的战马提供饲料,意味着源源不断的供应车辆要进入这一人烟稀少的区域。这个防御三角形的第三条边是北京本身,它的附近驻守着约16万名士兵。 —— 剑桥明0王振担心如果他们通过他的家乡,他们将对他的庄田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  于是这时他又采取了一个灾难性的决定:向东北进击,沿原来的路线返京,  这样当然就会暴露在蒙古人的攻击之下。到8月27日,混乱不堪的军队抵达宣府。 —— 剑桥明0在此期间也先已在集结军队,而他集结的部落首领们决心要让英宗重登  宝座。他们首先袭击大同。皇帝再次被带到城门前,蒙古人说明了他们要把  他重新扶上皇位的目的。但守城者拒绝了,而英宗本人则告诉守军的密使,要他们不要屈服。 —— 剑桥明0随之展开了一系列战斗,有的规模很大,而且动用了火炮。也先的军队  有7万人,而守卫者的人数以三与一之比超过了他们,而且他的东部纵队已被居庸关的守卫者罗通成功地挡住而不能通过此关前来支援他 —— 剑桥明01450年,也先派喜宁出使中国。他立刻被中国人抓获,审讯并处死。也  先于是失去了他的中国事务的专家和他的宏伟的入侵计划的制订者,退入草  原。边境一带仍时断时续的发生战争。 —— 剑桥明0也先显然看出再扣押他的俘虏已捞不到好处:杨善不  得不亲自负责赎出英宗。只要纳贡关系尽快地恢复,即使给他少得可怜的礼  品(杨善不得不自己出钱购买),也先也同意释放他的俘虏。 —— 剑桥明0蒙古人的真正利益不是领土征服,而是维持与中华帝国的紧密和有利的经济关系,他们的领袖也很清楚这一事实。也先未能扩大他的战果,  他在释放原来的皇帝之后又与明朝廷保持一般的友好关系,部分地是出于这  种考虑,部分地则是由于他自己的虚弱和在蒙古人中的不稳定的地位 —— 剑桥明0这一赤裸裸地出于私利的行动对提高景帝的名望和威信毫无帮助。当一年多以后新太子去世时这些好处也随之丧失。新皇后也在1456年死去。再也没有皇子可以定为太子,所以景帝没有指定继承人。当有些官员提出重立前太子朱见深时,他们被关押并受到残酷的对待,有几人被鞭笞致死。 —— 剑桥明0以兴安为首的宦官们试图掩盖皇帝病情的严重性,  但消息泄露而让密谋者知道了。密谋者既掌握了石亨、张和曹吉祥控制的  军事机器,又得到了徐有贞、杨善控制的都察院的支持,于是集合了约400 名禁军 —— 剑桥明0旦他兄弟的支持者被当作国家的敌人而被肃清,英宗似乎已采取行动,把一  些能重新稳定朝廷和政府的干练官员安排到政府的重要职位上,而那些在  1457年为他策划政变的人一旦表现出超越他们权力的举动,就立刻被除掉。 —— 剑桥明0儒家对他的报答是在他们写的历史中把他描写为一个完美的模范人物。他给官僚们灌注了一种充满巨大希望的精神,明朝早期的某些活力和责任感也得以恢复。可事实上他当一个完美的模范人物还不够格。他很注意帝国的问题,但他既不能向国家展示一种开阔的前景,也不能给它提供雄才大略的领 —— 剑桥明0中包括他过分地宠爱和依赖他(朱祐樘)的张皇后。她是一个愚蠢和爱提要求的妇女,  易犯小错误,而这些小错误也包括需要贵重物品,轻信最花言巧语的和尚道  士的教义,以及对她家族,特别是她的两个极为贪财的兄弟无限溺爱。这两人就是张鹤龄和张延龄 —— 剑桥明0所有那些有抱负的官员,不管是出于真心或是仅仅为了出风头,  要求他没完没了地温习儒家的伦理道德、经典的和历史的先例,和考虑他们  详尽地陈述的各自的政策观念。他的政府官员对他纠缠不休。在他的统治时  期,风险是小的,所以这样的机会不容错过。 —— 剑桥明01485年,一名都察院的官员抱怨说,宦官的人数已经超过10000大关,并已成了一个财政负担。在1644年李自成的乱军灭亡明朝时,京师的宦官也  许多达70000人,而且还有其他许多宦官在全国各地任职。不论这些数字是  否十分精确,它们却正确地反映了这种趋势 —— 剑桥明0在成化和弘治统治时期,中国的军事制度没有发生实质性的结构  变化,尽管人们日益认识到它的缺点。一个值得注意的积累性的变化是宦官  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他们正式行使“监军”的职能 —— 剑桥明0除了把军事当作他们所偏爱的用以控制社会的标  准道德手段中的一种极端制裁手段外,大部分文职官僚并不信赖它。军队中  的职业领导人,不论是世袭和处于最高层的贵族军人,或是从武的宦官,一  般几乎得不到威望,更不受人尊敬。 —— 剑桥明0严重的动乱肯定又要在那里爆  发,因为在日益增长的人口中,既然官府没有正式形成权威,各种不正当的  权力网络就在形成,以便剥削他们的劳动力和产品。但是朝廷决定对值得怜  悯的流离失所的人民进行温和的说服,所以没有采取坚定的措施。 —— 剑桥明0同时期的事件了解得很不够。一般地说,我们得到的印象是,1550年仇鸾作出的关于蒙古人对  ①   中国的了解远远多于中国人对蒙古的了解的论断,适用于明朝的大部分时期。  由于材料的不完整和不准确,当时如同现在,明朝和蒙古的关系之谜 —— 剑桥明0中国可以结盟,有时成功地让内亚诸国为中国而战  和把亲中国的首领扶上台。另外在少数情况下,中国会使用一种更加强有力  的武器,即贸易,去努力压制遥远的首领们,这种手法与它通常利用贸易去  诱使四面八方的国家忍受中国纳贡制度的约束完全一样。 —— 剑桥明0不能充分地利用贸易把它当作一种资源或一种武器,因为不合常情的和不像商业经营的管理操在为自己和为内廷服务的宦官手中。明朝与亚洲内陆抗衡的地位,既不像许多优越条件使它应有的那样强大,也不是高度合理的,也不能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灵活地调整,以便为中国的持久利益服务。 —— 剑桥明0他在他的父亲面前表现很好,小心谨慎地亲自履行给他规定的职责。他喜爱的娱乐是骑马和射箭。①   年轻的皇帝一继位就得处理他父亲遗留下来的三个难题。第一,没有足  够的收入;第二,西北诸卫不能击退蒙古人;第三,太监和文官们在应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上常持不同意见 —— 剑桥明0皇帝没有被说服,他反而反驳说:“国家事岂专是内官坏了?文官十人中仅有三四好人耳,坏事者十常六七,先生辈亦自知之。”尽管在这一事例中,他终于同意给这个太监一些采购的银锭,他却从没有改变对文官们的看法。  在他统治的初期,横阻在他面前的最紧迫的事情是收入不足。 —— 剑桥明0太监们提出了许多常例之外的增加资财的方案。皇帝由于需要更多的钱  财,乐意实施它们,而不顾他的大学士们和尚书们的反对。这些方案大多数  涉及新的租税、通常的运输税、牲畜饲养和荒地税,以及皇庄土地的附加税。  他照例批准这类方案,但仍然感到缺少资金。 —— 剑桥明0富有的韩文被命令向大同戍军交付1000石粮食,这使他家陷于贫困。为了供  应这些戍军的粮食,对其他官员也科以类似的罚款。朝廷官员们这时都被刘  瑾吓住了。连那些普遍被认为很有节操的人也开始贿赂他,以便避免这种罚款。 —— 剑桥明0刘瑾于9月16日被捕。皇帝命令在紫禁城主要城门午门前面公开审问  他。当刘到场时,朝廷官员们都保持沉默。刘质问他们当中有谁没受过他的  某种恩惠,谁胆敢审问他。他们都向后退缩。最后,一个皇帝的亲属开始严  厉地责问他。为什么他有那么多盔甲? —— 剑桥明0刘瑾是否真的想要暗杀皇帝仍不清楚。这场斗争的胜利者所编纂的记载以确定的措词说,刘计划篡夺皇位,但除了午门前的简短质询外并没有正式审理,而刑部现存的文件只包括旁证。刘瑾没有承认他的罪行,尽管在谋叛  案件中一般都要求这样的招供。而且执行他的死刑判决异常迟速 —— 剑桥明0工部上报,重建这几座宫殿将耗费100多万两银子。这将在五年中以一种普遍附加税的形式按一年 20%的比率征收。当这个部请求皇帝从他私人的储备中借用这一总额的一半时,他拒绝了。1515年夏(七年完工)从京师戍军和锦衣卫调了30000军队营建这项工程 —— 剑桥明0他开始了一项调查,旨在惩办任何曾与宁王交往的人。王守仁正好预料到会  有这样一次清洗,因而在他于1519年攻占南昌时,已经把大部分证据(宁王  馈赠当地、省和朝廷许多官员的礼品的清单)销毁。派往搜集证据的太监张  永,只拿到宁王原始档案的一小部分。 —— 剑桥明016世纪和17世纪明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正德皇帝有其特点,是一个机警、聪明的人,精于诗歌、音乐和技击。这类评论也许透露,  这些史学家不得不找出某些方面来赞扬,却不能找出其他的话来说;但是他  们的评论也可能包含某些真实情况。即使他不聪明,至少他也狡猾而粗暴, —— 剑桥明0他总是因他对待他的地位的态度,因他不肯像君主的权力把他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上那样发挥作用,而受到非难。正德皇帝把自己想象成军人-统治者,这与礼仪以及他的官员们期望他实行的官僚政治的准则是不相容的。他  自身的行为,他对朋友的选择,他对文官们的无礼,以及他的酗酒 —— 剑桥明0巡抚试图将2500人的军队调到位于这座城市以北大约30英里的五个新堡。军队拒绝调动,巡抚于是命令他的卫兵到这些堡去。卫兵军官尤其怠惰,非常舒适地住在城里。当他  们拒绝服从命令时,参将便责打他们。戍军部队受他们军官的煽动而骚乱,袭击总兵公署,将他杀死 —— 剑桥明0蒙古人卷入了这两次事件,或者是作为潜在的帮手,或者是作为策划者,他  们常常利用叛逃的戍军在明防线的后方当间谍和向导。戍军官兵和许多蒙古  首领之间的不正当交易使管理更加困难,因为人们继续不断地来来往往穿过防线,交换货物,也交换信息 —— 剑桥明0伯母张太后最后在 1541年死去时,他以可以允许的规格最低的仪式埋葬了  她。  据说张太后在她的兄弟于1537年死后,图谋亲自报复皇帝。当他的母亲  于1538年11月服用某种药物而死去时,他认为她是被他的伯母毒死的 —— 剑桥明0结束时,她的证言已经成为无法辩驳的了;所有目击者都已死去。在这次谋杀未遂罪行以后,皇帝(这时他刚30多岁)完全退出了朝廷和紫禁城的正常生活。他和他的配偶和嫔妃住进皇城西苑的永寿宫,再也没有  在他的紫禁城内的寝宫里居住。他于1534年已停止出席惯常的朝觐 —— 剑桥明0严嵩曾劝告兵部尚书不要派出军队,理由是,  在京师附近地区战败是不能掩盖的。但是,当皇帝要这个尚书的命时,严却不愿为他说情。 —— 剑桥明0尽管夏言在30年代参加了各式各样的道教仪式,1540年以后他却开始  反对这类作法。1542年7月在他随侍皇帝时,他率直地不肯穿戴道教的冠袍,  因为它不是官员的服装。皇帝把夏的态度看作对他的权威的一种冒犯和对他本人不恭的一种表示。 —— 剑桥明0夏言刚回内阁便不理严嵩,将严任命的人免职,支持他自己的人接任。夏还攻击像陆炳这样有权势的皇帝的宠信者,陆炳于1539 年救过皇帝的命。陆炳被控贪脏,夏只是在陆向他行贿、下跪、乞求宽恕以后才撤消了控告。严嵩曾经蒙受类似的羞辱,终于和这样的人勾结起来除掉了夏言。 —— 剑桥明0实际上使皇帝不安的是夏言的傲慢。  尽管夏言表面上受到参与密谋的指控,他却是因不服从而被处死的。皇帝再  次于不知不觉中处死了严嵩的一个敌人。  严嵩控制下的朝廷  严嵩自1549年直至1562年他去位时为止,控制了内阁。 —— 剑桥明0皇帝不信任他的官员们的心理,说对严嵩的所有攻击是由朋党性质的嫉妒引发  的。皇帝倾向于把他的官员们想得很坏,接受了这种解释。严嵩在整个 50   年代期间因种种罪状而被弹劾,但他利用这种策略而避开了谴责 —— 剑桥明0在1549和1552年之间,王直有几次和地方军事长官们合作,至少捕获了两个海盗头子,他把他们交给了当局。他指望地方官员们作为回报,放松  海外贸易的禁令。但是禁令反而严了。1551年,连渔船(以前的禁令把渔船  除外)也禁止出海。一切海外贸易都被取缔。 —— 剑桥明0尽管胡努力寻求某种解决办法。  胡最初上报王被捕获时,补充说,王可以被处死,或被流放到一个岛上的防  区去。他的部属激烈地反对这一建议。胡怕他的计划暴露,收回了他最初的  报告,最后只是说,王直的命运由皇帝裁决。 —— 剑桥明0王直入狱以后,他的养子和他的部下退回他们在舟山岛的据点,确信他  们受了陷害。他们不想再从事贸易。1558年4月,另一支入侵的日本大部队  和他们结合起来,这支合并成的部队开始进攻浙江和福建北部的城市 —— 剑桥明0夏言于 1548年被严嵩处死。徐阶和严嵩从来不和,在他于1552年成为大学士之后,他努力削弱严在皇帝面前的有利地位,反对他的政策,提出相反的建议,暗  中指挥对严和他的代理人的弹劾活动。严怀疑徐以某种方式背地支持弹劾他  的各种企图,但他什么也不能证实。 —— 剑桥明0对严世蕃的最初的控告书也指控他和几个官员的死有牵连,这几个官员是按照皇帝的命令被处决的。当有人把控告书的草稿给徐阶看时,徐把有关谋反罪行的材料之外的一切事情都删去了。皇帝立即批准了判决。他长期以来就瞧不上严嵩的儿子。1565年4月,严世蕃被处死,他的父亲被贬 —— 剑桥明0海外贸易的禁令从未有效地强制施行,朝廷还是不能从商业税中获得任  何大量的收入。从农业技术和生产进步、从贸易和商业、从手工业品和纺织  品生产得到的利润,落入了别人手中。尽管明帝国的经济繁荣,有些臣民从  中得到了好处,但帝国的国库并未受益。 —— 剑桥明0学士高拱的回忆录中,他让读者得到皇帝智力非常有限的印象。他笨口拙舌,怜惜自己,不能维护自己作为个人的权利,更不用说作为君主的权利了。尽管高拱著作本身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可疑,但他对缺乏个性和力量、对国事没有兴趣乃至好奇心的皇帝的描述与社会上的传闻并不是不一致的。 —— 剑桥明0统治时期的这五年半的相对稳定和繁荣证明,国家事务可以没有皇帝的亲自指导而继续进行。他的无能或不愿干预国家事务,实际上使得有能力的大臣和大学士们干得更好。但是他所造成的损害是制度上的,而且长期起作用,因  为他需要一个其决策要由皇帝显然予以支持的主要行政官员。 —— 剑桥明0杨凯 皇帝死后评论说,他的主要缺点是过于宽厚。即使是对万历皇帝或多或少持批评态度的现代史学家,也特别提到他不让厂卫骚扰他的官吏和百姓。可是他手下的大太监刘若愚说,皇帝有时想让进谏的官员们被打死,但他不是一贯  残忍。  但是皇帝可能报复心切。他容易感到伤心 —— 剑桥明0掀起的论战性辩论是如此  之多,以致皇帝最终也变得吃惊了。他愤怒地质问御史们:如果他自己任命  的人他们都不中意,照他们看,还有别的什么人更有条件补充官员的空额?  这个问题暴露了皇帝的孤立无援,同时于无意中承认了政府中根本的体制方面的缺陷。 —— 剑桥明0万历皇帝的聪明促成了他不尽君主之责。尽管他从未明白说明,但他似乎了解,他不能改革作为制度的帝国官僚机构。他无力革新,和对皇帝一样,  这对王朝也是不幸的。他不得不实行并不治理的统治达48年,闭居宫中,像是他的官僚们的事实上的囚徒。 —— 剑桥明0张是次辅,是高拱多年来的密友。和高一样,他在政府的编撰-教育部门有长  期经历。和高一样,他也当过隆庆皇帝的讲臣。而且在应当如何指导帝国行  政方面,他和高拱有某些相同的看法。但是当高急切从事而直言不讳时,张  却以沉着谨慎而闻名。他情愿等待时机。 —— 剑桥明0在他死前不久,北京粮仓有足够的存粮以满足此后九年的需要。除非在紧急时刻不能支取的太仓库  古老储藏室里的存款增加到600多万两银子。太仆寺保存另外400万两,南  京的库房也藏有250万两储备。广西、浙江和四川的省库平均存款在15万至 80万两之间。 —— 剑桥明0他驳回了好战的兵部尚书谭纶提出的建议:在干草原上对蒙古游牧部落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他给有能力发动这样一次  进攻的戚继光以明确的指示,他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武装和平,而不是进行进  攻性的军事行动。  毫无疑问,对国家财政的关心决定性地影响了张的政策。在 —— 剑桥明0从1572年年中到1582年年中帝国官僚政治的效率达到了它的  顶点。这个顶点还标志着那个时代在中国社会的政治传统的束缚下人力所能  做到的极限。张居正的施政没有依靠镇压行动,能够和一般在新王朝建立后  不久而为人所知的那种声名赫赫的施政相比。 —— 剑桥明0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没有人具有张的早期对手高拱和徐阶的才干,或者即  使是像15世纪40和50年代严嵩那样得力。  张居正死后,他的被保护人张四维担任这个职务约一年。他正确地弄清了公众意见和万历皇帝的意向 —— 剑桥明0作为一个集团,东林党人以他们坚持儒家正统和他们严格遵守真正的道  德行为而闻名。当张居正谋求义务性质的服丧期的一个例外时,他在他们的眼中被评定为一个没有原则的人 —— 剑桥明0正统的儒家认为提供了令人畏惧的蓄积起来的精神力量,比任何体制的或正在使用的力量都强。热心公益的精神,当其由承担了领导任务的学者-官员的核心指导时,就会做出惊人的成就。它保证黄河溃决的堤堰将被修复,边境游牧部落的入侵将被击退,无论有无所需的人力和财政资源。 —— 剑桥明015 世纪期间每石米用银两计算的平均价格在0.4 至0.5 两之间。在16 世纪前半叶,平均价格稍有提高,  约为每石0.6 两,但高低米价的涨落远远超过以前的记录。许多地区这个时期的价格一般不很稳定。 —— 剑桥明0文职官僚也经历了变化。表面上,文职官僚是通过公开的竞争  考试被吸收进行政机构的。可是作为一个集团,它在很大程度上最终代表帝  国的中上层地主。这些因素,连同有地方精英支持的东林领导人这时已在帝  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建立一个联系基地这一事实 —— 剑桥明0在张居正以后,大部分官僚再次处于没有多少事可做的状态。他们很少有机会通过行政机构的经历获得成就和声誉。  这样,虽然有些政府官员认真地担任他们的职务,其他的人通过了文官  考试,便以冷淡和不够关心的态度从事他们的职业。可是仍然热切地追求社会的认可。 —— 剑桥明0在明代的制度下,地方上的施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地方长官的品  格和廉正。在制止地方士绅对民众的剥削时,他们经常被迫单独地行动。现  在,他们的美德很少被承认,他们的刚毅得不到支持。这种党派政治败坏风  纪的影响因而扩展到了各级帝国行政机构。 —— 剑桥明0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早期游历过中国或从澳门对中国有过短暂观察的欧洲人的叙述可以了解,这个帝国被认为是一个安排合理的统一体,但是不能制止它行政机构中的许许多多违法行为和普遍的贪污腐化。这些作者还对许许多多的市镇和城市,对这个国家生产的种类很多的货物印象很深。 —— 剑桥明0西方列强还没有获得它们技术的优势。只有在它们做到了这一点后,它们才  能维持一支使中国的帝国体系结束所需的武力。  万历晚期的明王朝呈现出一种自相矛盾的状况。它的虚弱已暴露给欧  洲,同样也暴露给本土的目击者,可是它能抵挡内、外两方面的攻击 —— 剑桥明0如果一个起义者不能团结地方士绅作为他的事业的后盾,他的救世主的使命就只能在来世提供救助。如果一个边疆的首领不能吸收足够的合作者按照中国的样式来创立一个国家 (如俺答一  度试图去做,如努尔哈赤及其子孙后来实际做到的那样),他就不能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王朝。 —— 剑桥明0但是,一个好奇的读者很可能  怀疑在起作用的丰臣秀吉的心计。这个日本的新霸主知道,如果他过分坚持  这个争端 (他供应他的军队已经有困难),可能跟着发生严重后果;他愿意  等待时机。此外,如果在朝鲜受到挫折,他在日本掌权就不可能仍然是牢固的。 —— 剑桥明0一支日本3000人的救援部队在最后时刻的出  现引起了中国攻击部队的溃逃。经理杨镐因这次失败而受到指责。他因制止  最后的攻击和其后逃命而受到批评。虽然他承认几百中国士兵死于战斗,他  的对手却坚决认为这次损失很可能超过20000人。 —— 剑桥明01598年春小西行长警告说,日本在朝鲜的阵地是守不住的。日本人依次  下令撤退将近半数的侵略军,在朝鲜主要留下岛津氏族成员的指挥官们隶属  的萨摩军人。这些人打仗很凶猛。在10月后期之前,丰臣秀吉于1598年9   月18日死去的消息没有传到日本营地。 —— 剑桥明0中国和丰臣秀吉的战争给努尔哈赤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1593年他击  溃了他的叶赫部的内兄弟所组织的联合进攻,扩大了他对在满洲的蒙古人的  影响。他提议率领他的部队参加明在朝鲜的远征,被婉言谢绝。尽管如此,  北京朝廷还是不得不谦逊地对待他。 —— 剑桥明0努尔哈赤的战术的核心是由10000至50000骑兵组成的骑兵兵团的灵活性和打击力量。这些作战兵团  行动的高速度使它们能够抵挡中国人和朝鲜人的火器。在1619年的战役中,  努尔哈赤能够迫使中国在开阔的战场上(满洲人擅长于此作战),而不是在围攻和消耗战 —— 剑桥明016世纪晚期到中国的西方访问者几乎一致认为,中国军队在战斗中很脆弱;但是不管它质量怎样差,它在数量上却能弥补。在和丰臣秀吉作战期间,朝鲜人看到没有甲胄保护的中国士兵迎面攻击日本的火器部队并遭受巨大伤亡  而感到惊骇。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支军队不能机动地调遣。 —— 剑桥明01619年萨尔浒战役中的所有指挥官可以用以下的说法来评述:他们当中没有一  个有资格叫做足智多谋的人,更不必说,战略家,但是他们在战斗中的英勇  是被完全认定了的。在战斗中,他们被指望负责他们的“家丁”,即誓与他  们的指挥将领们共生死的老兵的部队。 —— 剑桥明0北方战线崩溃以后,杨镐马上命令南方的两支纵队停止前进。在极为困难的地区作战,李如柏及时撤出以避免更大的灾祸。但是刘綎没有接到这道命令。当满族人的袭击临头时,他的纵队仍处于行军队形。朝鲜资料说这时士兵们正在村庄中抢劫。中国通讯系统的低效率是太明显了。 —— 剑桥明0北京最后不得不下令逮捕  杨镐。他死刑临头达十多年之久;他在1629年才碰上了刽子手的大刀。原来  四个战地指挥官中唯一活下来的李如柏,和他的经略一样,在他撤退之后的  一年半被捕。他宁愿自杀,而不愿面对他和他的亲属曾和满族首领亲善的指责。 —— 剑桥明016世纪初期起,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不仅对目前研究的这个时期,而且  对此后中国文明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任何企图把晚明的历史轻  易地归结为朝代盛衰周期性的不可抗拒的结果,理当受到坚决果断的拒绝。 —— 剑桥明0第三次增加了田赋。由于大家都知道万历皇帝的内库决不是空的,他只不过拒绝用自己的钱财来保卫这个帝国,因此举国上下对这次增加田赋都很不高兴。1620年夏,御史张铨代表他的许多同事率直地警告皇上说,继续加赋不能解救辽东,但能耗尽国家剩余的财力,从而为内乱创造条件 —— 剑桥明01620年朱常洛正式即位前14天,从内库中拿出了白银100万两供边防之用。同时并召回万历皇帝派往各地督税的受人憎恨的太监。我们不知道朱常洛是否根据他父亲的遗诏发出这些命令,因为据说万历  皇帝在临死时终于承认了他的错误。在中华帝国后期,“遗诏”常常被窜改 —— 剑桥明0王化贞惨败,熊廷弼没有兵力反攻,把剩下军队撤回封锁敌人直接进攻北京的通路。敌人没有直接进攻北京,但熊和王由于他们的“失败”被逮捕,并判了死刑。不顾朝中的许多抗议,其中一些是京师的东林分子组织的,三年后,在一些  同魏忠贤有勾结的官员的支持下,熊廷弼被处死。 —— 剑桥明0朱由检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他在发育时期受到好几个皇妃的照料,其中一个据说是在天启朝因冲犯了魏忠贤和客氏“愤郁”而死的。在当时的  政治形势和皇宫中高死亡率的背景下,朱由检在他兄弟在位七年之后居然活  了下来,单是这个事实就可能比一般所了解的更值得注意。 —— 剑桥明0由于中央政府不断催促地方完成定额,愈来愈重的负担就转嫁到小土地所有者身上,他们无财无势,无法保护自己不受勒索。这类小土地所有者中的许多人最后面临两个不得己的选择。他们可以把  土地送给有势力的豪绅,作为佃农耕种它,用高租换取保护;或者放弃他们的土地逃亡 —— 剑桥明0在马尼拉,西班牙人和中国人之间的紧张关系爆发为暴  力冲突,有两万多中国人死亡。结果,在随后几年中,只有很少的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由于国内的银锭生产不敷需要,这些事态发展对已经问题成堆的经济具有强大的紧缩通货的影响。17世纪40年代初,东南先进地区的银价猛涨, —— 剑桥明0黄河进入河南。在这次对造反军作战的初期,孙传庭相当成功,使北京的军  事策划者很高兴。但后勤以及其他的问题,使他不能继续进攻,到1643年11月初,  他开始全面撤退。李自成追赶他,通过潼关进入陕西,11月中旬,孙传庭在一次勇敢的最后抵抗中被杀 —— 剑桥明01645年2月8日夜,许定国在他的睢州驻地宴请高杰,将他杀害。随后他渡过黄河投奔清军,在他们眼中,他的杀害高杰大大提高了他的身价。同时这一行动使高杰的大军陷入愤怒与混乱之中。其他各镇将领  对高杰的怨恨和南京的政治阴谋,挫败了史可法重建高杰军的领导的企图。 —— 剑桥明0只要能恢复他们所习惯的社会秩序。因此,当汉族的清官  吏最初出现时,在许多地方并未引起大的动荡,因为社会上的头面人物都采  取等着瞧的态度。但是,当“留发不留头”的最后通牒到达各州县时,事情  很明显,真正当家作主的是“蛮子”, —— 剑桥明0尽管接连失败,明朝爱国志士仍然希望通过贸易和文化渊源关系从日本  得到某种形式的援助。郑氏尤其坚持谋求以中国药材、丝、白银和其他货物  换取日本的武器和给养 (特别是制造黑色火药的硝石)。 —— 剑桥明0清军以结集防御力量的时间。  这样做的原因,大概是郑成功太自信了。他想进行一场尽可能的大规模  战斗,这样,他的胜利将在汉族人民和满族领导层中产生相应的心理影响。  他在前几次征战中也都坚持这一战略;但将它用于江南时,由于过分自恃而遭到失败。 —— 剑桥明0张煌言深信地方父老同仇敌忾的精神能够改变事件的进程,而郑成功只寄希  望于他的战士和赢得胜利,这使张煌言十分惊愕。  郑成功的战略是等待敌人完全作好准备,然后给他们彻底一击。这明显  地把主动权交给了对方,同时使郑成功的军队松弛下来。 —— 剑桥明0渔猎,分配土地,并傲慢地要求吕宋的西班牙总督“进贡”。当郑成功的个人要求同他的追随者的私利发生矛盾时,他对这个他精心培育起来的组织的权力开始瓦解。这在下述事情上表现得特别明显:1662年 3月他命他的长子郑经和留守厦门与金门的将领放弃这些岛屿,携家眷去台湾。 —— 剑桥明0他在这篇论文的前言中说:  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臣纂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  院咨陈牍而已。其于左右史记言动阙如也。是故无所考而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而不敢书。  而其甚者,当笔之士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无所避而不欲书。 —— 剑桥明0在古代,国史被称为石室金匮之书, 因为它被妥  善保管以备传诸后世。明朝也是这样做的。每月有一小箱,每年有一大箱。 —— 剑桥明0有关严嵩的各种记述也出现类似的问题。嘉靖朝实录是在严嵩的死对  头、大学士徐阶的监督下开始修纂,在徐阶的学生、大学士张居正的监督下  完成的。材料的取舍以及修纂者的解释都企图把严嵩说得尽可能的坏。正史  中的严嵩传几乎完全是根据王世贞所写的传记稿。 —— 剑桥明0不论以何种方式与严嵩有联系的官员也受到类似的对待。因而几乎  总是需要查对当时的看法与后来的作品对这些人物的看法是否一致。它们往  往不一致。最近证明,严嵩在朝中的权势较之后来的资料所暗示的远为有限,  许多在实录中归咎于他的决定,实际上出自皇帝 —— 剑桥明0大多数作者带有强烈的偏见,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为赢得后代的同情,对所发生的事情的责任问题同他人争论。在前明的知识  阶层当中漫着一种负罪感,这引起了许多自我辩白的文章,它们相应地谴  责个人报复、党同伐异,或某些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行为 —— 剑桥明举报
  •     煤山上的一曲悲歌,吹不散大明近300年辉煌。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我中华自汉唐之后又一盛世。但无论崇祯先皇如何勤政,如何严厉法度。也无论江南人民如何抵抗,大明终究亡了。大明亡国有很多说法,我比较推崇顾诚先生所说,大明在李闯和满清的双线打击下覆亡,南明覆亡于内讧。这部剑桥中国明代史我在大学图书馆陆续看了两个月,本书从各方面论述的大明覆亡。但无论学界如何争论,我觉得以下结论是前提:1 满清绝对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2 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大明的南方3 满清替代大明是窃取农民起义的果实4 农民起义是无奈的,但绝对不是正义的。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剑桥中国晚清史
  •     读得粗快,收获仅只零星。说句真心话,不如再读一遍《明朝那些事》,至少从好看和贯通的角度讲,《明》的优点也好过本书很多。至于多人著述和多人翻译的结果,便是给人整体块状拼接的感觉。而校订的粗心和不作为则最让人失望,比如用词的不统一几乎随处可见:担/石,责打、杖打/廷杖,肢解/磔刑,服丧/丁忧,等等。或许虽是小问题,但照搬原文注释译出“将潞王标记为(luh)以区别于鲁王”难道不是很蛋疼吗!
  •     不具有中国学者习惯有的同情,看到的东西自然不太一样。不过这书还是算老了。有些章节用的一手材料真的太少了,脚注全是些国外的论著、工具书,一本英文作品《明代名人传》的引用率高得出奇。另外翻译水平太差,“南赣巡抚”翻译成“江西南部的巡抚”之类的低级错误,语法也不通,找几个明史博士翻译,质量一定更好
  •     还行
  •     一个科普
  •     平平而已
  •     翻译腔之严重,让人不得不感叹译者对汉语语法竟然能仇恨蔑视到这种地步,我也真是醉了。内容没什么说的,通史嘛,再加上明史也没什么好翻案的,所以并没看到什么标新立异引人入胜的观点,倒是看完之后的总体感觉让人耳目一新,竟然不是什么“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而是嗟尔大明,不过如此。看完之后彻底清除《明朝那些事儿》带来的民族主义情绪余毒,有助于通过对比客观看待明朝功过。
  •     域外治史毕竟少了束缚,可以回归治学术应有的态度,也有了平等探讨平静判断的气度。
  •     同样是普通读历史故事
  •     翻译的太差了,美其名曰“忠实于原著”,实则是极其不负责的翻译态度!
  •     可惜白話翻譯太怪
  •     经典历史著作
  •     尚未读懂
  •     第十二章 明代的历史著述
  •     民族英雄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大约是被儿子跟乳婢通奸气死的。真劲爆的历史啊。
  •     了解不同角度的中国史,可以好好读读
  •     原计划用时两个月的书,一个月不到就看完了。按我的经验,看起来太快的书一般不会是什么好书。这书的缺点是前半本多流水账,后半本(嘉靖时期开始)作者们开始提出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如皇帝专制但收不上税来,阉党祸国但他们贡献很大,东林党反腐但做起事来没什么效率,实行了海禁但海外贸易一直在进行……可惜的是,合著作品的作者都不可能把这些东西说透,这本也不例外。不过,读大部头的好处是你不会对历史作粗疏化和概括化的理解,比如专制制度导致国家衰弱什么的,至少,专制制度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并不似我们一直以为的那么大(我不是在鼓吹专制)。另外八卦一句,此书的南明部分是一部现成的“权力的游戏”,崇祯、弘光、隆武、永历、满洲人、朝鲜人、缅甸人、日本人、云南土司、郑成功、荷兰人、西班牙人,斗来斗去,想想都觉得有意思。
  •     各卷的行文风格不一,时好时坏 。明史的精彩在于各方博弈的充分,两极化评价不可取。
  •     没有想象中的详细
  •     翻译较差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非常不错的中国历史书籍
  •     感谢商务出版社吧,翻译君。他们锻炼了我对机械翻译的忍耐程度。
  •     没有下册,还是不错的
  •     势必是一个动荡、离奇的朝代,君王的更迭、朝臣的起落,内忧外患,不过历史就是这样。
  •     终于看完了,从国外的角度来看历史也是很新鲜的,比如皇帝的工作人员这种词汇是怎么都不会出现在国产史书上的。最喜欢的一点是,抛却了字里行间的忠义礼信,叙述变得客观多了。
  •     费正清所作最佳,黄仁宇相形见绌。然而翻译欠缺啊
  •     视角独特,印刷精美
  •     修行49th,这本比之前数本好在对史实梳理不厌其烦,态度认真评述有价值,理得也很系统。最有趣的是,在写到腓力五世大臣怂恿其用武力敲开明朝海防时,评论到:他睿智了拒绝了,荷兰殖民者的命运说明此时西方尚未对中国构成压制性的技术优势,因此鸦片战争并未提前百余年爆发,我总感觉他其实想说,再有百余年,这压制性的技术优势,就形成了。
  •     晦涩...
  •     多从制度与经济方面切入,细致入微。
  •     我想不通这书的评分为啥会这么高。。。。。上卷写的真的好流水账,恶心人的翻译腔让人吃不消●﹏●
  •     海外汉学家写的东西,都是怪怪的,歪果仁研究中国不容易啊!
  •     目测这本书是谷歌翻译的吧,翻译水平实在奇葩。
  •     我只是好奇外国人会怎么写中国的历史,所以就从一部自己相对熟悉的朝代开始看。翻译味很重,常常有生硬的感觉。算是平铺直叙吧,每一个阶段总结的部分跟中国人的观点确实有差异,但感觉还是挺客观的。
  •     !
  •     相当的好,了解到不太一样的历史
  •     历史总是相似,历史不断重演。
  •     真是烂
  •     翻译不行,勉强看了一部分,有点犯困
  •     收藏的书,喜欢,慢慢看吧
  •     终于看完了
  •     朱家家谱史,太概括了
  •     嘉靖写得好
  •     过于简略 大部分内容不感兴趣 我只想看史料
  •     算是对明朝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
  •     帝国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般强大,君主远没有我们认为得那样英明,名士远没有我们听到得那般君子……和其他基本相比,各章节似乎有些断断续续。
  •     事件为主,辅以分析,详尽而不失生动
  •     断断续续终于算看完了,外国学者写中国史,视角总是新颖一些。无奈翻译太烂了,堪比机翻。不过想对明史有个大概了解,这套书还是可以的。
  •     这本主要是翻译太生硬,跟隋唐和晚清差远了,比如第526页评价东林党人:“这个运动只是捞取个人道德的没有变化的修辞水槽中汲取来的抗辩的论战术”,一口气读下来能把人噎死,而且到底什么是“修辞水槽”?黄仁宇要哭了吧。
  •     下卷译本到06面才出版,暂时下不到完美的电子版了……晚明真的特别精彩
  •     看看就好 当作一种补充观点来看还可以 真信了就掉沟里了
  •     开头的朱元璋到朱棣篡位和最后的南明部分都写得特别激动人心,最后的作者自述也好。这套书也只能先看个90年代初版本的大概了。
  •     盖杰民:1515年,这是二十三四岁的(正德)皇帝对在北京生活已经感到厌烦,同事被朝廷官员们连续不断的批评所激怒。1516年早期,他开始考虑离开北京,到西北大约90英里的宣府定居。这个主意最初由江彬提出,他想把皇帝和他的主要对手钱宁隔开。江彬告诉皇帝,那里有比北京多得多的乐师和标致女人。而且,他在那能够看到真实的边境的小规模战斗,比起皇城中的模拟战要让人激动得多。...1517年9月8日,他再次微服离开北京,感到居庸关。这次他成功了。他在四天内到达,在一个农民加了过夜。9月16日他到达宣府,住进他的新宫。他在行动中完全不自检束。为了自己在晚上消遣,他可能闯进有钱人家,抢夺妇女以充当后宫。
  •     外国学者写中国古代史,有他们专有的视角和观点。这种角度相比较传统阶级观的教育,无疑是新颖的,当接受了多方观点融合交叉乃至碰撞之后,对历史的认知自然有了新的想法。作为一个有276年历史的封建王朝,可以从中看出它对原来封建王朝一些体制的延续和继承,同时,对未来中国历史的走向,特别是接续下的王朝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封建王朝生存发展灭亡的共性,也可以看出每位统治者在治理国家和臣民的特殊个性。但谈论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发展,百姓无疑盼望的是明君的出现,这从根本上就避讳制度的建设和修正。可以觉察到皇帝与大臣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变化,是有可能引向对君主制度的思索的。当然,后来人不必苛求古人。全书严谨而又细致,翻译的也相当有水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有助于大众读者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和分析。
  •     一般 還沒下卷的工具書來的有用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