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与康熙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549551033
作者:史景迁
页数:332页

内容概要

史景迁,世界著名汉学家。1936年生于英国,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模式向读者介绍了他的观察和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为成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书籍目录

总 序 妙笔生花史景迁
初版序言
再版序言
第一章 内务府
第二章 京城与苏州,诗词与社交
第三章 织造曹寅
第四章 南巡
第五章 两淮盐政
第六章 曹寅——皇帝的耳目
第七章 曹家的没落
附录

作者简介

史景迁步入历史研究的起步之作,也是他“最学术”的博士论文,格外厚重、耐读;
史景迁用一如既往的细致笔法,勾画出盛世中“主人”与“奴才”之间相互依存的政治样态。
本书以曹寅在江南织造任上的生活为着眼点,描述和探究了清楚统治者与江南富庶地区及该地区代表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刻画出在康熙盛世这个表象之下的种族矛盾和社会冲突。


 曹寅与康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历史,第一次看史景迁的书,作者深刻的描述了在皇帝和家奴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现如今:博导-博士的关系),作者梳理了大量的文献和典籍(有些典籍可能是国内的学者无法轻易获取的),并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进行了分析。书中具体的讲述了几个方面:第一,包衣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借由曹家的发展阐述了“包衣”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从其最初的起源到后来在雍正时期的巅峰进行了描述。但是琢磨与康熙一朝,使得在雍正时期的“包衣”制度没有进行过多介绍。毕竟作者着眼的还是曹家这个特例。第二,论述了在正常的官僚体系之外的“密折”制度。这种制度是随着明朝宦官的衰落而必然出现的一种制度。当然这也是在强大的中央集权系统之外,用于加强个人集权的一种有效手段。第三,对正常的赋税制度之外的、用于皇帝个人小金库的敛财手段的描述,如盐政、织造等。并在适当的段落论述了该种敛财体系对正常的税赋体系的补充,尤其是动用此类税收去弥补河工等基础设施系统的资金。第四,从作者对曹家的分析和研究,适当对《红楼梦》中的相关论点进行了分析和佐证。但是作者本身并不是红学家,所以并无新颖的观点提出。个人阅读之后,觉得有几个小的局限(个人愚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第一,作者本身是外国人,虽然可能有新颖的角度去分析中国史,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实际上未必能深刻体悟中国文化的蕴含,尤其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和文官制度的有效运作。所以书中不免在分析“包衣”对常规官僚体系的补充,以及相对应的“张力”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分析。尤其是“包衣”+“密折”制度同常规的官僚体系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深刻的分析。第二,误差的放大。作者本身是写作一本书供大众阅读,所有史料必定都是中文,然后经过作者的写作(英文),再经过译者翻译回归中文。虽然没读过英文版,但是想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有所误差。这样的误差可能造成专业的汉学家对史景迁的批判。第三,康熙一朝的党争是非常严重的,曹家也肯定是陷入党争内的,而且曹家在党争内所支持的派系显然不是后来继位的“雍正”一派。但是作者在描述曹家陷入党争时的局面(可能是缺乏史料)时,显然并未达到一定的深度。而这样的党争是曹家没落的主因。
  •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历史学者,著名中国史研究专家。“史景迁”一名意在“景仰太史公司马迁”,《曹寅与康熙》是史景迁就读于耶鲁大学时完成的博士生论文。本书并未局限于康熙与曹寅之间的君臣关系,而是进一步勾画出康熙盛世这一表象之下的社会冲突和政治生态。曹寅出身于满清“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属旗人包衣、皇帝家奴。这是一种极其矛盾的身份,一方面,他们在统治集团内至微至贱,另一方面,他们也更有机会靠近权力中心,扭转局势以享尊崇。历朝历代封疆守土的君王最信任的,永远不是战功赫赫的封疆大吏,而是自己人,康熙也不例外。康熙启用包衣来牵制明朝遗留下来的宦官体制,作为自己的情报工具,实则与东厂锦衣卫一类特务机构异曲同工。于康熙朝始,启用密折制度,曹寅于此时获得直达天听的荣宠,康熙与曹寅之间形成了君臣相互依附的密切关系。曹寅作为旗人包衣的杰出代表,为康熙朝的政权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就不难理解康熙对曹寅争名逐利等一系列行为的默许。有红学研究者认为,曹雪芹著《红楼梦》的灵感正源于曹家在雍正朝的衰败。康熙对曹寅乃至曹家可谓恩宠至极:曹寅任江宁织造期间,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同时把持着朝廷两大暴利行业;曹寅过世后,其子曹颙接任江宁织造;曹颙过世,江宁织造一职由曹寅继子曹頫接任。而作为康熙的继承者,雍正显然没有继承对曹家的信任,史书中或说雍正因江宁织造账上亏空太过而震怒以致抄没曹家,或说雍正即位为树立权威整肃朝纲,曹家只是作了新旧政权交替下的牺牲品。无论怎样,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失去了康熙的庇护,曹家最终沦为了统治集团的弃子。我知道这本书一定还有其他深意,但通读下来很多都思绪混乱无从表达。想起与史景迁同样致力于研究中国史的华裔日本学者陈舜臣,还有我不知道的更多学者,倾尽毕生之力钻研中国历史的治学精神,万分钦佩。
  •     读了周汝昌、吴世昌、俞平伯、甚至胡适和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及书籍之后,再来读史景迁这本也算是“红学”研究的《曹寅与康熙》,从一个刚刚成为“汉学家”或者即将成为“史学家”的角度看《红楼梦》的背景,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或可以说,掸去数世纪的岁月浮尘,《红楼梦》这本在中国文学史中已经成为一块明恒玉石的小说,宛如<温雅绮丽的缤纷亮彩,在史景迁作为历史的研究论文的《曹寅与康熙》里,成为了其中主子奴才间既神秘又瑰丽的结晶,虽然无法替代过往的历史,却带给历史无限的浪漫遐思。当然,《曹寅和康熙》作为史景迁的“博士论文”,并不能让我们传统型历史学者作为认同和定位为“史学家”或者“汉学家”的有力证据,反而在很多中国人眼中,行文流畅,不带诘屈聱牙的史景迁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史学家或汉学家,更多的是一个“讲故事人”。更何况,此书成书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现在又按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版本重印的,诸多变化已经发生,但对滚滚的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有多少历史是可以仅仅作为历史而不被“讲故事人”“八卦”,或者直接按照某个阶层的要求“改编”的呢?以著都铎王朝宫廷争斗小说《狼厅》而获得2009年英国布克奖的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曾经说:“历史下面还有一层历史。”因此,若生硬地将《曹寅与康熙》当做闲谈杂书来读读也未尝不可以的。展开经过再次校雠的精装本,当史景迁以他一直被风评极佳的行云流水的行文,在流畅自如的“故事”叙述中,以曹寅家族的特别身份“包衣”入手,顺展通爽地、一步步铺开了迈向康熙王朝大场面的大红毯,读者面对的是具有雄厚背景,同时有颇有才情风致的栩栩如生的曹寅,兴致勃勃的读兴大起则是必然的。虽然说,史景迁以曹寅作为满清的“包衣”这点入手,对于拥有漫长专制集权统治、同时通晓奴性的中国读者来说,曹寅与康熙就是皇帝与“皇帝家的奴才”的关系,这点可能会令部分读者感觉平常和不具有新鲜刺,但是,回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成书时间,在经阅了身为“史学家”的史景迁花费了大量的篇幅,站在研究的角度,细致论述,认真着力地诠释“包衣”这个具有奴隶制色彩的社会角色之后,曹寅所代表的这个不同于明代宦官,也不同于历代官僚,不但具有行政职能还具有皇帝私人密探的特别身份逐渐被一一剖析,同时,高度集权的满清王权统治手段更为清晰地被剥示出来,由此可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这正是一个史景迁专属的历史研究探索地,他已经开始从一个人身上去论著一个时代,也开始从细微之处直指历史的大方向。这在他此后从张岱的身世展示明末清初的社会景象的《前朝梦忆》,以及从一个中国天主教徒《胡若望的疑问》揭示东西方文化差异,特别是在《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展示传教士在中国的种种影响等等中,都能看得出来。由此可见,《曹寅与康熙》又绝不能仅仅当做“故事书”去读的。因而也可以说,史景迁的书的确兼具了雅俗共赏、学术与通俗并存的妙处。不过,既然说到了史景迁没有艰深词句的行文,那么,寻常读者便能轻松地从《曹寅与康熙》之中读到一个老谋深算的康熙,也更能更读到一个性格清晰的曹寅了。身为江宁织造的曹寅,既是独属于“皇帝家的奴才”又具有汉人的血脉,他在满汉文化之中游刃有余,徜徉在骑射和诗赋之间,于江南的山温水软处,运用娴熟的官场手段,或大刀阔斧改革盐政为自己博名,或“从善如流”地享受官场中的财帛肥缺为自己搏利,对上见风使舵、逢迎谄媚,对下雷厉风行、恩威并施,长袖善舞地为曹家谋下了丰厚的家当,也为曹家的衰亡埋下了伏笔。更妙的是,史景迁所要展示的关键重点在于:曹寅并非康熙朝的肱骨栋梁,他仅仅是帝王家奴,却能得到封疆大吏所没有的信任,这便是中国极权顶峰的“康熙盛世”的体制肿瘤:作为“明君”的康熙以为启用自己专属的家奴,便可以牵制明代以来的顽固腐朽的官僚制度,又可以不被宦官体制影响地直接拥有专属他私人的情报工具和执行代理。因此,他不但给予家奴超越众多官僚的“直达天听”的特权,同时也默许和保护了家奴们贪污财帛的便宜。在书中,那一篇篇康熙与曹寅之间隐秘和微妙交流,既是极权的象征,又是奴性的极致。盛极之时,他们看不见危机,一旦曹寅仰仗的康熙亡故,大厦便倾覆与雍正脚下,因为,曹寅不是雍正的家奴,这种主子与奴才的微妙关系,正是本书的精髓所在,这也是《红楼梦》里时不时显现的悲剧所在,比如贾宝玉丫鬟晴雯的命运,她不仅倍受贾母或宝玉的宠爱,为人也“风流灵巧”,一旦被人构陷,不过破席一张了结璀璨的生命。历史,有时候的确是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的,多少幕戏上演,多少幕戏落幕,在时光的流动里,各种看上去牢固的关系,最终随着生命的离去而消失殆尽。康熙对曹寅的信赖完全基于“主子与奴才”这点,对于曹寅“撒娇”“卖萌”型的告疏,他最擅长的恩威并施的“帝王心术”,最终也没有庇护曹寅一家,到头来,“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唯一留下来的是穷困潦倒的曹家后裔曹雪芹“呕心沥血”的巨著《红楼梦》。可以说,史景迁以一本《曹寅与康熙》演出了满清时代一个所谓“明睿”专制帝王与他精明能干的宠奴之间那微妙无比的悲喜剧,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提供了研究“红学”更丰富的背景史料,虽然有些史料已经被证实过时,但依然呈现了史景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他对《红楼梦》的一些看法,仅就他认同袁枚的随园正是大观园这点便让并不认同的我依然觉得兴味盎然。再有,读到史景迁同意吴世昌《红楼梦探源》的见解(P308页),读到他对于吴世昌和俞平伯当年的论战或者其他论战,发现他自有一套自圆其说的看法时,这在曾经或者正在着迷《红楼梦》的我眼中,更是蛮趣味的探讨。当然,掩卷之时,有一点,我是已经被史景迁说服了,那便是他关于《红楼梦》这名字具有十九世纪之后的时代感,而《石头记》恐怕才更符合曹雪芹自己意愿的看法。 《曹寅与康熙》就这么在立夏之日读完了,作为一本历史书,读来令我潸然泪下的是奴隶制下的“半文人半奴才”的曹寅,而驾驭他的极权之顶峰的康熙便纵然是天纵之才也逃不过历史的局限性,这便是史景迁从一个人展开一个时代的初心;另外一方面,作为一本可当作“红学”研究的闲杂书,读来最令人回味的则是曹雪芹的家族史那一笔看上去清晰实际上依然糊涂的乱帐,史景迁这本作为“红学”研究论文也算是一家之言,可供参考了。【原文地址】【天涯】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50117&PostID=58206621【网易】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44595157311/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透过曹寅的生平作为,以及与康熙皇帝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阐述清代包括密折制度、满汉官员结构、包衣家奴的地位与角色等在内的种种政治社会状况,以小见大,以流畅诗意的文字,讲述宏大历史命题。史景迁的处女作,可谓“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     一部《红楼梦》,将曹家与三代清君的关系娓娓道来,勾起后人无限的遐想。而史景迁的这部作品,则跳脱了传统的红学视角,立足于传记基础上,记述了包衣奴才曹寅家族与康熙帝的互动,论述了包衣制度、密折制度等使公器私人化的措施,对康熙帝“乾纲独断”,强化极权体制的意义,同时通过曹寅江南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的职属,亦分析了江南纺织行业、盐务等是一部探寻康熙一代制度和江南经济发展的非常好的参考。
  •     以前觉得曹雪芹没听过福音,感到遗憾。现在发现他应该是听过,觉得更遗憾了……
  •     有非常强烈的欲望想读这本,但读后觉得真心一般。怎么说呢,史这部书几乎就是史料堆积而成的,毫无创建,而最后附录里论红楼更让人觉得唏嘘,非行家而充行家。那句红楼梦实际并未完成没有做任何解释也没有引用说明或注释,真是妄谈,估计史连完整的脂批都没仔细看过。
  •     包衣、南巡、密折,康熙皇帝试图在一般性的官僚体制外制造出制约因素
  •     老外眼中的中国历史,史料严谨文笔考究,没有过多情绪和内生性的东西,看起来很赤裸裸,但是很爽。这类书的编辑很辛苦,但是功底也一定很了不起,做这书的策划也是有眼光有担当有思考的。赞!
  •     翻译一般,让人读得乏,三个半。
  •     终于看完,还是蛮好看的
  •     看的比较累
  •     读完想再读一遍《红楼梦》。
  •     盐政那一段很感兴趣,透露着微观的历史景象;满人对汉民的恐惧一直贯穿王朝始终,只是本身的自信不断增减变化而恐惧始终存在;康熙真的是水平极高精力丰沛;而雍正一出,画风瞬间为之一转,估计小时候受过兄弟虐待。对了,此版文谬甚多,无论是翻译还是编辑都很差劲!广西师大不应该出现这种低级失误!
  •     清代的奴才政治是整个官场的核心,稳定缺也僵化
  •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康熙的诗词里通常有松竹的意象,松是自喻,竹是曹寅。并罗列了一堆参考书目,《曹寅与康熙》也在其中。我本着求知的心态恭敬的看完了全书,惜哉没找到想看的,却学了一堆官场套路。。
  •     文史哲
  •     这本要强一些,仍然有啰嗦重复的背景交代,不过对于健忘症的我来说还是不错的。微观历史。
  •     似乎是以前看过的,然而忘记了,既然忘记了,当作一本新书来看也很好。 作为消遣的读物,没想到居然连夜看完了它,可见精彩。其中许多的部分又让我联想起之前读过的书,中间关于科举舞弊案的描述,在淮安也看到过李煦的奏折,因此更加有趣。加上红楼梦加成,五星,好看。
  •     喜欢研究曹雪芹家世的人,不妨一读。读这本书,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康熙,堂堂一大国天子,整天与远在南方的家仆密信往来,有时候写得还很动情,很有趣。
  •     意外写的好看。当然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不是还存疑吗?
  •     在细碎庞杂的史实中,寻找给人物以支撑的史料,尽可能的还原和展现历史人物。 14+2=16
  •     我觉得不催,读起来不累,东西倒不是很多,但是还是有收获。
  •     包衣、盐政、密折,之前很少涉猎的方面在本书中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曹寅的一生无甚遗憾,只可惜一朝天子一朝臣,曹家的没落也是那么快
  •     考据书读起来却完全不会懈怠 这个就是史景迁好的原因吧
  •     大概是翻译问题 读的好累
  •     挺不错的。
  •     见微知著 不愧为大家
  •     和别的博士论文相比的确写得好,但是并没没有想象中的好。当然作为历史书来看,有些地方的引用的确奇怪,结论也自然奇怪。 初读觉得一般吧……但是这个版本包装不错,封面简单素雅,书质轻巧
  •     这是本足够好看的学术著作。借曹寅的官宦生涯映射清朝政治制度。康熙重用曹寅这个“包衣”是高明的治理手段,也是集权体制的一部分。没有了皇帝做靠山,曹家没落,树倒猢狲散。
  •     简要论述了曹寅的一生及其与康熙的特殊关系,资料不多但有些细节很有趣。曹寅一生荣华享尽,落得周全,但也只是背靠大山的大树,待到山崩树倒,曹家的后世猢狲们就无处傍身了。
  •     史料用得很详细,读来有点平淡。可惜的是,这本书的主角是曹雪芹的爷爷,人们更关心的是曹雪芹,关于他的史料要是能多点就好了。
  •     喜欢这个外国佬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感觉很朴实,中立,不会有太多主观的个人的形容与描写。笔下这个康熙,虽然一直没有直接描写,却很有魅力。
  •     当小说来读很不错。从中深感为官不易,为君难!
  •     江南三大织造,公职上,主要是汇报粮价、粮食分发、旱涝情报等;私职上,主要为皇帝寻找稀罕的物品,国内外的。
  •     树倒猢狲散。
  •     读了《元史学》以后可以心安理得地读这样的书了。
  •     not bad
  •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     粗读中……我还抱着好奇心以为会提及到与红楼梦有关的,结果毫无。话说曹寅是红楼梦中的哪个角色呀。
  •     初读史景迁
  •     对曹雪芹家世真的真的是不了解,史先生解了我许多关于曹家的惑!
  •     从曹寅与康熙的关系,投射出清朝独特的包衣制度,康熙的帝王心术,清朝官场的满汉权衡,江南地方的经济社会状况等。
  •     喜欢史景迁的叙述风格,通过一个人物或者事件来放大一个时代,相比于正史更有亲近感与被接受。
  •     主要讨论经济和社会,有点儿深:P
  •     这些细节里的东西很有趣,还原了部分那个时候生活、官场中的面貌。没想到明孝陵那块碑是曹寅负责刻的,惊呆,下次再去看下
  •     史景迁式的历史,从一个受宠的包衣奴才看康熙朝往事。
  •     2016年中秋三天,粗略看了一遍,可能是因为红楼梦的缘故,读起来竟然不觉得枯燥!
  •     这个标题取得就像路边的盗版野史书。。。1. 康熙年间三大精英团体:汉人精英、满人精英、皇族精英(曹寅属于皇族精英,依靠皇帝起家)2. 像曹寅这样的包衣,处于汉人和满人之间的暧昧地带,正合康熙“调停人”的需要 3. 康熙朝中央集权开始加强,“密折”(不必经过其他人的奏折,直接来往于曹寅与康熙之间,其中的内容包括各种琐事,但又不是毫无意义,可见康熙进一步加强管控)制度可能就起于曹寅等人 4. 像曹寅这样的包衣隆盛于帝王,也衰败于帝王
  •     包衣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容易受到优待,却无法获得相应的地位。其身份既成就了他们,也断送了他们。
  •     据说是史景迁的博士论文。选题极佳,文笔行云流水,不仅讲史,更考虑的是各大小事所代表的政治涵义。康熙是个很会拿捏的政治家,曹家一到硬碰硬的雍正手下马上完蛋简直太正常。
  •     作者以曹家的不同时代时的社会身份,进行抛砖引玉的介绍清朝相关的知识
  •     角度选得好,有些地方非常有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