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德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
ISBN:SH10188-438
作者:(意大利)瓦思科-普拉托里尼
页数:360页

作者简介

《麦德罗》是三部《一部意大利史》的第一部,描写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展现工人运动的一个侧面,将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写作风格和佛罗伦萨文学创作传统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描绘世事人情、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画面,使全书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麦德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打开这本书,天啊,我受不了前面的一大片这这那那的,我直接跳过所以,甚至连作者的名字也没仔细看,我先打开书随便一页,看到的是他最后一次夜里来到他的寡妇情人那,我看见,麦德罗说的一句话,如果麦德罗对她还有好感或还期盼着什么的话,他绝对不会这么说的‘我从没想过,孩子会是我的’。看完这句,OK ,我决定看,打开第一页,第一部分,那才是我的第一页,我的天啊,我最兴奋的小说开头,从出生的婴儿开始讲起,这才算小说嘛,我最喜欢的小说大概都是这样开始的,就上一本书《乌兰斯匹格传奇》就是,一开始便是一个婴儿呱呱落地,那就是我们的乌兰斯匹格。英雄的名字。《生活在别处》也是从婴儿开始,要算起来,《玻璃球游戏》也是吧。这是我一开始对《麦德罗》的印象。我什么历史知识也没有,我不知道,这原来是一本,讲工人罢工的书,也可以说是,一个活在那个时期、那个地方的一个青年,他不是最风光、最先锋的革命人,当然用他在书的前半段的认识来说,他也不会让自己落到最后的。我想起了《萌芽》。但却也完全不同,说真的,看萌芽,看乌兰斯匹格,由于我的历史知识,也由于我的个人态度,我完全是在坚持着看完,从书的一半开始,我就不是在享受了,罢工,革命,争取平等,自由。《萌芽》最叫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种阅读的时候内心产生的恐惧感压迫感,在地下几百米上千米的地方。那女孩坏着身孕在干活,那女孩弟弟表现出了另一种非常个人、自我、不计后果又幼稚但又无法责怪的自保态度,在他的地下的小世界里,为求自保,满足最本能的欲望。那是一个孩子呀。反而,主人公,他好像只是一个作者派去拉开故事序幕的使者,他真的不像是生活在那里土生土长的人物,在小说里也确实是个外来人。但他真的,让我觉得,他只是作者的使者,他只是在完成一个任务,这是左拉的理想主义?《乌兰斯匹格传奇》却完完全全地以人物为主,主人公带出了一切,好像小说中一切的东西只为刻画他,好像乱世只为英雄。作者以个人来显示那不勒的的精神,没什么不可以,只是看到后面,我操,对我这样缺乏历史知识的人来说,就是煎熬。说实话,同样是搞革命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写给新人的书《怎么办》就实际地多了,这本书在前二十页是有点难受,但之后就轻车熟路了。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国家的问题。回到《麦德罗》,这本书给我很多灵感,他把人的成长写进了这个差点就干巴巴地搞革命的故事里,这正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吧,让我这样没有历史知识的人也一样能阅读并且从中受益。而且,我也想不通,为什么我对这些罢工没有兴趣,却发现,我买的那些旧书都是搞革命的书,我只看名字买书,从不看介绍和作者名字,完全凭感觉,通过看书来了解作者,这本书就是跟老板讲价的时候随手多拿的一本,我说,加这本就一起二十吧,哈,就这么回来了。但是,完全不后悔,我看这本书的状态是这样的,我每天下午在房间那个靠窗口的小圆桌前坐下,看一会,有时久一会有时更久,然后就扣上书,拿起笔开始写,因为这本书的缘故,我写了四五篇短篇了,其中有些联系,全是回忆,当时的认识,当时的人,当时的父母,当时的朋友,我写这些都在预示之后的一个事件。这些短篇,帮我剖析我自己,所以,看了好些日子了《麦德罗》还没有看完。也因为前些日子看《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时老妥说,他写他的小说其实都是只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那可是长篇小说,他就这么一挥而就。搞地我跃跃欲试。我杂乱地写下的东西,希望可以组织起来,最好能画成漫画,我正在想一个漫画的故事,我想画一个公务员的故事。描写他从后知后觉走入主动生活的过程,只描写其中的成长。为了这个,我还去看公务员在那什么职责之类的资料,我想,如果真的像写的那样,那么公务员真是,真的太牛了。可惜那只是条例和要求,有几个人认真对待过八荣八耻呢。没人会因为条例上说以什么为荣,就真的以它为荣。人的成长或者说是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段生活,颠覆你原有的价值观,每个人都说为人要正直,但没几个人理解真正的正直。就像前两年,我突然从心痛中理解了心痛,这才意识到,我以前只是知道‘心痛’这个词,我从来不理解它。这就启示我问自己,我到底有多少事情是自己觉得懂,实际上却完全不懂。知之为知之。一本好书,能做什么?他能提供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世界给你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任何一个有魅力的东西,不都是这样吗?一个从未展现过的世界。进入你的眼帘,叫你大开眼界。恋爱是这样,阅读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麦德罗》用去了半本书,才最后写到罢工,他更多的是写这个人,这个一无所有的人走进佛罗伦萨这个大城市,就像是一种黑塞式的召唤。他来到这个他出生的地方,但这是他第一次到这儿,他不打算再离开。他勤劳用功,成为了一个还不错的小伙子,他高大英俊,因为那时候太瘦大家叫他电线杆。接触到无政府主义,知道自己的爸爸就是无政府主义者,但人们都说,无政府主义者虽然念过书,能说会道,但他们什么也干不成,他们只是什么?只是一群诗人,什么也不是。最后能够为工友们谋取利益的是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思想。他加入工会,但作者对那些思想没有多写,更多的,都是关注着这个漂亮的小伙子的成长。这正是能够把读者带入小说中这个对我们来说陌生的世界里吧。至少对我是这样的。我想作者一定觉得主人公的行为更能有力地说出思想本身而非语言,这就是小说和哲学著作的区别吗?小说内的时间线从来不是一般小说的那种娓娓道来,它一会跳到后面,一会写前面,但是这都不影响人物的真实性,恰恰是这样,反而围绕着主人公更自由地写,我们必须按照作者的逻辑,去理解他,这本小说不像另一种小说,小说内的时间是一条直线和现实中一样,我们可以在这条线上展开自己的想象。但《麦德罗》好像不稀罕我们的想象力,他很有节制地给读者输送读者该了解到的信息,一步步地走进麦德罗。最终走进这个重要的革命事件。他的逻辑,比现实的时间更简练,更有说服力。有时候确实是这样,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常常毫无逻辑。看完小说后又倒回去看了译者的前言,他说作者在写作前作了详细的笔记所以历史背景和事件都是可以经住推敲的,而且,总结地很好,“他独具匠心地交替运用了追忆和纪实两种手法,”这也是我能在阅读中确确实实感受到的。然而,我还是觉得在小说中的细节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自己生活的经验,这些才是我要看的,是我真正感兴趣的,比如作者并没有把主人公写成个神,而是诚恳地写出主人公的好,同时也写出主人公不同年龄段遇到的问题和错误,这样人物就变得十分真实可信,因为这些问题和错误在我自己身上也曾发生过,很多时候看着纸上的句子就会不禁感叹,哇,我也曾经这样,并且我也曾经总结过,可是这个作者却比我总结地好上一百倍,能看到这样的结论真是幸运,简洁明了清楚明白的同时不缺音乐的美感。朗朗上口我都自己读了起来,就好像这话是我自己说的,是我要面对众人的演讲中说出的一样。畅快淋漓。在罢工的关键时刻,那么重要的时刻,他却和情妇,一个他甚至讨厌的女人在小山坡后面相拥,作者这样的安排真是妙啊,我自己的理解是作者不但是要用这件事告诉大家一个工会领袖不是神,他也同样是人,而且也从侧面反映了一种隐秘的压力的纾解,因为小说中主人公一直都是那么正常,但是这样艰苦的奋斗中显得那么正常这本身正常吗?小说作者没有用文字来软绵绵地写说他的压力很大,他用了一个焦躁的,甚至没有关联的方式来隐秘地讲出了压力,这种压力叫主人公受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诱惑,他从偷情中真正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让神经得到片刻的休息,这是人类本能的自我保护,绝不是出于爱或背叛。作者没有写出这是自我保护,作者没有为主人公作任何一句的辩解,主人公的妻子用一种表现真正佛罗伦萨女人精神的方式解决了这个肤浅的女人,几巴掌就打发跑了。作者在描写到这样紧张关键的时刻的时候笔调丝毫不变,反而这种最精彩的描述莫过于这一段——一个人在一瞬间可以学会上千种东西,并不需要上学校。这句话真是精辟中的,,,,当刁钻的生活向你发起突然袭击时,只要你脊梁硬,你照样能挺过去。我对作者的描述深有体会,我自己就曾在一瞬间学会一件也许我努力一辈子也可能学不会的事情。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兴奋半天。说到这里更不能漏掉作者描述使麦德罗情窦初开的人薇奥拉。在薇奥拉身上取得的经验,使他和别的女人打交道时变得信心十足。这种勇敢精神如果到了二十岁还没有养成,以后就永远养不成了。在情场上是否能得意,取决于第一次与女人相处时是否能成功。这些难道不都是作者的个人经验吗,被他总结地多么好,对于这些,我都深有体会。从这本小书中学到的东西是很奇妙的,是非常意想不到的,即使看完了,我还是总是翻回去,也不知道我自己希望找到什么。我甚至舍不得不每天再翻开来看看。小说终究是看完了。和所有事情一样过去了。再翻开它,就像啃食回忆一样,心里酸酸地,会想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