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

出版日期:2016-2-1
ISBN:9787509783267
作者:[美]约瑟夫 •J. 埃利斯
页数:416页

内容概要

约瑟夫•J. 埃利斯著有多部美国历史著作,包括《激情满怀的圣人:约翰•亚当斯的品性和遗产》(Passionate Sage: The Character and Legacy of John Adams)和《美国的斯芬克斯:托马斯•杰斐逊的品性》(American Sphinx: The Character of Thomas Jefferson),这本书赢得了1997年国家图书奖。埃利斯毕业于威廉•玛丽学院和耶鲁大学,他与妻子和三个儿子一起居住在马塞诸塞州的阿默斯特。
邓海平,律师,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及硕士,美国佐治亚大学LL.M。
邓友平,律师,武汉大学理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M.A。

书籍目录

前言 那一代
1 决斗
2 晚宴
3 沉默
4 告别
5 合作
6 友谊
注释
索引

作者简介

在这本标志性的历史著作中,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美国的斯芬克斯》作者展现了一群天赋异禀但同样拥有深刻缺点的人——汉密尔顿、伯尔、杰斐逊、富兰克林、华盛顿、亚当斯和麦迪逊——是如何应对他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从而为美国确立了前进道路。
美国在1790年是非常脆弱的。在随后十年中,建国之父们——在这本著作中被重新审视——将他们在 《独立宣言》中的理念和宪法条文结合起来,创造了美国政府的实际运作机制。通过剖析六个令人着迷的故事——汉密尔顿和伯尔的决斗、华盛顿的告别演说、亚当斯政府和亚当斯夫妇的政治伙伴关系、有关建都地点的争论、富兰克林试图让国会处理奴隶问题,以及杰斐逊和亚当斯夫妇之间的通信往来——《奠基者》让美国历史中最重要十年中的核心问题和人物,生动地在我们面前再现。
生动而富有启发性……让读者对美国建国阶段有了深刻的了解……一部一针见血的、富有洞察力的著作。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大师级的……引人入迷的……埃利斯是一个行文优雅的作家……他抓住了革命事业的奠基者们的激情……一部非常精妙的著作。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绚丽……富有启发性……一部杰作。它那富有洞见的结论是建立在广泛研究基础上的,作者的行文生动、简洁。
——《圣路易斯快邮报》(St. Louis Post-Dispatch)
埃利斯在这部著作中展示了他渊博的知识……他为读者将问题抽丝剥茧,揭示了美国人民第一次遭遇“党派”这种有组织的意识形态和利益集团时所面临的各种核心假设和主要担忧。
——《华盛顿邮报书评世界》(The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甲骨文系列已经看完三本了。这本是最棒的,不像第一本《忽必烈的挑战》真是翻译就是个干涸的贝加尔湖!内容也是跟我现在桌边那个大饼子一样,不对,大饼子还有营养呢,这没有。《奠基者》这本确实很棒。现在的美国,每个方面,每个特点,几乎都可以在独立战争那个时代找到根源。那个时代,对于那个时候的美国,战争刚刚结束,国家刚刚建立,问题矛盾多如牛毛,如何让国家继续稳定的前行,却又不违背“独立战争精神”,天才的政治家们每个人都做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奋斗来让这个新生的国家不至于崩溃。从奴隶制、黑人到对英法的态度,到联邦和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权自由,还有民主政治制度等等,无不显现出前人的努力,气魄,还有默契。翻译个人觉得还是不错的。有些书是每个字都懂,每句都懂,但不知道说啥;这书整体翻译很顺。但有一些部分大有每句话都不知道说啥呢,但整段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却清晰明了。
  •     对于是否购买这本书,之前一直犹豫不决,因为就其目录揭示的六个故事来说,感觉其内容已经从其他来源见过,不会再有什么新意了。例如,汉密尔顿与伯尔的决斗,华盛顿的告别演说,亚当斯夫妇与杰斐逊的友谊,等等。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感觉其中非常有料,披露了许多之前未曾见诸于已引进出版物的重要史料,对开国先贤既有正面的宣扬,也有负面的揭露,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全面、深度地了解“独立战争那一代”“奠基者”的全貌。美国独立、建国是一个长期讨论的话题,尽管已经公开发表了《独立宣言》,尽管已经赢得了独立,尽管已经制定了宪法,尽管已经成立了联邦政府,但这一切只是一场伟大实验的开始,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开国先贤们去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当时的美国是一个州权至上的国家,对成立联邦本就心存疑虑,弄不好,联邦是否能够维持都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没有独立战争那一代人的引领,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的国家机构如何落实,行政分支的执法权,国会的立法权与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如何制衡,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如何划分,是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联邦,还是州权至上,是农业经济优先,还是商业经济优先,等等。例如,华盛顿在第二届总统任职结束时退休,开启了总统最多只能连任两届的先例。约翰·亚当斯在第一任副总统位置上的谨慎作为,尤其是华盛顿对副总统脚色的误解,奠定了延续至今的副总统的“备胎”脚色。约翰·马歇尔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决,奠定了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的权力(当然,本书并没有专门介绍马歇尔及司法审查权的问题),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三权鼎立,相互制衡的政府架构。本书通过六个故事,向读者说明了在如何建国,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等方面,开国先贤们的努力和局限。事实上,这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涉及到许多政治问题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开国先贤之间的合作、政争、党争与相互攻共享、工钱等。关于伯尔与汉密尔顿决斗一事,不仅是人格和道德层面的问题,“决斗”一章从二人的特点、政见、多年形成的个人恩怨、联邦党人的未来走向等历史深层原因,给出了深入的揭示与分析。汉密尔顿是一个坚定的联邦主义者,是联邦党人当之无愧的领袖。杰斐逊是一个固执的州权主义者,是州权利益捍卫者的一面旗帜。两人是水火不容的政敌。而麦迪逊由于见识过邦联时期各州以邻为壑的弊端,是联邦宪法的积极推动者,为了确保各州议会批准宪法,他与汉密尔顿和杰伊合作,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在报上陆续发表文章(即后来结集出版的《联邦党人文集》),为各州批准宪法,建立合众国制造舆论,且在州议会上辩论,起草《权利法案》,最终促成了联邦宪法的通过。这时,麦迪逊是一个彻底的联邦主义者。1790年,从汉密尔顿提出《关于公共信用的报告》以及由联邦接管各州债务的方案开始,麦迪逊又转变成一个州权利益的捍卫者。一天,杰斐逊设下家宴,邀请汉密尔顿和麦迪逊,以会外谈判的方式,促使双方达成妥协,化解了对年轻共和国构成威胁的政治危机,以通过《建都法案》作为交换条件,获得麦迪逊的支持。这一妥协从客观上加强了联邦的权力。按照作者的观点,这一妥协可与《密苏里妥协案》和《1850年妥协案》两次伟大的妥协媲美。详见“夜宴”一章。从建国之初,奴隶制的问题就一直是美国人的梦魇。因为奴隶制问题,制宪会议几乎陷于僵局。1790初,两个贵格会代表团向国会递交了请愿书,呼吁国会结束非洲奴隶贸易。第二天,宾州废奴协会又递交了一份请愿书(签字人包括其声望堪与华盛顿比肩的富兰克林),敦促国会采取措施,阻止奴隶贸易,废除奴隶制。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也是解决奴隶制问题的又一次机会。但是,由于南方腹地各州的强烈反对,弗州上层精英的矛盾心理,以及出于对联邦分裂的担心,经麦迪逊等议员的干预,这个问题再次搁置了。“沉默”一章给出了详细的说明。草创初期的共和国,需要华盛顿这样高尚的伟人掌舵,需要稳健务实的政治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尽可能避免杰斐逊式的浪漫幻想。在经过8年的风雨之后,华盛顿决定退休,同时以告别演说的方式,把自己的经验、思考和对美国未来的设想留给美国人民。鉴于与英格兰签订“杰伊条约”引起的反应,对那些认为“法兰西是美国的国际盟友,联邦政府是美国的国内敌人”的人,华盛顿告诫,“对英格兰的憎恨可能让某些人陷入对法国的过度信任之中。”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要切记“根本就不存在永远的国际盟友,只要永恒的国家利益。”华盛顿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的美国,它的未来在于西部。”因此,美国应避免卷入欧洲的冲突,集中精力发展国内经济。详见“告别”一章。
  •     作者提供了如何看待历史事件的一个方法框架。既置身于历史事件之中观察其细节并分析体会当时的情境,又以后代的眼光从更遥远宏大的角度去观察。如开篇中作者对“后见之明”的看法:后见之明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一方面,我们若过于依赖它,就会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偶然性是无所不在的,一代人所面临的选择都是不确定的;另一方面,我们若没有后见之明的帮助,若丧失了从当前位置全景式观察过去的能力,就会失去历史学所能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重大优势,进而像深嵌于时代中的历史事件参与者一样,陷入毫无章法的事件旋涡之中。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历史视角,既让我们关注到当时微妙的可能性,又不至于忽略各种历史事件的扩张性后果:局囿于彼时彼地的人们只能隐约地看到这种后果。另外反对一种假设式的观点,“若怎样历史就会怎样”的想法往往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历史:这种历史总是将过去的经验和人们当前偏好的信念纠缠在一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多内容让我想起林达的《如彗星划过夜空》
  •     开国一代人的探索与实践奠定了美国的基础
  •     不想再看这类美国起源的神话了(好象17年还要出好几本此类作品),虽然作者貌似理客中,不过是耍弄“小骂大帮忙”的把戏,很多独立战争的根本问题避而不谈,用细节淹没读者,并不能掩盖党争是胎里带来的痼疾。。。
  •     甲骨文丛书!美国国父们的斗争与智慧。美国的前三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斐逊都是独立战争的英雄(美国总统山四位总统之二就包括华盛顿和杰斐逊)。全书展现了美国建国后特别是1787年制宪会议成立了联邦政府后,在关于迁都,外交政策,黑奴政策,金融政策,各高层的对立、博弈、斗争、合作与妥协。其中,妥协一直是维持新生的共和政府最智慧的举措。第四章写华盛顿的告别尤其精彩!约翰·亚当斯认为“现实中的美国独立战争的实质是混乱不堪的。这就意味着再现当时所有主要人物心中兴奋的恐惧感,即他们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毁灭的边缘跳着即席创作的生死舞蹈”。但他不知道,正是这即席的舞蹈在他们这批伟人的掌控下,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国家。
  •     以华盛顿,汉密尔顿,麦迪逊,亚当斯和杰斐逊等人为主体,探讨了美国建国时期的制度变革以及诸多重大决策的实行背景。建都。废奴,退位,等等。可惜作者的主观臆测太多。
  •     比较明白的介绍了独立战争领导者在18世纪末期的事迹并涉及了之前及之后的故事
  •     真·天命所归。
  •     六个《说张楚》一样的故事。
  •     读得不累,走得速度挺快,从另一方面反应:干货不多。不过对于我这种历史盲来说,对独立战争后期的一些小故事还是有了些了解的,虽然收获不算巨大,但也算是达到了初衷吧。
  •     很棒,推荐,翻译还不错。
  •     感觉比《革命之夏》深入
  •     美国能够崛起很大部分是因为奠基者没有把政见的分歧转化为政治迫害和军事行动。。。
  •     很不错 几个小故事显示大场面
  •     三星半
  •     抛开今人看历史的后见之明,当初的一切都是迷雾重重,美利坚的开国先贤们,在使命感召和自我认知的双重引导下向建设文明史上最理想的国度进发,然而一切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可避免的这群人因错误与分歧走上了诀别之路……个人觉得第六章是最精彩的部分。
  •     只是叙述了几个片段而已
  •     以华盛顿、汉密尔顿、伯尔、麦迪逊、亚当斯夫妇、杰斐逊为枢纽,讲述开国一代彼此人际政治矛盾和思想矛盾,建国头二十年的风云,揭示USA立国之初存在的基本宪政结构问题,昭示未来的内战和兴旺 K837.127/4124-1 参考
  •     Alexander Hamilton简直就是Founding Fathers中的川普嘛~
  •     这注释……
  •     亚当斯和杰斐逊之间深深的咳…结尾老夫老妻好评!
  •     2016-3-22读毕。通过美国历史的几个片断,剖析几位独立战争中领袖们的斗争与合作、敌对与友谊。
  •     独立战争那一代主要人物的事迹及关系,美国独立战争时才四百万人口
  •     太琐碎了
  •     宏大叙事下的历史细节
  •     ★★★干货不多,可读性一般。
  •     有点像是美国国父们的人物关系史,主要史料是人物之间的信件和当时的新闻记录吧,读完感觉一般。
  •     切口较小,读完如坠汪洋。从人的角度来说,无法指摘他对人的精彩塑造。从事件而言,对独立战争知之甚少的读者较难摸到脉搏。历史选择了杰斐逊而非亚当斯,这本身很嘲讽,尽管正确的是后者。
  •     如散文一般的叙事手法,将独立战争那一代人纠葛的关系展示出来。独到的选取了那一代人生涯的闪光时刻,不光是从现代人的视角还从作者所理解的那一代人的视角,对国父们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分析。读者仿佛置身于宏大的历史画卷之中,情不自禁的参与进去。对美国从建国来了直到今天还存在的问题 党派冲突、种族冲突以及最终解决的问题妥协原则,进行了充分的叙事。
  •     美国开国三十年的制度探索,独立战争元勋个人性格对外交和内政原则形成的影响,如何在英法百年争霸最后阶段独立并成功融入19世纪国际主流,深刻解读美国独立战争的政治遗产
  •     作者的逻辑有一些不清楚,啰嗦
  •     作者一定博览群书才能简明得把握1790年代美国建国圣人间的冲突与交锋,包括华盛顿、富兰克林、汉密尔顿、麦迪逊,特别是亚当斯和杰弗逊之间的观点交锋,其实都是现实与理想主义、联邦与地方、独立战争宗旨与宪法原则等之间的交锋。
  •     六个故事,细说美国建国初期的历史,描绘建国先贤们的群像。细节丰富,激情四溢。
  •     以比较生活化的场景表述了美利坚建国之初的政治危机和党派分野过程,想想一切都没那么简单,放在历史的场景中,没有人(或者极少人)能确信历史前进的大方向,哪怕是美帝这样一个在全球文化攻势下大家已经认为理所当然,或者按照书中的说法是神圣化的建国历程中,也是布满荆棘。不足是语言还是学究味儿比较大,不知道是译者的问题还是独立战争年代就必须是这个调调……
  •     渐入佳境的代入感,通过几个被称为“伟人”之间的联动与交集,美国建国伊始的矛盾与争论很清楚地表达在了字里行间,那些所谓的“国父”们在历史的当口,在二百多年后的这本书中,成功地将自己的理想化为了现实……
  •     读完这本就想再来一遍《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论述虽有些自以为是,但几位开国奠基者之间的合作和博弈,是美国政治架构有趣的缩影。
  •     这本书通过美国建国时,国父们之间的一系列事件的精彩叙述,展示了世界最强开始时的屌丝岁月。写出了国父们立体血肉的形象,风采,性格,之间的恩怨,当然,被后世不断美化的国父们,也是凡人。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相对于这个文明古国,我们总是充满的权术,厮杀,而美利坚是大家胸怀大局,坐下来,谈出来的。 有人说政治是一门艺术,是各方找到一个平衡点的妥协。赵四有句名言,我蛮喜欢,如果有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事情,那就两顿。不过就是此书翻译有点装,拗口。
  •     或许这依赖当事人的通信和笔记来呈现的历史,才是真实的,而那些读起来毫无断裂的史学,都是源自后人全能视角的重构。美国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拥有一群天赋过人的奠基者,虽然他们在建设这座叫做美利坚合众国的大船时,并不自信他们最终能航行多久,航向哪里,因为除了遥远的希腊和罗马,人类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共和国的例子给他们借鉴。他们当时内心充满了迷茫,就像在签署独立宣言后一位大陆代表的玩笑话——我并不知道明天会如何,但是这个签名足以然后我等上绞刑架。然而受上帝眷顾的美国人,沿着奠基者们绘下的蓝图,终于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奇迹。就像托马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发表50周年纪念会上所说——人类的大多数并非生来就背着沉重的马鞍,而人类之中穿着马靴、配着马刺、准备驾驭大多数的少数幸运者,也并非上天选定的。
  •     人生的事没有对错之说,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历史是偶然的还是必然呢?将来是偶然还是必然呢?还是活在精彩的现在吧。
  •     换了个译名,加了很多彩图,名作又出了第二版。本书获得普利策历史著作奖,雅俗共赏。复杂的枝枝蔓蔓的历史,以几个看似不关联的事件串起来,并非一般历史著作体例,但是很有故事性,值得学习。立论平稳,独特之处不多。
  •     这本书对政治思想的处理太粗略简单了,但作为一本历史书,仍然提供了非常多动人的情节
  •     史料和阐述,喜欢语气克制的评论。
  •     赴美留学或旅行的同学,可做了解历史,增长见识的一读。甲骨文系列真心不错。
  •     通过对小切口的深挖细剖,作者试图描摹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面貌、重大决策的出笼背景以及相关人物的态度思想,问题在于,第一手的原始资料的直接呈现太少,占主导内容的是作者本人的各种主观推测,所以读者在历史严谨性上要持保留态度,不能完全当真。
  •     新译本更正了书名。细节翔实,叙事生动。好书
  •     内容不错,书的体例略怪,主要内容是建国后,华盛顿、汉密尔顿、杰斐逊、亚当斯、麦迪逊几位国父的分歧与友谊。
  •     从前接触美国史比较少,这书挺不错的。黑奴问题的沉默才是最重要的啊。
  •     好看!
  •     无可置疑的杰作。虽是从六个细小切口入手,然所涉及的都是美利坚共和国早期的大问题。文笔易读但不刻求诙谐,译笔晓畅而不故弄玄虚。
  •     终于读完了。展现了缔造世界第一个共和国的那些人。读完之后大体上明白了高晓松所说的“谈出来的国家”。很精彩、很细节。唯一的缺点是翻译得大块了,读起来很吃力。
  •     建国阶段,国家机器运作的原则与妥协,独立战争领导人一代的政治家风范,非政客所能比肩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