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札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5
ISBN:9787563331901
作者:朱青生
页数:195页

章节摘录

  大学的意思和性质  作为一个学生,大学阶段在做两种预备:  其一,预备做一个高水平的人。因为你们已经用你们以往的努力证明你们是人群中的优秀分子,所以许多人都期望你们给我们大家带来利益。民众“遴选”出你们来到大学里深造,因为他们以为大学可以提供”高等教育”标示的教养,教养使人高尚。如果大学把学生训练得很会榨取和利用他人以达到专门的目的,那就不会冉有大学,只有特务培训中心。大学也不能成为教会或艺术家工作坊,以坚定你们的信仰或开发你们感受力(欧洲大学曾从教会开始而终于分离)。大学只能依赖科学以会同你们的理性,一面在方法的保证下使你们成长为有理性的人类精英,一面吸收着你们巾的最优秀者继续巩固大学这个科学的本营。  其二,预备做一个强有力的人。田为你们会在知识最集中的地方,在教授的引导下、同学的激励下,从图书、实验和实习的培养中拓展思路,掌握方法,熟悉于段,对某一门专业有系统的了解,当然还包括接受方法,知道自己怎样去继续了解和掌握专业的训练,据此方能不断把握专业的进展,在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的一个教学单位的情况总在不断改善,目标不会改变;专业卜,毕业的学牛个个马壮兵强。  预备也是有限度的,有些东西,大学不教。比如你今后怎样克服同事而获得权力.你怎样用有效的手腕去应付社会的阴暗面。教了也是纸卜谈兵,留待你们毕业后在人生中体验、把握。学期短暂,人生漫长,因此在大学中就要了解什么是大学的性质,要从它的特长中去听受讲座.参与研讨,投身实习,积极思维。有几个原则是不应该忘记的:  1.开张心怀。为大任筹划准备,广选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课程(不是指数量,而是指幅度)。  2.审慎周密:掌握周密实在的方法(特别注意进入优秀教授的亲授范围,参加研讨课和科研项目;听课常不能深入)。  3.清晰判断:对问题明确掌握,尽量收集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研究材料,对比、分析、思索,作出独立的判断。  4.谦逊:不要一旦发现别人学问的缺点,就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方法永远在自我更新,材料日有所增,学科自成规律,科学中没有天才。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我曾经或将要同你们面谈。  最后,你们会认为我本人不是一个人生的榜样,作为一个教师汉有身体力行,以实现个人在社会上现实的价值,而是非常明显地对权力和金钱迟钝,并有有意回避之嫌。我想向你们说明,这正是我现有的职务决定的。在大学里执教.就是科学运行的操作者,和同行反学生一起,从专业的角度,差循科学的方法,为人类理性的保证——大学活动而劳动。社会地位的高低同我的思想程度的高低毫无关系,收入的多寡同我学术工作价值的多寡毫无关系。今天,我踞此教席,我的职守与社会上一个成功者的标准也没有什么关系。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席而去,正是因为我还在这个席位之上,由于大学作为科学的保证的性质,所以你们才收到这样一封信。这封信不是出自我一时之意见,而是出自大学中的一个职守的理性要求。            关于提问  因此,提问就至关重要了。  提问不仅有学问中问学求知的动机,还有对课题的设置和解决方法的追寻,更有对精神成长的一种怀疑、辩驳和创造的积极鼓励。  1986年在中央美院,1989年和1997年在北大,我试着用每人提10问作为期末考试的方法来鼓励同学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有几个评分规则记下供你们在  每日提问中参照:  1.可以在一般的工具书或教材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无价值(不得分)。  2.不能由现有的研究基础加以处理的问题不是科学问题(要能有意思,但在科学研究的范畴内无价值)。  3.经过反思的问题(自我问难,反复思考过的)对你个人有价值,同时也反映你的学术基础和理论能力(得分)。  4.经过反思,而且因为此间而对问题清除(一问而使许多局部问题被超越)或升级(一问而使问题中他人在另一个层次上思考),得分,只要能在学生的—般程度上提出一个这样问题就可得到满分。  以上的这几条评分标准实际上反映丁提问的3种方法。  疑问:如评分标准中的第—种,口的是寻求知识。  质疑:如第二、三种,目的是寻求问题。  怀疑:如第四种.日的是寻求观念。观念就是对世事人生的观点和见识,人情练达,直指本性,就是从怀疑始。当然这已经超出厂科学提问的范畴。  刚才的评分标准中第一种问题不得分,并不表示这个问题无意义,而是要求个人精勤自为,披览搜索答案。问题虽有深浅,但是没有问题比“有疑而不问”更愚蠢!  当然,这样的提问还不是科研的真正问题——课题,因为课题要有基础(一般会要求硕士沦文来完成)。这与我们的提问练习不同,对于课题设置的练习是本学期研讨课的教学目的,再说。             关于科学的局限  文科分为社会学和人文科学两种,大约可以比作工科和理科的区别,但是实际学科结构要复杂得多,是因为所谓文科者,是将研究者“人”自身也部分和全部地同时作为被研究的对象。  社会科学是指对人的现行活动(历时的)及关系(共时的)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这些问题的现实存在并不是时态上的,可能是过去遗留的(历史上的),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还可能是预先筹划的(预测的)。研究的目的是为理清现象、分析因果、设计对策、解决问题,社会科学自19世纪以来发展极快,因为国家政府和社会利益集团需要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成果以及社会科学家的智识和技巧,  人文科学是指对人的自我迫问(人/我从哪里来?在干什·么?到哪里去?)而生起的现象及观念的认识和研究。这些现象和观念常常并不实有,就是说不具备成形的现实存在。(这里的存在指有形存在),是“无有”的。它是人类自我追问的结果,因为有了问题,才有了被问题问出来的对象。意大利人、美国人称之为“人道”或“人性”,德国人称之为“精神”,还有人称之为“心灵”。诸多的界定表明了人文科学的对象不町界定(不可名)性质,它是一种“无有的存在”。  一问之下而题生。人文科学就成为人类自我反省,自我认识和自我觉悟的理性方式。但是,无沦是问者或解释者都在被问问题中混入了自我,所以,问与被问的关系的设定,就具有了意志,具有了“因何、为何、“如何”(七何法之后三何)发问的自由。这种主观的意志和自由,使得人文科学的规范和实验手段(试验和测学合法性的怀疑,只不过为这种怀疑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如德国的Schiel首先将J.SI.Mill(穆勒)的 moral scuence(道德科学)译成C.eisteswlssenscheften(梢神科学),后来由Dilthey整理解释为与自然科学并列的方法和知识领域。  科学的方法基于人的理性中算计部分,与思想并存。在西方思想史上,到了实证主义时期,对哲学的科学化努力,使希腊形而上学(意为用基本原则追求根本原因)的传统与科学分裂。哲学上出现的以经验和实验为根据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为分析哲学[对可以科学化的思维方法及其“度’(程度和限度)的算计L但是,人的思想本来不必要根据,而是出于意志,指向信念(在宗教中归向信仰),即使是世界上不存在,过去和将来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也可以进入思维。而因人提问或由人思维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变现为艺术、哲学、历史和语言现象,才成其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对于这些对象的研究就是人文科学,所以分析哲学确实如其所望,不再是纯粹的思想,而是关于思想的一门人文科学,在它之外,人类的思想依旧对无尽的宇宙和永恒的沉寂心驰神往。  有些学者按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对于I’umanesimo(“人的”,相对于神的)规范在英语学术界的用法,认为没有“人文科学”,只有“人文学科”而不是神学的赞颂祈祷、忏悔和信仰(Humanities)。“人的”(一般译为人文)就是上述的艺术、哲学、历史和语言。但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史,关于历史的历史学,关于哲学的哲学家和关于语言的语言学和文学学则是各种科学。有一个逻辑的反诘,如果没有人文科学,何以有人文学科?学科的这字所指为何?而文艺复兴时期对艺术、哲学、历史、语言的理解不同于现代英语此词所指的意义,因为那时被当作学问做,是有规律和准则可依的科学。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实用)技术科学构成了今日大学的知识.这就是我们近年来为自己的学生时时指导的教学内容(具体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手段各门专业不同),但是,我今天是想预先提醒我的最年轻的同事、新同学们,仅仅有大学知识是不够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你们已经逐步了解大学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培养子弟的学校,不仅是施教者传授人伦准则和社会理想的组织,它更是一个科学的保证。所谓科学的保证是指人类的理性在大学这样一个系统中,根据理性本身的逻辑,自我生长,自我推展,自我检测,自我批判。

内容概要

朱青生,1957年生于江苏镇江。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学士)、中央美术学院(硕士)。之后,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85--1987),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1.大学的意义和性质
关键词:人性 自我发展 理性 科学 方法
2.关于科学阅读
关键词:目标 规范 基本信息
3.关于思考阅读
关键词:科学意义 读中思 读后思 不读思
4.关于外语
关键词:英语 外来语 母语
5.关于资料卡片I(引得卡片)
关键词:引得 主导方法 分类 分项说明
6.关于资料卡片Ⅱ(研究卡片)
关键词:形式 元素化
7.关于古文献全文数据库
关键词:国学 机械校对法 检索软件
8.关于提问
关键词:问题 提问
9.关于科学语言
关键词:科学论文 学期报告 科学语言
10.关于学士论文规范和硕士要求
关键词:学士论文 硕士
11.关于学术翻译
关键词:组合翻译 译场 规范
12.关于注释
关键词:注释六法 科学注释 哲学解释
13.关于术语
关键词:术语 词典学 构成
14.关于索引
关键词:可重复性 理解 全文索引 索隐
15.关于考试
关键词:考试四法
16.关于教师
关键词:职能 等级 知行合一
17.关于专家与学者
关键词:专家 学者 知识分子 判断
18.关于科学的局限
关键词:艺术 科学 理性 局限 追问
19.自我检讨
关键词:匮乏 怅憾 先天不足 前程有限
收信人跋语

编辑推荐

  经过艰苦的高考,我们迈入了理想中的大学校园。如何才能在这精英汇集的象牙塔脱颖而出,请来聆听一下北京大学教授的谆谆教诲,它能使你在最少的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信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书作者是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之一,亲切的语言、系统地讲解、生动的例子,使我们如沐春风,为我们提供了学好专业知识的一把钥匙,因此本书被誉为大学校园的"葵花宝典"。

作者简介

这是19封关于学术规范和方法的信,是一位大学教师解答自己的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针对的问题集中于如何遵从科学的规范和方法,完成大学作为理性保证的目标,建构并巩固自己的理性,同时认识并克服科学的局限,成为一个趋向完善的个人。信的写作历时4年,收信或质疑的学生也不固定,数年之间,或已远赴海外求学,或已进入社会工作,大多则至今仍在学校念书。其中很多人最初收信时刚入大学,如今已成为终身愿以学术为业的人。

图书封面


 十九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昨日读了北大艺术系朱青生老师的《十九札》,有些感叹自己本科的时候没有选修朱老师的艺术史,实在是颇为遗憾。读后的总体感觉是,朱老师虽为艺术系教授,书中的思想却颇具严谨的理性精神。尽管书中讲到的一些情况和方法,十多年之后再看,或稍不适用于当下的发展;艺术系学生的学术规范,亦与文学有些许不同,遑论社会科学与理科工科。但充溢全书的星星点点的灵感与妙思,以及朱青生老师对于学术的严正谦虚的态度,于我辈读来实在是大有裨益的。这里引用开篇的话,作为概况介绍。这是19封关于学术规范和方法的信,是一位大学教师解答自己的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针对的问题集中于如何遵从科学的规范和方法,完成大学作为理性保证的目标,建构并巩固自己的理性,同时认识并克服科学的局限,成为一个趋向完善的个人。信的写作历时4年,收信或质疑的学生也不固定,数年之间,或已远赴海外求学,或已进入社会工作,大多则至今仍在学校念书。其中很多人最初收信时刚入大学,如今已成为终身愿以学术为业的人。第一封信:大学的意义和性质关键词:人性,自我发展,理性,科学方法学期短暂,人生漫长,因此在大学中就要了解什么是大学的性质,要从它的特长中去听受讲座,参与研讨,投身实习,积极思维。有几个原则是不应该忘记的:⒈开张心怀。为大任筹划准备,广选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课程(不是指数量,而指幅度)。⒉审慎周密:掌握周密实在的方法(特别注意进入优秀教授的亲授范围,参加研讨课和科研项目,听课常不能深入)。⒊清晰判断:对问题明确掌握,尽量收集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研究材料,对比、分析、思索,作出独立的判断。⒋谦逊:不要一旦发现别人学问的缺点,就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方法永远在自我更新,材料日有所增,学科自成规律,科学中没有天才。前段时间去听Public Speaking的Final Presentation,有一个学生说:”Make sure that you pick one fun and random class every quarter.”我深表同意。每学期开学前,看着explorecourses上浩如烟海的各个院系有趣的课,总是不甘自己每学期只能上两到三门专业课。想想在北大的时候,学费多么便宜(= =),课几乎都可以旁听,不像在Stanford很多小课都不可以旁听的,那时居然还有过19学分的闲得长草的学期,想想甚是悔恨。听同学讲,Stanford的很多院系,越是基础的课程,越是由大牛老师教授,看了看我们东亚系,似乎也是这个样子的。这样的课程设置非常有道理,其实和综述都是由大牛学者撰写一样。想想大家待在Stanford,短则一年,长则五六年甚或更多,该是好好珍惜有这样的上课的机会,否则毕业工作多年之后再回想,肯定会后悔当年没有多听些有趣的课。很多PhD不注重上课,觉得research更重要。很多master也不注重上课,觉得自己太聪明了,在这边拿A甚至A+都很容易,很多课的内容在国内的时候都学过,Stanford全是天才牛人,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时我觉得朱青生老师的“开张心怀”的建议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你觉得本专业的课对你来说收效甚微(尽管我仍然觉得这是一种非常狂妄的想法,Stanford的老师都是各种牛b,同样的课不一样的老师讲,会有很不一样的侧重和感受。不过我不清楚理工科是怎样的情况),大可以睁开眼睛去看看其他领域的课程,总会有很多新鲜可学的东西。很多人总是会用“handle不了,选别的院系的课要被虐”这样的想法来束缚自己的脚步,我觉得这种情况在美国人身上很不明显,我认识好多literature和CS double major的美国人,或是数学和音乐double major的美国学生,非常佩服他们。比如我学文学,却很感兴趣CS,社会学,心理学,设计和ME的课程,也强烈推荐理工科的同学们选一些文学,哲学或艺术史的课程,一定会受益匪浅。Quora上有一个话题是:What are the best courses at Stanford? 推荐Stanford的同学们可以follow一下问题的更新,每学期选一门好玩的课是很有意义的,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比如一段奇遇,比如对于兴趣或人生的影响。“特别注意进入优秀教授的亲授范围,参加研讨课和科研项目,听课常不能深入”,读到这里我有些庆幸自己在学文学,我们的课都是5、6个人的小班,每节课大家都围坐在老师身边讨论交流,比起上百人的很像本科时期的其他院系的大课,更有研究生的感觉,在和教授以及同学讨论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碰撞,也是坐在台下听课,甚或看课程的video,所无法比拟的。谦逊是一种美德。很多锋芒毕露的天才甚是耀眼,不过我见过的很多学术领域的大牛,商界大佬,政界显贵,看去却都非常低调平易,也许是年纪和成就到了一个高峰的缘故,不需再有那样的年少轻狂和掩饰不住的才华横溢。(脑中乱入了一句话:闷声发大财。。。)谦逊又不同于喊弱,喊弱的大牛大多内心对自己得意无比,谦逊是对对自身潜心的反思,以及对于对方真诚的敬佩。第一封信,我只摘录了这一段,朱青生老师还有许多关于大学的思考写在这封信里,十分有见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读。之后我会继续更新其他十八封信的书摘。那天看了一下自己Evernote里的to do list,blog这一分类已经堆积了很多想写而未写的项目,比如《古金兵器谱》、《余欢》和《蛙》的书评,几个动画短片的影评,日本和古巴的游记,以及我酝酿了很久的金庸系列,情感小论坛系列,每日一歌系列,日本电影推介系列,欧洲文艺电影推介系列,都因为自己的怠惰和所谓忙碌一次一次搁置了,甚是惭愧。现记在这里,有空开始写。原文地址:http://www.asyanyang.com/archives/1972
  •     朱青生是师中典范。冷静的文字背后是火样的激情。一个以友朋身份娓娓道来学术的真昧的教师是中国罕见的。加上他训练有素(海德堡出身)的思维,再加上他绝佳的语言想象力,同类的短篇引论中,无出其右。朱青生先生自始至终对自己的知识人身份有着高度的自觉。不谄媚,不妄语,不自卑,带着批判的眼光审查世界,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地定位学者的功能和方向。如果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学者能够做到这点,学术的复兴指日可待。
  •     刚刚开始做学术的同学,非常有必要去看看,以便了解做学术的一些基本(西式)规矩、方法是怎样的。而这些,正是我们当下中国做学术中非常欠缺的,老师缺,学生更缺。当然,由于本书主要是介绍基本方法,回答学生中一再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若想看到特别出新、出彩的东西,就不能报太大指望。文字有些硬,句子受翻译体影响很大(朱先生是德国的博士),一些重要句式往往超长,定语、介词很多,我常常要重读一遍,才能搞懂句子的真正意思。当然,紧致的词语逻辑,使得他的论述非常严密,环环紧扣。但我个人以为,小文章(书信体)谈严肃问题,或许可以再放松些,这样恐怕会让人更容易接受。整个论述,似乎一直浮在一个中间尺度,当然,比我们常见的、以宏大尺度俯瞰世界的中国文人学者的文章,踏实具体了很多,但似乎少了一些故事,一些有温度个性化的感悟——按照建筑学专业的说法,少了一些近人尺度的东西。基础方法如果能结合一些具体细节,是不是更能印象深刻呢?不知推崇它的同学们是怎么看这本书的?是当教材来用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大一上朱青生的课时读的。。。
  •     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家、职业人之流会越来越多,因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或不再能够对知识进行“垄断”。这要求教师去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从专家到学者。所谓学者,好学者之谓也。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致就是后现代教师的终极追求。当然不仅仅是教师,包括所有现代人,也只有孜孜以求地学习,才能不断适应这朝夕瞬变的时代。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永远进行时的进程。#壹陆掃葉#14
  •     大学:理性的保证
  •     艺术类学生科研必读
  •     读过一遍感慨先生对于做学问的严谨,求是。书是书馆借来的,但真要买一本私藏。
  •     @猪小魅 ,推石头手册!
  •     信尚尚老师的推荐。很有启发性。
  •     娓娓道来又循循善诱。良师和益友。
  •     学术!
  •     大略扫了一眼。资料卡片:1.目录卡片2.文本卡片。(索引项,作者姓名项,文献名项,出版社与出版地项,出版时间项,主题词项,)提问的三种方法:疑问,质疑,怀疑。(寻求知识/问题/观念)
  •     朱老师的这本书其实是他给北大学生十九封书信的集锦,里面讲到本科学习的目的为修德修能,本科毕业论文(专业知识、相关知识、课题领域的理解)与硕士毕业论文(能对课题做综述和批判)的不同,北大教师的职称分别,既给人启发,又坚定了我心中的很多想法,在此之外老师的自身经历,比如对学校开设托福班的提议和进入北大还孜孜不倦上学的精神,令人感动,没有朱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亦没有今日的元培学院
  •     科学与思想 艺术与理性 科学写作和艺术创作 科学阅读和思想阅读
  •     不适合一般大学生,适合考研论文什么的学生。而且有点老旧,读了没有什么感觉。
  •     男神不解释。21岁生日那天男神签了名,请我喝黄酒,然后喝醉了,哈哈
  •     刘平老师嗷嗷
  •     读完后质疑自己大学生身份…… 别人家大学原来是这个要求的。
  •     挑了几个目前比较关注的方面读了,带有思考的读,有些观点很赞同,有些观点很新,解释了一些我的困惑。以后遇到问题了会继续温故的。
  •     好老师
  •     我提倡对中国现代汉语关键概念(尤其是抽象概念)进行“四面切法”。一切其译义:西文原文;二切其典义:希腊罗马的词源;三切其释意:佛教汉语和梵文原文;四切其诂义:汉字的字源和古文献中的训诂。四面切齐,就可以成为思想的大殿的基石,如果学外语以此为归根,何患中国现代不出思想大家?学问大师更可翘首待之。
  •     书读的很快,看完感慨良多,既为朱青生的热情,也为自己过去浪费时间的岁月,也为自己未能在大学期间能得一良师以致今日仍旧糊糊涂涂。书中读书卡片的内容具有操作性。
  •     对工科的学生比较实用吧
  •     同样作为导师,我和学生的交流模式完全不一样。
  •     朱老师秉持着一位人文学者该有的素养,在书札中给学生作了关于如何学做学问、学做人以及学问的制度问题等多方面的讨论。特别是对于如今教育系统模式的一些忧思,值得思考。通篇读完受益匪浅,而且多篇书札可在未来反复阅读,以在未来的学习中成为指路的明灯。当然,我也不仅惋惜没能在大一读上此十九篇书札,倘若在当时能读上,在很多方面能少走一些弯路。
  •     万世师表、规范、脉脉温情与理性之光。——知耻而后勇,定将随着老师的脚步,做一个寻道者。
  •     关于论文、关于写作方法、关于选择读书,十九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     读的越多越深感自己不适合搞学术
  •     从高中到大学到底需要做哪些行动上和思维上的转变?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学校。科学对于大学而言,分量到底有多重?
  •     大学老师说:“早读早受益”,的确是。
  •     大师风范,贯通中西,科学和艺术的严谨阐述。看到不同的章节,也逐渐开始问自己是否真正地在做科学研究,是否真正地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对于立志于学术的人来说,看这本书会很有共鸣。 想起大三还是大四的冬天,某日在燕南园与朱青生先生相遇,当时他有学生和同事相伴,我喊了一句“朱老师好!”朱先生对我颔首微笑,我当时觉得还应该说点什么,但是可能被朱先生的气场所震慑,想了很多,但是最后说出口的是“我上过您的课!”却也说不出更多的来,朱先生也只好浅浅一笑,转身与身边的人离开。现在想起来,脸上辣辣的。
  •     一位大学教师解答自己的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
  •     读的是作者的态度,想学学如何当个好老师。至于内容,新的不怎么多。
  •     《关于专家与学者》一篇较佳
  •     觉得这本书应该和大学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到家里
  •     有些东西很有见地,有些则感觉过时了
  •     五分力荐。随便感受下北大艺术史教授朱青生写给学生的书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随”有二义: 一是追逐欲望,对自己的向往和行为没有反思能力;其二是自己不能思想,以他人的思想支配自己,最后受制于某种信仰、理想、精神或理论,丧失自我的批判力,在时势之中为潮流所裹挟
  •     当老师真不容易呀
  •     应该多一些这样的师长,适合初入大学校门的人。写的是关于论文-大学-学业等方面的内容,对我而言更要积极进取学习新知识,有更高的追求
  •     “我把自己的见识、方法挟其怅憾,变本加厉地传给学生,希望20年后,你们这一代在我今之年可以成事,这就是我对教学投入的隐情。”
  •     情真意切,都是干货,居家旅行阅读刷论文必备之手册!
  •     一边看一边后悔没有在大学时看到这本书。但在当时恐怕也不会真正读懂。现在已经无法再走到学术的道路上,可能就是因为再也无法到达,所以心向往之。 朱先生平和的心态,亲切的口吻,严谨的治学态度,训练有素的科学方法,让人心生敬佩。 越读到后面几封越觉精彩。有几篇让我想起《学术与政治》。
  •     老土,与我无关
  •     应常置案头,读了这本书,觉得四年本科确是废了。虽然有一点小缺憾,朱先生中文文笔不是特别好,而且有些地方有错字。然而其对学术的大的思考和规范的严谨要求,尤其是对人文科学的解释,实在是醍醐灌顶,其价值对我来说是无量的。
  •     读与思的小文。如何制作研究卡片,值得借鉴
  •     但求恳切
  •     诲人不倦
  •     传道授业解惑
  •     朱老师要顶!d=====( ̄▽ ̄*)b
  •     太富哥曾经推荐的好书。真的很有深度。 语言(希腊、拉丁语是西语的源头,用外语治国学,语言四切) 学术(每日十问,科学语言不同于评论,“我们不爱荷兰猪”) 卡片(引用规范) 孔子当主持的时候,讲的可不是家乡方言,而是优美的”雅言”。(2015年4月27日 8:33:08 晴 )
  •     有书评说:冷静的文字背后是火样的激情。很赞同。偶然间看了两集朱老师的公开课讲艺术史,特别深刻,特别喜欢。本书的字里行间,虽是非常严谨的科普,但是确倍感温情。
  •     不会好好说话的典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