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托斯卡纳的阴影中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14076717
作者:青锋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相比起来,中国人要现实得多,我们从30年前就开始改革开放,今天已经是一个市场经济大国,而且我们也没有那么多人信教,与俄罗斯人相比,我们离乌托邦更为遥远。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CCTV大楼的乌托邦特色才会没人注意,称赞它的人说它技术先进,造型新颖,批评它的人说它浪费技术,造型可憎,可是它的乌托邦特色却完全被忽略了。而在我看来这一方面远比技术和造型更为重要,技术从属于目的,造型也从属于意义,这两个方面都与建筑所要塑造的生活有关,而这正是乌托邦所代表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本文并不是想要给CCTV大楼摇旗呐喊,但如果我们连它最重要的部分都忽略了,又怎么能够正确地评价这个建筑呢?无论是把建筑等同于金钱还是形式的观点,都是片面和幼稚的。不考虑建筑的道德意义——如何启示一种理想生活——所导致的结果是建筑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疏离,我们将无法分辨好的或者是坏的建筑。 乌托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提供了一个理想标准,而只有参考这个理想标准我们才能够衡量其他不够理想的东西,评价它们的价值,就好像我们有了一个健康的标准,才能够以此衡量哪些状态是不健康的和需要治疗的。因此没有乌托邦这个理想作为标准的话,就很难对现实做出好或坏的评价。很多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是,在这个抛弃了乌托邦的后乌托邦时代,我们确实失去了评价标准,由此导致的是混乱和方向的迷失,对CCTV大楼的片面评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混乱和迷失不容忽视,相比于库哈斯的怪异建筑,它是一种更本质的疯狂,是它而不是库哈斯在创造着疯狂的城市。 北京正在雄心勃勃地把自己塑造成为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所以请来了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师,但实际上北京的一个地点早已经证明了这个城市已经不逊于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国际化大都市,这个地点就是海淀区双安商场外横跨北三环的人行天桥。

前言

在该书中,作者对建筑的情怀和谦卑不言自明。对他而言,绝非简单地解释少许几个建筑现象,而是在讲述每一个建筑“故事”的过程中,完成从敬畏到愉悦的转换。这些文章是评论,更是自白,它们记录了作者如何尝试着在建筑的阴影中展开故事的情节,讲给身旁愿意驻足的人听。它对读者的强烈震撼是,促使人们想到,笼罩在读者心头的阴影来自于穹顶巨大的尺度,它意在体现上帝之城的光辉以及城市的荣耀。耐人寻味的是,尽管青锋的导师伊安•怀特教授曾经告诫他,任何一篇文章中都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我”这个字,因为这会让文章的客观性减弱,沾染上个人偏见的气息。但是直到现在,面对这一要求,他也常常无所适从,最终不得不背离导师的忠告(这篇短文即为明证)。或许对建筑做出客观确定的解释是青锋力所不能及的。他坚持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用自己积累的素材编制不同的建筑故事,我们就有可能拥有更多的阿尔伯蒂以及更多的咒语。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意义的话,也许就在于此:用几只画得异常拙劣的螃蟹,刺激人们拿起自己的画笔。

内容概要

青锋,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学士与硕士学位,2009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从事西方当代建筑理论研究;2011年至今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讲师,研究领域为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评论、建筑教育等

书籍目录

学院派的重生
墓碑
建筑评论的“合法性”
书评:《恺撒的历法——古代的时间与历史的开端》
玉林南路3 号11 栋2 单元7 楼
书评:《罗马之眼:艺术与文本中的视觉和主体》
乌托邦里的建筑师
疯狂的城市
后奥运时代的梦想
A.W.N. 普金的两种功能主义
传统与文明
乔弗瑞•斯哥特对“伦理谬误”的批判
写给建筑与艺术协会的同学们
读胡慧姗纪念馆
当代中国建筑师中的“厚”现实主义倾向

编辑推荐

《在托斯卡纳的阴影中》编辑推荐:1、该套从书是中国出版界第一次系统性地关注并出版中国当代建筑思潮之发展的评论性文集,主题内容围绕当代建筑发展的现实问题展开,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2、当代建筑思想丛书的作者均为建筑专业出身,均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立的思想观点和扎实的理论基础。3、专业的态度,中国的视角让观点和内容具有了理性精神和成熟性思考的特质,能够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4、最理性的声音:所有评论者均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立的思想观点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最成熟的批评:所有评论者均是建筑界专业人士,属于内行评论内行;最中国的视角:所有评论者均具有国际视野,并以当下中国的视角进行思考;最具建设性的参与:所有评论者均坚持批评是更好的改进的态度,以从技术层面解决现实问题为根本。5、喧嚣过后才有理性,批评之后才能从容。中国出版界第一次系统性地出版当代建筑思想评论丛书,呈现当代中国建筑界最理性的声音,最成熟的批评,最中国的视角和最具建设性的参与。

作者简介

《在托斯卡纳的阴影中》试图延续阿尔伯蒂的名句中所蕴涵的那种崇高感,以此表达对建筑与建筑师的尊敬。书中的内容试图解释少许几个建筑现象,进而完成从敬畏到愉悦的转换,记录了作者如何尝试着在建筑的阴影中展开故事的情节,讲给身旁愿意驻足的人听。


 在托斯卡纳的阴影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记得几年以前,我与老婆去佛罗伦萨朝圣。我们半夜抵达,一大早就起身去看大教堂。拿着地图在密集的中世纪街道中穿行了一阵之后,一转角,大教堂的穹顶突然出现在小巷尽头。“(它)高耸在天空之上,如此巨大,足以将所有托斯卡纳的人民置于其阴影之中,”阿尔伯蒂的这句话随即浮现在我的头脑中。自那以后,我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四处传播这句话,仿佛这是一句源自15 世纪的咒语,被自己心甘情愿地领受下来。这句不断萦绕在我心头的话出自阿尔伯蒂1435 年出版的《论绘画》(De Pictura )一书。在意大利文版本的前言中,阿尔伯蒂申明,将此书献给布鲁内莱斯基——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的建筑师以及透视画法的先行者,并且用这句话赞颂布鲁内莱斯基建造穹顶的伟大成就。“天空、托斯卡纳、人民、阴影”这些词语的魔力在于它们所唤起的“黑暗”的崇高感(sublime)。康德以三大批判搭建起来的宏伟哲学建构(architectonic)为崇高感提供了深邃的阐释,而阿尔伯蒂仅仅用一句话就传达出这其中的复杂情感,这也许就是卡尔维诺所阐述的“轻快”的魔力。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他引述了一个有趣的中国故事:国王给庄子十年的时间画一只螃蟹,但是他一笔未动,在十年的最后一天,他拿起笔来,只一笔,螃蟹就画成了,完美至极。对于我来说,像偶遇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这样的情景才是真正被建筑所打动的时刻。在那一刻,建筑、文字、建筑师、哲人、朝圣者都融合在一起,布鲁内莱斯基、阿尔伯蒂、康德、卡尔维诺这些伟大的身影仿佛就在身旁,体验、文字、逻辑、目的,所有的一切突然之间各归其位,多年的蒙昧似乎即将被光明驱散。这一历程就像庄周的绘画一样,长路漫漫,最终的愉悦也仅在一瞬之间,却美妙无比。从某种程度上说,感受建筑的过程类似于体验崇高感的过程。一开始面对一个特别建筑场景,会感到心头被某种东西所占据,或者说是被它的“阴影”所笼罩。虽然模糊地意识到这里可能有某种特别的品质,但是此时还并不清楚这种东西是什么,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对于那还未可知的,但却震慑人心,甚至是令人臣服的品质,人们感受到的不是愉悦,而是“敬畏”,因为其魅力而尊崇,也因为无法理解而恐惧。此后,观者开始努力寻找理由来解释这一建筑场景,通过理解来消除恐惧,在这个时候,她(他)之前关于建筑的所有认识可能都会在潜意识中被调动起来,各种文字、图像、经历、感触蜂拥而至。幸运的话,某些因素巧合般地交织在一起,与面前的建筑场景相互交融,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图景由此展现,它可能没有完整的前因后果,但是却有明晰而动人的故事情节。人们由此想到,笼罩他们的阴影来自于穹顶巨大的尺度,它意在体现上帝之城的光辉以及城市的荣耀,而支撑这一杰作的是委托人的虔诚以及建筑师的技艺与创造,而在此背后,是他的成长、磨砺、辉煌以及衰亡。如果这些都可以被合理地解释,那么恐惧感自然不再那么强烈,人们会因为战胜了不可知而感到欣慰,也会因为阅读动人的情节而感到满足。崇高感的愉悦由此产生。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这本小书被命名为《在托斯卡纳的阴影中》,它试图延续阿尔伯蒂的名句中所蕴涵的那种崇高感,以此表达对建筑与建筑师的尊敬。而书中的内容不过是试图解释少许几个建筑现象,进而完成从敬畏到愉悦的转换。这些文章与其说是评论,还不如说是自白,它们记录了作者如何尝试着在建筑的阴影中展开故事的情节,讲给身旁愿意驻足的人听。数年前,我的导师伊安•怀特教授曾经告诫我,任何一篇文章中都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我”这个字,因为这会让文章的客观性减弱,沾染上个人偏见的气息。但是直到现在,面对这一要求,我也常常无所适从,最终不得不背离他的忠告(这篇短文即为明证)。对建筑做出客观确定的解释是我力所不能及的,好在这也是我并不愿意去做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用自己积累的素材编制不同的建筑故事,我们就有可能拥有更多的阿尔伯蒂以及更多的咒语。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意义的话,也许就在于此:用几只画得异常拙劣的螃蟹,刺激人们拿起自己的画笔。这本小册子中的一些文章曾经发表于《建筑师》《建筑史》《设计与研究》《南方都市报》等杂志媒体,收录进本书时有所修改。感谢相关杂志社、报社与出版社对本书的支持。
  •     买这本书,貌似是因为看了青峰那篇《后奥运时代的梦想》。我本来看书就是没有什么目的性的,买书更是,想起看的时候,大多已经忘了当时买书的目的了。。。这本书是文集一类的合集,10几篇的文章,如果不喜欢花钱看书的话,大可照着目录在网上看全这些篇的文章。建筑艺术,在我的头脑里,是种奇怪的艺术形式。“艺术”这玩意,大抵都是感性的,而且在这个个性张扬的年代,“艺术”似乎越来越私人化或者圈子化。而建筑艺术却是一种凝聚着严谨的理性的感性思维产物,即要符合严禁复杂物理特性,又要表现出社会/人文关怀,还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我印象中的建筑大师,应该是异于大众的异类吧:)青峰这本书里充满着浓厚的哲学意味,不仅仅是建筑哲学,或者说,建筑哲学,本身也是一种哲学。比如”建筑的本质无法通过语言来传达,概念解释只能导致扭曲,唯一可以接受的是去看,去体验,去感受,而不是说或者写。“也许,正是这种哲学式的思考,产生了建筑艺术。。。书中很多内容还表现出了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不论是双安边上的过街天桥,还是对央视大裤衩的解读,或者是胡慧姗纪念馆。也许,我们身体的建筑并不是冷漠无情的,至少里面包含了设计者的感情和思想。。。。
  •     读完过后有feel的几个关键词。乌托邦。自由。总体目的论。不确定性。处理现实。如果说把这些关键词串起来大概构成了我对这本文集的印象的话,那大概是:青锋是这样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学者,他坚信总体的目的论指引建筑师在雕塑、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与建筑构成的整体中不断探索,互相借鉴,不懈追逐那个尤其是在多元化的今天更加难以确定的终极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师应该以一种“处理现实”的勇气,利用自由这一开放的条件——但不是把自由当做唯一的目的,那只会导致盲目——进行实践,同时他不应该忘记自现代主义以来的乌托邦梦想给人类带来的激情与勇气。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乌托邦式的建筑思考,总体功能主义的回归,中国建筑师的厚现实主义倾向。很值得深究的一些问题,受益良多。
  •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抔提,建筑师也许是有责任与抽象作斗争的人,有时却成为了抽象的帮凶,谢谢青峰老师点播
  •     阿尔伯蒂的开篇,建筑现象的源泉与敬畏。
  •     文集,笔者的文风不错。
  •     作者读过很多书。理论逻辑清楚,不错
  •     跳过艰(ku)深(zao)的部分读的
  •     美观、坚固、实用,只有第一个词是用来讨论的...
  •     个人认为青峰还是很有才华的,这本书读是他在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的集结。本人读的很慢,但足可见其理论功底深厚。
  •     在读的过程产生了很多疑问。
  •     居然看到了桥上书屋
  •     文章短小精悍,适于补课
  •     如果说同系列的“扎根”是对个体精神意识的反思与讨论,这本相对来说会更偏向与社会性的精神意识的反思和讨论。
  •     感到一种温和的、循环的观点,或许是没有观点,陈述了许多 建筑中无多的思考过程 与 人类共同的思想历程的关联性,没有给出更多,他们说理论是一种猜想和预测,而我们不能总嚼饭,不下咽
  •     读起来很牛逼,读完却觉得毫无收获。没直面现实的勇气,只有在书海中沉沦。
  •     名字比较走内心啵,总体内容不错
  •     建筑也可以被温柔地谈论
  •     拨云见日,又大雾忽至。只能感叹读的书太少了。现在发现文本确实比图片更有力量,见过那么多参考图片,确对各种主义渊源知之甚少,惭愧惭愧。
  •     码字太喜欢绕了...看起来很有信息量,其实没什么鲜明的观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