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10
ISBN:9787301031322
作者:陈岱孙
页数:267页

内容概要

陈岱孙(1900年10月20日-1997年7月27日)中国经济学家。
1900年10月20日(清光绪二十六年),陈岱孙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府闽县螺洲(今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的书香世家,祖父陈宝璐与其兄长陈宝琛、陈宝瑨均为进士。
1915年,陈岱孙考入美以美会在福州开设的鹤龄英华中学,1918年考入清华学堂。1920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赴美,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士学位(1922年)、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4年)和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1927年回到中国,任清华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陈岱孙改任北京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1997年,陈岱孙去世,享年97岁。
陈岱孙的经济学著作有《经济学说史》、《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 : 若干主要学说发展论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等。


 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篇文章,算是我上“《资本论》选读”这门课程的一点随想,感谢这门课所指定的教材是陈岱老的这本书。他给我的行文提供了清晰的西路。1.“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之争上学期一直在学《资本论》选读,相比《政治经济学》这门大课来说,《资本论》选读的受众面就很小了,当然其深度就更进一步。一学期下来,对于我来说只能算对马老爷子的理论有了一个粗糙的理解。以致至今不敢轻易去动《资本论》三卷,深感自己在读书方面功底太浅。回到成都,在家里待了多日,闲来无聊,于是泡上一壶高山茶,看看许久没有碰过的电视,乱想一些事情。坦白的说,马老爷子的理论不是我想的诸多事情中的任何一件。前几日,和友人聊天,无意间也聊到了他老人家,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算是对自己的判断有个交待。我不知道这个结论是不是比较普遍化,即:马克思主义的这套理论是非常精妙的逻辑体系,但是放在现实生活中用处太小,经济社会结构的演变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实在是太过飘渺。特别是对于那些中学生来说,在学术的道路上(暂且把应试教育也算学术吧)一开始就接触这么宏大的理论,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假若按照《资本论》本身的行文逻辑,马老爷子的那套理论其实就学术深度上并不困难。对于理解现代人类文明的转变——通俗点说西方世界的兴起——算是一个比较容易上手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一种目标和愿景,如此看来,老马的这套理论恰恰契合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可是,这套理论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种误区,进一步来说,而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可能把这一缺陷放大了。简单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基础之上,当然我们的教育体系会告诉大家,马老的思想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那么这三套理论究竟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如果不了解这三套理论,如何去理解马克思对这三套理论的批判?进一步,如何去理解马克思在批判后重构的历史唯物主义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不明白马老爷子的理论是建立在想古典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的,那么直接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去攀登空洞的、虚无的空中楼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现状的评述点到为止,这种教育体制的后果我不想发表太多的想法。最近几日想了想这种教育体制的缺陷,然后把这种缺陷和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某些方法论层面的争议结合到了一起。西方经济学完全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以此为中心构建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似乎”从一开始就抛弃了“个人主义”,而是从“整体主义”的视角去理解更为抽象的社会、组织、阶层、制度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理解是国内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和学者的普遍观点。但这种理解真的是正确的吗?“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对立,为什么不能看做是以往的苏美和当下的中美意识形态对立的产物?2.所谓的“实用主义”当今中国教育所要解决的一种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些受教育的学生今后的出路何在?这不仅仅是每一个学生所关心的事情,更是他们背后的家长们的烦心事。在这里的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都不在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形态。他们纯粹的、唯一的仅仅在考量自己今后一辈子的规划,以一个社会旁观者的角度在谋求未来的幸福:而这些幸福往往是物质上的金钱、地位、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等等。这个目标本身无可非议,毕竟在获得如何的精神食粮之前,物质的满足是必需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万恶”的封建主义中国用科举制保证了读书人的这套基本物质需求,用政治地位作为诱饵去引领学术(虽然对学术来说不见得是好事)。在顶多十几年前的中国,大学,甚至中专都能包分配,前途无忧使得当时的大学生更有精力去做一些学术。如今,大学已经变成许多学生逃离社会的最后乐园,一方面在大学里面学得的东西放之社会百无一用,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竞争力开始逐步下降。自身素质的下降加上中国经济社会对高等人才需求的乏力,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俨然成了前两年的一个热门话题。这里面,首当其冲的是教育内容的问题,比如说高校的政治课,比如说我前文提到的马克思。这些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空中楼阁。从实用主义的方面去讨论,其实很简单,像烹饪学校学出来的大厨、技校出身的高级技工的职业前景都还算不错。这些看似庸俗的知识,马克思无法教给我们。与人沟通的技巧,团队合作的精神,马克思也无法教给我们,但这些却是在无论任何社会里面生存的必备技能。反过来说学术的问题,真正的学术精神,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态度,中国高校里面的学生,有几个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呢?拿各大高校所鼓励的“暑期实践”来说,看似是践行学识,实则是靠校方和家庭的关系做结伴旅行,真正收获的东西很少。如果没有一种“个人主义”,是很难扭转上面这些状况的。3.个人视角主义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提出了马克思与想西方主流方法论之争的问题,在第二部分,我提出了现阶段中国教育缺乏“实用主义”的问题,两个问题看似没什么关系,其实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联系。换句话,我想解决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教育搞得就挺不错的?为什么西方学界普遍采用的“个人主义”视角?如果个人主义有助于教育的提升,那么这主义的转变会不会导致中国学生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人身观价值观?其实对知识界来说,理论这种东西无非是来自思维逻辑层面的体系,是思想的产物。这套体系更多的要满足学者自身逻辑的一致以及逻辑与现实的一致。但是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现实对于单个学者来说过于宏大,学者所认识的现实是片段的,残缺的,这导致的理论的特殊性。二是思维逻辑的推演很大程度上需要相同的现实作为共同的起点,即假设,如果对假设存疑,那么理论的教学和传播就是受到很大的限制。针对这两个问题,西方学界对此的解决办法比较独特,他们绕开了这两个问题,转向了“个人主义”的教学方法,即:我坚信自己的理论是对的,但是我不能保证我的学生信服自己的理论。所以我不如把获得这些理论的方法、技术、技巧交给他们,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到自己的结论。如此,即不会误人子弟,又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把这种教育体系延伸下去,如果研究理论的方法、技术和技巧本身也存在缺陷,那么如何解决?到这一步,西方教育体系才真正打破了人与人之间思维的隔阂。因为他们看到了:任何一种科学性的问题,都存在着相比与人类思维更加客观的对象。我们只需要从描述和定义对象出发,就能避免方法上的缺陷。一切理论的推演都可以建立在不变的对象上,进一步,西方学界最终找到了这么一个完美的对象:个人。一切现实都可以从个人和个人之见的互动来发展出来,那么现实的总问题也就获得了得到最终确信答案的可能性。剩下的问题无非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从我自己的专业经济学来说确实是这样的,经济学的历史无非就是这么一段寻找对象的历史。当最终对象得以确立之后,西方经济学界才逐渐转向了方法的讨论。既然涉及到“个人主义”,那么西方学界的这种教育又是极为实用的。因为从个人主义出发的任何理论,最终都可以回到个人主义,这就像所有经济学理论都可以回到它的假设上面是一样的。这样以来,所有理论的研究可以切实运用到现实中去。甚至连社会学科这样宏大的视角,都可以完美的推演到最初行为人空间和时间的延伸。这种教育视角如何不获得成功呢?反观我国现有的教育。并非不像把“实用主义”运用到其中,而是存在着种种误区。这自然涉及到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最大的一块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对立。不可否认这种对立有助于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纯粹性。但是却无形中限制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当然,根本性的转变还需要从思想层面下工夫。如果说现代中国的学术前途在哪里,我倒觉得在百年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融合将是中国学界未来的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种大背景下,马老爷子的这套理论需要一种“个人主义”,更精练的来说需要一种“个人视角的主义”,这种主义要求学术理论一方面切实以个体作为理论发展的中心和重心,同时也要把视野从个人身上扩展到民族、社会和国家。如此,则中国的教育才会转向“实用主义”,在这种实用主义的基础之上,才能去理解和发展马老爷子未竟的事业。就像上层建筑必须有经济基础的支撑一样。进一步来说,马老爷子的理论再强大,也比不上一个社会的公民吃饱穿暖的真切愿望。而只有一个社会的公民普遍的平等、自由、享有公民完整的义务和权利,才能进一步凸显马老爷子这套理论的伟大。因为马老爷子所追求的,一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因为,它是一种思想。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真是无聊透顶。。。
  •     资本论选读课程参考阅读。治学严谨可见一斑。
  •     不愧是哈佛高材生写的,作为补充读物可谓杰作,概括简练、精道,主要要点一应俱全。
  •     岱老的文章现在看起来依然霸气十足
  •     很好的一本书,以经济思想的历史发展讲解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原有的劳动价值经济学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到马克思时期遇到的困难,马克思给出的新的解决方法。
  •     陈岱孙一代宗师,拿得出手的也就是这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