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往事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49571937
作者:[美] 卡蒂·马顿
页数:304页

内容概要

卡蒂·马顿(Kati Marton),美籍匈牙利人,幼年随她的父母移居美国,获匈牙利政府最高文职奖。著有六部作品,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隐藏的权力:塑造我们历史的总统婚姻》《大逃亡》等。
毛俊杰,1952年生于上海,1978年入复旦分校中文系,1981年后定居纽约,译作有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奥兰多·费吉斯《耳语者》、杰克·凯鲁亚克《吉拉德的幻象》等。

书籍目录

导读:见证冷战历史的家庭故事/徐贲
中文版自序:送给我的中国读者
引言
第一章 从热战到冷战
第二章 幸福的童年
第三章 妈妈和爸爸
第四章 美国人
第五章 罪上加罪
第六章 缓刑
第七章 童年的终止
第八章 囚犯
第九章 我们仨
第十章 可怕的夏天
第十一章 父亲的屈服
第十二章 我们的新家庭
第十三章 父母的审判
第十四章 大洋彼岸
第十五章 重聚
第十六章 革命
第十七章 美国
第十八章 “花”
第十九章 往返布达佩斯
第二十章 又一惊奇
尾声
致谢
译名对照表

作者简介

本书通过冷战时期匈牙利秘密警察长达20年的档案,所揭开的一部隐藏了几十年的家庭历史和时代侧记。
冷战时期,苏联集团中的匈牙利,秘密警察通过庞大的告密网,试图全面渗透控制匈牙利的政治生活。作者的父母原是匈牙利著名记者,他们的报道是西方了解匈牙利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他们被视为“人民的敌人”,长期受秘密警察的监控,终因叛国和间谍罪而先后入狱。一家移居美国后,匈牙利政府却又异想天开地试图招募他们当间谍,而美国也对他们进行了几年的监控。书中不只还原了马顿夫妇被告密者包围的经历和遭遇,他们的抗争、坚守、脆弱和勇气,也展现了他们情感和内心的矛盾——夫妻之间相互的感情背叛与灾难中的支撑,父母子女之间的爱与亲情,人性的坚强与软弱,从而使得这本书更为丰富、复杂,具有血肉。


 布达佩斯往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三星半。配合恶童日记看。马顿的勇气让人钦佩,也感觉到国家的政策中,个人只能谨慎地利用大政策来保护自己,还有可能随时被反噬。他拿走国家预算并传递出去的行为,确实鲁莽且算得上间谍行为了。集权政府是不是都以为不知道的坏消息就是不存在啊,幼稚可笑。但是这样的政府利用起恐怖制裁来,真是得心应手。作者本身是有点高高在上的,比方说身边的穷人孩子的父母都是窝囊废,同时又对美国顶礼膜拜,比方无法理解有人背叛最伟大的国家。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但是并不赞同,尤其并不欣赏美国的一次性消费文化。很向往真正的言论自由但是颇担忧后果。
  •     1.导读第六页:【苏联将军,曾在叶利钦总统任期内担任俄罗斯总统特别助理的德米特里·沃尔科戈洛夫(Dmitri Volkogonov)说,1930年代中期苏联政治警察(NKVD)军管理只有两种类型的人,“冷酷无情的犬儒和丧失了良心的虐待狂”。苏联间谍尼古拉·霍赫洛夫(Nikolai Khoklov)回忆道,他负责招募新手时,他的上司克格勃高官帕维尔·苏朵普拉托夫(Pavel Sudoplatov)给他的指示是,“找那些因命运或天性受过伤的人——那些性格丑陋、有自卑情结、嗜权、有影响欲但又屡遭挫折和不顺利的人。或者就是找那些虽不至于受冻饿之苦,但却因贫困而感到羞辱的人......这样的人会因为从属于一个影响大、有权力的组织而获得优越感......他们会在一生中第一次尝到自己很重要的甜头,因而死心塌地地与权力结为一体。】总而言之,找那些自卑、嫉妒且仇恨社会的人。2.中文版自序第四页:【尽管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我家有机会在美国开创新生活——但幼时被迫与父母分离,却在我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讨厌例行的告别,无法克服自己取悦于他人的难民心态,亟欲证明自己无愧于美国的热情好客。流亡不是自然状态,孩子应在自己的国家长大;周遭的人不但知道如何叫出小孩的名字,而且熟悉小孩的家族轶事。】“我无法克服自己取悦于他人的难民心态,亟欲证明自己无愧于美国的热情好客”。懂,懂。3.P181:【入学的孩子们以他们的“阶级出身”分成六类: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小职员、“其他”、“阶级敌人”。第一与第二类很容易经由高中进入大学,第三、第四和第五类,依次递减,只在罕见的例子中能获得大学教育。朱莉和我是“阶级敌人”,受到的待遇与纳粹德国的犹太人不相上下。】匈牙利黑五类。4.第十七章,P228,图下配文:【1970年代,父母在华盛顿特区——终于安全了。他们幸存于纳粹和匈牙利,把美国当作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5.尾声:【他们全身心投入美国,很少回头看。流亡者们围坐在沸腾的辣椒鸡煲前,沉溺于古老的回忆;但这一类的怀旧聚会不是他们所爱。】【他们以被剥夺者的全部激情热爱美国。对母亲和父亲而言,郊外的平凡生活是珍贵的:每周去世界上最大最冷的超级市场购物,周六的网球游戏,数小时在郊外的前院清扫落叶......他们在这种生活日常中找到了他们的欢乐。我曾惊讶于,他们怎能忍受像节拍器一样单调乏味的郊外生活。现在我理解了,平淡和人生的可预测,恰恰是人们罕得的珍宝,20世纪缺少的就是这两桩。】第三世界人民的终极幻想,却是美国土生中产白左想要迫切逃离的泥潭。人生真是荒谬,世界多么无情。
  •     也许,也只有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我们才会看见这样一个比小说更为诡异、荒诞,也更感人的历史。在那个充满了背叛、谎言、嫉妒的年代,作为西方了解匈牙利的重要信息来源的马顿夫妇,他们穿着讲究,生活优渥。在受到严密监视的情况下,依然摆出一副“高等匈牙利人”的派头,作者将其解释为一种对抗策略,在我看来这种解释未免有些勉强。事实上,作者所谓恐怖的秘密警察除了对潜在的“嫌疑人”进行监视以外,至始至终都没有采取过激的举动,甚至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并未采取任何非法措施,直到作者的父亲盗窃了国会的预算后,才正式将其逮捕。作者父母的这种生活方式与其说是一种抗争,毋宁认为是一种对于生活惯性的妥协和对于运转中的国家机器能够对自身网开一面的侥幸。但如果从现在的视角去看那段历史,对于作者一家而言,所谓的专制也好,自由也罢,他们都不过是庞大的国家机器下的一枚棋子而已。作为西方世界代表的美国,必然有许许多多通路可以了解匈牙利的实际情况,并将其告知美国本土的公众。但美国媒体却依然选择使用两个匈牙利本地人,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传出消息,也许就是希望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具有说服力吧?事实上,美国政府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帮助马顿夫妇完成移民的心愿,却都用各种理由予以搪塞,直到匈牙利十月事件后,马顿夫妇不再有利用价值后,才施施然将他们带到了美国。即便是在本土,政府也对他们严加看管,相比秘密警察,不过是披上了一件美丽外衣,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不同。其实除去历史背景和阴谋,这本书更感人的部分却在于对于作者对于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刻画,我想除去那段时光,我们应该不会再有机会对于家庭往事进行如此详细而精致的记录了,无论是父母在困顿中对于一双女儿的爱护,还是当夫妻感情出现危机,在煎熬和背叛中继续相互抚慰,这些真挚的感情在被监视的岁月里被忠实地还原下来,成为作者难以忘怀的纪念。我们很容易想起《1984》所描述的那个由告密者织成的监控网的国家。在遮阴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幸好他们还保持了最后的底线,在黑暗里让我们看见了人性的温暖。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触目惊心的大时代背景下的小家庭(其实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小人物)命运。前半部分写得一般,带有回忆录问题里普遍存在的琐碎和前后冗余现象。不过后半部分开始变得精彩;而这也绝对必须归功于翻译质量的精彩绝伦。
  •     我没被监视,只是我没有价值。
  •     通过对秘密档案的解读,让我们直观的了解了冷战时期人们所处的生活状态,在一个全民皆为告密者的社会,人性该如何表达呢,就如同在中国的文革时期。主人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压抑住了自己的恐惧,坚持自己的信念。是不是可以说总有那么几个时期就是人类的灾难,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扭曲的,一边是狂热,一边是恐惧。
  •     翻译一般。故事单薄,整个历史背景和事情的进展,显然作者并不记得,只是在串联起档案和她个人的主观情绪。仅供了解。
  •     想到了电影《窃听风暴》。书的内容感觉跟这么“大”的书名不怎么搭,而且还写的比较零碎、私人 囧rz
  •     从小自大的视角。
  •     直入人心,文笔简练,这段历史是陌生的也是熟悉的.
  •     卡在两个世界之间
  •     短短几天看完这本书,好像过了几十年。明明就关了2、3年被作者写的好像关了20年,痛苦的不得了,冤枉的不得了。可是安德烈马顿都偷了预算了,这难道不是犯法么,正常情况也应该坐牢吧……只能说里面参杂的个人情感还是非常强烈的。但这还是一本值得读的书,时代背景很强。
  •     还是从为人子女的角度出发,主观浓重,总觉得如此素材可以写得更好。阅读感一般算不上流畅。
  •     現實版的1984,老大哥在看著你。。。
  •     受害者拥有遗忘苦难的权利,我们没有,而需要时刻警觉自由的代价。
  •     这本书的内容是作者在冷战大背景下的家庭的经历,作者的家庭较为特殊,为美联社工作,经常进出美国公使馆,可以说对于同时期的匈牙利普通家庭而言没有代表性,再加上作者本身对美国一方的友好度太强,不足以作为一本客观的历史记录来看,还是说是一本富有情感的个人家史更为合适。
  •     现实版1984。。。?
  •     主观性和俯视感比较强,甚至让本人不适。
  •     马顿夫妇作为50年代匈牙利最特殊的新闻记者,其命运无疑反映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了自由而战斗并被秘密警察逮捕——当然不是所有人最后都逃离苏联阵营。而安德烈作为一位被”国家“背叛了的人依然深爱着国家甚至选择性遗忘秘密警察最他做过的恶毒的事,与他在新闻界英勇的行为相照应,使得马顿先生更加丰满。
  •     熬过了的书写总算轻松些,仍在进行的中国甚至无力负担记录,历史的沉重在中国却往往要被遗忘,只留下残酷与屠戮。
  •     被马顿夫妇感动
  •     最惊心动魄之处还是作者父母对匈牙利的爱和乐观使他们几次有机会离开却险些永远葬身在那个狂热的年代里。而他们已经是幸运的,在身陷囹圄之后还能有逃出的机会,太多的普通人只能任历史倒车的车轮缓缓碾过了。
  •     专制体制将本属于他的精英阶层推向对立面
  •     透过秘密警察档案看自己的家庭,又透过自己家庭观察当时的社会环境,读来很有意思,只是不喜欢过于亲美的思想
  •     一个特殊的家庭 切入一段历史。
  •     比起同样讲警察国家的《档案一部个人史》 这本书更为细致
  •     通过秘密警察的档案所完成的回忆录,当时世界的模样我们难以想象,笔者父母的遭遇反映了冷战时期他们一家在匈牙利的艰巨,欺骗,困苦,冀望等等复杂的情形。马顿夫妇坚强的坚持了下来,最终获得了自由之身。那时的人们对真诚,和谐,自由,美好的向往该多么强烈!认识历史,我们更应珍惜眼下。
  •     冷战 秘密警察 斯大林
  •     一个家庭的极权生活史,冷战对普通人的伤害不仅仅是极权下的,也有自由下的权力黑暗
  •     跪舔过头了
  •     0205-0209
  •     阅读感受远好于同题材的《档案:一部个人史》
  •     虽然有些内容略显文过饰非,但倒也不影响叙事本身的扣人心弦。冷战时期苏联铁幕统治下的极权世界,一切都显得那么阴郁、压抑与不可思议。
  •     东欧的共产主义还是与我们有差异,同样的欲望、理想、信念因人类而异。
  •     故事略微冗杂,生活的琐碎与童年记忆的凌乱交织在一起,但主线其实又是清楚的,大时代下的勇士,有着英雄的无畏,也有着普通人的忧虑。极权阴影之下,观者总是希望见到螳臂挡车,无惧无畏的英雄主义史诗,可人性的脆弱却是事实存在,不可简单回避的,毕竟圣人是不常有的,社会的变革也未必是圣人就能成就的。故事的悲情色彩很重,记者,父亲,爱国者的形象混合在一起,如果全世界都与你为敌,可能所有价值观所有信仰都会面临崩溃,但心中的爱却总不会枯萎。极权之下,个体的渺小被如此的放大,体制的车轮用其所能碾压着个体,人与人的信任分崩离析,亲情友情都可能经不住考验,人性的弱点如果是必然的,我们又何必苛责。作者也同样表达了经历过的困惑与释怀,比起大叙述的磅礴,这样的小叙述更通人情,也更加触动身为囚徒的我们,做普通人,为爱而生而死
  •     装帧精美,本来觉得自己能读下去的,可是吧,并没有。啥时候有空撸完
  •     理想国译丛的其中一本,封面的M有mirror的意思。全书以描写美联社记者马顿一家在布达佩斯以及后来前往美国的故事。和窃听风暴一样,故事也是基于被解禁的档案(监视,汇报和线民,逮捕)。我们在读这样的历史时,都会有同样的感触,集体主义,国家权力,阶级划分,这些时代特有的烙印成为在铁幕这边生活过的人的共同记忆。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接触到档案,写出属于自己国家的故事。
  •     仿佛是在极权主义国家下对于自由的向往,其实也是从一个监狱进入了另一个监狱而已。
  •     最近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看世界史,欧洲史,丝绸之路之类的。没有想到自己对那段冷战的历史如此缺乏。
  •     细思极恐
  •     真实的井底和普通的灯塔。
  •     本书以家庭视角记录冷战时期经历的不幸。有人说该书的内容显得过于亲美,但真实的历史肯定比想象和描述的更加残酷,对于自少年时便产生的对美国自由民主的强烈向往不也正是对身处恶劣社会形势时不知所措甚至绝望状态的体现。
  •     作为学术著作,可以处理得更严谨;作为历史故事,可以书写得更动人。最大的奇迹是,马顿·安德烈和伊洛娜没有出卖任何一个匈牙利人。
  •     这种书怎么能不被禁?
  •     回忆录本身情节戏剧意味十足 但是刚看完阿列克谢耶维奇(翻译精彩)觉得还是有点平淡
  •     切口小而又极为特殊 兼具代表性 从中可以看懂苏东是个什么玩意儿
  •     万幸的是马顿夫妇逃离了铁幕下的匈牙利,还有许多人就这么默默无闻地消失了!连档案都没有。ps 马顿夫妇很清楚自己是两大阵营对垒的一枚棋子而已,但对美国的跪舔让人挺不适的,结尾迫切急于证明自己没被招募而极力迎合胡佛时期的联邦调查局其实也算是违背初衷吧.3.5
  •     已读过的理想国译丛第四本,极权国家喜欢从一个人的客观生活中推断一个人的主观思想,至于准不准恐怕只有天知道,换个角度看,我似乎正在干着书里面“花”的工作。为了讨口饭兄弟也不容易,对着空气说一声“骚瑞”
  •     意识形态的不同,带来的反而是最深的思索。我庆幸生在自由社会的初期,有幸了解这些昏暗的历史,了解过去,走向明天。
  •     比较单纯的家史,反思不够,格局也不够。可充当糟糕翻译选集。译者是跟这本书有仇吗?
  •     原来父亲可能和我们相处的那位不太一样。他也有温柔。他也有弱点。
  •     冷战期间的故事“我曾惊讶于,他们怎能忍受像节拍器一样单调乏味的郊外生活。现在我理解了,平淡和人生的可预测,恰恰是人们罕得的至宝。 ” 写的一般,就是冷战时期被博弈的小家庭,普通人的坚持和挣扎。但是实在理解不了为啥要绝版被禁,比起1984,这是在不算什么。
  •     要表达的主题还是比较有价值的,表达的方法和语气,太过于个人感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