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

出版日期:2016-6-30
ISBN:978756822323X
作者:[英]威廉·亚历山大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1767~1816):生于英国肯特郡,1784年进入皇家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学习。1792年作为制图员,马戛尔尼使团画家托马斯•希基的助手访问了中国,创作大量的速写和水彩画。1794年回到伦敦后,亚历山大先是过了一段写生、以画会友的生活。1802年成为英国画家军事学院的教师。1808年任大英博物馆古文物部的助理馆员,直至去世。著有《中国的服装》(1805年)《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1815年)。
赵省伟: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目前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国主题的法国、德国报纸和书籍。著有《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1850~1937》《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等书。
邱丽媛: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教于北京华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化交流传播。著有《西洋镜:1907,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等书。

书籍目录

002 一名王姓贵族军官的画像
Portrait of Van-za-zhin: a military mandarine(or nobleman)of China
004 乔姓大臣节日庆典像
Portrait of Chow-ta-zhin: in his dress of ceremony
006 身着官服的官员
Mandarin in his court dress
008 穿便服的官员
Mandarin in his common dress
010 乾隆皇帝
Kien Lung,the Emperor
012 专门为驻澳门大使服务的经销商
Portrait of the purveyor: for the embassy, while the embassador remained at Macao
014 官员的住所
The habitation of a mandarin
016 官员和仆人
A mandarin attended by a domestic
018 官员的侍者
Mandarin's page
020 官员的随从
Mandarin's officer
022 骑马的官仆
Mandarin's servant on horseback
024 王姓贵族军官的游船
The travelling barge of Van-za-zhin
026 下锚停泊在宁波河道上的三条船
Three vessels lying at anchor: in the River of Ning-po
028 驶过斜坡的小船
Front view of a boat: passing over an inclined plane or glacis
030 航行中的船只
A sea vessel under sail
032 官员的旅船
A mandarin's travelling boat
034 渔船
A fishing boat
036 战舰
A ship of war
038 商船
Portrait of a trading ship
040 穿过水闸的帆船
Vessels passing through a sluice
042 出海的帆船
Portraits of sea vessels: generally called junks
044 石舫
A stone building: in the form of a vessel
046 渔民一家在船上的快乐生活
A fisherman and his family: regaling in their boat
048 陈列兵器的架子
A stand of arms
050 中国步兵中的虎威之师
A Chinese soldier of infantry: or tiger of war
052 全副武装的士兵
Portrait of a soldier: in his full uniform
054 穿着常服的士兵
A soldier in his common dress
056 一群士兵
A group of soldiers
058 火绳枪兵勇
A soldier with his matchlock
061 手持火绳枪的舟山士兵
A soldier of Tchu-san
062 步兵
A soldier of infantry
064 弓箭队的掌旗官
An ensign of the bowmen
067 骑兵
A soldier of the cavalry mounted
068 旗手
A standard bearer
070 军事基地
A military station
072 杭州府附近的墓地
View of a burying-place: near Han-tcheou-fou
074 送葬队伍
A funeral procession
076 扫墓
Mourners at a tomb
078 苏州城附近的宝塔
A pagoda(or tower):near the city of Sou-tcheou
080 宝塔: 宗教信仰
A pagoda for religious worship
082 小神塔
A small idol temple
084 喇嘛或僧侣画像
Portrait of a lama or bonze
086 寺庙祭拜
A sacrifice at the temple
088 拜佛祭祀的年轻和尚
A young bonze sacrificing
090 和尚
A bonze
092 大运河旁用餐的纤夫
A group of trackers at dinner
095 一座城镇附近的船只
Vessels near a town
096 舟山港:定海的南门
South gate of the city of Ting-hai: in the harbor of Tchu-san
099 天津附近的城堡
View of a castle: near the city of Tien-sin
100 扬州一景
View at Yang-tcheou
102 苏州郊区的一座桥
View of a bridge: in the environs of the city of Sou-tcheou
104 牌楼
A pai-lou, or triumphal arch
107 天津为接待使馆人员而建造的临时建筑
A temporary building at Tien-sin
108 枷刑
Punishment of the cangue
110 杖笞
Punishment of the bastinado
113 官员查问犯人
Examination of a culprit
114 枷刑
Punishment of the cangue
116 箭刑
Punishment of the arrow
118 中国妇人和她的儿子, 旁边有仆人伺候
A Chinese lady and her son: attended by a servant
120 中国妇人和她的儿子
A lady and her Son
122 一群孩子
A group of children
124 仕女
A lady of rank
126 女佣和孩子
A nursery maid and children
128 掷骰子的农民和水手
A group of peasantry, watermen: playing with dice
130 中国赌博: 斗鹌鹑
Chinese gamblers: with fighting quails
133 中国人的画像: 推车人
A Chinese porter, of carrier
134 一群中国人——避雨图
A group of Chinese-habited for rainy weather
136 农夫一家人
A peasant with his wife and family
138 用于捕鱼的鸬鹚
The fishing cormorants
140 男仆
A man servant
142 拾粪的孩子
Children collecting manure
144 更夫
A watchman
146 商人
A tradesman
148 卖灯笼的商贩
A lantern seller
150 串乡的铁匠
A travelling smith
152 米贩子
A vender of rice
154 卖烟杆的小贩
A seller of Pipes
157 卖槟榔的小贩
A man selling betel
158 正在用算盘算账的商人
A tradesman reckoning on his swanpan
160 正在运货的搬运工
A porter carrying goods
163 绕纱线的妇女
Women winding cotton
164 船家女
A boat girl
166 船工
A waterman
168 马车和车夫
A horse and cart with the driver
170 轿夫
A sedan bearer
172 一顶寻常的轿子
A common sedan, or chair
175 轿夫
A chairman with sedan
176 流浪音乐家
An itinerant musician
178 正帮人洗头的理发师
Barbers shampooing
180 书商
A bookseller
182 卖食品的女人
A woman selling chow-chow
184 乞丐
A mendicant
186 中国戏剧演员
A Chinese of comedian
188 杂耍演员
A juggler
190 街头表演
A raree show
192 伶人
A female comedian
194 武生
A stage player
196 附录
The appendix

作者简介

从18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在十分认真地观察中国。他们画了大量的图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将其带回了西方,让西方人看见中国是什么样子。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亚历山大,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土人情的画作,随后在欧洲引起轰动。这是西方画家首次如此详尽地观察和描绘中国,也是将中国描绘得如此充满神奇浪漫色彩和异国情调的最后一个时期。书稿收集了亚历山大仅有两本著作《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及一些罕见单张版画。两本著作合并出版,这在国内外均为首次。


 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文/吴情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由来已久,历史上曾有两个阶段达到顶峰。其一,马可·波罗来华之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中国元朝物质文明之发达瑰丽,激励地理大发现时代航海家找寻中国的决心。其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与“蛮夷”、“洋鬼子”打交道,先期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商人、外交官、记者等人,向本国传输关于中国的文字、图片资料。想象本身似无可厚非,在一定历史阶段甚至能够起到促进文明交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说,他人的想象也是一种视野,在现实眼花缭乱的现实中,不知不觉也会开启自我的某些向度。《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东方历史评论·影像”第三辑(前两辑为《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1907: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英国知名水彩画家威廉·亚历山大作品,《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合译本。1792年,当时25岁的亚历山大跟随英国大使马戛尔尼访问中国,身份为制图员、随团画家托马斯希基的助手。从南方到北方,亚历山大细致记录了沿途所见中国人的职业、形象、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等等。回英国后,经过长期努力,终于整理成书。社会史观影响日盛的当下,《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毋宁是对过往历史的一次大面积打捞。亚历山大曾在英国伦敦希普勒学校就读,师从画家叶斯·西泽·伊博森,后入皇家美术学院,专工水彩画。速写的本领和水彩的实力,使得亚历山大笔下的中国,呈现出丰富百态的面貌。关于晚清的图片资料比如照片,多半是黑白两色,受挫的现代化更是让当今中国人以此为耻。殊不知,晚清历史中的普通人,多半生活在彩色之中:彩色的衣物着装,彩色的婚丧嫁娶,彩色的生活轨迹。中国传统哲学有“以名责实”之语,其实,历史与绘画的关系亦复如是。当被画在纸上,历史也就随之固定了下来。翻开《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晚清史总不禁扑面而来,无数个细节与心跳,刹那间汹涌澎湃。亚历山大眼中,所谓中国,既包括达官贵人,又包括庶民小卒;很大程度上,庶民小卒身上,或许积淀了历史更多记忆。因此,亚历山大不遗余力地描绘文官衣物的华丽、武官的威武,同时却将更多篇幅留给了晚清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上辛勤劳作的平凡人士。这样的安排设置,或多或少有人类学家的独到眼光。在这些普通人的凡俗日常中,亚历山大看见了何谓中国,何谓中国人。在将中国同英国乃至西方世界进行对比后,他加深了对中国这一异域的理解,既看出了这一老大帝国的不足与劣势(很快将在鸦片战争中显现),又惊叹于其文化成就。纵观全书,在对中国的描绘中,亚历山大对中国军队及海防有所侧重,军队装备、军队编制、军队战斗力,士兵士气,都不曾遗漏,许是上级命令所致?可能如此,但是目前不得而知。虽然身在中国,但很多事情,局外人不一定果真较局内人了解得清楚。偌大的中国,悠久的历史,太多的历史细节被自动化,变成习空见惯。外国人想象中国,因此可能流于表面现象,无意识中的猎奇心态也会时隐时现撺掇着作者和读者。亚历山大在字里行间,亦很难避免。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物专家沈从文的大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自然是不能错过的经典,不妨参照着来阅读《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当然,《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的意义,或许不在服饰本身,而在于文化交流与传播。正如亚历山大的墓志铭所言,亚历山大其人其作,使得“欧洲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寻找失落在西方的中国史,价值可能也正体现于此。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     《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中国近代史的史前图形密码中国近代史开启的初年,一般定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日,也就是1840年,但是,这时候的中国历史上的中西文化冲突,已经以轰轰烈烈的战火的交锋形式爆发出来,这样,鸦片战争便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前因”,它说明着中国如何走向了灾难深重的近代社会。但是,如果要了解中国历史是如何走到“鸦片战争”这一个关键的节点,那么,就必须向上延伸,从更遥远的年代寻找更为深层的“前因”。当我们以鸦片战争为“果”向上推导“中英交锋”的时候,我们对“前因”的界定,会最先碰到嘉庆二十一年,也就是1816年英政府特使阿美士德出使中国。这一次,英国特使在中国的遭遇可谓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因为与中国皇帝嘉庆在行叩拜大礼时无法达成共识,英国人没有见到皇帝就悻悻而走。但这还不是中西冲突最初的“因”,必须再往前推导,我们会看到乾隆五十八年也就是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华之行。这一次,马戛尔尼虽然没有答应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但他巧妙地用变通之法,以行单膝下跪礼作为替代,竟然换来了乾隆的让步,使得特使与乾隆有了一次徒具礼节形式的见面,然后乾隆皇帝便不失大度地礼送英国人出境。马戛尔尼的使命没有完成。不过,马戛尔尼总算要比21年后的阿美士德幸运,他毕竟见到了中国皇帝一面,1816年他的后任者同样是在礼节问题上拒绝妥协,直接落得一个吃了闭门羹的下场。然而,之后英国人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接触与了解,只不过不是以官方接触形式寻求契机,而是以打探情报为主,派遣间谍船直接在中国沿海搜集情报,就像日本人在侵华战争之前所做的那样,直到1840年以战争的形式打开中国紧闭的国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793年英国特使的中国之行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关键性的节点。中西方交流的大幕正式自此拉开序幕,这次英国人组建的由五艘船只组成、行程10个月的船队开启了西方第一次对中国的正式官方试探,毕竟对中国所知甚少,中国的一切,都在英国人眼里留下了好奇,但也正因为这一试探,中国的神秘面纱也被揭开。1918年阿美士德特使出行中国之所以那么强硬,不排除马戛尔尼之行对中华帝国神话的撕破。《西洋镜》第三辑“中国衣冠举止图解”一书,汇集了马戛尔尼使团团队的画家亚历山大绘制的作品。虽然书的标题着重于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外在形貌,但却透露出非常丰厚的信息。这本收录有二百多幅水彩作品的图册,如果对照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在1989年5月出版的《停滞的帝国》一书,可以更鲜明地感受到图画背后的中国现实图景。这本书有三联书店中译本。当年我曾经从中了解到不少中西碰撞的基本信息,了解中国近代史,最佳的楔入点,说这本书,实在不为过。比如,目前画册中的王姓武官与乔姓文官在《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有过更为生动的介绍。如此说来,《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与目前“中国衣冠举止图解”这本书可以互为延伸阅读。亚历山大对乾隆晚期时代中国的图形记录,借助于西洋画特有的光线的变幻、明暗对比、闪色等技巧,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印象。这一点,显示出西洋绘画在描摹现实真实性方面的长处。在《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一书中,也多次提到画家亚历山大从绘画的角度,比较了中西绘画传统的差异。英国画师来到中国后,必然会见识到中国的风景画,在以写实为长的西方画家看来,中国画的特征是缺乏立体艺术,为此英国人对中国画评价道:“说明对配景规则一无所知。远景的人物比近景的房子还大,而且脚离开地面”。英国人还认为中国人不懂阴影与倒影: “如果一个湖泊的四周有树和房子,画家就不画树和房子在湖水中的倒影。”反过来讲,当年西方画师指出的中国画写实上的不足与局限,恰恰由他们自己的绘画技术作了弥补,英国画师所具备的西洋画的“立体技术”使他们记录下的中国现实更为真实,更接近照相风格。今天看来,亚历山大所绘作品传达出的那个时代的信息量,无疑要比中国变形抽象的白描绘画要丰富得多,这也是西洋画师对中国特定时代的照相式记录,能够辅助我们更清晰地看清那个没有照相技术进行实况记载的往昔年代。正是西方绘画技术的这份立体感、真实感,使我们能够在亚历山大的绘画作品中看到更多的社会信息。马夏尔尼使团出使中国,是用他们的眼睛,对中国的一次近身观察,这种观察的视镜,被随行的画师亚历山大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样,使得他的绘画中,折射出更多的是一个西洋人对中国社会的全面考量,这种考量的最终结论,要到鸦片战争的时候,才能正式化为现实的行动,但是勿庸置疑的是亚历山大对中国的审视中已经包含了英国人对中国的掂量。比如,在作者的绘画作品中,中国的将官与士兵占据了相当的篇幅,但是,他们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群狐假威的稻草人、拿腔作势的泥塑偶和繁文缛节的仪仗队,他们的战船,装配的是刀矛,没有炮火,他们的盔甲,“还比不上棉布做的被子”,用的是弓箭,火绳枪粗制滥造,枪口处竟然有分叉;而中国的城堡同样是徒有其表,英国人的明确判断是“不是抵御外来敌人。”而英国人在走马观花过程中对中国军事设施的判断,不久之后,就在鸦片战争得到了实战的验证。毕竟我们也要看到当时到中国来的亚历山大也不过25岁,可以推测他当时绘制了草稿,真正成书的年代,也不过38岁。他的绘画作品记录了他的切身的感受,也显现出他的个性趣味。如书中对中国妇女的速写,可以感受到他的独特的审视目光。毕竟对一个社会的女人地位的关注,可以了解到那个社会的整体人际关系情况。亚历山大特别注意到了中国女人的畸形小脚所带来的致命的缺陷,而这对于中华帝国来说,却是一种奇怪的审美一部分。对中国女人的好奇,亚历山大显然无法用他的画笔全部呈现出来,他作了综述性的概括:“我们见到的大部分妇女不能算美,尤其是用小脚快速行走的平民妇女。上流社会的妇女很少出来。我们通常在远处见到她们。例如我们用望远镜有时会无意中见到一名妇女正在关窗。在我们看来,她们是漂亮的,但可能是因为她们化了妆的缘故——主要用补粉和胭脂。”亚历山大也有他失望的地方,书中的长城图景,是他根据别人所述而绘制的,这是因为他没有随团前往热河去见乾隆皇帝,也就错过了对长城的亲历。为此他抱怨道:“只离长城——这人类的奇迹,智慧的见证——50英里了,却不得而见,乃是这次旅行中最最扫兴的事了。当使节团走过风景如画的地带,却把画家们强行关在北京,这简直不可思议!”书中有他所绘的乾隆画象,但据《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记载,只有马戛尔尼等少数几个人被恩准到热河去见乾隆皇帝,亚历山大并未身列其中,绘画中描绘的英国特使单膝下跪面见乾隆的情形,可能只是事后根据同行者复述而创作的。这幅画里,与实际发生时英国人随同中国官员一起行跪叩礼颇相矛盾,而这正是英特使面见乾隆时究竟有否行三跪九叩礼的疑案至今仍没有明确答案的原因,可见,亚历山大的绘画作品并不意味着如同照相一样,能够如实地反映真实的历史史实。亚历山大的绘画作品还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中国社会的现实图景,那个传说中流金淌银的中华帝国真的展现在面前的却是极端的落后。亚历山大的绘画立场无疑是一个外来者的眼光,而今天,我们悲哀地发现,对于那个旧有的时代,今天的我们同样是一个外来者。我们能够顺着亚历山大的目光,看到那个所谓乾隆盛世背后的社会积弊,比如,画家描绘出的普通中国人都喜欢抽大烟,连12岁的女孩也以此为消遣,可见,鸦片战争的原因已经在这里潜入了最初的伏线。画中的中国平民百姓相当的贫穷,大部分人都赤脚,使用的一些器具装备都极其原始,这样的民风社会一旦碰上西方的坚船利炮而不堪一击,也就是必然的结果。因此,《西洋镜》第三辑“中国衣冠举止图解”一书的信息量相当的丰厚,可以让我们窥见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历史为什么会必然地归宿到那场必败的战争之中。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国这个停滞的帝国里被压抑着民族的智慧,仍然在画面上得到了呈现,如作者是一路舟行而来,在水道上所目击的中国人的忙碌辛勤的背影、艰难困苦中那份忍辱负重的精神还有这个帝国在已有框架里做到极致的智慧,一旦被新的思潮与激流激活,便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这个古老的帝国焕发出新生。毕竟作者笔下的中国社会不是如美洲土著生存的土地那样是西方人可以纵马杀戮的无人之地,正是作者画里的那些中国人,虽然付出了他们的代价,但抵挡了中华民族的灭绝危险,这一点,在我们批判地看待我们的先辈的时候,也应该向他们身上那份潜蕴着的民族热力表示我们的敬意。
  •     在清穿特别火的时候,我们都曾经被《梦回大清》或者是《步步惊心》这样的小说影响过。最夸张的是我同桌,做题做的沉闷了,就突然冒出来,小曲子,给哀家倒杯水去,我翻个白眼,然后喳一声,屁颠屁颠去接水了。她还脑洞大开的说以后要养只狗,名叫四十三,这样既有四四,也有十三……脑洞清奇的中二岁月,大概谁都有过吧?我则偷偷在大雁塔那里的书摊上买了本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把清朝所有的皇帝名号全都背下来这种事情我会说么?!快考试了一个人偷偷在书桌前写自己的清穿小说写了五六万字,情节之玛丽苏让现在的我雷的鸡皮疙瘩能跳舞这种事我才不告诉别人呢……所以,看到这本《西洋镜 中国衣冠举止图解》我还是很激动的,虽然我已经不再相信穿越,不再幻想什么和皇子来一场玛丽苏之恋(好想吐),但是依然不妨碍我好奇八卦之心,看看18世纪英国人的画笔下乾隆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威廉·亚历山大在1792年作为制图员、马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托马斯·希基的助手访问了中国,创作了大量的水彩画和速写。在他回国过后于1805年出版了《中国的服装》,1815年接着出版了《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这两本书于今天早已是绝版。而本书则是收藏家赵省伟在这两本书的基础上选择的图画内容重新出版的,关于乾隆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百态的图集,配有许多有趣细节的文字,对于了解两百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如何祭祖,如何下葬,如何吃饭穿衣,如何接待使节等风土人情都有非常详细的画面描绘。衣服发饰从书中可以看到,文武官员的衣服是不一样的,文官胸前的补子绣的是飞禽,武官则是猛兽。如果补子是圆形的说明是皇亲国戚,方形的则是普通官员。官员们戴的帽子顶上都有一个小圆球,最高级别是不透明红珊瑚做的,中间级别依次是透明的红色,不透明和透明的蓝色,不透明和透明的白色,最低级别则是黄铜做的。以及,只有有官位的人才能穿厚底鞋,普通百姓是没权利穿的。我比较关注的是男人们的发型真的是铜钱头么,然后绝望的看到,清朝中期虽然比前期头发多了一点点,但是依然是,很丑。不说了,上图容我哭会,对着这样的发型什么玛丽苏都得滚一边去。看看这只有巴掌大的铜钱头,真让人无语问苍天。女人们的发型也没好到哪去,依然丑得不像话,实在无法欣赏,只能庆幸穿越这件事毕竟是假的,否则真穿回去了,我一定哭到瞎。贵妇们的衣服材质大多是皮毛,丝绸,贫女们能穿穿棉麻就不错了,颜色也多为蓝色黑色,黄色是皇家色,不能随便乱穿的。的女人们都穿着肥大乱晃的裤子,非常完美的掩盖住身材,所以胖子也不用愁,根本没人看的出来你大腿粗不粗……除了船家女可以不用缠脚,其他人包括农妇都得缠住脚,四个脚趾头放在脚下,压在一起,向大拇脚趾头靠拢,想想就觉得渗得慌。对了,这本书的封面是乾隆,看起来还挺帅的,要知道此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还这么红光满面,嘉庆的心里一定很复杂吧……书中写乾隆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办公,太阳一落就睡觉,真是个勤奋的皇帝啊。可见,选择不对,努力白费这句话用在皇帝身上也是可行的。看看书中那些糜烂的官员享乐,贫穷的百姓生活,实在不能认可他的勤奋。士兵实相书中很多篇幅描绘了当时的士兵,包括衣着,装备,精神状态,甚至军备力量,都非常详细的介绍了。想想觉得不寒而栗,当这本书在英国出版会怎么样?英国人看到毫无战斗力的中国士兵会怎么想?而没过几十年之后的鸦片战争,又确确实实是发生了。作者震惊的说,尽管已有手艺精湛的匠人做出与西方相媲美的毛瑟枪,但清政府依然使用笨重的大刀等武器。他说,清政府的军队纪律松弛,优势仅仅体现在数量上,军事战术和勇气非常缺乏。士兵服装笨重,火绳枪支粗制滥造,枪口处甚至有分叉。看到这里,我简直想掩卷叹息。任何外敌侵略都永远只是外因,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罢,都是从内核里坏的。一个人如果从心里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这个人就失去了精气神。一个如果国家从内部开始溃烂,何必怪外敌要来骚扰呢?其他画面无论是拉船的纤夫,种田的农民,小商人,农家女,更夫,剃头匠,渔夫或者是和尚,男仆,拾粪的孩子,画中的角色形形色色,非常直观的就能看到乾隆时期人们的生活百态,吃饭用的碗,喝水的葫芦,赌博的鹌鹑,捕鱼的鸬鹚……看这本书会让人心里忽然觉得很沉重,那是二百年前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工作,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欢乐……也许是我太作了,但我真的忽然想起来那首曾经让我热泪盈眶的诗:为什么我满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也让我想起幼年时电视里突然播的宣传片说:落后就要挨打。这大概是我看书时突然蹦出来的想法,和我看书时的其他复杂心情一起,让我从一开始的猎奇心理到逐渐的心情沉重……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作者亚历山大曾在皇家美术的学院绘图专业学习,毕业一年后经老师推荐作为制图员跟随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根据途中见闻绘制这些画让我看到了乾隆朝时的社会风貌,人物服饰,和他对中国的评论。很鲜活,这种异域记录填补了我们对古代人和社会的想象。西洋镜出了一个系列,这本还是豆瓣小站送的。翻看很轻松
  •     书里有很多细节都让人能看到乾隆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无论是士兵,仕女,贫民,或者是商人,都有非常详细的画面,看起来既有意思又觉得有点沉重。16.7.17
  •     王公贵族贩夫走卒皆有写照,细节之间可见历史。
  •     通过影视作品,我们看过无数的当时社会的情形,并对其有无限的幻想。《西洋镜:衣冠举止图解》这本书让我们真真切切了解到了当时的社会形态,从一张张图片中我们可以看见当时人们的各种生活画面,遥远而又真实。
  •     观察既有误见也多洞见。尤其是船只,“中国人不愿意创新,仅仅依赖过去的经验”,即使了解欧洲船只的高超技术,也不愿改进。士兵,操练如杂耍,全副武装时也败絮其中,行动不便,装饰多余实用。画很好,有史料价值(就是汉字几乎鬼画符哈哈),速写,水彩,海上帆船风情很怡人。有乾隆速写
  •     4星半,画幅信息量足以覆盖过同等篇幅的文字,另外,被虎威军的兔耳朵狗尾巴萌出一脸血
  •     看起来的确有点沉重,想想看,我们文化社会前进了这么久,其实和清末相比,也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为了生活而忙碌啊,又有什么心酸啊。【更难以置信的是,对这种新引进的事物原本反感的中国人会在三个世纪中,将抽烟变成了一种习俗。】
  •     相機未發明未流行的年代,繪畫是留下一個時代圖像縮影的唯一手段。相比文字譜寫記錄大件事的歷史,反倒是出自外國人好奇眼中和嫻熟筆下一個小軍官、一個拜菩薩的婦女、一座杭州郊外的住居更貼近現實令人著迷。當年為西方了解中國所繪,今天又輪迴重新讓中國人了解自己的家國和人民在古老年代的種種,喜聞樂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