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6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09742778
作者:赵志裕,陈侠 编
页数:216页

书籍目录

西方社会认知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启示(代卷首语)
工作流动性和固定世界信念的文化效应:来自绩效预测的证据
民众种族论与亚裔美国人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影响与调节
文化会影响我们思考的方式和内容吗?——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启动效应
消费者急躁与文化差异
自我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
自我建构的启动对自我意识神经基础的调节
文化对自我的神经表征的动态影响
文化的软性具身认知——摄影机物镜视角与时空内的运动

编辑推荐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的互建构过程及特性,最终服务于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的赵志裕、陈侠主编的《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6辑)》系统地选刊这些学者的论文,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领域所具有的多重视角以及丰富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赵志裕、陈侠主编的《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6辑)》在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探索中国社会认知研究的思路。通过代卷首语和选辑(译)的8篇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梳理北美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对文化与认知研究的影响,并探讨中国社会心理学应如何借鉴北美、欧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扎根本土现象和中国历史与社会现实,开创中国的社会认知研究路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成为北美社会心理学两大主流理论的知识传统:一方面,强调个人认知、动机、情感与行为受文化、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强调个人认知、动机、情感与行为可促进社会现象的产生、再生和蜕变。陈静、赵志裕与陈瑞芬(2009)的研究循着前一思路,考察社会结构特征如何影响人们对就业者前途的想象;循着后一传统的文化与认知研究路径,No等人(2008)的研究揭示亚裔美国人对多元文化的感受与其种族观相关联。
在认知革命的影响下,北美的社会心理学在研究中采用严谨的认知实验范式,发现人们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认知表征并存储于记忆中;当由外界信息激活时,便会影响当前的思维和行为。这类自动化的心理过程也反映在文化与认知的研究中。Oyserman与Lee(2008)梳理过去有关研究发现:与独立我相对应的认知反应,较多出现在北美;与互依我相对应的认知反应,较多出现在东亚。Chen,Ng和Rao(2005)则将这一观点进一步扩展到文化对动机与行为的影响。
面对严峻挑战,社会心理学家开创了社会神经科学的研究进路,试图找出社会认知现象背后的神经学基础。文化与生物科学的对话,甚至催生了新的神经一文化互动研究路径,Kitayama与Uskul(2011)认为,在行为层面观察到的文化差异在脑神经研究中也能得到证据。朱滢、张力(2001)对自我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Sui与Han(2007)在前一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脑神经研究,以及Chiao等人(2009)对熟悉东西方文化的双文化群体的研究,都支持文化实践与脑神经活动的对应关系。
欧洲社会心理学家的社会认知理论,启示我们重视个体与情境的相互嵌人性和建构性。在特定文化中流传的人际规范与广泛使用的思维习惯,体现为个体与他人沟通时的语言习惯和约定俗成的姿态,这促成了体现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研究路径。Leung与Cohen(2007)的研究为体现文化认知提供了一个研究范例。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6辑)》是一本社会心理学。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6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网上有这么一篇帖子,主题是“不是别人装逼,而是我们太LOW”其中有一句话很直接——人家这不是炫耀,只是我们太low!我们总把一些人的无意识流露当作炫耀。在哪里欲求不满,我们就在哪里愤怒。我们在乎的不是他们有什么,而是跟他们比我们没有什么。我们评定一个人是否在炫耀不是根据他说的内容本身,而是根据我们对他所拥有东西的稀缺程度。我们对他的愤怒以及衍生出来的敌意,根源于我们的欲求不满。对文章本身,我没有看法。不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可以解释部分社会现象。第1点:人与人的差距客观存在心理学研究表明,文化会影响我们思考的方式和内容,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从具体和抽象多种角度影响我们的价值观、自我概念、幸福感、认知等多个方面(Oysterman & Lee, 2008; Leung & Cohen, 2007)。面对这种差距,我们的基本态度就是尊重。价值观不同,并不意味着谁对谁错。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和而不同”,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你可以不赞同我的观点,但是请你尊重我表达观点的基本权利。将心比心,我会尊重你。咨询心理学中有一条人际交往“黄金准则”, 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奈何,现实生活当中,少有人能做到。我们偶尔会感受到“恨人有,笑人无”的尴尬。第2点:自我定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跨文化心理学中,环境限制是影响文化观念和行为进化的一个主要生态学因素。最典型的两个因素就是“居所流动性”和“工作流动性”。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的著作《乡土中国》里描绘的就是这么一幅画面:人们安土重迁,世代生活在较稳定的人际圈层里。正所谓当局者迷,没有对比,很少人有会反思这种文化定式对咱们心智的影响。当代社会心理学者陈静,赵志裕等人(2009)发表在JPSP(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研究表明,生活在低工作流动性社会中的个体在进行职业生涯选择时会面临严重的限制。而且,人们一旦进入某个职业,人际圈子会受到工作经历的很大影响,使得变换工作的成本大大增加。在我看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能甘心被“心理学规则”所套牢。上述研究中所言的身处“低工作流动性社会”者“更可能”在选择工作时,面临更大压力,并不意味着铁定的因果关系。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发现,个人的“固定世界信念”中介了上述二者的关系。可见,与其说“环境改变人”,不如说“人在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你的信念,就是适应当前环境的产物。所谓“工作难找”,只是你不想逃离“体制内”的托辞。人前所言“工作环境太差”,还不如说,你的自我定位不清晰,内心不充实。自甘堕落的你,还去责怪环境本身。SO YOUNG, SO NAÏVE.其实是你为自己画了个牢笼而已。自我设限,还没有觉察。说得直白一点,别怪环境没给你机会,反思一下自己为何会看着别人的“高大上”而自惭形秽!你可以羡慕别人有个好爹、好丈夫、甚至是好干爹……但是,总有一部分人用自己的踏实换来人生的幸福。你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享受”你“平淡”生活的时候,别人也许还在工作,在学习,在提升自己。再看看,那种恨人有,笑人无,每天碌碌无为的网络闲人,大概没有想过他们自己的成长空间吧……第3点: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只是……眼界很重要。也就是,俗话说的“见识”。最近,壹读推荐了一本书《昨日之前的世界》。在我看来,如果说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个故事的A面,那么赤裸裸地描写“乡土”之恶,就是故事的B面。在作者Jared Diamond(贾雷德•戴蒙德)看来,乡村部落中的人,并非桃花源般安逸,而是因为谁都知道谁,谁都处于谁的监视之下,紧张和神经质是他们的基本表情。部落成员不断说话,是因为部落人永远都对周围一切有着深深的不安感,他们需要不断说话交流来尽可能多地知道周围发生的事情,以便有所提防有所戒备。如果村民起冲突了,在饭桌上由大家长主持“解决”,并不能说明冲突中的仇恨和个人精神问题得到了解决,而只是抹杀、压制了个人的情绪,以便维持最基本的谋生环境而已。对于文明的现代人而言,他们的财富更多是通过大量的分工合作提高效率和发明新技术使用新资源带来的,因为陌生人可能带来的信息和新的合作,是更多制造财富的机会。因此,在现代世界,对陌生人说你好,而在乡村部落则是吹毒箭或冷眼相对。最后,过好自己想过的人生,扪心自问,我想清楚了吗?参考文献Oyserman, D., & Lee, S. W. (2008). Does culture influence what and how we think? Effects of priming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4(2), 311. Leung, A. K.-y., & Cohen, D. (2007). The Soft Embodiment of Culture Camera Angles and Motion Through Time and Spa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9), 824-830. Chen, J., Chiu, C.-y., & Chan, S. F. (2009). The cultural effects of job mobility and the belief in a fixed world: evidence from performance foreca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7(5), 851.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这本是朋友推荐的读物,期待内容不错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