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00120469
作者:张堆特 编
页数:303页

章节摘录

  在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似乎应该是士人的标准生活状态。到现在,人们仍然有这种观念。幸亏古代的书籍曾经是写在竹简上的,一卷书没有太多的内容,不然这个标准显得过高。对现代人,读一万册书和读一千册书的区别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太多书使我们着迷,我们按照自己的能力读其中的一部分已经就是享受了。当今世界,大量的书成年累月地被印制出来,其中什么样的书令我们着迷?这是读书人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妨把书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关知识进步的消遣性读物,另一类则是反映了知识进步的书籍,真正令我们着迷的书籍是后一类。如果还有一类能称为“书籍”的话,就是说教类书籍。如果一个人的心智发育正常,恐怕不会对这类书籍着迷。近二三百年,我们进入了一个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创造的速度大大提高,专业分工日益深化,这使得一个人已经不可能领略所有知识领域。我们真正能够阅读的反映知识创造成果的书籍其实并不很多。抛开我们读不懂的书,让我们着迷的书籍更少。知识的本质是对事实的陈述,经济学家喜欢对事实作出三类划分,分别叫做直观性事实、整理性事实和标准性事实。在大量直观信息的基础上,有人发现了其中某些信息的共性,构成了归纳性判断,这就使知识进步有了一个飞跃;再有人发现不同共性事实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对世界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这就使知识进步有了更大的飞跃。在这两个知识进步的飞跃中,都需要分析的工具,如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形式逻辑大概天生被镶嵌在我们的大脑中,只是镶嵌的牢固程度有所不同;而数理逻辑需要我们后天学习,这就有了更大的难度。唯其有难度,它才有了令人着迷之处。在目前不同人文“学科”的类别中,主要是经济学系统地用数理逻辑来“整理”事实和“标准化”事实,而好的经济学家在这个基础上锻炼了自己,运用形式逻辑的能力更是不在话下。这就使得经济学家之间有了可对话的语言基础,也有了检验知识真伪的统一工具,从而不会将自己再分为不同的门户。经济学家天然具有保守性,因为真正的“事实”变化起来是非常缓慢的。当然,我也注意到当今中国不同的经济学家彼此打闹的时候也很是凶狠,但我想那不是经济学出了问题,而是打闹者出了问题。这也不妨碍我对经济学的着迷。这几年,总有人把说教看做是“思想”,把故纸堆看做是“文化”,但如果你仔细翻检一下这些东西,发现其中没有经济学家关注的任何一种“事实”,只有书斋里想出来的假概念、假逻辑。这决定了你对它的阅读不会有任何快感,除非你有很大的兴趣去关心“思想交锋”或“文化冲突”。“人为什么活着”、“彼岸世界是否存在”,这样的话题几千年前就有了,现在重提,还是了无新意。有了上面这些想法,我大概就容易被看做是一个“经济学原教旨主义者”,说实话,我还真高兴能戴这样一顶帽子。近些年阅读经济学的书少了,而阅读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愿望却强了许多,但这种阅读的背后,仍然是我对经济学的着迷。人们活在世界上总在“交易”,过去经济学家关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其实,各种公共领域发生的“服务”之间的直接交易,也依循着经济学家所揭示的规律。用经济学的工具,以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其他领域的书籍,发现它们的瑕疵,给出对问题的新的解释,是令人兴奋的事情。这些年来,我提出关于民主政治主要决定于需求而非所谓人口素质的观点,关于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是稳定的社会的观点,关于组织结构决定领袖行为的观点,都基于经济学的认识。这些工作使我读书显得庞杂,但因为其中坚守着经济学的逻辑,倒也不觉得领受知识时通常发生的迷惑与疲惫。    ……

前言

  历史总有它自身的逻辑。2008年,在世界经济一片危机和恐慌之中,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时刻。当世界把目光不由自主地聚焦在中国身上,不得不正视今日中国的崛起之时,已经赋予了诸多命题以历史的纵深感。的确,谈论今天的中国,在赞叹中国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世人更多思考的是奇迹背后的原因,是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对世界的贡献与意义。换言之,30年中国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进步,也赋予世界以丰厚的精神的、文化的和社会的遗产。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可以说,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不单单要总结回顾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还要深入梳理精神世界获得的进步以及嬗变。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巨变的历史进程中,尽管出版业作为一个行业或许还不是最重要的第一方阵,但它所传播的文化知识、所催生的观念革新、所服务的教育事业、所掀起的阅读热潮,以及它所孕育的产业进步、所推动的经济发展、所链接的世界通路、所面向的人类文明,却又是30年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鲜明影像。中国书业在30年中与这个国家改革开放的步履如影随形,与每一个家庭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事实上,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里,都或多或少地留存着图书与知识饥渴、与上学成长、与事业婚姻、与亲朋师友密切“链接”的难忘片段。书业,由此有了追忆梳理、鞭策励志的最广大的社会心理基础。回顾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书业自然不能缺席,也不应当缺席。每一个领域的30年都是一个浩瀚的精神宝库,中国书业的30年也不例外。从哪些角度切入既能与社会大众的心脉一同律动,又能精当地勾勒出中国书业30年事业产业变革的轨迹?《中国图书商报》,作为一份沐浴着改革开放泽露而生而长,一份以推进出版产业、关注国民阅读为己任的中国书业的权威媒体;作为中国书业唯一面向产业市场又面向广大终端读者的权威专业媒体,我们的确颇费了一些思量。对主题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充实、调整的过程。2008年1月8日,《中国图书商报》即精心策划推出了大型专题报道“改革开放激荡书业30年历史烟云”,用近20个整版篇幅,以专题综述和30忆、30事、30人、30图、30产业改革、30书业营销、30阅读等板块形式,全景式勾画了30年来中国出版业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过程中取得的历史性产业进展、激荡起的历史性阅读文化烟云,同时发表了对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的独家专访《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什么》。既意料之中又略显始料不及的是,反响纷至沓来,业内外强烈关注,全国有上百家平面和网络媒体做了转载。这坚定了我们对书业与社会与每一个家庭有着最广泛和紧密的联系的判断。11月18日,本报又以“风起云涌中国书业大变迁风生水起出版力量大检阅”为主题,重磅推出“30年书业/力量百版金刊”,再次对中国书业30年的历史变革进行全景式、亲历性、板块化的梳理,同样在书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对书业作为一个产业进行历史观照的同时,我们全力抓紧筹划“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的大型推介活动,意图精心打造《中国图书商报》30年书业、30年阅读交相辉映的“双璧”。该项活动是个一揽子计划。经过反复论证、精心准备,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举办期间,于9月8日在北京隆重启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20家大型媒体作为支持媒体发布新闻后,迅疾在全国成为舆论热点。出版界、文化界、阅读界等社会各界都对“300本书”推介活动给予了热情的关注,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由此也再度说明,图书阅读及其引发的文化现象,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文化“解放”之时曾造就一个民族渴求知识的盛景,而在互联网冲击传统阅读形态的今天,仍会成为全民乃至全球高度关注的共同话题。不论技术手段如何改变、如何革新,人们追求思想、净化心灵、分享智慧、获得知识,“诗意地栖居”的需求是永恒的。一个民族的心灵成长,也必然地与阅读(不论是纸本传统阅读还是新媒体阅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促使我们在筹划“300本书”系列推介活动中,能始终把大众对阅读的需求、向大众推介30年精彩阅读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重心。由此,也就逐渐清晰了这样一个轮廓:围绕“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的推介活动,举办一个推介书目揭晓的盛典暨召开“首届公共阅读文化论坛”,同时编辑出版三本图书,即《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另附300种提名书)、《30年中国人阅读心灵史》、《30年中国畅销书史》,并将这三本书列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书业书系”之中。三本书从不同侧面勾勒了30年来国民阅读价值取向的变化、个体和集体的阅读心像,以及出版界围绕畅销书这一大众阅读风向标在出版策划、运作机制、市场营销、作家培养、读者分析等方面进行的变革。直面心灵、留存历史、探究书业,写真中国书业流变与成长辙迹,推动中国出版产业温故知新、永续发展,促进中国国民阅读进步进而影响世界华文阅读乃至全球阅读与文化交流,是我们的编辑宗旨,也是《中国图书商报》作为一家书业权威媒体所孜孜以求的目标。需要特别感谢的是,上述活动以及组编的三本书有幸被列入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有关改革开放30年105种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及其“放歌30年”等系列活动之中,得到了有关主管部门的肯定与支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领导还以开放的胸襟促成了这一活动及出版项目与江西出版集团联手合作,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和江西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再次放大了活动和出版项目的效应。我们殷切希望,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年、前瞻未来30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图景之际,《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3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30年中国畅销书史》将作为一面心灵之镜、精神之镜、时代之镜,既能烛照过去,更能点亮未来。孙月沐(中国图书商报社社长、总编辑)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上篇:改革开放30年个人阅读心灵史  安意如:老天用一本书点化了我  巴曙松:在我个人阅读心态上要首先感谢金庸  迟子建:20年我一直喜欢躺着看书 党国英:读书人该思考什么样的书会让我们着迷  范稳:上大学后才发现许多经典没有读过  方兴东:30年阅读我推荐四本书  傅国涌:我的精神成长史上最关键的年份  葛竞:放一本书在你心里  海男:16岁我藏在被子里开始读《唐璜》  何立伟:此情可待成追忆  何明星:我在这个时代的精神成长  何玉茹:1990年代:我的读书状态沉稳了许多  红柯:幸运之神  胡泳:十年一觉网络梦  胡作玄:我的30年阅读风景  黄震云:走出“一本书主义”  霍艳:阅读是最私密的人生体验 江晓原:30年阅读感受:快感越来越少 李朋义:读书·读人 梁小民:1980年代,那是一个读书的时代 林少华:由《古文观止》到村上春树 卢周来:我的阅读史和改革开放同年 麦家:我还记得初二时读的第一本小说 孟繁华:我读书的历史整整30年了 聂震宁:读书就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 邱华栋:十年读书越读越少 孙郁:30年问两个前辈对我产生影响 滕洋:阅读是一次直击心灵的体验 王建辉:阅读的星空,斑斑点点 王树增:侣岁的阅读现在看来依然留存着 吴晓波:有些书是我一生的精神导师 晓航:到现在我的床头还放着《红楼梦》 谢其章:30年买书记 解玺璋:行也匆匆,读也匆匆 徐江:阅读印象 徐友渔:我从1990年开始读罗尔斯的《正义论》 徐则臣:我不会再像多年前那样,为找一本书上蹿下跳 许知远:寻找生命的本来意义 严搏非:最想阅读自然 阎连科:读小说和写小说:1980年代全国人最愿做的事 杨鹏:父亲为我设计一条以书为径的人生路 杨文轩:心中总有一种豪情,于是新一轮阅读开始 杨早:“当代文学”从我们阅读生活中大步撤离 俞晓群:路上,终难忘,依旧是书香 张宏杰:一个1970年代人的阅读历史 张鸣:漫卷诗书喜作狂 张炜:那个时代,读这些书我会被深深打动 钟健华:别忘了,请给我诗句中篇:改革开放30年阅读文化流向变迁    第1章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阅读”    1980年代:文化价值的确立    1990年代:文化价值的困惑    新世纪:分化、淹没与瓦解    第2章  30年读者朗读习惯的变化历程    每一次文本变化都对阅读习惯产生重大影响    1 990年以后阅读界呈现明显通俗化趋势    阅读习惯的变迁:从深阅读到浅阅读    第3章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中国    手机阅读:“新人群”的快餐消费    阅读内容:撬动地球的“支点”在哪里?    数字出版:出版商面临尴尬    第4章  我们为什么离不开纸媒书和深度阅读    任何媒介都是双刃剑    电视:“谋害”阅读兴趣的罪魁祸首之一    数字时代的阅读趋势:网络阅读、图文阅读、动漫阅读、    娱乐阅读    手机阅读:回归文字的满足    读者的分化与阅读目的的分化    纸媒书不会消亡    第5章  “泛阅读”时代的阅读推广    阅读的困境    全民阅读推广的真正力量来自民间    一个媒体·《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刊》    的阅读推广之路    “深圳阅读月”:一个阅读推广的成功样本    一个人·海飞:阅读推广者就像一个精神营养师下篇:改革开放30年中国阅读状况调研报告    第1章  中国人阅读现状    党政官员阅读调查报告    深圳市民阅读调查报告    军人阅读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阅读调查报告    解剖台湾地区阅读趋向报告    第2章  从喧嚣到寂静:回首30年军事文学    “强虏灰飞烟灭”?    两分法:样板作品    战争制造或莫言制造:战争小说面目大大改观    进退维谷的女性:缘于性别直觉的探索    “纪实”与“史记”:充满歧义的非虚构写作    野马群不再:失范的军旅诗写作    近来的职业化写作:谦恭的顺服和谨慎的分离    第3章  回眸儿童文学30年    四代优秀儿童文学作家    从依附与追随成年人文学到艺术独立之路    儿童文学主体性发生了深刻的位移与转变    第4章  中国动漫30年    1978—1989:光荣与辉煌    1990—1999:艰难的抗争    2000—2008:机遇与挑战    第5章  文学“中产化”、“青春化”  “新新中国”崛起:作家“换代”、畅销书机制“形成”、长篇    小说作用“凸显”    文学“中产化”后果:文学中的“都市性”、现代    化的价值“日常化”、个人价值观崛起    文学“青春化”:“小鬼当家”的文化低龄运动一发不可收拾后记

作者简介

《3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一书系统的介绍了30年中国最大的变化,表面上看是外部物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质上更为隐秘更为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心灵。阅读的变迁史,更接近这个深刻的变化。

图书封面


 3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上篇”是诸多文化名人以“30年个人阅读史”为主旨,进行写作,字数不限。“中篇”提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喜欢藏书和读书的国家。(P194)”,好笑!“下篇”是一些阅读调查报告,看来毕业之后还是有必要订下《中国图书商报》嘛。【花絮】P200提到方正阿帕比,P202提到上理周澍民教授,哈哈。【书摘】有人对近年来阅读方式的改变左了如下概括:从书斋阅读走向马桶阅读,从文字阅读走向视觉阅读,从纸媒阅读走向网络阅读,从知识阅读走向娱乐阅读。(P194)10.01.31晚写于外公家
  •     罗列一堆名人也就罢了,还把名人们的头衔都清清楚楚地,密密麻麻地写在大头贴下。须知通得越多,精得就越少。把很多虚枉的名号拿出来糊弄读者,太不厚道了。至于名人们读过什么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真正的读书体验有多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是那句话,我们想看的不是个人经历的简单罗列,而是惠及人类价值的理性思考。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2010春。各类“个人读书史”文章拼凑,零散而庞杂。且文稿多简单行文,无论是文笔还是信息量都乏善可陈,总之实在是把一个好题目做坏了。
  •       “上篇”是诸多文化名人以“30年个人阅读史”为主旨,进行写作,字数不限。“中篇”提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喜欢藏书和读书的国家。(P194)”,好笑!“下篇”是一些阅读调查报告,看来毕业之后还是有必要订下《中国图书商报》嘛。
      
      【花絮】
      P200提到方正阿帕比,P202提到上理周澍民教授,哈哈。
      
      【书摘】
      有人对近年来阅读方式的改变左了如下概括:从书斋阅读走向马桶阅读,从文字阅读走向视觉阅读,从纸媒阅读走向网络阅读,从知识阅读走向娱乐阅读。(P194)
      
      10.01.31晚写于外公家
  •     让生活叙述自己的故事
  •     读书心得记录...可以作为以读书让自己心灵成长的人的很好的参考...
  •     题目很好,内容很不符合。没有代表性。
  •     一般
  •     中心馆借 外公家看完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968121/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