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区域研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509745960
作者:董玥 主编
页数:444页

内容概要

董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士,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硕士,俄勒冈大学亚洲研究硕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历史博士。现任华盛顿大学 (西雅图)历史系教授及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为:Republican Beijing: The City and Its Histories (加州大学出版社,2003); Everyday Modernity in China (合编,华盛顿大学出版社, 2006);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合编,杜克大学出版社, 2008)。目前正在完成一部专著,Out of the Wilderness: Writing Histories of the Qing Dynasty, 检视晚清和民国时期出现的各种清史叙述。

书籍目录

导 言【董 玥】/1
一 世界·区域·国家
从东亚看民族国家的全球和区域构建【杜赞奇】/31
一个女子眼中的海外游历:本土和全球视野中的单士厘《癸卯旅行记》【魏爱莲】/62
创造亚洲:20世纪初世界中的中国【柯瑞佳】/103
东京审判与南京大屠杀【卜正民】/137
二 革命作为历史变化形式
关于中国革命的十个议题【周锡瑞】/181
找回中国革命【裴宜理】/214
被误解的革命:1923—1926年国民革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费约翰】/234
三 城市与日常生活史
时钟与院落:上海中国银行的权威结构分析【叶文心】/265
从茶园到剧场:作为社会文本的20世纪早期中国戏园【葛以嘉】/291
四 社会与历史之延续
放大民族分类:1954年云南民族识别及其民国时期分类学思想根基【墨磊宁】/331
地方干部面对超自然:中国的神水政治,1949—1966【史蒂夫·史密斯】/366
马尔萨斯主义论述之修正:关于明清时期人口演变的比较研究【雷伟立 王国斌】/393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西方学者近年来发表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论文辑选,作者都是极具知名度的学者。大致可分四个方面:中国与世界、中国革命、日常生活、历史之传承与延续。
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通过“区域研究”而进入学术界,又通过内部的挑战和论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自觉地“走出区域研究”。对区域研究所带来的有意无意的惯性的批评今天仍然在持续。
本书收录了12篇过去20年里发表在重要英语出版物上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英国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学者。全书可分世界•区域•国家、革命作为历史变化的形式、城市与日常生活史、社会与历史之延续四个部分,大致反映了“走出区域研究”以后的学术关怀。


 走出区域研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的问世经历不少曲折。本来它应该是上海古籍出版社那套《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中的一本,但是里面的文章颇有几篇是关于“geming”的,于是出版社就不淡定了,怕出问题,拖延了很久,最终决定只出其他几本:妇女史、中古史、上古史、宗教、思想文化。这本其实最能引起国内学者兴味的书,反而流产了。去年10月,我和几位同事去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访问,期间听董玥说起这事。她非常失望,因为这本文集里的文章,几乎是她一篇篇亲自问作者要来的,有几篇甚至是作者特地为这本文集写的,后来因为迁延许久不出,这些作者只好把文章先发到其他刊物上去了。为了审查的事情,作者们也已经做出些许让步,同意一些文字上的修改,但最终因为毫无道理的“主题涉及敏感话题”而不能出版,实在让主编者董玥和作者们都感到十分无奈。编这本书已经投入了很大的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一篇在《亚洲研究杂志JAS》上发表过的文章大概需要160多英镑购买版权,翻译的费用,董玥甚至花了很长时间校对修改翻译。就这样付诸流水,实在不甘心,于是董玥想把这本书送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但是在香港出版又实在有违编者和作者的初衷。原本他们的想法,是让国内的学生和学者能接触到一批优秀的学术论文,从中借鉴西式论文的写法——问题意识、论点展开、论述过程、史料运用等等。若在香港出版,那么国内大部分学生学者势必无法读到了。那天吃饭的时候,听着董玥絮絮地抱怨,同行的金以林老师,灵光一现:就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吧!于是,从西雅图回来以后,我就帮两边牵线搭桥,两边都对这个出版计划很满意。董玥开始紧锣密鼓地按照社科文献的要求修改脚注——所有英语文献要还原到原文,一直到圣诞假期过后,才做完(干过这个工作的人就知道有多繁琐了)。然后就是等待编辑处理排版。直到5、6月份,初校清样出来了,董玥发给各作者过目。结果没想到,这版的错误率相当高,尤其是脚注中的英语,于是董玥和作者又抓紧时间修改。董玥后来又好气又好笑地跟我抱怨:这些大牌作者,送出版社定稿之前让他们改,他们都没动作,等校样出来了,各种大改,简直是不见兔子不撒鹰。老实说,这些作者大概都有点怀疑这本书是否能在大陆出版吧,以至于只肯在看到校样的时候才真正动手,免得又做无用功。我自己还陪着周锡瑞改了整整一天的论文,从上午9点做到下午4点,真是逐字逐句的读,有问题的地方核对原文,改得满屏的红字。老一辈学者的认真,就是在这种细节地方体现出来的。而社科文献的徐思彦老师,更是超级负责的出版编辑,她凭着几十年的编辑功力,给我们抓出了好多我们平常都意识不到的文字错误,对敏感内容的修饰也恰到好处,让作者和出版总局都能接受。现在看到这本书终于出版了,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编者、作者、译者、出版社——真的都很高兴,甚至可以说松了口气:好歹总算是平安无事地出版了!最后想说明一下这本书的主标题。 最最初的标题原本是《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近代史卷》(老实说,我一直反对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用“汉学”这种说法,因为这个领域大部分的学者都在历史系,而非东亚系,从学术训练和学术谱系而言并非“西方汉学”的一部分)。后来要拿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去出版,董玥根据这本文集里几个大主题,将其定名为《国家·geming·日常》。再后来,决定在社科文献出版,我们都觉得这个题目里有敏感词,有点“危险”,徐思彦老师请王奇生老师来定题目,据说王老师是起标题的高手。没想到王老师更加大胆,建议把里面关于“geming”的文章抽出来,和欧洲、中国、港台等地研究geming的学术论文凑成一堆,出一本专门讲geming的文集;剩下的文章则归成一本,叫《国家与日常》。我们都觉得这未免太伤筋动骨,出版日期不免又拖延,所以还是决定保持原样出版。现在这个题目,是我在跟董玥skype的时候想出来的,说实话也是受她的导言启发。作为北美史学研究一部分的中国近代史,其问题意识往往受到更为普遍的历史学命题启发,例如国家和国族认同的问题、日常生活和现代性的问题、公民意识形塑的问题、革命和社会动员的问题,因此并非像汉学那样把中国作为另一个文明来研究,而是努力在普遍性范畴和命题中思考中国的特殊性,并且在中国的特殊性中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论点,反馈和补充那些普遍性范畴和命题。在北美,作为“区域研究(area studies)”的中国研究,的确可以说是某种“西方的视角”,隐含着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权力关系,把中国当做一个“他者”,一个解剖和审视的对象,一个潜在的敌人或朋友。而摆脱“区域研究”的思维,正是为了突破这种视角的局限,把中国当做更为抽象的历史过程中的某种具体表象(reification),与其他的具体表象(西方的、非洲的、拉丁美洲的、印度的等等)进行对话和商议,共同构建起一个关于“近代史”的叙事。走出区域研究,意味着不把中国当他者,尽管海外学者的确也无法具有和中国人同样的主体意识,但他们在努力超越“他者”和“主体”的截然两分,用一种更为诚恳、开放和非民族(non-national)的方式去研究另一种文化。我希望,有一天中国学者也以同样的热忱和好奇心去研究欧洲史、美国史、非洲史、中东史、拉美史、印度史。等到那时候,我们才更有资格说“世界的中国”。有次吃饭的时候,王奇生老师说“走出区域研究”这个书名太糟糕,放在书店里会没人买,因为大家的第一反应,这大概是本关于地方史的书吧。其实里面猛料很多,但我们不敢写在封面上,而写在封面上的书名,又是从英语(area studies)翻译过来,在中文语境中失去了原有的涵义。这个主要怪我没考虑周到,所以总觉得欠徐主编和董玥一篇书评,至少应该再多说明一下这本书的前因后果,能让大家多知道点这本书的内容,也不至于因为书名而错过了一本好书。
  •     I. 世界,区域,国家 World, Region, Nation State1. Prasenjit Duara.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Constitution of Nations: The View from East Asia."2. Ellen Widmer, "Foreign Travel through a Woman's Eyes" Shan Shili's Guimao luxing ji in Local and Global Perspective" in JAS, Vol. 65, Number 4, November 2006.3. Rebecca E. Karl, "Creating Asia: China in the Worl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HR 103.4 (Oct. 1998): 1096-1118.4. Timothy Brook. "The Tokyo Judgment and the Rape of Nanking." JAS August 2001, 60:3.II. 革命作为历史变化形式 Revolution as a Form of Historical Change5. Joseph Esherick. "Ten Theses 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Modern China, Vol. 21, No. 1, Symposium: Rethink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Paradigmatic Issues in Chinese Studies, IV. (Jan., 1995), pp. 45-76.6. Elizabeth J. Perry,“Reclaim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67, No. 4 (November) 2008: 1147–1164.7. John Fitzgerald. "The Misconceived Revolution: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s Nationalist Revolution, 1923-26." JAS, May 1990, 49:2.III. 城市与日常生活史 The Urban and History of Daily Life8. Wen-hsin Yeh. 时钟与院落 ——上海中国银行的权威结构分析.9. Joshua Goldstein. "From teahouse to play house: Theaters as social text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JAS Aug. 2003, 62:3.IV. 社会与历史之延续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inuities10. Thomas Mullaney. "Ethnic Classification Writ Large: The 1954 unnan Province Ethnic Classification Project and Its Foundations in Republican-Era Taxonomic Thought." China Information. 2004, Vol. XVIII (2).11. Steve P. Smith. Local cadres confront the supernatural: The politics of holy water (shenshui) in the PRC, 1949-1966. The China Quarterly, 2006.12. William Lavely and R. Bin Wong. "Revising the Malthusian narrative: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pulation dynam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JAS, Aug. 1998, 57:3.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就“走出区域研究”这一论题,我觉得所选论文是合格的,但这些论文真的是这些年西方近代史研究的翘楚之作吗?有些论文真的跟篇学生作业一样,差别就是史料翔实一点粗陋一点。
  •     断断续续,死活读不懂。
  •     有几篇很平淡,但总体来说挺不错。
  •     我等门外汉只敢说:“区域研究”是他们的区域研究,“中国”是他们的“中国”,爱走哪嫁谁就走哪嫁谁吧,别蒙了眼睛原地绕圈子就好
  •     不予置评
  •     材料书
  •     经常见人引用叶文心的那篇大作,这次算是第一次完整的读过一遍,感觉徒有虚名。
  •     。。。
  •     选文(以及译文细节)质量一些参差。点滴有些启迪,但总的来说颇有几篇体现的不是“走出区域研究”的深入和扎实,反而是近代中国研究的匠气及其“内卷化”。
  •     我觉得以后得叫Pro.Dong 为董小姐,写的导言真好,另外墨磊宁的研究视角确实配得上大师,虽然年纪不大。。。
  •     颇有启发
  •     导论比较精彩。
  •     辑录学史创新,今读无甚可观。虽大佬云集,周锡瑞裴宜理卜正民杜赞奇叶文心皆一般,葛以嘉、墨磊宁颇耐读。主编导言尚属到位,惜无新知。汉学家外,Peter Burke、Lynn Hunt、福柯discipline等一概不符汉语学界通译,与“走出区域研究”相映成趣
  •     其中几篇读过英文稿,当时的感觉是扯来扯去似乎很厉害的样子。如今翻了中文版,感觉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文章啊。果然翻译是去魅的手段么。
  •     以此本同有走出二字的书代替【zouchudizhi】,秦晖先生的大作,可惜被封杀了...从网络上找到电子版,基本上是利用看完自己书上床睡觉前的时间断断续续的读完了,看电子版很容易分心,字体也太小.秦先生这本书虽说是报刊评论文章的合集,不过实在太值得思考了,从英国,日本,德国三方面阐述晚清不可能走向君主立宪,非常精彩,其中对于民国政府尤其是两党都不屑于的北洋政府以事实作出了比较公允的评价.再言太平天国,新文化等等,这本书足以起到给近代史种种神话与种种定论祛魅祛光环的作用,立论基本公允,秦先生应当是一个很有骨气的历史学家.
  •     定价偏贵。
  •     卜正民对东京审判的研究极有启发,其对印度法官之所以采取反对审判的态度的思想和政治因素的分析,理顺了20世纪初叶亚洲知识分子的亚洲主义和殖民地意识与20世纪下半叶第三世界思想之间的关联
  •     第二部分:革命作为历史变化形式(周锡瑞、裴宜理、费约翰)
  •     周锡瑞、裴宜理和费约翰的部分
  •     草草翻过,挑了几篇细读。第一部分真是没意思,第三和第四部分最感兴趣。觉得两三年更新这么一本文集会很有帮助吧。
  •     有几篇不错,有些术语的翻译很生硬【《地方干部面对超自然:中国的神水政治,1949—1966》】
  •     与其将革命视为一个解放的过程,远不如将其视为一种新的统治结构被创造出来,去对抗、击败、取代另外一种统治结构。
  •     虽有点滴启迪,比如P.34水户学派之于近世日本“尊王攘夷”观念的潜移默化,但这依然难掩全书纠缠细枝末节的沾沾自喜。殊不知,这些具体表征(喻体)只是更大社会结构性变迁(本体)的折射。。。还是没有走出所谓“区域研究”
  •     有几篇没有耐心看,叶文心老师那篇印象深刻~
  •     挑了几篇感兴趣的文章重点阅读,大赞杜赞奇周锡瑞和费约翰的论文。
  •     老外对中国人见怪不怪的看法当成惊为天人的发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