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9-1
ISBN:9787500440024
作者:李浩
页数:310页

内容概要

李浩,陕西靖边人。199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在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应聘在韩国庆尚大学讲学一年。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兼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著有《唐代关中土族与文学》、《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唐诗的美学诠释》、《唐代园林别业考录》等多种。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馀篇。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次、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次。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导言第一章 关中地域与文化精神 一 本书所用“关中”概念的界定 二 以往研究成果的评述与定位 三 关中文化精神的历史走向 四 关中文化精神的理论诠释第二章 关中方土风气与文学趣味 一 雄深雅健 二 系水土之风气 三 人文化成 四 五方杂错 五 高上气力第三章 唐代社会背景下的关中士族 一 唐代士族研究刍议 二 “关中郡姓”论题之辨析 三 释“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四 敦煌文献所见关中姓望史料钩沉第四章 唐代关中文学士族的崛兴 一 关中文学世家的形成 二 唐代关中文学的兴盛 三 从比较的视域看关中文学世家第五章 唐代关中文学群体的构成 一 关中本土作家群 二 河东著姓加盟关中文坛者 三 胡姓士族加盟关中文坛者 四 江南士人播迁关中者 五 山东士人播迁关中者第六章 唐代关中士族与教育 一 官学的衰微与私学的发展 二 家族教育的兴盛 三 文学教育的强调第七章 从士族郡望看牛李党争的分野 一 本章统计所据文献说明 二 李党成员郡望统计 三 牛党成员郡望统计 四 统计结果的分析第八章 苏绰文体改革新说 一 大统改制与文化精神的整合 二 托古情结与文化寻根 三 《大诰》与公文体改革 四 《大诰》与魏周文学新诂 五 关中地域与南北文风的统一趋势第九章 柳宗元古文思想与关中学术资源 一 师资传承 二 明章大中 三 超越章句 四 辅时及物 五 游历考察第十章 窦叔向家族贯望新证 一 窦氏的郡望 二 窦氏的房支 三 窦氏的迁徙附录一 《皇唐玉牒》编撰者之重新检讨附录二 范碑所述李白世系的谱牒学问题附录三 柳宗元婚配与子女考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初版后记增订本后记英文目录

编辑推荐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增订本)》(作者李浩)是近若干年来文化地理学或地缘文化学,暨唐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其风格亦如关中文化之雄深雅健、厚重笃实、力度劲坚。作者之深厚的文化学、文学理论素养,坚实的文献学、史学功底,邃密、严谨的逻辑思维,晓畅、老辣的文字表述,触处可觇。

作者简介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增订本)》(作者李浩)是迄今第一部从家族文化角度研究唐代关中地域文学的学术著作。作者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运用“地域一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唐代关中地域文学进行探讨,对与文学发展具有关联性的关中地域文化和关中士族的历史事实进行整理,对本地域文学的发生机制重新诠释,在此基础上为唐代关中文学进行定位。作者标举关中文化精神、关中文学士族、关中文学群体等范畴。对牛李党争、唐代关中士族教育、苏绰文体改革、窦叔向家族贯望、《皇唐玉牒》编撰者、李白世系中的谱牒与属籍、柳宗元的婚配与子女等问题亦提出独到的解释。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增订本)》初版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从书名思考了一下,关中士族,该是一个地域的文人或士人群体吧,地域性应该挺强的然后脑海里出现了陕西河南的地图轮廓。翻开书之前,先是浏览了下外观,素雅简洁,还不错,然后是看厚薄程度,也过得去,最后看了一下作者简介,很有学识的样子,西北大学教授随便怎么样也不是盖得吧。第一章还从历史方面介绍了关中概念,嗯,历史,我在意的点,好的,就这么读下去了,完了之后我才意识到这只是别人的博!士!论!文!,呵呵了。好了,言归正传,谈谈书。顾名思义,这书肯定是围绕关中士族而言,我以为应该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也还好猜对了一些,从地域性文化的着手作者从几个方面表述,一是关中士族自身的发展脉络,即是历时纵向的,二是和其他士族发展比较得出了一些结论 ,即是共时横向的,三是政治的政策对其的影响及士人自己的文学造诣。本书中,以韦杜裴柳为代表的关中士族,以李王崔为代表的山东东士族,以侨吴为代表的江左士族,以及胡姓文人的间的相互联系与竞争,促成了唐代文学的发展。然而具体是从哪些方面下笔,怎么比较,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怎么样,在这里我不做分析= =,其实我也评价分析不了,我只是想说说自己从关中士族人士学到的一点东西,毕竟自身太low。先来说说何谓士族,即士大夫的不断家族化的结果。汉武帝文治思想对于士大夫阶层的崛起的影响可见一斑,魏晋时,经文世家渐变为了武力强宗,这是与乱世战争频繁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入土中原并取得政权有关,且关陇集团本身就尚武,然而唐的统治稳定后,武将作用不再明显,且武则天大推科举,因此又向文转变。由文到武再到文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中最为明显。如“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去”,到“欲守成者,舍在这本儒何以哉”,“虽位极人臣,然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这些都是文学备受重视的表现。古语云,城南韦杜,去天五尺。说的就是京兆韦杜人士在唐代的地位,宰相多半由他们两家包了,所以说其家族在唐代的社会地位不言而喻,加之家里的人本就勤奋聪慧,刻苦钻研,中进士者居多,但是对于非士族的寒门亦有中举者,多想入仕,虽然关中士族本尚武但在武后时期,积极适应政权,参与科举,保证势力,在科举一系列方面与其他地域看开展竞争,后来的朋党之争的牛党全为关陇士族,他们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既然如此,关中士族对文学的影响肯定不小,但是这个地区的文学创作高潮却来的比较晚,虽有韦嗣立,韦济之辈但都屈于王维等山东士族,直到中唐韦应物,柳宗元,柳芳,白居易,薛涛,三杨五窦等异军突起,而政治上的牛李之争大大的影响了唐代的政治格局,而且除了诗歌之外,曲子词,传奇,古文新乐府,都有很大的进展。晚唐的文学总体衰落但是关中地区仍以杜牧,韦庄等领衔,唐代文学以关中人士开启,又以关中士人结束,这可不是一般的巧合。关中士族因地域关系多位京畿之地,在对于政治把握的机敏度上是很高的,在李渊打下江山,李世民需要稳定政局之时,看出文人之重,需要重修礼制,巩固政权,在武转文上有自己的贡献,在武后排挤李唐旧臣,实行科举选拔人才,也积极应取,转变自身,在中唐政治一片衰败,文学荒凉的景象中,自己求变,关注现实,古文新乐府而生而荣,在历史发展之中,保持与山东,江左及胡姓的融合与竞争,这是不易的,一个历史悠久且地位颇高的士族来说,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易的,士族的leader要审时度势才能保证家族荣光,而家族成员也要齐心协力,为整个team而出入仕。说到这突然让我想到了杜甫,虽然他才华横溢,可是他一直不为上层朝廷文人所认可,得不到实现抱负的机会,可能除了严武吧,直到宋代才被重视起来。我觉得他是脱离关中士族而存在的,他是孤独的可他不是失败的,他的文风别人模仿不来,亦与他的境地有关,可是从某些方面来看,他不属于关中杜氏所属,属于他自己,属于那个不承认他的唐代,“文章增命达”,“文穷而后工”激发出了他文思的火花。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对陈寅恪.向达.毛汉光.傅璇琮等人著作的引用,为本书增色不少。
  •     认真读过。
  •     是一篇博士论文,不太喜欢这种风格,提不起兴趣。
  •     学术……精专……遥远……
  •     从人文地理学去关注文学的变革,实在是另类,家学的存在,让家族文化在迁徙中不至于流失。家文化的传承,对当代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很像一部陕西省文化强省建设之类工程下搞出的东西。中古的“人—地关系”和近世以降的“地—人关系”完全不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