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猿而冠

出版日期:2015-6-1
ISBN:9787220094981
作者:辉格
页数:336页

内容概要

辉格,本名周飙,1970年生,浙江嘉兴人,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曾长期以自由程序员为业,2008年受聘为《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员,开有独立博客“海德沙龙”(headsalon.org)。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饮食 001
吃还是不吃? 007
劝酒拼酒何时休 012
饕餮经济学之肚皮收租法 017
饕餮经济学之吸血蝙蝠和猎获物分享 021
食物禁忌的文化功能 025
第二章 男女 029
吵闹不休的神圣同盟 035
微妙的人类性策略·男性篇 042
微妙的人类性策略·女性篇 050
乳房之谜 057
童贞崇拜与掠夺性强奸 066
第三章 家庭 073
婚姻被抛弃了吗? 079
婚姻关系将变得越发单纯 083
婚恋障碍为城市化过程所难免 088
婚姻生意是怎么做的? 092
真的有过母系社会阶段吗? 101
第四章 教育 113
对待孩子,严厉还是宽松? 119
为何高等教育在制造失业? 124
从学区房看教育市场 129
教育本可更多彩 134
替代教育有待走出边缘 140
第五章 传统 147
过年习俗的未来 154
天灾与社会 159
奥林匹克回老家 170
别指望用科学全面指导生活 177
同性婚姻与保守主义 181
第六章 现代 185
从同性恋纷争看文化宽容 192
从过年恐惧看文化冲突 196
高考折射出的身份焦虑 200
身份焦虑也是繁荣的动力 204
冷却时代的文化禀赋 209
第七章 城乡 217
春运人潮的未来走向 224
从名校生源看农村空心化 228
传统家庭农业即将消亡 232
贫民窟与城中村 236
落脚之后 241
第八章 文化 247
语言演化不可阻挡 254
世界杯:民族激情的焚烧炉 258
瀑布与汲泵 263
文化的融合与分化 268
市场与蚂蚁:创造复杂性的两条途径 272
第九章 人性 279
人类还在进化吗? 288
人类会越来越聪明? 292
制度差异也有遗传基础? 297
你被洗脑了吗? 302
兰德热潮与个人主义 306
附录 何为理性动物 313

作者简介

广东人的食谱为什么最为宽泛?保留备胎是不是女人的天性?婚姻的目的真的是孩子?美德和长期合作究竟有没有关系...还有,知道了这么多科学道理,真的能够、或者真的适合用于指导日常生活吗?
人的行为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话题之一,这些“食色性也”的问题都围绕一个核心:我们除了没有毛之外,和猿类最重要的区别有哪些?“人性”到底是怎么回事?
作者辉格,长期紧密跟踪海外主流人类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最新进展,也是大象公会重要作者。
《沐猿而冠》全书目录:http://headsalon.org/archives/5476.html


 沐猿而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大象的文章历来都很良心啊,相比于逻辑思维那种书,我感觉这本书拉它几个档次啊,为什么评论里那么多人不看好啊,这本书本来就是一个合集,虽然论述缺乏严谨性和逻辑性,但是毕竟是在逻辑的轨道之上啊!还有,这本书的题目起的很赞。
  •     嗷,第一次在豆瓣上写读书笔记呢,好紧张。在大王的力荐之下,读完了这本书,本来3天左右就应该读完了,可是偏偏中间夹了好多事情,剩下薄薄的十多页,愣是拖了2个多星期。好了,开始正题。其实被这本最初的吸引,在于其书背后的节选。"劝酒与社会地位有怎样微妙的关联"——"最近胃不舒服,小李你去替我敬一圈"当然是只有领导才有资格说的话。替领导挡子弹可是难得的效忠机会。⋯⋯"喜当爹的几率有多大"、"找不到对象时因为挑花了眼?"觉得这几个选题都非常的有趣,而且贴近现实。翻开认真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本书时用经济学工具对饮食、交往、婚恋和家庭习俗等论题进行论证。因为自己的经济学学了个二半吊子,所以读这本书还甚觉有趣。同时对大叔的思维逻辑所折服,毕竟是清华经管系的吖。说说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吧。当然是对婚恋了。首先,suppose:两个人决定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繁衍。男生的策略是尽可能多的去繁衍后代,而女生的策略则是尽可能好的抚育后代。所以婚姻的产生,就是女性赋予伴侣一种责任,让其能更好的照顾自己和孩子,并且和男性策略选择的一种博弈的结果。在原始社会,吃饱穿暖才是王道,而女性是无法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抚育后代,需要依靠男性出去觅食,所以在选择伴侣的时候,就要考量这个男性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提供生活上的保障。而男性为了能够生猴子,首先得吸引女性吧,就要想方设法的达到女性的考量和要求。所以,相亲的时候,丈母娘才会问你房子车子和存款。在原始社会,男性强壮,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食物的保障。而在现在这个社会,房子车子和 存款也成为了能否很好的抚育后代的一个重要考量。一个要求数量,一个要求质量,在博弈中,就产生了婚姻这样一种彼此的约定。另,在传统的农牧社会,需要一种合作制。所以,婚姻中,一夫多妻制中,众多妻子则可以相互合作,但是生活在一起则会提升妒忌和利益冲突的成本。所以当有2个以上的妻子的时候,冲突的成本就会降低,大家会相互监督,减少对孩子的伤害。想起了宫斗⋯⋯但是,现在的女性越来越有能力单独去抚养小孩子。婚姻的假设就不存在了。另外,我根本就不想要小孩子,所以整个理论的框架对我而言,好像并没有什么用耶。再来说说喜当爹?我记得书里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种橙猴、蓝猴和黄猴,对伴侣3种不同的策略。橙猴霸道,侵占蓝猴的领地和配偶,蓝猴保守,小心翼翼的看守自己的领地和配偶,黄猴浪荡,专门找其他两种猴子挖墙脚。橙猴虽然善于攻占,但是不擅于守护,领地一多,就容易被黄猴偷腥了去,蓝猴虽然不善攻击,可是却擅于守护,所以黄猴就很难偷腥。当橙猴多的时候,就会去攻击蓝猴,导致橙猴偷腥,反而减少了数量,蓝猴被攻击的少了,也就更繁衍的多了,蓝猴多了,橙猴就去攻击,反正就是这样多多少少,相互牵制。就很像人类社会的成功人士、顾家暖男和浪子。呃,语言得精炼了。反正还有好多好多好多例子,都用经济学的那套理论来呈现的。棒棒的。比如,相亲。不是因没有选择,而是因为选择太多,不是因为没有决裂的勇气,而是因为这种选择的暧昧不清的关系,才不得不接受所谓的安排好的相亲。想自己找,却怕找不到合适的。啊,大叔,把你的书写成这样了,捂脸。
  •     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面采访的问答记录。http://headsalon.org/archives/5783.htmlQ:为何将目光紧紧锁定在文化与社会的话题上?A:我是个深度宅男,情商很低,社交很弱,不过,我的情商还没低到重度自闭症患者那种程度;这样的特性组合,让我很适合成为一位社会与文化的热心旁观者;许多在正常人眼里平凡无奇、理所当然、因而通常被忽视的事情,在我看来就会很有趣,所以也就会多琢磨一下。要我说,人类社会确实很有趣。Q:沐猿而冠指的是什么?被作为标题的寓意是什么?A:这个书名的3/4来自成语“沐猴而冠”,1/4来自德斯蒙德·莫里斯的“裸猿”一词。古人早已认识到,人与动物之区别,不止于生物学方面,更在于文化方面,并且他们常以“衣冠”来象征后者,所以才有孔子“被发左衽”一语,以及史家“衣冠南渡”之称,后世更有“知圣王之道,行于衣冠文物之邦”这样更明确的说法。但同时他们也明白,仅仅移用衣冠这样的表面象征物,并不能让禽兽变成合格的人类,于是有了“衣冠禽兽”和“沐猴而冠”之类的贬义词,就是说,人类之文化特性,不仅表现在器物上,更表现在行为和心理上。至于“裸猿”一词,其用意则恰好相反,旨在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人性之生物学方面,跟随一位动物学家的眼光,看看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何不同。我把这两个词捏在一起,是想强调:在人性的塑造中,生物和文化两方面的特性和过程是紧紧缠绕在一起、难以分离的,而且,假如我们以生物学的考察作为起点,对我们理解人性和文化都将十分有益。我特别喜欢“沐猿而冠”里的“沐”字,这是个历时性动词,沐浴是一个延续了一段时间的过程,而非瞬间完成的动作,因而很适合用来表达我对文化和人性的进化观点,即,人之区分于禽兽的那些特性,是在漫长进化史上逐渐获得的,而且并非所有人都一样的。Q:“文化如何塑造人性”这是您这本书的副标,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A:我用这句话试图表达三层含义:1)对个体而言,他所置身并成长于其中的那个文化,在他被组装成一个合格的人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提供了大量组件,这些组件的特性及其组合,构成了其“个性”(它是人性的实例)的重要部分。2)作为一个物种的人类,在漫长进化史中,既通过自身的行动创造着文化,也在不断被文化改造着,这一改造不仅体现在行为和心理方面,也体现在生理方面,比如我们创造的烹饪文化,缩短了我们的消化道,缩小了我们的牙齿、下颌和咀嚼肌。3)由于不同族群创造了不同文化,因而其人性也会被塑造的有所不同,比如一些长期生活于畜牧文化中的族群,获得了乳糖耐受这一新的生理特性。Q:《沐猿而冠》是您过去几年的专栏集结而成。您说这些文字您是写给自己的,以解您的困惑。如今,回过头再看这些文字,当时的解答还令您满意吗?解答是否依然适用于今天。A:从大框架来说,目前多半还可以接受,毕竟这些文章是最近才挑选过的,不过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比如有关民族性的问题,我的看法已有所改变(更准确说,还在摇摆中),有关语言的看法,也始终没有稳定下来。需要强调的是,过去几年我看待社会与文化的观念体系没有发生太大震荡,并不意味着我对它已经“满意”了,实际上,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我还很不满意,除了语言和民族问题,在诸如宗教、战争、国家起源、组织与权力等等问题上,远未形成清晰透彻的看法,而这些方面对于理解社会却是至关重要的。Q:今天,有很多人被文化束缚,也有一些人是文化叛逆者,您是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A:嗯,束缚和叛逆确是文化的重要主题。依我看,多数叛逆某一文化的人,其实往往正被另一种文化所束缚,今天我们回头看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叛逆青年,他们的行为方式是多么相似和步调一致,多么模式化,对各种外部刺激作出的反应,又是多么刻板且缺乏自省,类似的情况,在各种叛逆浪潮中都可以观察到。注意,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摆出一副“都一个样”的玩世不恭姿态;诚然,每个人注定要被一种文化(或若干种文化的特定组合)所塑造,因而多少也难免被其所“束缚”,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或同一个人的不同时候)被束缚的程度是一样的,远非如此。在我看来,多大程度上被束缚,取决于个人反思和自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非凭空而来,它恰恰来自于环境和历史经由进化过程而赋予我们的本能和文化特性,这些特性,是我们的反思、自省等理性活动得以进行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之所以有时我们会觉得被它们束缚了,是因为我们时而部分窥见却又不够了解自身的工作机制,就像一只猫,不明白自己所追逐的那条尾巴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因而无法将自己不同生理/心理层次上的本能、欲望、意图、理想、价值观协调起来。所谓摆脱束缚,是且只能是通过反思和自省而达成协调,反思的结果可以是但不必是叛逆,而完全可能是理性审视之后对当前状态的再肯定,甚至可以是在认清和理解以往束缚着自己的那套传统之后,自觉而甘心情愿的去保守它。Q:文化宽容和文化代沟,对构建人们专属的文化体系,拥有独特的文化人格有着怎样意义。A:文化宽容是种现代事物,传统社会要求个人必须完全接受所在共同体的整套文化规范及其蕴含的价值观,这套规范深入生活每个毛孔。在现代流动性大社会,这样的要求已不切实际,也不再必需,它只须要求个人接受维持和平共存所需要的最小规范,而在多数具体事情上,只要求在特定圈子、特定场合、特定关系中,遵循特定规范,而是否进入这些圈子、场合和关系,个人有着充分选择机会,这些选择所构成的组合,可让每个人拥有独特的文化人格。当然,这是理想情况,并非每个现代社会都有如此开放和宽容,但幸运的是,至少在某些社会,事实已表明,人们可以创造这样的宽容条件,同时社会也足够安详。代沟的存在则表明,即便个体选择可以人人不同的文化个性,但结果远非随机,协调的结果会结晶为时代潮流与风尚,而当文化进化足够快时,这些风尚在两代人之间便可产生巨大隔膜。Q:探索人性是您长期以来特别钟爱的一个研究,而人性是文化和社会塑造出来的。这些年的探究,对于人性您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A:人性是非常丰厚、饱满、层次化的,各种本能、欲望、动机、意图、信念、情感、价值观、道德感、宗教感……往往以相互对抗和抑制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人类感官和认知模式也非常多才多艺,让我们能够利用各种来源的信息,这些特性,使得我们对外部条件的细微变化异常敏感,条件略有变化,行为即可大不相同。有关人性,最常见的错误认识是将其单调化,诸如性善/性恶之辩,我们天性善良,还是生来暴虐?贪婪、慈爱、好斗、好奇、好色、理性、合作、道德、宗教……,哪个算是我们的本性?此类单调化的追问毫无意义,只能将人引入歧途。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的时候觉得挺有道理的,不过过了好久感觉只记得一些碎片,虽然是博客集成书,但比某些书负责多了
  •     还可以,散文化的书。这样的书,代表作是《裸猿》
  •     前几章比较通俗,后面的有点扯淡。思维挺开阔的,知识面也广,有空的话可以翻一遍,不推荐读第二遍
  •     自我拟态 童贞崇拜 37%法则 亲子冲突 性二态 铭印 学习窗口期 协调博弈 持续内卷化 卡尔波普-第三世界 模因 人口替代水平 元系统跃迁 真社会性 巢群 松耦合 图灵完备 弗林效应 布里丹之驴 移情 联结主义 游戏嗜好
  •     并没有大家评价的那么差,不过相比辉格老师的前作《自私的皮球》还是差了很多。
  •     还有那本《自私的皮球》也很不错,但是觉得看起来不是那么系统。毕竟是博客集合的原因吧?每一个话题都能扯一本书了
  •     这本书杂七杂八,谈的都是流行问题、流行观点,其实没什么可看的。
  •     科普类读物,易懂可信。内容不够透彻,较浅显。对于生活状态,有收获。
  •     很有趣的一本书。
  •     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     后半段分析浅显了。总体来说是把各种学术理论通俗化,值得肯定
  •     大杂汇,从进化,社会,经济等角度解释社会现象
  •     辉格和阿姨颇像,理论莫名而起,却有极强的阐释力
  •     部分观点不敢苟同。偶有段落分明可以思考和论述的更深入,有点急。
  •     挺容易吸收的社会学,感觉罗振宇很多观点都是这里面来的
  •     作者有很多观点很好,但是有些观点值得商榷,需要带着思考去读
  •     就那样
  •     对很多问题都给了好玩的解释
  •     总体上还可以
  •     将作者很多年发表的文章合集出版,个人感觉用此种松散的形式讨论一个稍微有点深度的人类学话题有点不太合适,说深不深,说浅不浅,读后有一种不知道是自己学识太少还是作者表达不清的感觉。只能说涉及的各方面题材很好,和人类简史有点类似。
  •     有趣。前半本人类学,后半本社会学。对于我来说有跟着辉格动脑子的快感。想推荐给我的每一个朋友,换种思维方式来审视世界。
  •     这不是严肃的学术著作,只是作者的思考学习之余的散文合集,浅显易懂,非常适合对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有兴趣,特别喜欢理论联系实践但是又没有较好地理论基础的初学者阅读。下面清一色装逼的差评,就不要苛刻了。
  •     书内容本身不成体系,就是一些博文的合辑,部分章节的观点还是颇有启发,只是全书读下来感觉虎头蛇尾,话题展开后未能再深入探讨,文字略显晦涩
  •     好书
  •     一家之言。
  •     票圈妈妈文的篇幅加水准。妈的 竟然还要48块
  •     忘记在什么地方找到这本书的了,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一年。 读是能读懂,就是在有些细节上调头忘。偏学问了。
  •     虽说是二道贩子,但对不搞学术的普通人来说也够了
  •     很好
  •     写的很散,很浅的思想随笔
  •     八错
  •     系统性的读一遍,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前许多不懂的便东了,也不再那么焦虑了。这个时代,我在体验,也需要解读。
  •     辉格有他自己一套思想体系,但是这种思想很难能证明是来自实践和亲身经历,意义价值不是很大。辉格涉猎甚广,善于总结前人学术思想,从之前的学术资料中获取启发,像一个世外高人在纸上纵横捭阖地描绘着学院派大师的人类社会图景。但若总站在事情外,就缺少了自身经验的证明,很难说服实用主义者。
  •     上帝视角,上帝还是个程序员,时不时跳出来俯瞰自己也挺不错的。
  •     特别好的社科类的书,与时俱进
  •     挺洗脑的一本书,有趣有料。
  •     种种出彩观点,旁征博引,独立思考的气势令人刮目相看,但全文没有严格的逻辑结构,冗杂的句式,有点乱。
  •     相比于《自私的皮球》,没有那份精炼和独到了。
  •     太邪恶了。。
  •     很主观的书,作者倒是勤于思考,见识也很广阔。文章短,一篇一篇的读起来方便。话题倒是挺有意思,有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有些跟随时代的现象,作者眼光独到,还可以。至于缺点,评论里说有“为了写而写”的感觉,我觉得是有这么回事,而且确实有些主观了
  •     罗永浩老师的推荐。
  •     上帝视角
  •     怎么说呢,总感觉跟看大象公会差不多,可能是我的错。。。
  •     有些逻辑的确经不起推敲,但是很多关于两性的剖析很能引发思考。
  •     开头还不赖,激发了我对社会学的兴趣。越到后面越像公知微博,罗列现象既无观点也无分析,他自认为的分析在我看来不过微博评论。用大紧的话,你丢了清华人的脸
  •     直男气息.....
  •     为我看待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新角度
  •     以“裸猿”始,以“衣冠猿”终。
  •     作者有很多思考,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在这本书里。感触不大,可能经验不够,以后再看看
  •     人类学的随笔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