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同性恋爱话语译介及小说文本解读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64324162
作者:陈静梅
页数:220页

内容概要

陈静梅,女,贵州瓮安人,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贵州财经大学。先后主持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一项教育部项目;主要从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书籍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独有佳人非女”:《品花宝鉴》的男男情欲叙事
第一节“独有佳人非女”
第二节 替代与寄身的幻想化空间
第三节 榜样型的鉴赏物
第四节 女性化书写的文化根源
小结
第二章 民族国家想象与性的现代规范(上)多音并存: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同性恋话语译介与生产
第一节 同性恋爱话语在民国出现的背景
第二节 外来学说在期刊中的对话
第三节 张竞生的“美育”观与同性恋译介
小结
第三章 民族国家想象与性的现代规范(下)单音独奏: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同性恋话语译介与生产
第一节 否定与肯定态度的直接交锋
第二节 病理化诠释过程的演进
第三节 病理化诠释的定型
小结
第四章 追寻男性主体:男作家的同性情欲想象
第一节 漂泊男儿的颓废之爱
第二节 同性情欲舞台上的性别之争
第三节 重整性/别秩序与国族想象
小 结
第五章 难言的爱:女作家的女女情欲书写
第一节 庐隐:挣扎于逾越与禁锢之间
第二节 凌叔华:与他者的性/别协商
第三节 丁玲:知识女性的孤独探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参考的期刊报纸类文献(1949年以前)
后记

作者简介

陈静梅编著的《现代中国同性恋爱话语译介及小说文本解读》重点研究与分析了我国1910-1949年间同性恋爱话语译介及叙事,从文学的语境出发,首先探讨了西方有关同性恋的性学话语在输入中国之前,人们对同性情欲问题所持的态度;其次探讨在20世纪初同性恋学思潮得到译介的背景下,不同作家群体以及译者的立场和论争,探寻在现代性爱观确立的过程中同性恋如何被建构出来,以及与传统话语之间的勾连;再次,对现代时期以同性恋爱为主题的小说文本进行了分析。


 现代中国同性恋爱话语译介及小说文本解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就像作者在其绪论部分中所提到的一样,同性恋研究在20世纪初期的西方,彼时早已不再局限于医学、生物学等病理化层面的探讨。而到了70年代,研究已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遍地开花。中国的研究起步晚,直至90年代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一书问世,同性恋研究才开始在中国逐步展开,整个进展也相当缓慢。时至今日,若以当代作为一个时间限定,中国大陆所出版的同性恋相关书籍也已囊括首段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以社会学、文学为主。社会学方面,诸如李银河之类的同性恋研究专著少,大多数研究是以“性”为出发点,因此只是在某一章、某一节对此有所提及,往往局限于点到即止;文学方面,考虑到出版相关法规对淫秽、色情出版物的相关界定,因此,大多数都是以小说的形式侧面展现同性恋情感,并且缺少细节的描述。由此,陈静梅从文本话语解读的方式所做的同性恋题材研究也就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全书的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条:一条是时间为线索,分析了清末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中同性恋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另一条以作家性别为线索,分男作家、女作家的书写,分析了五四运动以来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同性别视角书写的同性恋文化意义。正文的第一章从清末的一部同性题材小说《品花宝鉴》作为切入点。陈静梅通过分析得出该书所表达的实质是同性情欲作为异性情欲替代物。“作者对男伶女性化容貌的上述利用,所指向的乃是重申异性情欲作为常态的地位。有关同性情欲的描述及评判,依赖的是异性情欲结构及其价值标准”。放置在男权社会之中,有关男男同性情欲的语境下,地位低下者所处的位置也就更贴近与女性。从这层意义上而言,优伶与名士的关系中,前者的地位也就女性相类似。这一时期的同性恋书写,并不着重展示其情或欲,尽管存在于传统阴阳观念的分歧,即对同性爱的排斥,但真正目的在于彰显儒家价值观,为异性情欲做出榜样,这也是这一时期同性题材的积极意义。发展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前后,伴随思想观念的开放,取材于西欧、日本的同性恋理论通过译介进入中国,被不同的学者所接受。彼时,学界未对同性恋的认识形成定论,学者会根据国内的形势变化,结合自身喜好,从而发挥主观想象,做出判断。因此,遗传论、境遇论、“第三性”理论、“变态论”等均在这一时期得到不同学者的拥护。这样的多音并存,就为这一时期中国读者理解同性恋爱现象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20世纪20年代末,“对同性恋做病理化的诠释的趋势逐渐占据了主流位置”;“争论对象也从早起校园同性亲密行为扩大至整个社会范围内青少年的同性情欲实践”;“文化界、心理学界、医学界均有展开,几乎同时进行”。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国共两党均对性自由、性探索施以民族主义的压力;另一方面,个体应服从集体的观念也得以勃兴。这一时期,社会性别的错乱还成为病态人格的隐喻。到20世纪70年代,最初以建立“同性恋经典”为目标,较多注意力放置于凸显作者同性恋的身份认同上。到90年代,“歪读”(queer reading)成为发展指向。尽管对陈的分章方式存疑,但不得不说,此书在填补同性恋文学研究空白的层面,还是颇具意义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如果研二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就更好了。。。简直是研二女性主义那课我做的课题。。。。
  •     为了做同性恋出版的题材浏览的一本书。因为这一领域比较少人涉及,虽然感觉章的分类不太好,所选的个案也未必就具有代表性,但其不少观点还是比较新颖,有一定参考价值。
  •     蛮有意思
  •     2016.6.14 有些角度很有新意,就是“换言之”“也就是说”这种一句话可以说清楚非要分成几句说的地方太多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