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天岸马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30662168
作者:郭保林
页数:34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傅斯年来到天津读书的学堂是赫赫有名的天津府立中学堂。侯延爽把他安排在祖父的学生孔繁淦家吃住,由父亲的学生吴树业给予经济资助。 天津,是通商大埠,几年前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就是从天津登陆的。外国强盗依靠铁甲炮舰攻破塘沽军港,直驱北上。义和团运动的策源地也是天津。他们杀死传教士,焚烧洋教堂,掀起扶清灭洋的群众爱国武装斗争,却被慈禧太后一班昏庸朝廷利用,乱杀洋人,激怒列强,导致大清王朝的一次灭顶之灾,以割地赔款而告终。现在天津已成殖民地堀市,到处是西洋风格的建筑,一片片英、法、德、意、美、日等国的租借地,到处是洋人开办的商行、店铺、银行、工厂,街上跑着无轨电车、汽车,大街小巷随处都看到一些高鼻子蓝眼睛红头发的洋鬼子,或乘车,或骑马,耀武扬威,傲慢得很。 傅斯年进入天津府立中学读书,一度住在英敛之家。英敛之何许人也?英敛之是爱新觉罗氏,满族人。他主办天津《大公报》。在清政府倒台前,他属于保皇党派。他办的报纸是靠天主教徒、资本家柴天宠襄助,背后又得到日本人和法国人的支持,由此可见英敛之的政治立场。傅斯年初来乍到,对这些国家大事,世界形势懵懵懂懂。傅斯年住在英家也是吴树业的介绍,那时学校的学生宿舍尚未建好,只好在英家将就一段。英敛之家住在五大道南京路与马场道交会口,这是天津小洋楼最集中的地方,有上百幢世界各种风格的建筑,属于英租界。许多军阀、政客、皇亲国戚都选择天津营建私宅。天津离北京很近,又得到外国租界的庇护。他们在这里策划阴谋,评论国是,一伺机会,便东山再起。英家住着一座三层小楼。院墙是实墙,院内花木遮翳,掩映楼窗,有极强的私密性,隐蔽性。三楼是英敛之夫妇的卧室,二楼是他的书房和客厅,一楼是厨房和用人的房间。傅斯年就住在客厅旁的耳房,一间不足九平方米的小屋。 几个月后,学生宿舍建好,投入使用,傅斯年便搬到学校里去住。 学校环境优美,高大的梧桐树、槐树,铺一地绿荫。院子里有水池,池里种着水莲花,初夏时节满池白花,开得灿烂动人,用煤渣铺就的甬道,甬道两旁种着木槿花、紫丁香、美人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树,五月里鲜花开得热热闹闹,满校园一片浓馥的香气。故乡东昌府哪有这般美丽的校园?新学堂也给傅斯年打开了更广阔的知识的窗口。更令人新奇的是上英语课。教师是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英国人,一头金黄色头发,穿一身傅斯年第一次见到的西装。他是位中年人,性格倒也温和,汉语也讲得好,课余时间也和学生处得来。英文中的“中国”叫“CHINA”(柴那),下课了,学生们“柴那”“柴那”地喊叫。每天早晨要跑操,上体育课打篮球,十几个人抢一个篮球,你争我夺,打得热热闹闹,争得汗流浃背。 学校里有图书馆。图书馆有阅览室,一张大案子摆着许多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杂志、报刊,还有一架子一架子的书籍。傅斯年每天课余时间,像一只饥饿的小羊羔遇到丰美的草地,一头扎进阅览室里,饥不择食,一目十行地浏览报纸、杂志。星期天节假日,他很少上街,往往一整天泡在图书馆里,饿了从书包里掏出一根大麻花,或到附近一家“狗不理”包子铺买几个肉包子填饱肚子。是书籍报刊开拓了他的视野,知道了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文历史,也知道了西方列强的发迹史以及他们先进的文化。他深感到中国积弱积贫是几十年挨打的原因,中国必须富强起来,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在他少年的心灵里萌动起来。他特别喜欢历史课,老师不仅讲中国史,还讲外国史,每当讲起中国近代史,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惨遭失败,他总是悲愤不已,一种民族耻辱感油然而生。1894年甲午海战,更激起他对倭寇的满腔仇恨。如何使中国迅速强大起来,是傅斯年和同学们课余常常议论的话题。 傅斯年十四五岁,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身子长高了半头,也胖了,满头黑发厚实而发光,像一头小狮子似的给人以倔强刚毅的感觉。他知礼知节,很懂事理,学习再忙,也不忘抽时间看望一下英敛之先生。英敛之清癯、儒雅,一身书卷气,鼻梁上架着玳瑁眼镜,说话温和而富有节奏感。他身着灰蓝缎子长衫,外罩栗色缎子马褂,背后拖着长长的花白发辫,既有清朝遗老的贵族风度,又有西方绅士的气派。不过,这一老一少倒也能谈得来,一个博闻,一个强记。纵横天下大事,闲话人世沧桑,评骘历史功过是非,臧否帝王将相,即使评诗论画,傅斯年凭着丰厚扎实的古文家底,总是左右逢源,谈锋刚健。英敛之深爱这位才气非凡的英俊少年。傅斯年胖胖大大,圆脸阔额,两只眼睛秋水深潭般的明澈,又深谙礼节,这更加重了他的成熟感。英敛之的夫人爱新觉罗淑仲,也非常喜欢傅斯年,每逢傅斯年到来,她都嘱咐厨子做些好吃的饭菜,大盘小碟,像招待贵宾似的。 爱新觉罗淑仲是天主教徒,时常约傅斯年乘一辆马车去天主教堂听讲教义。傅斯年虽未加入天主教,但思想却受到天主教义的熏陶,一颗年轻的心灵滋生了博爱、慈善、悲天悯人的情怀。 但这一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侯延爽。侯延爽虽是清朝政府驻哈尔滨银行总经理,但常出差到天津,每次来到天津,总邀请傅斯年到他下榻的宾馆来住几天。两个人常常谈到深夜,国家大事,世界形势,时局变化,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民族的未来和生死抉择,小孟真听得入神,两只大眼睛,像吸纳阳光的窗扉。他心里亮堂多了,心胸也阔大多了,他也将自己读书报国的想法,告诉侯大哥。侯大哥边赞扬,边指教,他真心希望少年傅斯年更快茁壮成长。

前言

几卷秋风,几帘秋雨,鲁西的秋色老了。新雨初霁,我来到傅氏家族墓园,寻找一个傲岸的身影。我踯躅在草丛中,徘徊在坟冢之间,碑碣林立,唯有他的名字缺失。他已魂断天涯,眼前只留了模糊寥落的痕迹。长风萧萧,日月流转,他搏风击浪、纵横驰骋的风姿,那恣肆汪洋的学识,那敢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的风采,那浩瀚雄浑、傲骨凛凛的气节,似隐似灭。当思维沉静如水的时候,一切都在沉寂中得到平衡。像孤鸿迷失远天,像倦鸟栖落莽林,思兮来兮,曷不归兮?这里树亲、水亲、人亲——温暖的故土,多愿接纳你的精骨英魂。那些残存的记忆,散轶的文字,尚栖居人们的心灵枝头,静默中,仍感触到他钻石般的人性和个性,黑金般思想的魅力。    历史的潮声里有他的呐喊,有他的呼唤,有他的雷火飞进,他的热血飞溅。    他因呐喊、愤怒、咆哮,而伟大、而不朽。    他是悬崖上的一座巨大的雕塑,岁月老人用风刀霜剑镌刻而成。    他的人生记录了一个王朝风雨飘摇的历程,他的言行彰显一个时代的精神,他强烈的民族意识,炽热的爱国情怀,仍然飘扬在民族精神的街垒上。他进能指点江山,退能张扬学术,敢言敢为的人格,仍然留在天地间。    我们仰望苍穹,依稀看到那颗星辰,依然闪耀着璀璨之光。我看到那灼热的焦急,那疯狂,那骚乱,那跌倒又挺起,那悲愤、那耿介、那正直,还有春风般的柔情,都在他钢铁的躯体激荡着。    他是一个样本。在这红尘滚滚,欲望滔滔的时代,凸现傅斯年的价值,仍有标本意义。    我走进这曾经是天荒地老的小城,我跋山涉水,追寻他大半生的足迹,面对历史的残碑断碣,摭拾他的片言只语,采撷他生命的光斑,靠自己干枯的想象,去臆造人间的偶像。    中国20世纪上半叶是风雷激荡的年代,是乱云飞渡的年代,是中华民族苦难、沉沦、觉醒、呼啸奋起的年代。一代先知,是这个时代的启蒙者,是铁屋子里最早醒来呐喊的人。他和他们的生命里,对道统与学统的承继和拓展,对西方文化的感触,与传统文化的融汇和发扬,他们的喜怒哀乐是那个时代精神的折射。    来吧,读者诸君,让我们一起走进并不遥远的历史,也许在字里行间会遭遇到这位大才檠槊、大气磅礴的国学大师,聆听到他振聋发聩的声音,一个“五四”运动的领袖,新潮的弄潮儿……一颗为国家、为民族、为学术强烈跳动的心。你一定会震惊:近代史上竟然有学识如此渊博、血性如此刚烈、节操如此高洁的知识分子!

后记

一本书有一本书的命运。    记得20年前,1991年9月,聊城一位朋友来济南,送我一册《傅斯年》,是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聊城地区政协工委选编傅斯年的资料汇编——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傅斯年,方知我们家乡还有个才华横溢、正直耿介,有血性、有修养的国学大师!    1949年他离开大陆,他的名字也在大陆销声匿迹了,我们这一代人几乎不知道傅斯年这个名字。当我接触到这本资料汇编,便产生了写一部傅斯年传记的念头。但这些年来,我一直忙于其他题材的创作,“南征北战”,13年,年年走西北,写了6部反映大西北的作品,后又沿长江走了一趟,写了反映长江和江南题材的作品,有长篇传记文学,有长篇报告文学,大量的是散文。当这些作品问世后,我已经老了,蓦然回首,我们家乡的傅斯年先生,还等着我为他写传记呢!    直到2009年9月以后,我才想起该写傅斯年了。当时手头上的资料很少,我到省图书馆查阅,资料也不丰富,多是些零碎的回忆,还有三两本“评传”,是专家学者们的学术研究。一个立体的、鲜活的人物仍然是模糊的,但却丰富了我对傅斯年的印象和想象。我同时看了大量的民国资料,阅读了《傅斯年全集》以及他生活的背景,又到了北京、重庆、南溪县李庄、板栗坳、南京等地,实地考察、采风、收集资料,两次参观了聊城傅斯年纪念馆,游览傅氏家族的陵园。傅斯年的形象渐渐在我脑子里鲜活起来。我摩挲那一块块冰冷的碑碣,像抚摸着一个家族的脉息;碑碣无言,却传导出兴衰荣枯的命运。这个书香家族,是鲁西平原上一棵巨树,枝繁叶茂,翠盖如云。但现在已经凋零了,枯萎了,一阵狂风连根拔起,这棵巨树轰然倒下了。    但傅斯年没倒!    人的信仰各异,一个人只要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反对人类的假恶丑,他就是一个伟岸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基于此,我坚定了创作信念。    文学分两类,一是虚构类,二是非虚构类。虚构类建筑在想象之上,非虚构类建筑在事实之上。传记文学当然属于非虚构类。但是,任何一个生命个体的全部生活,也很难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朱东润先生说:“传记文学是史,同时也是文学,所以必须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又说:“传记的传主,无论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力求与史实符合,其实一切叙述,都必须通过作者的认识。……传记文学中的传主,正如一般文学中的主人公一样,是作者创造的成果。”现在有人提出传记文学小说化,我不敢完全苟同这种观点,我支持朱先生的主张。传记文学,第一是真实性(时间、地点、事件、历史人物),即要忠实于传主,尽可能地在传主事迹上“保真”,不得胡编乱造,这是对传主的尊重,对历史和社会的负责。真实也是一种审美原则。第二是文学性。既然是文学,就必须符合文学的创作规律,在不违背真实的原则下,要进行合理的、大胆的想象、联想,特别是心理描写,环境烘托,在原始素材缺乏的情况下,是可以虚构的,由生活的真实达到艺术的真实。细节的真实是一切作品的最可贵之处。    我在创作这部传记文学时,既恪守傅斯年生命事迹的真实性,又不完全刻板地作“年谱”般录写,而是努力参与主人公的生活,在细节上,在心理描写上,在环境和景物描写上大胆想象,这种想象又不能天马行空,要符合大的历史真实,譬如傅斯年临别南京的所思所行以及对虎踞龙盘的金陵风物名胜的眷恋,不仅是一个历史学家的应有情怀,也是一个富有强烈的“传统忠君思想”的一种必然心态。还有傅斯年中秋节之夜,邀请几位教授共度佳节,品茗、吟诗,既反映这些飘零者的怀乡之恋,也是这些“士大夫们”的生活雅趣。每位作家都有历史知识的局限性,也有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传主历史的人”的形象塑造,一千个作家会写出一千个傅斯年,正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傅斯年的时代渐行渐远,傅斯年在后人的心目中只能凭借史料支撑其轮廓,而面容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将来也许会有人以傅斯年为“模特”写历史小说了。    因此,我写这部传记文学时如履薄冰,有时左右为难,也就是说作家在写作中笔触沉重了。我努力遵守一种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价值取向,写我心中的“傅斯年”。    最后,在写作中参考了大量有关傅斯年和他同时代人的有关资料,难以一一列出。感谢这些学者、专家提供的宝贵素材。    “后记”写到这里时,我想起了海明威的话:“对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的完成都是他努力开拓的新起点。他应该坚持不懈地追求……这样他就有幸获得成功。”    2012年2月5日    作者于泉城

内容概要

郭保林,山东冠县人。冲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散文集《青春的橄榄树》、《阅读大西北》、《有一抹蓝色属于我》、《郭保林抒情散文选》、《昨天的地平钱》、《星斗朔方》以及长篇散文《大赋长江》等14部;小说集《远山的雾》,长篇报告文学《高原雪魂--孔繁森》、《塔克拉玛干:红黄黑》等4部。《我在草原上追赶落日》、《戈壁有我》等多篇散文入选大、中、中学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首届冰心散文奖、首届齐鲁文学奖等近30种。在当代中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书籍目录

前言/1 第一章杨柳正春风/1 第二章潮涨潮落都是海/17 第三章山平水远苍茫外/49 第四章历史天空的五彩石/68 第五章铁笔淬火化为剑/103 第六章遗民泪尽倭尘里/119 第七章国破山河在/142 第八章漫卷诗书喜欲狂/197 第九章西北望延安/217 第十章谔谔之士铮铮铁骨/238 第十一章秋风落叶满金陵/266 第十二章故乡不堪回首月明中/304 第十三章山之上,国之殇/329 后记/341

编辑推荐

《纵横天岸马:傅斯年》是著名聊城籍作家郭保林的长篇传记文学,是大陆及台湾出版的第一部有关傅斯年的文学传记。 《纵横天岸马:傅斯年》具有开先河的阅读价值。郭保林以擅长写大散文、炽情散文著称,此书则是运用了诗化的语言、灵动的心理刻画、起伏的情节,综合了诗歌、散文、小说的诸多元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地展现了傅斯年的复杂丰富的人物性格。

作者简介

《纵横天岸马:傅斯年》旨在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重塑一位有道义有血性的现代文人。他是黄河流域第一才子,他是五四运动的领袖,反腐败的斗士,他是唯一敢在蒋介石面前跷二郎腿、口叼烟斗的人———傅斯年,这个名字曾经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而今只剩下昨日的残梦。但你只要打开尘封的历史,便会惊异于他那博大的学识、超人的智慧、耿介的气质、狂放不羁的性情……


 纵横天岸马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书写得很不错,看到了一个活脱脱的傅斯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