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是美好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544701747
作者:E.F.舒马赫
页数:246页

章节摘录

  除非我们刻意而坚决地将重点由物品转到人身上,否则发展的第二个十 年的结果不会比第一个十年好。真的,如果不作改变,援助的结果只会造成 越来越大的破坏。 当我们淡到推动发展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人还是商品?如果是 人,那么是哪些特定的人?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为什么他们需要帮助?如果 他们没有帮助就上不了路,那么,他们真正需要的又足哪一类帮助?我们又 怎样和他们沟通?如果关心的足人,就会有数不尽的这类问题。而在另一方 面,商品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了。特别是在汁量经济学家或统计学家研究它们 的时候,商品甚至不可以再一一辨认,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进口、出口、 储蓄、投资、基础没施等。由这些抽象的东西可以建起令人印象深刻的模型 ,而这些(经济)模型也很少有容纳真正的人的空间。当然了,“人口”会把 他们包括进来,不过也只是把他们当作一个被除数,在除数(也就是可供使 用的货品数量)决定后再派上用场而已。于是模型会显示,发展(也就是被除 数的增长)在除数增长的情况下,会停滞或倒退。 和商品打交道要比和人打交道容易多了——至少因为商物没有它们自己 的想法,也不会有沟通上的问题。当重点放在人身上的时候,沟通问题反而 更为重要。谁会是施以援手的人,谁又是受援助的人?施以援手的人一般而 言会是有钱、受过教育(多少从专业意义来说)、住在城里的人。最需要帮助 的人则是贫穷、没受教育、住在乡下的人。这就表示有三道鸿沟将两者分开 :富与穷的鸿沟、受过教育与未受教育的鸿沟、城里人跟乡下人的鸿沟,这 也包含了工业与农业的鸿沟。发展的援助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为这三个鸿沟 搭桥。这可得需要大量的创意、研究和爱心。适合于相对而言较富裕、教育 程度较高的城市人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想与价值体系的,便不可能适 合于穷苦、半文盲的农民。穷庄稼汉不可能摇身一变,就拥有高雅的城里人 的外观和习性。如果人们不能适应这些方式,这些方式就得转过来适应人。 这是整个问题的关键。 不仅如此,富人社会里还有许多现象本身不但问题重重,而且也不适合 穷人社会。穷人如果成功地适应了这些现象,反而是毁灭的开始。如果变动 的本质会造成上一代再没有什么可以教导下一代,而下一代也再也没有什么 可从上一代承袭的,那么家庭生活就会崩溃。所有社会的生活、工作与快乐 都有赖于若干无比珍贵而又极度脆弱的“心理结构”。社会凝聚力、彼此合 作、互相尊重、最重要的自信、面对逆境时的勇气,以及吃苦的能力——所 有这些以及其他更多的事物——一旦这个“心理结构”受到重创就会土崩瓦 解、烟消云散。一个人如果自认为无用就完了。没有任何的经济增长能补偿 得了这样的损失——虽然这其实很可能是空话,因为通常这些因素会阻碍经 济增长。 我们的经济发展学家所研究的令人愉快的理论,并未发现这些可怕的问 题。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所产生的失败现象,被归咎于分配的援助不够,或 是归因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或人口中所潜藏的某些缺陷。研究当前文献,就 会让我们认为,决定性的问题在于援助是双边性或多边性的,或是初级产品 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障碍的移除、私人投资的保障,或是有效的节育等才 是唯一真正关键的事情。 我绝对不是在建议这些问题都不相干,但是这些问题似乎未能切中要害 。而环绕着这些问题所做的无数讨论,几乎没有提出任何具有建设性的行动 。在我看来,问题的核心乃是世界上的贫困问题基本上是由于有两百万处村 庄,因此也就是有二十亿农村人口这个事实。解决方案不可能在贫穷国家的 都市里找到。除非偏远地区的生活得以改善,否则世界的贫困问题不但无以 解决,而且必将越来越糟。 我们如果继续根据数量,以及那些高度精简的名词——如国民生产总值 、投资、储蓄等等——来思考发展问题的话,所有重要现象都无从理解。这 些观念在探讨发达国家的时候有其用处,但对发展问题却是毫无意义(而且 它们在富裕国家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也不曾扮演任何角色),援助只有当能帮 助受援国动员社会大众的劳动力量,并且在不“节省”劳力使用的情形下提 升生产力时,这个援助才能算是成功的。一般所称的成功评判标准,也就是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完全是误导,而且事实上一定会导致只能被称为新殖 民主义的现象出现。 我很不愿意用这个字眼,因为它声名狼藉,而且似乎暗示援助者有此意 图。真的有此意图吗?我想应该是没有。但这却让问题变得更大而不是更小 。无意中发展出来的新殖民主义反而比有意追求的新殖民主义更难以对付。 只适合(令人怀疑)于富裕社会的生产方式、消费标准、成功或失败的判定标 准、价值体系、行为方式,一旦在贫穷国家建立起来,就会把贫穷国家钉死 在完全依赖富裕国家的情形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不断增加的负债。这个现 象众所周知,而心存善念的人导出一个简单明白的结论,就是赠与比贷款好 ,而低利贷款又比高利贷款好。没错,但是日益增加的负债还不是最严重的 问题。毕竟,当欠债的人还不起钱的时候,他干脆就不还了——这个风险是 贷款者必须经常记住的。 P155-158

媒体关注与评论

  梁小民、潘石屹作序推荐,联合利华、汇丰集团等众多公司据为发展理念,20世纪风靡全球,广被采纳的经济学公理,缩微化的全球化3.0时代,仍具无可替代的启发意义。  如果一本书出版三十多年之后还有人在不断地读,并从中获得启示,这本书一定是经典著作。《小的是美好的》就是这样一本书。  ——梁小民(著名经济学家)  我现在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把这本书推荐给那些乐于思考未来的朋友们:无论明权的、无权的人;无论是穷人、富人;无论是年老、年轻的……相信这本书会给每个人以智慧的启发。  ——潘石屹(SOHO)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  这本书代表了经济学家的逆向思考,省思如何生活才是值得的与快乐的。作者的示范肯定了一件事:杰出的经济学家在骨子里依然是一位人文学者。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内容概要

E.F.舒马赫(1911-1977),知名的经济学者和企业家,曾与凯恩斯和J.K.加尔布雷思共事。他出任过英国驻德管制委员会的经济顾问,在1950至1970年间担任英国国家煤炭局的局长,也是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技术概念的原创者,曾担任斯科特·巴德公司的总裁。

书籍目录

目录
一 现代世界
1 生产的问题
2 和平与持久
3 经济学的角色
4 佛教经济学
5 规模的问题
二 资源
6 最伟大的资源——教育
7 土地的妥当使用
8 工业所使用的资源
9 核能——是解救还是诅咒
10 人性化的科技
三 第三世界
11 发展
12 发展中间技 术以解决社会与经济问题
13 两百万处村庄
14 印度的失业问题
——在伦敦与印度发展小组的一次谈话
四 组织与所有制
15 能预告未来的机器?
16 大型机构理论探讨
17 社会主义
18 所有制
19 所有制的新形式
结束语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将人放在重要位置的经济学论述,一本直指心灵、抱持希望,并对未来彻悟的书。出版以来不但是畅销书,而且是世界经济学最具启发性和颠覆性的论述,其二十年前的论点,在今日看来仍切中时弊,历久弥新。在作者眼中,西方世界引以为傲的经济结构,不外乎个人追求利润及进步,从而使人日益专业化,使机构成为庞然大物,带来经济的无效率、环境的污染、非人性的工作环境。
作者因提倡中间技术,以小巧的工作单元及善用当地人力与资源的地区性工作场所等基础观念,为经济学带来全新的思考方向。

图书封面


 小的是美好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E. F. Schumacher)的经典著作《小的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是上世纪70年代的畅销书。该书在1973年甫一推出便以其切中时弊和颇具争议的观点激起读者的热烈反响,1973年到1979年的6年间再版12次,形成了广泛的影响。“Small Is Beautiful”这个书名本身已经成为经典,在舒马赫之后,有许多文章著作要么直接以这句话为题目,要么以“用典”的方式套用这句话的格式,象“Small Is Powerful”(小的是有力的),“Small Is Possible”(小的是可能的)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舒马赫本人享受这种荣誉的时间却很短暂,1977年9月6日,这位年仅66岁的思想者因为心脏病发作在瑞士溘然逝去。如今重温这本30多年前的著作,依然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感,根本原因就在于舒马赫指出的“现代社会三大危机”依然在困扰着我们:非人性的科技、组织和政治型态在减弱和扼杀人性;人类生存环境正在发出痛苦的呻吟;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已经面临严重的瓶颈。舒马赫对这些危机的分析和提出的应对之道在当初就引起了大家的争论;时至今日,这些争论依然存在。 需要放弃大船登上救生艇吗 上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引发了学界对资源瓶颈、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问题、城市犯罪等全球性发展问题的关注,出现了以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一大批对发展前景的悲观分析。舒马赫把对传统发展模式批判的眼光指向了现代技术和大型组织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提醒人们体会卡夫卡的《城堡》中荒唐故事的警醒意义。总体上他认为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人类应该在价值观、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上做全面的变革,转入一条以人为中心的,与人的天性和大自然相配合的发展道路上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新的生产方式应当以人为主要的资源,发展“能够重新将人和灵巧的双手以及有创造力的大脑与生产程序整合在一起的、依靠大众生产而非大量生产”的中间技术;同时要认识到小规模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人只有在包容力大的小团体中才能成就自我,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以一个能处理小规模单位多样性的精简机构来思考问题”,果断进行产业、行政和组织变革。同时,新的消费方式应当像佛教徒那样以精神价值为首要诉求,放弃对财富的执着和对物质享受的奢求,聆听甘地的教诲:“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舒马赫的观点是对传统发展道路的彻底颠覆。正如他的挚友、经济学家利奥波德·科尔(Leopold Kohr)所说的,面对一艘即将失事的大船,舒马赫没有像普通经济学家那样去修修补补,而是呼吁大家放弃无可救药的大船,登上小的救生艇。这是一条更加美好的道路吗?我们看到,从“小的是美好的”的观念提出至今,并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全面地实践这一充满人性光辉的观念,但是世界经济依然在不断发展。大国、大企业依然在不断强大,小国、小企业仍然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到底多大才算太大,多小才算美好呢?也许,这种对资源和环境对发展限制的分析过于悲观,提出的应对之道也过于消极了。从晚近的发展经验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进步仍然可以带来新的方法和机会。几十年前,一些环保人士担心主要用于制造电线的铜会被过度使用,现在,通信已经主要利用由砂子制造的光纤,铜的供给不再是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我们使用资源的方法也得到了改进,更好的石油开采技术和装备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浪费,资源回收使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得以重复利用,可替代能源的开发(例如乙醇替代石油)使我们能够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其次,中间技术和小规模虽然看上去更加人性化,似乎是美好的,但这是以牺牲生产率和竞争力为代价的。在经济发展中,各国还是愿意首先遵循这样一条经济学常识: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也就是生产率;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就需要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最好的技术和装备。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发展制造业是不可避免的。要发展制造业必须以技术进步为中心,就要有作为技术进步领头羊的大型甚至特大型企业,此时大的也是美好的。舒马赫本人也承认,“小的是美好的”只有在离开国际竞争的相对封闭的社会里才是有可能实施的。印度在独立之后,在甘地思想的影响下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小型工业和农村工业的政策措施,例如税收减免、政府采购、划定小型企业专营大中型企业不得进入的领域等等,同时由于长期国门关闭,让小型企业不仅免于面对国内大企业的竞争,而且远离国际市场的冲击。这样的政策安排,虽然取得了扩大就业等成绩,但是也造成了多数小型企业过分依赖政策保护和扶持措施,不思进取,产品和服务质量低劣,同时大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的后果。20世纪90年代印度启动市场化和全球化改革时,这些弊端迅速显现出来。不过,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印度“悬浮议会”的政治环境中,减少对小型企业的保护会让执政党担心丧失选票,所以尽管改革小型企业政策是政府和学界的共识,历届政府却都难有大的作为。在全球化大潮席卷世界每个角落的今天,舒马赫设想的中间技术和小规模似乎越来越缺少了付诸实践的可能。在目前的经济技术环境下,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大发展的背景下,类似外包等全球产业转移给了小企业甚至个人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大企业也在运用新技术改进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规模不经济和非人性化的问题。无论是从面临的机遇还是为发展所作的贡献来看,小的是美好的,大的也不错,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才是重要的。工具理性缺陷如何克服在分析发展道路存在的问题时,舒马赫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在塑造现代世界中扮演了举足轻重角色的经济学。他痛切地指出,在面临发展的困境时,人们已经习惯于首先向经济学求助,但是经济学却一再让人们失望,“在为这个时代最具压力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上完全没有贡献。”舒马赫认为,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在于其判断是基于成本的定义,而所谓成本又排除了所有“免费物质”,也就是自然环境,这样就导致了片面性和短期性。经济学过分强调市场的核心作用,“假装每件东西都有一个价格”,这种极度简化的处理把个人主义和“无负责”制度化,把神圣性从生活中抽离,让金钱成为所有价值的最高境界。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高效地配置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化产出;凯恩斯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在政府干预下把落后于供给水平的需求刺激起来。舒马赫认为,这样的眼界都太狭隘了,经济学的目的应是增进人类的幸福。而幸福的内涵太丰富了,物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也不是越多越好。基于此,舒马赫试图提出“元经济学”的概念,元经济学“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处理人类的问题,另一部分处理环境的问题。经济学必须从对人类的研究中衍生出其他的目的和目标,从对大自然的研究中衍生出大部分的方法论。” 舒马赫所设想的元经济学几乎变成了一个类似“人文科学”的范畴。其实,经济学毕竟只是一门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稀缺资源的学科而已,让它来承担人类幸福的重担恐怕是过于勉强了,人类的幸福与科技、宗教、法律、道德等很多方面相关,没有一个学科能够单独承担起如此艰巨的任务。当然,舒马赫提出的经济学甚至科学局限性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且无法回避的。从根本上来说,他对经济学的批评是与20世纪中期以来对科学技术及其内在的工具理性批判一脉相承的,而他所设想的元经济学概念框架则是力图弥合支配社会行动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鸿沟的一种尝试。他所谓的“从对人类的研究中衍生出的目的和目标”,无非就是他在向人们推介“佛教经济学”时所阐发的一些伦理规范或者宗教感觉——恰恰是被强大的技术社会所摧毁的东西。舒马赫的观念找不到用武之地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工具理性的简单否定,正应了海德格尔那句话:“否定只把否定者自己抛在了一边。”那么如何克服工具理性和科学思维的内在缺陷呢?我们欣慰地看到,科学界本身正做着构建整体论的世界图景的努力,科学家期待着以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为代表的数理科学与生态科学联手,将能够弥平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物理科学与生命科学的鸿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鸿沟、人与自然的鸿沟。具体到经济学,这门学科本身就融合了一定的价值理性要素,它实际上对如何通过公共政策来弥补由于市场外部性和市场势力导致的市场失灵,以及如何管理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很早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并且有一些深刻的见解。当然,尽管如此,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当是各门学科和社会各界协同努力的结果,经济学在其中不可过于僭妄。■
  •     Small is Beautiful : 舒马赫的理想世界写这个标题的时候自己都在诧异,与自己前文“Less isMore”对仗到无可奈何。同样是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尤其长尾理论流行,让不少后现代主义的互联网崇拜者们把这本30多年前的书给挖了出来。看这类有些年代书很有意思,因为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当前世界的预测,两相验证,若能找到科学上的最新发现来对照就更有趣了。舒马赫提出了若干创见,针锋相对传统经济学。例如对于土地,煤,石油等这类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传统经济学中几乎都假定这些资源作为资本无限供应,而舒马赫则认为这资源应该作为成本计入经济计量中。而对于工业社会之“大”价值观,舒马赫认为以人为最大资源的理想社会应该以“小”为价值观。小国家、小地区、小企业,不做大规模生产,只做本地资源的生产——大众生产,而非大量生产。大众生产保证了人人就业的可能性,基于本地资源和需求的生产从更高远的历史观上看,事实上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这点是追求一致性商品的大规模生产从而将成本降到最低,利润率提到最高的工业社会价值观所难以理解和接受的。舒马赫对于工业文明对人性的破坏痛心疾首,工业文明造就了物质为基础的价值观念,提倡进步、发展、成功,也提倡优越的、现代的物质生活,以奢靡的物质享受作为风向标。例如这个社会就喜欢以成功企业家标杆。这里应该插一句,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有做过企业之存在的解释,工业社会为何会塑造以大为好的价值观念。“沟通就是生产力”(这是我在自己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进入知识社会,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近乎无障碍的沟通,使这个情况有了变化。同样用科斯的理论推演,沟通成本大幅降低,当制度成本超过交易成本的时候,企业将化大为小,只保留核心业务,而尽量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外包。然后无数的小企业通过企业网络和科技手段紧密协作,产生了巨大的生产能量和营销能量,将传统大企业逼到墙角,这就是我经常在电子商务课上讲的“蚂蚁雄兵”,拿2007年的山寨机现象做例子。舒马赫与其说是个经济学家,不如说是个悲悯的人文主义者。在他这本著作中,没有一个公式论证,充斥全书的是他对贫困的同情,对压抑人性的现代化的反感,难怪此书被后现代主义者称为是代表之作。舒马赫基本上是反科技进步的——之所以写“基本上”是因为在他的思想中并没有露骨地表达此意,而是提倡佛教经济学,极力鼓吹按照人的本性来设计整个社会,以人为最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来开发,而将经济发展,效率,远远置于此原则身后。这点很像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然而按照其设计的机制,以及对介于最先进技术和最落后技术之间的“中间技术”的利用。真正实施起来只怕对科技进步只有阻碍。例如他对计算机作用的一段话:“...或者换个方式来说,如果一个人真得靠计算机来运用高度精致的数学分析方法以测出是否有这样模式的话,这个模式就太脆弱、太晦暗,不适合作为真实生活推论的基础”(pp192),还有看“凡是科技发达的大城市,人的生活更加匆忙,远不如科技不发达的地区,如缅甸,的人生活休闲”。作者说的倒的确是事实,科技作为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反而让人更加繁忙,这不啻是个大讽刺。对于前一句话,我做研究这么久也深有感触。不管哪个领域,即使将算法效率提高 20%,其实对我们的生活又真正有多大影响呢?真正起作用的往往是一些起破坏性的创新,简单得令人发指。看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里程碑似的研究成果往往就寥寥数页。塔勒布在《黑天鹅》中也对计算机乃至人类归纳式的模型化思维模式大肆嘲讽。一言以蔽之:真正有用的东西都是简单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事实上塑造了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念,舒马赫对此深恶痛绝。批判过后,舒马赫对设想中的理想社会是这样子的:(1)改税为股,国家持股(社会主义);(2)集体所有制;(2)提出理想社会5大治理的原则:附属原理、维护原理、鉴别原理、动机原理、中间公理;读到这里,我开始不耐烦了。舒马赫对于人性的把握真的就那么到位么?事实上我想这当中有很大问题。在舒马赫心中基本上是以人的最美好的一面来设计整个社会机制。然而,就以我们目前的理解,人类自私自利贪欲难道还少吗?不得不说,对于“人性本恶”,舒马赫对其理想社会的设计缺乏非常重要的考虑。我说此话是有一定根据的。传统的经济学按照人性的贪念,对物质的欲望来设计,认为微观上个体的逐利最终可以宏观上推动社会进步。作者所鼓吹的公有制也让我十分怀疑,作者是否有考虑到公有财产在一个非信任社会的生存情况呢?大多数情况下这类国家、集体财产所产生的利润被滥用、被侵吞。我们最熟知最典型的在中国公有制效率明显低于私有制,而最近的互联网密集发生的“国进民退”,也对“人性”并无贡献。事实上私有制也许诱发了人性的贪婪,但公有制由于代理人的缺席将招致秃鹫分尸一般对公共产品的侵吞,情形只会更加糟糕。这些在中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非少数——这也是为什么不能把郎咸平当回事的原因。圣塔菲研究所有个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博弈论实验,一个族群中1/3是自私者,1/3是惩罚者,余下1/3是中性的时候达到均衡,完全由自私者或惩罚者组成的族群无法进化,最终灭绝。这里所说的惩罚者似乎更应该称作正义者,是指社会上看不惯自私行为并用于出手的人,即使出手对自己毫无好处(例如房价高涨中的不买房运动倡导者)。按照这个实验的结果,社会上只有同时存在自私者,惩罚者和中性者才是合理的社会。那么要保证社会良性运转机制的设计必须能够充分考虑到以上三者。从这里看,舒马赫的基本假设是”性本善“,完全没有考虑到快乐的羊群中忽然有一天出现一只饿狼会是怎样的情况——看看911事件就知道了。
  •     个人对经济学的了解不深,大致来讲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那一套理论,再深入一点也就金融股市,资金流过来流过去什么的。暂且放下这些具体的概念,问一个问题先:* 现在科技发展使人类的生产力成数量级增加,而人口数量并没有数量级增长。那么为什么世界上还有人吃不饱穿不暖呢?想到的第一个原因是“贫富差距”,但一个巨富的存在并不会影响其他人的生产力对吧。所以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没有搭上科技这趟快车。现在的公司一个又一个的向超级肥胖的跨国公司发展。一则是因为资本追求利润的需要,另一则是因为这样的庞大组织可以让很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减少成本和增加竞争力。呃,这看上去挺正确的,但是把“人”给忘了。* 人在大型公司里完全是作为“零件”在用(零件,就是可以随意替换,损坏了,再找一新的就行)。* 所谓的招聘,就是寻找新的零件的过程。所以不应该认为人在某些大型企业里就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呃,就算有,也是极小部分。这样说来,现在的经济好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人的位置找不到了!《小的是美好的》的某些观点对这个问题有相当启发性的解答和解释:* 生产的目标应该是以最小量的设计劳动来获得最大的福祉。就像衣服的作用在于保暖和美观,那么所谓的品牌和个性就应该被放在次位或者忽略不计。* 人类生产过程应该把非再生资源的非再生性也考虑进去。那么一些使用到石油的生产就应该尽可能的用其他资源代替。* 人应该尽可能遵循自身兴趣的工作。也就是说可以考虑放弃在大城市的一份高薪白领工作,而到小村镇做份符合自身心意的低工资但充满乐趣的工作,比如木匠,盆景培植。* 在某些方面并不需要采用最新的科技。比如在山区的工程实施中不用大型推土机,而用当地的人力资源,效率低,但那么多人获得这不算多的收入可以让那个山区有非常长远的发展。* …这本书毫无疑问来说是具有启发意义的,不管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这本书我推荐给那些对人的经济学地位有兴趣思考的人阅读。如果对上面的问题不感兴趣,那么阅读这本书可能会非常枯燥。http://www.kanweilai.net/?p=174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甘地
  •     小的世界
  •     又一本让我怀疑多年前决策者们干嘛去了的书。中国是不是有必要照样走一遍弯路,是不是还有机会等走完弯路最终走上正轨,是不是可以提前调整好方向
  •     30年前的思想至今还有意义,小的的威力,对致力追求大而多的我们,是一个很好的思考。
  •     另一种慢生活的表现形式,觉得适合文艺青年更多一些。
  •     这本翻译貌似不太好。。。或许是我阅读理解能力太一般了。。读起来有点吃力
  •     : F061.3/8674
  •     20世界80年代的流行书,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很有帮助。
  •     尽管里面很多经济学的概念还不是很懂,但是佛教经济学、管理理念、教育和中间技术的阐述还是很值得咀嚼。
  •     记得其中一句话,人类最伟大的资源是教育。在看大国崛起之德国篇时,对这句话感触更深
  •     怎样跨越三个鸿沟??
  •     认同这种经济理念。
  •     “所有真正重大的创新和变革,一般来说都是从真正运用创造性自由的极少数人身上开始的。”
  •     泰国老师的推荐!
  •     没读完。跳着读了几下
  •     一本经济学著作,看前很紧张,但看了才发现这并没有太繁琐的数学推演,准确地说是一本经济伦理学著作,使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意人的幸福,追求一种中间技术,不必一味沉醉于经济上的高度发达,要相信小的是美好的。这本书在当下中国飞速发展而又开始关注环境生态问题的时候很有借鉴意义。
  •     不知道是作者本身文笔太差还是翻译烂,总之读得很艰难,虽然对书中很多理念赞同
  •     感觉算不上学术书籍,精华在前两章。敬畏自然,克制地生活,俗气点讲,就是可持续发展。这个更像是哲学意味了
  •     small is beautiful 。地球上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甘地
  •     这本书半年前只看了一半,内容已经很多记不得了…有机会再去图书馆借来认真看!
  •     版本的关系,觉得这个版本不是很好读
  •     我还是不明白导师君让我们看这本书的深意。
  •     有的书若是不一口气读完,就再也没有勇气重拾不了,比如《小的是美好的》《知识分子的鸦片》《爱这个世界》……虽然都一一记着,但死活都不能接着读了。病,得治!
  •     “人很小,所以小的是美好的。想成为硕大无比就是自我毁灭。”不过,舒马赫本人也承认,“小的是美好的”只有在离开国际竞争的相对封闭的社会里才是有可能实施的。所以,问题依然未能得到解决,甚至向更糟的方向推进。
  •     是本好书
  •     内容很丰富,但不易懂,需要多读2遍
  •     理科生表示对这种逻辑不能认同。但是理念很有趣。
  •     一本书73年的书,一直被推荐,应该是经典。可惜我只能理解到放弃庞大机构,追求小的工作单元这一点点。
  •     请重视“非主流“的都来读一读,这一是本从理论到经济,再关乎于教育的书。
  •     以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或许比宏观视野更伟大。我自始至终是这样想的。
  •     也许是我的水平还不足以用以左右实践吧
  •     许多佛教徒可以看看,很多经济学家可以看看,很多很多人可以看看
  •     从小处着手,论证或者证明的东西不一定绝对存在,但也是一种可能的存在,且出发点是以人为本。
  •     好多话仍适合今天,但感觉有点晦涩
  •     “雪藏”可一个学期,终于读完了。
  •     一本慈悲智慧之书。虽然是经济学著作,但是作者却以他独特的批判眼光和无上的悲悯情怀,不是沉浸在悲观主义的调调中不肯自拔,而是积极面对生活,寻求至理。
  •     这本书带有浓厚的美式经济学的味道,但是我感觉总有点怪怪的
  •     又一本被翻译糟蹋的好书!
  •     最深奧的問題是如何解釋單純。
  •     作者真的很有超前眼光。
  •     几十年前一本有前瞻性的书,现在还是很有前瞻性
  •     另一个角度解读经济发展与社会
  •     可爱金融学老师推荐啊o(≧v≦)o林毅夫师傅之作【曾被自己浏览过却记不起主要内容的阅读材料】
  •     有人觉得很受用,应该还是不错的吧。可是。。真的没能读下去。可能是文字不太对胃口。
  •     一本写于上个世纪的书,现在看起来都是预言。
  •     有些书 不能只读一遍 标记。
  •     觉得卢曼的系统论和韦伯的理想型比作者讨论佛教经济学和中间技术深刻啊。作为个人修炼来说这是充满智慧的,但是放到社会机制中去却不可行。经济学不可太过僭妄,有些东西是回不去的。另外学术著作看久了总感觉这种天马行空的书不够严谨,也许是因为作者讨论的范围太广了,每一个section都能写本书的其实。
  •     实在是太深刻了。想读完它需要完全的静下心来。
  •     对教育和形而上的讨论让我赞叹称奇,对能源和环境限制的碎碎念让我感到冗杂无聊,而对国有制和政府共享股份的设想又让我觉得天真愚蠢。但基督徒舒马赫的悲悯和关心人是一以贯之的,而我不过是取我所需罢了。在我所需的那一部分,我简直觉得舒马赫跟我是一类人,鬼才要你们这种崇拜物质泯灭人性疏离自然的现代生活。虽然人类的短视让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实现几无可能,但存在的层级,动态的观念,工作的意义,发展中间技术,推广大众生产,控制企业规模,通过改善教育、组织和纪律来实现发展,这些提法都是很宝贵的。“活在人类这一层次上,我们不能没有想法。我们做些什么全靠这些想法。生活就是:如果不做这样的事就做那样的事,如此而已。”教育传播理念,让人得以有所抉择,能“过一种比无意义的悲剧或内在的羞辱要高一等的生活。”
  •     舒马赫怀着经济学家少有的人文情怀,在40年前向我们展示了惊人的预见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