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天下》书评

出版日期:2015-5-1
ISBN:9787020108148
作者:张宏杰
页数:446页

没有了皇帝之后

2013年6月7日正文

浅议帝王

这本书如其序一样,历史学者以一种大众能看懂的非历史专业的角度让读者了解四百零八位帝王的九种命运。其中朱元璋那一章很新颖,以心理学家与朱元璋对话的形式,将朱元璋作为患者,列出主诉,诊断和病因分析。作为刚学过医学心理学的医学狗,很多疾病的名称都好亲切!印象最深的是杨广。杨广谥号“炀”,与其赐给陈叔宝的谥号相同,真是历史的巧合!杨广的政治理想宏远,从其年号“大业”就可见一斑。他希望超过秦皇汉武而成为千古一帝。然而他认为自己所要做的实在太多,有生之年可能做不完,所以必须加快速度,于是他修长城,开运河,三征高丽,耗尽原本充盈的国库,导致百姓家破人亡,天下分崩离析。杨玄感等一批贵族的叛乱,成为压垮杨广进取心和理想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开始变得消沉颓唐,终日不理政事,游幸江南。直至最后,他对着铜镜凄惨一笑:“大好的头颅,谁将斫之?”杨广对其大业操之过急最终被大业压垮,急功近利是其政策的漏洞,如果他能拿出当年争储时的有条不紊,多体察民情,及时反思战争失败的原因,而不是急着去要回自己的面子,在贵族叛乱刚爆发的时候拿出雷霆手段,在着手整顿江山,隋朝也不会经二世而亡,天子也不会饮鸩而死。张宏杰先生在其文章中多次怀疑质问历代史学家对杨广的评价“荒淫无度,弑兄淫母”等等,这些罪名并不完全属实,并举了很多例子。所以在对史料或者他人言语进行评论时不可尽信,而应找出大量有力的证据再去赞同或反对。皇帝,这个古代中国人心心念念的至高宝座,或许只有坐上去的人才会感到高处不胜寒的悲哀和不幸。

皇帝也是普通人

皇帝也是人,9个不同性格特征的皇帝,有道德模范,有理想主义,有懦弱被动,有厚积薄发,无论哪种类型都是殊途同归,这到底是人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1.嘉庆:从亲政初期的伟大,到谢幕时的尴尬,嘉庆的滑落曲线如此令人叹息。在全面盘点嘉庆皇帝的统治时,历史书给出的词汇是“嘉庆中衰”,他二十多年的统治地位的前面连着“康乾盛世”,紧接其后的,则是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的不幸,就在于需要伟大人物的时候,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却是一个平庸的好人。2.光绪:翻阅翁同龢的日记,我们发现,在大部分读者头脑中,那个清秀、文弱的光绪皇帝,有着完全相反的另一面:暴躁、偏执、骄纵。事实上,畸形的成长环境中,他的人格始终没有发育起来,许多心理特征仍然停留在儿童阶段。那场著名的改革之所以失败,与皇帝性格中的这种缺陷很难说毫无关系。3.洪秀全:19世纪中叶,中国历史巨流之所以出现那个惊天大弯,仅仅是因为被一个乡下年轻人的怪梦轻轻撞了一下腰。这个梦如此离奇、如此绚丽、如此怪异,又如此惊悚。它似乎是上天的一个寓言,预示着它将把整个中国带入一个同样惊悚而狂乱的迷梦当中。4.朱元璋:在一定意义上说,朱元璋的心理问题,就是这个民族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朱元璋这个人,对整个民族心理疾病的恶化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面对这样的现状,解决的办法还应该是中国式的,那就是相信时间,时间和耐心能给我们以最大帮助。5.正德:自从登上皇位的那一天起,他唯一的渴望就是逃离:逃离这把龙椅,逃离这座皇宫,逃离这座京城。他愿意做将军,愿意做武士,甚至愿意做一个驯兽师,但就是不愿意做皇帝。上天赋予他的是多血质性格: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对于皇帝这项工作来说,这种性格无疑是最不适合的。6.崇祯及后人:在明末的大战乱中,皇族死亡率最高。农民军诛戮皇室子孙,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坚决、彻底,不论主动投降,还是被动俘获,结局都是一律诛灭。二百多年来,统治集团的为所欲为,积累了太多的愤怒,这些权末代不得不用自己的鲜血为祖先的“幸福生活”付账。7.永历:回首一生,永历更像是上天一个穷极无聊的恶作剧。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他注定要在既定命运之河中顺流而下,虽然倾尽一生之力去搏涛击浪,还是不能逆流颁布,最终被带向不情愿的终点。8.杨广:他是一个聪明、热情、热爱生活的人,更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男人。如果在大业五年“及时”去世,隋炀帝就会成为历史上功业最显赫的帝王之一。导致他身败名裂的主要原因,是成为“子孙万代莫能窥”的千古一帝的雄心催促他把车开得太快,终于车毁人亡。9.王莽:刚刚上台的时候,王莽绝没想到做皇帝。他确实想效法周公,做一个完美的道德标杆。然而,当民意大潮渐渐涌起的时候,他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需要自己挺身拯救这些可爱的人民,自己为什么不能献身呢?

一点疑惑

在皇帝 最不幸的人(4)部分里,书中写道:咸丰帝扳倒了和珅,宣布他的罪状时,郑重其事把以下一条当成了大罪:“所盖楠木房屋,奢华雄伟,超越了等级规定,房间里的隔断样式居然仿照皇帝居住的宁寿宫。”记得和珅应该是被嘉庆帝赐死的,怎么会说咸丰帝扳倒了和珅呢?求各路大侠指教!!!

权力之殇

读张宏杰的《坐天下》,畅快淋漓!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探历代历朝皇帝,让这些早就在我们心中定格定论的历史镜头,又重新换了模样。《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名句恰合我此刻心中想法:一个人出生以后,在幼年的时候他被各种谎言所填满。当他觉醒的时候,当他成长起来的时候,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呕吐,把这些谎言都呕吐出来,重新开始。也许正在一步步靠近多维度的历史真相,又或许从来也没有什么真相,只是大家各自在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版本其中关于嘉庆帝的片段,非常有意思,暗合时弊,甚妙!

已史明鉴

书写得流畅,读起来有趣不枯燥。是本让人读得下去的历史书。书中对九帝的描写的确让人有了对其有了新认识。对于清朝,只知乾隆盛世,不知乾隆晚期社会已经埋下了如此腐败的伏笔,细读作者对这一段历史的叙述。联想当下政府大力反腐的决心和措施,不由发自内心感叹。同时让人再次深刻领悟到中国政治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东西没有变,历史和现实总是惊人相似;嘉庆的经历也让人颇为唏嘘,一个人的一生是什么样子,往往不由得你自己决定,很多时候穷尽一生也未必能讨得个好,环境、大局对一个人的影响在历代帝王的命运中体现得更加明显;慈禧,一直以为她只是个对权力充满欲望却无知无能的妇人。想必也是错误,能在中国政坛上驰骋的女人都不应该被轻视,她对洋务运动一开始的支持,对当时破败不堪的中国的竭力挽救,其实已经尽到一个老去的妇人的全部心力;正德,《明朝那些事儿》中对这位皇帝的所作所为已经匪夷所思,确实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皇位之于他,是束缚而非幸运;尽管如此,他的行为仍是不可被原谅的。人,除了本性还有责任,生在帝王之家,生来就是肩负重任的,由不得选择。对于一个人而言,这确实是命运的悲哀,但却是不能逃脱的现实。杨广,隋朝两世即灭一直让我颇为感叹。一个过于有雄心壮志的人如果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欲望;无法听取别人的建议,很容易就走入极端。杨广继位的前几年,其政绩真的是可圈可点的。至今我仍然记得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对大运河的称颂。可惜,这位皇帝的强迫症心理、好胜心理,造成其人生的不行,三次攻打高丽成为其最大的人生败笔。一国之君,却不能俯视其民、体恤其民,亡国已是必然。如果他可以稍事歇息,不是那么急于求成,历史之余其后将是另外一番境地。所以,在政治上,耐心和耐力永远那么重要。王莽,恐怕是舜尧之后唯一一个民选皇帝了。现在来看,他均分土地、废弃奴隶制度是多么有前瞻性而且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但是他太大的触动了既得团体的利益,以至于被颠覆。自古以来概莫能外,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事情,中国庞大复杂多维的政治体系更是决定了任何一次变更都需要时间的潜移默化、制度的严密周全、时机的恰到好处。王莽是个好人,是个有理想有思想的皇帝,但是也是改革的牺牲品。

改革,殊途同归

《坐天下》讲述了四百零八位皇帝的九种命运(王学泰语),但我看到更多的是「改革」二字,嘉庆、光绪、王莽,甚至是杨广。他们或是面对王朝末期,或是推行新政,结局确惊人的一致——失败。Ⅰ嘉庆面对乾隆末期以来政治腐败、民众困苦的局面,「嘉庆新政」未果后的皇帝选择的是圣人心法、祖宗旧制,守成、法祖将是未来帝国的行政方针。嘉庆的眼光受制于典籍旧制,无视了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康乾盛世已经达到了传统的政治治理水平的极限,经济与人口的飞速发展已经达到了社会承载力的极限。从今天看来唯一的出路便是大力发展工商业,用城镇化和工业化来吸引人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这也正是过去数十年中国发展基本趋势。历代较成功的改革都搭配了积极有成效的财政制度,嘉庆恪守「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祖训,但是人口增加势必造成社会治理成本上升,行政压力剧增,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恶性循环不断。传统帝王接受的儒家教育使得嘉庆只能按照旧有思维寻找出路,得出守成法祖的结论便不奇怪了。Ⅱ慈禧面对改革,并不是我们想象当中顽固守旧势力应有的反对态度,作为一个政治动物的她在保有自己政治权力的基础上默认光绪的改革决心,升至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变法。视之朝廷上被甲午的惨痛失败击醒的群臣,变法已是主流:「今日臣士愿意变法者,十有六七,拘执不通者,不过十之二三」,慈禧也表示「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一切似乎预示着,变法成功已是可以预期的未来。可惜无论是光绪,还是康梁新党,都缺乏改革的实际操作能力,中国的超稳定结构决定了中国的改革更适合不急不躁、分割进行的渐进式改革。这时光绪、康有为却下定决心作政治赌博,意图「乘积弊之后,挟至锐之气,举一切法而更之」。这种贪多求快、急于求成的鲁莽行为,将群臣、士子等一干社会精英推至变法的对立面,政治幼稚儿的结局自此注定。Ⅲ王莽作为新朝的开创者,更是西汉帝国的直接承继者。面对危局,他的一系列措施,糟糕的实际效果把自己从「民选皇帝」推进了深渊。不一定是坏政策的作用,但是王莽和辅臣从上古制度、典籍扒拉出来的恢复井田制、禁止奴隶买卖、政府垄断经营,无疑是将当初把他推上地位的民意推向了对立面。Ⅳ历数杨广改弦更张的逐项举措:1、重修大隋律;2、重视文教;3、建东都大运河等等,与其父相比杨广并不逊色,奈何其父「基本正确」,杨广却声名不佳?一、民力凋敝大兴基建、三征高丽和内部叛乱,使得民力凋敝。此处略。二、春秋笔法因为杨广夺位,被历代的历史学家们视为「不守名分」,此外「多欲好动」也是史家贬低杨广的原因。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一个是富足文化,另一个是贫穷文化。欲望在西方人看来是积极的,有益的,但在中国人眼中却被恐惧、敌视。因为贫困和人口压力一直笼罩着国人数千年之久,西方人讲究消费文化,中国人推崇节欲的人生观,朱熹言「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荀子有言「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和主流文化相背离,杨广尊崇享乐,热衷巡视国家,大兴土木,数次兴兵,恰恰和讲究清静无为的文化背景冲突,与不兴革,忌扰民的统治原则难以契合,使得不能像人们期待的天下世世代代、一尘不变地按照圣人礼法原则运行。不讨喜的杨广碰上史家的春秋笔法自然SB了。中国的史学主要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惩恶扬善」,为了惩治史家眼里的恶,哪怕是造假,这一点在批判杨广的记载中坦露无遗。so,杨广不但新政失败,连「至今千里赖通波」这样利在千秋的评价都少的出奇。引用原文中的一段话做结尾:没有哪个民族比中国人更重视历史,从有文字开始,中国历代都设有史官,中国史书的浩繁,为世界所仅见。然而,也从来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在历史中肆无忌惮地造假;与其说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记录的过程,不如说主要是是一个抽毁、遗漏、修改、涂饰和虚构的过程。PS朱元璋这一篇我膈应得慌,跳过去没看,不喜欢这种莫名其妙的风格。正德一篇关于正德因太监、宫女受底层文化影响的分析很有道理。关于洪秀全(太平天国)的一篇相当值得推荐。太平天国的地方治理。太平天国一直没有建立正规的财政制度,物资供应采取「包租制度」,选择旧衙役、旧绅士或者地痞流氓作为代理人,百姓遭盘剥变成自然了。那时候的JF区与相邻的清政府统治区一比,反而不如。杨秀清一死,太平天国政权腐败堕落不可阻止,升官发财,买官卖官,把清政府学了个遍。这真是历史的黑色幽默啊!在定都南京以前,每到一地洪秀全等人首先注重享乐,这一点我印象深刻,这只是起事的前期而已,更何况定都南京以后,奢华享受之风登峰造极。底层文化未必是革命的,道德的,质朴的,进步的,也有专制保守愚昧的一面。上层文化未必是专制的,保守的,虚伪的,腐朽的,许多超越性的理念口号其实也是上层文化的。

皇帝也不容易

我看到作者的第一本书是《千年悖论》,从此就喜欢上了他的文字。我这人不太爱看的历史性的书,主要是太枯燥无趣,直到看到了他的书,才发现原来历史这种玩意也能被人写得有趣无比,引人入胜。在他的书里,其实历史上的人也都是普通人,不存在非一般人从出生便自带光环,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天的安排,经历的每一次磨难都是命运赋予的必定会转危为安的论调。事实上,每一个伟大的人,说开了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尤其是皇帝,除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跟咱们普通人也没什么两样,人样的优点缺点皇帝照样都有,因为毕竟皇帝还没跳出人的范畴。是人就会有局限性,更由于其权力的无限性,使得无法看清自己的位置以及不足之处。有句话说的好,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是可怕的,离愚蠢也不远了。看看在皇帝这个位置所处的风口浪尖的之上,皇帝是如何挣扎的


 坐天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