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忧愁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8
ISBN:9787806540237
作者:萨冈
页数:293页

内容概要

弗朗索瓦丝·萨冈(Francoise Sagan,1935-2004)是法国著名的才女作家。一九五四年,年仅十八岁的她写出了小说《你好,忧愁》,一举夺得当年法国的“批评家奖”。这本关于少年、爱情和孤独的小说,在五年之内被翻译成二十二种语言,在全球的销量高达五百万册,还被改编成电影,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和出版现象。
萨冈漂亮出众,个性鲜明,行为有些离经判道,她喜欢写作、赛马、飚车、酗酒,却备受法国人钟爱。与萨特和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不寻常的友谊,都为她的神秘增添了特殊光环。
萨冈被视为一个时代的青春代言人,她的小说明快、典雅,同时富有乐感和诗意,散发着淡淡的愁绪,文字简洁、聪明而从容,将法语的优美展露无遗。她的代表作包括《你好,忧愁》、《某种微笑》、《一月后,一年后》、《你喜欢勃拉姆斯吗……》、《狂乱》,等等。

作者简介

此版本包括《你好,忧愁》《一个月后,一年之后》


 你好,忧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可原谅,可欣赏。总是因为年轻的缘故。你喜欢博拉姆斯么?保尔的故事比赛希尔更沉重。当她最后拒绝了痴心的小律师,准备接听电话时...安娜还是蛮可怜的,一个单身女人,不断用经验秩序,用优雅得体,来谋求新的爱情、男人和家庭。——不过因为年龄。还是败给了一个小女生的诡计。艾尔莎只是一个诱惑的木头符号,没有灵魂只有外形和肉体的“吸引力”。她蠢的怎么会答应赛希尔的阴谋,真是匪夷所思。她那么爱后者父亲么?不至于啊...
  •     很难想象。当年十八岁的萨冈,会写出如此温柔而苦恼的作品。我个人很喜欢这种风格。很率真。似乎把自己的真性真格都融入塞茜尔中。仿佛是种温柔细腻的述说。直到最后塞茜尔引导爱丽莎接近父亲。心地善良的安娜含泪离开。然后车祸。到这里。温柔细腻中又夹集了些许苦恼。萨冈后来的作品似乎都缺失了以前的灵气。无论是《你喜欢勃拉姆斯吗》或者《一月以后,一年以后》。再也找不回以前那种温柔而苦恼又略带睿智的作品。《你好,忧愁》有很多个版本。听网友说这个版本最好。无奈苦寻无果。只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在这种陌生的感情面前,在这种以其温柔和烦恼搅得我不得安宁的感情面前,我踌躇良久,想为它安上一个名字,一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忧愁。这是一种如此复杂,如此自私的感情,我不禁为此感到羞耻,然而,忧愁在我看来却永远是那么高尚。
  •     残忍的活宝――我看《你好,忧愁》一个黄昏的时间看完弗朗索瓦兹•萨冈《你好,忧愁》。因为下雨,百无聊赖。五分钟后可以断定属言情通俗小说之流,一个才华像竹笋初冒的十九岁少女的忍不住 的讲述。(可能初生牛犊的才气会使每个人都曾在少女时期在脑子里或者纸张上 写小说或者企图写小说。)她的魅力在于:她愿意煞有介事地认真说明她那对 生活的很不认真的态度。用少女轻飘飘的口气说:“你好,忧愁。”那个度假的海滩,狭窄的圈子,空虚的生活,好像一直被夏天的层层热浪所围住 ,让人倦怠,昏昏欲睡,没有一个通道出口。(我想,每部伟大的小说都应该有着一个 透进光的通道使它走向永恒,获得存在的意义,乃至获得不朽的生命吧。)同时 小女孩的心思也不再吸引我共鸣,新手初试缺乏对结构和词句的斟酌和老练, 这 些都是使小说在我眼里处于二流地位的因素。然而在结尾逼近的时候,我才看到了这部处女作创下销售记录的理由。是因为安娜的死。"她已坐在车子里,踩上了离合器。我跑到她跟前,倒在车门上。以“安娜,”我说,“别走,这是个过错,是我的不是,我将给您解释…”   她不听我的话,也不看我,俯下身子松开制动器。   “安娜,我们需要您。”   这时,她站起身,面孔痛苦得变了样。她哭了,于是我突然明白,我攻击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易动感情的人,而不是一个物体。她最初一定是一个稍有点内向的小女孩,后来,成了一个姑娘,再后来,变成了妇人。她有40岁了,孤身一人。她爱一个男人。她本来希望能与他一起愉快地生活10年,或许周年,可是我…这个面容,这个面容,都是我作的孽。   我茫然失措,倚在车门上,浑身发抖。 “你们什么人也不需要。”她哺哺地说,“您不需要,他也不需要。” "然后安娜在离开度假地返回巴黎的途中车祸身亡。正如安娜所说:“你们什么人也不需要。”是他们父女赶走了安娜。她和她爸真是一对活宝,无可救药的活宝。还很残酷,皮肉光滑,笑得明亮无辜令人原谅,里面却早已经坏死,带着心甘情愿走向腐烂靡废。安娜是一个优雅得体的女人。她独立,冷漠,持重,聪明而自爱,她相信秩序的世界,她以周身散发的能量场倾力维持和谐平静的生活。然而这个貌似坚不可摧的成熟女人还是最终败给了那两个无耻的家伙。(如果用动漫的手法来解释,就是一个盔甲斗士突然中了重击,身体在无可挽回地消解熔化,手指指着毁灭他的敌手,露出难以置信的痛苦的表情,然后就没了,天边一颗星星闪一下。场景有点像小时候看的《魔神英雄坛》。哈,跑题了……)这个时候,让人不禁要对安娜的香消玉殒产生出怜惜来,对于弱者的怜惜。什么才真的是强,什么是弱,这个时候,一切颠倒过来了。也许,不在乎才是真的强大。作者很清楚的看到自己和父亲所属的那一类人的强大的残忍。她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残忍。因为太了解自己了,也许有点愧疚,但没有忏悔。这对活宝父女俩像小学生写认错书一样写信请安娜回来,貌似诚恳地请她不要抛弃他们,貌似虚心地请她回来给他们引导一种有序的生活。结果等来的是安娜的死讯。"我们一个像鳏夫,一个像孤女似的生活了一个月,闭门不出,一同吃晚饭,一同吃午饭。我们有时也谈一点安娜的事儿:‘你记得吗,那一天…”我们谈这些事时小心翼翼,排开目光,生怕使对方难过,或者哪一个的心里突然想到什么,以至说出无法弥补的话。这种相互间的谨慎,相互间的稳重得到了补偿。于是我们很快能以正常的声调,像谈论一个曾与我们一同愉快地生活、但被上帝召去的人一样谈论安娜。我不说偶然,而说上帝,但我们并不相信上帝。在这种场合相信仍然就已经福分不浅了。"是否伤悲?是否自责?不,不过是夏天的风,带有一点点忧愁的记忆。继续奢华放纵,继续醉生梦死,生命还那样长,长得叫人厌倦。这便是这篇少女小说的震撼之处。对了,补充一句,萨冈是个美女:)因为看了伊的照片所以才想看看她写的书的。黑白照片里,年轻的萨冈侧身坐在书桌上,双手优雅地交叠,颈上系小丝巾,眼睛很明亮地望着你,有迷人的笑容,不知觉间,有一点寒意袭人。

精彩短评 (总计77条)

  •       在看这部小说时,我脑袋里不时浮现出法国美女苏菲玛索的电影《初恋》,法国十几岁的少女都是那个样子的吧,不愁吃穿,浑身洋溢着青春美丽的气息,尽情地享受着丰裕的物质带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享受着初恋,亨受着人生。
  •     短了点。
  •     有些零碎的感触,但基本上没看懂。= =
  •     20160103-20160106 对于发生在无锡的事情,我知之不多,仅知道年轻人盛情的约会、便捷的交通和多流水的小桥。但此刻,无锡这座城市却突然间不像以前那般美丽了! 你好,忧愁!
  •     远不如它的名字那么美。
  •     忧愁是淡淡的,带着无奈内疚与惋惜,费力维持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经历了青春的忧愁总会明白点什么,各有所见,这也是这本小说意义所在。
  •     萨冈的人生比她的小说好看
  •     看了N辈子了 错别字连篇 总算看完了这本破书 真不知道怎么会风靡一时
  •       超级好看的动画片!有笑有泪有爱情有亲情!好的动画就是这样,大人孩子都能看;情节连贯故事简单逻辑鲜明主旨突出;但是细节做到极致,把最简单的做到出色,就是好的动画电影,好看的动画电影。
  •     有个性的纨绔女和其父的风流人生,在某天,回忆起那个夏日海边的生活以及温润的继母,会散发出意想不到的淡淡哀愁吧。
  •     只能说完全不是我的菜。而且这个装帧印刷实在太山寨了,扑面而来的盗版味
  •       我想我应该是老了。老到开始觉得曾经做过的疯事傻事荒唐事都可以寻到一种合情合理又唏嘘不已的解释,不再觉得曾经的不可琢磨不可理喻不可一世都代表着神秘美好且可以用来崇拜的青春。
      遥想当年看郭小四的《梦里花落》可以哭得稀里哗啦,在印着蓝色茉莉花的笔记本上一笔一划地抄“我的眼泪落在草地上,不知道明年这里会不会长出一地的悲伤”。觉得这种略带矫情的忧愁就是生命甚至青春的一部分---我忧愁,因为我曾经努力地挥霍。
      如果是高中的时候看《你好忧愁》,估计会把萨冈引为知音,进而更坚定自己在文艺女青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看到她写“庄重而优美的忧愁”,“爱他到因为感到幸福而恨他”,一定会拍案叫好,觉得这种纠结到肝肠寸断柔肠百转的心情简直被这姐姐写活了。看到她描写的安娜,一定也会觉得这女人完美得虚伪,高雅得可憎,活该被一十几岁的小姑娘收拾地一败涂地。
      可惜没有如果。我在四年的大学里摸爬滚打,转入商校,然后拿起这本曾经无数次想读又无数次搁浅的书,发现不仅是出名要趁早,连忧愁,也要趁早。看到萨冈满纸的爱欲情浓不再觉得血脉喷张,脑子里想到的除了“又学会了几个法语单词”,还有“要不要改天抽空相个较为靠谱的亲”
      塞西尔,或者其实是萨冈自己,在书中豪言万丈地宣称:“作为理想,我打算过一种下流的、丑恶的生活。”果然是年轻,仿佛这就是向全世界发起的叛逆宣言。殊不知一众红男绿女早就把下流玩出了若干种不同的层次和花样。这种感觉,就像是13岁的小姑娘偷涂了妈妈的口红,然后自己在上了小锁的日记本上写“今天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坏女人”。
      在她十几岁的早熟心灵中,相信“她禁止我爱自己”,于是便可以不择手段地伤害她;相信她“生来就是为了享受幸福”,却因为曾经的罪恶而凭添了一种“烦恼而又甘甜的情感”;相信只要她和爸爸写道歉信给安娜,一切都会恢复原样,仿佛这世界上除了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止谁原谅这两个任性的孩子。
      不过如果可能,我相信安娜还是会原谅她的。就像我心平气和地读完这本小书,最终也只是笑着摇摇头,轻叹一声“年轻”。我如今,也变成了安娜一样的存在,或者更贴切地说,我更想变成安娜一样的存在。
      塞西尔说,她以坚信不移的态度信奉着王尔德的格言---“罪恶是现代社会剩下的唯一的鲜明色调”。可是姑娘,我们大部分人如今甚至没时间去对你进行道德评判,我们忙着找工作、找男人、找房子,忙到没有时间忧愁,忙到没时间停下来想一想,什么时候连忧愁都变成了一种奢侈品。
      你说忧愁吗?我好像曾经见过她,只是没留心她去了哪儿。
      
  •     叛逆小女孩的视角
  •     主要这个版本不好= =
  •     去读读看吧。我是纯粹不喜欢那个妹子而已。
  •     这是我能想到却无法表达的所有年轻稚嫩 和少女情怀 文字确实有非凡的魅力 如果是萨冈 那我绝不好奇是怎样的字句抒写的情话可以敲开萨特的心
  •        这本小说是法国著名作家萨冈在她18岁时候写下的,小说中的主人公赛茜尔,大约也是这个年龄,所以这本小说也更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这个年龄的女生的内心世界。
       塞茜尔和她的父亲都是放荡自由的人,不喜欢约束,不喜欢格式化的生活。他们随性,乐活,自在。他们自由自在的恋爱,拥有着自己的情人。但是她的父亲已经四十几岁了,所以当安娜走进他的生活的时候,他内心残存的理性迫使他向安娜屈服。但塞茜尔却还是一个少女,年少的棱角锋芒必露,她恨她父亲抛弃老情人,她恨安娜的古板,严厉,她无法忍受。但他对安娜又是那么的畏惧,这种复杂的心情被萨冈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最终的悲剧更是让这位少女手足无措,陷入了深深的悔恨,自责,纠结之中。
       但是萨冈的小说中有很多哲学的成分,读来有些困难,所以要用心研读,才能更深入的体会到她的忧愁。
  •     读她的时候,并不了解作者,并不了解法国
  •       萨冈的牛逼之处在于,“如何去写一个貌不惊人的故事”,去写一个俗套, 去写每个转折之处人物内心幽微的情感,每一个细小的眼神, 写得像萨冈一样,惊人的敏感,丰富,悦目以及绚丽。
      现在我喜欢萨冈了,她总是赞美直觉,赞美男人,赞美性和幸福, 赞美冲动,赞美不再童贞的身体散发出的童真,赞美阳光和酒, 赞美性爱之后变得红润的皮肤,赞美可知可感的人生。
      
      
  •     见你过得这么好,我得更恶毒些了
  •     反而更爱《孤独的池塘》。这是一段不相干的青春纪事
  •     十八岁出书,两次离异,挥金如土,吸毒酗酒嗜赌成性。萨特的情人,蓬皮杜和密特朗的挚友。萨冈本人远比她的小说有意思的多。
  •       
      开篇:
      在这种陌生的感情面前,在这种以其温柔和烦恼搅得我不得安宁的感情面前,我踌躇良久,想为它安上一个名字,一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忧愁。这是一种如此复杂,如此自私的感情,我不禁为此感到羞耻,然而,忧愁在我看来却永远是那么高尚。我对它虽并不熟悉,但我熟悉厌烦、遗憾,甚至还有悔恨。今天,我心中好似展开了一匹绸缎,有什么东西在轻柔地撩拨着我,使我遁离了其他的人。
      那年夏天,我十七岁,无忧无虑,沉浸于幸福之中......
      
      时间:十七岁,夏天。
      人物:塞西亚,塞西亚风流不羁的老爸:雷蒙,雷蒙的两个情人:29岁的已失去青春光泽的爱尔莎和比她长13岁的有着”高尚的情趣和优雅的温情“的安娜,塞西亚新认识的男友:希里尔
      
      即便是滚烫的恋情也不能让塞西亚摆脱缠绕着的虚无与厌倦,在她“这种年龄和经验的人看来,爱情中消遣的成分多于感人的成分。”“我的全部爱情都是如此。面对着一张脸庞,一个姿势,在一个亲吻之下,突然产生一种激动......一时间心醉神迷,缺乏紧密配合的协调,这就是我有过的全部爱情回忆。“什么也保存不了,无期待,无追悔,“时至今日,它仍在我的手中,玫瑰色的,温暖的小石子,看到它我就直想哭。”剩下的就只有这颗小石子了,它又能算是什么呢,是记忆的凭证,还是只是苍白的一张相片?
      
      安娜“将运用其绝顶的聪明,讽刺和温柔行事,而我没有什么能力抗拒她”,试图干预“我”“无忧无虑”的生活。“我‘自是不想或是塞西亚设的圈套,安娜驱车坠入悬崖。
      
      摘录:
      “也许他不具备一种流行的聪明外表,但是......”
      她打断了我,脸上露出宽容的神态:
      “你称作聪明外表的东西只是年龄。”
      
      我经常念叨着奥斯卡。王尔德那句简洁明了的格言:“罪恶是在现代世界中延续着的惟一带有新鲜色彩的记号。”我怀着绝对的信念把它当作座右铭,我如此地坚信它,我想,假如我已将它付诸实践,也不会像现在那么些坚信它。
      
      至今我仍清清楚楚地记得这一场景:在前景,在我前面,是安娜金黄色的后脖和她完美无缺的肩膀;稍稍靠下一点,是我父亲迷惘的神色和他伸出来的手,远处,是爱尔莎隐约的身影。
      
      我们一起笑道,目眩眼花,浑身懒洋洋的,满怀感激之情。我们拥有阳光和大海,拥有欢笑和爱情,恐惧和疚悔赋予它们以鲜明强烈 的色彩,什么时候我们还能像今年夏天一样再寻找到它们?寻找到那么鲜明,那么强烈的阳光,大海,欢笑,爱情?......
      
      安娜嫣然一笑,心地坦荡而宁静。
      
      于是,她又抬起头来,脸色骤变。她哭了。此刻,我突然才明白到,我伤害了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一个哲学实体。
      ......
      "一份豪华的礼物”
      
      “你只剩有我,我只剩有你,我们都孤苦伶仃。”
      
      只有在清晨,当我躺卧床上,听着从窗外传来的巴黎惟一的车水马龙之声时,我的记忆才偶尔背弃我:夏天和它的所有回忆重现了。安娜,安娜!我在冥暗中很低很很低地,很久很久地重复呼唤着这一名字。我的心中倏然涌上了什么,我闭紧眼睛,呼唤着它的名字来迎接它:你好,忧愁。
      
      青春,爱情,孤独,忧愁。迷人的字眼。把萨冈小说中人物放荡的行为(尽管在现实中她是如此)抽象出来,就是迷惘与虚无感下的自我沉溺,继而是沉溺下的孤独与厌倦。不想改变,这是某些人的生命,是我们的某段生命。
      不知自己是在青春的中央自恋着,还是在外缘回首自怜~于是感觉自己可笑。
      
      
      另看了同一本书中的Un Certain Sourire(<某种微笑>)(高中看的译名是<那么一种微笑>)
      始终响起的<孤独和甜蜜>是属于多米妮克和贝特朗的。贝特朗的舅舅吕克和多米妮克有着另一首歌,但在吕克看来,只是某种象征,象征一段青春,一段恋情,早用一种超然的心态来冷淡看待。
      “你不高兴了?”
      “不,”我没精打采地回答,“但是,这确实有点滑稽,在一年或两年之后,想到自己的一生中曾与一位先生生活了整整一个星期,而标志着这一星期的仅仅是张唱片,尤其是这位先生对此早已心中有数,并直言不讳。” 
      
      过两个月,我们要考试了。”贝特朗说。
      他着重强调“我们”二字,这就是巴黎大学成双作对的学生说的话。这些学生谈起考试就好像在谈论自己的吃奶婴儿似的。
      
      很少有如愿以偿的幸福。--普鲁斯特
      
      他问我在干什么。我回答他,我在学习,读书。我之所以看书或去看电影,只是想要同他谈谈这本书或这部电影。他曾对我讲起过他认识电影导演。我绝望地寻找连结我们的东西,除了我们俩一起给弗朗索瓦丝带来的可鄙的痛苦。但并不存在这种连结的东西,然而,我们却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内疚。我不能对他说:“你回想一下吧。”这样做是弄虚作假,是吓唬他。我不能对他说,我在街上到处都看见或者我以为看见他的车。我不能对他说。我开始不停地拨他的电话号码,但又不拨到头。我不能说,我外出回来后便焦躁不安地问女门房可有人找我,我也不能对他说,我的一切都以他为中心,我简直快要为他而死了。我没有任何权利,无论怎样都不行,即便是在那个时刻,面对他的脸庞,他的手,他温柔的声音,明知这一切都成了不堪回首的过去,仍然不行......我消瘦了。
      
      
      多少次,想着少女对着镜子的“那么一种微笑”,不想说看破,不想说醒悟,只是种种纠缠的欢愉与痛苦已过去,受过煎熬,受过漫长的等待,可笑它不会有结果,一切都是自己错误的痴迷。
      那,还想什么呢。
      
       --2008-8-30
  •     为何畅销呢…女文青的世界我不懂。看不出才气,抱歉。
  •       “在这种陌生的感情面前,在这种以其温柔和烦恼搅得我不得安宁的感情面前,我踌躇良久,想为它安上一个名字,一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忧愁。这是一种如此复杂,如此自私的感情,我不禁为此感到羞耻,然而,忧愁在我看来却永远是那么高尚。”在小说的开头,萨冈如此写道。
      这是一种怎样的忧愁,如此温柔美丽而又庄重高尚?只是一种现代西方文明世界的忧愁,一种布尔乔亚式的忧愁。恰似书名《你好,忧愁》所表达的,书中女主角塞茜尔对于这种忧愁充满了矛盾,而正是这种矛盾心理才让这种忧愁如此迷人。
      夏日,地中海,沙滩,海滨别墅,酒宴舞会,漂亮的情人,激情的热吻,疯狂的做爱……这一切,如何还有忧愁?这一切,正是忧愁本身!忧愁发源内心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空虚,于是忧愁不知所起,一发难收。在这物质爆炸的世界,仿佛任何形式的消费都不足以减损物质世界的冰山一角,哪怕如同《索多玛的120天》那样穷极想象力,始终也撼动不了玉帝披香殿中的米山、面山。然而以此填补心灵空虚却好似“精卫填海”,只能说是“恒心可嘉”了。殊不知充填愈多的物质,精神所占据的空间也就愈小,内心的空虚也就愈甚,也许精神空虚正如黑洞一般,起源于物质世界的塌缩吧。于是忧愁如红巨星般膨胀,温柔而又美丽。
      自从萨特提出“他人即是地狱”后,存在主义哲学便被资本主世界普遍滥用和异化。个人主义者貌似为自我中心找到了理论依据,更变本加厉地大肆鼓吹独立人格,仿佛他人施加的任何影响都有碍于自我的独立与完善,自我渐渐被绝对化、被孤立、被逼上绝境。塞茜尔极具自我意识,“难道作为我简单的自身,我就不能自由地体验所经之事吗?”她只想“自由自在地思想,自由自在地瞎想,自由自在地少想,自由自在地选择我自己的生活,选择我自身。”面对安娜对她的“自我”的干涉,她不仅直面反击,更处心积虑设计圈套,终至酿成悲剧。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她也有过矛盾、有过挣扎,可最终还是“自我”取得了胜利,于是“他人”被推向了地狱。然而这是“自我”真正的胜利吗?她并非不知道“自我”的局限性,“我不能说‘成为我自身’,因为我仅仅是一块可塑的面团”,甚至清醒地意识到“自我”的错误,“我不喜欢我自己,我从不喜欢我自己”,然而她依旧坚持“自我”,“只不过它拒绝任何模子而已”,甚至坚持错误,“假如她不惜一切代价地寻求公理,那么就让她把我们扔给谬误吧”。“自我”的独立存在是她最为重视、甚至是唯一重视的,哪怕这个“自我”千疮百孔,哪怕这个“自我”就是撒旦,她也决不愿做出任何改变,仿佛哪怕只是些微的改变也会使这个“自我”不再是“自我”,而她只要原来的那个“自我”,那个纯粹的“自我”。然而这难道不是“自我”的迷失吗?她最终再也找不回那个原初的“自我”,取而代之的是充盈满溢的忧愁,可是她依然骄傲地把它视为是庄重而高尚的。萨冈在文末写道:“倏然我的心中涌上了什么,我闭紧眼睛,呼唤着它的名字来迎接它:你好,忧愁。”
      爱情。“爱情是世界上最生动、最甜蜜、最理智的东西。代价又算得了什么。”“爱除了使我获得肉体上十分现实的快感之外,还让我体验到某种智力上的快感。”“总有一天,我会激情满怀地爱上一个人,我要寻找一条通向他的道路,那一次,我将小心在意,充满柔情蜜意,双手颤抖……”书中的爱情,如果书中的那些是爱情的话,也与忧愁一样是现代西方文明世界的,是布尔乔亚式的,其实这种爱情本身就是忧愁的一部分。作者萨冈的爱情亦是如此,萨特、密特朗……爱情在她笔下成了一种快速消费品,一种心灵空虚的填充剂,一种自我回归的救赎。然而,爱情的任务没能完成,反而为忧愁推波助澜,于是最后的救赎就只剩下忧愁了……
      你好,忧愁!
  •       你好忧愁,再见萨冈
      ——萨冈的忧愁与孤独
      
       弗朗索瓦兹·萨冈是二战后西方世界“叛逆”青年的代表。她的作品多为通俗小说,篇幅不长, 人物很少, 描写的都是二人或三人世界里的感情波澜,表达了一代人青春岁月里的忧愁与孤独。萨冈作品中的这种忧愁情绪主观上源于作者本人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传奇的人生经历。此外,在萨冈创作时期的法国,人类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权利、科技、文明,但却丧失了归宿感,被自己创造的文明排斥、奴役和异化。于是标榜把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被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当做最时髦的哲学。在客观上,萨特的存在主义成为了萨冈作品中“忧愁”与“孤独”的社会根源。
       萨冈是二战后西方世界“叛逆”青年的代表。从金斯伯格的《嚎叫》,到凯路亚克的《在路上》,再到赛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固有的秩序与价值体系在现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里轰然崩塌,在颓败的废墟中只剩下茫然无措、放荡不羁和空洞的期待。萨冈的作品,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领域的体现,“她对现代人微妙的情绪体验有着深刻而细腻的把握,她的小说如舞台剧一般,在富丽堂皇、高贵优雅却又阴暗消沉、寂寞无聊的寓所或者酒吧场景里,主人公的出场总是会带着莫可名状的忧愁”,在看似平淡的画面或片段里,弥漫着一种比死亡还要痛苦的气息,是慵懒而又疲惫的倦怠,是细微而又致命的百无聊赖,是镇定而又忐忑的孤独……
      
      一、萨冈的忧愁与孤独:
      “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以烦恼而又甘甜的滋味在我心头萦绕,对于它,我犹豫不决,不知冠以忧愁这个庄重而优美的名字是否合适。”凭着这个经典的开头,萨冈叩开了文坛的大门。在《你好,忧愁》中,少女塞茜尔的忧愁源于即将到来的继母安娜。塞茜尔是一个聪明早熟的少女。为破坏安娜和父亲的关系,她设计让父亲的前女友——年轻貌美、风流轻佻的爱尔莎——与自己的男友扮做情侣,以期引起父亲的妒忌。故事的结局是悲伤的,在塞茜尔的精心策划之下,父亲终于放任了自己的欲望,心碎的安娜面对父女的挽留依然决绝地选择了分手。令人意外和痛心的是,安娜在离开的途中精神恍惚坠崖而死,从此塞茜尔独自沉浸在无尽的孤独和忧伤之中……
      塞茜尔和安娜的矛盾,似乎可以看做是青春与成熟的一种对抗:少女的稚气、任性、放荡不羁;成熟女人的宽容、节制、责任感。塞茜尔对即将成为自己继母的安娜极为不满,也是少女对成长,对进入成人世界抗拒的表现。在塞茜尔眼里,生活不过是夏天的风,带有一点点忧愁的记忆。继续奢华放纵,继续醉生梦死,生命还那样长,长得叫人厌倦。
      父亲转向了爱尔莎,这不单纯是表面的移情,更意味着他向往并且享受放荡不羁的生活,他并不具备自己年龄该有的成熟与责任感。“在我父亲的眼中,爱情的复杂性纯粹是想象出来的。他一个劲儿地反对忠诚、庄严、约束的概念。他向我解释说,它们都是随意而定的。毫无生命力可言。”而安娜所期待的是父亲能够“结束放荡的生活方式,不做毛手毛脚的小伙子,成为一个她可以将生命托付之的男子汉。而且,他必须善于克制自己,不再行为乖张,像一条可怜虫那样反复无常。”但父亲其实和塞茜尔一样,还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大孩子”。于是关于这类人,萨冈曾这样总结:“有时候,我认定它是游牧民族的美丽的纯种,有时候,我却以为它是贪图享乐者的冷酷的可怜种。”她漫不经心的道出了中产阶级的人生状态:无所事事玩世不恭,没有目标无所适从,没有信仰也看不到前途。安娜死后,萨冈借塞茜尔说:“我提到了上帝,而不是偶然,但是我们并不相信上帝。在这样的情景里,能相信偶然也就已非常幸福了。”
      在《某种微笑》中,多米妮克也拒绝一切计划,“我们俩找不到什么话可谈,既不谈过去,也不谈将来。这件事已味同嚼蜡。”爱情是短暂的,“一年后,或两个月后,你就再也不会爱我了。”“生活就是一手拿来另一只手还回去。”“我们将重新陷入孤独之中,这将毫无区别。那时将会有过去的另外一年……”唯一可以确认的是时光的流逝,青春渐渐远离。他们害怕衰老,害怕失去原有的东西,他们害怕烦恼,害怕无聊,他们终日生活在永远的恐惧和无尽的渴望之中。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中,女主角韶华已逝、风韵犹存、深谙世事;男主角浪荡倜傥、不负责任、追逐放任的自由。西蒙,热烈、真挚地爱着比自己大十五岁的宝珥。然而宝珥却无法真正接受这个如此年轻、爱得如此诚恳的男人。书名中那串长长的省略号,带着遗憾和失落、疼痛和忧伤。接受宿命的安排,宝珥最终没有选择西蒙,而是选择忍受罗捷心猿意马的爱情,继续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情人“厮守”,维系一种世俗所认可的关系,拒绝去面对浪漫的美丽与危险。在宝珥看来,罗捷对待爱情的轻率和放任,比西蒙的真诚和热烈更稳定更安全,这看似荒唐,却是一个真实的悖论。
      作者借西蒙模拟法庭辩论的戏谑调侃,上演了一段对没有勇气追求幸福者的控诉:“您也有罪责,我控告您无视爱情,忽视追求幸福的责任,一味逃避,得过且过,唯唯诺诺。您应当被判处死刑,您将被判终身孤寂。”经历世事沧桑的中年女子,早已在现实的消蚀中失却了憧憬单纯美好爱情的勇气,难以用同样纯粹的情感面对年轻男子真挚的追求。爱情和年龄的错位使她发出了轻轻的感叹:你喜欢勃拉姆斯吗?——勃拉姆斯的音乐并不华美,它柔和、流畅、平静、略带忧伤,仿佛是安顿灵魂最理想的归宿,谁能够抗拒它的魅力呢?但你真的有勇气“喜欢勃拉姆斯吗?”
      
      二、忧愁与孤独的缘由:
      萨冈的通俗小说篇幅不长,人物很少,描写的都是二人或三人世界里的感情波澜。她的“忧愁”,表面上是一种情绪,然而在她的作品里,这个词的涵义已经无法用古典主义的深沉凝重或者浪漫主义的怅惘忧郁来诠释。那是在情绪的外衣下包裹着的一个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命题:生命是孤独的。
      《你好,忧愁》中,塞茜尔对父亲有着近乎病态的依赖和爱恋,“我不喜欢青春少年……他们在青春年华中总能发现悲欢离合的情景或者愤世嫉俗的借口”。相比之下,她“更喜欢父亲的朋友,那些四十来岁的男人”能够“体现出一种父亲兼情人般的柔情”。沉溺于肉体的欢愉、片刻的享乐,却不明白爱情的真谛:“一时间心醉神迷,缺乏紧密配合的协调,这就是我有过的全部爱情的回忆。”这种虚妄的安慰在于想要填满内心无法弥足的空洞——孤独!那与其说是寻找幸福,不如说是在寻找依赖。为逃避应当承担的责任,逃避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所产生的矛盾纠结、焦虑恐惧。对于塞茜尔来说,这种忧愁和焦虑的根源来自于成长的困惑,来自于想要摆脱孤独的挣扎。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是个悲伤的故事,结局让人感到面对命运时无能为力的寒冷。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作者执着地发问好似带着良苦的用心:即使是在琐碎和平庸之中,人也应该有勇气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努力摆脱积习的空虚和幻灭感,竭尽全力挣脱宿命的孤独情绪。萨冈说,爱和认为在爱是一回事,应该为了欺骗自己而被人爱。重要的是懂得接受彼此的自由。表白,常常只是变相的索取。但是爱一个人,很难做到对这份关系真的无所要求。“爱情是一场孤独的历险。”“有时这场历险可以是两个人分享的。这就是所谓的幸福。其实爱情未必就是孤独的。您可以相信您不孤独,您可以相信爱情;只要您相信,它就是存在的——尽管再接着,就是幻灭的时候了。”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去相信: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只是虚幻,人与人之间有建立起真正亲密的关系的可能,相互吸引可以转化成相互依赖,爱情可以沉淀为更淳厚的了解和陪伴?
        “许多人认为萨冈作品总是讲调情出轨、放纵欲望。她笔下的主人公之间常有不可告人的狂热爱情, 但却并非三角恋爱或情场艳遇, 而是在特殊境遇萌发孕育起来的真情。”凄凉的幸福、苦涩的柔情, 既是萨冈小说里人物的心境, 也是她本人精神状态的写照。她作品中的孤独感直接取决于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和人生经历。“我们注定要孤独的生,孤独的活,孤独的死。即使是沉浸在自以为真诚忠贞的爱情里,在某个瞬间,孤独仍会如丝绸一般层层包裹着你,潮水般慢慢涌向你,挥之不去。”
      孩提时代的萨冈生活在拥有喀斯特地貌的法国小镇,她“每日感受着手底密草的芒刺,呼吸着充满阳光的泥土气息,看着蔚蓝、空旷的天空中那些数不尽的、使人眼花缭乱的树叶,感受没有任何人类痕迹的美好。”她曾这样表述:“我把脸靠在窗户上,寻思着:我永远也不会长大,雨永远都不会停。”然而,在现实世界里,无论你多么的不情愿,多么的留恋,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无法拒绝的冰冷残酷的事实;与此同时,拒绝成长也是在拒绝充满希望的人生。
      也许太早、太快、太容易得到的一切都让现实显得虚幻和可疑。“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认识到那没什么意义。”一切仿佛都只是过眼云烟,财富,欲望,流言蜚语。萨冈在聚会中慷慨自然的为所有的朋友埋单,她怀着对金钱的蔑视与对孤独的恐惧躲在自己构建的世界中寻找着稳定与安全。她喜欢听到朋友们热情的喧哗,然而出于羞怯或者慎重,她会与大家保持着某种距离。“萨冈对法国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她小的时候, 村庄里的人每天傍晚都要聚在一起聊到深夜, 现在一到晚上八点家家户户都关门大吉。电视是罪魁祸首, 不仅节目内容乌七八糟, 而且使人们相互疏远, 成了偷懒和老死不相往来的借口。‘我们的时代,只有对金钱的永不满足而又使人烦恼的欲望’,因此道德标准也变得不可思议, 精神价值已经丧失殆尽。”
      对于萨冈,生活状态与作品可以算得上是一致的,在物质充盈却精神委顿的现代社会,就如马尔库塞所说:“人们面对着很多虚假的需求,每天为了虚妄的幸福而奔波,忙碌的身躯,涣散的头脑。我们自以为需要的东西到最后往往都是虚妄和无意义的。”萨冈的一生,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渴望挣脱贫困和乏味,也拒绝舒适和平缓。于是对丰沛的物质、燃烧的激情、自由的欲望带有高昂的热情。她放纵情欲、游戏人生、渴望并追逐高峰的体验,这一切在她看来,是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在她的世界里这一切才是生活中纯净的浪漫与自由的象征。或者,挥霍、游戏其实也是一种抵抗的姿态,抵抗被欲望金钱、被循规蹈矩的生活所腐蚀;抵抗酒冷杯残,更深人静,独对纸笔的空虚;抵抗直面内心、书写灵魂的孤独。
        曾先后两次获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罗曼·加里,在《Ell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是否应该谋杀萨冈?》:“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作品比这部作品更贴近社会现实,这是一种‘资产阶级现实主义’,‘资产阶级’这个标签从来没有像这样自然地、平和地被接受,而且被那么舒服地挂上名称,萨冈的每本书,《冷水中的一点阳光》以及其他所有作品是绝对真实的社会记录。一种令人惊讶的真实,直到这部诗意地描述人物内心情感的小说达到非凡的程度。有点像枯死在小花瓶里的马鞭草和依稀的笛声,清淡、苍白而又忧伤,却从来没有到绝望的程度,因为绝望太粗暴、太强烈、太生硬。”
      为什么要谋杀萨冈?因为她掀起了纷繁华丽的外表下所掩盖的冰冷残酷的现实:即便是真诚执着的感情,也根本无法温暖虚妄颓废的灵魂;即便是热情洋溢的爱恋,也难以抹去镌刻在生命中的那份孤独。不愿意忍受衰老的罗曼·加里,最终选择对着自己的嘴巴扣动了扳机,也许在十一年前写下那段谋杀萨冈的文字之时,他就有了一种心底的秘密被揭发的焦虑,以及兼有一种获得默契的欣慰,他领会了萨冈那貌似简单透明、放纵自由的世界里,无法救赎的孤独与绝望。
      
      三、以存在主义诠释萨冈“孤独”的社会根源:
      存在主义产生于一战后,从此人类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虽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权利、科技、文明,但人们也同时发觉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信仰的瓦解,人在精神层面显得一无所有,甚至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没有了归宿感,被自己创造的文明排斥、奴役和异化。在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这种异化感时,存在主义应运而生。
      二战中的法国充满消极颓废、悲观失望的情绪,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于是,把标榜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被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当做最时髦的哲学。萨冈年轻时就十分崇拜萨特,当她得知萨特双目失明、饱受疾病的折磨时,公开发表了那封《给让-保尔·萨特的情书》,倾诉了多年来她对他的仰慕爱恋之情。萨特去世时,萨冈悲痛地说:既然那个早她30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离去了,她也不愿意在没有他的世上再多活30年。可以说萨特毫无疑问的作为萨冈的精神导师,影响了她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
      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萨冈的作品遵循了萨特的这一原则,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每个人都活在当下,都在渴望和争取灵魂的自我存在。萨冈说,爱和认为在爱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应该为了欺骗自己而被人爱。重要的,是懂得,可以接受彼此的自由。而表白,常常只是变相的索取。但是爱一个人,很难做到对这份关系真的无所要求。所以爱情只能是冷水中的一点阳光,温暖却不足够融化所有的寒冷。萨冈努力让现在充满激情和欲望,以期能够摆脱忧愁和空虚,努力让时间由纯粹的流逝转变为“存在”的载体。人物在孤独和失落中无力的接受生命缓慢的消亡,只有在情感的体验中才能获得存在感,情感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情感。在激情中,忘却时间的流逝,获得一种瞬时的麻醉,终究还是要面对激情退去后的冰冷。
      其二:“自由选择”。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真正杀死安娜的也许并不是那场意外的车祸。塞茜尔认为“爱情是:迅疾的、炽烈的、转瞬即逝的。我还不到被忠贞的恋情迷惑的年龄。我对爱情仍然所知甚少:只知道有约会、亲吻、厌倦。”而安娜曾在反驳塞茜尔关于爱情的理解时说:“爱情中,有持久的柔情,甜蜜的回忆,有魂牵梦绕的留恋……有些东西你还理解不了。”可是男友的背叛毁掉了她对爱情的信念,愿望的落空、信任的破碎、绝望的痛苦都将她推向孤独的悬崖,万劫不复。萨特曾提出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他人即是地狱”。每个人的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都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即是地狱”。萨冈在这里为这个观点做出了一次形象的诠释。
      其三:“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的、抗争与残酷的,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如此,富人亦如是。
      喜欢赤脚驾驶极速飞车的萨冈, 追求血液由心脏遁往指尖和眼睑的极端体验。自由与激情,由这些内容来诠释:速度,酒精,赌博,毒品……刹那间如烟花般绽放的绚烂美丽,尽管危险而轻率,却让人怦然心动。“奢侈、舒适、安全,这些看来都很真实,令人放心。可当我们拥有这些本应让人舒适的东西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快乐不起来,反倒成了奴隶。只有激情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激情不能让人放心。”镌刻着虚无印记的忧愁悄然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表征:挥霍的青春,“垮掉的”、“颓废的”一代人的清醒和迷醉。
      萨冈充分的挥霍着青春和自由,然而在自由地写作、飙车、酗酒、恋爱、“自毁”的同时,她也清醒地意识到了自由的危险。她作品中的主人公平静无力的表达着放纵享乐之后的疲惫和倦怠。在自由和满足中迷失了方向,“什么也不想要”,“不想起床、不想工作、甚至,不想做爱。”情欲放任后的满足,带给人生的慰藉,只是“冷水中的一点阳光”,让人“一时间目眩神迷,有一种温暖的错觉”,之后便是隐隐约约但却细密绵长的幻灭感,“那种不彻底的绝望,那种无法摆脱的积习,那种铺天盖地的忧伤。”
      
      四、忧愁的文学与社会价值:
        “萨冈,法国文坛神话的缔造者,一个时代的青春符号;一个关于青春、天才、忧愁、畅销的传奇”。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夏尔·鲁夫人说:“萨冈变成了一个神话。她是一个神奇的人物,谁都知道她的孤独。”1954年安德烈·卢梭在《费加罗文学报》有过这样的评论:“弗朗索瓦兹·萨冈是个在男人世界里自由穿梭的女孩,她清澈敏捷的目光闪电般地穿透男人的肉体,直至他们的欲望、忧虑和自卑。用祖辈们的话说,女孩子深谙世事,从她们的眼睛就可以看出来了。她早熟了10年,或者比现在某些懵懂的女孩早熟了一生。她已经知道了一切,如果人们让她畅所欲言,她将言之无忌。”
      一直有很多人认为萨冈是被炒作成全的明星作家,她的题材略显狭隘,她的观念过于放任。也许在文学的领域她还称不上是巨匠,但她很好的诠释了很多人在青春岁月里,心底隐藏的淡淡忧愁。她的道德游荡在阴暗与明媚之间;她的情感游荡在忧愁与孤独之间;她的文字游荡在轻灵与沉重之间;她的生命游荡在生的纷争与死的彷徨之间。法国著名作家莫里亚克曾说她“以最简单的语言把握了青春生活的一切”。
      再读萨冈,除了感受到青春的执拗和迷茫,也许在那放任欲望的浮夸下还掩饰着一种真实诚恳的高尚。我们的青春虽不曾那样任性和放纵,却曾有一样的孤独和忧伤。碧姬·芭铎曾伤感地说;“弗朗索瓦兹走了,那是我的青春化成碎片离去了,是我们的青春消逝了。”那声问候了所有心声的话:“你好,忧愁。”触痛了很多人的心灵,也在他们的青春岁月里留下了印迹。“一月后,一年后”,或许曾经的“某种微笑”已成镜花水月,渗到灵魂里就是莽撞的青春磕着碰着的一块“淤青”,在“冷水中的一点阳光”里,留下些许并不虚幻的温暖。
  •     不要故意去伤害别人,到头来很可能伤害的是自己
  •     你好,忧愁。十九岁女孩的作品,可取之处在细腻和故事人物的设置。
  •     只能说萨冈是莫名的安慰
  •     少女的有心无意,点燃了一场事故的导火索。牺牲者毕竟是无辜的。忧愁是长夜无眠的良心谴责,又是源于骨子里的反叛却又受种种约束。但这世界毕竟是受种种道德约束的,只能在框架下导演自己的生活。
  •       你好,忧愁。 读到一半,我心不在焉,因为她的语言诉说的是一种内在的激情,一颗富含坚强的内心,淡淡的忧愁,我不断地联想,直到确认自己根本没在看,谢谢这本书,我知道,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激情,今晚,做了一件令自己不会后悔的事,我表白了······不知所措,我在等,今晚是的雨下不停。。。
  •       刚开始是在学校看到有同学在阿里推打折网http://www.alitui.com/remai/买了这个版本,我翻了下质量蛮好的之后就开始迷恋了
      是一本萨冈的小说集,萨冈的作品一般都不长。对于女主角的心理描写很是独到!质感和印刷也都不错,中等厚度,但是很轻。
  •       一直对此类名字的书莫名地提不起兴趣,因为我不喜欢矫情。不喜欢矫情是因为自己想矫情而矫不起来。但还是读了起来,可能是为了逃避生活中的压力吧。
      一个那样年纪的女孩子,说压力的话几乎没有。但为了给自己的生命中增添某些所谓“波澜”,人就会自以为是。可是愧疚、羡慕又会不断让人矛盾,就像书中的女孩子。对爱情本应有憧憬,却总是想过没心没肺的生活,想在玩世不恭中混沌地过日子。明明对冷漠和优雅的安娜怀有着憧憬和爱,但却要证明自己原有价值观的正确。最后仍然不外是凄惨收场,尽管他们不愿提起。
  •     若干年前网上读的,不知道是哪一个版本了。
  •       顧城說:「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恆與生命,誰知它們竟水火不容:永恆的美,奇光異彩,卻無感無情;生命的美,千變萬化,卻終為灰燼。」若以這首詩來描繪莎岡,還蠻貼切的。不妨認識認識這顆曾引領女性思潮的時代記號吧!
      
      莎岡的名言"讓自己幸福,是唯一的道德",這樣溢滿自我意識的放縱輕狂,在50年代可是頗具影響力、能夠掀起時代顛狂的。而除了善用特異獨行來創造話題,這位迷人女作家的實際人生,更十足體現瘋狂主義:毁滅性生活、不講責任、迷戀激情、歌頌慾望、生命恣意燃燒⋯⋯讀她的傳記,很難不想到膚淺二字。
      
      但《日安憂鬱》卻不乏創作本能、激烈性格⋯等等優異作品的本質,這部讓莎岡打響名號的處女作,平心而論,可能是媒體捧出的寵兒,不過除卻種種完美的包裝,她的確還創造出言情小說之外的文學價值,甚至是具有某種哲學深度的。
      
      康德告訴我們,順從慾望事實上讓人成為慾望的奴隸,這並非自由;痛苦與歡愉也不該是主宰我們行動的趨力,惟有理性能使人特別。對於這些,莎岡偏偏完全地背道而馳。她也深刻地感受理性與人慾交戰的苦楚,但屈服於肉體的欲望與衝動之時,卻自在而安適地繼續前行。康德強調尊嚴,主張誠實的價值,她卻隨時撒謊來保護自己、過著自導自演的戲劇人生—這樣的任性小孩,給予讀者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思想?
      
      或許就是那世人眼光裡的不可理喻,以及顛覆完美價值的瘋狂與勇敢,那敢於被苛責、敢於被嘲笑,對自己信仰能全然交付的獻祭精神吧!《日安憂鬱》裡瑟西爾天人交戰所做的最後選擇,並非完全是感官與享樂的,就拿全書的第一句話(最能顯現作家才華的東西)來看:
      
      這是我從未體會的感覺,一股令我鬱悶卻又感覺溫柔的情懷,我不知為它冠上「憂愁」這個美麗嚴肅的名字是否合適。這股情懷如此充斥我心,如此自私,使得我幾乎為之感到慚愧,因為我一直認為「憂鬱」是很高貴的。憂鬱,我以前沒體會過;我只體會過鬱悶、遺憾,偶爾也體會過悔恨。今天,一股莫名的情結就像絲縷一般把我纏繞其中,又煩人又溫柔,使我和其他人疏遠。
      
      破題的字句間有許多自我否定的批判,我想這正是本書的魅力所在,主角瑟西爾對於自己過著逸樂、本能的生活竟是時時自省的,對於象徵普世價值的安娜(此角色塑造之成功真令人折服),也能欣賞她的高貴與光輝。任性與謙虛並存的特質,真是迷人極了—能想像恣意輕狂與謙遜內省同時兼具嗎?瑟西爾的「誠實面對自己」看似膚淺,其實是經深思過的自由意志,若說宗教始於相信,科學與哲學始於懷疑,那麼她的放縱原來是理性反思的結果,真有點不可思議。
      
      順帶一提(莎岡的個人色彩太耀眼,任何其他特質只能是順帶提),本書的文學性亦有突出的表現。貫穿全書、象徵熱情與慾望的太陽;具有陰柔而溫暖之母親意象的大海;做為求婚場景的豪華賭場也有豐富的想像空間 ......莎岡如迷霧般的文字之美,將原罪描寫得極為動人;人物塑造也出奇地優秀,鮮明深刻的形象躍然紙上,在激昂多彩的戲劇高潮之間閃耀光芒。這些都出於天生作家的創作本能。
      
      瑟西爾的少女情慾,熾熱狂暴得讓她在不覺間運用激情的魔法,挑撥玩弄了身邊最愛她的人們,最後發生無可挽回的悲劇、愛情亦轉瞬即逝。但平庸乏味的人生還是像個誘人的陷阱,使她忘記了生命的火焰燃燒後就會有灰燼,無可救藥地繼續遊戲人間,專注在一瞬之間的幸福之莎岡哲學,令人費解卻又目眩神迷。
  •     没读过~不过看起来是个不错的故事!
  •     大学图书馆
  •     看出来了...看这种故事有打预防针的效果!我是越不喜欢的角色越想看【啊好贱!
  •     好吧。。。我只看了前面一部。- -
  •     #读书笔记# 165 我相信人有权自毁 因为传记文章中的这句话,喜欢萨刚。人没有权利玩世不恭至毁掉别人,不喜欢这本书,这是原因之一。
  •     只读了 你好忧愁 七点多到图书馆 九点半离开 大部分时间都在读 不过说实话并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 刚开始甚至忍不住想趴一会 可怜的是也无法拿“可能是我太年轻 所以读起来无趣”来安慰自己面对所谓“名书”时的倦意 根本无法理解书中忧愁 就像无法理解一个18岁法国姑娘的思想
  •     比期待的差一些
  •       原谅我在这之前,并没有读过著名的《你好 忧愁》,由此,在今年夏天第一次阅读时我想起了石康的《心碎 你好》。但是我很早就知道这个全世界著名的姑娘,抽烟,开阿斯顿马汀很有速度感的红色短发的弗朗索瓦 萨岗,是从她传奇般的人生开始。就像我知道乔治桑,从她的那些著名的情人开始。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适合在夏天阅读的书
      
      关于这个姑娘的故事是这样的。
      
      1954年,她18岁,写了一本畅销小说成了千万富翁;1962年,26岁的她结束了两段干柴烈火般短暂的婚姻;1978年,她公开发表了《给让─保尔·萨特的情书》;1985年,50岁的她跟法国总统密特朗在飞机上“肩并着肩”…… 2004年9月,这个一生都生活在巴黎棉花糖般空气里的法国女人死于烟酒毒品带来的肺栓塞。她说:我的爱可以持续三到四年,绝不会更久。
        
      1953年6月的一天,十八岁的弗朗索瓦兹·萨冈对女友说:“今年夏天,我要写一本书,我会赚很多钱,我要去买一辆雪豹。”一年之后,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学女生靠一本“除了毫无爱情的同床睡觉之外,一无所有;除了高级汽车和大量威士忌之外,别无他求”的《你好,忧愁》成了畅销书史上最年轻的千万富翁。
      
      1958年,她和富有的出版人居伊·斯肖莱尔结婚,两年后离异;1962年,旅居美国时她嫁给了更富有的美国画家罗伯特,生下一个儿子之后也很快分手。爱情是奢侈品,有可以,没有也能活 。1978年,43岁的萨冈决心要真正地爱一次。于是就爱了。她选的对象是少年时代的偶像,当时整个法国的文化灵魂——让─保尔·萨特。 她丝毫不避讳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了《给让─保尔·萨特的情书》。此前萨特对她并无印象,此后则差不多每隔10天他们就在一起单独吃一顿饭。没有人知道他们在一起的那些单独晚餐和晚餐后的夜晚是怎么度过的。两年后萨特去世,她几乎是要深情地在纪念文章里这样说:我不愿意在这个没有萨特的地球上再活30年。
        
      然而寿算终究不听人的意愿,萨冈当年的信誓旦旦或许亦只是激情短暂。如同她小说中十六岁的阿修罗,看见阳光微笑和有力臂膀,清秀男孩的褐眼长睫,又看见别墅和酒会上合体的伴侣。最爱的仍是自己。不管有没有爱情,她都穿雪莱的礼服容光焕发地上电视,把身旁怀念中国情人长达六十年的杜拉斯衬得像个怨妇。
        
      她与密特朗间的不寻常的友谊就更令人好奇了——在密特朗当选前他们一起“肩并肩”地坐飞机,1985年他们一同在哥伦比亚旅行期间她出现过严重的呼吸障碍,而这位年过50的法国女人更是对总统的决策有着难以置信的影响力,她曾为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拿到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开采权去游说密特朗,事成之后,埃尔夫公司放到她账上4百万法郎。
        
      然而一个不愿作一般女人的女人最终没有逃过一般女人的命运,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年,她破产了,并且百病缠身,腰部动了大手术。年轻时的荒唐生活一样样都伸回手来讨债。毒品偷税,她成了法院的常客,在法庭上,她依然豪爽。 然而在爱慕者眼中的她却永远是那个纵情放浪,在爱里亦不矫情的她。  
      
      9月24日19点35分,在诺曼底翁弗勒市的中心医院,弗朗索瓦兹·萨冈死于肺栓塞。 
        
      她活了69岁。
      
      
  •       我想了很久到底用什么来形容塞茜尔这个自私又自以为是,以为只要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就等于已经赎了罪的姑娘。因为自己妄图继续放纵生活而一步一步有计划地破坏父亲与爱娜的关系,最终导致安娜死亡的事实,被塞茜尔淡化成了为自己周身渲染文艺气息的点缀。参加完安娜的葬礼,念叨一句你好忧愁就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以不需要对方负责为诱饵纠缠的男朋友最终也被一句“我从来没有爱过他”推得一干二净。总之我做对的都是对的,我不对的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哀家实在是太美了。← 女帝对不起
      
      奥妮·塔利斯如果有她十分之一的厚颜无耻,也不至于背负沉重的十字架愧疚一生了。
  •      在萨冈的小说中,那些衣食无忧的富裕阶层的男女,他们那缠缠绵绵的爱情故事,他们那颇为空虚孤寂、无聊的精神生活,他们那大胆追求刺激的心理机制,还有他们为满足私欲而不惜冒险的放荡脾性,皆不为我所喜,除了她对忧愁这一“以其温柔和烦恼”搅得人“不得安宁”的感情冠以的那声著名的问候“你好”。
  •     恩~只读了第一篇成名作,还行吧。毕竟是18岁时写的。
  •     喜欢无能
  •     感觉就是青春期的叛逆和无病呻吟,不懂为什么被抬得这么高
  •     我老了,看不懂了
  •       《你好,忧愁》,弗朗索瓦兹·萨冈十几岁时候写的小说。出乎意料得好。一年冬假在家读的书。 我总是记错题目,写做:再见,忧愁。其实我后来才明白,忧愁是不可以摆脱的,它和某些人从出生就在一起,直到终老。 她想说的是,你好。她已经接受了忧愁,她只想去示好。她十几岁的时候就接受了。让我想起大江健三郎的书,《愁容童子》。 忧愁。是个清洁而完满的词汇。阐述一种美感。凝聚在日本人做的木头器皿里。 那是一片金泽焦黄的落叶—— 回到我原来就读的大学,拍摄到的一只白猫。他(她)很安静,很大,生活该是很殷实的样子,而且是漂亮的猫,古典而端庄的模样。我蹲下照相,他(她)一直看着镜头,带着无可伦比的坦然。 蒙娜丽莎一样美丽的猫。阐述着这种智慧的动物的审美情感。猫该喜欢的一句应该是:你好,忧愁。
  •       很喜欢作者的语言。
      很奇怪,虽然不知作者是何样的人物,但感觉她塑造的一个个角色都染上的作者的影子。安娜,她的整个纠结所在,仿佛代表她整个身心矛盾的地方。
      她的老爸,又仿佛代表她心所向往。
      会触到自己心里的一些感受。
      最精彩的还是她的语言。翻译的一点也不晦涩。
      这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看书,花了十几天看这样一本短短的小说。但是很过瘾。
      
      我想说我们的价值不是这个社会决定的。什么考试、赚钱、种种,社会的一系列产物,都无法决定我们的价值。我们人类的价值就在于我们存在,我们制造美好。就够了。
      很多东西只是一种手段而已。
      
      很想说中国社会可能正处于畸形状态。但是又想和自己说这也是一种社会,它就是这样,只要接受就会好。可是全球文化冲击太大,我们开始渐渐喜欢上别人的想法,丢失一些东西。或者改变太多。是福亦是祸。
      
      
      
      蛮无聊淘宝到现在 发现有同学还在 呵呵
      
      
      
  •     是我们学校进了盗版的还是这翻译真的烂到阻止了我看下半部分的欲望……我的萨冈啊,后会有期
  •       很少读国外的小说,或者读,但是很少完完整整地读完一部。《你好,忧愁》是为数不多的我一口气读完的其中一本。第一眼瞅到它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但真正被吸引还是因为这个以悲剧结尾的故事。
      
       我一般看小说,总会自然地对某个角色心生好感,对某个人物满怀厌恶。但这儿所描述的故事中,我却找不到讨厌的人。人确实不能仅仅以好坏来定义。萨冈笔下的每个人我都是那么的喜欢,但他们一起的生活却酿成了一个悲剧。也许有人会怪小女孩的阴谋,有人会怪那个男人的多情,更有人也许会怪同谋者的作为。似乎每一个人都有错,但每一个人都有他这样做的理由,身为一个常人应该都能理解他们的做法。
      
       这部小说想表达的或许有着更深层次的寓意,思想深度不够,我只想说说自己读出了什么。女孩因为喜欢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生活而让自己原本敬重的细心照顾自己的人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留下的悔恨与忧愁又有几人能了解,又有谁知道这其中的阴谋。人生就是如此地戏剧,谁也不曾想到会有这样的结局。很多时候没有对与错,只有合适的时机和人,我们不要尝试着介入别人的生活,迫使他人的生活轨迹和自己重合。
      
       安娜结识的都是一些高雅的、聪明的、小心谨慎的正人君子,而父亲和那女孩认识的却是喜爱喧闹、贪得无厌的人。不管是人生的定位还是生活的习惯都是如此的不同。而仿佛两个世界的人却想要走到一个家庭。说是因为爱,我不相信,至少我不这么认为。就拿安娜来说,明明看不起父亲和女孩的生活,而父亲又是如此追逐渴望红灯绿酒的生活,可以说是志不同道不合。他们在一起,是因为人固有的征服的心理的存在,还可能存在着那么一点新鲜感。越是不可能的,越是得不到的我越要让它成为事实。
      
       父亲想着自己能让如此高雅的人做妻子,一个生活在中上层的人能看上他;而安娜又何尝不是这样想呢,一个生活随心随意、漫无目的的人,能在自己的掌控下生活逐渐按部就班,安定下来。这不是爱情,这只是借着彼此在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罢了。殊不知,这是不合适的时机,是不正确的人。而那小女孩是无辜的,她爱情的种子刚刚发芽,懵懵懂懂,只想让自己的生活不被打扰,这并没错。
      
       如果爱,那么就请你尊重他的生活方式;如果不爱,那么请你远离他,找到你生命中那个真正对的人。不要给许多不纯粹的事冠以爱情之名,这样注定会以悲剧告终。
      
  •       “贝特朗是我第一个情人。在他的身上我才领略到我自己身体的芳香。人总是借助别人的身躯才发现自己的肉体、自己的身长和气味,开初满腹狐疑,而后才确认不讳。”
      “我暗自思量,我同沉入梦乡中的他一样,恍若身在他处,就好像那真正的‘我’在遥远的地方,在那远郊的房屋、树木、田野后面,在那遥远的童年,在一条小径的尽头,纹丝不动地伫立着。仿佛俯身在这贪睡的人儿上的年轻姑娘只是这个平静、无动于衷的‘我’的另一面映象。为了生活,我已背离了这苍白的映象。仿佛我喜爱自己的生活更甚于一个永恒的‘我’;我把这座雕像舍弃在小径的尽头,在那昏暗的地方,它像鸟儿一样,用双肩承担着可能接受或拒绝的生活。”
      “我知道,我重又孑然一身、形影相吊。我早就想对自己讲清这一点。我寂寂一身,茕茕孑立。究竟又怎么样呢?我是个爱过男人的女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某种微笑》
      
      “尼克尔胖了。若瑟一进门就注意到这一点。不幸使许多女人发胖,食物给她们安慰,这是生命的本能。”
      “‘人哭着降临人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接下去只会是哭声的减弱。’
      ”
       ——《一月后,一年后》
      “人们现在越来越害怕了,”她开心地说道。“他们害怕衰老,他们害怕失去他们原有的东西,他们害怕得不到他们希望得到的东西,他们害怕烦恼,他们害怕无聊,他们终日生活在永远的恐惧和永远的渴望之中。”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这短短一句话,仿佛突然向她揭示了茫茫一片遗忘:她所忘记的一切、她断然回避向自己提出的全部问题。“你喜欢勃拉姆斯吗?”除了自身和自己的生存,她还爱别的东西吗?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一段时期以来,我已经明白到,是悠闲催生了我们所有的美德,我们最可接受的品质——沉思、性情相投、慵懒迟缓、不冒犯他人、精神上与肉体上的良好消化:集中关于肉体快感的注意力的智慧——吃喝拉撒、私通偷情,懒洋洋地晒太阳。’(福克纳《野棕榈》)”
      “执意地拒绝任何责任感的人,也会拒绝给任何其他人加上什么责任,这兴许是她唯一的正直之处。”
       ——《狂乱》
      
      
       看完这本书,再去看书的序言,觉得那样的评价不只是浅薄,简直似是中伤。用“某种扭曲的情感”去形容人物的情感,粗鄙。
       看完《你好,忧愁》,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种青春的、肆无忌惮的笔调,写出这样一段少女的事,让人怀念。确实是一个才华洋溢的青春少女所有的东西,只怕过了一点点,便没有这样的味道了。
       《某种微笑》依旧以“我”为第一人称。这种少女对中年男子之爱的描述,令人烦腻,甚至让我觉得做作。有点乏味。
       《一月后,一年后》写一群乱情的巴黎男女,有了多种视角,几乎没有中心人物,起到了一点调味的作用。可是,谁关心一群男女的虚空、荒淫、狂乱呢?至少我没兴趣知道。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也缺乏趣味,唯一让我感兴趣的是这种翻译出来的笔调竟让我想起王安忆之类的作家,真是好笑。
       而《狂乱》无疑是极佳的作品。自然、细腻,对男女主人公这段“为了幸福才在一起”的爱情了如指掌,对爱情与生命中不可承受的物质的虚空之间的对抗也清晰不过。这写出了许多人的苦楚,那种热爱享乐休闲、不愿意承担责任、害怕失却一点自由的心理,与面对确乎有重量的东西时的矛盾,与最终不可避免地失去。这不仅仅是爱情,于人生,于理想,莫不如此。吕茜尔在某些方面,竟和我如此地相似,甚至让我羡慕得发狂。这部小说的篇幅稍长,在人物心理的刻画方面异常地敏锐精到,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很有场面感,又能恰到好处地安排进必要的人物对话,故事场景的转换。读来令人着迷。通篇异常自然,若是刻意,也不露痕迹。读得几番品味。
      
       萨冈在人物心理把握、刻画上有一种独到的天赋和用心。
  •       北半球的四月,凌乱 心也柔软
      
      是为了恢复那变化无常的乏味的生活,还是为了重又陷入孤独之中?
      
      至少,他凝视我的时候,我眼前所看到的就是他;他对我说话的时候,我觉得希望理解的人也正是他。是他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关怀;我愿他生活幸福美满。
      
      我想,我的全部爱情都曾是如此。面对着一张脸庞,一个姿势,在一个亲吻之下,突然产生一种激动…一时间心醉神迷,缺乏紧密配合的协调,这就是我有过的全部爱情的回忆。
      
      爱情中,有持久的柔情,甜蜜的回味,有魂牵梦绕的留恋…有些东西你还理解不了。
      
      因为爱情是世界上最生动、最甜蜜、最理智的东西。代价又算得了什么。关键是,不要变得尖刻和嫉妒。
      
      
      不过一个人必须被别人爱,并且相当热烈地去爱别人,才能领略到幸福。
      
      在说,把优点归于别人总比承认自己的缺点更容易。
      
      幸福好像是件平常的东西,上面并无什么标记。我在嘎纳的这一段日子就是这样,在我脑海中,并未留下什么确切的回忆,出了这些不愉快的时刻,吕克的笑声,以及夜晚在室内闻到夏季盛开的金合欢花那沁人心脾的淡香。也许,在我这样的人身上,幸福只意味着某种心不在焉,意味着既不觉得烦闷又可随意相信别人。现在,我深深感受到这种心不在焉的情绪,正如有时遇到吕克目光时,便觉得一切都好那样。反正,天塌下来由他替我顶住。他笑吟吟地瞧着我。我知道他为什么笑,于是,我也想笑。
      
      看看生活能准许浪漫的关系发展到何种程度也是挺有趣的。
      
      它是一种魂牵梦绕的情感,一种痛苦的不满足。
  •     只看完前一篇你好忧愁 后一篇没看了 没什么特深的感想……不过作为十八岁少女的处女作也还是挺好的 冲着作者看这书的-_-#
  •       17岁的塞希尔有着不同于年龄的成熟,精于勾心斗角,并且无比热衷于这种“成人”游戏——脑袋灵活,语言刻薄,那些大人也只是觉得小孩子好玩,并不与之计较。我想这不会是“瞎猫撞上死耗子”,也不会是她老爸那种外表成熟、内心二货、只知道玩女人和被女人/女儿玩的人能教出来的(同时也能看出安娜也只是看中了雷蒙的外表,心理年龄和生活方式更本不是同一中类型),估摸塞希尔她妈也是个厉害的人物,应该与安娜类似,否则这两人怎么能是朋友,雷蒙又怎么被安娜所吸引?安娜啊安娜,女人永远不要试图改变一个男人,尤其是从放荡中年变为居家妇男这么遥远的路,尤其是他还有一个腹黑的17岁热衷于不负责任尽情享乐的女儿。所以从根本上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感觉18岁的萨冈,文笔确实有些稚嫩,也不知这故事中有多少是来自于她真实的生活映像?
  •     我爱她T U T
  •     忘记了是什么时候阅读萨冈的小说。很喜欢的小玩意,有时间再重读
  •     完全不晓得为什么评价这么高,反正当时是不喜欢
  •     感觉很像是一个女孩成长道路上遇到的改变 不会表达 很多人在少年时都会遇到的困惑 人生就是从接受忧愁开始改变的
  •     我心里住着一个萨冈。
  •        最近一直在读的书是萨冈的《你好忧愁》。2004年9月24日,巴黎的天空失去了原有的明丽与宁静,那个我们一直深爱过的人远去了。萨冈,即使是五年后的今天,这个名字后的那些传奇依然让人难以忘记。
       萨冈的小说语言典雅明快而又淡定从容。我一向认为,汉语与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两种语言。汉语的美在于意蕴,她的美掩映在水墨氤氲的深处,如疏影横斜般清浅雅致;而法语的美在于优雅,只有巴黎那样集奢华与浪漫于一身的都市才能孕育出法语那独一无二的精致和从容。而萨冈的《你好忧愁》无疑将法语的这种特质发挥到极致。少女明快简洁的叙述中流露出挥之不去的淡淡哀愁,像是水洗般清澈。
       海滩、阳光、少年、孤独和爱情,夏日海滨阳光明媚。少女塞西尔有着无忧无虑的笑容和自由不羁的心。她聪慧、勇敢、冲动而不顾一切。为了维护她与父亲曾拥有的自在生活,她想尽办法将安娜——那个即将成为后母的女人从父亲身边赶走。文中的安娜有着上流社会的精明优雅,是世俗的评判目光与道德伦理约束的化身;而塞西尔则是一代人迷惘、挣扎与反叛的代表。在这一点上,萨冈的《你好忧愁》与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事实上这很有趣,他们恰好分别从少女和少年两个不同的视角解读了相同的迷惘。
       读萨冈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少女的祈祷》的作者与张爱玲。《少女的祈祷》谱成时,其作者也是一位年仅十八岁的少女,然而她的早早夭折却使这典雅清新的旋律成为绝唱。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在她身上我们发现许多与萨冈相同的特质:美丽、聪慧、敏锐、大胆、反叛。当张爱玲着一袭艳丽的旗袍伫立在旧上海的风雪中时,萨冈正裹着夜色驾车在巴黎的公路上高速飞驰。这两位传奇的女子以同样冷漠的姿态睥睨着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但尽管才情如许,张爱玲最终为爱情所累,尘埃中开的明艳的花朵终于在寂寞中枯萎;但萨冈不同,她的生活如浮光掠影,爱情不是羁绊而是下一个站点,萨冈从未在某一处风景长久的停留。正如她在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她的爱情是一连串彼此独立的片断:爱情的起因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的灼热温度;而它的消失是那么迅速而悄无声息,甚至没有任何理由。萨冈是洒脱的自由的像风一样无法捕捉,飙车、酗酒、赛马、赌博,与萨特饱受争议的暧昧关系,与法国前总统密朗特不同寻常的友谊——萨冈的灵魂像是经过浊水的洗濯,却闪耀着旁人无法企及的干净。这样卓然的姿态,这样的萨冈。
       2004年,她以一贯的洒脱舍弃这世间的一切走得义无反顾。当逝去的一切成为永远的传奇,所有人都清晰地回忆起五十年前那难忘的一幕:十八岁的她站在批评家奖的领奖台上,年轻的面庞上洋溢着自信的光彩;笑容初绽的那一瞬,她明亮的眼神成为这个世界最耀眼的光芒。
      
  •       《你好,忧愁》
      在书架上一眼扫到一本精巧矮小的册子,盯着书脊仔细一看,原来是萨冈的《你好,忧愁》。
      在无法决定先看哪本书时,我往往会仔细地把书握在手中,然后挑选出最有手缘的那本优先看。
      无疑《你好,忧愁》也是这样的一本书,她的精巧,打败了棱角分明的新一期《读库》,也打败了厚重的《人鬼兽》。像一本口袋书似的,我得以随身携带,在公交车上、厕所和床上看完了它。
      这样一本书,本该半天就能读完。书里娓娓道来的故事并非不能吸引人一口气读完,而是我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在任何时刻被打断,然后再被毫无障碍地重新拾起,因为,她讲的这个故事简单而又深刻。
      赛西尔就像是所有青春期的少女一样,敏感、脆弱、自卑,就像一只不自知的刺猬,满心期待与他人靠近,得到爱抚,却不知道自己带刺的身体会给爱的人带去无法愈合的伤疤。不断地靠近,也就意味着伤害亦愈深,最后,生命以残忍的消逝、永恒的再见向赛西尔揭示了青春的伤痛,也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
      安娜去世后,赛西尔与父亲所有的刻意隐忍和默契的绝口不提,渐渐地将夏天的那段回忆掩埋。然而,“只是在黎明时分,我躺在床上,听着巴黎街上唯一的汽车声时,记忆有时违背我的意愿冒出来;夏天和所有关于它的回忆复返了。”终于,这个敏感的、早熟的少女,在孤寂的清晨,懂得了青春的本质,它本该就是忧愁。
      在小说的最后,她用这样一句话结束全书:“我呼唤着它的名字,对它表示欢迎:你好,忧愁!”忧愁是赛西尔的青春。赛西尔在向她的忧伤的、迷茫的青春岁月告别。她终于懂得,唯有正视自己的那段懵懂岁月,才是真正的成长,所以,她用“你好”向过去宣言,也向她的那段青春重新定义。
      所以,你好,忧愁。你好,青春。
      
      
      《一个月后,一年之后》
      若瑟:独立、果敢、有胆量。在贝尔纳狂热的爱慕下,她仍然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虽然和贝尔纳有过短暂的三天独处,但她明确地知道,自己并不爱他,她从未动摇过自己内心对幸福、对爱的追求与信仰。离开普瓦蒂埃回到巴黎后,她发现雅克搬走了,那时,“夜,黑沉沉的,下了点下雨”,她很疲惫,却又不得不找到雅克。在清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她终于在第十家咖啡馆,找回了自己的最爱,比她年纪小、像个孩子似的的雅克。她向他讲述自己的全部,就像是要将她的命运也预示出来一般。当雅克问她“为什么”,为什么花了一个小时只为找到他时,若瑟“闭上双眼,仰着头,胸前有一根血管在猛跳。”她听见自己说,“我需要你”。“这种真实的感情终于使她热泪盈眶”。
      在现实世界里,你是否听到别人对你说过“我需要你”四个字?或者,你又曾对谁说出过这四个字?
      
      贝尔纳:自私、可悲又可恨的一个人。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一个生命中只有他的妻子,但他又是可悲的,因为最爱他的人他不爱。他偏偏爱上了一个不爱他的人——若瑟。他的妻子尼科尔什么都不懂,“她既不了解巴黎,也不了解文学”,贝尔纳清楚的知道,巴黎和文学都使她仰慕,也使她害怕,能为她开启这两样东西的唯一钥匙便是自己,然而贝尔纳却自私的躲着她。
      亦舒曾经说,当一个男人不再爱他的女人,她哭闹是错,静默也是错,活着呼吸是错,死了都是错。贝尔纳不爱他的妻子,于是她的温情脉脉便惹他厌烦,他可以毫无愧疚的丢弃她的关心,甚至用刻薄的言语去伤害她。最后,当贝尔纳逃离巴黎,在普瓦蒂埃领略若瑟赐予的短暂幸福时,尼科尔再次为他流产。他懊悔莫及,突然明白他唯一拥有的东西便是他的妻子,而他却差点失去了她。他心中突然产生了“拥有”的感觉。但是,“拥有”并不是“爱情”,他还是无法再次爱上尼科尔,他仍想对若瑟说“我需要你”,然而,这句话是永远也说不出去了。
      贝尔纳有错吗?我想,爱一个人并没有错,错的是贝尔纳的这份爱,难以单纯和彻底。
      “他独自一人。他想连夜开车,他已经重新品尝到孤独的滋味,这使他感到某种屈从的幸福。”
      “今天晚上,在疲惫和忧愁到了极点的时候,他重新找到了某种他将会不断地重新找到的东西,他平静的面孔被树叶抚慰着。”
      “任何人都没有时间真正地审视自己,多数人只是从别人的眼睛里看自己。”
      “他的窗户敞开着,夜里,他聆听雨水落在普瓦蒂埃的声音,目送着寥寥几辆汽车开过时金色的前大灯让墙上长出许多枯萎的大多玫瑰花,随即又将它们抛进阴影之中。他平躺在床上,头枕着双臂,睁开双目,一动不动,抽着当天的最后一支烟。”
      
      马里格拉斯:他本该就这样平静的、和睦的与妻子过完剩下的二十多个年月,而不应该奢侈地在五十岁时爱上一位漂亮的、有野心的年轻女人。还未开战,便注定了这必然是一场胜负已定的局,“他们都想向对方掩饰已逝岁月的印记……表露出对青春的浓厚兴趣……他们发现青春比成年更有意义……对青春的热爱往往伴随着对鲜嫩肌肤的自然喜爱”。在波澜不惊的平静生活掩盖下,暗涌着的不安的、急欲突破毫无生气的生活的欲望愈来愈强烈,最终超越了马里格拉斯的承受能力,瞬间爆发,他开始了一段痛苦的、毫无未来的暗恋,以此来与他的“年纪”抗争。他形容这段爱情为“生活中的盐分,在它的支配下,人是无法缺少这种盐分的”。他被这种爱情折磨的筋疲力尽,快要崩溃,最终只能通过酒精来麻痹自己。马里格拉斯彻夜流连于酒吧,迈着年轻人的步伐走在香榭丽大街上,曙光初照,他呼吸着巴黎第一缕湿漉漉的空气,忘记了自己的年纪,感受到了青春的迷人气息,也许这种方式让他感觉到“年轻”,而“年轻”是唯一能贴近贝亚特丽斯的方式。
      真不知他爱上的是贝亚特丽斯还是那令人怀念的、迷人的青春。
      
      
  •     看的是新版本的一月之后一年之后,无奈豆瓣上尚无此书。。。
  •        年轻的时候 因为维护一些东西总会利用自己的一些小聪明搭建一些周密而伟大的自我感觉良好的计划 并为之一步步安排 看其一点点的实现 得到某些内心的窃喜
       可直至有一天 你想报复的 你想达到的目的都实现了 却并没有得到臆想中的喜悦感 反而像是落空愿望一般的失落
       并且 那一瞬间你像是长大了
       也许 一路你只不过把她当做了假想敌 也说不定 少年时期的抵触和不满 极力想摆脱的东西 不过是一瞬间的执念 然后为了这个执念 展开一条艰辛的路 夹杂着辛酸痛苦 却又拿得到最终胜利的喜悦鼓励自己一步步走下去
       安娜最后死了 塞茜尔却哭了 我就是看到那个地方突然很明白当时的感觉 安慰自己那场车祸绝不是自杀而是一场意外 以此来减少自己良心上的谴责
       我始终不能明白 一开始对一个人的抵触 使得后来事实告诉自己她没那么坏这种观点始终被自己的各种理由所否定 或者会鄙夷的认为那是讨好自己的一些可笑之至的行为 直至这种好彻底消失后就有种莫名其妙的歉疚感
       一开始的态度完全倒向塞西尔 希望安娜这样的女人彻底的离开 真正离开的那瞬间又觉得自己这样的抵触丝毫没有缘由
      
       报复本身就得不到任何成就感 如果可以报复 如果可以以这样的形式惩罚一个人 要么你已经是个胜者 何须再让一个loser更加艰辛 如果你一无所有 那别让自己退场的时候更加狼狈和面目可憎
      
       ---------分割线-------
       一直不喜欢欧美文学 尤其是翻译过来的莫名其妙的语序 对白夸张和therotype(我觉得把这词再翻译成公式化的放在这里就真的是因翻译而造成的恶心感。。) 但是这篇我真心还是蛮喜欢 对少年的心理只是细致的描写 没过多主观的态度渗入在里面 年少时期那些想法 那些至今无法解释的念头 都和作者的描述契合的很完美 可以一瞬间回到当时很有想法的少年时期。
       遗憾的是没有办法用文字记录下当时想法及想法由来 当时的我一定是比现在深刻的小孩子。
  •     每天挤牙膏似的硬挤着看完了
  •     不是喜欢的风格
  •     看这本书的时想,中国十八岁的少女除了罗曼蒂的脱离现实爱情幻想外,还有什么呢?作为言情之外,生活还让你留下什么无法除去的痕迹。“你好,忧愁。”人在不同的爱情里的角度,被动和主动,还有人生的主人,都有关。
  •     那种小内心小情愫描写的还挺得我心的。作为kindle收到以后的处女读。。。觉得略失败,因为下载的版本翻译之烂不得不让我捡起纸质书才能继续读完。。决定改天重读一遍
  •     哈哈哈,真好,居然有我看的这个版本~图书馆里的了,书皮黄黄的
  •       “在这种陌生的感情面前,在这种以其温柔和烦恼搅得我不得安宁的感情面前,我踌躇良久,想为它按上一个名字,一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忧愁,这是一种如此复杂,如此自私的感情,我不禁为此感到羞耻,然而,忧愁在我看来永远是那么高尚,我对它虽并不熟悉,但我熟悉厌烦、遗憾,甚至还有悔恨。”
      忧愁从来就是一种说不清的情愫,当我们与它相遇时,总会感到它太轻灵,那么的飘忽不定。萨冈笔下那个放荡不羁、离经叛道的赛茜尔在面对自己亲手缔造的悲剧时,遭遇了她的忧愁。当优雅、正式的生活随着安娜的去世,一起离他们远去时,他们的心灵确是受了深深地触动,在一种可怕的悲伤中,小心翼翼地回忆着安娜和他们在一起的记忆碎片。直到,有一天,赛茜尔和她的父亲再次回复到了从前那种满是低级情爱和肉欲的生活中去。原来,悲伤已经没有了,逝去的人,她带来过的优雅、正式的生活方式也不会再重现。于是,就只剩下忧愁。
      “只有在清晨,当我躺卧在床上,听着从窗外传来的巴黎唯一的车水马龙之声时,我的记忆才偶尔背弃我:夏天和它的所有回忆重现了。安娜,安娜!我在冥暗中很低很低地、很久很久地重复呼唤着这一名字。我的心中倏然涌上了什么,我闭紧眼睛,呼唤着它的名字来迎接它:你好,忧愁。”
      萨冈的《你好,忧愁》展现了以巴黎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人的放荡不羁、离经叛道的资产阶级腐朽空虚的生活。可我无意于鄙视这种生活,而是被其中笼罩的忧愁而穿透。那是贯穿人青春年华中的一种飘忽不定的情怀,在你的潜意识中游荡。在我们这样一种年龄,会为了学业考试而觉得沉重,会为了前途竞争而觉得迷惘,会为了友谊的苦留不住而伤怀……所有所有的感情混杂在一起,就成了忧愁。当它充溢满整个内心时,我也会轻轻地呼唤一声:“你好,忧愁”。
      带着忧愁,我默默地读完那些失去平衡的文字,独自地承受这重心前倾的生活——没有痛苦,没有激动,只是平和与安详。静静地沿着前方漫长的路走下去,走下去,会留恋,却不再回头。
      
  •       你好,忧愁。
      写《你好,忧愁》的书评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用来回答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
      如何读文学作品
      上学的时候读书有这样一个心理
      专业要求需要你读到尽量多的作品,做尽量多的积累。
      所以很多时候是很紧很急的去读书
      现在,这样的担子已经给卸下来了,
      在回头来问问,我为什么读作品
      出于好奇:有太多作品盛名在外,不读过你就文盲了。
      积累谈资:但有多少时候你在跟别人谈文学?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
      因为你爱文字,在没有电脑之前是这样的,能坐在台灯下读很长时间的书
      有了电脑以后,对于文字的热爱就减淡了许多,真的。这应该是很多人面临的一个问题,不然为什么说是读图时代了呢?
      但这同样是值得警惕的一个问题。
      那目前的状态之下我们如何来解决读了作品没有感觉的问题呢?
      如果阅读是学习和为我所用的话请问你目前的阅读的作用是什么呢?
      你需要看萨冈吗?
      她是否传递给你正的能量?
      她的人生和她的故事太富有传奇色彩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     就是这个淡淡的忧愁调调
  •     青年的萨冈才气逼人。
  •     忧愁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愧疚 罪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