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岛》书评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301250363
作者:戴锦华
页数:360页

昨日之岛的长尾

《昨日之岛》是戴锦华以往作品的重新汇编,可以看作出版社的“旧瓶装新酒”,或是她多年来著作与思想的索引书。由于有着独特的语言与隐喻体系,一直觉得戴爷的文字对不熟悉这套“暗语”的人来说并不易懂。对影片的文本分析本身,最初觉得新奇、着迷,后来亦一度感到牵强,认为外在的解读可能远超出了作者本身及创作的现场。但这两方面的疑问,在《昨日之岛》中都得到了缓和。去年初读时,对书中讲述文革为核心的一段历史(1950-1970年代)及其对电影书写的影响印象深刻。如今,应和着文革五十年历史暗影的长尾,更令人若有所悟。这段过于繁复、惊骇,使人羞于启齿而难以与人分享的经历,无疑构成了许多人的伤痛记忆。多年以来,它一直隐匿于历史地表之下,无从触及。这场曾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好奇、隔远的窥视,赞颂与效仿的全民革命与实验,在国家层面是社会主义昂扬奋进与如今令人骄傲的经济成果之间一段令人尴尬的沉默,一次无法自圆其说的“逆行”;而于个人层面,它不仅是一段青春岁月的蹉跎,甚至不是精神的压抑与肉体的伤痕——从老戴婉转隐逸的论述中,第一次意识到,它也是一个青春激情与理想被证伪,自己人性之恶被激发的过程。我想与前者相比,后者在“醒来”以后恐怕更难让人面对自己。“如果知识分子曾经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话语建构暧昧、尴尬、怯懦、犬儒,那么,他(她)们则在伤痕书写中出演真理的捍卫者与历史的蒙难者。”“这特定的书写,成功地改写了历史图景与记忆,构建了一份相对于权力与历史的“人质境况”……而“人质”的寓言境况,则在确保了“人”的内在价值不遭质询的前提下,免除了对历史承担、历史角色的追问与质询。”——戴锦华,《昨日之岛》书中论及,伤痕文学的写作与第四代电影导演的许多作品,究其核心,都是一个“外化”的过程——将这段难以面对的历史外化为无主名的突然降临的灾难,或单纯的“权力的车轮”与政治暴力,而实现的是自我的无罪化。历史中的自我是“人质”,是被权力的车轮碾压的无辜者,是纯粹的客体与旁观者,仿佛“我们”并未参与,仿佛“我们”无需反思。这股文化风潮之所以引起巨大反响,首先自然源于历史造成创伤之深巨,使人难以直视。但同时,也是这种“悲诉”式的主流文化遮蔽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引领人们相拥而泣,自觉或不自觉地绕过了反思。如今,那段历史中仍有一块庞大的空洞,而我们在同样的精神与文化荫蔽下,继续一代又一代地自主忽视着这空洞的存在,视若无睹地绕过历史的残骸欢言而去。写于2015年6月,改于2016年8月


 昨日之岛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