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剩女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9865842556
作者:洪理達
页数:224页

内容概要

洪理達Leta Hong Fincher
出生於香港,自小隨外交官父親與語言學家母親常駐國外。於哈佛大學修讀東亞研究,在史丹佛大學取得亞洲研究學碩士學位,後赴中國清華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
1996年擔任香港亞洲電視台記者、1998年擔任美國CNBC駐上海記者,後以美國之音的記者身份長期派駐北京。2002年曾獲「專業新聞工作者協會」表揚優秀記者的「Sigma Delta Chi」獎,為該年度唯一獲獎的華裔人士。作品發表散見《紐約時報》等媒體。
譯者
陳瑄
筆名陳穎。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畢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論文研究酷兒理論。目前為自由譯者及影評人,並在學院外持續從事性別及電影研究。文章散見於「流行文化學院」研究網站、「映畫手民」影評網站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站等。

书籍目录


Chapter 1_「剩女」的條件
Chapter 2_被排除在房產財富之外的剩女們
Chapter 3_中國兩性間的財富鴻溝
Chapter 4_女性財產權的黃金年代
Chapter 5_家醜不外揚vs. 身陷家暴之網
Chapter 6_性別平權的反撃
致謝

作者简介

晚婚,在中國為何是條不歸路?
年滿二十七歲的未婚女子為何被冠上「剩女」污名?
□大學以上學歷 □居住於大城市 □中產階級
在中國,一個單身女子只要符合以上條件,就是「官方認證」的「剩女」。她們又依照年紀區分「危險等級」,被戲稱婚姻的「剩鬥士」、「必剩客」、「鬥戰剩佛」和「齊天大剩」。媒體輿論與官方單位極盡所能地羞辱她們的單身處境,並將「剩女現象」從社會話題提升到國家危機的層級。

當本意為多餘的「剩」字使用在女性身上,則為中國媒體詆毀單身女性的運動添加了情緒共鳴。這個運動,其諷刺之處在於中國是個男性人口過盛的國家,一胎化政策、重男輕女和針對女嬰的墮胎導致兩性比例不均,官方稱之為「對社會穩定的威脅」。

在買房與房產登記不利於女性的社會結構下,
原有的經濟優勢瓦解,亟欲脫離單身的「剩女」反而陷入新危機!

為了解決這個社會威脅,並配合國家提升「人口素質」的政策,官方傾全力迫使高學歷女性「別工作了,盡早結婚」,為國家生出「優質」的嬰兒。在媒體推波助瀾之下,年輕女性因感受到來自社會輿論、父母與另一半的壓力,恐懼晚婚,為了早日擺脫「剩女」身分,容易接受不適宜的婚姻。

「剩女」們「積極」嚮往婚姻,卻在買房與財產分配上做出「消極」的妥協與配合:她們被傳統社會觀念與不公的法律制度剝奪了房子的所有權,情願讓不動產登記在丈夫名下,就算她們或她們的父母在買房中有很大貢獻,也是如此。失去了經濟優勢,更容易造成夫妻關係不對等的局面,在婚姻因家暴與外遇而解體時,更突顯她們所面臨的困境。
她們該如何在「三分之一的婚姻都以離婚告終」的中國獲得安身立命的機會?
面對壓迫,她們能夠找出方法,反撃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嗎?

「這份研究既令人信服,又富有原創性。從記者轉行學者的洪理達指控一九五○年代致力於提升女性地位的中國共產黨,今天竟然逼迫女人回歸廚房。」
──《經濟學人》書評(The Economist)

「洪理達以生動淺白的筆調,直書城市專業女性在中國飆升的經濟發展中所遭遇的不平等對待。」
──柯瑞佳(Rebecca E. Karl),紐約大學學者

「研究深入、引人入勝。來自中國『剩女』的親身剖白扣人心弦。對中國或女性問題有興趣者不容錯過。」
──魯可蒂(Kristie Lu Stout),美國有線電視(CNN)新聞國際網絡主播及記者

「文筆吸引人、富啟發性。這是個時常被忽略的重要議題,必讀。」
──華志堅,《中國一把抓:你未必深知的108個問題》(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作者

「出色、吸引人、創新的當代中國研究,是從社會學角度對性別政治經濟提出質疑的重要著作之一。」
──劉禾,《中國女性主義的誕生》(The Birth of Chinese Feminism)編者之一

「中國在國際間營造女性教育水平提升、財產增加的形象,背後實隱藏了嚴峻的性別不平等──中國女性在教育和財產方面的改善,反而為她們招來攻擊。洪理達以平實的文筆陳述這些不公平現象,既易讀且引人入勝。」
──女性主義及婦女研究協會(Feminist and Women’s Studies Association)書評


 中國剩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一幅流传甚广的漫画中,“画了一个戴着厚镜片眼镜(显示她受过大学教育)的年轻女子,从城堡高高的围墙后向外窥视。她的上方写着:‘为什么我的白马王子还设有骑着骏马出现?我要是再等下去,白雪公主都要变成老巫婆了!’她身处的塔上刻了三组黑体字:‘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漫画的底端画了一堆模糊的人脸,代表中国过剩的数百万男性。”《中国剩女——性别歧视与财富分配不均的权力游戏》的作者洪理达借用一幅漫画描绘了自2007年登上媒体标题以来,就备受争议的词汇:剩女。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不怀好意的概念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贴上“剩女”标签的女性及其家庭,就像被施加了巫术一样,感到身心上的不自在。似乎只有立即展开不倦的相亲,用“已婚”状态甩掉剩女的帽子,才能摆脱这个巫术的骚扰。洪理达并不信邪,决心破除这个巫术的魔力。她认为这个“剩女魔咒”只是为蛊惑女性放弃自己应得的权益,被建构出来的概念。女性为了迅速撕掉“剩女”的铭牌,不得不在没有感情基础的相亲活动中,匆匆让步于婚姻的束缚。或者为了迅速实现婚姻的目的,放弃在婚姻双方共有产权房本上的署名。总之,在“剩女”这个魔咒的肆虐下,原本具有独立经济权力,追求自由生活的“白雪公主”纷纷中招,失去了自己更好的生活选择,真的变成了“老巫婆”。《中国剩女》坚信,剩女并不存在——没有一个女性是剩女,这只是男权社会发明出来,强加在女性身上的又一道枷锁。如何打破这道枷锁的方案倒不太多,作者只是提到通过网络社交媒体上的发言,为女性的生活和经济独立获取更多的理解。换句话说,《中国剩女》一书意识到了“剩女”观念的荒诞性,但要破除这个有些棘手的难题,还有些无从下手。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打破剩女魔咒,不能仅仅批判这个魔咒对女性的污名化伤害,还需要还原到“剩女”本身,弄清到底是谁建构了“剩女”的概念。回到开头那幅漫画,成为“剩女”的充分必要条件中,居然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这三个特征。如果一个女性仅仅因为大龄未婚而被称作“大龄未婚”,这只是一种事实陈述,但是当这个事实被归咎于学历、职位和收入这些额外的条件时,就显得非常可疑。有一种称为“受害者心态”的心理学观点可以帮我们解开疑点。小时候,如果考得不好,我们有两种心理应对机制。1.承认自己贪玩没学好,考得差——责任在自己。2.认为老师教得不好,或者题目出太难——责任在老师。第二种心态就是“受害者心态”。我们成长以后,这两种机制仍在发挥作用。利用受害者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把遭遇不幸时的困境归咎为他人或客观因素,从而免去了自责,变得轻松。然而,这种心态的弊端也很明显,很容易麻痹自己,认不清真实问题所在。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是谁建构了“剩女”?我们只要把“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和女性,完全倒转过来就一目了然了:学历、职位、收入相对较低的男性。当代中国性别话语中非常重要的话题之一就是适婚男女的性别比。从宏观人口统计上讲,的确有相当一部分男性是“剩余”的。正如人们青春期慕少艾时,总有自己倾慕的男神、女神。一旦无法获得优秀异性青睐时,具有自我保护功能的“受害者心态”就会发挥效用——认为异性眼光太高而不接受自己,总比承认自己资质平凡更容易平复心情。当这一部分男性进入寻觅配偶阶段,遇到自己心仪的“女神”却无法接近时,“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女神特征,随即变成了其反面的“剩女”。可以说“女神”和“剩女”只是男性在用“受害者心态”弥补自身失落时的一体两面。你若有情,便是女神;你若无情,便是剩女。由爱生恨,何其悲催。这其中,唯一可怜的,只是玩弄这些文字游戏的爱“女神”而不可得的男性。说白了,“剩女”根本不是女性自身需要担心的问题。借用洪理达的话说,剩女并不存在,这不过是略显自卑的“剩男”在两性关系中自惭形秽的投影——想到自己的单身孤独,而将责任投射、转移到异性身上的一种修辞。“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不是白雪公主的错,在迪斯尼动画中,公主早已不需要王子的搭救,她们也可以成为消灭邪恶,拯救世界的女王。本文来源于南都周刊2016年度第12期 发行日期:2016年6月16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E2MDI0OTk2MQ==&mid=2650842719&idx=1&sn=3f8b2100fced293443ed3f1f55ef982d&scene=0
  •     《中国剩女——性别歧视与财富不平等的权力游戏》原题为“财富分配不均”,听起来像是女人是哭嚎,男人没有分钱给女人。事实上在房地产增值三倍的大潮中,女性负担家务和一半的首付并还贷,以及半数家庭支出,却依旧有百分之七十五住房在丈夫一人名下。而共同署名的那些女性实际无法拿到二分之一房产。一边声讨剩女贪财,一边男女买房时,房屋中介会经常直接对女性宣称“房子只能加一个人名字”,银行不提供联名账户导致妻子必须把自己的钱转移到丈夫户头再还贷款,导致所有财务文件上都是男人的名字,无法证明女性对住房财产所做贡献,这就导致了法律财产上,男性和男性社会对女性的直接利用与剥夺。所有法条和银行规范都声称它们是性别中立的。而实际上在新婚姻法颁布,并提高二次房贷首付之后,已婚全职女性失去了过去的婚姻共有房屋保障,也就是她失去了原本应该用来支付她代价,以弥补她在职业与个人发展来照顾小孩与家庭的牺牲,作为离婚和养老保障的资产。这时候还有人尤其女人说她们是贪财,笑。另外。我见到很有些优秀的友邻书评对本书大加嘲讽,我理解他们。因为这本书除了困扰和挣扎在被剥夺被利用被排除在经济增值与权力之外的女性,没有人会乐意看到。没人爱看自己沾白点的脏内裤。
  •     這真的是一篇博士論文?很少有書讓我只讀了前兩章就仍不住來評論一番,《中國剩女——性別歧視與財富分配不均的權力遊戲》就是其中一本。作者洪理達,號稱於哈佛修讀東亞研究,獲清華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長期擔任西方各媒體駐華記者。本書書名足夠吸引人,因為大家好像都覺得,中國剩女問題很嚴重——雖然剩男問題好像也不輕鬆,而似乎之前並沒有太多相關的研究,本書又顯得特別「普及」。但我讀了兩章以後就受不了了,主要基於以下因素。首先,這本書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先天帶有偏見。本書開宗明義的寫道,「本書將戳破中國後社會主義市場的改革改善了女性生活的說法」(22)。通覽前言、第一章、第二章,本書無疑是未研究就先持有偏見,再用有色眼鏡看待一切的典型。特別是作者喜歡用「官方媒體」、「國家媒體」這樣的稱呼,例如「中國國家媒體回應社會變化的方法,就是不斷發明新的辦法侮辱單身女性」,不厭其煩的援引新華社、婦聯網站以及各大門戶網站的新聞、文章,力圖證明是國家為了維穩,盡力將「剩女」「污名化」。即便國家有希望通過促成婚姻來使社會穩定,但作者似乎力圖將所有的關於「剩女」的討論都歸結到這方面,我覺得有點言過其實。也許有些只是在討巧、惡搞和搞笑呢?一旦如此,無論媒體報導什麼,作者都可以引述為「污名」。另一個大問題是,本書在引用各種調查報告、網絡新聞時,沒有註明出處,只是簡單述及如「八招逃脫『剩女』困境」等等這樣的題目,讓人很難查證本書是否曲解了引文。翻開前言第二頁,作者指出,「根據中國共產黨之官方口舌『新華社』的報導,二〇〇七年,婦聯將『剩女』定義為二十七歲以上的單身女性」(13-14)。讀到這裡,我有點不可思議:婦聯怎麼會出台這樣的定義呢?於是我打算進行查證——正如上文所言,本書所引媒體報導,幾乎都沒有註明出處,給讀者查證帶來極大的困難。我意外的在網絡上檢索到一篇文章:《「婦聯劃定剩男剩女標準」的假新聞如何傳播》(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12/17/content_3464641.htm)。可以注意到,這篇文章刊於2010年。而書中指出的時間是2007年,該網文稱「早上,在騰訊網看到一條讓人感覺很怪異、很荒唐的新聞標題:全國婦聯劃定剩男剩女標準」。可見,這個假新聞已經傳播了許久。但這個假消息的源頭,實際上是婦聯的調查機構經過調查指出,「超過九成男性認為女性應在27歲前結婚;超過五成女性認為男性最佳結婚年齡是28-30歲」。不單在前言,第一章中作者還在重複敘述說「二〇〇七年,婦聯首次定義『剩女』為二十七歲以上的單身女性」(28)。讀來感覺可悲。作者腦中當然帶著偏見,從這樣的角度來看這條(假)新聞,似乎就如獲至寶了。因為作者早就認為,婦聯這個機構是萬惡的機構,中國的任何國家機關、媒體都是萬惡的。此外,作者還在書中述及她的部分研究方法,竟然是通過微博留言和微博私信。而且,作者在引用調查報告時,通常也沒有對調查報告的可信度進行討論。當然,我也認為「剩女」這種起自民間的稱呼,的確帶有一定「污名」的性質,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絕不會是本書這樣的分析。說真的,我真的很難相信,不列出參考來源,通篇充滿偏見的敘述,不經分辨引用假消息,這就是博士論文的水平?!我們絕不能盲目相信國外所謂「客觀」研究,尤其是所謂的記者寫的。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在台湾被同行的驴友科普了女权主义,路过诚品特地买了本相关读物,整本书出发点很不错,但具体论点分析的实在是..... 也许离开书籍本身,从我们身边看待问题更为能够理解与接受,从此以后,希望我会更深层次的看问题,更加客观冷静思考
  •     写得很水,条理相当不清晰,没说清楚“剩女”观念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跑题跑到买房登记。全书内容看,还不如叫“中国女权”。。。
  •     書的議題很值得討論,也是中國現下亟待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但論據太偏頗了,文本分析大多來自官媒和微博私信,仿佛是立場先行,爲了證明而證明。書的后幾章討論的問題,比如重男輕女、維穩之下對知識分子的封鎖和打壓,這都可以單獨成書的。
  •     中国的女性地位的真实写照
  •     前半部分关于房地产和女性的关系很有意思,后半段有点零散
  •     有失偏颇
  •     蛮认真的研讨和分析,有学到
  •     外国人角度,首先因为是台湾人翻译,对中国法律等媒体有很严重的翻译有严重的翻译误读(可以说是带着意识形态在翻译,为此我向原作者咨询多次)凭着翻译我就给2星。但是不得不说,我为此书的英文版打了四分,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看英文版。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说此书有缺失,但是有较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访谈例子说明问题
  •     样本容量太少 只有部分可取
  •     切入角度还算新颖,但一是抽样都是个例无法说明普遍性(甚至一个例子用于说明几个问题),二是表述带有一定的情绪,显得不够理性客观,不具说服力。
  •     微信账号:okinishop 【讀後感】在中國取得房子是中產階級入場卷的前提。另外中國人重男輕女的文化根深蒂固表現在認為家族(家庭成員們、父母姊姊妹妹老婆)可以為了家族中的男性購買房子,卻不願意為了女兒購買房子。而在中國政策下,房子的登記人被設立為僅此一人,若要共同登記則需要其他相關證明,若是離婚後也要證明另一方有定期支付房貸的證明,法律才會認同「房產」夫妻各有百分比均分。
  •     其中一些观点挺有意思,从侧面来看为什么房价高,为什么有“剩女”这个污名。看完这书过了两个月,二胎政策出来了,呵呵呵呵。
  •     立场先行,论据软趴。空有一腔情绪要控诉。
  •     该把这本书摔到每一位吕频女士之类举着剩女招牌这一污蔑女性的定义来代表女性权益的高尚社会精英脸上。
  •     作者有明显的预设立场,所以这本书确实是有一定的偏见的,有一些例子就极端了。极端的例子是有现实意义的,但是不能把极端扩为大部分或者全部。这本书其实最现实的点在于,女性的权力在那里,如果女性自己不去争取,那只能消亡。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不说妇联那些不确切的例子,嫁给大山的女人这样的电影这样的价值观是真实存在的,即使只是因为这一个极端的例子,女性依旧需要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去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现状。
  •     不甚认同
  •     书中很多地方内容重复 看起来有些心累 很多观点是建立在举例之上 抽样采访 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好部分内容也是过时了的 此外没有bibliography可以参考 噢 有些地方我混乱了 逻辑不见了 读完此书 还是觉得不是中国本地人很难真正了解what's going on... anyway 讨论的角度还是很inspired interesting
  •     這書並非完美無缺,錯別字有幾處,而書中所寫的案例及結論有值得商榷之處。但它的難能可貴之處就是提出用“剩女”污名化中國高學歷女性這一現象並試圖分析其成因及中國女性受到的壓迫剝削。在女人地位倒退嚴重,基本生命權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今天,讀來尤覺淒涼。
  •     某些角度很新颖,引人思考,但作为社会学论文的话,感觉许多地方欠缺逻辑和严密论证,架构混乱,作为普及读物的话,又太没有可读性了,各章间缺乏联系~
  •     如果说所读的书是种折磨的话,这本书就是千百种折磨之一。文章的观点犀利但是思路凌乱,整本书看下来让人头疼,仿佛在读一篇不合格的博士毕业论文。第三章开始作者有些快要无法把控房奴这个社会话题时,便时不时拉回前两章的例证思路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叙述方式不敢苟同。而且,作者通篇都是以一个个单独的例证来证明观点,且不说百余个样本是否能够代表全国的普通想法,但是作者举例大多是女性优于男性这一情况就有些偏颇。难免会让人感觉为了证明剩女而选取了剩女的例子。论证的观点很好,但是论证方法却是很蹩脚。社会学论证的文章如果单以单独的例证来说明观点未免太片面。
  •     用一篇论文就可以表达完的意见,写成了一本书。虽然我是剩女,作者写的一些观点是很新颖中肯的,可是还是有较多偏颇的数据。
  •     全书逻辑叙述比较混乱和松散,全书也就三大论点,却反反复复倒水泥一样和,但虽然不太理解这样写作的技巧,不过观点还是带有一定冲击力的
  •     在诚品书店一天看完。主要观点:给25岁以上未婚女性加以剩女的标签的现象,使得女性在经济能力上受到“剥夺”(通过房产制度和婚姻法),由于经济能力的弱势,女性在家庭暴力中同样失去了保护。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