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08653211
作者:孙隆基
页数:432页

内容概要

孙隆基   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1970年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71年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1984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未断奶的民族》《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曾发表评论文章多篇。

书籍目录

新千年版序
修订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章 导论
(一)试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中国文化
(二)“良知系统”与“深层结构”
(三)中国历史形态的超稳定性
第二章 中国人的“良知系统”
(一)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
(二)“身体化”的倾向
(三)中国人的“人心”逻辑
(四)“心”对“身”的照顾
(五)“心”对“身”的组织
第三章 “二人”关系
(一)中国人的“和合性”
(二)他制他律的人格
(三)中国人的代际关系
第四章 中国人的“个体”
(一)“社会”对“个人”的极权主义笼罩
(二)自我压缩的人格
(三)“个人”的不发展
(四)不发展的“个人”对别人的伤害
第五章 国家与社会
(一)中国式的专制主义
(二)“大一统”的倾向
(三)“小国寡民”的倾向
(四)平均主义的倾向
(五)特殊化的倾向
第六章 对待世界的态度
(一)锁国心态
(二)中国人的现实感
第七章 “现代”中国人政治行为的“文法”规则
(一)代际的政治关系
(二)“外抗强权”与“内除国贼”的关系
(三)“团结”与“斗争”的关系
(四)“天下大治”与“天下大乱”的关系
(五)“广开言路”与“壅塞防川”的关系
(六)“土”与“洋”的关系
(七)“锁国”与“开国”的关系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孙隆基先生最负盛名之作,全新修订版问世
◎入木三分的文化批判,80年代知识界的著名战斗檄文
◎重新理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国家与社会”“个人与世界”
----------------------------------------------------------------------------------------------------------------------
良心、人心、关心、攻心、掏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在中国文化中起着怎样的组织和主导作用?
终身、人身、翻身、出身、修身、舍身、身不由己——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没有精神性的“身”来称呼自己?
几千年来,“安心”与“安身”的愿望如何构建起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个体的习惯又将如何反映出民族的劣根性和国家的政治格局?
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编辑推荐】
1、本书探讨了“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缘何缺乏自我自主意识?这些问题都可在本书中窥见一斑。
2、本书中谈到的“深层结构”并非历史时序,也不属于逻辑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范围,而是讨论了中国的共时性设定。书中的许多历史例证并非一一列举所谓国民“劣根性”,而是从中国历经变化后仍保持自我认同的这个角度,对中国文化做出全面深刻的批判。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著,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11月第1版。40万字,其实归纳起来也很简单:中国文化以柔软、自限、保守、消除个性为主。各章之间多有重复,其实不必这么多字。总体批评态度,但时间已过三十余年,有些例子明显已不合适。任何事物积极消极都是一体两面,有时优点即缺点
  •     有广西师范大学的版本,惜乎当时没空浏览新书。2016年元旦前后接触、阅读 孙隆基。怎么说呢,我是一个叛逆者。淡化、反抗、走自己的路。艰难前行,有时,不得不妥协。简单地说自己的读后感:1.阅读者最好要有心理学基础知识。否则,连一些基本术语都不太清楚作者在讲什么,就直接批评作者。2.基本符合国情与中国人的本质,而且,截止到2016年,也不需要做出大的修订与调整。没那个必要。例证:我母亲2015年3月底确认为胃癌伴肝转移伴淋巴结转移 ,之后,遇小姨母大姨母奇怪的反应,以及今年春节,母亲去世,父亲与兄长及其他亲友的表现,说明:中国人的文化深层结构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与几百年前、几十年前毫无二致。我们仍然活在“二人”的“仁”之世界 ,我们无法挣脱这些,我们只能通过外在,才能比较出自己。回顾自己46年的人生经历,想想女儿的教育,总算将她教育出具备足够自信心的样子,BUT,她也不能被“正常的”中国国情所容忍。所以,即使她决定高二年级去成为交换生。我也是坚决支持,即使她会在高考这个坎上“耽误”4-5年的时间。人生嘛,在于经历,而不在于高考是否顺顺利利。那么快地上大学、毕业 ,又如何?耽误那么几年,又如何?年轻时,谁不会有一些幼稚的决策?又抑或几十年后来看,幸好当年的幼稚决策,正因为这些看似幼稚、不符合常理的决策,才能真正地塑造自己。=================3. 到了2016年了,中国跨入21世纪了。GDP全球第二了。但中国文化,依然是国富民贫,官员们与民争利,离开政府业绩也完不成。强中央弱百姓,也是事实。本书倒在某种 意义上 ,实则强调 专制是中国大陆的必然,且对执政政体有肯定 之议。且符合中国人“个人是龙,群体是虫”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语义学来分析,偶有些论据不足/推理不充分之感,但不影响大家的思考与反思。至于你读此书,是爱还是恨,是讨厌还是喜欢,全凭你自己的感受。我只讨论下事实。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时隔12年重读此书,真是感慨万千,虽然中国人已步入微信和私家车时代,但许多民族劣根性确实积重难返(公德恶习、小聪明、小心眼、缺乏终极追求),孙隆基的目光如炬,胆大生毛,剖析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入骨三分,很多段落读罢冷汗直流,再三品味此书,越想越深刻,越品越佩服。值得终生收藏和细读的经典著作。解读中国第一书
  •     反思,好书,我即是自我压缩性性格哈哈,
  •     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刚读完,对本国又有了一层新的认识。一本常读常新的好书
  •     【敢不敢让自己太有吸引力,有时可以成为测量自我意识之强弱甚至有无的标准。】比预期要高,分析真的很透,啰嗦但是不会显得枯燥乏味。前面两章是论述的主线。引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的角度,很有意思。看这本书最大感受是绝望,文化力量太强,而身边很多人已经没有那么多陋习,但自己还是有,这和生活世界有关系,然后如何改变呢?这本书是没有方法提供的,只是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厦狠狠地摧毁
  •     新版
  •     许多信口开河处。从最后一章看,感觉大脑袋看过这书。
  •     中国人的精神构成果然几千年不变,难怪中华文明可以延续几千年不断绝,但这也没什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中华民族本应在世界上有更大的作为,但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
  •     看到新版还想买,哈哈...
  •     该书从中国文化的一个角度切入,细致入微的描述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二仁”社会关系。
  •     三星半。内容只能给3星不能再多了,超多重复的内容,另外有一些比如从众心理不能算是中国人没有“自我”表现吧,这个社会学里群体动力学已经讨论了,全世界人类都有这个问题。但是这本书教会我怎么去宽恕那些道德底线低的人,只要认为他们“儿童化”倾向严重不成熟就好,所以冲这点多给半星。
  •     文字学术性太强,所以读来费劲点。 不过,确实把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从里到外,从头到脚批了个通透! 过瘾!
  •     以佛洛依德为论据我要扣掉一颗星...
  •     稀缺的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批判文学。
  •     对我而言是十星
  •     非常棒的一本书,把文化下的隐文化分析的特别好,即使这本书已经出版了30年也一样有价值
  •     虽然是80年代写的,但是有些观点到现在还是能产生共鸣的。不是口水书,值得一读。
  •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     不是对中国文化深入了解,批判思考,并置其于世界文明之林中对比审视如此到位是断然写不出此书的。虽然有些事例已经陈旧,但文化的深层结构不变,以更加现代的方式展现。越是看清,越是赞同,也越是绝望。这样一个现代世界的负面形象,在过去无法诞生以人为目的而非工具的制度,在未来亦不容许个人的伸展,依然被人情拖累,依然镇止民心,使之少知寡欲而不乱。或许逃离比改变更加理性。本书出来不易,虽删节版,但内容太丰富,值得反复重读细读。
  •     鲁迅大于柏杨大于孙隆基
  •     唉,我的版本是上世紀80年代香港集賢社出版的,沒有這個版本,只好隨意mark一下
  •     真的是盲人摸象,停留在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切面,就开始掰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脉络,还没有高晓松视野开阔。说的道理基本正确,可是说理过程基本就是漏洞百出。现在年轻的中国人已不同于他书中的中国人,可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呢?就这几年就改变了吗?如果没有,麻烦作者用今天的中国人再举一遍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     未来的中国,能否打破静态,走入新局,一要看中国社会的开放与变革,最主要的,要看新的一代年轻人如何发展。#摘句#
  •     比较老了,已经没有当初读柏杨作品时的那种震撼,读书多了以后,也感觉这本书老套。
  •     16书29。可谓是《丑陋的中国人》升级版。作者肯定看过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举证如下图4。用心理学治中国文化史,也算是一法吧。但人之心理,中西有那么大差异么?俺曾说过,俺最敬佩两个民族,一是中华民族,二是犹太民族,他们共同哲学是"活着"。前者是只要你不弄死俺,俺怎么着也得活着;后者是只要你不弄死俺,俺活着怎么着也要弄死你。俺猜,中国文化如果非说有什么结构,大概就是"活着"二字罢。美其名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这本书观点通透,虽略偏激但足够发人深思。治愈性真的强,有个性、不合世俗的人,或许会从书中找到力量,更敢于做自己。打三星是因为语言太啰嗦重复。
  •     作为一个在美国搞研究的台湾人,对中国大陆剖析的这么深刻,实在是让我们应该惭愧的。
  •     这本书我从第一个字就没读懂,我入错坑了,只能弃之。就不打分了。
  •     “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老孙好不手软,将他所觉知的一切展露在我的眼前。其实现在各种各样的文化无所谓好坏,但是我们需要唤醒自己的人格,让自己去选择一次,老孙提供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谢谢,再刷!
  •     一般吧,重复的句子太多,视角也窄。
  •     因缺斯汀。原来我们的专制威权政治,是有文化基因的。有个疑惑,作者在评判中国文化的时候,是以西方文化为坐标系的,默认西方文化为刻度尺标杆,从而丈量中国文化,而非中西对比,这样是合理的么?
  •     “的确,读者会感到这本书的行文是炽热的,但不是炽热的爱国主义,而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接近白热化的反感。这种反感如此的强烈,以至于由它启发的文化批评远远超过一般的国民性批判。”本书所说的一切目前以我的观感都赞成,唯一不足的地方,作者没有靠谱的统计数据和实验分析,书中案例全部是个人体验,我本人经历、朋友经历、听友人说、看到某报道。但由于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我相信作者举的案例虽然是个案却不是孤例。那些声称热爱或者厌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应该看看此书。
  •     说的都是我想的,但越看越气,越觉得无奈。身边的文化就是这样,看似很难改变。
  •     名过其实的一本书
  •     scan through. 边看边对比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叹叹
  •     历史正在发生
  •     作者兼具“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身份,看待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基因多了几分通透与清醒。本书从日常生活现象、作者自身经验以及祖宗的文化遗产入手,试图将一个宏大的命题切分,再层层剖析——中国的“文法”可以创造佳词妙句,也可以造出很丑陋的句子。
  •     鞭辟入里,继鲁迅和柏杨之后对中国人文化甚至人行的剖析
  •     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有种陈旧的感觉
  •     这本书看得特别被触动。最早是心理咨询的学友推荐的,牛老师的乡村文化推荐书目中也有。一方面的收获是个体的,对自己的认知又更深入了一层,尤其是自己性格里局限的那部分;另一方面是对文化的另一面的,我们很容易看到硬币的两面,也理论上知道凡事有两面性,然而文化给我们与我们身处的社会、国家所带来的两面性却很难看得清楚,这本书带来了这样的分析与阐述。
  •     基于对中国历史与社会文化的无比熟悉和深度思考,全面分析中国文化中种种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元素。这些元素在前现代社会里,足以支撑中国维持两千多年的超稳定结构,但在现代化进程面前却显得不合时宜。孙先生鞭辟入里的到位分析,就连我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都深感认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