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精装插图典藏版)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1
ISBN:9787540233358
作者:扎米亚金
页数:243页

内容概要

作者:扎米亚金(1884—1937),俄罗斯白银时代的重要作家,与高尔基同为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的文学导师。以风格独具的民间口语叙述文体和幽默讽刺的笔墨驰誉文坛,被称为“语言大师”、“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代宗师”。中学时以语文成绩突出获得奖章。1902年进入彼得堡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学,其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两次被流放。十月革命前被派往英国参与建造后来命名为“列宁号”的破冰船;十月革命后回到苏联,在彼得堡工学院任教,同时参与文学活动。后来因创作针砭苏联政府弊端的作品(主要是《我们》)而遭到封禁。1931年写信给斯大林请求出国,获准出国。此后流亡欧洲,定居巴黎。1937年3月,因心绞痛病逝。主要作品有《外省小城》、《遥远的地方》、《岛民》、《我们》等。
译者:赵丕慧,一九六四年生,辅仁大学英文硕士,现任教于台湾静宜大学和朝阳科技大学。译作有《易经》《雷峰塔》《少年Pi的奇幻漂流》《伤心咖啡馆之歌》《丝之屋》《黑塔》《穿条纹衣的男孩》《不能说的名字》《珍爱人生》《我在怪怪岛的日子》《哭泣的树》《幻影书》《漂亮人生》等几十种。

书籍目录

焚书年代的文学珍品 /乔治•奥威尔
札记一
札记二
札记三
札记四
札记五
札记六
札记七
札记八
札记九
札记十
札记十一
札记十二
札记十三
札记十四
札记十五
札记十六
札记十七
札记十八
札记十九
札记二十
札记二十一
札记二十二
札记二十三
札记二十四
札记二十五
札记二十六
札记二十七
札记二十八
札记二十九
札记三十
札记三十一
札记三十二
札记三十三
札记三十四
札记三十五
札记三十六
札记三十七
札记三十八
札记三十九
札记四十
大家读
先知先觉的魅力/ 止庵
人需要高尚价值的想象 / 徐贲

作者简介

焚书年代的文学珍品!观照现实、启迪思想,值得反复品读,时隔半个多世纪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影射力!
1.
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源头之作,反极权政治的经典之作,曾被作者的祖国——前苏联封禁达六十多年。
2.
1994年获旨在表彰具有自由主义精神的幻想小说大奖——普罗米修斯奖的“名人堂”奖。
3.
作者与高尔基同为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的文学导师,高超的文学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希区柯克的悬疑故事《谋杀1990》处处闪现《我们》的影子。
4.
国内绝无仅有的精装插图收藏版。
译本佳,出自台湾最勤奋、最畅销书译者赵丕慧之手。30多幅新鲜珍贵图片,一次关于作者和作品的图片盛宴。15幅出自俄罗斯知名设计师之手的精美插图。
《我们》描写了一个发生在未来的幻想故事:在一体国,公民没有姓名,只有号码。这里的人被包围在“绿墙”中,墙内的建筑包括寓所都是由玻璃或是其他透明材料制作或建造的,每个人都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下毫无保留。公民的生活遵循着统一的作息时刻,所有人在同样的时间从事同样的事情。任何敢于反对这种“幸福”的人都将会受到惩处。在这个透明的世界里,男性公民——机械工程师D-503,爱上了美丽、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公民i-330。一体国的好公民与一体国的反抗者的爱情在真与假的恍惚、对与错的犹疑中展开。故事的结尾:男主人公做了想象力切除手术,看着曾经为之神魂颠倒的爱人被送上死刑台而无动于衷……


 我们(精装插图典藏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胡洪侠 一九八四(精装插图纪念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11月版。很好的一个版本。虽然是引进的台北远流新译本,但因为有插图,有资料图片,有几位名家的解读文章,内容就比远流版丰富多了。向不断推出《一九八四》新版本的出版人致敬。
  •     这三本书都不厚,却传达了让人几乎透不过气来的沉重思考。乔治·奥威尔的《1984》、阿道思·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以及扎米亚金的《我们》,被并称为二十世纪反乌托邦三部曲。2014年,正是奥威尔诞辰111周年、赫胥黎诞辰120周年以及扎米亚金诞辰130周年的日子,所以如今回过来再好好读一读这三部著作,似乎也有着巨大的纪念意义。反乌托邦小说旨在构想集权世界的形式,想象一个极端专制的政府到底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控制和奴役自己的人民的。对于这一点,三部小说给出三种不尽相同的“方法”。《1984》历来最富盛名,而在奥威尔的笔下,大洋国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世界,国家的一切,从战争到经济,个人的一切,从工作到思想,都被专制政府所牢牢掌控。“老大哥”在看着你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严密监视,一个人哪怕最细微的想法都难逃监控——温斯顿为了防止日记被偷看,特意在日记上面摆放了米粒,但实际上,即便是米粒也被小心地计算了位置,每次都可以恢复原样。于是在大洋国里,没有秘密。同样的,大洋国的国家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也并非空谈,这个专制政府几乎是为统治而统治,有一种施虐狂一般的掌控欲,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规划好了统治的方法,而所有的行为也都不会是无意义的。如何创造民族情绪国家仇恨,如何控制经济,如何制造恐惧……这一切的统治手腕,被研究得细致入微,没有任何疏漏。更可怕的是,除了物质和环境的控制,大洋国也通过“憎恨日”“新语”等等手段对国民进行思想上的洗脑,逐步排除了大家反对与革命的可能性。对于政治,奥威尔洞若观火,从人类历史之中归纳出了从经济到文化的方方面面的规则,几乎书就了一部独裁统治的“教科书”。也无怪有评论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证”,《1984》对于自由的启示意义,绝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个时代。《美丽新世界》描绘的则是一个技术至上的时代。通过生物学、化学、心理学的进步,未来世界的人们通过试管来“种植”新一代,毁灭了生命数亿年的繁衍形式,同时也人为通过技术创造了α、β、γ、δ、ε五个阶级,在社会地位、职责和待遇上都有巨大的差别。五个阶级让人想到了印度的种姓制度,但美丽新世界中的阶级是一个人在被“种植”伊始就预先设定好的,利用不同的技术,不同阶级的人在生长发育时就被改变了,α阶级具有高度的智慧,会是将来的统治者,而ε则天生愚痴,只能在工厂里当工人完成日复一日的重复作业。与种姓制度不同,由于从小的“制约”和潜移默化,每个阶级的人都极其安于现状,为自己生为这个阶级而骄傲,这更像是蚂蚁或者蜜蜂的生存状态,美丽新世界居然通过技术把人类强制变成了一窝蚂蚁。除了天生的阶级,美丽新世界还通过娱乐、药物(没有副作用的致幻剂“索麻”)来进行精神的控制。习惯了美丽新世界的生活的国民在来到了原始人生活的保留地之后,就感觉一分钟也难以生存下去了。A.赫胥黎的祖父就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斗犬”、《天演论》的作者托马斯·赫胥黎,不难想见为什么A.赫胥黎会创造一个生物学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相比起《1984》的政治反乌托邦,《美丽新世界》更有对技术滥用的深刻忧虑,让《美丽新世界》看起来更像是阿西莫夫式的科幻小说。赫胥黎大胆的幻想,在今天部分地变成了现实:试管婴儿、基因技术……美丽新世界人为改造的幻想似乎随时都可能成为现实。于是科学和技术作为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依旧高悬在我们头顶。相比起来,启发了前面两部著作的《我们》则混合了《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一些特质,或者毋宁说,《1984》和《美丽新世界》是将《我们》中一些没有详述和深化的内容极端化了。《我们》中的一体国利用严苛的作息时间表来控制人们的生活,又通过科技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其中的人还多少有一些思考的自由、甚至还能组织起一定规模的“革命”。然而一体国已经通过统一的代号、统一的服装、统一的发型(光头)泯灭了人的个性差别,这里只有“我们”而没有“我”,小我已经死亡,大我将成为每个人的追求。而正如D-503所说,生活的一切都想代数一样精准,任何不和谐的行为都将成为犯罪,犯人都将公开处决。而无处不在的“关护人”则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找出可能的不和谐。扎米亚金目睹了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我们》虽然是幻想,但处处都有当时苏联的影子,可以说是将苏联极端化和普遍化了。我们启发了包括《1984》和《美丽新世界》在内的无数优秀反乌托邦作品,这就是一个先知者的魅力。通观三部作品,可以发现它们无一例外都提到了“性”。《1984》的大洋国是极端禁欲的,除了繁衍后代,一切其他目的的性行为都是可耻的犯罪;《美丽新世界》的性行为则成了和看电影一样普遍的娱乐行为,每个人属于每一个人,只要双方愿意,性行为就好像饮食一样不需要遮掩;而《我们》中的性行为则通过登记、“凭票进行”,受到国家的管理和掌控。正如孔夫子的一语中的,“食色性也”,性行为是人类的基本诉求,控制了这样的最近本诉求,就从最根本上控制了一个人。对性的控制是集权的缩影,因为历来性都牵涉到复杂的生理、心理乃至伦理的问题,如果性被控制了,那么生理、心理和伦理就被统治者重建了并牢牢掌握在了手里。另一个同样的情节,就是三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想到了反抗,但毫无例外最终都失败了。温斯顿的失败最为彻底,因为实际上他的图谋从一开始就被监控着,到最后被成功洗脑,看起来更像是统治者为了杀鸡儆猴制造的反例。“野人”约翰通过消极的自杀来反抗,是悲剧式的英雄主义。而D-503的反抗多少有些摇摆犹豫的成分,到了最后也被彻底洗脑。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悲剧式结尾是它们让人不寒而栗的重要原因,似乎面对集权,反抗起不了任何作用,统治者既然最为堤防的就是“革命”,那么革命怎样才能成功呢?需要说的是,三位作者虽然各差了10岁,但他们显然生活在相同的时代。二战的余烬还未熄灭,冷战的阴影笼罩全球,苏联降下铁幕,美国则筑起经济壁垒。一个全人类都有些疯狂的时代,诞生了如此伟大的三部作品,正如同黑暗的中世纪和可怖的黑死病孕育了文艺复兴一样。人类似乎非常喜爱自我毁灭,而这样的自我毁灭居然能带来创造,也真的匪夷所思。大概,古代传说的不死鸟就是人类命运的写照,如果人类能够一次次灰烬重生,那我们到底能够从这些轮回当中学到什么呢?
  •     看评论,很多读者觉得《我们》读不下去,水平逊色于《一九八四》。和我的读后感迥异,很欣赏止庵老师对这本书和作者扎米亚金的评价:扎米亚金是个不合时宜的人。对此他自己也明白——一九三一年去国前,在给斯大林的信中就说:“我知道,我有一个使人感到非常不愉快的习惯,我不会在特定的场合说似乎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话。但是,我相信我说的的确是实话。”他的《我们》完成于一九二一年,同为“反乌托邦三部曲”,比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大约早十一年,比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早二十七年。不合时宜不一定是先知先觉,然而先知先觉往往不合时宜,至少扎米亚金是如此。不过现在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一旦时过境迁,不合时宜是否仍算回事;所见习以为常,先知先觉还有没有意义?扎米亚金这类作家有可能落入自己预先设下的陷阱,从而隐退于文学史乃至一般政治史或社会史之中。使昨天的读者骇怪不已的东西,今天也许无人再感兴趣。当然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置疑,而这地位多少是由其所发挥的特殊影响奠定的:在西方,如前所述,扎米亚金启发了一些与他同样具有时代敏感性的作家,他们写下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二十世纪之书”;在前苏联,扎米亚金与高尔基同为二十年代的文学导师,其门徒包括著名的“谢拉皮翁兄弟”作家群,就中左琴科、卡维林、费定等人的作品为我们素所熟悉。然而写《我们》的扎米亚金今天可能面临的处境,也许比他的学生困难得多:他们从他那儿学到的是写作技巧,而很少像他笔下那样关乎政治。把《我们》单单看作一部政治小说,没准儿就此把它匆匆打发了事。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反乌托邦三部曲的顺序恰巧是倒过来的,无疑1984最惊艳也最具声名,但后两本明显都受到了这一部开创性的影响。另外书中的插图很棒。
  •     没有我,只有我们。感觉有些情节和常理不太符合,造福者管理太松散。
  •     说实话阅读体验挺差的..因为实在是太松散了..完全没有快感不能爽到╮(╯▽╰)╭
  •     想想它创作的年代就会觉得感叹,先知先觉。不过对我来说读起来还是有些生涩的。
  •     貌似是反乌托邦系的开山作?写作风格有点精神分析的感觉阅读体验不算好……
  •     略逊色于1984.
  •     我们,没有我只有我们,现在的我也许也是个我,而不是我们
  •     发现了此书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联,再次感慨,老陀实在是太伟大了。
  •     “亲爱的,你好像跟平常不太一样,你好像病了,因为异乎寻常跟生病是一回事。你这是在害自己,可是没有人、没有人会提醒你。”
  •     当所有人的思想中都被灌输了一致的东西时,想要改变必是困难重重的。(就如早已不合时宜的毛思想在今日)
  •     以我个人浅薄的认识,《我们》是所谓“反乌托邦三部曲”里文学价值最高的一本,无论是文章架构的铺陈还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即使抛开所谓“政治”或者“社会”的标签,也可称得上一部经典之作。
  •     感觉没有1984和Brave New World写的好
  •     个人觉得,比1984好看
  •     反乌托邦源头结尾有点无聊~“一共有两个乐园,没有自由的幸福和没有幸福的自由”。
  •     不仅仅是反乌托邦 也深刻的反“理性”
  •     书的腰封上写着:只有我们,没有我。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它甚至启发了其余两部作品,仔细读来,似乎能感受到隐约的寒意。三星半。
  •     和「一九八四」有異曲同工之妙,反烏托邦的主題創意很棒,然而從英譯版翻過來的中文版讀起來實在怪異,失掉了很多閱讀的樂趣。
  •     追溯到反乌托邦的源头,一个天才头脑所塑造出的从无到有。这是<我们>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品质。但我总认为这是一场误解,我是说,有许多时候,他的其他优点都被这一则品质给彻底掩盖了。即使不谈作品意义的超前,而只论内容,他也依旧是一部伟大到让人顿觉渺小的奇作。后世的其他同类文学作品,最著名的<1984>与<美丽新世界>,均是取材自<我们>,并将其中的主要观点极端且更为理性的放大完善的产物。
  •     作者的爱情描写方面更深入我心
  •     我读出来的东西是:这是在讽刺一种洗脑式的政治。人们被洗脑后就很容易崇拜洗脑自己的首领。就像书里说的:所有人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时长里做同一件事,包括性爱。所有人都住在玻璃屋中,一切都被监视。这让我想起了某些政治或者是宗教或者是什么团体的统治,不管怎么样总会有人去反抗它,但它也会以各种“你不健康了、为了你的幸福快乐着想”的理由对人施加迫害。这样,就又统一了。文章读起来让我有好几次想要放弃了,但是读完后觉得我没放弃读是对的。
  •     灵魂成了可笑的存在,想象力是毒瘤,需要治疗。而最后D也接受了治疗,成为了一个合格的一体国公民,似乎一切都是在追求幸福。。。
  •     想象力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至关重要,为现在的自由生活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     在一个错误的时刻读书简直对不起作者。如果有下一次,一定认真看完。
  •     与其说这是一本政治文学,不如说我觉得这更像是一个爱情故事。有一点想起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而不是《1984》。我尤其喜欢I-330的结局,头向后仰着窒息而死,我从一开始就觉得她会死。此外,我很不喜欢这个翻译,一点儿俄罗斯文学的宏阔感都没有。46.
  •     开头很吸引人,后文就一般了,写作方式和翻译都不太喜欢。作为反乌托邦的开山之作,理性的南辕北辙,机器的无形奴役,规范的麻木盲从等等视角却好像比《1984》更有深度,不过没有《1984》的的尖锐、震撼和文采。还是想夸夸奥威尔,觉得本书他的书评最精彩。
  •     我不得不说,扎米亚金运用了数量令人眩晕的精神分析的意象,其文学成就就我看来高于1984和美丽新世界。扎米亚金的“一体国”融柏拉图的理想国和19世纪理性主义于一体而又把二者推向怪异的极端。
  •     反乌托邦三部曲里最没有可读性的一本,其实我想说最不好看的,但是好像也没那么糟糕。更大的意义在于开创作用吧,不及一九八四。只有我们,没有我。
  •     看了很久才看完 故事让人深思 俄罗斯文学依旧让我头疼 好在坚持读完了
  •     没后两部好。
  •     思想的魅力显现于万千世界无一雷同之处,才会处处迸发刺激人心的美妙。而当所有一切均被按部就班后,人也就成为了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机器而已,相当于人类文化已经灭亡
  •     把《我们》放在三部曲最后一本读有点读不出感觉了。抛去故事本身,其反映的思想还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书尾徐贲的文章有意思,“那些以未来想象为蓝图的社会,非但从来没有实现过,而且还把人类带到各种各样的宰制和苦难之中。”(别买北京燕山)
  •     不知道是原文如此还是翻译问题 太乏味了
  •     至此,反乌托邦三部曲已读完。
  •     看完1984再看我们,读书顺序导致看的略无感了。1984中压抑的气氛更容易被感知吧。
  •     “人类就像是一本小说,要翻到最后一页你才会知道结局是什么,否则就不值得一读了···”作者的描述点到即止,留给人很大想象空间,而最有趣的是故事中的人认为有灵魂、有思想是疾病。对一体国的描述很乌托邦,有种高科技感,很赞。希望能有人拍成电影!
  •     不合时宜的爱情
  •     很乱
  •     一个机械,只有理性的有用的东西才算是美丽的,每个号民都有编号的世界。 明明就挺好看的。也许压抑的气氛确实不如《1984》和《美丽新世界》,以及文字没有那么沉重... 部分价值所在是有了“反乌托邦”的理念吧。 有点喜欢这样的叙事手法(有点日记体的感觉)。插图有种让人想填色的冲动。
  •     我希望我们胜利在望,不仅如此——我肯定我们胜利在望,因为理性必须要获胜。
  •     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鼻祖,小说中在世界观的构建上不如其他两部丰满。但它为另外两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灵感,这一点就足以奠定其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     堪称科幻小说的始祖。故事过于简单,意义大于内容,有主题先行的嫌疑,没想象的好
  •     冷酷。
  •     好多地方看不明白……大概是作者以理性的口吻讲述吧。 “你的情况很糟糕!你显然是有了灵魂了。” “那会很危险吗?| ”无药可救。“ 爱情使人有了灵魂。 我喜欢你,因为你多多少少流动着森林血液。 【终于明白反乌托邦三部曲中为什么1984最出名了。文笔优美,内容易懂且有深度,非常有感染力。】
  •     号称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不免让人对比。没有美丽新世界和1984震撼人心,但是赫胥黎和乔治奥威尔的一些灵感来自扎米亚金,这就够了。记下一些词汇:一体国,代号公民,绿墙,配给卷。
  •     阅读体验不高,不喜欢作者/译者的叙事方式,情节设置也是干巴巴的。反乌托邦三部曲的其他两部我都非常喜欢,近乎百读不厌、惊心动魄,但这一部却难以沉浸其中。是一个遗憾。
  •     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这一本。干净。
  •     反乌托邦鼻祖作,我与我们的关系明显映射前苏。印象最深的一句是“数字没有无限大,革命也没有无限,没有最后的革命”。
  •     我与我们的界限
  •     当想象成为了犯罪
  •     读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想推荐给更多的人看,正如《娱乐至死》所说,如果大家继续被娱乐所绑架思想,这种恐怖的世界将会马上成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