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9-01
ISBN:9787101016239
作者:罗宗强
页数:449页

书籍目录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隋代文学思想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过渡期状态
第二节 违背文学特质的纯功利文学观
第二章 初唐(高祖武德初至睿宗景云中)文学思想
第一节 反绮艳与主张文质并重
第二节 追求情思浓郁与气势壮大的文学思想倾向的出现
第三节 思想艺术准备的成熟和风骨兴寄说的提出
第三章 盛唐(睿宗景云中至玄宗天宝初)文学思想
第一节 崇尚风骨
第二节 追求兴象玲珑的诗境
第三节 追求自然的美
第四章 转折时期(玄宗天宝中至代宗大历中)文学思想(上)
第一节 写实倾向及其理论主张
第二节 追求写实的方法
第三节 重技巧和追求形式的美的诗歌思想
第四节 集大成的诗歌思想
第五章 转折时期(代宗大历中至德宗贞元中)文学思想(下)
第一节 盛唐馀韵与战乱写实
第二节 追求宁静淡泊的诗境
第三节 崇尚高情、丽辞、远韵与理论上对诗歌艺术形式、艺术技巧的探讨
第六章 中唐(德宗贞元中至穆宗长庆末)文学思想
上篇 文体文风改革的思潮和理论建树
第一节 散文文体演变中所反映的文学思想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二节 前于韩愈、柳宗元的文体和文风改革思想
第三节 韩愈、柳宗元的文体和文风改革与理论上的建树
第七章 中唐文学思想
中篇 尚实、尚俗、务尽的诗歌思想
第一节 表现在创作倾向上的形态
第二节 重功利的诗歌主张
第三节 从尚实、尚俗、务尽的诗歌创作倾向转向写身边琐事
第八章 中唐文学思想
下篇 尚怪奇、重主观的诗歌思想
第一节 创作倾向
第二节 理论主张
第九章 小说观念的形成
第十章 晚唐(敬宗宝历初至宣宗大中末)文学思想(上)
第一节 诗歌创作中怀古、咏史与爱情题材的涌现
第二节 轻元、白,崇杜、韩
第三节 追求细美幽约的情致
第四节 反功利的散文思想
第十一章 晚唐(懿宗咸通初至昭宣帝天�末)文学思想(下)
第一节 散文上的“剥非”、“补失”与指陈时病
第二节 诗教说与写生民疾苦
第三节 追求绮艳清丽的诗风
第四节 诗歌思想的主要倾向――追求淡泊情思与淡泊境界
第五节“味外之味”、“象外之象”说与诗歌风格理论的成就
第十二章 五代文学思想
第一节 重功利的文学主张流为虚假与庸俗化
第二节 娱乐说的再次出现
第三节 主缘情的文学思想
第四节 初期诗话的繁琐倾向
结束语: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后 记
修订本后记
引用书目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看完这本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总会想起《霸王别姬》里那爷的那句话:“什么是盛代元音,这他妈就是。”当然,想起这句话并不是说这本书是什么盛代元音,只是我总觉得在那个令人向往,让人梦寐的盛唐,诗就他妈的是盛代元音。罗宗强先生编的这本书,以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繁荣和衰落为依据,从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把隋唐五代的思想划分为了若干个阶段。看完了这本书,也算很明晰了隋唐的诗歌,散文,文学理论成就的走向和各阶段的特点。虽然作者依时间划分有些粗糙,但是大体的思路让人看了很清晰。周代的诗经,先秦的散文,汉朝的赋,南北朝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也许是我们对于各个朝代文学的最深刻的印象了。若让人选择一个作为我们国家文学的名片的话,我会选择唐诗。诗经虽美,但少了些技巧和成熟,先秦散文虽然跌宕,但总让人觉得霸气外露,赋词艳丽但纯真不足,乐府通俗,就少了些意境。宋词清丽,可惜脂粉气太浓烈了,元曲,更像是那些汉族文人在强大元人镇压下的控诉,明清的小说,写在封建社会的末端,总感觉老气十足。只有唐诗,透露着自信,带着些豪爽,更有山水田园的清幽和大漠边塞的苍凉,让人折服,让人向往。诗产生年代久远,为何偏偏在唐朝得到了空前绝后的繁荣,这是值得人深思的。唐朝初年,社会的文风,还是受到南朝绮丽明艳文学风气很大的影响。这时却是太宗和魏征等大臣察觉到了这种文学风气对于国家兴亡的影响,毅然全国改革。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可见一斑,可也正因为这举世无双的英主,才有这盛代元音的华丽登场。诗歌受政治左右,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可真正对诗歌风格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社会的经济生活。一本全唐诗,又何尝不是唐朝社会经济兴衰变化的史诗呢。盛唐的强大,造就了诗歌最最繁荣的时期。国家富强,文人展现出的就是一种自信,乐观的基调。诗人建功立业的决心化作了去边塞建功立业的决心与壮志。同样是出征,唐人可以发出“南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的豪气,可宋人只能写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哀婉。盛唐的繁华成为了后代封建文人的向往,这个盛世造就的英才们也成了后代文人顶礼膜拜的对象。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到了天宝末年,安史之乱,让整个唐朝由盛而衰,诗歌上准时上映。杜甫的忧国忧民,化作了三吏三别等许多名篇,安史之乱毁灭了盛唐,却成就了杜甫。这一时段的诗人仿佛被人从美梦中打醒,毫无准备的就被丢到了一个水生火热的世界。他们或是怀念往昔,或是担忧社会,总之,他们无奈的承担着痛苦,诗风也少了很多的豪气。继肃宗平息安史之乱,国家虽然稍稍复原,可也是面目疮痍。诗人们逐渐接受了盛衰变化,却又时时希望能回到开元,回到盛唐。诗歌到了这一时期,很难再有伟大的诗人出现,因为再也没有一个盛唐,让他们也唱一首属于他们自己的元音。接下来的文人又不愿在这种死气沉沉地文学风气里埋葬了自己的才华,于是他们力图创新。雄起诡怪成了诗歌新的特点,韩愈接起了诗歌,文学传承的大旗。继而后世,只是唐王朝一种毫无生气的延续。终于后代的诗人大都没有跳出李杜,没有超越韩愈,他们将生活转向了花街柳巷,将创作结合与缠绵。好在我们还有一个李商隐,他不拘一格,终于自成一家,让朦胧诗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封建社会最为自信的时代,非唐朝莫属,这种自信,带着唐诗一道发展。哪怕是盛唐时期,还是后唐的诗人,他们都比后世文人自信些。于是他们的作品中,大都带着希望,带着去改变政治,改变社会的愿景。当这股自信满满消散的时候,诗也走向了衰落。诗人的绝望化作莺莺燕燕的欢愉,诗歌的豪气化作了朝朝暮暮的相思。宋人何尝不可怜,受着盛唐豪爽的鼓舞,却偏偏面对着积贫积弱的国与家。纵有辛弃疾苏轼,却如九牛一毛,虽有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霸气,却依旧消失在“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的脂粉里。元人看不到希望,于是就变成了绝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大概如此吧。这世界不缺乏天才, 但缺乏属于天才的时代。那批盛唐的诗人,孕育在盛世的襁褓里,他们是无比幸运的。这种幸运又成了时代之幸,文学之幸。盛世元音,盛世元音,给我一个盛世,还你一首元音。
  •     近几天我抽时间又重读了一遍《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得到了不少新的认识。由隋到唐五代近三百八十年,这段时间内,文学思想是如何发展的,具有什么样的规律,这需要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宏观上来说,隋唐五代的文学思想,从反对齐梁绮丽文风开始的,最后却在某种程度上复归于绮艳。看似一个简单的循环,其实不然,晚唐五代的绮艳,在表现形式、艺术价值等方面都高出于南朝的绮艳,毕竟艺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隋唐文学思想是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为基础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即文学摆脱了功利和政教的目的,开始走向抒情及娱乐。这期间,“建安七子”与“建安风骨”的出现,很好的代表了当时抒情的社会风气。魏晋南北朝文学是重艺术的,与政教关系淡泊,以致后来发展至一个极端——齐梁之际的放荡绮靡的文风。而隋代是一个转折点,隋代提倡朴实无华的文风,以纠正南朝绮靡华美的文风,于是文学思想上出现了一点刚健的气势,但占据主要地位的仍是齐梁文风,这与当时统治阶级提供的偏颇文学理论相关。文学思想的转变,是从唐代开始的。从初唐“四杰”登上文坛再到陈子昂、张若虚的出现,文学发展逐渐走向创作与理论都明晰的过程。创作上逐渐摆脱绮靡文风,逐渐走向内容充实、感情基调昂扬。理论上,从强调绮艳文风之害(唐太宗),提出文质并重,到逐步明确地提出兴寄风骨说。盛唐的繁荣是以诗歌为标志的,此时诗歌的文学思想特点是崇尚风骨,追求兴象玲珑的诗境和追求自然之美。然而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的爆发,造成了文学思想的转折,此后,文学先后出现两个方面的倾向:一是重功利、重写实;一是重艺术,追求淡泊情思,热心于对艺术形式、技巧的探索。不过到了中唐,即贞元末年至元和年间,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改革朝政、渴望中兴的思潮,于此相应,文学上也掀起了改革的文风,散体文改革,韩孟诗派、元白诗派的出现,都代表了当时文坛上的重功利、尙怪奇、重主观以及尙实、尙俗的文学倾向。然而到了晚唐时期,特别是“甘露之变”以后,士人们对朝廷已不报任何幻想,反映到文学思想上,便是重功利文学思想的消退。虽然偶有重功利的言论,然而都是空言明道。晚唐时期的文学主流,转向艺术上的追求,理论上也提出了味外味、象外象的主张。到了五代,文学思想缘情的同时,再次提出娱乐说,代表诗人有花间派与南唐作家。到此,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大抵理清了这样一个脉络,对我们初步理解这一实际的文学发展,十分有帮助。
  •     拿到《隋唐文学思想史》,稍微熟悉一点的东西,总算有一点点底,不会像对着前面几本书那样白目了。读完,心里犯难了,虽说是文学专著,但是总归它是史,从编年排下,林林总总,都是熟悉的诗人,半熟悉的诗句,走到李贺,杜牧,司空图等等,时间也走到了晚唐,我需要思考什么?需要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除了这样多伟大的诗人,那些曼妙的诗句,只是这些历史么?当然不是。此取唐太宗李世民一首小诗《谒并州大兴国寺》:“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未佩兰犹小,无丝柳尚新。圆光低月殿,碎影乱风筠。对此留馀想,超然离俗尘。”我们知道唐太宗时期是一个竭力主张文学有益于政教,反对淫靡文风,提倡文质并重文学的时期。而就他们本身实践来看,爱写宫体诗的唐太宗及其重臣们给予了一种相反的导向。所以虽然在唐初官方导向下,唐文学转折期一起韩柳文风改革以及中唐时期推崇质朴尚实文风,绮艳清丽一直贯穿着整个唐代文坛。而且唐初和晚唐最甚。纵观各代,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其实很多朝代都是在建制初期和末年出现绮艳清丽的文风。人的本能,我想,一则求安,二则求饱。推翻腐朽堕落的旧王朝,建立起光明的新王朝。有句话讲“饱暖思淫欲”,实际上也就是建国后,人民摆脱水深火热,生活安定,自给自足。注意力不再集中在衣食住行,颠沛流离。那么生活中抒发的感情,关注的事物也转移到“香草美人”上了。对于美景,佳物的描述,加之幸福感极强的感情,当然就“绮艳清丽”了。而到了朝代晚期,人民生活再度受到威胁,文人士子,希望救国救民于危难之中而不得时,无奈之下只能“出世”,将注意力转移到花街柳巷,儿女私情或是游历江山上。因而“绮艳清丽”也又形成了。而朝代初与朝代末,这类文章的区别在于寄托感情不同。初期表达着一种,昂扬,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感情,而末期,从字间透露出一种伤感,无可奈何与绝望。每一个朝代,都有着每一个朝代的文化特质。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的信仰,以及统治阶级的文化治国策略。说到秦,我们先想到当然是“秦世不文”。商鞅韩非之术的运用,以及整个第一次大统一后,构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陷入极端实用主义,只留下诏义奏议之文唯一应用型文字。时及汉代,统治者们吸取前世的教训,加之独尊黄老,与民休息,这给文化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环境。从而出现了“西汉鸿文”“经学文风”“复古文风”等等。入隋以后,又出现了像秦相似的文学空白期。我不禁要想,秦汉,与隋唐也许具有着高度的相似。秦而入汉,秦短命而汉长,短暂的“秦世不文”后是大汉丰富的文学繁荣期。隋而入唐,隋短命而唐长,隋朝的文学空白后是唐代绚丽的文学色彩。细看其间,秦继数百年的战乱割据,又面对战国旧势复出的威胁,集权意识空前,那么中央集权首当其冲便是文化集权,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国家也就安定了一半。所以“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后又以诸生“诽谤我,以重吾不德”焚书坑儒。断绝了最后繁荣秦文化的道路。在文字方面,他也重实用,黜文采,排斥了一切艺术。再来看看隋朝,它是以统治者颁布政令来进行文化导向的,隋朝值得一提的仅有两次文学主张,其中一次就是隋文帝的下诏改革文体。也是着眼于应用文。我想,秦始皇,隋文帝两位统治者都是为了约束公众言论,约束百姓的情感,从而达到治世的目的吧。可有时候,这样纯功利的文学反而适得其反了。文学长久以来都是人们的谈资。而其实从历史看来,我们读文学史,就能知道历史的大致发展变化。所以,文学作用巨大,掀起一层一层的历史波澜。直至近现代,也大抵此规律。只是建国初那几十年全国一片红色的革命文学,虽然热烈,激情高涨,但就文学发展而言,就显得有些过犹不及了。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经典之作,但我总觉得过于清晰的文学思潮与线索似乎忽略了大量复杂的文学现象……个人感觉不若《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     觉得关于文学思想说得过于繁重低于我的期望值,
  •     挑着看
  •     教材类读物,梳理得还算可以,不过我很纳闷为什么盛唐的篇幅如此之少,反而是不怎么景气的中唐占据的比重不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