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
ISBN:9787806166000
作者:(德)哈贝马斯
页数:354页

书籍目录

初版序言
1990年版序言
第一章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初步确定
§1 起源问题
§2 论代表型公共领域
附论:代表型公共领域的终结:以《威廉・麦斯特》为例
§3 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
第二章 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
§4 概论
§5 公共领域的诸种机制
§6 市民家庭和公众私人性的机制化
§7 文学公共领域与政治公共领域的关系
第三章 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
§8 英国发展的样板
§9 大陆的诸种变体
§10 作为私人自律领域的市民社会――私法和自由市场
§11 资产阶级法治国家中充满矛盾的公共领域机制
第四章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观念与意识形态
§12 论公众舆论范畴的史前史
§13 公共性作为政治和道德的调节原则(康德)
§14 论公共性的辩证法(黑格尔和马克思)
§15 自由主义理论关于公共性的矛盾观念(穆勒和托克维尔)
第五章 公共领域社会结构的转型
§16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融合趋势
§17 社会领域与内心领域的两极分化
§18 从文化批判的公众到文化消费的公众
§19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瓦解的线索
第六章 公共领域政治功能的转型
§20 从私人的新闻写作到大众传媒的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性功能的宣传(广告)
§21 公共性原则的功能转换
§22 人为的公共领域与非公众舆论:民众的选举活动
§23 自由主义法治国家向社会福利国家转变过程中的政治公共领域
第七章 论公众舆论概念
§24 国家法虚构的公众舆论以及对公众舆论概念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25 一种社会学解释的尝试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译者后记

作者简介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burgerlicheOffentlichkeit)。研究对象特别难以把握,这就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首先,由于研究对象比较复杂,用单一某个学科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共领域范畴放到传统“政治学”曾经关注的那样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加以探讨;①研究对象就其自身而言打破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社会学和经济学、宪法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思想史等各学科一体化所带来的难题是很清楚的:从目前社会科学学科分化和专业化水平来看,没有谁能“掌握”多门学科,更不用说“掌握”所有学科了。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这本书有个严重问题是把卢梭这样的人混同于公众,把哲学混同于公众舆论。——哈贝马斯把他的哲学混同于公众舆论了?  很有趣,在这本书里碰到了许多《危险的心灵》中的人物。另外,麦考米克的“转型思想”必定是来自于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1999.  1990年第二版序言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初步确定,1哈贝马斯自己对七个章节的分类,3施米特学派认为,面对社会福利国家的保障要求,民主法治国家只有坚持赋予古典自由权利保障的绝对优势,才能维护其结构,14曼宁:合法性原则是普遍讨论的结果,而不是普遍意愿的表达。23“政治公共领域”作为交往条件(在这些条件下,公民大众能够以话语方式形成意见和意愿)的总体性,成为规范民主理论的基本概念,23普遍的特殊主义,27传媒,电子传媒,哈贝马斯想到的是电视等等,31  正文难以区分的公共领域和公众舆论,1古希腊的公共领域koine和私人领域idia,公共领域建立在对谈和实践上,3混乱的翻译,公共领域polis,私人领域oikos,3现代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出现的时刻,10“私”意味着处于国家机器之外,10和国家相对立的“市民社会”的产生,11早期资本主义的保守,14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特别重要的一节,14远程贸易的关键作用,14“施米特指出,修辞之于代表型公共领域犹如讨论之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26封建制的凸显,15邮政,新闻,16资本主义的重商主义阶段,16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17经济概念的古今之别,19政府利用新闻媒体维护统治,20新闻/报纸产生公众,公众即“有教养的阶层”,公众的核心市民阶级(官员、医生、牧师、军官、教授、“学者”等),21关于法官的地位:从罗马法那里接受过来的技能被当成社会交往合理化的工具,21不同于传统的新兴“市民”,一开始就是一个阅读群体社会作为国家的对立面:一方面不受公共权力管辖,另一方面又跨越个人家庭的局限,关注公共事务。因此,那个永远受契约支配的领域将成为一个“批判”领域,要求关注对它进行合理批判。借助新闻媒体,政府当局已经把社会变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公共事务。23批判本身表现为公众舆论,24公众想让统治遵从“理性”标准和“法律”形式,33私人领域中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前者包括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家庭及其中的私生活,即市民社会。后者中,政治公共领域产生自文学公共领域,以公众舆论为媒介对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加以调节。35公众,35没有“城市”的德国,39直到18世纪末,音乐还是实用音乐,44哲学越来越变成一种批判哲学,通过对哲学批评的领悟,公众也达到了自我启蒙的目的。46 其实还是应该回头看看《启蒙运动的生意》18世纪典型的文学类型,主体性,53 哈贝马斯的目光集中在法英德三个地区第一座公共图书馆,55公众组成了以文学讨论为主的公共领域,通过文学讨论,源自私人领域的主体性对自身有了清楚的认识,55文学公共领域和政治公共领域的关系,55真正属于人性的活动场所的正是家庭私有天地,而非像希腊蓝本所说的那样是公共领域本身,55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一开始就既有私人特征,又有挑衅色彩,55法律,56市民阶级的人性,59成熟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永远都是建立在组成公众的私人所具有的双重角色,即作为物主和人的虚构统一性基础上。59资产阶级财产和教育的双重特征,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马克思),591792年,严格意义上的公众舆论第一次进入议会。与扩大选举权的关系,76法国:除了国王外,所有的臣民都是平等的,都平等的受制于上层统治——他们都是私人,78诸“领域”,79内克尔公开国家财政预算的收支状况,79市民属于受过教育的阶级,80 施米特对此有一些讽刺性的评论自由贸易和自由主义,88老生常谈:自由竞争/自由贸易阶段不过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一个瞬间,89资产阶级法治国家的范畴是能力和法律,“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和“独立的”司法体系是资产阶级法治国的组织条件,90关于施米特的法治国。法治:废除作为统治工具的国家,91古典经济学的前提,95意识形态,97哈贝马斯的批判:公共领域本身在原则上是反对一切统治的,但是,在公共性原则的帮助下,却建立起了一种政治制度,其社会基础并没有消灭统治。97 本书第一部分完结。“舆论”词义辨析,107康德,121黑格尔,科学在公众舆论领域之外,135黑格尔:市民社会的矛盾,公众讨论沦为众人的主观意见,136市民社会的瓦解,有机国家,136马克思:共和国,140新的权力关系,“马克思的批判摧毁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所依靠的一切虚构”,142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功能转变,143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连同与国家相分离的社会都是历史的产物,144公与私的颠倒,146自由主义变的“现实”了,148排除敌友之分,148公众队伍的扩大,150穆勒控诉“公共领域的束缚”,150托克维尔,“统治世界越来越多的是公众舆论……”,151这里是在说从寡头制向民主制的转变,152在这里可以回头去理解施米特啊!153穆勒要求建立一种没有成文等级划分而只有代表阶层的公共领域,155托克维尔要求建立新的中介力量,155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156批判的公共性失去了其原则力量,156“在政治上寻求补偿在经济领域中受损害的机会均等”,174所谓再分配,174福利国家不只是个经济问题,176司法的公共化和公法的私人化,177,国家社会化和社会国家化,179“与私法的中心机制即财产一样,财产关系保障,其中首先是契约自由,也同时受到了冲击”,177社会劳动领域中私人领域的消失,180工业封建主义,组织,google,181家庭这一残存的私人领域也失去了私人特征,以及相反的过程,183公众的批判意识成为封建化过程的牺牲品,185城市公共领域的消失,186.巴德(H.P. Bahrdt),《从浪漫的大城市批判到大城市建设》。大众文化,191事实与虚构,小说与报道的混同,196整个公众都读过《帕米拉》。诗人与公众之后的疏远。199.布鲁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瓦解的线索,200公众远离了权力实施和权力均衡过程,公共性再也不能证明统治的合法性,更谈不上保障合法性了,205报刊从公共领域向广告媒体的转变,225公告在19世纪后半叶的兴起,226公共领域的重新封建化,230、235、263通过精心策划/人为制造的公共性,236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237现代宣传:启蒙和控制,信息和广告,教育和操纵的双重面孔,237直接授权是各种等级代表制的共同特征。议会制观念从一开始就拒绝直接授权。238现代政党,议会沦落为党团委员会,律师类型让位给干部类型,239议员从政党那里获得直接授权,施米特,239审议的公共性曾保障了议会既是公众的一部分,又是公众的中心,240审议从全体会议转到委员会和党团,240公共性的功能以批判原则转变成被操纵的整合原则,241今天,社会福利国家大众民主的宪法也要求国家机构的活动公开化,从而使舆论和意志的持续形成过程至少能够在保障自由,矫正权力和统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242从自由主义法治国到社会福利法治国的转变,二者的区别。243
  •     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这本《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一直在谈论一个离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遥远的一个话题。当然他首先就申明了他谈论是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那么,中国如今有没有公共领域?如果有的话,究竟在哪里?公共领域存在的前提是公私分明,“公”指的是公众开放场合,国家机构办公场所,公共权力机关;而“私”指的是家庭和私人,包括私有住宅,私人财产等。而就在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机关之间存在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就是公共领域,这个领域更接近私人的公众,而非国家机关。这个公共领域的前身是代表型的公共领域,包括宫廷-骑士、受过人文教育的宫廷侍臣、英国早期的绅士和法国的贵族等作为代表而形成的公共领域。而这只是属于上层社会和贵族社会的公共领域,并非哈贝马斯所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随着资本主义的到来,随着市场的自由贸易的兴起,随着自由的信息交换出现,开始出现市民阶级——由资本家、商人、银行家等组成,这批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阅读群体,逐渐成为公众的中间力量。18世纪,当人们开始在咖啡馆、沙龙和宴会上高谈阔论的时候,一个文学公共领域就出现了。此时国家和社会有着清晰的分界——不过这种情况只是昙花一现,很快自由竞争的时代(甚至这个自由竞争也未必就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竞争)就过去了。围绕文学和艺术作品展开的批判很快就扩大为关于政治和经济的争论。——这便形成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这是一群具有批判精神的公众,他们通过公众讨论,形成公众舆论,从而影响国家决策。不过这批公众形成的前提有两个,一是具有私有财产,二是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正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崛起,这些人无疑代表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利益和主流观点,或许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共识(普遍意志)。资产阶级法治国家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公众的授权之上,建立在公众舆论的根基之上。资产阶级的法典体系正是交由公众舆论反复公开批判之后确立的。“资产阶级关于以法为本的国家理想是要求一切国务活动都必须遵守公共舆论认可的规范体系。目的是彻底废除作为统治工具的国家。”然而实际上,法律概念包含一个矛盾问题,法律难免带有“强权”意味,同时必须符合“理性表达”,这根本无法解决。事实上,有产者并非一般人,资产阶级的利益并非普遍利益,而且资产阶级的统治未必就是纯粹理性。“公共领域本身在原则上是反对一切统治的,但是,在公共性原则的帮助下,却建立了一种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其社会基础终究没有消灭统治。”而无产者被完全排除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之外,无权参与立法,显然依旧是统治的对象。按照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批判,他认为,资产阶级的公众舆论是错误意识,因为1.机会均等并没有实现;2.有产者不等同一般人;3.公众舆论不等同于理性;4.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只是对封建社会的统治关系的消解,却是对政治统治的变相继承,公共性只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不过,哈贝马斯却一直比较怀念这段自由主义时期的公共领域。因为当资本开始出现垄断,当国家开始干预社会,公私之间的界限开始打破,国家开始社会化,社会开始国家化的的两个趋势相互融合,哈贝马斯指出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不得不出现转型。此时大众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由此代替原有的公众交往,开始了展示和操纵公众舆论的阶段,这就形成非公众舆论,或者称为人为公众舆论。通过广告和公共关系的配合,国家甚至也加入进了推销业——竞选推销为操纵选举创造了最佳途径,制造认同便成为选举的取胜关键。以往批判的公众早已变成了消费的大众。因为讨论和批判都已经变成了商品,变成了电台、电视和协会等专门请人举行的会议,而“参与”的门票便是一种变相的文化消费。在哈贝马斯看来,“大众传媒塑造出来的世界所具有的仅仅是公共领域的假象。”此时,法律不再是公众舆论的批判达成,而是各个有组织的利益集团相互斗争和妥协的结果。此时,议会不再是公众舆论的传达者,而是沦为了政党的代言人。公共领域成为了平衡各方利益的市场,在这里各个组织之间讨价还价。而公众或者说大众则早已远离了这个伪“公共领域”。公共性失掉了其批判功能,公共性的功能从(源自公众的)批判功能变为了被(权力机关、组织、特别是政党)操纵的整合功能。人们不再争论,只需要认同。其实对此,哈贝马斯确实很失望,认为公众不再,公共领域不再,公众舆论不再,一切都美好都已经失去。不过,我更怀疑的一个问题是,在最初阶段,在资本主义初期,那个哈贝马斯所幻想的公共领域未必美好,因为那个公共领域依旧只是一部分有产者的公共领域,凭什么认为那些人就一定是贤明人士,仅仅是因为他们受过教育,并且拥有财产吗?凭什么认为他们就一定关心国计民生呢?而不是关心他们的阶级利益呢?本书在最后一章还引用米尔斯关于“公众”与“大众”的比较,其中分别谈了四点不同,1.公众中大多数人都在表达意见;而大众中,只有少数人表达意见,大多数人接受意见。2.在公众中公众意见能得到个人的有效回应;而在大众中个人不能马上回应。3.在公众中,讨论的意见有发泄的途径;但是在大众中,意见能否实现掌握在权威人士手中。;4.在公众中,权威机构不对公众进行渗透,公众或多或少具有自主性;但在大众中,权威机构的代理人渗透在大众中,削减了大众的自主性。套用这四点标准,我想在当今中国,“大众”可能比“公众”多吧。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和社会不分的,公私的界限从来就不是很明确。甚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老百姓又何来私有财产呢?任何时候他们的财产和房子都可能被充公或者没收。因此封建社会里从来没有公共领域。——这点哈贝马斯也提到了。至于结束了封建社会的中国,在革命时代或许存在这么一个公共领域,各个有志之士在茶馆、沙龙、书店、报刊、大学和广场等,积极进行讨论和批判,形成一定的共识,并引导着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革命进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一书中刻画了一个特殊的中国式“公共领域”。但是我想这个领域早已经消失殆尽了吧。现今的中国人民在某种意义上与哈贝马斯笔下的“消费的大众”的概念比较接近。除了没有竞选推销之外,其他的大致符合。当然,或许在某种意义上,又有点接近于他在书中所说的一种“开明专制体制下的极权主义社会福利国家”,这种国家的公众舆论的特点是“一切为了人民,但一切都没有经过人民”。在中国,公众舆论基本上掌握在执政党手中,人民代表大会则是执行的是党的决议,只需要认同,不需要争论。大众媒体则是党的耳目喉舌,党的宣传机器,将权威意见渗透到大众之中,为他们制造“公众舆论”,然后根据这一“公众舆论”来进行政治决策。所以,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国情。2009.1. 9
  •     以资本主义由自由主义阶段向国家干预阶段发展为背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重点探讨了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产生、发展到、变化的动态过程。它是一本半理论,半实证的著作。不幸的是,其晦涩难度并不亚于其纯理论的著作。但读完这本书后,当我们在回到理论上,会惊奇的发现其原来是哈贝马斯在“系统——生活世界理论”中对“生活理性化是否导致生活殖民化”的一个理论命题的经验回应。那我们首先来对其理论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在哈贝马斯看来,人们日常交往模式主要借助三种媒介:语言、金钱、权力、在生活世界包容经济系统,行政系统时,或者说经济系统,行政系统未从生活世界中分化中出来时,语言在交流媒介中占主导地位,语言中寄予着源自于生活世界的价值、传统、文化、规范、人们在利用语言,通过解释、辩论、讨论等交流形式,使生活世界得以不断延续,并限制金钱和权力在生活世界中的作用程度和范围。伴随着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语言迫于来自于逐渐日益普遍化的价值规范的压力而变得形式化,抽象化,已日益不满足与更加多元的,更大范围的交流。不过,货币,权力由于其抽象性,形式化的特征恰好满足生活理性化的需要,由此,以货币和权力扩张导致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逐渐从生活世界中分化独立出来。生活世界其本身也在发展中成为了一个子系统。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不在于生活的理性化所导致的生活世界内部发生系统分化,而在于这种分化的系统与生活世界所形成的关系。如果分化出的经济,行政系统仍受到生活世界价值、文化规范的制约,经济、政治系统运行的起始和归宿仍来自于生活世界中通过语言对文化、规范的认识、解释、赋予。那么系统分化所导致的结果仍是以生活世界为纽带而建立的社会整合机制。但是,如果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独立生活世界,并利用货币、权力取代语言,充当人们日常交往的媒介,索取生活世界意义的符号,那么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活独立并控制了生活世界的再生产,这就意味着生活世界被系统的殖民化。让我们回到《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来,在自由资本主义在发展初期,是经济系统日益从生活世界中分化的过程,这个时期在哈贝马斯看来也是公共领域的形成时期。一群超脱于个人或集团(利益集团)私利之上、亦不受国家或其他政治权力(公共权力)约束的人,带着私人生活世界中出现的问题,带着一种基于日常生活实践出来的利益诉求,聚在沙龙,咖啡馆里,无欲于追求权力的依附,金银的交换,他们来这里的目的围绕着诸如艺术、经济发展、国家权力等自身深切关心的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争辩。希望达成和解和共识,不分等级,不分出身,只期待有对艺术最精彩的言论,对经济、政治最针砭时弊的批判思考。随着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到沙龙,酒馆的讨论中,随着报纸,电报等全新的形式被用于公众的交流中,这种公众舆论的影响范围逐渐加大,遂走进了政府的视野,在日后的数年中,公众领域日益发挥其重要的政治功能,其基于共同个人利益的诉求所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力量对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公众领域作为私人生活世界的延续,约束经济,政治系统的发展,使之一直保持在生活世界的控制之下。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公众领域所衔接的系统世界经历了一个极具的转型。经济危机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国家干预,以及由此大量的社会大规模组织化过程参与到了“系统——生活世界“的结构重构之中。首先,国家干预,意即政府直接参与经济中的生产——消费过程,控制剩余价值分配,继而控制经济系统运行,这就意味着国家的权力一方面绕过公众领域,直接渗入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领域的生产,消费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建立针对公众的广泛的公共财政税收计划,商品,服务的供给需求方案。并借助于以行政权力系统为核心的形式民主过程,让投票替代了讨论成为了公民影响政府的唯一方式,公民成为了消极的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只是喝彩的权利。二是国家权力渗入公共领域,影响其加速组织化和和再生产的过程,公众领域原本是一群带着共同问题的公众的松散的连接,但在由国家力量在积极干预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增强的前提下,只有那些在国家法律,制度下形成的正式组织才能获得国家权力的认同,才能有更大的实力来影响国家的政策决策和资源分配方案。那么,在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下,有一种东西在日益萎缩,哈贝马斯敏锐的觉察到,个体赖以生存的生活世界到哪里去了呢?——在私人领域,个体直面国家国家干预,个体的需要只有能按照一定的货币衡量才能成为有效需求,个体的政治意愿只有参照政府的投票过程才能有效实现。个体的生活世界只有借助于货币、行政的干预才能有效的再生产。另一方面,在公众领域,组织所呈现的官僚化生活模式使个体日益纳入到达到组织的审核标准进入组织,执行组织所指派的任务,发挥组织应承担角色,服务组织整体的目标之一行为轨道上来。原来边际模糊,赋予活力的公众领域逐渐收缩成为一个具有明确目标,名曲界限的组织,原先那种活跃于公众领域中的侃侃而谈、针砭时弊的批判思考已经让位于组织内部的文件批示、总结报告的服从准则。对生活意义的建构,已经从由语言传播的文化、传统、规范,转向了以货币为单位的财政、税收计划和以权力为支撑的投票民主制和组织生活。在这样一种趋势下,原本代表公众领域的公众舆论已经名存实亡,其内核已经被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大财团掌握,成为了展示政府精神的显示器。那么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的独立是否在对生活世界进行殖民呢?哈巴马斯在该书中未明确提出答案,但他已经预感到以公众动机危机和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危机为主的征兆已经出现。首先,从个体的层面来讲,国家自上而下的直接干预下的货币,行政,组织系统对于个体生活世界意义、规范的肢解,重构,使个体在政治生活中越发的感到被动,从而缺乏主动参与政治的动机。另一方面,从国家的层面来讲,行政机关借助于听证会,广告宣传,专家裁决等看似民主的策略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性外衣,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形式民主,存在着隐患,如果合法性不是保证人民在文化上,心理上的认同,那么这种合法化永远是表面的,一旦被看穿,政府的合法性将会受到挑战。从晦涩难懂的文字中,我们不禁看到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哈贝马斯对资本主义发展走向的点点忧虑,在资本主义发展到福利主义国家的今天,我们的确看到了国家过度干预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的后果,经济发展日益缺乏活力、民主政体发展成为了政党、利益集团口水战的战场,公众对政治参与意愿的降低,对福利制度的过度依赖也由此导致国家财政赤字严重,入不敷出的情况。西方学者也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在此后的数年中,不断有学者意识到活跃的,带有批判意味的公共领域对于带动经济新一轮增长,民主政治的升华,公民权的建构和已家庭、社区为主的公民社会的健康发育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继而提出了一系列有创建的理论,诸如吉登斯以的第三条道路,这是对哈贝马斯的回应,也是对资本主义整体发展的回应。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自由,公民,民主……这一套。视野犀利,论述有力,是思想而不是科学。
  •     觉得我作为一个纯粹的人又完整了一点
  •     五个小时怒啃200页,真是云里雾里如天外神游。不过除了第四章是一点没看懂以外,其他章节看起来还算易懂。要定义哪里是公共领域,首先要区分公私界限。每个人每个领域对公私界限区分不尽相同,也就很难在公共领域这面大旗下形成一致意见。这不是一本提供解决方法的书,但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思考思路。
  •     并不算是严格的历史分析,主要还是本社会理论著作,看得并不是特别明白,以后还是要返工。
  •     看懂了皮毛,记录下来以后再看第二遍。
  •     那些论文引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简直就是,哈哈哈哈哈
  •     黄旦 博士
  •     哈贝马斯以难读著称,这个译本居然还能让人读下去。良心译者五星好评。
  •     这本书被严重的低估了
  •     极为抽象难懂的书,当属哈贝马斯
  •     第一遍看,不是很明白。以下是一些关键词:我又看了一章,看到第四章末尾。我真的要吐了,很晦涩,难懂。都是中文就是不知道它在说什么。还好只有七章,我有迷糊的概念,咖啡馆,资产阶级对于封建领主的反叛,公共领域的形成,沙龙,报纸和党派;它们的政治功能;它们与法律、道德之间的关系。 加上 广告的出现对于公共领域政治功能的毁灭,早期水军利用包装将自己伪装成公共领域的探讨。
  •     这本书为公共领域的产生、演变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性的阐释。同时兼具有社会学理论阐释的风格。很能体现哈贝马斯早年的批判性的学术洞察力。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许成为以后哈贝马斯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发源地。
  •     一到三章其实是历史考察,四是哲学定义,五六讲的是理想型的公共领域在今天发生的变化,第七章是对概念的再辨析。这样理解本书的结构会更清楚一些。另外,1990年序言可以考虑在读完本书后看,因为这个序言里讲了很多哈贝马斯在这本书出版以后的再反思,不读这本书直接读序言,很容易读迷糊【比如我】
  •     #西方社会学理论与思潮# 啃了四天终于把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及其转型部分看完惹,不想再碰它。
  •     一口血(建议出本少儿普及版)
  •     说实话我没看懂
  •     真心比较难懂
  •     2016年12月27日,第一遍。
  •     硬着头皮看完,不知是哈老先生原文晦涩还是翻译的缘故,阅读体验不佳。
  •     kindle上看的,没做摘要,没怎么读懂,
  •     国社读的书我怎能忘怀!!!读到吐血
  •     理论视野和建设性都超过法兰克福学派的前辈,政治立场更鲜明,从自由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福利国家的对比中,显示出他对回归真实的“公共舆论”的理想,官僚机构和商业公关操纵下的“大众意见”是一种新的统治,有组织的私人利益通过直接授权,剥夺了个人作为公众对决策的参与。
  •     花了两个礼拜终于撸完,语言太生涩了,显然一遍是不够的。哈氏的原意远非时下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那么简单。理解公共领域不仅要从国家-社会关系入手,还要从“私”观念的产生、资本主义政经制度的变革、技术进步与公众的交往实践等维度考察。
  •     把整个人都放到超越个人的目的体系当中的陈旧形式,此时独立个体领域建立起来。
  •     哈贝马斯是矢志不渝的。从这最初的课题开始,脆弱但温情的理想之火便已点燃。或许程序主义终究无法促成人们更好的了解彼此,但与另外几家过肾不过心的“启发性”“洞见性”相比,我更为哈贝马斯所打动:他理解生而为人的无奈之源。即使一切可能仅是徒劳,他仍旧以笔作刃,只身一人对抗系统的冰冷和市侩。
  •     其实传播学依然并不是这本书的主要意图,本质上这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previous。
  •     真的是好难读啊(哭)可是这书真的好厉害啊,无悔入坑
  •     完全看不懂(哭…)
  •     终于看完一遍。。。好艰难。。。
  •     随着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的变革,原来代表民主的公共领域渐渐被国家所取代而让步了,所以现在社会如何让转型的公共领域恢复以前的民主自由的形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     读《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后形而上学思想》时,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说哈贝马斯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直到读完这本书。说是马克思本人写的我都信。
  •     这本书拯救了我们,让我们的课堂能有更深高度的讨论。也让我靠它写了好多作业。
  •     居然···比想象中的好读
  •     每当哈贝马斯写到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 我就蒙圈了
  •     以前尝试读过,无感,读不下去,现在也许是时候了。拟几个问题,公共领域趋向于理性么?新技术为公共领域带来什么影响?
  •     想到还一字未动,我就要疯
  •     公众的批判意识启蒙于文学、艺术公共领域,最终促成了具有批判性的政治公共领域,而政治公共领域实则是属于私人领域的一部分。随着资本主义的膨胀,国家和社会同时要求国家对自由市场进行干预,社会和国家开始融合,挤占了公共领域的空间,同时公众对于文化的批判取向转向了消费取向,公众,尤其是有选票的公众成为舆论公关拉拢的目标,议会不再是贤明人士的集会,而是借以争取选民的公共讲坛。#简直是一部罗曼蒂克消亡史#
  •     用了20天终于啃完第一遍,也就读懂三成吧。。绝望。。
  •     以本书的视角来观察当下中国的舆论环境非常恰当。
  •     个人认为这是哈贝马斯最精彩的一本书之一。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划分为政治公共领域(介于社会和国家之间)和文学公共领域并行(俱乐部和新闻界)。后者又划分为:狭小的资产阶级内心世界,文化商品市场和宫廷。
  •     哈贝马斯真牛,这本书还要再读
  •     神作。纸上挥斥方遒,看透人世五百年。
  •     非常“批判”,非常“辩证”。当权力机关通过立法来进行国家福利时,从古典模式来看已经是伪契约了,因为两者并不在同一层面,权力的不平衡使契约概念发生了消解。
  •     不能读的更痛苦,完全不能集中精神。公共领域的理性讨论可能吗?利益的冲突是否能够被合理性的人通过对话、争论解决?公共舆论可以起到纠错的作用,却难以起到建构的功能,建立在普遍性和真实性追求的社会政治哲学,无论讨论的多么精细,始终在追求的目标上过于理想,吗?
  •     哈哈哈哈看到不止我一个人读得这么撕心裂肺我就安心了:)
  •     真是没看懂。。。。。
  •     作为一个新传学生,这是我的启蒙书!带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然就如潘忠党老师所说,哈氏是扭曲别人的大师
  •     作者对公共领域的分析和研究透彻深入,令人折服。
  •     只看了第六章,大众传媒对公共领域是否有控制作用/以及偶然翻到了江绪林老师的评论,唏嘘感慨,又备受激励。
  •     把几个翻译有偏差的概念弄明白,框架再拎清,就没有了想象中那么难读。三个阶段,两种领域,结构颇清楚。略吐个槽,似乎批判家常有“人心不古”的情结,阿伦特怀念着城邦,哈贝马斯怀念着布尔乔亚,似乎往后经济结构一变,人就要沦陷,公共领域就要萎缩。总觉得哈贝马斯是有几分精英主义的,叹惋知识分子阶层从civil society里被孤立出来,而文化批判被文化消费所替换。然而理想化的沟通领域恐怕未必真存在过。刚接触法兰克福学派时,虽然知道争议声很大,也颇为这种视角心醉神迷过,现在真正读起来,反而渐渐起了疏远之心了。#Anyway,读原典总是烧脑子的过程。大神就是大神,倒是我,不知道自己消化了多少,又误解了多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