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德者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42641274
作者:安德烈·纪德
页数:24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好比隐迹纸本,我也尝到辨认真迹的学者的那种快乐。在手稿上晚近添加的文字下面,发现更加珍贵的原文。这原文究竟是什么呢?若想阅读,不是首先得抹掉后来的载文吗? 因此,我不再是病弱勤奋的人,也不再恪守先前的拘板狭隘的观念。这本身不止是康复的问题,还有生命的充实与重新迸发、更为充沛而沸热的血流。这血流要浸润我的思想,一个一个浸润我的思想,要渗透一切,要激发我全身最久远、敏锐而隐秘的神经,并为之着色。因为,强壮还是衰弱,人总要适应,肌体依据自身的力量而组结。但愿力量增大,提供更大的可能性,那么……这种种思想,当时我并没有,这里的描绘不免走样。老实说,我根本不思考,根本不反躬自省,仅仅受一种造化的指引。怕只怕过分贪求地望一眼会搅乱我那缓慢而神秘的蜕变。必须让隐去的性格从容地再现,而不应人为地培养。放任我的头脑,并非放弃,而是休闲。我沉湎于我自己,沉湎于事物,沉湎于我觉得神圣的一切。我们已经离开了锡拉库萨,我跑在陶尔米纳至莫勒山的崎岖的路上,大声喊叫,仿佛是在我身上呼唤它:一个新生!一个新生! 当时我唯一勉力坚持做的,就是逐个叱呵或消除我认为与我早年教育、早年观念有关的一切表现。基于对我的学识的鄙夷,也出于对我这学者的情趣的蔑视,我不肯去参观阿格里真托。几天之后,我沿着通往那不勒斯的大路行进,也没有停下来看看帕埃图姆巍峨的神庙。不过,两年之后,我又去那儿不知祈祷哪路神仙。 我怎么说唯一的勉力呢?我自身若是不能焕然一新,能引起我的兴趣吗?图新而尚未可知,只有模糊的想象,但是我悠然神往,愿望从来没有如此强烈,矢志使我的体魄强健起来,晒得黑黑的。我们在萨莱诺附近离开海岸,到达拉韦洛。那里空气更加清爽,岩石千姿百态,山谷深邃莫测,胜境有助于游兴,因此我感到身体轻快,流连忘返。 拉韦洛与帕埃斯图姆平坦的海岸遥遥相对,它坐落在魄岩上,远离海岸,更近青天。在诺曼底人统治时期,这里是座相当重要的城堡,而今不过是一个狭长的村落。我们去时,恐怕是唯一的外国游客。我们下榻的旅店,从前是一所教会建筑,它坐落在山崖上,平台和花园仿佛垂悬于碧空之中。

前言

我给予本书以应有的价值。这是一个尽含苦涩渣滓的果实,宛似荒漠中的药西瓜。药西瓜生长在石灰质地带,吃了非但不解渴,口里还会感到火烧火燎,然而在金色的沙上却不乏瑰丽之态。    我若是把主人公当作典范,那就得承认很不成功。即使少数几个人对米歇尔的这段经历感兴趣,也无非是疾恶如仇,要大义凛然地谴责他。我把玛丝琳写得那么贤淑并非徒劳,读者不会原谅米歇尔把自己看得比她还重。    我若是把本书当作对米歇尔的起诉状,同样也不会成功,因为,谁对主人公产生义愤也不肯归功于我。这种义愤,似乎是违背我的意志而产生的,而且来自米歇尔及我本人,只要稍有可能,人们还会把我同他混为一谈。    本书既不是起诉状,也不是辩护词,我避免下断语。如今公众不再宽恕作者描述完情节而不表明赞成还是反对。不仅如此,甚至在故事进行之中,人们就希望作者表明态度,希望他明确表示赞成阿尔赛斯特还是菲兰特,赞成哈姆雷特还是奥菲莉亚,赞成浮士德还是玛格丽特,赞成亚当还是耶和华。我并不断言中立性(险些说出模糊性)是一位巨匠的可靠标志,但是我相信,不少巨匠十分讨厌下结论,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也并不意味着推定它早已解决了。    我在此使用“问题”一词也是违心的。老实说,艺术上无问题可言,艺术作品也不足以解决问题。    如果把“问题”理解为“悲剧”,那么我要说,本书叙述的悲剧,虽然在主人公的灵魂中进行,也还是太普通,不能限定在他个人的经历中。我无意标榜自己发明了这个“问题”,它在成书之前就已存在。不管米歇尔告捷还是败绩,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作者也不拟议胜败为定论。    如果几位明公只肯把这出悲剧视为一个怪现象的笔录,把主人公视为病人;如果他们未曾看出主人公身上具有某些恳切的思想与非常普遍的意义,那么不能怪这些思想或这出悲剧,而应当怪作者。我是说应当怪作者的笨拙。尽管作者在本书中投进了全部热情、全部泪水和全部心血,然而,一部作品的实际意义和一朝一夕的公众对它的兴趣,这两件事毕竟大相径庭。宁可拿着好货而无入问津,也不屑于哗众取宠,图一时之快。我以为这样考虑算不上自命不凡。    眼下,我什么也不想证明,只求认真绘制,并为这一画幅配好光亮色彩。

名人推荐

他为我们活过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重活一次。纪德是不可替代的榜样,因为他选择了变成他自身的真理……——让-保罗•萨特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内容概要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法国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广泛关注宗教、爱情、家庭、性、政治等各类问题,热烈歌吟解放与自由。主要作品有小说《窄门》、《田园交响曲》、《背德者》、《人间食粮》、《伪币制造者》等。1947年凭作品《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前言
致内阁总理D.R.先生的信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三部

编辑推荐

《一力文库:背德者》编辑推荐:阻止幸福的,莫过于对幸福的回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纪德三部曲之一。

作者简介

《一力文库:背德者》是法国作家纪德的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记述一名违背传统习俗、企图遵循他个人癖好的男子的故事。故事中主角米歇尔偕其妻玛丝琳前往北非旅游,不幸染上肺结核,玛丝琳照顾他时,发现他对她并没有爱情且具有同性恋倾向。返回法国后,米歇尔遇见超乎道德的梅纳尔克,后者劝他忘掉过去,尽情享受肉欲。妻子玛丝琳已经知情,疾病又添心病,很快抑郁而终,在异乡香消玉殒。


 背德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初看纪德的《背德者》,略显沉闷平淡。书中几乎全是米歇尔一人的自述,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预想的种种罪恶。以现在的眼光,或者以旁人的眼光看来,米歇尔都不能算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不道德者。他只是一个平凡的知识分子,早年醉心于学术,后因为一次疾病和旅行发现了隐藏于内心的欲望,对幸福也有了新的反思。然而,从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来看,米歇尔确实是一个背叛者。他或许无辜,但却不值得原谅。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种人的生活,正如小说里所言,“他们生活,徒有生活的样子,却不知道自己在生活”。对生活无所要求,只有两个原因,一是看淡荣华之后的释然;二是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任的放纵。年轻的米歇尔自然属于后者,他醉心于对研究古代却并无真正的热情,他拥有大量财产却丝毫不知珍视和保护,他逆来顺受地接受玛丝琳的婚姻却毫无理解和爱情。如今很多人就像年轻时的米歇尔一样,仅仅是活着,算不上真正的生活。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意义何在,而一旦闲暇下来就落入空虚的蛛网。在生命周期的年轮上,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他人眼中的任务,行尸走肉般,并无自身任何想法,更无反抗。顺其自然有时就等同于逆来顺受,而逆来顺受才意味着最深刻的不屑和厌恶。一场疾病和长途旅行,米歇尔认识了许多生命力旺盛的孩子。在他们身上他觉出生命的活力,而帮一个孩子隐瞒偷盗更是触发了米歇尔因隐瞒而产生的快感。这种快感是由背叛世俗公认的道德引起的,继而在米歇尔内心掀起一场波澜。米歇尔仍然维持着表面的体面,但却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他的同事梅纳尔克是一个拒绝回忆,时刻明白自己决心的人。他所说的一些话虽然表面上招致米歇尔的愤怒,但实际上却恰恰是米歇尔内心意识的觉醒。米歇尔开始游走在道德边缘:对财富大手大脚的挥霍,对病重的妻子虽尽到照顾义务却并无内心的怜悯。很难说,前后的米歇尔哪种算是真正的背叛,他没有在行为上超出一般道德的底线,在思想上也只是小小感受到隐瞒所带来的快感。这种状态是很多人的写照,就像已婚男人对身边年轻姑娘的心痒难耐,就像捡到巨额钱款兴奋之后的犹豫不决。也许,最后的最后,男人还是乖乖回家,钱款最终得以归还,但他们已然感受到了身体里隐藏着一个跃跃欲试的恶魔。欲望之火永恒燃烧。米歇尔对唾手而来的宁静生活丝毫没有珍视之情,他追寻的所谓幸福又是什么呢?他背叛了以前的自己,挣脱了道德的捆绑,但却不知道前路何方。或许,很多人都如他一般,所谓的觉醒只是知道不想要当下,却不清楚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人是贪婪的动物。生活可以有成千上万种样子,可惜,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用排除法得到的只能是永远的背叛,不可能最终剩下标准答案。
  •     第二部第二章读了两遍。对于梅纳尔克的魅力不能抗拒。百度《背德者》中的梅纳尔克时,并没有相关过多的解析甚至简单的介绍。百度资源太少了,真想翻墙去法国论坛讨论一番。首先,通过米歇尔的描述,梅纳尔克非常特立独行、桀骜不驯,就是我们书里常学的“五柳先生”那种形象吧。他有自己得行为准则,这在当时(以至现在)随大流的社会中是非常难得的。普通人往往有他的思想,可是却在其萌芽时把它掐死。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唯恐和别人看起来不同,会被别人当作异类。而梅纳尔克作为一个有极度个性的人,他不被社会名流待见,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成功,这也是他和“五柳先生”的不同之处。从后面米歇尔家的沙龙可以知道,梅纳尔克被当地报纸歌颂:对社会做出极大贡献。这时那些趋炎附势的权贵们纷纷过来道贺,米歇尔也跟着附和。这时梅纳尔克“感到嘴巴被冻结了一样”,说不出话来。他最憎恶这种墙头草的庸俗之人,因此听到米歇尔的称道时感到非常气愤。这种气愤,是一种“自己又变成孤独者,在不被常人所理解的超前意识的道路上默默前行了。”,是“难得的一位知音就这样被庸常之流所淹没,而且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所看到、所听到的.就在自己的面前,就发生在此刻。”,这是一种多么大的悲哀啊!其次,梅纳尔克有着不凡的品味。他独居旅馆,有数位侍从,旅馆墙上要挂着他自己的画。他喝珍贵的红酒,懂得高雅的享受,对生活的细节都加以艺术化和哲学化。他坚信古希腊的艺术家在生活中融入哲学,并交织成网,是自己行为准则的模范。他拒绝一切传统道德所约束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他行为放浪形骸。对于我们的大多数人来说,不管是习惯了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人,还是心中有一片草原,却不敢冲破栅栏的野马,面对这种非常规行为都是“嗤之以鼻”的。这其中有着完全的不理解,比如朋克文化、同性恋文化等等都属于亚文化的范畴;还有一些则是带着明显醋意的酸葡萄心理,实际上这一时期的米歇尔即是这种心理:他说“我多么希望他这种寡廉鲜耻的开心是装出来的!”在米歇尔的心里,他是羡慕梅纳尔克的(甚至是嫉妒),但是换做我们,在路上看到比我们过得好的旧友,心里总不能没有一点波澜吧。《教父》里柯里昂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只能有一种命运。”这句话我印象很深,因为在很多个时刻总能得到验证。米歇尔有妻子,有家庭,有父亲遗下的巨大的财产,他不可能同时去过梅纳尔克那样一种清净自由、无牵无挂的人生。鱼和熊掌总是不能兼得,以至后来他选择放弃自己现在的一切,以一种缓和而又必然的趋势,这其中的“道德意识”,就由那些批评家们去讨论了。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乐与苦。对于整部小说来说,纪德显然使用一种极端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想冲破传统道德的枷锁,不受条条框框所约束的自由的理想。不过那些带着传统的眼光的评论家,对纪德又会作何评价呢?就我看到的评论,有六成以上都是对他这种贪图享乐,缺乏道德感的行为进行批判的。他们会说,我理解你是想表达你渴望自由,打破权威的思想,但是我对于你描述的主人公米歇尔的所作所为仍然感到羞耻。那这样看来,纪德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为什么呢?借梅纳尔克的话来说:“何苦呢,就让他们有道理好了。既然他们没有别的东西,就让他们来安慰自己好了。”所以,对于梅纳尔克和后来的米歇尔的这种及时享乐的态度持赞同观点的,你会非常喜欢此书。因为它描述的真的是你敢想不敢做的一切,冲破道德的牢笼,从中解放出来,完完全全地成为一个自由的自己。当然在我们现代,人与人沟通如此密集的时代,想隐居山林以躲避常人的异样眼光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不被“世人盛爱牡丹”的巨大漩涡所卷进去,保持一身清洁,对于内心独立而身体必须违背自己的心愿,做出一些迎附“唾沫星子之潮流”的事情的你来说,就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平衡的课题了。最后,建议大家在浮躁的时代里,多读点书。读书是最廉价的提升自我的方式,也是对抗庸俗的冷酷表现。希望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特别一点的人。
  •     看纪德的书,总是很亢奋,他在书中表达的观点,正是我心中所想却没有说出口的。第一次读纪德的书,从《背德者》开始。米歇尔从小随父亲研究历史和考古,小小年纪就得到同行的认可。他只知道研究,对研究之外的事情一窍不通。父亲弥留之际,对他的婚姻大事放心不下,于是为他找了一个姑娘成亲,他虽然不爱那个姑娘,为了让父亲高兴,他还是娶了她。婚后俩人出去度蜜月,他因为长期研究考古,生活平静,却也毁了他的身体。俩人在外出旅游的时候,他患上结核病,妻子全程精心照顾他。最终他痊愈,但妻子却因为照顾他留下病根。俩人回到巴黎,开始正常的交际和生活。每日和熟人的往来浪费了俩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厌倦这种生活的米歇尔把这类应酬都交给了妻子。后来妻子怀孕,她渴望的是米歇尔的爱,但是米歇尔能给予妻子的只是同情,温情和怜悯,他从心里不爱妻子。一天晚上他外出会友,妻子意外流产,从此开始一病不起。他细心照顾妻子,这是出于对妻子的一种责任。可是他的心是冷漠的,因为他不爱妻子,也无法爱上妻子,他不爱任何女人,因为他是一个同性恋。为了让妻子尽快痊愈,俩人打算到他们度蜜月的地方,一边回忆过去,一边让妻子在那里暖和的气候中疗养身体。结果一路奔波劳累,妻子的病情更加严重。后来妻子死在他痊愈的地方……整个故事中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阴郁。这种阴郁不是来自故事的背景或语言,而是来自主人公内心的不安或无趣。他渴望逃离,逃离妻子,逃离熟悉的环境。而她渴望抓紧,抓紧丈夫,她渴望丈夫的关爱……最终妻子死了,他摆脱了妻子,却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突然不知道为何而活。而妻子到死也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爱,她要的是他给不了的,注定会失望。纪德说:心灵要使幸福重生,只能在奋力中消损;阻止幸福的,莫过于对幸福的回忆。米歇尔和妻子俩人为了缓解流产的痛苦,也为了重新找回幸福,一路回到度蜜月的地方,可惜到了原来的地方,却没有原来的幸福,物还是原来的物,人还是原来的人,可惜心境已经回不去了。在这种失落中,妻子走向死亡,米歇尔走向虚无。对于过去的美好回忆,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想起。总是企图重新经历那样的幸福,可惜这样的想法往往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幻想。我们贪恋小时候的无知和纯真,可惜没有人真的能返老还童;我们贪恋初恋的纯粹,那时一次牵手一个拥抱就觉得很满足,很幸福,内心忐忑激动,后来想要再在爱情里有这样的体验却发现,不可能了,我们的心已经没那么容易满足了;我们总想遇到一个对的人,像错过的那个人一样好,照着这样的标准,找啊找,却发现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记忆中的他或她,其实不是他或她真的有那么好,只是我们一次次回忆记忆中的那个人,一次次在回忆里美化他或她,最后他或她成了完美的化身,现实生活当然遇不到这样的人了;我们总是希望可以像学生时代一样,单纯的交个朋友,越长大却越发现,交朋友越来越难,我们试着向学生时代一样单纯的付出,陪伴,可惜却没有收获像那时一样的友谊……我们照着记忆的模子找纯真,找恋人,找朋友,最后却发现找了半天俩手空空。书中有段话:“我不喜欢回忆,我认为那样会阻碍未来的到达,并且让过去侵入。我是在完全忘却昨天的前提下,才强行继承每时每刻。曾经幸福,绝不能使我满足。我不相信死去的东西,总把不再存在和从未有过俩种情况混为一谈。”过去的经历不需故意忘记,只要不刻意去想起就好。我一直有囤积过去的毛病,过去朋友送的东西,大到礼物,小到纸条都会保存起来。尤其是手机短信和网上的聊天记录,会保存很长时间,经常会拿出来翻翻,感慨一下那时的美好。我一直以为这是个好习惯。后来谈恋爱,更是在囤积方面达到疯狂的程度。他送的东西,悉数保留。他发的短信,发的网络聊天信息,哪怕只是他出去玩发的一张照片都会保存起来一一备份。曾经和他开玩笑说:咱俩的聊天记录都能出一本书了,等你老了,坐在摇椅上,我把咱俩年轻时的这些东西都打印出来,让你看看……那时候以为现在是永远。后来走失在人海,成了彼此的路人,却还是一度保留着过去的东西,舍不得删。不是舍不得他,是舍不得那时有自己参与的美好回忆。一次看十二的书《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书中说到她没有囤积过去的习惯,很多东西,用完就扔到一边不管了。即使是自己出去旅游拍的照片,也是过一段时间就找不到了。她说对感情也是如此。珍惜当下,一旦结束,和过去有关的东西她会悉数扔掉,包括过去的回忆。人应该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对过去的回忆里。回忆里的东西是死去的东西,死去的东西就是不再存在的东西,对现在和未来而言,不再存在和重未有过,其实是一个概念。前段时间,把过去囤积的东西该扔的扔了,该删的删了,所有可以联系到的联系方式都一一删去。做完这一系列事情,感觉如释重负。过去对我们而言只是一种经历,经历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如果总纠结在过去的经历中,过去会阻碍现在,也阻碍未来。米歇尔和妻子跟着记忆去追寻最初的幸福,结果失败了。人,应该是向前看的。“回忆是自寻烦恼”。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背叛,才是永恒的真实
  •     并没看懂,需要再看。
  •     纪德在书的开头部分就声明:作者对待书中的人物应该是中立的态度。然而这是何其难的。读完后,可以感觉到米歇尔身上有纪德的影子。所以,可以说纪德对米歇尔的“背德”行为是“纵容”的,甚至可以说,他是赞扬的。纪德是米歇尔,他经历着自由与道德的折磨。对自由,快乐的追求,使他想要摆脱一切的束缚。传统的道德观,责任对他来说都是对生命的束缚,而“背叛”则是对生命的诚实。其中,梅纳尔克则是米歇尔想要成为的人,或者说,他内心就是这样一个人,层层的生活灰尘将它覆盖。当他大病初愈,这些灰尘仿佛被吹去,他开始狂热地生活,不甘心平静,安逸,责任,不甘心唯一的生活,想要生命瞬间的真实感受,想要千百种生活。而这大概也是我们很多人都会有的心理。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背德者,或者在走向背德的路上。
  •     纪德的意识很超前,Michel这个人物很复杂,你可以看到浪漫主义、尼采、存在主义的影子。不过,第一部的前半段真的蛮无聊的
  •     我是在完全忘却昨天的前提下,才强行继承每时每刻。
  •     喜欢纪德的文笔 很浓的essay风格
  •     我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追求。爱情到达极致后,只剩回忆。用书封面的话: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重活一次。普通人没有米歇尔做的那么极致,在两种机制内生活,我们只是在两端徘徊,一会往那个方向去,一回往这个方向去。什么才是正见呢!
  •      读了两遍,终于明白这本书在讲什么了。原来是——在我们眼中米歇尔生活是堕落的,他眼中却是自然而然。他为什么会这样?思想?纪德想告诉我们什么了?
  •     阻止幸福的,莫过于对幸福的回忆。还是回到《窄门》的问题。“与其幸福,我要圣洁。”
  •     精妙的镜像对称结构,对称中心正是与梅纳尔克的对话,此处亦是对米歇尔思想最直接的阐述。在这之前,米歇尔由一个孱弱的病人逐渐获得生的意志与力量,成为一个“真正生活着的人”;而在这之后,出于对“高贵的野蛮人”的执念,米歇尔沿着相反的顺序,逐步拆解掉自己重生后所得到的一切。
  •     在故地重游中打破平静的幸福,我们所要的平静的幸福,不过是空虚与矛盾罢了
  •     世界排名第五的同志小说
  •     存在和自由。我看到了纪德自己。
  •     就是觉得他有些恋童癖啊
  •     背离者只能与背离者为伍。
  •     我也几番回首,眺望过这些缓慢的日子。
  •     看完了才看简介……同性恋倾向……是我没认真读么= = gaydar完全没响啊!虽然不喜欢这种扭扭捏捏的叙事,但是以此也能反映出主人公的性格吧……
  •     通透又阴凉。译笔比较涩
  •     有夏目漱石的意味。(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版本似乎没有条目)
  •     就那样吧,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     讀的是台版。第一部開頭以為是《魂斷威尼斯》的架構,文筆不如Tommas Mann,到第二部分接近第三部分,潛在的反叛和輕蔑與妻子狀況的拉扯,精彩許多。桑塔格讀了多少遍呢?
  •     回忆是自寻烦恼
  •     不要相信道德,如果你可以突破。 去追寻自由。自由很难。 “一个人不可能既坦率,又显得坦率。”
  •     不到十五分钟读完,大概扫了扫。get不到有趣的点,实在抱歉。看书评大家的感受好多,很惭愧很惭愧,因此又看了一遍,也打算再找纪德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
  •     Gide你个正太控!
  •     这竟然是一本同志小说!?
  •     我没意识到他有什么不对,直到听到恋童癖的说法-_-||就像看完洛丽塔也没觉得亨亨有什么隐疾。。所以我的三观标准果然没有下线嘛。。三部曲里面最喜欢的是这一本 虽然主人公太多金太不接地气,注重现时吧,安于享乐吧,追寻自由吧,坦然面对悖论吧,一起和这世界做游戏吧。。。
  •     对于自由,能做到何种程度,这取决于你能割舍什么。你能忍受什么。
  •     「他簡直快樂得像個國王。」「想必他⋯⋯厚顏而驕矜。」
  •     淡淡地诉说沉重的话题
  •     纪德
  •     变成他自身的真理?人最恶劣的本质才是最坦率的?
  •     没读到什么同性恋啊擦咧。除了那一个有点暧昧的部分。一点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