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口述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32767612
作者:[阿根廷] 博尔赫斯
页数:96页

内容概要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西班牙语文学大师。
一八九九年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少年时随家人旅居欧洲。
一九二三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一九二五年出版第一部随笔集《探讨集》,一九三五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逐步奠定在阿根廷文坛的地位。代表诗集《圣马丁札记》、《老虎的金黄》,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随笔集《永恒史》、《探讨别集》等更为其赢得国际声誉。译有王尔德、吴尔夫、福克纳等作家作品。
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教授,获得阿根廷国家文学奖、福门托国际出版奖、耶路撒冷奖、巴尔赞奖、奇诺•德尔杜卡奖、塞万提斯奖等多个文学大奖。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四日病逝于瑞士日内瓦。

书籍目录

序言
书籍
不朽
伊曼纽尔·斯维登堡
侦探小说
时间

作者简介

演讲集。一九七八年五六月间,博尔赫斯在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大学讲授了五堂课,分别以书籍、不朽、伊曼纽尔•斯威登堡、侦探小说以及时间为题。主题看似宏大抽象,作者另辟蹊径,带给读者全新的思辨体验:从口述传统角度谈论书籍的历史,以诗歌为切入点分析不朽的意义,借斯威登堡谈生与死的哲学命题,把侦探小说誉为混乱文学时代里的拯救者。五堂课统以“时间”这个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始终。


 博尔赫斯,口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博尔赫斯在贝尔格拉诺大学的五堂课,在长水机场、只给一瓶水的穷困小飞机以及中午的南京地铁机场线和1号线上翻完。云南之行被我标记成lost tirp,所以这书里关于书籍、不朽和时间的部分,在我看来都穿行着几缕抓不住的流逝。比如“书籍里满载着逝去的往事”“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去已作古的人”“现在始终拥有一颗过去的粒子,一颗未来的粒子”
  •     《不朽》博尔赫斯对不朽的观点是无私的,正能量的。我们不朽,不是以个人的存在不朽,而是以“普遍的方式永恒”。自我是无关紧要的,他也不在乎能活到什么时候,是否能以灵魂独立于肉体存在的形式不朽,不在乎名字是否能被后人记住,甚至厌烦了自己的存在,”我腻烦我自己,腻烦我的名字,腻烦我的名声,我想摆脱所有这一切“。不朽确实可以以记忆的方式存在,但他也极大的忽略了”不朽的个体“,”以个人方式永恒“这种说法。他认为不朽是必要的-人追求不朽是必要的,但不要以名垂千古为目标。例如他说”不朽存在于别人的记忆之中,存在于我们留下的作品之中。” 不朽不等同于名字被人所记住。他认为不朽不是个体的不朽,而是宇宙的不朽。这世界会有我存在的痕迹,所以不必追究前世,也不必纠缠后世。------------------------------------《书籍》博尔赫斯在《书籍》一篇中按时间顺序简述了书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书一开始只是古人口述的替代品,不为古人所重视。进而出现圣书的概念(如《古兰经》,《圣经》)——书被神圣化,被认为是神的作品。博尔赫斯饱览群书,评价起各个国家的代表作家尤为有趣。他认为每个国家“选出的”作家代表都在试图弥补这个国家的伤痛或缺失。如莎士比亚虽是英国的代表作家,却缺失“英国味”,手法夸张的像意大利人或犹太人。难读的书不为博尔赫斯所喜,他认为乔伊斯是失败的,因为所著太晦涩难读。但书的难易程度最终取决于读者,读书应是激情的,快乐的。博尔赫斯为读者指出了他所认同的读书方式-即阅读原著,与作者直接对话;阅读评论是他所不推崇的。重读比第一遍阅读更加重要,这一点我也十分认同。初中时期我浅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只当是情色小说;十年后再读,却成为我个人圣经级的读物。书附从于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解读,人是动的,所以“读者丰富了书的内容”,(博尔赫斯《吉柯德》一文便是此观点的体现)。而书籍在负重了时光后,也变得神圣。------------------------------------《伊曼纽尔斯维登堡》《伊曼纽尔斯维登堡》是博尔赫斯为瑞典科学家,神学家,哲学家,神秘主义者伊曼纽尔斯维登堡做的一篇文。博尔赫斯认为斯维登堡是最了不起的人物。究其原因,一方面斯维登堡多才艺,涉及领域可以从他的这几个“家”看到;他是传教士,科学家,懂矿物学,解剖学,天文学,数学,还是位实干家,这令博尔赫斯十分敬重佩服。另一方面,我猜想是博尔赫斯为何认为斯维登堡是最伟大的人物的原因,在于他的主张学说- 第三宗教。首先,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不由上帝决定,而是由个人意志决定,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在哪里感到快乐就可以到哪里去,人的气质在哪里就和谁为伍。另一个斯维登堡的主张是对智慧的强调。没有智慧的正义人,会因为头脑的荒芜只能到沙漠做领主。“光做正直的人是不够的,一个人也须在智力方面得到拯救”。布莱克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对艺术的应用。“一个人为了得到拯救,要通过善行,通过正义,通过抽象的智慧以以及艺术的应用”。有别于其他“神秘论者”,在博尔赫斯看来,斯维登堡的“实地经验”让他更为可靠。文中博尔赫斯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但没有继续论述:为何斯堪的纳维亚的影响力就像水晶球和一场梦?
  •     能读到这个集子实在是一种幸运,几乎所有我所感兴趣的方面,都在其中有所提及,这样的机会怕是不多。《书籍》曾在一本文选上读过,此次重读亦有诸多感受,依然惊讶于博尔赫斯对文学惊人的洞察力。言语的轻盈与文字的笨重,圣书的概念,蒙田的观点“愉悦的阅读”(批判了乔伊斯,不过倒不那么认真),爱默生对书籍的看法和博尔赫斯自己对书的喜爱,不同国家代表作家与其国民性格之不同。(那么中国是鲁迅吗?)《不朽》则是较为哲理性的一篇,谈到历史上各种不朽的概念,柏拉图,苏格拉底,塔西陀,阿奎那,叔本华以及柏格森。也谈论自己对于不朽的看法。卢克莱修的论述最早在内格尔那本《人的问题》中看到,也一直是我的信条。博尔赫斯对于个人不朽的恐惧和集体不朽的信念(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生命意志)。《伊曼纽尔·斯威登堡》一篇谈论了传奇人物斯威登堡的作品,最早知道此人时,我只当其为罗吉尔·培根,卡尔达诺式的怪才,此次方才详细他新颖的宗教观——艺术的拯救和对圣愚的拒斥。《侦探小说》一文对于我等侦探小说爱好者来说自然是倍感亲切。文体区分之不必(想到还有不少人斤斤计较于本格派,社会派之争,不得不说博尔赫斯已走出甚远),对《堂吉可德》的侦探小说式解读莫名戳中笑点。对爱伦坡,柯南道尔和切斯特顿的分析(此处泄底莫格街谋杀案,弓区谜案,黄屋奇案,隐形人),指出爱伦坡的贡献,将写作由精神创造转为智力创造,为侦探小说定下的基调(幻想性与智力的结合)。此处博尔赫斯因其对幻想作品的偏好将冷硬派作品视为侦探小说衰亡之特点,刚好与毛姆的看法相反(他将钱德勒看作侦探小说之巅峰)。结尾处是对侦探小说这一文体的赞美,称其为对秩序的拯救,心中升起神圣之感。《时间》或许是技术性最强的一篇,可看作是一篇对“时间”这一概念哲学普及文章,柏拉图,普罗提诺,圣奥古斯丁的时间观。提到了芝诺悖论,博尔赫斯表面上将其归为连续统和集合论的问题加以解决,但其实质却更像是柏格森的解决方式(对点的处理酷似怀特海的扩延抽象法)。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质疑,但却没有引用近代物理,而是布拉德雷的时间序列理论。时间作为神秘之物,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2016年6月24日
  •     感觉老博是一个特别通透又可爱的人,听他讲课一定很有趣。
  •     听博老谈书籍谈存在谈时间谈神学,实在是大师级的演讲,博老博览的群书可见一斑。
  •     喜欢博尔赫斯就是因为看起来他在谈文学,其实是在谈哲学。关于书籍,关于永生,关于时间,很棒。
  •     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许多名人都是神秘主义者,真是让人好奇。
  •     谈论时间那部分触及到了多重世界的问题,与《小径分叉的花园》呼应,宇宙论是个形而上学大问题,各种时间的观念从此而生。解读赫拉克利特是个不错的开始,可惜意犹未尽,对比阿多对physis一词的思想史梳理会更丰满。
  •     2016.8.2
  •     学校图书馆,前面有人划过
  •     我准备把博尔赫斯的书都找来读了。
  •     不错,最后一篇关于时间的描述日后需要重读
  •     博尔赫斯是文学男神。
  •     有意思,很多引述值得记录。不过《不朽》和《时间》两篇实在看不明白。
  •     书籍。不朽。时间。受教了
  •     读书是一种快乐,读书是一种略带忧郁的享受!
  •     9."我的灵魂在燃烧,因为我想知道时间是什么。"
  •     大概所有读者都能理解这种感情:「我始终不把自己当盲人,我继续买书,不断把书放满我的家……我感觉到了家里存放着这套书,我感到这是一种幸福。」
  •     看了前三篇,不喜欢。
  •     引典、类推,明晰阐述论点。不朽、永恒、时间三者相互包庇混居。多次重复同一思想。赫拉克利特:“没有人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1河水是流动的2我们自己也是一条河流,也在不停流动。然而禁锢的文学却反讽的打破这一纲领。其实,思考的过程始终在变化,思考的结果却是固有不变的。可以残暴揭穿口述者的把戏——思考过程是为其结果服务的。如同,微积分实质上无法“解决”芝诺的悖论。任何“解决”在文学和思想上都是无意义的。妄人斯威登堡描绘的天堂与地狱令人迷醉。
  •     干货级
  •     我感觉我和他老应该挺合得来。
  •     原来博尔赫斯的思考如此之深
  •     有些书买来并不指望能读懂些什么,仅仅是睡前扫几页来增加困意……
  •     博尔赫斯少有的不用猜疑的书籍,但口述的内容过于直白和偏袒
  •     沉迷于关于书籍的博尔赫斯式思辨
  •     博尔赫斯真是极端的智识和想象力的崇拜者。另,我也很喜欢爱伦·坡!
  •     读过两本短篇小说集和唐诺的一些解读之后,再重读这本短小的演讲集,终于觉得明白了一点。关于不朽的探讨是最为喜欢的,也认为是最有意义的。关于侦探小说的让我对爱伦坡有了多一点向往。书籍和时间,非常规矩的喜欢,但是其中也有不少金语。比起他的短篇小说,自然是少了些未可知,但是多了一些认知的震撼。
  •     短小精悍。“我的灵魂在燃烧”。
  •     每读博尔赫斯皆有新知。博尔赫斯的记忆力和思维真不是盖的,而他也以言说与书籍的区别开篇,我一直不能脱稿,因此我觉得能说知识才在脑中成形。另外在论及侦探小说时区分的文学的两种类型:智力和精神的运作,可以作曲解延伸,前者连接的是知识——世界,偏向幻想,后者连接的则是生活——情感,因而也更偏向现实主义。
  •     非常薄,只是匆匆翻过而已……
  •     当圣保罗说“我天天死亡”时,这并不是他的一种感伤的表达。事实上我们是在天天死亡,天天出生。我们在持续不断地出生和死亡。
  •     时间是永恒的馈赠,我们在不断趋近死亡。
  •     关于书籍关于时间,在阅读时本想标注有所得的重点,结果通篇都很经典,只能放弃标注了。
  •     娓娓道来。
  •     博尔赫斯的五堂课
  •     3.5星,实话是,东西方人的学养背景导致很难get到大师的意思,而且口述本质上讲,感觉是东拉西扯的,很难有所悟。ps有翻译的确实不错,读来不累,很顺。
  •     五篇演讲合集,后面几篇都已经上升到了意识与哲学层面了,太高深,我道行浅,暂时没法耐性子仔细品味和理解。
  •     感受智力活动是种享受。
  •     459
  •     碎片时间看完,本应是仔细阅读的那种书。不自觉的寻找相似,轻盈而深沉。尤其喜欢头两讲。
  •     …我们满脑子的希望、担心、猜测,而这些我们在终有一死的生活中是根本不需要的。 如果说时间是无限的,那么,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时间的中心。 未来发生的事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你既已失去了过去的无限,再失去未来的无限又有什么关系呢?
  •     在贝尔格拉诺大学的五堂课
  •     口授的大师;缺乏代表性的代表作家;不读痛苦之书;要重读;寻求幸福。
  •     还回图书馆之前一定要再看一遍,因为那时的我也不是现在的我了。
  •     博尔赫斯写的东西并不好读,但这本口述不会,而且莫名的很燃
  •     诚如圣奥古斯都所言:我的灵魂在燃烧,因为我想知道时间是什么。
  •     散
  •     关于时间和不朽的篇章,印象深刻。
  •     关于时间 现在的描述 大写的赞
  •     时间这个论述,我一脸懵逼啊。
  •     《书籍》:保持对书,而不是对书评的崇敬。 《不朽》:不朽没有理由是个人的不朽,不朽是宇宙的不朽。 《伊曼纽尔•斯维登堡》:一个伟大的神学家。 《侦探小说》:杂乱文学时代里的秩序。 《时间》:关于时间的微积分讨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