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08641614
作者:[美] 雅克·巴尔赞
页数:868页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232页

如果生活从爱情开始,以野心告终,一定是幸福的这和古人的训诫正好相反: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12页 - 四分五裂的西方

伊拉斯谟:
“几乎所有的基督徒都因为盲从和愚昧而成为可悲的奴隶”。P012
“人的意志可以自由地在善与恶、智与愚之间进行选择,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能看到这种自由意志的相互作用。“P014
彼特拉克,“第一个纯粹的人文主义者”:“我不同于我所知道的所有人”。----自我意识。
柏拉图曾经说。人好比坐在洞里,背对洞口,目视内墙,所看到的只是对外部世界的暗淡的反映。他的意思是说,感官对于存在的永久形式的印象是不完美的。人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永久形式。如果不断努力,人就能够提高境界,从热爱世俗的东西转向热爱由纯形式构成的永恒的美。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物质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他教导说,财富、朋友和舒适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德行的先决条件;任何理想的可能性都是建立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之上。
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是侵略者,人对其他人来说是狼。除非加以控制,否则人和他的同伴们只能过“孤独、贫困、险恶、残酷和短命”的生活。由此推论,政府要强大,法律要严格,执行要有力,这样才可避免人的狼性的爆发。P286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3页 - 四分五裂的西方

16世纪的宗教革命、17世纪的君主制革命、贯穿18~19世纪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法国”革命,以及20实际发生的社会性的、集体主义的“俄国”革命。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44页 - 新生活

特伦托会以用信仰来驾驭本质上属于非宗教和道德的问题,为至今还未结束的“科学与宗教的战争”埋下引信。它一直在制造不信教者,或者应该说,它迫使人们在科学和宗教之间做出选择,从而剥夺了许多人信仰的机会。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12页 - 四分五裂的西方

当人们把无益和荒谬的东西当作正常的东西来接受时,一个文化就衰落了。衰落一词并不是贬义词,它是一个技术性的形容词。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34页

第二代人的比喻太妙,把路德和加尔文这对加入了我心目中的伟人/跟班组:耶稣和保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孔子和孟子、马克思和列宁…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48页 - 典雅文字

最初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古典著作中描述的文明在处理世俗事务时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些著作包括诗歌、戏曲、史书、传记、道德和社会哲学。它们是古人生活的指南,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不从属于把人的幸福统统推迟到审判日的某个大计划。世俗主义的主题即由此而来。
人文学科所涉及的研究扩大了今世可以实现的目标的范围,如个人的自我发展,主动行动而不是一味被动地虔诚,在生活中用理性和意志来改进环境并领悟大自然的启示。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14页

在宗教党派性强的人眼里,不信我的信仰就是无神论者。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9页

亨利八士真心认为,他得不到男性后嗣是因为他和凯瑟琳皇后的婚姻是乱伦?真心认为? 那结婚的时候想啥了? 所谓乱伦不过是中世纪请求裁判婚姻无效的一种常见手段罢了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44页

教会的传统反而是非常前卫的,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这也体现了教会维护思想统治地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42页

看来对马克思•韦伯的误读中外也是一脉相承的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27页

世事的沧桑显示了拯救的价值。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4页 - 四分五裂的西方

它(宗教革命)提出了观念和信仰的多样性这两个问题,培育了一种新的国家感,提高了方言的地位,打消了西方人同宗同祖的一体感。最后,从长远观点来看,它通过促进向海外新世界的移民使西方和西方文明的势力得到了空前的扩展。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23页

1、人不只是生活在田野中和街巷里,周围还存在着一个充满危险的肉眼看不见的世界,这个世界受着一种永存的正义权力的主宰,它决定一切,记录着人们心灵的所有活动。
2、革命所改变的是围绕信仰慢慢形成的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
3、只从物质利益的角度无法完全理解派别之间的残杀。物质的原因固然会引起战争,但战争的激情远远不只是要夺回财产或报仇。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9页

每次革命的成果和流血的程度不同,但他们的动机基本上由同样的因素组成:希望、野性、贪婪、恐惧、欲望、嫉妒、对秩序和艺术的仇恨、狂热、英勇的献身精神以及对破坏的痴迷。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6页

但是体制的自我改革历来罕见;虽然有改革的意愿,但传统的抵抗十分顽强。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25页 - 新生活

路德之后新生活的这些细节说明了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这场革命严格来说不是宗教革命,而是神学革命。基督教并未让位与另外一个宗教,西欧人任然笃信《旧约》中的奇迹。人不只是生活在田野中和街巷里,周围还存在着一个充满危险的肉眼看不见的世界,这个世界受着一种永存的正义权利的主宰,记录着人们心灵的所有活动。
革命所改变的是围绕信仰慢慢形成的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使用这一现代术语使人更容易理解持不同修正意见的各种宗教派别为何彼此表现出如此的愤怒。它也说明了为什么会以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耶稣的名义来发动“宗教战争”。在这一点上,似乎有这样的共识:“非友即敌。”
新教确实摧毁了独一无二的真理和一致的信仰这一西方人过去的心灵慰藉。
使《圣经》成为思想和精神食粮,这是最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变迁,其意义可以与穆罕默德给他的人民带来《古兰经》相比。
这在新教徒中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首先,它使整个人民有了共同的知识背景和高级意义上的共同文化。
把16世纪的观念与后来把他们掩盖住,却没有消除它们的自然主义作比较,是为了表明尽管生活的奥秘的表现方式不断变化,但其中的意思却始终长存。这是一种抽象的连续性。相似不等于相同,历史上的事情有各自特定的外表和面貌。“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能说500年前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同我们一模一样,分别只在于他们使用诗意的语言,我们使用科学性的语言。索齐尼派教徒的上帝不是“统一的原则”而是拯救罪人的我主基督。这一切之间的相似之处是人的动机:信仰一个上帝的思想与把所有现象归结于一套规律之下的科学愿望是类似的。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7页 - 四分五裂的西方

革命(宗教革命)伊始首先明确了它的敌人:敌人不是天主教或它的教徒,而是教皇、他的下属以及他们搞的各种仪式,即敬神的种种烦琐手续。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100页

关于己见这个问题,威廉詹姆斯思考后得出结论说,哲学家呈献给我们的不是对世界的转述,而是对世界的看法。同样,史学家提出的是对过去的看法。好的历史著作不仅合理可信,而且有无可争辩的事实做坚实的基础。事实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事实的选择和组合却因人而异。看法就是通过排列事实的格式和其中的寓意来传达的。所有历史学家也正是以此种方式来补充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多读几位不同史学家的著作就会越来越多地了解历史的错综复杂。要想绝对准确无误地知道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恐怕只能求诸上帝了。海明威在描写西班牙的书中做了这样的尝试:“这并不是他所相信的东西,这是他的信仰。”出于同样的意图,一些现代神学家说相信是“信仰的中断”,其实就是异端,因为“相信”意味着对信仰的对象做出陈述,或进行思考,这样,人就不能全心全意地去接受信仰。宗教法庭至今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体制,只是去除了它原来的方法和残酷的裁决。20世纪的许多独裁者依靠的就是这种手段。在自由的国家里,它也经常被临时起用,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搜捕德国人的同情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押日裔美国人,以及冷战期间追踪共产主义的同情者。目前,美国大学里的“政治正确性”和言辞警察,还有因为一些被奇怪地称为“敏感”的用词和题目而对个人和公司进行惩罚,这些都是宗教法庭精神永在的体现。对异族风俗的了解造成了自我意识。这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主题。一旦进行比较,自己的习俗即不在是理所当然之事。当然,与我们为敌的邻国人的行为一向与我们不同,那是因为他们固执己见,执迷不悟。但是,当遥远的两个或三个文化与我们的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时,人们就会想,如果同样的事其他人能用不同的方式做,我们为何不能?由此产生了有计划地实行改变的想法,社会改造山雨欲来,并开始反映在文学中。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38页

说得极是。革命换不来自由,只能换来暂时的解放。所以freedom和liberty从来都是两个维度的事。革命都是这样的矛盾:开始的时候,它往往承诺实现自由,后来却转用强制的怀疑和"清教徒式"的手法,以压制对革命的怀疑和反抗。要创建更加纯洁的生活,就必须要求人们忘记其他的目的,因此必须对公众和个人的行为加以管制。所以,适用于革命的主题不是自由而而是解放。旧的锁链被打碎丢掉,换来的却是严格的道义责任。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47页 - 典雅文字

三个主题:原始主义、个人主义和解放。第一个和第三个主题在路德提出的基督徒自由理论中清晰可见,其基础可以总结为无须教会,只靠福音。它们结束了西方的信仰统一,也预示了另一个主题的出现,即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在这里不是一种政治或社会权利,而是林林总总的宗教派别的理论依据,这些派别都建立在个人和上帝之间不受限制的关系的基础之上。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24页 - 新生活

当大片的地产移交到已经是一省之主的大主教手中时,王公们觉得他们的领地正在被逐渐蚕食。由于宣布的圣人节日越来越多,自由城市里的商人和手艺人被迫休业,损失了许多赚钱的机会。因为大主教第一年的收入要进贡给教皇,普通人的奉金也上交教皇,造成金钱大量流向罗马,使世俗统治者忧心忡忡。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4页

欧洲是从绵延不断的欧洲大陆伸出来的一个半岛,被莫名其妙地称作“大陆”。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43页

自特伦托改革后,欧洲的文化生活分裂现象明显。建筑和艺术是天主教的阵地。文学是新主教的阵地。(文学当然会是是新教的阵地,因为这场革命就是以文字传播开始的,而他主张教徒们识字、阅读圣经、翻译各种方言区通行版本,自然形成了大批阅读市场。而对于不需要识字的天主教教徒,艺术品则是感受上帝最好的方式。天主教是强调感官的。而教堂更是容纳了一切宗教事务以及其他许多世俗事务的场所。)耶稣会会士又是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杰出教师,他们认真细致,思维缜密,并不断改进宗教的课题,对学生的态度无比体谅和善。他们的成功归功于培养教师空前的高效方法。他们知道天生的教室就像真正的诗人一样稀罕,而合格的好教员也不是马马虎虎就可以造就的所以他们设计出了一套培养方法,包括对受训者大量灌输广播的知识,并在漫长的受训过程的每个阶段进行严格筛选。
耶稣会开办了许多学校。在17世纪中叶的欧洲,学校和学生比19世纪中叶时都有,甚至出现了学校过剩的抱怨。所有的适龄青少年,不论贫富,都可以入学。这个制度的优越之处不久便因它所造就的灿若群星的众多人才而显现出来。从笛卡尔到伏尔泰,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是由耶稣会会士教育出来的。其中有些杰出的学生后来要打烂他们在学校所熟知的教条,这些人成为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认为教会是必须砸碎的"臭名昭著"的东西。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88页

如果不懂某个国家的语言就去那里旅行,那等于去上学,而不是去旅行--培根《论旅行》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20页

魔鬼仇恨音乐,因为音乐赶走了诱惑和邪念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12页

当人们把无益和荒谬的东西当作正常的东西来接受时,一个文化就衰落了。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28页

革命给人带来的大致就是这种感觉。每次革命的收获和流血程度不同,但是他们的基本动都是由同样因素组合而成:希望、野心、贪婪、恐惧、欲望、嫉妒、对秩序和艺术的仇恨,狂热,英勇的献身精神和对破坏的痴迷。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87页 - 从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到玻意耳的“无形学院”

其实,确定谁是真正的文艺复兴人不应当看他是否是天才,因为天才世上少有,也不应看他是否像阿尔贝蒂那样全才全能。最好的标准是看他有没有广泛的兴趣,看他作为业余爱好者是否对这些兴趣发展培养到精通的成都。一个文艺复兴人或女人应该会写诗、谱曲、唱歌,喜欢优秀的文学和绘画,欣赏罗马的古迹和现代的建筑,对不同的哲学思想也有所了解。慈爱,还必须熟悉宫廷中最新的高贵礼仪,谈吐得体,舞姿优雅,会演假面剧,在家内演戏能即兴发挥。社交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令人愉快的正经工作,也是为了不致无聊。男子必须是战士,男女都必须精通政治。简而言之,与我们现在知识和社会的专业性相反,与目前预制的嗜好与娱乐恰恰相反。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119页

宗教法庭至今还是活生生的体制,只是去除了它原来的方法和严酷的裁决。
一些被奇怪的称为 敏感 的用词和题目而对个人进行惩罚,这些都是宗教法庭精神永在的体现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3页

为什么在上世纪初,有着两千年专制集权传统的中国,会有那么一小撮人选择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来“救”中国,并获得了统治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多麽不幸,直到今天!是因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的逻辑发展一定会导致极权这一点和中国的古老的可悲的专制传统在文化深层上的契合?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9页 - 四分五裂的西方

革命给人带来的大致就是这种“感觉”。每次革命的成果和流血的程度不同,但它们的动机基本上由同样的因素组成:希望、野心、贪婪、恐惧、欲望、嫉妒、对秩序和艺术的仇恨、狂热、英勇的献身精神以及对破坏的痴迷。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8页 - 四分五裂的西方

随着更多消息的传播,形形色色的人都卷了进去。对这打乱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事务,有赞颂的,有谴责的,众说纷纭。这事务到底是什么呢?具体来说,它包括:热血沸腾的青年人满怀希望地追求思想的新动向,痞子趁机聚众闹事,心怀不满的人发泄积怨。幻想狂、疯子、罪犯纷纷出动,趁火打劫。
这是人类的劣根性吗?从1517年到现在,都没有变过。还是中国人的问题,西安打砸抢烧的反日群众其实是1517的附身。
“但是,权利和财产的转手却无可阻挡,这就是革命的象征,是它最终确定了革命的思想。”P009
革命给人带来的大致就是这种“感觉”。每次革命的成果和流血的程度不同,但它们的动机基本上由同样的因素组成:希望、野心、贪婪、恐惧、欲望、嫉妒、对秩序和艺术的仇恨、狂热、英勇的献身精神以及对破坏的痴迷。
一个革命思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得到“不相关的利益”的强有力支持,而唯有军事力量能保证这一思想不被消灭。
当人们把无益和荒谬的东西当作正常的东西来接受时,一个文化就衰落了。衰落一词并不是贬义词,它是一个技术性的形容词。在一个衰落了的文化中,最能发挥才能的主要是讽刺家。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26页 - 第一部分

信仰一旦失去了它的单一性,它在生活中的中心作用就随之消退。因此人们会失去和天下人享有共识的感觉。
爱就如同信仰,唯一性是其最佳证明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1页 - 1

谴责并不能使人摆脱他所憎恨的东西,正如罔顾过去不能取消其产生的影响。
----序言
在这样的努力中,野心造就领袖。革命中不存在“合法性”,谁能夺得权利,权利就属于谁;而最纯的、最严厉的、计划最周密的新人最右可能夺得权利。加尔文便是这样的人。
----P34
一般来说,革命都有这样的矛盾:开始的时候,它往往承诺实现自由,后来却专用强制性和“清教徒式”的手法,以压制对革命的怀疑和反抗。要创建更加纯洁的生活,就必须要求人们忘记其他的目的,因此必须对公众和个人的行为加以管制。所以,适用于革命的主题不是自由而是解放。旧的锁链被打碎丢掉,换来的却是严格的道义责任。
----P39
比起9世纪查理曼大帝时期人们的思想,16世纪主教的思想显然要先进得多。但是在16世纪,天主教会非但不推动思想自由和逐渐启蒙,反而对阻止思想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立场其实是由它的新教敌人所促成的。可以这么说,是那些整天把《圣经》挂在嘴边的新教徒使伽利略因他的天文学研究而遭受谴责。如果不是因为要证明天主教徒也崇拜《圣经》而在特伦托规定了要对《圣经》严格按字面意思理解的话,就不必迫使科学服从《创世纪》。特伦托会议用信仰来驾驭本质上属于非宗教和道德的信教者,或者应该说,它迫使人们在科学和宗教之间做出选择,从而剥夺了许多人信仰的机会。
----P44
倘若寻找这几百年里人文主义者的共同点,可以发现两点:第一,他们有一组得到公认的作家,第二,他们有一套学习和辩论的方法。此外,他们还有一个信念,即理性和自然是幸福生活的最好指南。
----P50
一个人只能“接受”他经历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样的自发选择决定了他的品位、职业、价值观和对生活的品位。
----P51
悠闲是一种心态,它需要社会的赞成和许可。当普遍的日常生活和公众舆论倾向于工作的时候,悠闲便成了例外,成了需要特别计划才能实现的喘息的机会。于是它不再是习俗,而变为个别人的特权。
----P89
自我的自由发挥仍然是需要争取的目标,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不论在什么制度下,任何希望达到自我实现的人除了具备才能和知道怎样利用才能之外,还必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靠意志力进行奋斗。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做了努力却还是失败了人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从属的地位”。同时,大多数人对于成名或自我表现不感兴趣,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因此得不到尊敬,或没有一定的影响。一个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地位并得到应有承认的社会还有待构想与创造。
----P98
乌托邦一定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这样才能解释它为什么长期未被发现,未曾被外部世界的恶习所侵蚀-----这却在无意中暗示一个好的共和国是多么脆弱。
----P134

拉伯雷的观点捍卫了人的尊严。这种说法看上去自相矛盾,实则不然。他提醒人们,看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忘记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比例,由此而清楚地说明自然并不污染精神。若能通过笑来放松紧张情绪,人们也许就不再会因自己的性冲动感到焦虑,特别是那些把内疚与真正的犯罪混淆起来的人。
----P145
在蒙田生活的那个时代,许多人认为只有自己掌握直接来自上帝的真理,彼此之间为此争的不可开交。蒙田思考了广泛的事实,探索了自己的内心深处之后,努力阐述后来被克伦威尔精辟地提出的道理:“看在基督的份上,请好好想想自己是否可能错了。”
----P147
我们将看到,早在17世纪的时候,一位和笛卡尔同样有威望的科学家兼哲学家已经对“理性”的误用做了揭露。在更早的时候,拉伯雷和蒙田也对此发出了警告:不要用理性把一切经验简化为程式,要给冲动和本能留一定的空间。这一类的行为通常发自所谓“自然”或“心”,两者都与思想形成对立。所谓智慧并不是在思想和心之间作选择,而是了解它们各自的位置和限度。
----P217
睿智的中国人有专门的一个字来形容心与思想。他们认识到想推理的欲望是从心底发出的一种动力,这说明了为什么理性主义者往往十分狂热。对于生活在高度文明社会的人来说,把思想和心武断地区别开来也许是无法避免的,其结果便是自我意思。
----P218
人们常以为,思想与科学的发展齐头并进,实际上思想的进步历程极尽曲折,尽管多年来确实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其中许多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从16世纪的晨曦到20世纪的正午,研究人员除了自己的内心斗争之外,还必须就科学的地位、作用、价值和害处进行许多对外的战斗。
----P219
总而言之,在科学发展的同时,对女巫的搜捕也盛极一时,最典型的是马萨诸塞的萨勒姆审判;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所有思想方面重大错误的原因一样,是根据支离破碎的片面经验所做出的笼统推理。
----P230
帕斯卡所说的“两种思维”并非属于两类不同的人,而是同一个人思维可以选择的两个方向。帕斯卡本人证明了一个人既可以是一个伟大的几何学家,又可以是一个有深刻本能的人。其实,任何受过良好教育、有头脑的人都可以即像欧几里得又像惠特曼那样思想。
----P235
帕斯卡的观点与詹森派和清教徒把人看作可怜的罪人的观念不同。在帕斯卡看来,人是可怜的,但也是伟大的。在宇宙这座天平上,他非常渺小-----“一滴水就能把他置于死地;他像一颗柔弱的芦苇。”但是,他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盲目的宇宙可以摧毁他与他的所有成就,但他是有意识的,他知道什么比他更强大,所以他才因空间和死寂而恐惧。所以,思想(这里也包括科学)仍然主宰着对自己的大小和力量无知无觉的一切事物。
----P237

伯顿观察到忧郁是与内心最深处的感情,包括性感情,联系在一起的。他自己童年时缺乏关爱,类似这样的缺憾是无法补偿的,它甚至会扭曲一个人的个性,使他不懂得爱自己,也不会爱别人。周而复始的压抑和兴奋即由此产生。……患忧郁症的人受两种相反力量的牵制,他鄙视自己,却又行为傲慢;他嫉妒他人,深知自己的不足;他想结交朋友和情人,但不懂处事的方法,常常疏远那些开始对他产生好感的人。但是这种永远的不协调并不完全是由于内在的原因。社会的结构也加剧了这种不和谐。
----P241
君主制就意味着中央集权。没有它,一个称为国家的界线分明的地区就不是一个民族国家。君主的代理人取代地方当局,治理的方法尽可能一致。官僚机构因此诞生或至少大为扩张。
----P259
资产阶级的兴起不是在19世纪,而是在12世纪。当时,欧洲的城镇历经艰辛终于开始复苏,道路改善了,城镇间贸易又繁荣起来。当近代开始之时,贸易已发展到欧洲各国之间,很快又扩展到了全球。从事贸易的人们居住在Burg(城镇)里,故因此得名Bourgeois(资产阶级);他们是城镇居民,或是北美早期议会中的下议院议员。他们富裕有钱,早在14世纪就借贷给国王并且开始取代僧侣而成为政府官员,因为他们能读会写,特别是会算。到路易十四的时代,他们已经是高官显要,许多人被授予爵位以资嘉奖。所以资产阶级在200年后的维多利亚时期不是什么新兴阶级。它早已完全崛起了。
----P262
君主理论起始于蒙田的时期和16世纪晚期想要结束法国内战的策士们。不过革命最直接的理论家是法国的法学家让•博丹。他的著作《共和六书》不是人文主义者的空想,而是一位历史学家对古今政府的研究,其目的在于确定一个适应现状的政府形式。博丹认为新制度应包含前朝和外国法律中所有好的条文,并应密切符合国情----不是随便哪个国家,而是眼前这个国家的国情。这个要求是为了反击把罗马法作为政治理论中一切智慧来源的迷信;(他说)比较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智慧来源,它表明政治学家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国家的权利应该寓于何处。
----P264
高中政治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多么伟光正的创举,结果,呵呵~
这些理论家宣扬的主张其实早已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大多数热----律师、策士、资产阶级还有国王----都希望中央权利既强有力又得人心。
----P265
当思想家和大众都同意一种对世界的理解时,认为他们都失去了理智是愚蠢的想法。
----P268
在评价神权理论时,不应忘记后来出现的人民主权这一教条不过是把君主专制从一人转到了多人身上。像国王因神的庇佑永远正确一样,人民的声音成了上帝的声音。这条共和主义者的座右铭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世界上没有关于最高统治权威应由谁掌握的定论。英国议会和最糟的暴君一样专制,国王固然可能沦为暴君,同样也可能出现多数人的暴政。
----P269
他包含着政治学的一条经验:如果一种政府形式靠使用惯例来达到某个具体目的,而不是靠武力及其可能造成的罪恶后果,那这种形式就是可取的。
----P270
马基雅维利的办法基于这样一种信念:既然必须从现状出发,就只能利用手头的材料。只说行善就会过好生活是没有用的。(他看到并指出)周围的人素质太差:“意大利人怯懦、贫穷,又好虚荣。”民众这样的低劣品质不可能给治国者提供好的条件,充其量只能是过得去而已;道德和不道德的方法都得动用。君王必须尽量诚实正直,也必须捍卫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他必须公正,最好能得人心。但是他与其受到爱戴还不如被人畏惧。为了维护他的地位和国家,无论什么坏事都要做,不能受道德的约束。
----P276
清教徒一词中的清指的是宗教制度以及对其进行整肃所需要的整治改革,与路德和他的福音传道者们所做的事一样:罢黜主教及其下面的一群官员;略去礼拜仪式中的装饰----蜡烛、十字架、法衣等;简化礼拜仪式,回到福音的教诲中去。它是原始主义和反对“罗马迷信”和“天主教”的一种准科学的思想的结合。
----P280
弥尔顿和他的清教徒同志坚信作者应为其发表的思想可能带来的危险负责。《论出版的自由》结尾时赞扬了要求所有出版物必须有作者署名的法律。作者若传播“有害”思想,就可能招致“火与刽子手的处理”。
----P281
17世纪中期那场辩论中彼此对立的论点各有道理,说明它们的冲突是无法解决的,这并非因为人类的无知或悖理,而是由人的各种需要的性质和唤起新思想、新制度的希望而决定的。
----P282
借助理性来鼓吹公民权利的清教徒指出,人的制度是人们自己的选择,它有具体的目的,由习惯来维持。当它已不再能达到目的的时候就应该更换。习惯只代表某种制度实行时间的久远,是人为强制的,本身并不是理由。无论有意与否,一些清教徒像科学家一样相信经验、结果和用途。用这些测验标准可以谴责任何不合格的现状。
----P285
自然是理性的孪生兄弟,因为两者都是天赋的:人的本性是理智的动物,而人发现自然正好用来做推理的对象。自然有一套自己的行为模式,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而转移。许多清教徒认为可以通过自然了解上帝。
----P285
为确保稳定,哈林顿(《大洋国》)煞费苦心着力说明政治和经济力量必须一致。两者若有对立必出问题,很快就会爆发革命。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也提出了财富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今天的老生常谈,即民主若要诞生和存在,必须有庞大的中产阶级,两头的穷人和富人则越少越好。故此才有法律上和民众心中对卡特尔、托拉斯和过于庞大的大企业的抵制。它也说明了20世纪间在中欧、东欧、南美和许多第三世界和其他地方的新国家中,民主为何沦为独裁:没有中产阶级就意味着没有通过贸易培养而成的自制力和妥协的习惯。
----P287
良知是道德的自我意识,谈到它即引起容忍这个问题。良知寓意着个人主义,而行使个人主义就总有可能产生异见。
----P290

排斥和迫害的内在理由是什么呢?个人的良知愈强烈,对人的,包括自己的,信仰和行为的评判就愈尖刻。对他人的信仰和道德的怀疑与“热爱真理,痛恨罪孽”的强烈程度是成正比的。稍稍偏离绝对正统便是大逆不道,距必须讨伐的异教徒只有一步之遥。如果犯错的羊不肯悔改,他或她就成为造成别人犯错的根源。
----P291
20世纪独裁者的奇怪之处在于他们有如此强大的镇压手段,却连一点点不同的意见也害怕。
----P292
这两位军人政治家(尤利乌斯•凯撒&奥列佛•克伦威尔)本质上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的仁慈----人们常常对此感到意外。这种化敌为友,为我所用的襟怀正是政治家最突出的标志:他明白他要管理的是整个国家,不是他自己的同志和好友。仅是政客的话就会在口头上空谈公共利益,但实际上只维护其中的一部分。
----P294
……一旦现代派宣布了他们的优胜,反应敏捷的人马上指出:所哟领域之中的出现了过去更优越的作品、更大的智慧----一言以蔽之,进步。
这个结论意义深远。一旦承认了进步,它就意味着人和社会是可以完善的;如果有可能达到完善,就应当制定改变世界的计划。到了18世纪,改革的方案源源出台。西方思想从借鉴历史转为着眼于缔造未来。这个方向的转变普及之后,全社会就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的不安之中:一方面兴高采烈,因为正在努力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受到内疚的自我意识的困扰,因为目前的状况如此糟糕。勇敢前进的一派和小心谨慎的一派之间的争斗也永无停息,他们后来形成了不同名称的政党,最终简化为左派和右派。这两个派别内部又进一步分成各种小派别,各自鼓吹不同的计划。不过,长存于我们当中的古代派和现代派现在似乎都同意,基督教关于世界的罪恶无可救药的观点不是绝对的,进步是可能达到的。对这一点的承认标志着现世主义日益普及。
----P369
角色和情况变化无穷,没有哪种智慧的思想能涵盖一切,特别是当思想是通过只言片语来表达的时候。
----P371
拉罗什富科:完美的正人君子是“对自己不事张扬的人。”
----P371
在书中,他说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契约并不重要。不需要用它来达到目的,即为自由和有道德的人确定最好的政府形式。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经公民投票的纯民主形式(新英格兰的镇选民大会)太不现实,因为人难免糊涂犯错;这种方法只有在很小的城邦国家才能实行。下一个首选是代议制政府,他非常精确地把它称为“选举产生的贵族”。
----P409
卢梭和洛克一样,认为主权在于人民;因此代表们必须为人民的最高利益而努力。但是人性固有的弱点----愚蠢和自私----经常使得“全体一致”,即多数人,无法执行“普遍意愿”。即共同的福利。大家都真心想实现这种福利,但由于见识短浅结果常常做不到。
----P409
学校是锤炼思想和感情的地方,所以卢梭清楚地说明了共和制国家的公民应该得到何种教育。《爱弥儿》一书讲述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其他冲动应如何用来发展他的智力,使他获取知识。这又是“事物,不是词语”的要义。学习书本应晚些开始,规则若想使人心悦诚服则必须从观察和思考中产生。简而言之,要旨是:学生是孩子,不是小大人;他或她在不断发展,训练应适应于发展的每个阶段。千万不能按某个既定的模子去塑造孩子。后来的每一个“进步教育法”学校,一直到约翰▪杜威在20世纪初办的学校,实行的都是卢梭提出的观念。
----P410
看的见的大自然,它无尽的美和巨大的力量就是上帝存在的活生生的证明。宗教是一种感情。它集谦卑和惊诧为一体,维持着印记在人的良知上的道德法规。
----P411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67页

印刷品给人以真理的假象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3页

16世纪宗教革命
17世纪君主制革命
18~19世纪自由和个人主义的"法国革命"
20世纪"俄国"革命社会性,集体主义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1页 - 1

作者用典很多,但是像个老学究,没有太清晰的主线,扯到哪里是哪里
不过作者有一点我非常赞同,就是历史的发展从来是渐进的,不能用某个时间点来说明,虽然有些特定的时间感觉是开天辟地的,但是其实在当时条件下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500-1660 宗教中应当信什么
1661-1789 如何确定个人的地位和政府的模式
1790-1920 以何种方式实现社会和经济平等
16世纪宗教革命
17世纪君主制革命
18-19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法国革命
20世纪社会性集体主义的俄国革命
伊拉斯谟
路德,德语翻译圣经
新生活
福音派,唯圣经轮
加尔文 《原理》
通过信仰得到个人的拯救,抵制无政府主义而服从社会
典雅文字
原始主义、个人主义、解放
人文主义
彼特拉克
十四行诗
马尔西里奥菲切诺《生命之书》
印刷在中世纪文化传播的作用
中世纪妇女地位
查理五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柏拉图《理想国》
托马斯摩尔《乌托邦》
托马索康帕内拉《太阳城》
弗兰西斯培根《新大西岛》
拉伯雷《巨人传》
蒙田《随笔集》
莎士比亚《暴风雨》
塔索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59页

16世纪的学术研究巩固了新教关于教义的来源是福音书而不是教会的观点。根据人文主义的原则,要了解真理,就必须查原作,而不是依赖评注。简言之,人文主义的宗教改革虽然未结为同盟,但在向着同一目标的进行中一度走到了一起。这个事实足以使我们把16世纪的文化称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10页 - 四分五裂的西方

路德逃过一劫以及他的理论得到传播全靠世俗力量在多地同时给予的支持。一个革命思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得到“不相关的利益”的强有力支持,而唯有军事力量能保证这一思想不被消灭。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29页 - 新生活

使《圣经》成为思想和精神食粮,这是最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变迁,其意义可以与穆罕默德给他的人民带来《古兰经》相比。路德20岁以前没有见过《圣经》,他所受的宗教教育完全是以神父为他选择的内容为基础的。……这在新教徒中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首先,它使整个人民有了共同的知识背景和高级意义上的共同文化。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40页 - 新生活

由于不断地被援用,一位德国学者和一位英国学者的理论已经成了思想的教条,即资本主义的诞生和成功归功于宗教改革者的教义。新教的“劳动道德观”创造了企业家,即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经济人。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23页 - 新生活

解放是一切革命最明显的诱惑。革命煽动民众的情绪,使人感觉社会生活永远是对他们的束缚。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不满”的根源。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98页 - 横断面:1540年前后马德里所见

爷爷非常有趣的在这里独设一章讨论马德里建都前后的一些历史情况,眼光非常独到地选取了一些西班牙民族性(虽然当时西班牙并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但这也可以算作西班牙才有的特性在后来还是被归为西班牙名族性,或者还是称为西班牙特产更好)的东西来反映当时历史全貌。同时对于西班牙民族性也有非常精辟独到的阐述。
1、关于查理五世建都马德里在被立为王国的首都之前,那儿只有3000居民,人丁不兴旺,经济也不繁荣。最后这一点是西班牙语俄国这两个西方附属地许多奇怪的相同之处中的一个2、关于查理五世他受过很好的现代知识和中世纪道德的教育,后者给他灌输了信仰上帝、重视荣耀、鄙视贪婪和狡诈这样的骑士理想3、关于16世纪的国王在欧洲拥有这么大的势力和领土意味着战事连续不断;群雄逐鹿,看最后哪位国王能主宰欧洲。这里只说国王,不说国家,因为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发明还未清楚地确立。后来称为民族主义的情绪基本上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宫廷中对外国人的嫉恨。外国人能在宫廷中任职,这一事情本身就证明国家的概念是极其有限的。除了指挥官和参谋人员以外,为法国国王和西班牙国王作战的军队里没有西班牙人或法国人,都是德意志人和瑞士人4、关于查理五世俘虏了法王弗兰西斯,而对方耍诈企图逃跑后,他的反映一个基督徒君主怎么会像无赖那样食言呢?从高贵的行为到政治考虑,从骑士到国家元首,从中世纪到现代,这样的过渡是痛苦的5、关于哥伦布和西班牙在新大陆的殖民活动哥伦布的经历自始至终都极为典型。大多数有成就的西方人所走过的道路都是如此曲折和艰辛,实干的人往往遭到严酷的惩罚。这个“传统”并不是扭曲的心态造成的。它不是愚蠢的人和聪明的人之间冲突的产物。面试哥伦布的人对他提出的去印度行程的计算表示怀疑,他们的怀疑没有错。与实际的10600英里比,他足足少算了2400英里。的确,提倡新事物的人做事说话往往给人造成的印象是他们患狂想症,错误估计自己的目标。他们常常狂妄自大,或者是因为对思维慎重的人不耐烦而显得狂傲。他们因此而遭受的羞辱和贫困远远超过了他们过错的严重性。但是,这种慎重表现了文化的一种需要,要捍卫合理思维,抵制幻想狂,避免盲目冒进。尚未有证据证明目前有政府活基金会赞助发明的办法比当年帝王们用的办法更高明:总是有委员会在那里把持着大门征服者的最终目标可总结为“黄金、荣耀和福音”。无论在什么时候,追求黄金和荣耀都不可能注重对人的尊重,而宣扬福音也有时会导致犯下罪过。在一个土地辽阔、人口稀疏、消息不通、管理不严的地方,这三者会在一起,摧毁力可想而知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10页 - 第一部分 从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到 玻意耳的“无形的学院” 四分五裂的西方

。当人们把无益的和荒谬的东 西当做正常的东西来接受时,一个文化就衰落了。衰落一词并不是 贬义词,它是一个技术性的形容词。在一个衰落了的文化中,最能 发挥才能的主要是讽刺家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3页 - 四分五裂的西方

革命的特征:为实现某个信念,通过暴力造成权利和财产的易手。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9页

每次革命的成果和流血程度不同,但它们的动机基本上由同样的因素组成:希望、野心、贪婪、恐惧、欲望、嫉妒、对秩序和艺术的仇恨、狂热、英勇的献身精神以及对破坏的痴迷。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115页 - 横断面:1540年前后马德里所见

关于西班牙的贵族精神。爷爷在这里把毛姆没有讲透的都讲透了。一个悠久的传统产生了一种文化类型,看起来似乎是遗产产生的,这就是西班牙贵族(hidalgo), 据说它的意思是“某个人物的儿子”;西班牙的农民不是战士,于是被认为微不足道,不算是任务。西班牙贵族所象征的是战斗精神,在私人生活中这意味着脾气火爆,动辄决斗。这些人中,有些是大公,他们显赫的标志并不是物质上有什么特别的好处,而只是在皇族面前不必脱帽。只讲究形式,不注意实质,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特征。对一个西班牙贵族大公来说,行为高傲、严厉就是一种补偿。他甘于贫困——常常明显的营养不良。贫困的原因是从新西班牙流入的金银导致了通货膨胀,因为造成他的租收贬值,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他的家产由于管理不善或者地方上的战争而不断减少。
这个阶层的一项道德规范是鄙视劳动和务实。他们只可以在两种职业中做选择:军人和神父,红与黑,以及从这两者中派生出来的职业,,如探险家或公务员,前者是变相的战士,后者因为要求能读会写,所以是变相的“神职人员”。这种高高凌驾于世俗之上的情况构成饿西方一个独特的景观——至少部分地“反物质主义”的社会。像旧时的俄国一样(16世纪的“俄罗斯帝国”),社会中没有活跃兴隆的中产阶级,所以必定抵制新思想,因为新思想往往是随着贸易被带到各地,被作为有益的东西传播开来。谴责“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人应该仔细思索西班牙的状况以及它与欧洲主流发展的长期脱节。直到19世纪初,西班牙与美国的战争摧毁了老大帝国的骄傲后,西班牙才开始在一次繁荣起来,并努力实现现代化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12页

当人们把无益和荒谬的东西当作正常的东西接受时,一个文化就衰落了。……在一个衰落了的文化中,最能发挥才能的是讽刺家,鲁迅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的笔记-第26页 - 新生活

信仰一旦失去了它的单一性,它在生活中的中心作用就随之消退,人们因此会失去和天下人享有共识的感觉。如果周围的人都理所当然地接受一些根本性的思想,它们就一定是真理。对多数人来说,这是最令人安心的。……新教确实摧毁了独一无二的真理和一致的信仰这一西方人过去的心灵慰藉。


 从黎明到衰落(上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