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44275213
作者:[英] 缪丽尔·斯帕克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缪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1918-2006)
英国著名女作家,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并在此完成学业。曾在两家杂志社担任编辑。斯帕克的创作领域很广,包括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舞台剧、诗歌、儿童作品、传记及文艺批评。获得过包括意大利文学奖、詹姆斯•特艾特•布雷克纪念奖、索尔•泰厄十字奖、英格兰T.S.艾略特奖等在内的多项文学奖。1978年她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会名誉会员,1988年又被选为法国文学艺术学会会员。
而将缪丽尔•斯帕克与其作品推到了世人面前并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的,正是本书《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小说改编成话剧后轰动了伦敦西区舞台,后又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改编成电影,二十多年未曾间断过上映。

作者简介

★ 背叛,是爱的完美形式。
★ 黑暗中,那个一直仰望她的女孩,静静地注视着她,一步步走向毁灭。
★《时代杂志》、现代图书馆、兰登书屋同时评选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
★ 斯帕克很有趣,却不失深刻思想,她的作品能让其他作家和读者都陷入思考之中。
——戴维•洛奇
布罗迪小姐精力充沛,正当事业的鼎盛之年。她以独创的教学方式带出一群人称“布罗迪帮”的女孩。布罗迪小姐把年轻时候的亲身经历作为授课内容,教导学生们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创造未来,谆谆训勉她们成为“人中之杰”。“布罗迪帮”的女孩们,热情、独立、野心勃勃,成为许多人羡慕的对象。
然而,女孩之中,却有一个人背叛了布罗迪小姐。黑暗中,那个一直仰望她的女孩,静静地注视着她,一步步走向毁灭。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不得不承认读书现在对我来说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每天能翻看一些新鲜出炉的书那是一种享受。最近看新经典出的书比较多,特别是一些新引进的外国小说,文字不多,故事却很新颖,有一些竟然到了爱不释手的程度。英国作家廖丽尔•斯帕克著的《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我看了不下三遍。第一印象这是一本写青春期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情感故事。第二次觉得应该修正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战争时期中学老师与学生的情感故事。第三次再读我只想说这是一部描写逝去的青春和深深怀念的故事。本人觉得读外国作家的作品一定要仔细研读,由于国度的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所以在情感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区别。不过翻开这本书我却觉得它并不难读,而且它绝对适合出去旅行时,一个人躺在卧铺上静静观看的那本书。因为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绝非是一个战乱年代一个普通女子学校的女老师与她学生的故事,这里面有亲情,有爱情也有背叛,然而即便是背叛,也是一种救赎的背叛,是一种爱的背叛。之所以一再赞誉这本书值得一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故事还被英国编成了话剧,被美国拍成了电影,二十多年未曾间断过上映,可见这个故事有多吸引人。读这本小说我也想起我读过的中国的关于写中学时代学生与老师的一些作品,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是这样描述老师的:“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朋友的家里。在她的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鲁迅也写过自己的三位老师: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关于寿先生,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就是其中之一。鲁迅是这样描述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小而言,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要比前两位老师复杂些,刚开始是崇敬,后来觉得老师思想落伍了,不过当有人贬低老师时,鲁迅第一个站出来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之所以将中国的师生关于拿来与英国的师生关系做个对比,你会发现,不管在哪一个国度,一旦你的生命中遇到了那个影响你一生的人,你都会牢牢记住他,甚至感激他,这就是最弥足珍贵的师生情。布罗迪老师在那个时代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她把自己的青春给了这些孩子,甚至她带过的每一届孩子都紧紧地围绕在她的身边,她们相互取暖,相互信任,那是多么让人嫉妒的一件事情,周围的老师觉得她的与传统教学格格不入,学校也对她不按常理模式教学有些反感,可是学生就是喜欢她,爱戴她,直到她最信任的学生对她的“背叛”,她才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喜欢的教师岗位,直到死她都想知道是谁背叛了她,为何要背叛她。她的学生真的背叛了她吗?这只有你在书中寻找答案了。如果让一个人回忆他最难忘的时代,我想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学生时代应该是最值得纪念的吧。读书唯一的好处就是读别人的故事时,我们也在想我们自己的青春,一样值得纪念。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布罗迪小姐对教育的看法就是控制
  •     循着《小说机杼》中提及的扁形人物而来,领略了布罗迪小姐的恒久魅力,薄薄的小书,每一处情节都似有感触,读罢掩卷又不知该从何说起,直觉不是了不起的小说,但是似乎又有很厉害的地方……
  •     尽管布罗迪小姐生活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格兰,但她无疑是个极具现代性的女人。她认为女性应该专注于某项有意义的事业,心怀梦想,开拓眼界,而不仅仅是局限家庭。她给学生们讲时尚、历史、时事、艺术、诗歌、旅行见闻、自己的情事。即使搁现在必然也是相当有魅力的老师。布罗迪小姐身上有相当矛盾的地方。她认为教育应该是引导而非强加,但对于自己青睐的女学生们充满控制欲。她既反对站在独立思考对面的罗马天主教,也瞧不起面向普罗大众的费边主义。她崇尚艺术,又热衷于八卦。她倡导自由,又倾慕法西斯主义的秩序和热情。这种人性化的矛盾和脆弱恰也是她的魅力所在。
  •     对布罗迪小姐而言,教育实则是对他人心灵和精神的入侵,是在一张由他人的人形轮廓搭建的画布上,填满自我的形象。而背叛是对荒谬的忠诚,进行理性地纠正和了结。
  •     不得不说,对现在的我是一记很大的拳,任何东西,狂热便是极端了,还是得时常怀有敬畏之心,怀疑之心,免得被我们的偏见控制,然后才能看见真实,看见事实。理想主义的悲歌吧。哈哈哈
  •     英国人老是玩些寡淡的小把戏
  •     译作难免读起来有点吃力,文化有些差异。前面略显平淡,三分之一开始精彩~布罗迪小姐的故事需要细细看。
  •     “人生的鼎盛时期”是否是一种讽刺?
  •      刚看完这本书,初步想法是布罗迪从不思考自己的不足,严重缺乏自我批判精神,还有她对她的布罗迪帮到底是抱着什么样的想法,利用还是奉献?答案模棱两可。 然而当我去了解下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时,我豁然开朗,那是处于法西斯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背景下。
  •     大型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个从性觉醒到整个人格觉醒的姑娘终于摆脱了她的法西斯老师,不对,其实还是没能逃脱她的深刻影响啊。小说技法爆棚,作者像布罗迪小姐一样以法西斯之态死死把控她的人物。布罗迪小姐其实是个扁形人物。啊,这种小说真叫人激动。
  •     各种矛盾与闷棍
  •     【2016.11.11一天】(8万字,272页)尽管是只有8万字的小篇幅,叙述者仍然很快就揭示了书中人物将来的死亡和各自结局,用提前降临的悲伤来给作品轻松的氛围笼上明显的悲伤,故事的发展中始终含有一种对往昔满含泪水的怀念。布罗迪小姐“不具备自我批评精神”,她的偏执导致对某种极致的追求,令曾最信奉布罗迪精神的桑蒂背叛了她。布罗迪的领袖精神是否类似于法西斯的诱惑,要留给读者去评价,书前的题记,记录了布罗迪小姐的久不磨灭传奇——“你上学的时候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呢?”“是一位踌躇满志、事业达到鼎盛时期的吉恩·布罗迪小姐。”
  •     控制
  •     我静静地坐在这里:看着你要如何自我毁灭。。
  •     爱丁堡女校见闻录
  •     有些地方让人想起《裂缝》
  •     莫名像严歌苓《穗子》中的某篇的反转,只不过结局都是一样的。
  •     成长,往往伴随着背叛。
  •     怎么优雅地叙述熟悉的人的相关的关于性的事情?大多人羞于启齿吧,不过当然也与怎样的性以及什么样的性有关。为什么桑蒂最后说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布罗迪小姐!读完的我仍带有疑问,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说到虽然学校那段时光太辛苦,可是他以后却觉得那段时光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光,这里的也是吧,每个人的学校,每个人的成长
  •     8万字的小说,印了265页,还是精装版………小说内容无感……
  •     没看懂
  •     已有。。三星半。语言风格不错,但格局还是太小了点。
  •     一直很想读这本书,读过之后也算不上失望吧,只是觉得没那么惊艳。叙述方式很特别,从头到尾都是闪回闪前,时空任意穿梭。情节非常散,因为所有时间都在任意变幻,即使这种情况下也没把自己搞乱,很佩服作者的组织能力。只是后来桑蒂对宗教的沉迷显得非常唐突,她背叛布罗迪小姐,不管是因为爱还是因为恨我都能理解,但我没搞懂她到底是因为爱还是因为恨。
  •     1707 一位踌躇满志、事业到达鼎盛时期的布罗迪小姐
  •     没太懂
  •     感觉没电影版好看,电影版冲突更多一点。小说的就比较平淡了,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小说版的故事情节的。各有千秋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