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转折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44263118
作者:[英] V. S. 奈保尔
页数:345页

内容概要

V.S.奈保尔(V.S.Naipaul),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50年代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开始出版文学作品。著有《米格尔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自由国度》、《大河湾》、“印度三部曲”、“美洲三部曲”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序            南方老家:小废墟的乡间风景
第一章 亚特兰大:调谐
第二章 查尔斯顿:往日的信仰
第三章 塔拉哈西:与非理性停战Ⅰ
第四章 塔斯基吉:与非理性停战Ⅱ
第五章 杰克逊,密西西比:边境,腹地
第六章 纳什维尔:圣洁
第七章 教堂山:烟

作者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唯一美国游记
★“美洲三部曲”之三
★这里有如此多的错误、罪行和艰辛,但人们仍将其视为“家”。
★那么多陷阱,那么多人要满足,那么多矛盾要解决,那么多毁灭的可能性。成就是巨大的,但代价是什么?
★永远不能踩在别人脊背上向前进。我们都需要肩并肩站在一起。
四个月中,奈保尔探访了美国南部的七个州,走访了多个著名城镇:从亚特兰大到查尔斯顿,从纳什维尔到教堂山。
奈保尔带着他一贯尖锐的洞察力,以客观、中立的视角,走访了普通人、政府官员、民权运动领袖和庄园主后代等,所讲述的故事涉及南方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既是旅行见闻,也是口述史。在奈保尔笔下,美国南方是一个奇特的混合体。民权运动之后,这里的种族问题、经济走向、文化氛围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但有些只是从外在转向内在,依然深藏于南方生活的底层。
★奈保尔笔下的美国南方是奇特的混合体,个体与群体,绝望与嬉闹。部分旅行见闻,部分口述历史,部分经由反复思考的漫谈……奈保尔作为一位“局外人”,描述了令人感到惊奇多元的文化碰撞。——《出版人周刊》


 南方的转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夜来幽梦忽还乡,学外语,新东方———极深度了解美利坚首选之书待人接物时,嘴上对你客气,多半是因为心里产生了距离,恰如读一本书,读者一味的夸,那就是说我心里并不太爱读。《南方的转折》涉及的知识又多又杂,很难讲清楚,不是一下子就会让人喜欢的书,碎念太多,索性就当个纪录片频道的南美风情,看个热闹吧。《南方的转折》,这本书并不好评价,因为青年人看出来的是热闹,中年人看的是政治,老年人看的是情怀。单从这一点上,便是上乘作品独有的特征。大学时上新东方,一心梦想出国,虽没去成,倒是对美国文化普及了一下。《南方的转折》,要读这本书,一定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解。何为转折?作者为何要Turn一下子。我们要知道,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的中心城市就逐渐的衰落了,衰落的表现主要是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群体和贫困人口的比例的提高、种族歧视和种族矛盾的加剧、白人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的郊区化、产业的郊区化、福利负担的加重、城市财政危机、城市环境破败、城市问题频仍、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等。在美国大都市区的郊区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之时,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却呈现出一种丛林式的环境,人们唯恐避之不及。所以,所谓的“转折”,我想一定是指:20世纪的一个讽刺,即在一个世界上普遍城市崛起的时代,美国的城市却在衰败。《南方的转折》是个游记,提到游记,我一下子想起两本书。一个《徐霞客游记》,徐霞客不简单,我佩服他伟大的志向和艰苦卓绝的跋涉。另一个是余秋雨的游记,余秋雨我也很佩服他,佩服他可以一边公款吃喝旅游,一边夸夸其谈扯蛋。 我不止一次的设想,倘若把我国当代的大作家送美国去游历一番,能写出来什么呢?恐怕是一堆美帝腐败和共产党好的大作吧。好在VS.奈保尔是个特立独行的人,我们继续介绍美国南部的背景。当时的美国南部,在一战和二战的刺激下,出现了两次黑人大迁徙,使原本集中于南部乡村的黑人迅速向西部和北部城市迁移,同时南部黑人的城市化水平也在迅速提高。由于黑人的大迁徙和不断向中心城市的迁移,导致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种族矛盾的加剧,从而推动了有纳税能力的白人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向郊区的“白人大逃逸”,一些与白人中产阶级就业密切相关的产业,比如高科技产业和白领服务业也纷纷到郊区安家落户,中心城市就业大为减少,从而导致了中心城市的税收急剧减少,财政收入捉襟见肘。与此同时,联邦政府、郊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地产部门等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阻止黑人等少数族裔向郊区的迁移,以保护郊区白人稳定富足的生活环境,从而使黑人等少数族裔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这样中心城市就面临着财政收入锐减,福利开支却越来越大的两面夹击。从而使城市入不敷出,甚至财政破产,导致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得不到更新而日益变得陈旧破败,政府裁员,警力减弱,犯罪猖獗。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衰败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城市越是衰败,白人中产阶级和富裕人口以及产业就越是向郊区迁移,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等较为贫困的人口通过购买白人抛弃的旧宅,集中于中心城市的衰败社区,中心城市的就业就越少,税收基础就越薄弱……从而使中心城市一步步走向衰败的深渊。作者VS奈保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30年前孤身在美国南部穿行,写下《南方的转折》,在这样的年代,书里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浓浓的怀旧气息,快乐也好,悲伤也罢,恰如你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     如果将阅读一本游记看成是一次对旅行的“模拟”,那么一位理想的读者,或许也会在阅读之前,对自己的“目的地”进行一番想象。作为《南方的转折》的“目的地”,美国南方一方面充满了理想与热情,这里独特的“南方文化”往往可以带来令当地人引以为傲的归属感;但另一方面,这里的贫穷与非正义因素同样显眼。无论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还是以制造恐惧为业的“三K党”,都令这里充满了复杂与不安定的走向。这种复杂性,在奈保尔的游记《南方的转折》里同样有所体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某四个月里,奈保尔探访了美国南部的七个州,走访了多个著名城镇。每到一地,他都会与当地人交谈,这些谈话的内容也成为作品的主要部分。其中的受访人,既有普通市民、庄园主后代,也有政府官员、民权主义领袖、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纷纷就自己所关注的内容发表观点,这些观点与奈保尔的观察一起,成为关于“南方转折”的一部口述史。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南方,看似已经不同于往昔了。这里不再有奴隶制度,黑人的境遇似乎也大大好过从前。明目张胆的剥削与压迫似乎已经从这片土地上销声匿迹,社会福利确保这里看起来欣欣向荣。但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暴力以“不可见”的手段,钳制着社会的平等与自由。精英们依旧高高在上,贫穷与低微仍旧是底层无法摆脱的宿命。这是否意味着所谓“转折”,不过是徒劳无功的尝试呢?事实上,作为一本见闻录,奈保尔的《南方的转折》并不曾试图为这一切提供解释与出路。他只是在努力描绘真实,而我们其实也不难从他的描述中,推断出当下与未来的真相。底层始终是一种宿命——有人穷其一生想要改变,但与生俱来的特质还是决定了有的人其实并不愿,或者不必尝试改变。我们渴望一个“纯白的世界”,人人自足自乐的“奶与蜜”的天堂,可这并不是一次真实的转折可能带来的结果。我们不得不承认,正义绝非是一个二元的话题——事实上,我们对它仍然知之甚少。加缪曾说,“当我们用政治问题替换人类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前进了一大步。”当我们读到“汤姆叔叔”的故事时,恐怕很难不对黑人、对贫穷者心生同情。可同情并不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对于任何一个处于“转折”中的共同体而言,美国南方的经验似乎都值得借鉴——在这里即便没有绝对的公平与正义,但人们却仍然坚信改变可能发生。希望改变的人仍在努力,他们的尝试,绝不会被无法反驳的暴力打断。而角落里的阴影,也绝非是必须清除的碍眼的存在。
  •     说起美国南部,恐怕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黑人奴隶、种植园、棉花等农作物,这些来自于《汤姆叔叔的小屋》里最经典的画面。斯托夫人笔下那对黑人奴隶满满的同情,被很多人认为是“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很多人为汤姆叔叔的死而感动流泪。但在美国南部,有太多问题的和解却并非像小说的结局那样简单明了。对此,奈保尔的《南方的转折》有着进一步的阐述。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奈保尔的观察冷峻而克制,比起作家,他更像一名记者,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在四个月中走访了美国南部的七个州,去往美国南部那些著名的城镇比如亚特兰大、查尔斯顿、密西西比。他采访有权有势的政府官员,走访世代居住于南部的普通白人、黑人,和民权运动的领袖深入地交谈过去那些往事……除了两者的对话,奈保尔也详细地记录采访的环境,被采访者的状态与态度,使得我们在分析这些南方记忆的同时,也在思索着这些活在南方记忆里的人,他们究竟心存怎样的期许。面对这一切,城市与城市的串联,人物与人物的自然过渡,细腻得犹如近在眼前,奈保尔只留下了最真实的事件和最深刻的问题,却没有做出任何倾向性的回答。站在庞大而复杂的历史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那样脆弱无力。奈保尔这样说道:“那么多陷阱,那么多人要满足,那么多矛盾要解决,那么多毁灭的可能性。成就是巨大的,但代价是什么?”在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最大代价就是种族问题的残留。汤姆叔叔那个年代的美国南部,离不开黑人奴隶,因为他们是经济基础,是最重要的劳动力。而事到如今,黑人们有了自己的选举权,可以不再受到白人农庄主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就真的得到了平等吗?奈保尔在与形形色色的南方人交谈中,暴露了其转向内部、深藏在生活之中的不平等。比如以宗教为中心的文化氛围,比如黑人与白人的素质教育差距,再比如不再以劳动力为中心的经济衰落与转型、横亘在期间的种种历史突发性问题。平心而论,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黑人普遍的懒惰与无礼,确实会让人不自觉地倾斜心中的天平。黑人的后天性落后与白人的先天性优势,那些活在种植园记忆中的人们,或仇恨或怀念,要改变这些,要南方的所有人向前看,一同奋发进步,又岂止是金钱和时间可以简单办到的?正如《汤姆叔叔的小屋》所言:“奴隶制是黑人的灾难,也是白人的灾难,我以为自己能帮助改变这个制度,我希望不同人种平等。基督教后,这种希望更强烈,我以为用博爱,就可以让我家的黑人活得比白人好。现在想一想,我太爱幻想了。”这是所有人的灾难,也是所有人的问题。如果汤姆叔叔只是南方问题中一个小小的缩影个案,奈保尔呈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从外而内的南部画卷、滚滚红尘中的人物群像、真实到棘手的故事,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在这些沧桑之上、问题之下中,看到马丁•路德金那后继有人的事业,看到布克•T•华盛顿为了黑人的进步所贡献的一切,看到有一部分白人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去拥抱黑人,看到希望,看到南方的转折,即使那未来还很遥远,即使“对于一个黑人来说,走出极小的一步也是如此艰难”。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这次奈保尔离开印度来到了美国,少了些异域风景,格局上明显比何伟的非虚构写作要强,从文化、地域、信仰、阶层、种族、社会结构及知识架构上叙述美国南方从种植园到黑人解放到民权,而何伟更关注中国日常下一个驻扎地的民风、普通百姓的话语到一个微小事件,尤其自身冲突代入后的各种反差
  •     如果不看这本书,对奈保尔如此细腻敏感的描写就不会有深入体会。故事很多,有些零散、跳跃,但并不妨碍他成功地捕捉稍纵即逝的时空错位感,加以糅合,变为自己独特的声音与认知。除此之外,这本书也能让人更加理解美国的南北战争以及民权运动,清晰了很多模糊。
  •     他笔下任何群体都带有费拉风貌 还有就是采访的“民权”分子太多了
  •     这本书与其说是奈保尔的游记,不如说是个人采访录。白人、黑人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生经历交织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宏大的南部画卷。站在那些逼近真实的沧桑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实在太过渺小,而南部问题是如此错综复杂,你也就能明白为什么美国到现在都无法完全解决种族问题了。
  •     奈保尔带着他一贯尖锐的洞察力,以客观、中立的视角,走访了普通人、政府官员、民权运动领袖和庄园主后代等,所讲述的故事涉及南方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既是旅行见闻,也是口述史。
  •     翻译真是太硬了。
  •     游记文学的范例,南方历史的见证。
  •     红脖子、3K党、杰西·赫尔姆斯,他们为什么会选川普
  •     美国南方的土地与圣歌,眼泪与哀愁,本该从作者笔下感受到更多素朴的诗意,无奈全被糟糕的翻译毁掉了。这种毁灭性的打击,从书里延伸到书外,让读者与某些南方民众产生了共鸣,即对过去深深怀旧的同时,对满纸支离破碎废墟般的景观感到绝望。
  •     很多我觉得写不下去的章节,奈保尔直接就跳过去了,一篇游记,总结地很用功。
  •     翻译太差 看着不舒服 本身写的也太碎了
  •     很有意思
  •     关于鲶鱼工厂和土星工厂的部分最棒 作者很爱动不动就回忆一下特立尼达小岛 很真实直白地记录了不同的思想 邦联主义者 3K党 红脖佬 BTwashington WEBDubois 杜波依(没有斯)比起奴隶制,联邦政府过大的权力似乎更是问题 “对穷人施舍是仁慈,但从我这里收税去帮助他们就是勒索”
  •     翻译应该拖出去枪毙
  •     转折之后,出路在哪里?贫穷与歧视依旧交杂,不过还有信仰,不止信仰!翻译不好,好多句子都不通顺,莫名其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