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
ISBN:9787208091139
作者:[英]麦克斯·缪勒
页数:250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无限观念  二、施特劳斯:我们还有宗教吗  近来有人把这个问题推到公众争辩的前沿,但其提问的方式却难以令人满意。施特劳斯在许多方面是最敏锐的思想家,他在其最后的著作《旧信仰与新信仰》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还有宗教吗?”但以此方式提出的挑战,唯一可能的回答就是宣布一些统计数字。而我们又很快得知,在十万人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承认没有宗教。假若想得到不同的解答,就应当换个方式提问题。施特劳斯本应首先清楚地告诉人们他自己所理解的宗教是什么,也本应当在心理发展和历史两方面对宗教加以说明。然而他所做的只是简单地套用施莱尔马赫的旧定义,即宗教是一种绝对的依赖感。而且他还用费尔巴哈的定义加以补充,认为所有宗教的本质都是贪婪的占有欲,并在祈祷、献祭和信仰中表现出来。然后施特劳斯作出结论说,由于今天做祈祷、划十字、参加弥撒的人较之中世纪少多了,所以真正的虔敬和真正的宗教只有很少的一点遗迹了。  如果真像施特劳斯和其他人力图证明的那样,真正的宗教只能在祈祷、划十字和参加弥撒中表现出来,那么所有不做祈祷,不划十字和不再参加弥撒的人,就不属于任何宗教,也不信仰上帝了吗?如果我们继续把施特劳斯的书读下去,就会相信M里南说的话是正确的了。他说有些可怜的德国人,总在艰难地想成为非宗教或无神论者,但从来就没有成功过。施特劳斯说:“世界对我们来说,是理性和善的工场。我们感到对世界的绝对依赖,但绝非说它是蛮横无理的力量,我们在它面前只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它是秩序和规律、理性和善,我们以爱的信任将自己托付于它。在最内心的世界里,我们感到自己和自己所依赖的东西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我们的信赖中,我们是自由的。自尊和谦卑,欢乐和服从,所有这些为了那个存在而产生的情感都融合在我们心里。”

前言

  宗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与社会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的宗教已经从沙龙走向社会,成为人们思考人文现象的重要热点和视点,理解和研究宗教不仅成为一种必要,而且是一种必然。  对于传统宗教进行理智性的研究,提出种种关于宗教的理论和学说,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思想家那里就开始了。然而,把这种研究从依附于哲学和神学的从属地位下解脱出来,使之变成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人文学科——宗教学,则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我们奉献于读者的这部《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的作者麦克斯·缪勒,乃是世所公认的宗教学的奠基人,他的这部书则是他开创宗教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用英国著名宗教学者埃里克·J.夏普的话来说:“在缪勒之前,宗教学领域虽然广泛而且充分,却是杂乱无章的。在他之后,人们看到这个领域已成为一个整体,服从于一种方法,简言之,得到科学的处理。”人们对缪勒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为经过他的开创性研究,人们对宗教的研究才有了一个全新的格局。  首先,缪勒明确指出宗教学的使命——它的根本性质,就是要“揭示宗教是什么,它在人的心灵中有何基础,在其历史成长过程里遵循什么规律”。他借助语言学的经验,建构了宗教学的科学框架。他所理解的“宗教学”是由以下四个部分或四个层次组成的体系;第一层是材料层次,它应该囊括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史实和现象,如圣典、神话、风俗、语言、仪式等;第二层次是分类整理,按材料的血缘关系、对象关系、语言关系等分成不同的群落;第三层是比较宗教学;第四层是理论宗教学。其中比较宗教学与理论宗教学两者的侧重不同。前者的重点在比较,后者的重点在概括。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
第一章 无限观念
第二章 拜物教是宗教的原始形式吗
第三章 印度古代文献为研究宗教起源所提供的材料
第四章 对可知的、半触知的、不可触知的对象是崇拜
第五章 无限与规律的观念
第六章 论单一神教、多神教、唯一神教和无神论
第七章 哲学与宗教
附录:专有名词译名对照表

编辑推荐

  本书是麦克斯·缪勒所著, 他是宗教学的奠基者。《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一书是缪勒开创宗教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宗教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无限观念是一个过程。比较的研究方法是宗教学研究中最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简介

本书的书名即提示了他所论述的基本内容:宗教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缪勒认为,宗教产生和发展是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的,这就是从自然对象中形成物质宗教,从人类自身中形成人类宗教,然后在心理宗教中合流。他在本书中基本上是以印度宗教为例,阐释了他的宗教发展观。
中译本序
第一章 无限观念
第二章 拜物教是宗教的原始形式吗
第三章 印度古代文献为研究宗教起源所提供的材料
第四章 对可知的、半触知的、不可触知的对象是崇拜
第五章 无限与规律的观念
第六章 论单一神教、多神教、唯一神教和无神论
第七章 哲学与宗教
附录:专有名词译名对照表

图书封面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宗教,一直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为什么我总是充满热情去寻根问底关于宗教的一切问题?这大概是性情所致——那种好奇心,想知道人类内心、人类精神世界中最本质、最原始、最真切的东西。我想知道宗教是什么?宗教如何在人类心中萌芽?宗教如何经历了历史的变迁达到了今天的面貌,并夹杂着民族问题、政治问题?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是西方宗教学的创始人,我希望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对宗教有所了解。人们把他视为宗教学的奠基人,是因为经过他的开创性研究,人们看到这个领域已成为一个整体,服从于一种方法,简言之,得到科学的处理。缪勒指出宗教学的使命——它的根本性质,就是要“揭示宗教是什么,它在人的心灵中有何基础,在其历史成长过程里遵循什么规律”。由此可见,我所关心的问题到现在并未得到一致的解答。包括缪勒在《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一书中所阐述的观点,也受到反对者的攻击和批评。由于缪勒最初是语言学家,所以他借助了语言学的经验,建构了宗教学的科学框架。在全书中,缪勒也是从语言文字的起源、演变、比较入手,探索宗教的各种语言中代表的含义,从而推断宗教的发展。缪勒认为宗教产生和发展是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的:从自然对象中形成物质宗教,从人类自身中形成人类宗教,然后在心理宗教中合流。在读完全书后,我认为之所以缪勒能成为宗教学的创始人,是因为他从语言学的方法入手,构建了体系。事实上,语言学确实是最好的入手方面,因为现今关于古人的了解,我们只能借助于文字,而像绘画、雕塑等属于艺术品,无法建立科学的分析方法和体系。而对古人语言的解读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并且还存在着学者们不同的理解。所以,在书中缪勒并没有对宗教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引述了不同的观点,也包括1873年他提出的观点:“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或气质,它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能使人们领悟在不同名称和各种伪装下的无限。没有这种才能,也就没有宗教,甚至连最低级的偶像崇拜和物神崇拜也没有。只要我们注意倾听,就可以在所有的宗教中听到这种精神的呻吟,这是一种渴望,力图要认识那不可认识的,说出那说不出的,渴望得到神和上帝的爱。”我对宗教还没有研究,所以无法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宗教下个定义,也不能说赞成谁的观点。但我认为,如果要研究宗教,首先需要融入那些称之为“宗教”的团体中、那些人中,我不知道如果我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个宗教的教徒后,再努力走出宗教自身去客观地分析,这一情形是否可能?
  •     中国不是一个纯宗教国家,为啥不纯,你懂的。无神论和唯物质论教育之下的我们,特别的想知道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人星期天去教堂做礼拜、去祈祷和忏悔,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为了心中的神可以不远千里五体膜拜,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为了信仰可以甘心做人体炸蛋。。。怀着这样的心情买了这本书,看完之后,对宗教到底是如何起源的依然没太清晰。回忆起来,主要记住两点,一个是关于无限观念对宗教萌芽的启示,一个是大篇的引述《吠陀》等来细评印度古期的宗教。如果是普通读者想通过本书去明白书名所要揭示的东西,恐怕会有点小失望。也许宗教本身就是靠悟、缘、开 吧。如果是理论研究到是可以翻一翻。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并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有些话需要花时间去理解,翻译的语言是很不错的。
  •     无限的观念 神物崇拜 单一神教 我的意识 第一种识 吠陀 四行期 可触知,半可触知,不可触知,四个阶段:惊奇感,拟人概念,与偶然结果联系,尊重与崇拜,利塔之路,原始启示论,拟人命名,语言学
  •     宗教起源于人们天生所具有的对“无限”的领悟能力。
  •     其实这学期就连马哲老师都讲的很好。但是我还是开小差看宗教学书籍了。看两页就被深深吸引。作者思路很缜密,我翻阅目录,感觉也是颇有体系。关键是,缪勒作为宗教学的奠基人,并没有选择复杂高深的语言。所以看起来真是觉得同感颇深,又能收获许多。
  •     没想到花了这么久才看完。宗教学巨擘,文风严谨,对宗教史尤其是婆罗门教和印度佛教有很深造诣,语言学看上去对他影响很大。不是好的入门书籍,观点也多有偏颇,有些地方看不懂,有些地方我觉得他自己也很糊涂。
  •       宗教,一直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为什么我总是充满热情去寻根问底关于宗教的一切问题?这大概是性情所致——那种好奇心,想知道人类内心、人类精神世界中最本质、最原始、最真切的东西。
      
      我想知道宗教是什么?宗教如何在人类心中萌芽?宗教如何经历了历史的变迁达到了今天的面貌,并夹杂着民族问题、政治问题?
      
      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是西方宗教学的创始人,我希望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对宗教有所了解。人们把他视为宗教学的奠基人,是因为经过他的开创性研究,人们看到这个领域已成为一个整体,服从于一种方法,简言之,得到科学的处理。缪勒指出宗教学的使命——它的根本性质,就是要“揭示宗教是什么,它在人的心灵中有何基础,在其历史成长过程里遵循什么规律”。由此可见,我所关心的问题到现在并未得到一致的解答。包括缪勒在《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一书中所阐述的观点,也受到反对者的攻击和批评。
      
      由于缪勒最初是语言学家,所以他借助了语言学的经验,建构了宗教学的科学框架。在全书中,缪勒也是从语言文字的起源、演变、比较入手,探索宗教的各种语言中代表的含义,从而推断宗教的发展。缪勒认为宗教产生和发展是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的:从自然对象中形成物质宗教,从人类自身中形成人类宗教,然后在心理宗教中合流。
      
      在读完全书后,我认为之所以缪勒能成为宗教学的创始人,是因为他从语言学的方法入手,构建了体系。事实上,语言学确实是最好的入手方面,因为现今关于古人的了解,我们只能借助于文字,而像绘画、雕塑等属于艺术品,无法建立科学的分析方法和体系。而对古人语言的解读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并且还存在着学者们不同的理解。所以,在书中缪勒并没有对宗教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引述了不同的观点,也包括1873年他提出的观点:“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或气质,它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能使人们领悟在不同名称和各种伪装下的无限。没有这种才能,也就没有宗教,甚至连最低级的偶像崇拜和物神崇拜也没有。只要我们注意倾听,就可以在所有的宗教中听到这种精神的呻吟,这是一种渴望,力图要认识那不可认识的,说出那说不出的,渴望得到神和上帝的爱。”
      
      我对宗教还没有研究,所以无法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宗教下个定义,也不能说赞成谁的观点。但我认为,如果要研究宗教,首先需要融入那些称之为“宗教”的团体中、那些人中,我不知道如果我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个宗教的教徒后,再努力走出宗教自身去客观地分析,这一情形是否可能?
  •     宗教是什么。是如何行走的。
  •     宗教学奠基人的重要著作
  •     贤珊于2010年5月30日捐赠
  •     萬物有靈論
  •     : B929.1/2145
  •     还没读完
  •     论证的看的我有点晕,估计基础太差,看多了就觉得完全是文字游戏,就丫一群人不肯脚踏实地好好生活
  •     1.单一神教——多神教——唯一神教——诚实的无神论;2.感觉——理性——信仰,同一自我的不同认知能力;3.阿底提、提婆、阿特曼;4.对四种姓普遍误解的纠正,婆罗门的真正特权在于传授《吠陀》。5.奥义书——吠檀多,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圆融;6.古代印度尊者的四行期:梵行期——居家期——林栖期——遁世期,与印度宗教经典文献的承继,神灵观念的演变呈现同构性。共时态下的历时态共存;7.宗教宽容。
  •     这纸质有点醉人。宗教学导论用书。
  •     自然神论
  •     宗教学创始人使用的比较语言学方法是很有趣的,本书中Dyaus不应该译为‘特尤斯’,而应译为‘帝奥斯’。
  •     翻译很差
  •     对宗教文化感兴趣
  •     清晰,明白,尽管还是有不认同的地方,作为研究印度教的入门书籍吧
  •     读到“他们还是像几千年的祖先那样靠的是口传心授,从而使吠陀的传承从未中断。口头传教与学习,在婆罗门眼中已变成伟大的祭祀”,感动了一会儿。
  •     本书作者认为,人类的宗教起源于对无限的感知。由此出发,产生出对于半触知之物(例如山川、河流)的崇拜,进而发展到对不可触知之物(例如天体、苍穹)的崇拜。这些自然存在被想象成人格化神,宗教前进至单一神教的状态。然而,伴随理性发展,人类对于这些神祇产生了怀疑,从而导致一神教和宗教的哲学反思。作者在论述中主要采用的例子是印度婆罗门教,但在结论处却对基督教给予了莫名的高度评价。并且,虽然作者反对了拜物教是宗教的最初阶段这一说法,却忽视了人类历史上的巫术崇拜阶段。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大约在于将语言学引入到了比较宗教学中,虽然相关论述我并不十分赞同。
  •     我觉得缪勒很有意思,在这本书中他不是直接就解答宗教是什么?宗教怎么产生?而是通过语言学、历史学多方面的知识说明了研究宗教学的几个前提,和争论的焦点所在。无限,或者说人具有体验无限的潜能是贯穿整本书的核心,也是作者认为贯穿宗教的核心。
  •     关于宗教产生原因的解释很独特
  •     2011年11月29号在南理工图书馆借到。
  •     较之今日来看,定义还是很中肯的.较为严明的宗教概念体系初见架构,不失为好的宗教分析方法(特别是从语言学出发).不过只举婆罗门教,对后叙由半可触及不可触再及不可见,由单一崇拜转向多神或唯一神崇拜的宗教思路和形态发展历程来讲,有些许单薄.但瑕不掩瑜.向宗教学的奠基者致敬.⚖
  •     三星,不能再多了。
  •     前两章的总论在介绍学界观点(虽然他那时仅仅是十九世纪)并提出自己分析还是挺清晰的,后面进入以《吠陀》为中心的印度宗教分析以后就感觉阅读吃力了。。。北医三院匆匆阅毕。
  •     事物命名->单一神教->多神/一神/哲学 另外迷上印度了有木有!
  •     用"无限"来解释宗教的起源是再秒不过了。启蒙以后人们往往认为人的有限的理性是不能理解神的无限,而放弃了对于无限的追求。而在原始人那里他们已经学会尊重无限探索无限,无限成为了生活的最高意义。宗教是对无限的永恒探索,偏离了这个很难谈上真正地理解宗教。
  •     2016已读57。作为一本宗教学的名著,该书最大的价值可能还是在于对这门学科的方法论贡献,即比较研究。麦克斯缪勒毕竟是语言学家,但个人觉得单凭对《吠陀》的文本分析和一些主观推论难以圆满解释宗教的起源,“宗教源于人们对无限的主观领悟”这一观点的根基并不牢固。难怪涂尔干在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开篇就批判了这种自然崇拜类型的宗教起源论。
  •     愿望是超自然的;自然并不答复人的诉苦和问题,并且无情地将人挥开,任其自处。
  •        两天时间,把这本宗教学奠基人的重要著作看完,有很多东西吃不消,不是很理解。但是,从其行文的字里行间还是很感受到作者的思路的严谨、考证的确凿、以及尽可能的对所示范的雅利安人宗教的公正、客观的描述。作为比较语言学大师和宗教学奠基人,Max Muller以人类感官对客观世界的有限感知为起点,以雅利安语语源学的发展为工具,以探求有限感知后面所隐藏的“无限”概念为线索,尽可能地再现并剖析了古代雅利安人的宗教观念的产生与演化。
       从单一神教到多神教到唯一神教,最后到对自我的深刻思索和探求,构成了古代雅利安人宗教的发展脉络,也可以说是人类宗教的一个缩影。从这本书中,不仅能看到作者为探究宗教的根源与发展而孜孜以求,努力研读《吠陀》等雅利安人宗教的经典著作,更能看到作者那深刻的思考和小心的求证。此外,我不得不说,读这本书里说引到的《吠陀》里的赞美诗和颂歌,我甚至能隐隐约约看到和听到古代人对天,对地,对风,对火,对一切神的敬畏的心情和跪拜的虔诚,并由此带来的内心的宁静、欣慰。
       这是一幅怎么宏大和持久的图画啊!在几千年以前、甚至上万年以前,她存在过,现在,还存在着,在可遇见的将来,她会依然存在。只是换了时间、空间,变换了敬畏和跪拜的对象,变换了仪式和颂词。不变的,是内心对神的敬畏、恐惧、虔诚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心的宁静、愉悦、欣慰和不再恐惧。
       引用书中的话来结束吧:“从感觉与无限的这种永久联系中,产生了宗教的原动力,并出现了猜疑,以为在人的感官所能感知的世界之外,在人的理性和语言所能理解的世界之外,还存在某物。这就是一切宗教之最深刻的基础”。
       一百三十一年前的Muller先生,您从对宗教的研究中求得了什么样的“无限”呢?
  •     今天上课的时候顿悟了!真是本好书啊!不像别的书死命下定义,虽然一开始就跟你讲哲学让人云里雾里的。
  •     文笔读起来比较舒服~而且我更赞同他的观点~
  •     在这本书中,在缪勒看来,宗教或许更接近于一种现在被称作“绝对真理”的东西,他强调了历史上对疑似”无神论“者的错判,认为这些被错判的人其实才更为接近更高层级的“宗教”,因为他们意识到的可能是当时社会信仰中的缺陷,而他本人的这个理论也使他同这些“无神论”者站在了同一列中。他的思想无疑在当时是一种超前的思维。
  •     曾经的教材 译得烂死 看原文吧
  •     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不是我想要的内容
  •     里面其中有很多的梵语解释,对于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训练的人读起来很吃力。不过,书有千百种读法。至少在看完这本书以后,对于宗教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其实由于这本书接下来很想去读一些关于人体研究的书。
  •     风儿像胖乎乎的小淘气
  •     还可以吧,结构有点散,不喜欢他的书
  •     算是补当年金泽老师的课上没有读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