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黯国度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108041401
作者:V.S.奈保尔
页数:352页

作者简介

在奈保尔一贯的冷嘲热讽与孤傲尖酸中,后殖民情境中的印度乱象是那么的令人无奈与绝望。这一年的印度之旅其实也是他企图探询自己的历史与身份认同的内心之旅,而他的收获却是看到:印度属于黑夜——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一段漫长的旅程。于是,他便写了《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印度三部曲:幽黯国度》。
他在《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印度三部曲:幽黯国度》里的叙述技巧极为卓越,一步步缓慢地揭露了印度与他的内心,读来具有无比的乐趣…… 有一种人,远离了家园,但是他却比家乡的任何人更了解这个地方:作者就是一个杰出的例子。


 幽黯国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选择这个三部曲,原因很简单,望梅止渴——很想一个人去印度旅行,背包穷游的那种,可是不单单是全世界都反对我去,连印度本身也在极力排斥我去--隔三差五的爆一条轮奸案出来,让已经走到尼泊尔的我,还是没敢继续南下。随手先拿了后面两本看。可惜,奈保尔的后两本内容较之第一本更枯燥一点,加上我又是个非常挑剔翻译的人,无奈只能重新从第一部看起。先说说译者。的确是翻的非常出色的一个译者。但是,又似乎有点过于出色了。这话怎么说呢。。。我觉得好的翻译应该是了无痕迹的,让人阅读的时候意识不到翻译的存在,不管是由于翻地太烂还是翻地太好。李先生的翻译,字字珠玑,成语连篇,光是译作本身,就是一部可读性非常高的文学佳作,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译者的光芒过甚,就难免盖过了原作者。看来,如果是对奈保尔本人感兴趣的读者,还需要买本原版的读一下,才能充分了解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回到《幽暗国度》本身。我带着对印度的好奇和一箩筐的问题,跟着奈保尔走了一遍印度,想明白了几个问题。一,对轮奸案的困惑。以前跟朋友讨论过,为什么印度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轮奸案。这不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吗?怎么会这么罪虐深重?不断有媒体披露在这些案件中印度国民的冷漠,这也是我一直不明白的。奈保尔在阐述种姓制度的一个特点时,我突然明白了。他说,种姓制度的一个结果就是人人只做自己身份职责该做的事,不是自己份内的事绝对不做,做了就是对自己的侮辱。比如,速记员只负责记,绝不同意把自己记的东西打印出来,因为那是打印员的职责。再比如,你让一个职员给你倒水,这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这是倒水的仆人的事情。同样的,街上有强奸、偷窃、杀人、尸体,也都跟大家无关,这是警察的事情。于是我明白为什么没人站出来声张正义了,虽然这种要求有点太高了,天朝也达不到。二,对印度电影的困惑。我喜欢看印度电影,但是通常是快进的。因为无法忍受它的慢节奏。甚至看到过一部电影里光是一段广告歌舞居然要耗时20分钟。看过奈保尔跟政府官员打交道的经历,就知道原因了。官僚主义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真正的原因,是印度人对效率没有概念。三,对人生的困惑。看书之前没想过,不过看完后,我倒反而更困惑了。根据奈保尔的分析,印度人永远生活在虚幻的世界里,他们的精神被宗教控制,所以可以无视肮脏的环境、落后的现实,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是最圣洁的、最先进的,能够让他们这样自欺欺人的正是宗教--对世事看得过于通透、过于不执著。所以我困惑了,以前一直相信,佛教教导我们不要对世事太过执着,放下一切,才能心静如水,才能达到一种境界。可是我也害怕了,怕太过追求这种境界,会变得跟印度人一样荒唐。这本书给人的震撼是说不完的。比起现在的很多游记,这算是很有深度的一部游记了,也许传递出的信息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不过,仍然不失为一部印度指南。
  •     酒店里有wifi,继续写起。第二次来香港的诺亚方舟。和大家玩了一天游戏,没看书。酒店里几本杂志,翻翻没什么内容。包里带了一本奈保尔的游记,人多也不方便读书。想来,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人多不适宜,太闹不适宜。公共空间里的私人阅读多少不合时宜。奈保尔的游记写得轻松愉快。讲起印度人处理公共空间与私人事情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个现代人侧目,比如他讲起印度公交车站旁边无遮拦的厕所,印度人可以旁若无人地掀起裤子处理大小便的问题。这是印度人的观念,个人事件的无羞耻感和不可侵犯。咋一看,印度人好似没有公共空间观念,可是一旦你去印度的佛堂,你却发现里面恭恭敬敬,秩序井然,任何一个不礼貌的动作都会得到旁人的瞪目。奈保尔也讲印度的贫穷,印度人认为贫穷应该得到尊重,因为贫穷引发人的怜悯心,在印度人认为怜悯是一项至高的道德,是成圣人的标准。奈保尔用写小说的方法描写了印度人滞后的时间观念,工作观念,实在有趣。你在他的文字里看到一个古老的印度和一个新时代印度之间貌合神离的冲突。《幽暗国度》是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第一部,以游记和文化研究的角度告诉你一个英国作家视野下的印度。作者丰富的写作手法值得称道,李永平的翻译也好,读起来轻松愉悦,是旅行的必备。
  •     在火车站等车,距出发还有一个小时。县城车站,脏乱嘈杂。每次远行,都是以此为坐标原点,不管我要到哪里去。刚在快阁书店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奈保尔的印度游记三部曲第一部《幽暗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一本是安妮宝贝第一部短篇集《告别薇安》。等会躺在k441次6车厢5号上铺就着微暗的灯光翻翻。或者睡一觉,就穿越到另一个世界——深圳。那时候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看过的所有的游记文学与奈保尔相比都弱爆了。没有大惊小怪的游记腔,天才的人物刻画天才的叙事洞察,自愧弗如
  •     有机会去印度看看~
  •     1962年,年轻敏感的奈保尔第一次到印度,所见尽是脏乱差,闹哄哄,无所不在的贫穷,滑头,堕落。有一些描述和评述真是刻薄入骨,大概也是不知该爱该恨的矛盾。
  •     独立带来的尊严感使印度人几近得意忘形,在这黑暗国度中安逸地继续着,直到中印一战才渐渐醒来...
  •     真棒啊
  •     重读
  •     从印度旅行回来后,再次拿起这本书。是不同的版本,是不是同样的翻译,我也不记得了。但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最喜欢的部分依然是他住在喀什米尔的,非常有趣,结尾竟然有被感动到。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读觉得奈保尔文笔很好。。。 还需要收回的是我对印度曾有过的所有看法。我终于读懂了他的每一个字:你若想了解印度,就必须先接受它。 重新发现那些我到达或者尚未到达心向往之的地名时,有一种重逢的激动。贝拿勒斯,拉贾斯坦(从拉兹普特人几个字中辨认出来),PONDICHERRY的精舍。非常意外他花大篇幅描写了这个精舍,就是著名的法国人建造的乌托邦小镇。 看来很多书都需要一读再读。读完以后,那些地方还需要你亲身前往,去验证,去体悟。那时候,书里的东西才有一部分可能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
  •     于我心有戚戚焉。
  •     奈保尔
  •     简体字本很多名词没统一
  •     其实以我的水平根本无法去评判好或不好 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这样的人这样的文章 从琐碎中不停反思
  •     2013 第二次印度旅行期间读完了,非常棒,正好和旅行的那些点相关。
  •     奈保尔,啧啧
  •     图书馆的新书 没有忧郁的热带给人印象深刻 但是还是不错的
  •     嘲讽和认同交替,过去和未来交织。我承认奈保尔不宽容,但这份自私的戾气却叫文学显得真实又可爱。
  •     穿越那一片尋家的混沌,家的投影就在跟前,是時候揮手道別了,是時候和家一起上路跋山涉水了
  •     传统厚重的东方大国着实令作者火大。
  •     引人入胜,入木三分
  •     神奇的印度观感
  •     很想看看印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想了解下现代的印度是什么样子。
  •     对着上司拼命磕头才能活下去,才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在占木市,你会看见成群清洁工人游走在街上,用赤裸的双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和粪便。这是社会要求他们干的贱活,而他们也心甘情愿,接受这种屈辱。他们本身就是秽物。他们愿意以秽物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眼前。”不知道什么时候人类可以进化完全。
  •     还乡记那章写得太喜欢了。
  •     好读!“这个世界的生命证实了另一个世界的死亡;然而,另一个世界的死亡却也凸显出这个世界的虚假。”奈保尔的视角始终涩砺,无家可归
  •     2013.4.9
  •     太好看了
  •     很神奇的一个国家,不过奈保尔的书不该从这本开始看起的。。。
  •     实在是个风趣的人,不过显而易见头一次回印度的奈保尔完全不能接受和enjoy那儿的脏乱差啊~
  •     看得不要太开心,各种认同感和心领神会啊
  •     忘了说,高中时除了瓦尔登湖,奈保尔的河湾也是催眠宝典。
  •     怪不得现在网上到处买不到这本书,害我去实体书店买,原来是版权有问题了,哈哈。无论从讲述手法还是内容来说,都很喜欢。可以说,这几乎是我想写的那种书
  •     奈保尔的第一次印度行,很大篇幅花在克什米尔的泻湖之旅和喜马拉雅的朝圣游记上了,寻根的主题只占据后面寥寥几页,但已经足够精彩有趣了,在后殖民的视角下,奈保尔对印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陷传统与过去的生活方式冷嘲热讽,现代化在这个大国似乎就是个遥远的传说,但就是这样离开印度还是让奈保尔觉得自己的灵魂一部分已经留在了那里
  •     手不释卷。初读觉得像毛姆客厅里的绅士,读着读着被他那种复杂的心绪感染。不管那些后殖民的劳什子,不管是否喜欢或亲近奈保尔的立场和笔法,三部曲最少是有趣的,虽然是苦涩的有趣。
  •     神秘印度
  •     没落文明古国的现代人民都是一个熊德性
  •     去印度之前看的,我不能不说太晦涩难读了。费很大劲看完的。
  •     如果把这本书归类为旅行文学,那奈保尔写的比我见过的谁写得都精彩;如果把这本书归类为人类学作品,其中个人色彩极为浓重的描写又令人跟着他一起嫌弃和暴躁。令人心驰神往的叙事技巧吸引着读者一步步地读下去,一个粗略印象的印度浮现出来,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奈保尔只挖到了印度的一个表壳,不知道感觉正确与否。
  •     如果说去印度之前只是隔一段做一点笔记,回来之后接着读巴不得每行都加上下划线。可能我也是带着并不想带有的殖民者角度(对就这么拧巴)去看这个文明的吧。
  •     奇特的坦诚,很多说出来别人会指责自己的事,“黑点”,也直言不误,连那说是优越,不如说是怪异的、隔离而又亲近的感觉,我都以为是此处坦诚的同胞……但二三章发议论时会让我想找更严谨、客观些的民族志来看,因为不确信,虽然任何一本书都不能说有全面的角度,但这本显然太过个人化,大概还只能说是游记(当然是写得很好看的游记)。译者用的音译词很奇特,小费“爸客施舍”、游船“施客拉”、厨子“砍杀妈”,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使音译词字面看来具有某种独有的意义呢……翻一下是12年的第二版、第三次印刷,但还有个别错字(包括但不只有:p121“斜科地”、p216“蕾菲克”),和疑似漏了几个字而致完全读不通的段落(p122)……
  •     他写的游记,有种写诗的味道~
  •     奈保尔也不宽容。
  •     虽然书籍推荐为游记类型,但是,阅读中的深刻感受让我感叹,果然是大师的杰作。1962年,作者回到从未踏足过的故乡,这里的一切都充满着反差,需要适应,需要迎合。那时候的印度可能和今天的印度还是有不少差距,然而奇妙的是,阅读今天的游记,你会发现,对于生活,对于认知,对于宗教,对于种族,相比较而言,竟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果然是一个让人欲罢不能不断研究的民族,他们保留着固守着自己的文化,在骄傲的内心之下,表现着让外人一时难以理解的矛盾行为。作者的文字非常有魔力,深刻,活泼,很喜欢。
  •     近来最愉快的阅读经验,译文十分美妙.
  •     一路行一路读
  •     渐入佳境
  •        《印度三部曲》是印度裔的英国作家V.S.奈保尔的重要作品,它纪录了奈保尔三度探访印度的经历,其中既有风土人情的描写,也有对印度普通民众的生活记录,这当中最重要,且最有参考价值的是,作者三次探访印度,对印度这个国家的认知、情感的变化。阅读这本书之前,了解本书作者奈保尔的身份很重要:他出生在英属的一个海外岛屿上,岛屿上住着白人、黑人和印度人,由于人种混杂,当地的印度人是一个社区,白人又是一个社区。在印度人的社区里,依然保留着印度传统的种姓划分和宗教仪式,可是这些传统经过了简化和弱化。奈保尔出生印度祭祀种姓阶层,这一种姓在印度文化中象征着智者和神圣,他们在当地依旧享有很高的地位,别的种姓若要举行祭祀仪式,就要请这个阶层的人主持并且祭司可以得到一些礼物。长大后,奈保尔去了典型的欧洲大学深造,学
  •     我知道,只要我能依照某一种特定的尺寸,在这块布料的某一个特定部位,剪下小小的、椭圆形的一块布,那么,这一匹布就会开始伸展,一路绵延到整个桌面、整间房子、乃至于整个物质世界,直到这整套戏法被人拆穿。
  •     断断续续花了半年时间才看完。在读到书中关于印度种种不一而足的细节中,总不免会想到中国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将印度看作一个重宗教的、消极的、漠视现实的国家,而中国则被视为没有宗教信仰的、实用的国家。是否真的如此?与其说这是中印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倒不如这是我们同西方的不同;而面对这些不同如何自处……我们依然困惑无知。
  •     作家的世界性即在于无根性。
  •     奈保尔文笔优美,观察细致,富于叙事技巧,体现出一流作家的水准,然而在这本书里,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西方中心式的殖民主义论调和以贵族精英阶层自居的自我优越感,作为印度裔作家,丝毫不见其对母国文化应有的温情和尊重,而只有冷嘲热讽和居高临下。这样的姿态在张彤禾的《打工女孩》和何伟的《寻路中国》里也可以看到,大大抵消了其文学才华带来的阅读快感。
  •     三部曲是和项塔兰一起交错着看的,两种不同的风格,奈保尔的书需要沉静下来与他慢慢同行,他对印度的现实感到无奈却又割舍不下的情感源于其亲身经历,看完他再看项塔兰,也就能感觉到这种不讨好的文明中另人欢喜的一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