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
ISBN:9787214024497
作者:[英] 冯客
页数:229页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1
致谢1
第一章 作为文化的种族:历史背景3
第一部分 3
经书中的野蛮人4 神话中的野蛮人 8 环境宿命论9 “生食”与“熟食”的野蛮人 10 肤色 11 白灰 14 黑炭 15
第二部分 18
反佛 19 宋 代的遗民 20 反满主义 25
第二章 作为类型的种族 (1793-1895)30
妖魔学 35 畸形学 37 解剖学 39 地理学 45 类型学 48 人种混杂 53
第三章 作为宗族的种族 (1895-1903)57
种族战争 62 种族的连续性 66 种族起源 67 种族的灭绝 70 种族的分类 72 种族的分类等级 74 种族的边界 77 种族的融合 80 “西方的影响” 84 替代物 88
第四章 作为民族的种族 (1903-1915)90
种族进化 91 保种 99 种族的祖先 106 种族的起源 109 种族的民族主义 112
第五章 作为种类的种族 (1915-1949)115
引言 115 起源 120 肤色124 毛发 125 气味 129 大脑 130 野蛮人 132 等级 136 汇合 138 情节 141 斗争 144 教科书 147
第六章 作为种子的种族 (1915-1949) 149
背景 149 开端 150 发展154 巅峰 160
后记
作为阶级的种族 (1949—?) 172
参考文献 177
索引 211

作者简介

在本书中,“种族与其说是强调不同民族的生理方面,毋宁说是强调它们的社会文化方面。”在我们的印象中种族是与“种族歧视”、“种族偏见”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讨论“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时,因为近代中国之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种族观念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民族主义,所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刻”,人们思考和行动的主要方向就是“保种强国”。但是,本书所论没有这么简单,它追述了近代中国种族观念的复杂历程,展示了近代中国种族观念的复杂形态。种族是“作为文化的种族”、“作为类型的种族”、“作为宗教的种族”“作为民族的种 族”、“作为种类的种族”、“作为种子的种族”和“作为阶级的种族”。“种族观念”是近代中国的核心观念之一,对它的思考无疑会丰富我们看待那段历史的眼光,特别是这种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今日仍还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英国人冯客( Frank Dikötter)揽下一项工程,叫“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但没有完工就通过验收了。已完工的部分看起来似乎美轮美奂,但不完整总个是缺憾。书的目录看起来极为整齐划一,各章标题分别是“作为文化的种-族”、“作为类型的种-族”、“作为宗族的种-族”、“作为民-族的种-族”、“作为种类的种-族”、“作为种子的种-族”,有点数学、逻辑学著作的味道。但过分注重形式,若于内容有损,则甚为不智。该书在对中国古代种-族观念做了简略回顾之后,马上将视野转到了与西方接触引起的将外人“符号化”、“保国保种”、种-族革命等方面,然后历述清末民国时期国人在人种学(“人类学”)、优生学方面的种种错误观念,结束于阶级学说之代替种-族区分。其优胜之处,在于对近代出版物有关种-族论述的系统梳理,但本文主要的目的在于揭出其不足之处。之所以说该书不完整,主要是作者仅满足于考察知识阶层对新出现的外人、外来种-族学说的反应,以及知识阶层自己构建的种-族学说,而忽视了原已存在的族群区隔、地域认同和族群冲突,同样也忽视了对草根阶层种-族、民-族观变化的考察。普通民众对外人的妖魔化,主要起源于传教士对民间生活的过分介入和文化冲突,清末频繁发生的大量“教案”却并没有成为冯客的研究对象。表面化的描述无助于完整认识中国人种-族观念的变化过程。作者其实已经注意到了内在的族群冲突,“种-族仇视发展的顶点是太平天国战争,它部分地起源于客家与广东土著之间的仇视”(本书第33页),“1856-1867年间客家人与广东土著的大冲突致使10万人死亡”(本书第65页)。作者如果肯再花一点功夫,就会发现,在对西方人进行妖魔化之前,本土族群之间已经在进行着相互的妖魔化,而这一切植根于一个人口过密的国度里激烈的资源争夺。在上述广东土客械斗之前,本土人将客家人称为“犵”“客贼”(见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商务印书馆2003年),其手法与历史上中原人贬低少数民-族正相同,虽然这两个族群其实都是汉族。而在天京内讧之后,太平天国本已元气大伤,之所以还能支撑多年,关键在于清廷的地域、族群歧视政策,即凡是太平军内两粤籍的将士,就算投降也难逃一死,故像陈玉成、李秀成这样的“红小鬼”只能拼死抵抗,卒之将战事延长。[注:本文全文首发于国学数典论坛,此地有删节]
  •     昨天晚上读英国人冯客所著的《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该书是刘东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关于海外汉学,我以前曾经迷信过一段时间,对那些封面上作者名字前加括弧的书,总觉得高人一等。毕竟,因为学术背景的不同和价值立场的歧异,海外汉学的很多观点在习惯于国朝正统话语表述的我看来,往往有出新出奇之处。毕竟,当时我们读这些海外汉学的著作,主要还是在于一种“视界的交融”,想加深对另一种话语形式的了解。估计像我这样的“括弧崇拜者”为数不少吧,这些年国朝相继翻译出版了大量海外汉学丛书,销量看来也不错,凡是不画地为牢、局限在专业范围内的读书人,架上应该都会有几本。但是,随着接触这类的书慢慢多起来,自己的知识和眼界逐渐开阔,也开始有了些怀疑。有天看到美国学者包弼德的《斯文—论唐宋文化的转型》,随意翻了一下,就让我扔了。这是一部典型的海外汉学的生涩之作。因为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六七年前,很多论点都忘记了。现在的兴趣也不在唐宋,在这里就暂时不评论了。后来在学校图书馆又看到一部括弧里面说是美国人写的关于姜夔的书,厚达四五百页,但是全是国产的陈词滥调,间或加些西洋名人的评论。我纳闷地翻看前言才知道,原来这美国作者是“出口转内销”,原属国产,嫁与美人,改从夫姓,贴牌生产,才造出这类似洋砖头的垃圾来。自此之后,虽然仍然还有“括弧崇拜症”,但那是对西方原创性的历史、思想名著,是内生于西方文化传统之中,又影响世界思想与历史前进的重要著作。至于对这些所谓海外汉学的书,便常常持有审慎之心了。包括对“宇文大名垂神州”的斯蒂芬•欧文先生及其学生兼媳妇,中国的神童兼才女田女士,也都没怎么搭理。我觉得海外汉学最有价值的书籍,其实是由20世纪前半期的西方与日本学者所创造的。他们对中西文经典的功底,比后辈们强过太多。后半期虽然也有很多不错的书,但是经典的比例明显少了很多,而且很多论述是一种理论模式的推衍与泛化,有一种很明显地为学术而学术的味道,既乏钩玄纂要,探微索隐的智力趣味,也乏融通中西的文化情怀,这或许就是学术规范化的伤害。当然,这些著作的优点也是学术规范化的结果,即既有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也有比较翔实的资料,就像出席商务晚宴的成功人士,西装革履,钱袋丰实,彬彬有礼,礼貌周到(你知道我不是讽刺)。更何况,在大量资料之中,有些著作还时不时有精辟之论。冯客的这本《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其实就是这样一本书。我生就一张大臭嘴,所以还是先说缺点。一是就是该书的理论起点,其实就是一种逆向的思维,即我在上面所说的理论模式的泛化。冯客在前言中说,种族偏见常常被用来指责白人,这种狭隘视界可以部分地归因于后殖民时代西方社会的罪恶感和仍占优势的西方中心的情感。但是,非西方社会也有种族偏见。在中国,种族学说出现在19世纪末。全书的立论就此展开。关于近代中国的种族观念这个题目,无疑是有意义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道路,无不是“救亡图存”的民族挣扎、奋斗之道。但是,这种选择论题的方式本身,就有一种取巧的嫌疑。除了做近代中国的种族观念外,我还可以做近代日本的种族观念,近代土耳其的种族观念,近代印度的种族观念,像病毒一样复制几十个版本。而且整个论述模式都可以按照同样的架构,传统社会的种族观念、近代西方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下的影响、在不同阶层的影响等等,只要填充进不同的历史资料就就成一部另外的著作了。这就像女人嫁人,一是要有一根鸡巴,这是嫁人具有可行性的理论框架和前提;二是要有车有房有钱,这是嫁人得以成立的物质基础,即翔实的历史资料。有了这两样,写什么东西嫁什么人全看自己的兴趣了,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但是,这样选择论题很容易沦为一种单纯的技术操作,论题的意义空间就狭窄得多了。第二也是技术操作的问题。作者把中国历来的种族观念分为六章,分别是作为文化的种族(传统社会);作为类型的种族(1793-1895即清中后期国门初开阶段);作为宗族的种族(1895-1903即维新派的种族观念);作为民族的种族(1903-1915即革命派的种族观念);作为种类的种族(1915-1949即民国知识共同体的种族研究);作为种子的种族(1915-1949即民国优生学)。这种历史分期是恰当的。但是这些章节的题目有些仍然很难让人理解。作为文化的种族还比较容易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以礼仪制度作为夷夏之辨的标准;作为类型的种族,读了该部分才明白是作者为了与后来受进化论影响的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学说相区别才称此前的学说为“作为类型的种族”,但是问题是在传统社会不同样也有通过外观等类型化特征划分野蛮人的吗?还有,维新派的观念为什么叫做“作为宗族的种族”?作者的意思似乎是梁启超等人的种族战争思想建立在宗族械斗认识的基础上,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黄种人与白种人是什么宗族之争。作者在这里似乎更多的是想与革命派的汉族民族主义区别开来,才给起了这么个题目。所以觉得作者够累的,为了保持体例的严整性,费尽了心思,但是多少丧失了一些论述的严密性。第三就是视野及论述的狭窄化问题。一是关于近代日本种族观念对中国的影响。要讨论近代中国种种观念、制度的产生,脱离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思想文化政治变革,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当初买这本书,其实就是想了解一下日本种族观念对中国的影响。但是该书把目光锁定在中国的种族观念上,对日本的种族观念却是语焉不详,只是简单说了一下维新派和革命派所受到的影响,包括“民族主义”的概念。二是更为根本的,作者对中国的种族偏见、歧视等观念浓墨重彩,却对传统中国理想化的文化普济主义一笔带过,对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五族共和”的宣告视而不见,而且将在游牧民族侵略所激发的民族主义称之为“充满仇恨”。作者不无强辩的指出,无论是文化普济主义还是民族主义,“外国人都受到蔑视,以其劣等性深入人心”。这显然是作者的观点先验地决定的。难道华夏文化这个东亚大陆最发达最繁荣的文明只有接受、礼赞游牧者的落后文明才不是种族偏见吗?难道对敌人的侵略充满热情才不是种族偏见吗?作者的脑子显然被驴踢了。但是,那头驴显然是头温柔的驴,作者的头并没有被踢爆。所以该书除了这些框架上的问题,在资料和论述上还是有很多精彩之处,可取之处的。有一些历史事实,让人很感兴趣。比如一些中国现代学者对纳粹人种改良方法的羡慕和借鉴,卫聚贤宣称,每一个国家应该建立优生实验室,在医生的控制下配种生育,出色的婴儿被称为模范人,未受控制的则被称为淘汰人。若模范人达不到总人口的2•3,则淘汰人将被禁止繁殖。读到这里的时候,象看美国好莱坞的科幻电影。还有康南海康圣人的浪漫想象:政府应该设立幸福旅馆,设置在一个可人的环境里,让年轻人在那里会面。当然了,有残疾、精神疾病和精神缺陷的人将被绝育。借全球十大变态电影之一的片名来说,这就是《残酷的浪漫》。或许什么时候应该读一下康有为的《大同书》,看看他是怎么高举维新变法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大同社会而奋斗的。该书的资料是丰厚的,作者理论的敏锐性也不弱。这一点倒不在关于种族的夹缠不清的辨析上,而在于对新文化运动时期西化主义的较为负面的评价:即两极分化、投映和片断性。所谓“两极分化”,意谓西方被迫与儒学对立,中国与西方的一致性被屏弃,连续性被抹杀,类似性被否决。人类的共同因素常常被忽视,而人类经验的分歧则被强行导入对立的方向。所谓“投映”,则是本土的思想被投影到西方思想上,“西方思想”的中国观念被树为一种图腾,它包含所有失落的理想,它结合未来的幻想,它成为希望的仪式化表达。它是一种外在的权威,而与真正的西方思想的关系是间接的、隐晦的、有时甚至是微乎其微的。所谓“片断性”,就在于中国人的思想习惯经常只在最细碎的形式下迎合西方思想,通过断章取义,后者被简化和扭曲。作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不只是一个文化重建的时期,它还是一个满足人类愈加迫切的需求真理的需要的时期。共和后的中国是确定性的孤儿:在一个焦虑的时代,人们为生活寻找意义。这段论述,非常之精彩,简直是打击西方思想盗版委员会办公室的专业工作人员,而且对盗版产生的社会环境与时代思潮有深刻的体认。其实,现代中国关于历史与文化的很多谬误和偏见,也都在这个时候播下了种子,并且,终于在之后将近100年的时间内,收获了无数个思想跳蚤。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牵强附会地扯淡不时可见
  •     对符号体系的变化和合法性资源的由中转西,种族在书中被更多地类似于接近于人种的概念,对于人与人生物上差别的符号化论述不少,但对于被符号化的种族是如何驱动中国论述则少。
  •     种族是一种与客观事实无关的文化构造,类型变化如发质结构或皮肤颜色被社会群体主观地看待并加以文化的构造,赋予社会的意义。
  •     角度不错,功力太差
  •     : C95/3136
  •     译的太硬了
  •     在凤栖梧买的第一堆书之内,要写论文时就翻翻
  •     材料不少,但每次都是意犹未尽的感觉。。
  •     这飞沙走石的翻译……没有更好的译本了么?
  •     中国的种族观念由来已久
  •     这本书很好看啊,怎么没有新版。英文也很简单。可惜这个版本也有些翻译硬伤。
  •     让我爆pow的书!!!!
  •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
  •     作者并不精通中国古代文化,一些常识错误显示出译者也并没有什么深厚功底
  •     有种很神奇的感脚。。。
  •     反正我比较喜欢这类不走寻常路的写法。当然带来的必然问题是不扎实。。
  •     闻一多1922年旅美求学期间在家书中写道:“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俟后年年底我归家度岁时,当与家人围炉絮谈,痛哭流涕,以泄余之积愤。我乃有国之民,我有五千年历史与文化,我有何不若美人者?”。很难将他和后来为了在祖国推行美国民主观洒血讲台的斗士联系在一起。
  •     有些表述不够完整加翻译够烂,还是觉得有点浅薄,不过还是对中国种族观念演变的理解有启发
  •     写得糙 译得更糙
  •     一本系统研究中国种族主义的书,推荐。虽据维舟说译者多有错漏
  •     复印了一本,薄而精
  •     译的不错。Ch.1所谓中国的文化种族,说了同化主义和族类区分的并存之悖很好,但说中国自古就有种族主义的论据极其弱,其中有些作者根本就没搞懂。宋还是明还是满清开始比较明显地要封闭地对抗异类,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近代的各种种族反应,预料中事。唯一吓到的是文化人搞的优生学。
  •     很平庸,简单的资料观点分类重述。翻译编校疏漏也不少,discourse译成观念不对;第86页,惠顿的《国际公法》译成了《国际法的要素》;第120页James Yan是晏阳初居然不知道!
  •     烂!烂!烂!
  •     在科大的时候洪长泰老师上课是就选了此书中的章节,洪老师说此书英文很好,不过当时我是没体会到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