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的房子

出版社:青文書屋
出版日期:2004年12月
ISBN:9789628158850
作者:鍾國強
页数:203页

内容概要

钟国强(1961年- ),香港诗人。香港大学文学院毕业。曾任教师、记者,现任广告公司创作总监。
第十二届青年文学奖新诗高级组冠军
第十三届青年文学奖新诗高级组冠军
中文文学创作奖新诗组亚军
港大文社新诗推荐奖。
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新诗组推荐奖(诗集):门窗风雨
第七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新诗组推荐奖(诗集):城市浮游
第八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新诗组首奖(诗集):生长的房子
个人诗集
《圈定》(呼吸诗社,1997年)
《路上风景》(青文书屋,1998年)
《门窗风雨》(青文书屋,2000年)
《城市浮游》(青文书屋,2002年)
《生长的房子》(青文书屋,2004年)
合集
《两个城市》(麦穗,2007年)
散文集
《从本土出发──香港青年诗人十五家》(香江出版社,1997年)

作者简介

《生長的房子》為鍾國強第五本個人詩集。收錄2000年至2004年詩作近四十首。


 生長的房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生長的房子》是鍾國強的第五本個人詩集,並獲得第八屆(2003-2004年度)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讀者不難發現,從詩人的第一本詩集《圈定》開始,乃至《路上風景》、《門窗風雨》、《城市浮游》到《生長的房子》都與「城市」有莫大的關係。面對城市,《生長的房子》表現了一種特別而深長的內涵,借用其中一首詩作〈水井〉的意象,詩人彷彿在井邊拉著轆轤,與城市及生活在城市中的眾人拉扯角力。本文試圖發掘詩人如何與城市拔河,並發掘當中的意義。一、 視點的變異:從《圈定》到《生長的房子》讀者可以清楚發現,日常生活是鍾國強詩歌的重要一環。不同的職業讓詩人對城市有不同的感受。如詩人的第一本詩集《圈定》裡,〈宵夜〉總結了自己的大學生活,同時可以視為作者「港島」情懷的始點;點題作〈圈定〉是作者當港聞記者時所得的深刻經驗 。同樣因工作關係,詩人寫了一系列以內地生活為題的作品,如《路上風景》裡的第一輯〈關卡〉;又如詩人後來從事廣告創作,在九七回歸的一天,因工作到邁亞美海島,心繫香港,遂寫了〈在邁亞美海島上拍攝一個香港樓盤廣告〉,輯於《門窗風雨》裡。要指出的是,生活經驗、身處城市的種種與詩人的詩作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與《路上風景》和《門窗風雨》相近的是,《城市浮游》深具「城市漫遊」的味道。我們不禁想起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論述波特萊爾的時候,提出「游手好閒者」的概念。學者張旭東說班雅明筆下的游手好閒者是大城市的產兒,在擁擠不堪的人流中漫步,「張望」決定了他們整個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他又說,「游手好閒者」和完全被機械化了的芸芸看客不同,他需要一個回身的餘地。大城市並不在那些由它造就的人群中的人身上得到表現,相反,卻是在那些穿過城市,迷失在自己的思緒中的人那裡被揭示出來。 在《城市浮游》裡,詩人穿梭於大街小巷,書寫自己的城市,然而詩人並非像機械人般的看客,他往往因為對周邊的敏感,而有所感悟,或惜題發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從《城市浮游》到《生長的房子》的重要轉變:在《城市浮游》裡我們還是看到主體與客體清晰分明的位置:我在觀看城市,我(浮游)是細微的、飄浮的,城市是巨大的、急湍的;然而到了《生長的房子》,城市變成了依附在詩人身體上的影子,像紋身般與作者合一,主體與客體再不能清清楚楚地分開:在卷首作〈房子〉裡,詩人說:「房間不可以把窗擴闊,對面/重建成一幢彪形大廈,把影子蓋滿我全身」 。在城市大街裡「張看」的動作消失了,代之而來的是自己的思緒與城市、人情、生活、歷史、時間、空間共融為一——並非和諧結合,而是壓縮在一所小小的房子裡,或在詩人的身體上,互相牽扯,互相質問。更重要的是,在這旗鼓相當的拔河裡,詩人逐漸學會如何平衡、如何在這生活的急流之間,看清城市的變異,從而學懂關愛。詩人自己與城市關係的轉變,在《城市浮游》裡其實早見痕跡。〈海怡半島商場〉、〈崇光百貨〉和〈信和商場〉等無疑是詩人對路上風景的剪輯與再造,在張望城市與人群的時候,每每在關鍵處為詩歌輕輕點上一些生活智慧或感悟。與前作不甚相同的,是第三輯〈浮游〉裡兩首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城市浮游〉及〈在上海美羅城商場一家新書店看書〉。這兩首詩可以視為《生長的房子》的前傳。〈城市浮游〉寫的是一天的經過,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各有所思,然而重要的是首末兩節在心裡膨脹、收縮、膨脹、收縮,最後由作者嚙碎的石頭——一個消費城市的逼力、噪音和沉默,同時表現了痛、硬、冷的觸感。我們發現詩人「回身的餘地」,思緒不再止於游移的視角上。〈在上海美羅城商場一家新書店看書〉的末節更見作者情緒的波動:是離去的時候吧,不看天色也可以想像妻子的面色,還有孩子孩子可有叫外公抱?外公少見他難道我平日又多見他嗎?為什麼我仍坐在這裡,坐在這裡寫一個我其實不大熟悉的城市?就像特賣場上的精裝古典即使半價推介,也無非買不可的必要即使李白杜甫,陶潛寒山白居易即使魯迅,魯迅也在城市寫他的故鄉我為什麼仍要寫,這城市? 在這最後的一節裡,「城市」、「親人」、「自己」交織在一起,然而這種交織是從詩人多重的問句裡展開的。從孩子、城市到自己,詩人不住質問,自己身處的位置——上海,的意義:我們看到的是位置與位置之間的衝突,作為旅客、作為父親……。因此,〈在上海美羅城商場一家新書店看書〉是從距離寫距離:手上書本作者所述與詩人自己的距離——各有故鄉;上海與香港的距離——「我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如同做不到/不把生活已久的地方/寫入上海這城市 」;自己與親人的距離——妻子的面色、孩子沾了泥濘的褲腿、坐在書店梯級上的自己。詩人在書局靜靜看書的時候,已經不能,也不願擺脫「城市」和「親人」的影子,而這兩者便成了詩人自己的一部分,無從斷然割裂,像化成詩人瞳孔裡反映出來的光影,一種折回的凝視。而「城市」、「親人」與「自己」三者的關係,在〈城市浮游〉裡閃出了奇異的光,然而光是閃爍未定的。到了《生長的房子》,這光變得冷靜、沉潛、恒久,同時滲透著令人難以忘懷的感悟和感情。二、《生長的房子》:忘記與慈悲作者如何表現這「城市的轆轤」?讀畢《生長的房子》,「忘記」和「慈悲」可以說是詩集的兩大主題。前者是時間性的:時間的流逝、記憶的再造;後者則傾向於空間的:我在父母和妻兒之間、在城市和城市芸芸眾生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點與點的關係。重點是,「忘記」和「慈悲」的弔詭之處,借用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裡所說,是參差對照的。「忘」與「記」;「慈」與「悲」是相互對照的概念——「忘」與「記」是相反的,然而兩者相互依存,沒有忘,便不能凸顯記,反之亦然,而忘記合用,則令人想起魯迅《朝花夕拾》裡那「為了忘卻的紀念」——為「忘」而「記」,那是記憶的真正意義:無關記憶力,而在於「現在」改寫「過去」的決心,從「過寫」的動作中,反過來看到現在或未來的意義。「慈」、「悲」同樣是一褒一貶的,然而兩者也是互為對照,沒有「悲」則沒有「慈」,「慈」從「悲」中而來,張愛玲在《傳奇》自序裡引到論語的兩句說話:「自得其情,哀矜而勿喜」。鍾國強的取態稍有不同,詩人面對碎裂的世界,但求慈心相待。「忘」與「記」:房子的生長水井的回聲、墳旁的果樹、家具的名字,說的都是關乎記憶的事情。作者在詩集的後記〈關於房子的瑣記〉裡說:當這座房子的文字挾沙帶石的沉澱下來的時候,我便開始覺得如果我不想忘記,便得為它命名,就像當年父親給每個家具命名一樣。我知道很多事物已經過去,雖然我企圖借助文字,篩沙造磚,裝門設窗,令它們以另一種方式存活。……它真像一棵枯樹呢,幹裂枝脆,但看著它迂迴錯落而終於在夜空某處將意志落實,便終於相信它確是生長的。 這段文字正說出詩人眼裡「記憶」的特質。「回憶」是深具現在性的,是對過去的人事的一種重塑、一種構建,同時是現在態度的一種反映,或可以視為對未來的憧憬、取態。而回憶的動作,是詩人的書寫:字句、意象的選擇、對生活的提煉,而在書寫的過程裡,生長的是「房子」——對於自己、家人、城市、生命有多一重的了解。正如前文所說,我們必須正視,「忘記」一詞的弔詭性——「忘」與「記」的拉扯關係,其所要凸出的,是時間洪流的暴力位置。而《生長的房子》裡,〈水井〉和〈果樹〉可以說是兩首關於「忘」與「記」的重要作品。〈水井〉意象的跳接無痕。如果仔細分析,則「水」、「井」、「魚」是詩歌的核心意象。首先「水」 的形態是不固定的,可分為井水、河水和桌上的一杯水。當中又以前兩者最為重要。河水在詩裡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泛稱,而是有著不同的形態的:從流進城市的支流、三股支流匯成一道大河到流到下游的河水,要說的其實是以下的一節:河水流到下游,又迂迴分叉湧向四面八方的淺灘有人傲立河岸,像口號不斷升高,在幢幢商廈間不斷回響天空在窗洞裡默觀,堤壩在聲音裡顫抖,泡沫在爆破我看到聲音,看到聲音裡面巨大的沉默,如一張一張魚的嘴巴 看到聲音,和聲音裡巨大的沉默,河水具大的衝力、浪濤發出巨大的聲響。這是一個「消音」的過程,是生命的洪流,是時間沖刷生活的暴力反映——那是陰鬱的,是關乎死亡的、關乎寂滅——河水裡有魚藤的毒素。於是在這個語境之下,便可以讀出「井水」的意義:我雙手把魚捧到井口,向著一個深邃的影子放下,然後靜靜聆聽,遠遠,一個,只屬於那魚的,回聲 詩的首句:那是老家瞪向天空的一隻眼睛。水井是眼睛,同樣是記憶的出口:我親眼看見工人把泥從裡面掏出來/濕濕黃黃,黏黏纏纏,然後便了水。水井裡的水是有限的,然而回聲卻是無限的:超乎時間,像透明的漣漪般向外散開。面對河流大川的行進,井水的回聲難能可貴:它是屬於個人的;水井的回聲,是河水不能發出的聲音,是詩人自己獨有的,不需外界證明,外界也不能爭奪。井水與河水交織,足令讀者驚奇,然而詩人更加上「魚」,穿插其中。詩末兩句,不無悲涼:我想像那魚,在老房子旁的水井裡,孤獨地轉悠身體彷彿一隻鱗閃的眼睛,瞪著魚肚白的天空 魚在河水裡,難免會死亡——流逐與捕獵。然而水井又是一個怎樣的空間?水井本身,深具「圍牆」的意味,它是深而狹小的,魚跌到井裡,便不能逃出來。因此回聲是響亮的,令人難以忘懷,然而具體的現實是充滿局限的,面對河水與井水的拉扯,詩人並非灑脫如鳥,在無邊天空飛翔。魚肚與天空融合為一——具死亡意味的蒼白。在另一首散文詩〈麻雀〉裡,老家丟空的儲物室的對流窗,是與水井相近的意象。麻雀一如魚兒飛到這個近乎封閉的空間,最後詩中的「我」把空間的出口「闔上」:「我瞥見麻雀那張盡的瞳仁裡,有一個撞得滿牆斑駁的影子 」惶恐不但來自封閉,更來自因封閉而來的黑暗——命運的、時間的,一種永遠消失的意味。面對以上種種,〈水井〉最終要問的彷彿是面對這生命的洪流、命運的君臨、城市的異化,誰來傾聽水井的回聲?誰人細看在最深最深的城市內壁,苔蘚般的遠古而深刻的文字?〈果樹〉可以說是承〈水井〉而來。在〈水井〉裡,面對時間洪流必然的沖洗,調子深沉,充滿孤獨之感。〈果樹〉進一步發揮「忘」與「記」之間的種種拉力。詩中的首句,自然是向《百年孤寂》的作者馬奎斯致敬:「很多年以後我夢見一塊樹皮的剝落,跌成樹根旁的一堆灰 」在這句詩句裡,我們看到幾個重點:很多年以後,是指向未來的,而夢的設置,卻把這種單純的未來指向模糊化:可以是記憶的重組、可以是一直存在的潛意識的反映、可以是未來的預言;重要的是,詩人夢見樹皮的剝落,瞬間化為樹根旁的一堆灰——也是時間的意象。樹皮剝落令人想起年老,瞬間化成灰是時間的速度——是遺忘的速度、還是死亡的速度?更重要的是,「跌」字所凝聚的,是一份重力:來自天命般的地深吸力,同時暗暗對應了「很多年以後」的肯定語調。首句自立成節,奠定了整首詩作的時間觀:一種在命定論裡的迷失感。〈果樹〉不易解讀,結構宏大而且意象頻繁常有對應。然而抽絲剝繭,「記憶」(忘)和「書寫」(記)無疑是詩作的中心,我在「祖父」、「祖母」和「父親」之間,把心事娓娓道來。因此,我以為〈果樹〉深具自傳意味,從「我在仰望,耿直的樹如微墨初蘸的筆管,準備描畫它的未來」到「我感覺水從地層深處湧上,緩緩流過我的四肢/像樹液,找尋嫩芽裡靜靜蓄儲的力量,卻在枝枒枯處倏然而止」乃至父親砍樹、「而今天鍍著金光的文字,在我熒幕裡升起」,讀者不難讀出詩中的「我」徐徐成長。在成長的同時,作者以「種樹」和「書寫」的對應,讓時間在「書寫」這個動作裡彰顯:很多年以後我翻開辭枝的花瓣和腐葉發現祖父消失了五官。我早已忘了陽光下的老屋是怎樣黑白的微笑。我穿過線裝書的洞孔感到鏽釘的痛,墓穴一樣給挖空了的輕輕如櫃頂碑列的馬恩列毛,一頁一頁像翻飛的灰我看見祖父樹皮似的雙手,高高反向肩背,像一隻鳥一隻鳥停在窗外電線杆上,這麼多年我從未停止在父親臉上尋找飛翔的痕跡父親縣高中畢業,走七百里路來到這裡握起一管一管,長長短短的扳手在機器上日夜複寫生活的難字然後遠離港口栽種房子,繁殖籬笆豆大的燈旁父親最愛讓我看毛邊紙的家書糧油衣物,破屋漏雨,階前點滴是學業前途的叮嚀實用為尚,棄文遠禍。我翻開塵封了的毛選在紅墨水逐字逐句劃上底線的黑體森林中想像祖父薄髮稀髯,握著淌墨的筆管兀自向遠方出神 如果〈果樹〉是一幢繁花綠葉編織而成的城堡,則以上兩節便是進入城堡的鑰匙。有了鑰匙方能真正了解它的最深層的意思。這兩節以書寫為始、為終,「我」站在回憶的位置,想起祖父和父親的種種。祖父的年代是久遠的——消失了的五官,輕如灰的記憶,尚且能讓作者想起一隻欲飛的鳥;關於父親的記憶,細節豐富多了,然而詩人反而要未曾停止地在父親臉上找尋飛翔的痕跡。「實用為尚、棄文遠禍」不就正點出了父子之間的沉默,呼應前段諸如「不結果實的樹」、「不言語的樹」、「在夜裡睜眼看見樹苗急速長高」、「父親開始喜歡砍樹」的種種細節?在「忘」與「記」之間,詩人如何書寫無端斷裂的句行?祖父、父親與我之間除了沉默以外,還有什麼?「糧油衣物,破屋漏雨」,一塊樹皮急速跌落樹根旁成灰成土,那是不是時間、生死的循環?倉卒之間,恩情又何以為報呢?最後詩人還是深信那淌墨的筆管,朝花夕拾,為了忘卻而紀念,也正因如此,房子才會生長起來。「慈」與「悲」:學會平衡「忘記」是關乎時間的,而「慈悲」的關注點則在於空間——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同存性關係。我,在「妻兒」、「父母」、「城市」的中心,如何相互拉扯、牽動,斷裂,繼而諒解?而展現以上諸種關係的空間場所,正是房子。〈家具〉從「命名」點出了人與人之間的斷裂關係。命名是一種區隔、是一種劃分——你與我是不同的:「什麼時候,你們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名字要來何用呢,不就是家的一部分。 」當然這種分裂的狀態,在〈房子〉裡表現得淋漓盡致,房子的擁有者,常有轉變:房子不是我的,是我父親的、是銀行的、是房東的。我們看到生活的逼力 ,城市讓房子變形、與此同時卻彷彿成為構建房子的材料、成為它的內壁、承托的牆。詩的後部段,寫了父親在房子平面圖「分家」的情形:「我望著父親的眼睛,兩口深邃的井/分了的房子其實是一個房子。」 ,房子必然趨向分裂:城市的變改、金錢的蠱惑、人情的變化、生命的流逝。然而房子的製造,是充滿著為後代而努力的感情,卻同時需要生活的技術。詩歌的首段,「將水注入水泥混和沙和碎石/再倒進長一呎寬六吋的矩形木框裡/舂實,壓平,慢慢移去木框,便是一個堅實的存在/升起十三呎半的高度,可以望遠 」房子是用作保護,用作讓住人裡面的人,安心望遠的樓臺。詩人看到了分裂與苦心同存的必然性:「房子不是我的,我看著對面的島/遭一把刀子切成八塊 」,而詩集便是從這個帶著悲哀的「分裂」背景之下展開。另一首散文詩〈地板〉可以讓讀者進一步了解《生長的房子》關於「碎裂」的一些意義。地板是一首圖像散文詩 ,重點在於,作品的斷句並不井然——一個長方體裡有無數的洞、或罅隙。那是屬於生活的、屬於房子的:發黑的地板、骨刺、水漬、發脹的霉木,漸漸沉積為「我」身體的一部分:咀嚼石子、舌頭的裂紋。地板的碎裂並非如火山爆發的一種,而是緩慢的、細微的,卻因為時間的推緩而逐漸加強。詩歌最後一句:「發現地板之下兀然悶響竟是另一層地板 」,揭示了碎裂是慢慢滋長的,然而總會被覆蓋和融合——整首地板詩充滿罅隙,但卻讓讀者看到一個堅實的長方形,是一幅完整的地板。因此,地板與房子的意義事實上是相近的:正是碎裂的存在,需要學懂平衡,或許,以愛完成。葉輝在評《生長的房子》的時候,說到這是鍾國強中年的詩了。中年,正是處於晚年與青年/童年之間,在父母、妻兒與自己的生活之間,進行一場又一場的拔河——並不是要任何一邊摔倒,而是站在中間,平衡兩邊,穩定著來自四方八面的浪湧般的衝擊 。當中,「悲」(分裂)是在場的,然而何以面對城市裡、人情裡的種種變異呢?〈家務〉是描寫同存關係最深刻、最動人的一首。〈家務〉與同於第一輯〈房子〉裡的諸首詩作一樣,充滿層次。母雞、蛋、母親、妻子、孩子互相對應交織。在母雞的喔喔聲之間,詩人多次自我詢問:那是愛嗎?喔喔是模糊的聲音,是詩中的「我」尚未能理解的語言:喔喔的我從沒有聽懂你的語言我提起一個掏空了腹腔的身體 〈家務〉的出色之處在於,揭示了「愛」的內質,或它展現的形式:愛與殺戮、屠宰、血並存——那是因為保護、因為期望、因為時間而來的種種,而衍生「虧欠」。詩人身處中年,母親的劬勞何以報答?詩人想起的是童年時桌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餐蛋公仔麵,現在卻在話筒裡聽到那方老房子的寂寞:那是時間製造的距離,是無限遠的區隔——母親習慣把要說的東西藏在罐頭裡 ,然而,沉默的又豈止母親一人?一間新的房子由詩人建立,是不是因為為了孩子,便要把「母雞」驅除於外?那是養親與養子之間深刻的裂縫。與此同時,作者借用了禽流感,把這種無可避免的斷裂,擴展至城市裡去:「滿城拉長了的臉容、擁擠的房子在清晨在黑夜在關緊了的城市 」,城市的疏離感,彷彿化成無數的布條纏繞著作者的身體——不無悲傷。然而〈家務〉的「慈愛」便是建基於這份「悲」上,兩者是融合在一起,互為對照的,也因為悲的確切,「慈愛」則更見珍貴:你有無端暴烈的時刻,我學懂吞吐言辭收拾破碎,學懂在關鍵時刻,緊緊的從後緊緊的抱著你彷彿一對沉默厚重的翅膀,在漫天毛羽紛飛中無有流血,無有掙扎,無有誰失聲委地 那是在顛簸的生活裡學懂平衡,在同存的人際關係裡,學懂珍惜相遇,學懂體諒。然而「慈愛」需要很大的力量,在〈家務〉裡,詩人拒絕店主手上的內臟;聽到了生命的裂紋,而拒絕真切地聽到「喔喔」聲音所盛載綿長的涵義:慈愛與虧欠、傷感共存,畢竟殘酷。而詩人在詩作裡,彷彿在「慈」和「悲」兩點之間定住,然後急急沉埋在日子裡面。「無有流血、無有掙扎、無有誰失聲委地」當為詩人之理想,然而在現實裡,充滿著利刀般的試驗,鐵錘般的撞擊,一如拉著滿水的轆轤,詩人需要的是力量和技術,方能把它拉上來而不致使井水溢瀉。三、 歇一會的生活哲學:讀〈奶茶〉《生長的房子》裡的詩作,表現了詩人與城市、親人、生活存在著充滿韌性的拉扯關係。〈房子〉的分裂;〈水井〉與〈洪水〉的時間洪流;〈果樹〉裡三代關係張開巨大的沉默的網;〈家務〉裡慈愛與屠宰並存,只餘不懂說話的口、掏空的身體;〈石頭〉裡生死茫茫;〈罐頭〉暗喻時間的循環,各代親人之間存著時差,大悟之時是否已經樓去人空?如果房子有溫度,可能是寒:寒是一室寂然反照窗外幽藍的光天地之大文字縮成一頁薄薄的紙總是無關情愛的話總嫌不厚的被當午夜的足踝探入,碰觸而驚覺自己的寒 寒的原因,是來自沉默,是柴米油鹽把一些情愛的說話隱去,或只能把它壓成一頁薄薄的紙。然而讀者大概不大同意「寒」是《生長的房子》的主要調子。在《生長的房子》裡,情味處處,在生活與時間的積壓之下,城市的變異,影響著作者種種心緒,然而未曾讓讀者感到灰冷。因此,與「忘記」與「慈悲」一樣,寒往往凸出了「暖」的存在,當作者發現並驚覺自己的寒,實際上預示了詩人知道「暖」的存在。〈寒〉寫於二零零二年,而〈房子〉諸詩皆寫於二零零三年至二零零四年,詩人經歷了香港「大寒」的時刻,詩中不自覺滲出了因寒而暖的氣息。只是一如「慈悲」,城市的寒、親人的暖、自己的寒與暖,浮移未定、互相影響——那並非初亂的情緒,而是已經沉澱了,是痛定思痛的情感,彷彿兩個互相「卡住」的齒輪,沉到深海的最深處去。相信讀者知道,詩人走出這深刻僵局的困難。然而,鍾國強新近於《明報》發表的詩作〈奶茶〉,深具「後房子」的意味,彷彿嘗試跳出,房子裡滿是樑棟交錯的迷宮:母親用電爐燒了一鍋紅茶便把半罐煉奶全澆在上面……「歇一會」,母親像對篩沙的網說蹲身築牆的師傅便停了手磚刀、灰板、墨斗歪倒在牆下師傅抬頭呵出一口蒸鬱的暑氣母親說磚牆築得好不好得靠一鍋好奶茶有時是咖啡,有時是芝麻糊得剛剛好,麥粥、番薯糖水有時是煮得老爛的紅豆沙有時奶茶面上漂著葉碎師傅有時喝下,有時又把它狠狠吐在篩沙的網上影子晃動,靜止半堵未批盪的牆會是我們將來的房子我把按照比例攪好的砂漿小心放在師傅的身旁看他們叨著煙,把磚頭逐一堆疊,像一塊又一塊威化,塗了過多的忌廉母親只顧收拾鍋爐和盆盌我的口腔溢滿煉奶的甜味都交予師傅了就像那奶茶喝過了日頭西移水泥硬化我們的房子就長出了兩肩我好奇地用水平儀一量氣泡晃了一會便停在中央不偏不倚,如奶茶鍋裏無人注意卻在那裏的泡沫 奶茶的作用,在於「調劑」/「調味」(當以後者更為重要),也就是所謂「歇一會」的生活哲學:放慢腳步,調校心神,為的是建一所「未來的房子」。值得注意的是詩中的感官描寫,詩情主要從「暑氣」和「甜味」兩點凝聚下來,前者意味著生活的「勞碌」:煮奶茶、把攪好的砂漿小心地放在師傅的身旁、把磚頭逐一堆疊;後者則指向「人情」:遞上奶茶。而兩者在詩中自然地結合了:他們互信地完成建房子的工作,即使磚頭像一塊塊塗了過多忌廉的威化、即使母親只顧收拾自己的鍋爐和盆盌,但母親、師傅和我的相處,一如下午茶圍坐:清晰、默許、在繁忙的城市生活裡,靜靜地、停下,調整生活的味道,悠閒裡沒有半點猶豫。在《門窗風雨》的內書頁裡有一段說話,或可以以此作為本文的結語:記憶裡都是雨,在門前。山不在高,看到雨的邊緣,便可以了。在爭競的海洋的驛站,在屋的前額,在一座廟宇的回眸。而佛的肚子是虛空的,留一口窗,聽外面的風,吹來販夫叫賣的聲音。此文刊登於《字花》第五期。本文於2007年度台灣國立中央大學舉辦的研究生研討會上發表。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是鍾國強暫時最好的一本
  •     
  •     如葉輝所言是中年詩,意象比舊詩作豐富得多。
  •     濃濃的本土記憶
  •     重讀了一遍,一樣喜歡。這是其中一本最好的香港詩集。
  •     生活的厚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