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島嶼的可能性》书评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9867059253
作者: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

尼采已死,圣灵诞生

《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是出版于2005年的法文小说,据说这是一本本该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品,但却因为作者米榭-韦勒贝克的政治意识太不正确,结果引发争议,而与龚古尔奖失之交臂。对此,我想无需细究,反正,《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而龚古尔奖评审们近年的表现则让人无从期待。■一座岛屿的可能性《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充分理解的小说。它在形式上是一部科幻小说,讲述的故事时间落在两千多年之后的未来,内容充满生命的悲叹与绝望。但如果仔细理解,它又是一本“末日启示录”,由一个未来人向现在的我们讲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提示人们如何到达幸福的永恒未来。因此故事发生的时间既是未来、又是过去,或者可说,是平行世界理论里的同一时间、不同世界。故事的内涵则既是悲观绝望,又是希望欢快。怕了我所说的话吧。在那个未来时代里,人类早已经透过DNA的复制技术,让肉体得以一再再生更新,而且借由遗传基因的锁定,记忆也能够无限延续和重现,人类实质上进入所谓的永生状态。然而,这样的永生状态却没有将人类带进最初构想的幸福极乐,永生虽然消除了人类对死亡和衰老的恐惧,消除人类对各种生理和情感欲望的渴求以及连带产生的痛苦,却也同样地消除了人类因为追求欲望所衍生出来的种种快乐与激情。新时代的新人类在消除自身的非理性特征后,却陷入纯粹理性的虚无存在之中。立身于这种虚无存在中,每个新人类都致力于对前世生命叙述的反思、阐述的撰写。所谓生命叙述,如同自传,是每个人、每一代人对自己生命历程的文字叙述,而阐述则是后一代人对前代人生命叙述的理解和分析。因为新人类相信自己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是迈向永恒幸福的“未来人”阶段的中间站。而要迎接“未来人”的降临,便必须借由对前世生命叙述的反思,透析人类生命中的种种弱点,然后透过阐述的撰写,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直至最终的完满状态。(不禁让人联想到尼采的“超人”)《一座岛屿的可能性》可以说是由单一叙事线构成,也可以说是由双故事线交错构成,因为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个再生自“丹尼尔”的“我”,但他的叙述内容则同时包含丹尼尔1号的生命叙述和丹尼尔24号/25号对前一生命叙述的阐述。这种难以清楚界定叙事主体的状态,其实也呈现出“我”这个概念的模糊性。首先,无论是丹尼尔1号还是丹尼尔24号、25号,都拥有相同的遗传基因,也都拥有前世完整的记忆,然而随着肉体的一次次更新、生命的终结与重来,这25个丹尼尔之间,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我”?应该说这25个丹尼尔都是“我”,抑或说这25个丹尼尔的加总才是“我”?其次,在故事最后,这个“我”已经从不断再生的量变、过度到对生命本质发生顿悟的质变,因此这个“我”和之前的所有“丹尼尔”之间既相同、又相异。姑且将这个议题放在一边,再次回到小说的内容和书写手法,让我们先以双故事线的眼光来看待《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故事中的丹尼尔1号是生活在我们时代的旧人类,丹尼尔24号/25号则是生活在二千多年后的未来的新人类,是丹尼尔1号的第24和25次再生。透过丹尼尔1号的生命叙述,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个体、一个独立生命的完整生命历程,而透过丹尼尔24号/25号的阐述,我们则看到新人类对旧人类、亦即当代人类,这一生命整体的分析和理解。■生命本质的大谜题丹尼尔1号是一个成功的谐星,从青年时代便以喜剧表演博得大众的认同,后来他转而创作剧本、导演电影,也都获得极好的评价。从行事风格上来说,丹尼尔1号与美国导演伍迪-艾伦有颇多相似之处,在创作的巅峰时期,丝毫不在意主流人士的观感,极尽所能地对周遭事物与群体进行批判和讽刺,却又能博得大众的认同和欢迎。从性格和生活上来说,丹尼尔1号是个前卫的享乐主义者,在人际关系上始终保持着我行我素、甚至可说是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丹尼尔1号的前半生基本上可以用春风得意与志得意满作注解。丹尼尔1号的生命陷入痛苦和绝望当中,是从即将步入老年时期开始,在他的创造力开始下降、体力开始衰退之际,他疯狂地爱上一个年轻性感、二十岁左右的女孩。这女孩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比丹尼尔1号更自我、更享乐主义,她在性上、在生活上,百无禁忌,独独对爱情、对忠贞毫无信仰。爱上这样一个活在当下的女孩,丹尼尔1号一开始便清楚自己将会面对惨败的结局。果然,在女孩终于离他而去之后,丹尼尔1号的生命里除了致命的苍老外,只有全然的绝望,毕竟,这是一个年轻人的世界,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都是为年轻人而准备的,老年人不仅无法参与到其中,还是社会的负担、是应该被抛却的多余。丹尼尔1号在加入一个致力于永生的教派、提取了身上的遗传物质后,便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在丹尼尔1号死后,经历至少三个世纪,再生技术才被研发出来,在这前后,地球还经历了几次致命性的大干旱和大洪水,消灭了大部分的人类和人类文明。在丹尼尔24号的时代,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都是一片废墟,除了新人类之外,四处还散居着退回到饮毛茹血状态的野蛮人。新人类在遗传基因上与旧人类相同,但改良了身体的维生系统,除了必须补充矿物盐、水和日照外,无需摄食也不需排泄,是一种自养型体。由于能够透过自体再生达到物种的延续,再也不需要生养繁殖后代。因此,相对于旧人类,新人类彻底根除了痛苦的来源,也就是各种欲望,就连彼此聚合在一起的意愿也都消失,形成相互隔离的个体,除了偶尔透过电脑进行智力上的交流外,孤独生活便是生命的全部,而且,直到永远。作为丹尼尔1号的第24次再生,丹尼尔24号有着丹尼尔1号的思想、记忆和性格。相对于丹尼尔1号在生命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痛苦和恐惧,在生命末期所经历的衰老和死亡,丹尼尔24号可说是幸福的。然而,丹尼尔24号却感受到深深的空无,感觉自己被死亡钻入,被它格式化,不再有力量进入当下。接触消失了,欲望也飞逝了,所剩下的感受,是对欲望的怀念,是重新体验它的渴望,是像遥远的前世那样,拥有那种显得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无论如何,丹尼尔24号支撑到肉体的极限,将自己对丹尼尔1号的生命叙述的阐述,以及内心无比深切的挫败感受留给丹尼尔25号。丹尼尔25号接续了丹尼尔24号的阐述工作,也接续了他对新人类空无生命的厌倦。而当丹尼尔25号读到丹尼尔1号临死前写给自己所爱那个女孩的那首诗后,他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带着自己心爱的狗儿福尔斯踏上旅途。丹尼尔1号的那首诗是欢乐的、是希望洋溢的,里头提到他对重逢与爱情的渴望与信仰,其中最后一段是这样的:还有一切都在其中变得容易的爱情,一切都在其中瞬间给出;而就在时间的正中间存在着一座岛屿的可能性在丹尼尔1号的这首诗中,提到的岛屿上有着群聚的人们,有着美好且唾手可得的爱情,这是一个幸福的天堂,纵使它的存在只是一种可能性,丹尼尔25号还是决定要去寻找它。出发后的丹尼尔25号一直朝向兰萨罗特岛的方向前进,那里是丹尼尔1号提取遗传物质、迈向永生的起点,也是传说中有着新人类聚集的地方。然而,行走在广袤的大地上,丹尼尔25号的心思往复变化着,遇见新人类社群的想法并不能鼓起他真正的热情,但他又不愿意余生都在野蛮人频繁出没的区域度过,毕竟新人类社群只是没有激情、老年人式的生存,而野蛮人和动物的生活也是他早已熟悉,没有任何奥秘,只有不断重复的杀戮。在被迫选择前进方向的时候,他清楚意识到自己并不真的渴望寻找任何一个灵长类社群,而自己正渐渐地与种种可能性相隔绝;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适合他的位子。在漫长的旅途上,丹尼尔25号经历了肉体的痛苦、选择的艰难,而当心爱的狗儿福尔斯死去时,他更感受到悲伤与遗憾,内心因而彻底干涸,再也感受不到任何欲望。此刻的他,在自愿自觉地离开了复活和死亡的轮回之后,却仍旧走向一种简单的虚无,一种纯粹的无内容,存在于世这一唯一的事实,已然成为一种不幸。透过丹尼尔1号的生命叙述,透过这一趟寻找一座可能的岛屿的旅程,丹尼尔25号,感受到,世界的空虚,不再让他觉得可以接受,这个世界只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被剥夺了各种潜在可能性,里头已经没有光明。然而,当丹尼尔25号来到一片看不到对岸的无垠海边时,他突然理解了人们是如何透过在有限之中的起源的渐渐过度,从而把握无限的概念;理解爱情的概念最初是如何在柏拉图的头脑中形成。而当他想到丹尼尔1号在自私自利的角力赛中,败给了更自私自利的年轻爱人,他突然又理解了新人类被要求研究前世生命叙述的目的,以及这一目的为何始终都没有达到过;由此,他更理解了生命的本质,从生命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在故事最后,丹尼尔25号留下一段谜样的结语:幸福不是一种可能的地平线。世界曾经背叛。在极其短暂的一瞬间中我的肉体属于我;我永远都不会达到规定的目的。未来是空的;它是高山。我的梦幻充满了激动的形象。我曾存在,我不再存在。生命是真实的。■你们之中,有谁值得永生?从简单的科幻小说观点切入,《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无疑充满叔本华式的虚无主义伤感,它透过对“此生”的细致描述以及对永世轮回的“未来”的延伸预想,对尼采所提出来的新价值体系进行挑战,否定尼采对超人诞生和人类生命得到救赎与提升的推论,论证在现时价值观下,世界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叔本华所主张的悲观与虚无。然而,这部小说最终却留下“我解脱了”和“生命是真实的”这两句与整体调性相冲突的结语。而这两句结语又与小说开篇的提问形成一个难解的谜题:你们之中,有谁值得永生?如果对这出现在小说最前和最后,看似莫名奇妙、无足轻重的话语进行认真思考,整部小说便会出现全然不同的风貌和内容,而小说当中又四处散落着作者对这个谜题所给出的提示。《一座岛屿的可能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丹尼尔24号的阐述,第二部分是丹尼尔25号的阐述,第三部分则是“最后的阐述,尾声”。丹尼尔1号的生命叙述结束于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内容谈及的全是丹尼尔25号离开新人类居所后的经历,这里所指的阐述,当然不是针对丹尼尔1号的生命叙述,事实上,阐述者也不是丹尼尔25号。在小说的最开头里便已经提示,小说全文的最后阐述者,是“读者”,也就是你我。至于阐述的对象,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里头的“丹尼尔1号的生命叙述”、“丹尼尔24号和丹尼尔25号的阐述”,以及第三部分里头的“我”对“丹尼尔25号的生命叙述”的阐述。由此可知,丹尼尔25号的经历对整部小说的理解极为关键,走出新人类的庇护所,在路程上经历了种种事件后,丹尼尔25号的生命不再同于丹尼尔24号,不是内容全无的空、不是寄生在前世生命上头的空洞阐述,而是一段有实质内容的完整生命。除此之外,小说里头曾经提及,新人类一旦叛逃被发现,居住所将会被关闭,肉体将不再得到再生,这一支血脉将就此遭到终结。丹尼尔25号在最后也说道“我不再存在”,那么,小说开篇里头提及的那个写下这全部内容的“我”又究竟是谁?无论这个“我”是丹尼尔25号本人,抑或他的再生,都表示丹尼尔25号最终不仅活下来,将自己的生命叙述传下去,其间更发生了从“丹尼尔25号”质变为“我”的重要变化。事实上,这个“我”在开篇语中便提示了丹尼尔25号对生命的理解和变化:“这本书是为了启发后起之士而写的。他们会对自己说,人类可以生产这样的东西。这不是虚无;这不是完满;我们要面对的是一种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东西……没有人会在圣灵诞生的时候出席,除非那些在未来出生的人;但是照我们字面上的意义来说,未来人并不是人。”究竟丹尼尔25号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什么又是介乎于虚无和完满之间的东西?而丹尼尔25号又是不是这里所谓的圣灵、抑或未来人?要解答《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所埋下的谜题,也许可以从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着手。■叔本华与尼采的虚无主义与生命救赎叔本华生于1788年的德国,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认为个人的此生、眼前的现实,就是每个人生命的全部。而生命的本质,其实就是“生命意志”不断追求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满足个人欲望的过程。当欲望浮现、不能获得满足时,人会感到痛苦,而当欲望得到满足,人会陷入茫然无趣的虚无状态,于是人的生命便在痛苦和虚无之间往复来回。而且,个人欲望总是反复不断,在短暂满足后又重新恢复,因此生命总体上注定是痛苦的。叔本华认为,有两种方法能帮人们彻底摆脱生命的痛苦,一种是死亡,一种是完全地禁欲,只要将所有欲望都消除掉,人们便能从生命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尼采生于1844年的德国,同样是一个无神论者,他的哲学理论奠基于叔本华的虚无主义,但在肯定生命的意志追求和痛苦本质之余,尼采更进一步提出一种积极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体系。尼采是当代哲学家中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最大的一位,如果说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恢复了人的生存价值,那么尼采的哲学思想便是恢复生物本能和欲望对生命的价值。尼采认为,叔本华从生命的意志追求和痛苦本质出发,但最终却得出生命虚无的悲观主义结论,其症结在于叔本华的思想根基于错误的价值体系,那就是毒害西方社会千年的基督教价值体系。在基督教的价值体系里头,为了宣扬上帝和教会的救赎力量,吸引广大信众的朝奉,刻意否定人们今生生命的意义,并透过对道德、伦理、怜悯和良心的强调和价值肯定,否定人类本能欲望的价值,让人们在满足本能欲望的过程中感受到内疚和良心的谴责,进而得出生命的本质是痛苦和虚无的结论。对此,尼采一边大声疾呼“上帝已死”,一边重新树立一个肯定本能欲望的价值体系,认为人的生命充满无数的欲望,努力于满足这些欲望不仅不可耻、还是一种体现生命力、体现“强力意志”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便是生命的本质,是生命意义之所在。强力意志类似于叔本华所说的“生命意志”,但不仅仅是被动地受到欲望的引发,而是人类主动、积极寻求的意志力,是个人行动的力量来源,尼采便是以“强力意志”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否定道德、良知的价值,认为这些基督教余毒只会打压人类的本能、减弱人类的生存力量。相反地,尼采的价值体系肯定本能和欲望,认为越是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困难、矛盾、痛苦、甚至毁灭,越是致力于欲望的满足和本能的实现,越能提升自己的强力意志,也就越能成就一个“强者”,而强者的生命价值胜于弱者,强就是善、弱就是恶。尼采认为,人的使命是为了超越,这是唯一正确的意志,凡是阻碍这种意志的东西都没有价值。在这个基础上,尼采还提出 “超人”的概念,所谓的超人,仍旧是人、不是神,指的是那些超越了传统道德观念束缚、有健全的生命本能和旺盛的强力意志的强者,是一切旧价值的破坏者。在此之间,人是动物与超人之间的过渡性物种,而超人则是物种进化的最终目的,也是人类存在的目的与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尼采的理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而尼采对本能欲望的肯定,则启发了佛洛依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派;对人类今生生命的肯定,启发了存在主义;对价值体系的重估,启发了后现代主义;对强力意志和超人的肯定,则是启发了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达尔文的有限可能,以及一座岛屿的不可能透过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可以看出来,《一座岛屿的可能性》里的丹尼尔1号、以及他所在的现代社会,是处于尼采所主张的强力意志状态,也就是积极追求本能和直觉的实践,以纯然的自我中心作为生活的出发点。然而,在《一座岛屿的可能性》里,在生命进入永恒轮回之后,尼采所主张的永恒幸福、最终完满的超人状态却从未达到。反而是进入叔本华所主张的悲观虚无主义世界,彻底禁欲也彻底虚无。在丹尼尔1号的生命历程中可以看到,衰老和死亡是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困境,是强力意志无法突破的瓶颈,无论一个人的意志力多强大,最终还是要折服于衰老和死亡,不可能永远置身于超越之中,更无从由此进化为超人。纵使能够借由科技的进步,让人类摆脱衰老和死亡,让强力意志不受生物限制所中断,能实现真正不断的超越,但因为人们贯彻尼采的强力意志主张、全然专注于自我欲望的满足、拒绝为他人的幸福承担任何痛苦,最终只会走向人际的孤立、欲望的消失、以及全面的虚无。于是,尼采的哲学思想虽然是以叔本华的虚无主义为基础,为打破背后的悲观宿命而提出一种积极的生命观和生活方式,但结果却无法将人们带往永恒幸福的那座岛屿,仍旧回到叔本华的虚无。此外,《一座岛屿的可能性》还透过生物学来论述“一座岛屿的不可能性”。书中提到,人,或者人类中最先进的一群,都知道可能让人得到幸福的条件,即在于无条件的爱。狗儿福克斯的快乐跟牠的前身的快乐一模一样,而且还将跟牠后世的快乐一模一样;因为牠的自我极其简单,牠的本性自身就包括了幸福的可能性。善良、怜悯、忠诚、利他主义,对人类来说,是一种费解的奥秘,然而,它们却包含在一条狗的肉体的有限空间中。无论是旧人类、抑或由此再生的新人类,自我极其复杂,本性中便含有自私和自利的因子,纵使人类得以突破衰老和死亡的限制,得以透过强力意志不断进行自我的超越,但这种超越始终是朝着自我中心的欲望满足,便注定不可能达到永恒完满和幸福的岛屿。因此在小说的最后,丹尼尔25号透过人们把握无限概念的方式,透过从柏拉图对爱的理解以及丹尼尔1号所在时代的自私自利,终于理解生命的本质并说出“我解脱了”。因为,物种的演化并不是在无限可能性下运作,而是基于优胜劣汰的方式渐变地朝向有限可能性方向发展。古代哲学家柏拉图之所以得以形成爱情的概念,那是因为他之前的人懂得爱情、重视爱情,于是在渐进过度的过程中,柏拉图才能对爱情总结出一个至善至美的理解。然而,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尼采的强力意志主张中,在打倒基督教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自私自利的因子逐渐将善良、怜悯、忠诚、利他主义排除出人类的本性,因此新人类无论如何努力研究前世的生命叙述,都只能在当中看到自私自利,而人类的未来也注定朝向更自私自利发展。说到底,人类的自我是有残缺的,当今人类的本性中,不再像狗儿那样,包含了简单幸福与完满的可能性。由此为出发点,丹尼尔25号彻底理解了“一座岛屿的不可能性”,因而从生命的困境和茫然的寻找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他还理解了如何才能成就“一座岛屿的可能性”,那就是每个活在当下的人,将自己对未来期待在当下便种下种子。要想达到完满幸福、安详慈爱的未来,便应该在今生、在现在致力于成为这样的人,这样才能引导未来朝向这个方向发展--这就是小说开头那句提问的解答:你们之中,有谁值得永生?■尼采已死,圣灵诞生要彻底理解《一座岛屿的可能性》的所有谜题,还需要《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和《启示录》这两块拼图。《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可说是尼采最为重要的著作,尼采便是在这部著作中喊出“上帝已死”、“超人诞生”,其中的查拉斯图拉指的是古代拜火教的创始人。在书中,尼采模仿《新约圣经》的形式,虚拟出查拉斯图拉降世传经的故事,借此讽刺基督教经典和驳斥基督教价值体系,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法。《启示录》则是《新约圣经》的最后一章,意旨在于对人类未来提出预警,内容主要描绘的是世界末日到来的景象、以及宣扬耶稣将再次降世以救赎人类生命。相互比较下可以看出来,《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对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进行模仿、讽刺、乃至于颠覆。在形式上,《一座岛屿的可能性》与《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类似,同样是模仿《新约圣经》,尤其是最后一章的《启示录》。在意旨上,《一座岛屿的可能性》同样是透过对未来世界的描述来给当今世人提出警醒,其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启示录》描绘的是世界毁灭的未来景象,小说描绘的则是人类的未来走向永恒的虚无。在内容上,小说则是模仿《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手法,基于尼采的主张而来驳斥尼采的主张。当尼采推倒基督教价值体系、推倒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然后树立起强力意志的价值体系时,《一座岛屿的可能性》却反其向而行,先推倒强力意志的价值体系、回归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然后最终再次树立起基督教的传统价值体系。当尼采透过查拉斯图拉的嘴驳斥基督教的价值体系、并喊出“上帝已死”、“超人诞生”时,《一座岛屿的可能性》则是透过顿悟后的丹尼尔25号的嘴,驳斥尼采的强力意志价值体系、否定超人的可能、并喊出“圣灵诞生”、“未来人诞生”。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尼采口中的“上帝”、还是《一座岛屿的可能性》里提到的”圣灵“,都不是指某种具象的神明,而是泛指背后所代表的精神信念,那种注重同情、怜悯、伦理和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念。再次回到《一座岛屿的可能性》在开篇和结尾所留下的谜题:“幸福不是一种可能的地平线。世界曾经背叛。在极其短暂的一瞬间中我的肉体属于我;我永远都不会达到规定的目的。未来是空的;它是高山。我的梦幻充满了激动的形象。我曾存在,我不再存在。生命是真实的。”“这本书是为了启发后起之士而写的。他们会对自己说,人类可以生产这样的东西。这不是虚无;这不是完满;我们要面对的是一种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东西……没有人会在圣灵诞生的时候出席,除非那些在未来出生的人;但是照我们字面上的意义来说,未来人并不是人。”幸福不是一种可能的地平线,“这里”的形态与样貌,将决定“那里”的形态与样貌;由自私自利的这里,永远无法抵达幸福的那里。在古代的希腊,爱情与无私曾经是人们所珍视、所努力的方向,但人们却在中途逐渐背叛这样的理想,今日的你我都生活在自我中心的欲望当中,于是在永恒时间里,一座幸福的岛屿再也没有可能达到。一种陷于虚无的“我”曾经存在过,如今这样的我,在看透生命的本质后,不复存在。昔日那个生命空洞的新人类,如今参悟生命的意义,终于蜕变进化成一个具有真实生命、至臻完满的未来人。人们眼前的生活态度与生命内涵,不是虚无、也不是完满,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东西。然而,这介乎两者的东西,却将决定永恒的未来是虚无或是完满。当丹尼尔25号彻底理解生命的本质、进化为未来人后,一个圣灵、一种思想信仰便就此诞生,这样的生命体悟将引导后起之士,那些出生在未来的人。这些被引导、基于爱与道德衍生而出的未来人,不同于自私的你我、不同于那些基于尼采主张、由人进化而成的超人。从本质上来说,未来人截然不同于当今世界的人和尼采主张的超人,因此字面上来说,未来人并不是今日人们口中的人,更接近的是我们所说的圣人或神。■平心而论,《一座岛屿的可能性》不是一部易读的作品,从结构上来说,小说单纯由两条交替出现叙事线组成,清爽而利落,故事内容也很明晰。然而,小说的所有篇幅都是由第一人称的自白构成,生命叙述里头长段长段的自我省思和自我剖析,加上在阐述部分的哲学、图灵、生物学分析,尽管这些内容并不艰涩,但仍不免让人产生些许沉闷感。除此之外,小说最前面几页的前言,以及结尾的一段话,加上当中所营造出的虚无氛围,更让人在阅读之后陷入迷茫和困惑。尽管如此,《一座岛屿的可能性》确实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不仅以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为机理,构建出一个“这里和那里”、“今生和永生”的世界,最终又透过这样的机理来推翻叔本华和尼采的理论,回复到基督教的价值体系。在尼采的哲学思想中,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永恒轮回”概念,借此来解释叔本华对欲望不断反复、痛苦与虚无永远无法开脱的生命困境。然而,无神论者的尼采所说的“永恒轮回”究竟指的是同一人身上的永恒轮回、还是人类整体的永恒轮回?抑或是以“永恒轮回”作为人们衡量好与坏、善与恶的标准,始终莫衷一是。在《一座岛屿的可能性>》中,韦勒贝克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阐释,书中所描绘的未来景象,既是同一人的永恒轮回,也是人类整体的永恒轮回,而开头的提问“你们当中,有谁值得永生?”更是以“永恒轮回”作为善与恶的判断标准。在《一座岛屿的可能性》的书封上头,条列了许多关于米榭-韦勒贝克和《一座岛屿的可能性》的评论,其中我尤其喜欢的一句是:“韦勒贝克是自卡缪以来,唯一一个将当代法国文学重新放到世界地图上的作家。”这句评述不仅谈及韦勒贝克的文坛地位,也点出《一座岛屿的可能性》的风格与格局。《一座岛屿的可能性》在风格上与卡缪的《异乡人》有许多相似之处,调性都极为疏离与虚无,然而在对人性和自我的剖析上,又都极为诚实坦白,残忍且冷静地将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丑陋欲望、自私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此外,书中还毫无顾忌地讽刺、甚至羞辱那些存在于当今社会里的种种荒谬与无耻,无论是基督徒、还是伊斯兰教徒,是欧美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还是中国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老人、成年人、年轻人、还是小孩,都难逃韦勒贝克的揶揄与嘲讽,将当代世界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显露无遗。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好书。

颇为失望

永生对人类来说似乎一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然而没有感情失去性格的永生还有意义吗?Houellebecq作为一个作家当然不会在书中直接给出他的答案,但是从结尾丹尼尔25和玛丽23踏上旅程来看,答案对各位看官来说也是心知肚明的。有必要简单说一下作者Houellebecq,这位和我同月同日生在法国大红大紫却在国内连个固定译名都没有的作家。有人译成伍艾勒贝克,有人译成乌勒贝克,还有的译成韋勒貝克,——没有名字是件恐怖至极的事——这是闲话。Houellebecq1958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属留尼旺岛,90年代登上文坛,《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是他的第四本书,也是他的第二部有中文译本的书(第一部是《基本粒子》,海天出版社2000年),据说还未出版便已登上了amazon销售榜第二名,在法国也是在一片喧嚣声中惜败龚古尔文学奖。之前的三部小说分别是《战线的延伸》,《基本粒子》,《站台》,个个题材敏感,本本掀起轩然大波,也使他成为了法国目前最红火的作家,已经出版的台版《一座岛屿的可能性》的封面广告词上赫然写着“被稱為繼卡繆之後,唯一一個將法國文學重新放到世界地圖上的作家。”虽然一句话便抹杀了法国近半个世纪的文学,但也足见Houellebecq目前的影响力——虽说目前国内也是遍地“中国卡夫卡”,“中国博尔赫斯”,“中国卡尔维诺”,甚至连韩寒都能写出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又是闲话。再说《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故事采用主人公丹尼尔1和他的克隆体丹尼尔24,25对他的叙述的阐释分别展开的形式,丹尼尔1是个所谓“谐星”,事业蒸蒸日上,开着名牌汽车,不停地对社会冷嘲热讽——在这点上,我们会发现战后的欧美文学中的知识分子都是这样一个腔调,比如索尔•贝娄和菲利浦•罗思笔下的那些大学教授们——其中不乏一些见解新颖的名句。丹尼尔1的叙述内容也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女人一条狗,还有一个宗教组织。近500页的书的主体就是丹尼尔1在叙述他与这两个女人一条狗以及一个宗教组织的事,丹尼尔1的第一个女友是个事业型眼里只有爱没有性的女强人,爱着丹尼尔1却不能带给他所要求的性的满足,而第二个却正成对比是个只有性而没有爱的放荡女子,给了丹尼尔1足够的性的满足却也不吝于将这样的满足同样给与别人,内心苦闷空虚的丹尼尔1加入了一个致力于使人永生的宗教组织,并因为其社会地位而获得了vip教员的资格并亲眼目睹了教团的一些内幕。虽然丹尼尔1的叙述并不完整,但是通过丹尼尔24,25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克隆人的技术取得了成功并造就了人类的永生。法国哲学家翁福雷说:这本书是我们时代的虚无主义的集大成者。颇有广告之嫌,然而丹尼尔1确可算是个虚无主义者:他对现实生活毫无兴趣,整日冷嘲热讽说风凉话,只有年轻漂亮的肉体出现时才会眼前一亮,但是如果只有虚无主义,那也不是Houellebecq——而且虚无主义的末世情调似乎在战后欧美文学里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背景,而且欧美的那种虚无主义对大陆来说理解上还是颇有障碍的。正像有人说的那样,Houellebecq聪明的地方就在于让那个使人永生的克隆技术成功了并留下了丹尼尔24,25。百无聊赖失去了几乎人生所有意义的丹尼尔1陷入了绝望的深渊,然而这还不算完,Houellebecq不会这么便宜他,给了他一个在来世,所谓下辈子再重来的永生的希望,虽然丹尼尔1自己也知道这希望是多么渺茫,但一点希望就是一点亮色,所以说真正的绝望并不在丹尼尔1身上,而是在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的丹尼尔的后代们身上。通过丹尼尔24,25的阐释我们知道,随着辈数的增加,复制体们对先代的感情性格继承的越少,到丹尼尔25时他甚至已经不能理解丹尼尔1一生中苦苦追寻的爱情和性欲——那对丹尼尔1来说生命中最光辉灿烂而有意义的部分,丹尼尔1的叙述对丹尼尔25来说充满了神奇的充满刺激性的未知。这就是Houellebecq留给丹尼尔1的最后的希望,延伸了25代之后仍然没有答案,在丹尼尔25踏上旅程最后无果而终还损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小狗福克斯后,终于变成了绝望,也宣告了人类永生的最终失败。对人类社会现在的失望,未来的不抱希望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基调,但丹尼尔1——恐怕也是Houellebecq——将性做为现世的唯一生命亮点并大力加以描写却是我不能同意的,而且本书中很多没有什么用处的性描写也是它在大陆出版的一大障碍——前一阵据说此说遭到枪毙我便发了封邮件给出版社,被告知虽然会出但肯定有删节——其实也没什么遗憾的,删了也许更紧凑。


 一座島嶼的可能性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