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书评

出版日期:2014-8-1
ISBN:9787508646940
作者:苏静 主编
页数:160页

《我们终究是一个人》读后感

这是一本MOOK(杂志书),就是日本人所创造推广的一种新文化商品,图片多文字少,编辑取向情报多理论少,其性质介于Magazine和Book之间,故而简称为Mook,意为杂志书,把杂志以书的形式发表,没有杂志的时间限制。这几年这类书很是流行,原因之一就是让人看着很休闲,文字不多不累,但也有泛滥用图片占用书码之嫌,看完后留下的印象及学习点太少。看过《 日和手帖》后才知道原来是系列MOOK,我只看了这本“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 首编,系列上的其它MOOK暂时没看。书中纸质很好,图片配得有格调,围绕独立设计师采访稿,讲述设计师的单人生活及工作室。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人食”的小册子篇章,让我发现原来一个人也可以生活得很美味,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每个不同的设计师对一个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及相处方式,很丰富。一边看书一边带给我舒适的感受,不是主编原意是否也是如此,书中讲述的方式有点特色,一问一答采访式,摘选部分设计师的文章及写稿,最后赠送”一个食“篇章,其中有三位独立创作设计师的答文有很多细节,让我回味及学习P45,“当你的圈子越广,你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而如果你需要的东西越多,你其实越像是生活在物件之中,而不与生活用品处于一种健康的情感关系。所以这种与人、与物的有限社交,就是我所理解的每个人的洁癖。” 一个人生活也有很多的细节并与之享受,想起今年年中去探访在上海工作的侄儿,侄儿带我看设计师自创的品牌店后,在商场走着,我和他交流着各自喜欢的物件,侄儿说他很喜欢带香气的物件,我们一起去走了走带有香气的品牌店,确实让人感觉愉悦,无意看到一间新创仅两人年历史的香水品牌,我和侄儿每种都试闻了闻,各自选到喜欢的香水收到囊中,侄儿是在上海一个人生活,看到他能一个人都将自己过得香香真是很好。一个人生活都可以把日子过得好好的,书中介绍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不需要刻意去模仿书中人物的生活方式,能有些启发并去行动已很不错,在家里,我很常一人看书,一人看电影,偶尔仅剩我一人在家一整天的话,我就兴奋地去找以前存下的大电影,用一个晚上看得够够地,然后满满地睡到自然醒,起床煮个早饭。不过至今我都不会主动选择一个人生活,我喜欢呆在亲人身边,也喜欢回到家有家人的声音,还好,这一切我都有,每年和不爱热闹的不同好友出发游玩一至两次,看到好友也是很爱享受着虽有人作伴实则空间分开的情况,两人都能平衡相处,这样子就是最好的状态,往往这类朋友很懂得独处,懂得烧出一手精致好菜,懂得将自己的生活过得平静又快乐,想想我很是幸运,这本书看完后就要送给我的一位好友,因为感觉里面有很多她喜欢的内容,至少有篇“青瓷酒品”讲述设计师独立坚持创造的这个章节一定是她之所爱,记得在她家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的“物件”,我就能感受到她是个对这类”物件“能看得出情感之人,她总会因爱”物“而买”物“,而不是平常女人的是用”物“而买”物“。书中有部分各别的设计师工作范围是我不曾见过,正好通过此书了解,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品味~~过一个人的人生~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Alone Yet Not Alone~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杯茶一本书,一个总监不在的下午,慢慢体会书中所讲的我们终究是一个人。会读这本书大概还是主要为了卤猫吧,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个画家,不光画画的好,人长的也帅呢(这才是重点吧,这个看脸的世界),但通读了全本,也让我这种特别接地气的土鳖文艺了一把,因为从事的工作原因,平时也会经常跟设计打交道,总之设计在我眼里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这本书独家访问了日本摄影师森荣喜、台湾平面设计师聂永真、字体设计师应永会、插画家兼跨界艺术家张小溪、自由创作人阿鹏、泡否(powerful)科技创始人兼CEO及情趣咨询师马佳佳、日本作家山本文绪和新井一二三。带你看看艺术家的们的生活。生活方式里讲述的大多都是那些独自开创自己品牌或者工作室的自由人,他们从事艺术与美相关的工作,在孤独的中寻找创作设计的灵感。独自漫游的自由摄影师,一个人穿梭在国家的不同的地方寻找灵感,在旅途中拍摄了许许多多的瞬间,这个瞬间也汇聚成了摄影师的风格,并被大众们认可。同期旅行,却又各自修行的夫妻二人组,原来两个人一同旅行收获出来的信息是一样的,但如果分开旅行,回来交流之后的信息量就是“double”。激起大家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兴趣的独立设计师,坚持手工打造,从整体到细节丝毫不马虎,每一颗纽扣,刺绣图案等都要亲手参与。其实也都是告诉我,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活的更精致,随时随地发现生活的乐趣。最喜欢书中提到的单人餐厅EENMAAL,中国人吃饭从来都是拉帮结伙,呼朋引伴,最少也得要2人成伴,但这个阿姆斯特丹的餐厅就要反其道,在公共场合里的孤独。一个人来,一个人坐下,一个人用餐。无视别人异样的眼光,勇敢一些,也许能体会到不一样的惊喜。说到吃还要说到食贴里还原经典名著里的美食,让你透过食物还原当时书里面的场景,仿佛一切都回到那个老照片里的年代。茶喝完了,书也接近尾声。也享受了一次一个人的旅行。正如新井一二三所说旅行的真谛在于“一个过时间,一个人面对自己”,而不在于走什么名胜古迹。

拜托你,读者需要中国自己的MOOK:《日和手贴》、《知日》、《文具手帖》及其他

当MOOK这个词语出现的时候,读者所能接触到的书籍种类,愈发宽广起来。“Mook”是一个英日混血的组合单词,即将杂志(Magazine)和书籍(Book)合在一起,成为“杂志书”(Mook)。简单地说来,就是日本人所创造推广的一种新文化商品,图片多文字少,编辑取向情报多理论少,把杂志以书的形式发表,没有杂志的时间限制,一般一本书就是一个专题。MOOK非常适合快餐式阅读体验。一个专题,可以满足读者在短时间内对某一方面的信息的了解与掌握。大量图片,可以满足读者对时下流行的小清新、治愈系的视觉体验。在大陆做得比较好的,应当算是《知日》。但纵观《知日》从创刊到如今,最大的特征就是:大量信息未经精心处理,杂乱堆积。加上字体变化莫测、时大时小、文字行距时松时紧,读起来心力憔悴,丧失了MOOK应具有的美感。而且那些信息量如此巨大,是为了告诉读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不自信吗?特别是在某日《知日》主编苏静在博客上发飙,虽然随即该条微博被删除,并用大量信息推送的方式掩盖此条微博曾经存在的事实,终究让身为读者的我,非常失望。尽管如此,当苏静作为主编的另一份MOOK《日和手贴》出现时,我还是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这一期是创刊号,主题是“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该MOOK里介绍了大量的独立设计,特别是个人设计师的作品。例如“LIFE IS NOTHING”、“森荣喜:东京独男的日常”、“马佳佳‘性’原本不是什么遮遮掩掩的事情”,非常精彩和有趣。这本手贴,明显比《知日》要精工细作。可惜依然不能掩盖的是,完全的日系风。巧的是,台湾在2006年左右(时间不准确)推出了独立出版的杂志《练习》。这本杂志只有三期,便停刊了。令人极度惋惜。主题分别是《一个人》《在一起》《说再见》。其中创刊号《练习:一个人》,与《日和手贴: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因为主题的相近,可以略作比较。作为台版的杂志,也带有明显的日系风格,但《练习》具有很多编辑部用了心思的地方,比如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比如去调查一下独居者怎么解决吃饭的问题,都非常贴心。而《日和手贴》则还在端着,只是采访和介绍独立设计,没有贴近日常生活。说到台湾的MOOK,最近大陆引进的、为文具控制作的《文具手帖》第一本,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然而看完之后,内心很失落。里面大量的图片,也不过就是拼拼凑凑。为什么想得到一本确实有水平的MOOK,如此的难!《知日》:信息量庞大而杂乱、阅读超级累的MOOK。《日和手贴》:可以小小地开拓视野的MOOK。《文具手帖》:莫名其妙的图文集合体,无法被称为MOOK。……这些都是没有中国人自己感觉的MOOK。日本在杂志行业很强大。现在,在世界上,杂志行业分为欧美风和日本风。作为偏爱日本风的我,是不会去看欧美风的杂志的。(市面上能看到的所谓国际杂志中文版,都是欧美风。)但我多么希望能看到中国自己感觉的MOOK啊!最后我还是忍不住要吐槽,被称为《日和手贴》,里面居然还有日本女人怎么独自吃饭的心得——这个真的有必要吗?拜托你,请你再坚定一点,不要一半日本风格一半中国人物介绍。给我一本中国MOOK。-------------------------------------------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关注与介绍:艺术、建筑和清新感书籍

找回自己

在人际网络越来越绵密杂乱的今天,我们总是在忙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上班的时候需要与领导同事打交道,闲暇时刻在与朋友联络感情,回到家还有各种社交工具大行其道,我们在他人的世界里忙忙碌碌,却没有察觉到缺乏与自己对话的空间带来的是精神上的荒芜与贫瘠。我从不觉得独处是可悲的,所谓的“quality time”也包括与自己相处的时间,这是调整自身状态的好机会,但它也不会像某些时尚杂志上那样光鲜亮丽。每个人都需要独处的空间,只是这个空间总被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占满,于是我们渐渐不知道独自一人时该做些什么。本该最用心关注的地方被可有可无地略过,这几乎成了现代人的一个通病。纵观整本书,很容易把握到一个主题,他们的成就立足于对自身需求的关注上。打造“云游”风格服饰的李登廷设计的每一件衣服都是为自己而做,做出真正喜欢的衣服,不迎合市场和顾客,他对个人审美情趣的坚持吸引了一大批族群。经营独立品牌nothing.cn的董攀,一开始萌发这个念头是因为他很难买到适合自己的衣物,买不到,那就自己来做,这个想法纯粹简单,从自身出发,仅此而已。小林和人的杂货店里摆放的器物都是他精心挑选,认为能够长时间使用,又能不减喜爱之情的物品。物品也是私人空间中不起眼的一环,“买到东西,买到自己”,陶艺家河井宽次郎的这句话非常打动我,我们选择的东西其实也契合我们本身的气质,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也对此忽略了,如何让它们在自己的空间里发挥出相得益彰的效果是值得好好思量的。不难看出,他们将私人空间与商业空间做了一定程度的融合,这种回归本身需求的做法不仅能保持自己在事业上的关注度,同时也会吸引到缺乏而又向往私密空间的人群。位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人桌餐厅很有意思,前面提到的都是如何巧妙利用个人空间,而这是在公共场合的私密空间,它唯一的规则就是一个人用餐,这乍看起来有些离群,有些尴尬,但它背后的理念非常积极,孤独不是可耻的事,一个人也可以享受精彩。这本书的主题非常准确地把握到这个时代的脉络,对他人和公共空间越来越多的关注力挤占了对私人空间的耕种。这本书制作得也相当精美,排版上很有设计感,但内容显得零散,有些文章选材上有拼凑感,遗憾的是设计的精良并不能支撑起一本书的骨架。

ALONE YET NOT ALONE

之前看过肯恩·威伯尔的「万物简史」,他的整合见地对我影响很深。其中的一个概念——大宇宙(Kosmos),意味我们生活的宇宙并不仅是哲学所争议的精神宇宙或是物质宇宙这么简单,而是大宇宙。这其中包括了精神宇宙、物质宇宙、神性宇宙、规则宇宙......其规模性实完全没有概念去计算的。哇 宇宙竟然如此之大 那我在宇宙里是什么呐?「渺小」是我想到的第一个词「孤单」脑子接着冒出啊 似乎第二个词比第一个词可怕我们终究是一个人能承认这个观念的人我都挺佩服。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想着我还有父母、还有爱人、还有朋友、还有......可是,仔细想想,当你学骑自行车,爸妈双手离开你的那瞬间你并没有摔倒时,那种成就感只有自己能体会;当你第一次异地求学,人生地不熟遇到困难夜里偷偷掖着被角啜泣时,那种无助只有自己能懂;当你和爱人分手,伤心欲绝的你完全听不进朋友的劝说,只想独自呆着缓一缓发发呆时,那种绝望也只有你自己能感受。几十亿人口的世界,总有那些瞬间,让你感觉到“我们终究是一个人”。只是生活的小细节还没有强到让我去承认它。懦弱改变与「日和手帖」买到纯属无意,长期出入7—11的产物。翻开胁坂总平说「一个人可能就是给排球画上脸,对着它说话,最终又把它扔向墙壁的这种感觉。」杨昌溢说「当你被落单时,失望和孤独时难免的,但你没必要去放大这一份孤独,你完全可以独立自主的去找点事情做,一个人的时间如果运用好了,你会超越很多人的,并且更像你自己。」森荣喜的独男日常,张小溪的「自画像」,卤猫的独自玩耍,马佳佳的享受一人性......厚糙质感的页面无声的向我讲述,如何如接受「一个人」,如何去享受「一个人」。最喜欢山本文绪所谈到的「开始一个人生活后,拥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跟内心的自己交流,也拥有了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不用听从别人的一件,一个人静静的思考并作出决策,反复的自问自答,能拥有这样的时间,很重要」。个人感觉,日和手帖不仅是一本书,而是给我提供了一个生活方向、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你能相信吗 它甚至细微到提供一个人的食谱和一人食的餐具!从生活的小细节来享受「一个人」,我想这就是它们所提倡的吧。也许这本书不能改变你的看法,但至少能让你变得勇敢。期待接下来的生活主题,不要让我失望。一个人 很酷

没错,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

(也不算书评,就是看完此书后,恰好自己有点想写的,其实是此刻自己的心情。)突然间觉得烦躁起来。扔掉手中的Ipad,推开手中刚刚看的书,一下子倒进身后的被子里,脑袋沉沉地什么也不想做。我知道这是我的负面状态又来打扰我了。刚刚刷微博,上面看到的尽都是别人的成功与辉煌,偶有大器晚成的人或者作品,也都让人心生羡慕。书中所写的,也都是别人的故事。看看眼前的自己,一副邋里邋遢的模样,好几天没出门了,外面刺眼的阳光,使我连迈开门的勇气都没有。最近的作息很乱,自从身体检查出不适,我的睡眠像是一匹奔跑的野马,一旦开始就很难让它好好地停下来。每天睡到很晚才起得了床,闹钟根本就像是给空气定的。写不出像样的文字,任何灵感一出现被这夏日的热浪立刻给吞噬了。而我也好几天没有运动了,微博上的项目一该如何交代呢?项目二的写作也拖了7千字。终于一个人住了大房子,拥有了自己觉得很重要的环境和安静的时光,我的生活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松松垮垮,毫无激情可言。这一切,都来源于我的不自信。我有想要的生活,却身在其中不知去享受它。我有梦想,在实现它的这条路上,我才刚走没多远就担心前面是不是很难走了。唉,我这样的性格,怎么能做好一件事呢。这是性格决定的对吗。不,我不能被打败。我可以被嘲笑,但是绝不可以被打败。小时候我不是喜欢画画吗,那为什么不拾起画笔继续画呢?写作的梦想不是一直都在努力实现吗,那就继续坚持啊。喜欢运动那就每天都去啊。想要把自己拍得美美的,那就学自拍啊。做这些事情很难吗?不难,只要去做,就不难。整天待着什么都不做,算什么热爱生活啊。身边有亲人朋友,他们可以在生活上帮我,在心灵和精神上指引我,但是如果自己的心沉下去了,对生活失去热情,那么没有人能够拯救我。能够救自己的,只有自己。某种意义上,生活从来都是一个人的。看书,写作,旅行,运动,摄影……我喜欢就去做,总可以在一件事情上做出名堂来的。诚实面对自己,探寻自己的心,和自己相处,终于我会知道生活的真正意义,也能成为期待中的自己吧。没错,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所以先喜欢上自己。2015.08.07 16:59广州

在孤独的日子里,如何取悦自己?

生活不易。在繁华而浮躁的都市中忙碌而孤独地生活着,尤为不易。当我第一眼看到《日和手帖》的时候,我立即便被它怪诞的书名、精美的装帧,以及封面上森林系少女淡淡的微笑所吸引。闹中取静,我仿佛不是置身北京,而是置身某个白雪皑皑或者樱花烂漫的地方。我不禁猜测,书名里的“日”与“和”究竟是什么意思?“日”想必是指“日本”,而“和”想必是指“大和”,毕竟这是一本充盈着浓郁日系风格的书。然而我却更愿意把“日”理解为“日常”,把“和”理解为“和谐”。这本书的名字提了一个难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达到身心的和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熟人社会,似乎每个中国人都对“热闹”熟悉而向往。但当时光之河流到今日,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陌生人的时代。钢铁和玻璃的森林将人们豢养成了笼中的小兽,无处不在的孤独感萦绕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当你站在黑夜的桥头,望着脚下的车灯长龙,城市的宏大生动地衬托着人类的渺小,又如何能不孤独?或许,我们该向我们的东邻学习。他们本就世代居住于孤岛之上,大概早已练就了对抗孤独的本领。日本文化总给我一种苍凉之感。日本的工艺,有“侘寂”之美:鲜艳华丽褪去,留下笨拙粗糙。日本的茶道,则有 “一期一会”的说法,指的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逢:今日我们相聚共饮,从今之后,山高水长,你我却再无缘相见,后会无期。平平淡淡的伤感,却蕴含着漫长悠远的寂寥。然而,在这大大的苍凉背后,又隐藏着小小的欢喜。正是因为我们为“宏大”所笼罩,所以我们更要守护好“细小”。就像日本的饮食,没有丰富的食材,却把米饭、鱼片做到了极致;缺少浓重的油盐,却有着山葵和生姜的小刺激。《日和手帖》14年第一期的副标题是“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二十一世纪,或许会是个空前孤独的时代。我们离开了曾经深深扎根的乡土,我们踏上了高速运行的铁道,我们走进了精密分工的盒子,我们阅读着风中飘散的碎片。一个人可以做什么呢?可以独自吃饭,可以独自画画,可以独自写字,可以独自睡觉,可以独自漫游;也可以自说自话,自作主张,自怨自艾,自以为是。当然,也可以找到另一个人,或者另一群人。一起吃饭画画睡觉漫游,一起自说自话,自作主张,自怨自艾,自以为是。正如《日和手帖》里讲到的那些人,有漂泊异乡独自画画的女子,有拍摄东京公寓的单身男子,有在家烘焙咖啡豆的年轻父亲,有在森林里行走的老摄影师,当然,还有那对没羞没臊而又让人无语的老情侣,萨特和波伏娃。如果没有这些有趣的小事情,如果没有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莫名其妙的孤独星球?我们就像是空气,在这个世界上下翻腾,飘来飘去,在这个孤独的时代里,想尽种种方法取悦自己。空气不会留下痕迹,空气却的确充盈着整个世界。————————————————————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订阅号:@yuanhao91。这是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地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所有的文章也都是我自己原创的,也不追求有太多人关注。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回复我。我最近找工作可辛苦了,也没太有时间宣传自己这个微信号,有兴趣朋友可以替我宣传宣传。

内容并不丰富,只是有一种淡淡地力量

单身狗一定会去翻一下的。内容并没有说多出彩,其实真的挺烦这个系列,全是一些物料的采访,说实话,这些采访我们一点也不在乎,谁在乎别人怎么过的。但是那种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好好吃饭的态度我是真喜欢。无聊打发时间的一种选择。

买到物品,买到自己

在键盘上敲下“mook”这个词时,下面显示了一个红色的虚线。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据说是“magazine”和“book”的结合体,挺有创意的。为什么会接触到这本书呢,是因为我喜爱的画家Nnancy有在里面被采访。图文并茂的书我一直都很喜欢,浏览过后看到很多被采访者都居住在厦门,感觉就在身边一样,惊喜。书本很简单,一个中心,几篇围绕这个中心点展开的采访。被采访的人都是孤独的创作者,或者是独立的创作者。我又想起许维小而美的观点,是啊,我也认为这将是一个趋势,小小的品牌,自己独立经营,只服务一部分志同道合的人,这样的品牌背后站着的是人,温暖的人~温暖人心的品牌。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在这样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的时代。要联系一个人很容易,要遗忘一个人也很容易。在也没有古人折柳相送的场面了,在机场道别时说句回头微信联系。在也没有翻山越岭去看你的时刻了,最少一个小时最多1天就可以从这头到那头。在也没有睹物思人的感伤了,视频键一按,谁的脸都可以出现......在公司刷电脑,在路上刷手机,在家里刷ipad。在这一个随时可知天下事,随时可以联系到朋友的时代,为什么会更加感到不安呢。一切都在身边,一切都唾手可得,为什么还是不满足呢?绕了一圈,我们又回到了自身,安全感只有自己能给予,满足感只有自己能得到,一直往外找又能找得到什么呢。总是这个样子:喂饱了身边的圈,却忘了喂饱自己。

特喜欢这里面采访的一对'三是两听' 伴侣他们不用像大部分夫妻一样事事都追求步调一致 但总能在工作生活中找到与对方的默契刚开始一看我也觉得很奇怪 伴侣一起出行不是很甜蜜的事情吗 一场旅途你们会一起见相同的人 吃相同的东西 走同一条路 看同样的风景 有同样的回忆 而他们都会去旅行 但是并不会一起出门 书中是这么说的 '他去他的拍摄旅行,我去我的,回来后能给彼此讲很多特别有趣的东西,也就是我们的信息量是double的' 一下子你就会明白 这就是他们另一种默契所在最合拍的感情是绝对的尊重不会互相干涉 但对对方都有十足的安全感 又能清楚明白自己与对方有无数共同点默合点 这样的感情确实很美 这本书书感很好 画面不会给人带来疲惫感 看完会觉得自己好像去旅游了一趟 吃了一大堆美食顺便喝了杯自煮咖啡坐着跟各种各样的人探讨各自的万千生活和自我追求这感觉真的是蛮棒的书里还有一段话是我特别喜欢的 ❤️'你回望当年的那个自己时,很多问题都已经不是问题了,原来的那些茫然、未知、惶恐、焦虑全都没有了。在同一个坐标,看两个年纪的自己,我觉得这是自我对话最大的意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就像50岁的时候看20岁的自己,也会是另一番景象。当你和曾经的自己告别,就是在和未来的自己相遇,这样一路去发现和认识新的自己。'


 日和手帖001:我们终究是一个人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