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

出版日期:2014-5-1
ISBN:9787508643941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页数:249页

内容概要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被《快公司》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曾是《华盛顿邮报》商务科学专栏作家,目前是《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引爆点》、《异类》、《眨眼之间》均创造了书市神话。《纽约时报》更是把格拉德威尔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称为“格拉德威尔效应”(Gladwell Effect)。

书籍目录

引言  罗塞托之谜
“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自然死亡,事实的确如此。”
第一部分:机遇
第1章 马太效应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新约•马太福音》
第2章 10000小时法则
“到了汉堡,我们每天必须演足8小时”
第3章 天才之忧(上)
“仅靠智商很难区分两个聪明孩子。”
第4章 天才之忧(下)
“经过长时间协商,奥本海默被判缓刑,以观后效。”
第5章 乔•弗洛姆的三个启示
“玛丽收了我们25美分。”
第二部分:文化传承
第6章 小镇哈伦
“死就死得像个男人,学你哥哥!”
第7章 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
“机长,气象雷达发挥了不小作用。”
第8章 稻田与数学
“一年忙到头,吃穿不用愁。”
第9章 玛丽塔之幸
“我的所有朋友都上KIPP学园。”
尾声 故事来自牙买加
“如果女奴给主人生了孩子,孩子的身份就是自由民。”

作者简介

《异类》带我们走进了成功人士的世界,意外揭开一连串令人惊异的统计结果:英超联赛大多数球员都在9月至11月出生;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生于1955年;纽约很多著名律所的开创者竟都是犹太人后裔,并且其祖辈大多在纽约服装行业谋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英超球员的注册时间是每年9月,在同龄球员中,9月出生的人实际上比8月出生的人几乎大了一岁,一岁之差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影响巨大;1955年前后正是计算机革命时期,出生太早,无法拥有个人电脑,而出生太晚,计算机革命的时机又被别人占去……因此,那些奇才异类得感谢机遇的眷顾。另外,他们的成功还需要上辈人的文化熏陶,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中国人的数学优势得益于中国人种植水稻的勤劳精神和汉字读音的简洁明了;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较高的飞机失事率,也是由韩国上下级之间过于严格的等级制度造成的。
怪才格拉德威尔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机遇和文化、环境因素,即便是智商超过爱因斯坦,也只能做一份平庸的工作。
《异类》带领我们找到了成功的根源,发现了更深刻的成功契机,也为社会变革带来新的启示。


 异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3条)

  •     开始看见这标题时,觉得这本书是成功鸡汤学,会教给别人一些成功的方法。对于我这种失业在家,幻想不劳而获成功的人最合适了。但。。。。与我想象的不同,大道至简,打破了成功可以走捷径的幻想,作者讲故事、统计学分析得出的道理,1)练习2)机遇3)文化传承4)家长的教育方式:协同培养5)自我挑战6)牺牲自己部分个性,付出更多努力。突然觉得统计学好有用,比讲鸡汤更加直观明了。喜欢做白日梦、寄托希望在外界的人最适合看这本书了,它会让你认清现实。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都差不多,它只会出现在畅销书中或煽情的好莱坞电影里”,所以要成功就要从自我改变,幻想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太幼稚了。对比自己的条件,戒掉懒癌,挑战自我,我的人生要开始动了,哈,我依然相信自己会过得幸福。
  •     【作者在书中提供的是一种理解成功路径的方法,而不是知道你如何成功的一种方法论,基本上是必要而不充分的关系。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书中成功的异类仅仅是指职业生涯出类拔萃,比较偏向于职场成功人士,和普遍意义的成功人士区别还是蛮大的。书中罗列的观点在这两年基本上被各种网文帖子罗列了个遍:出生时间等隐蔽的先天优势、不知不觉间积累的一万小时练习、普通智商够用实践智商不低(情智双高)、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与社会多方位接触体验的机会、地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差异影响(荣誉文化、权力中心距离、中国南方的水稻文化)、个人职业发展与时代技术趋势相重叠的重要性、人口结构与所从事行业间的关系是红利还是灾难……往简单了说就是外靠“天时地利人和”,内靠“勤学苦练坚持”,如果再有“家人支持,名师指路,高人指点”,差不多你的职业生涯就能出类拔萃了。】- 在社会学领域,所谓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 练习并不是为了让你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好,而是为了帮助你越做越好。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以上3点是任何一份称得上令人满意的工作应该具备的属性。能赚多少钱并不是使我们快乐的最终源泉,使我们快乐的源泉是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实现自我。- 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 我们在本书中讨论的所有成功者案例都遵循某种可预知的线索。这条线索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如果是这样的话,克里斯托弗 · 兰根就要比爱因斯坦更成功;这条线索也不完全是个人选择和个人努力的结果。这条线索,确切地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天的成全”。“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 —— 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握住机遇的人们。- 关于成功人士,我们通常会问什么问题?我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有怎样的个性,有怎样的心智,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有怎样的天赋。我们通常认为,个体特征的卓越是一个人出类拔萃的根本原因。- 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他们以某种形式获得家族的荫蔽和支持。那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这使得他们学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出生的时代与地域对个体的影响巨大。而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的祖先留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已限定了我们获得成功的方式。
  •     题记:2015年7月2日晚22点,在把宝宝哄睡以后,我悄悄溜到书房,同时用电脑和手机打开微信,开始在海盗读书群上在线分享《异类》这本书——用手机录一段音,用电脑发一张PPT图片。群中很多网友在线收听。这是我第一次用线上方式分享一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在此将讲稿发布,是为记。谢谢主持人水心,各位海盗大家好,我是瞭望水手—双色蝴蝶,很高兴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以这样一种新颖的方式和大家分享《异类》这本书以及我的读书体会。这本书的作者是Malcolm Gladwell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曾经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引爆点》、《眨眼之间》,还有这本《异类》,都创造了书市神话。纽约时报更是把格拉德威尔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称为“格拉德威尔效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这位牛人的经典著作《异类》。PPT书名是《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究竟作者能够带给我们怎样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呢?我先给大家逐章地概括内容,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书中的一些精彩段落我也引用一下,体味原汁原味的魅力,最后分享我的想法和体会。好了,那现在就让我带着你从这本书中抢夺的财宝吧。异类,utliers,英文中意为显著超越其他个体的事物,书中指的是那些卓越超群的成功人士。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含5章,主要讲机遇对成功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包含后4章,讲文化传承对成功的重要性。PPT第一章 马太效应在这一章,作者首先谈到加拿大职业冰球队一个奇怪的现象。球员的出生日期都在年初的1、2、3月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PPT原来,加拿大冰球队员在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分组选拔培养,分组的依据按年龄,同一年出生的孩子被分到同一组。大家都知道啊,小孩子差几个月,在生理上、心智上的发育就差很多,因此,1、2、3月份出生的队员比同年10、11、12月份出生的队员,生理的各方面条件会发育得更加成熟。正是因为这短短几个月的身体差异,使得同一年年初的孩子们被选拔到“天才组”,并给以强化训练,而其他月份出生的孩子则被分到“非天才组”。因此生日靠近年初的球员获得了巨大的初始优势,在他们成年后成为职业球员,以至于入选全明星队的几率就很高。PPT原文是这样说的:“能进入顶级球队的球员肯定比你我都更具备运动天赋,但是,那是因为他们起跑的时间比别人早的多,而这种领先优势,既不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也不是他们因为努力才得到的。正是这种领先优势造就了天才们辉煌的成就。P19”PPT作者以加拿大冰球队员的培养为例,阐述了出生日期对于一个优秀的冰球队员的重要性。从这个例子引出了“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源于《圣经新约》。原文是这样的:“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其实,天才不是生来就有,成功人士也不是命中注定的,他们仅仅是一开始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但正是“马太效应”让这一点点优势逐渐扩大,以至于发展到令人无法企及的程度。PPT让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短话,大致是这样的。人生的变化不是线性的,而是长期渐进与阶段性突变构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那么一个特殊节点,让人生从此有了大的不同。就像爬山时候,遇到一条深谷,有的人抓住了“荡索”,荡过深谷到了对岸,能够继续攀爬,而没有抓住的人只能留在深谷这边,于是,若干年后,两个人的高度天壤之别。PPT这让我想到了高考。前两天听“逻辑思维”,罗胖说,高考是社会将人分类的机器。通过标准化统一考试,将人分成金字塔的三六九等。金字塔最顶尖的上了北大清华,上端的进了其他著名学府,中间的部分进了一般的一本二本,下端的进了三本、高职、高专。罗胖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在高中学习优异的人,抓住高考这根“荡索”一下子荡到了好大学,为将来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高考没能够考得很好的学生,则从此和考得好的人开始拉开距离,并且将随着时间越拉越大。当然,也不否定存在“屌丝的逆袭”。我们的很多制度设计,过早地将一部分人划入失败者的行列,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些人成才。我们对高考状元顶礼膜拜,非常看好哪些金榜题名、考上名校的人,却常常对高考失利的人漠不关心,将他们过早地划入失败者的行列。第2章 10000小时法则窗体底端这一章作者讲了著名的10000小时法则,这一法则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经过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对大量“异类”跟踪研究的结果。让我们先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事实上,研究者们就练习时长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研究发现,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PPT10000小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你在某一个领域每一天投入3个小时,一年是1095个小时,10000小时大概需要10年。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大约10年持续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PPT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列举的几个例子吧:第一个例子:Bill Joy,比尔.乔伊,他是硅谷的计算机天才,Sun微系统公司的创始人之一,长达21年担任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软件业的爱迪生”。比尔.乔伊曾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这里有当时世界上第一批拥有分时系统计算机实验室,他在实验室没日没夜地练习编程,每天编程8到10小时,到晚上两三点趴在键盘上就睡着了。从他1971年进入密歇根大学,到他成为硅谷的计算机天才,大概累积了10000个小时。PPT第二个例子:Bill Gates比尔.盖茨,这个人我们都不陌生。大二时从哈佛辍学创立微软,这时他已经不间断地学习编程7年了。不到20岁的年龄已经拥有7年的编程经历,对软件开发有着比同龄人深刻得多的认识。PPT第三个例子:Mozart,莫扎特,6岁开始作曲,是个音乐神童,他早期的作品并不出色,真正被奉为第一部经典的是第九号钢琴协奏曲,而这部作品是他在21岁时创作的,那时候莫扎特作曲已经10年了。PPT第四个例子:The Beatles,甲壳虫乐队,这个乐队曾经是上世纪全球最著名最成功的摇滚乐队之一,乐队诞生于英国利物浦,在美国接连创下了唱片销售记录。4位成员在成名之前曾经在德国汉堡的酒吧驻唱,每天演足8个小时,一周出场7个晚上,在他们一举成名之前,也积累了将近10000小时。PPT但是,作者认为,使他们如此出色的不是他们非凡的才能,而是他们非凡的机遇。在第42页中,作者一连列举了比尔盖茨成功的9个机遇,这9个机遇的共同点是,都给了比尔盖茨更多的练习时间。以至于不到20岁的年龄已经拥有7年的编程经历,这样的人全世界超不过50个人。而让甲壳虫乐队成功的机遇就是他们到汉堡的酒吧驻唱。关于10000小时法则,我专门写了一篇读书札记《10000小时的度量》,在这里先分享一部分。10000小时法则是个极其简单的道理,机遇来临前,异类们已经积累了10000小时,他们磨练多年的技巧因机遇的来临变成通向成功的阶梯。有人会问,我工作已经十多年了,早已经积累10000小时了啊,怎么还没有达到世界领先呢?这里分享豆瓣中另一篇文章,名为《10000小时定律真的适合所有领域吗?》,我认为这篇文章理性分析了10000小时定律适合的领域,并且强调只有“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而不是简单重复积累的10000小时才算数。对于10000小时(约10年)这样一个大尺度,不是短时间能轻易得到验证的,这也是这一法则目前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同时,“刻意练习”也代表10000小时的积累并不是轻松容易的,要求从事该领域的人必须不断突破心理舒适区,从而提高水平,实现质的变化。例如玩游戏。虽然某资深游戏玩家已经玩了10000小时,但他无法取得任何成功。因为他只是“轻松容易”地玩,而不是“刻意练习”游戏竞技技能。而韩国的竞技游戏高手,都是经过10000小时以上的苦练,才能在世界电子竞技大赛(WCG)夺魁。因此,如果工作十多年,几万小时倒是有了,但那只是工作性简单重复,并没有在某一技巧领域不断突破自我,因此不一定能让你成功。疯狂英语李阳可以说是“刻意训练”的典型例子之一。他每天清早都大声地喊出英语,大量重复,当积累到一定阶段,就成为英语高手。PPT第三、四章 天才之忧贯穿第三、四章的主线是两个天才的对比。一个是。。。另一个是。。。兰根是斯坦福心理学教授刘易斯 特曼所作的“特曼人”研究中的一个特殊案例。他是一个天分极高的人,智商测试分数为195。什么概念呢?一般来说,70分以下有生理缺陷,Forest Gump75分,普通人的智商约100分,爱因斯坦约150,牛顿约190,智商在200分左右的人全世界只有十几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大脑处于金字塔顶尖的天才却并没有取得应该有的成就。PPT原文是这么说的:“兰根有一颗万里挑一的脑袋,但他至今没有对这个世界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他没有参加过学术研讨,也不曾在著名学府引领学术研究,他仅仅是生活在密苏里北部的一个木马农场,整天穿着T恤、牛仔裤,悠闲的坐在自家后院的普通人。另外一个天才奥本海默则不同,奥本海默成就非凡,是二战时期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人类第一颗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的学术带头人。PPT兰根曾就读的第一所大学——里根学院,中途辍学了,因为母亲忘记给学校报送父母经济状况表而被校方停止奖学金,他在短暂工作后考进了蒙大拿州立大学。因为他边工作边读书,为了节省路费,想将课程从早上调到下午,最终他没有能够顺利说服教授调整课程时间,因此他一怒之下决心离开所谓的高等教育体系。然后自己在家里面搞他所谓的”研究”。PPT奥本海默智商也非常高,这个天才在受教育阶段遇到的麻烦一点也不压于兰根。奥本海默曾经因为厌恶他的博士导师逼他在不喜欢的领域里做研究而试图毒杀他的导师。这次谋杀最终败露未遂,奥本海默被叫去接受校方询问。但结果令人吃惊,他振振有词为自己辩护,积极和校方协商,为自己争取到缓刑并接受心理治疗的从轻处理的结果。此外,这样一个在求学阶段有污点的人,去应聘“曼哈顿计划”带头人这样一个20世界最重要的工作岗位,可以说没有什么胜算。但是他却在应者云集的激烈竞争中,仅凭和“曼哈顿计划”猎头莱斯利 格罗夫斯少将的面谈中赢得了青睐,最终获得了学术带头人的这样一个工作岗位。PPT为什么奥本海默仅凭面试中的语言沟通,就能够获得一份20世纪最伟大的并且锁定一生成就的工作,为什么兰根连说服教授将课程调整时间的能力都没有?在这两个案例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有别于智商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另一种能力。心理学家罗伯特 斯滕伯格称之为“实践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么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技能属于社交技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而人类获得这类技能的场所是家庭。接下来,作者对比了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培养模式。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是“协同培养”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教给孩子积极应对发生的情况,听取他人的意见和评价,而贫困家庭的培养模式是“自然成长”(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这些家长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做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做孩子自己的事,家长“总震慑于权威,形式消极,停滞不前”。我刚开始读到这里的时候,完全同意“实践智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培养对于孩子“实践智力”的重要影响。但是,作者将中产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教育方式分别对应于“协同培养”和“自然成长”,我多少有一些不赞同,觉得这样不是一种阶级歧视吗?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就一定能够培养左右逢源、人情练达、适应能力更强的孩子,而贫困家庭就一定不能吗?后来,才明白,作者说的不无道理,试想一下,父母贫困一定有其原因,要么教育程度不高,要么生活态度消极,要么对工作敷衍应付,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也是同样对待人生。而富裕的家庭,父母大都是不错的人生,一定积极工作,努力赚钱,善于谋事成事,这样家庭的孩子模仿大人,同样也更容易获得成功。这给了我关于在育儿方面的诸多启示。对于宝宝,要更多的引导他,平等的交流沟通,通过言传身教,让他明白社会的游戏规则,懂得积极适应社会,鼓励他去实践。当他遇到挫折时,和他一起分析原因,鼓励他勇敢面对。遇到不同的事情时,告诉他不同的应对措施,让他的心智更加成熟。第五章 乔•弗洛姆的三个启示第五章作者讲述了一个成功的律师——乔。费洛姆的故事。他认为费洛姆成功的决定因素主要是三个:启示一:身为犹太人的重要性——乔。费洛姆是犹太移民的后代,被城里的老牌律师事务所以“出身”问题拒于门外,这恰恰给了费洛姆别人得不到的机遇。因为出身,只能去那些二流的、刚起步的小事务所,或者自己创业,为了生存无论什么案子都要接手,通常都是大事务所不远接的案子,例如恶意收购和诉讼。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华尔街公司收购合并业务年总金额增长了2000%,突然这一领域变得炙手可热,而作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之一的费洛姆这时候已经在这一领域积累了声誉,很多生意自动找上门来。启示二:生育潮低谷之幸——乔。费洛姆出生在生育低谷,能够在纽约公立学校状况最好的时候读书,适龄上学的孩子数量不多,每个人能够享有的资源就多,即使家庭贫寒,也能够学费全免上大学,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启示三:服装厂与有意义的工作——费洛姆父母是欧洲的犹太移民,从事裁缝、服装买卖的生意,因此父母多是任劳任怨、生活节俭、善于储蓄、精打细算的人,将勤劳、踏实、付出就有回报的理念传递给他们,因此移民美国的犹太人,大都在第三代出现了从事律师、医生等职业的人。以上是第一部分,在此做个小节。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从一些权威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论入手,并试图从不同成功人士的故事中找到机遇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包括一个人无法左右的出生时间、智商因素、家庭贫富、父母素质等,还包括一个人可以左右的自我奋斗和努力,这些,全都在机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操控下。原文是这样的:“对于加拿大的冰球运动员来说,生于1月就是他们进入全明星队的机遇;对于甲壳虫乐队来说,汉堡之旅就是机遇;对于比尔盖茨来说,特殊机遇就是生在正确的年代,并在初中时代就获得电脑终端;对于费洛姆来说,机遇是多重的:他们生于正确的年代,有着能给他们最勤勉激励的父母,拥有少数族裔身份,这种身份能够帮助他们在纽约其他传统律师事务所涉足公司并购官司以前,就已在这个领域实践20年……P233”我对这一观点并不完全赞同。我既不赞同成功完全取决于机遇,也不赞同成功只取决于个人努力。我认为,每个人的成功都不可复制,每个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独特的成功故事。一个人的成功,决定因素有很多很多,个体差异、机遇巧合、成长环境、文化背景、贵人相助等等,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复杂交织。倘若将成功的一切因素归于机遇,即使10000小时的努力和积累也归于机遇的话,我个人认为有所不妥。在诸多成功的决定因素中,奋斗、努力、勤奋、拼搏,这些因素仍然是最可控和最容易通过个人的力量实现的。10000小时法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成功的前提是大量且长期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虽然成功因素那么复杂,扑朔迷离,令人捉摸不透,我仍然笃信10000小时法则的力量,以及其在诸多成功要素中所占的比重。当你的努力能够用10000小时的长度来度量,那么成功可能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第一部分讨论机遇带给一个人的优势积累,在第二部分,将讨论我们从祖先哪里继承下来的传统和行为模式,在个人发展道路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部分 文化传承第6章小镇哈伦哈伦镇是美国肯塔基州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坎伯兰高原上的一个小镇。从不列颠群岛北部来到这里的第一批移民中有两大家族——霍华德家族、特纳家族,他们相互间存在世仇在长达几十年中相互仇杀、倾轧、毁灭。无独有偶,在阿巴拉契亚山的其他地区在同一时期发生了大大小小许多世仇案,作者将这一模式成为“阿巴拉契亚模式”。其原因是源于这一带的人具有被社会学家称为“荣誉文化”的文化品格,这种文化品格经常存在于游牧文明中。社会学家是这样解释“荣誉文化”的:游牧文明和耕种文明大相径庭。从事耕种的农民能否活下来依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从事游牧的牧民则更多依靠自己。农民不必担心他们的庄稼一夜就被人全部偷走。但是牧民就有这样的担忧。实际上,他们一直生活在牲口被偷,整个生活被毁的恐惧下。所以他们养成了好斗的性情: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示自己不是弱者,要对违纪他们名誉的哪怕最轻微的挑战予以最坚决的反击。从祖先哪里继承的文化传统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内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至于成为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原文是这样说的:“人们时常以各种理由拒绝以文化差异这种更广阔的背景来思考问题。这是种族文化观念促成的结果:我们总是避免因为民族特性标签而对个人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人们的确深受种族文化的深刻影响。P145文化传承是事件背后更强大的力量,它植入人性,影响长存,经过数代传承,即便产生文化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条件已经消失,这种文化也会一直完好无损的流传下来。文化直接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为模式,其作用如此极大,以至于没有它,我们将无法认知世界。”P150第7章 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 在本章中,作者从一个比较极端另类的例子——人为原因的飞机失事谈起。在这些空难中,共同特点都是,本不应该出现空难,却因为副机长慑于机长的权威,而没有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机长正确的建议,导致飞机坠毁。这些副机长认为质疑机长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因此他们在飞机时态严重的时候,例如飞机快没有油了,并没有直接了当地向机长提出挽救建议,而倾向于用一些带有缓和性语气的词汇来暗示机长,而这些暗示并没有引起机长和地面指挥中心的注意,因此错过了最好的挽救飞机的时机。认为影响空难的深层次原因根植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中。作者引用了一个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权利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PDI)。权利距离是指人们对待比自己更高等级阶层的态度,特别是指对权威的重视和尊重程度。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尊敬领导和长者的程度。让副机长在机长面前维护自己的意见,必须帮助副机长克服他所处文化的权利距离。而过去15年间商业航空业界就展开了“与缓和语气作斗争”的战役。第8章 稻田与数学 在这一章中,作者终于提到了中国。他所谓的“稻田”其实就代表中国的稻田文明。这是一种需要精耕细作的耕种文明。农民们要想增加产出,只能依靠更熟练的耕种技术,更精确的耕种时间,以培育更优良的水稻品种。正如人类学家弗朗西斯卡布雷将稻田文明归为“技术导向型”农业:你只有更精心除草,更小心施肥,密切观察水位变化,有效控制黏土层,利用好稻田的每一寸土地,你才能获得丰收。千百年来种植水稻的农民是种植各类农作物的农民种最辛劳的一群。努力工作的精神品质在亚洲人身上很常见。在西方的各大名校,亚洲学生总被认为是最后离开图书馆的人。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稻田与数学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正在于此。亚洲人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得益于稻田文化。那些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奖的国家和地区——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日本,它们的共通点在于他们文化都是崇尚稻田文明。数学需要勤奋、试验、反复思索,不言放弃,直到彻底解决问题才肯罢休。而深深根植稻田文明的这些国家的人们,自然适合钻研数学,并取得成就。第9章 玛丽塔之幸 本章讲述了一个小姑娘玛丽塔接受教育的故事。玛丽塔幸运在什么地方呢?因为她小的时候,上了本地一个试验性公立学校,参加了一个名叫“KIPP”的学园项目。KIPP即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识就是力量。这个项目引入“稻田文明”崇尚勤奋的精华,给孩子们安排紧凑的学习任务和课程,玛丽塔必须每天早晨5点45分起床,周六上课,晚上做作业到11点。KIPP项目中84%的学生数学成绩居于同年级水平之上,90%的学生毕业后考取私立或教区高中,80%是KIPP学生最终考取大学。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原来被我们所诟病的中国教育模式——节假日补课、题海战术等,在老美看来是一种根植于“稻田文明”的精华,是他们的文化基因中所不具备的。这对重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小孩子来讲是一种优势,因为贪玩、懒惰是小孩子的通病。本章最后,终于揭示了“异类”给我们的不一样的启示:“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握机遇的人们......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其实相当简单,但却一直被人忽视。我们十分敬畏那些最优秀、最聪明、自学成才的“异类”,我们认为这些人命中注定就该从芸芸众生中自然而然冒出来......但是其实“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他们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他们处在优势与文化传承的网络中央,有些与生俱来,有些后天养成,有些靠自己争取,有些仅仅依靠运气。《异类》用这么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句话:人人生而平等,其实社会应该让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我们的社会就要重新排列幸运的拼图,将机遇分配给更多的人……将这种理念推广下去,天才的花朵就会更灿烂地开放在所有领域,而我们的世界一定比现在更富足。分享完毕,感谢船长建立了这个海盗群,让我们找到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感谢海盗们今晚的关注,感谢水心这两天一直帮我张罗,而且在我们提前演练的时候给我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还有CICI姐、刘贝贝、鱼一天天25小时、暴舞贪狼、石头……水平有限,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海盗批评指正。下面将话筒交给主持人,水心。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天时,地利 plus人和
  •     听书
  •     观点那么几个,死撑成一本书
  •     刻画了很多成功的细节。
  •     还是慢慢做默默做然后会有量变到质变,其余的好像就是天意了,
  •     有点儿成功学
  •     外在因素如此重要……
  •     有的还挺有道理的
  •     理性的书使人透彻,审视的眼光提高了,很多事情,打破常规的思想,或许才能找到真理。这碗反鸡汤,我干了!
  •     耳熟能详的道理,但讲得还不错。
  •     做自己的努力,其他交给天意。毕竟你自己能决定的不多
  •     犹太人犹太文化。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就是家庭背景(家中大量藏书)文化传承,植入人性,影响长存。哈佛商学院 “心理学”行为。读过哈佛心理学的同学就不用阅读啦。 公司心理学行为体制改革: 可以根据这本书的图表,出生年月日来分组,管理层团队重组,赢在起跑线上,加大竞争优势。 如果没有机遇和文化、环境因素,即便是智商超过爱因斯坦,也只能做一份平庸的工作。
  •     刻意的10000 小时练习,时代给的机遇,家庭甚至民族文化传承带给你无形的影响都是成功失败的因素。书写的不是那么有意思,但是里面有一些小例子还挺发人深省的。
  •     全书皆为说明成功人士为何成功——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本身有才华,还因为时代的机遇、文化的机缘、持续的练习……总之,成功是各种因素的叠加效果。
  •     刚读完。回头看下自己的人生。90年代前期出生,因年纪太小错过绝佳的发财机会,智力一般,尚未有超过10000个小时对某项技艺的练习,家庭教育离“协同式教育”理念相距甚远,反而被“成功学”“鸡汤”等毒害了很多年,早前受“先苦后甜”影响深远,但物极必反上了大学丧到不行。毕业后希望学习工作两不误的踏入社会,现在又想考研究生。人生的财富似乎已看得到尽头。
  •     明白自己这么菜是有原因的
  •     正如封面所说,这是一本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它明确指出了成功与个人智商、勤奋以外其它因素的关系,给我们大多信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人不一样的视角与观点,同样也改进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格局。本人今年参加审计专硕的考试,以失败告终。一件事的发生总是有多方面原因,监考老师的不称职对考试发挥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自己实力没有很强、信心也不足,遇到意外情况便手足无措,再加上对这场考试看得太重,心态更是糟糕。此外,在各院校成绩陆续出来后,许多学校会计分数比审计低了不是一点半点,自己报的学校分数也飙升,这些都是自己没有预料到的社会环境原因。考专硕的越来越多,大家都怕会计分数高挤去报了审计。这些都是本人努力扩大格局对这次考试的总结,其中不乏《异类》给的启发。最后,好书一本,值得一读。
  •     机遇、文化基因、努力、还算可以的智商,这就是成功的公式。每一项都需要无数次的巧合:10000万小时持续练习,几人能坚持,这应该是多数人无法跨越的,kipp,美国应试教育,但是它改变一些人的命运,这才是最重要的。
  •     成功不是随机事件,一定的门槛、机遇、自身的努力,缺一不可。所以,与其抱怨生不逢时,去和风口上的猪相比,不如努力一万小时,至少和同一水平的人相比,当风来临的时候还有抓住机会的能力。如果一辈子都遇不上风口,那就淡定吧。
  •     和《引爆点》一样棒。过去脑袋里很多零碎的观点被格拉德威尔整合在了一起。对于“天才”,我们理所当然注重其个人天赋,但其实并非如此,社会、环境都能影响一个天才的诞生或者陨落。但为何更相信自己,因为这是我们为数不多能把握的东西。格拉德威尔的写作模式值得一提。
  •     最后看笑了,真是毒鸡汤,其实没新鲜的东西。家族背景,社会环境,这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比个人奋斗和天赋努力更能决定发展。优势积累的结果造就成败。获得特殊机遇眷顾的人们总能做事专注思考深入。父母所属阶级对子女的成才至关重要。花费大量时间缩减班级人数,增加教育资金修订新版课程,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错误的学校定位上,教育界的这些争论总是没把力用在点子上。当富裕家庭的孩子学会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权利意识,参与制度互动时,贫穷家庭的孩子在非在校期间却很少有长进。让孩子一刻也不能闲着,花费大量时间艰苦练习,一系列可预知的强有力的优势环境会构成最佳机遇。
  •     涨姿势,印象最深的就是同一年初末出生的人之间的对比。联想下现在上幼儿园,好多人抢着要在8月前出生,以便能提前一年入学,现在想想完全没必要,晚一年又怎样,也许换来各种省心
  •     略读
  •     机遇稍纵即逝,把握机会,才有机会成功,勤奋更是重要,后天不足,更要勤能补拙。虽然本书更加看重先天机遇,到成功之人无不是比常人勤奋百遍。
  •     不随机的成功学
  •     成功=【外部】家庭环境和时机+【内部】天赋(智商/颜值)和勤奋。 1、时势造英雄,比如85后和75后买房的时机、比尔盖茨和个人电脑革命、弗洛姆和诉讼趋势改变,犹太人律师崛起。 2、家庭环境对性格养成很重要,中产阶级的孩子更具有质疑权威的能力,更自信。 3、天赋包括智商、颜值,满足一定下限后,差别并不大,起作用的是10000小时定律。
  •     异类,都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的人
  •     确实是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中等以上的智力+10000小时的训练努力+良好的成长环境+机遇 各种环境因素的结合才能走向成功 文化的传承也很重要
  •     成功源于多方面积累
  •     前面有趣,中间冗杂,后面草草收尾
  •     可以让人打起精神读的一本好书。真是佩服作者,他的学识、逻辑、文笔、高度,在这本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是看了罗永浩的推荐后读的,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有品味的人。
  •     成功绝对不是偶然
  •     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管你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你得沉下心,也许当你专注的做一件事做了10000小时,也许该来的机遇就来了。也许家庭文化,社会环境影响了你,但是你得认清自己还缺少什么,并加以修补。一定要记得努力只是成功的之一要素。
  •     一本畅销读物 举了很多例子 讲了一个道理 成功要天时地利人和 里面说穷人思维和权力距离意识那里还挺有警示意义的 加一星
  •     微博褚老师推荐的一本书,里面有很多成功人士以及不成功人士的例子,看完之后有三个体会。第一,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比尔盖茨在成功之前已经有了一万小时的计算机练习。第二,社会机遇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多不少,刚好那个点,出身的太早或者太晚,就赶不上社会变革的那个点。第三,家庭机遇同样重要,一个人有好的才能却没有环境的培养成功机遇会降低不少。成功有偶然但是也有很多必然,记得微博上有人说过小成功可以创造,但是大成功那是命。
  •     大意是成功就是时刻准备好,整本书都是最简单的道理,作者像科学家一样探究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值得学习的。看的时候总是可以联想到爱情,爱情也是如此吧,运气机遇该就是爱情里的缘分吧…
  •     不管你出生在怎么样的家庭,不管智商怎样,靠努力也能抓住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
  •     有意思。
  •     只好说被机会/机遇砸中是可以准备的,但在时代的洪流中,跟一大批和你差不多资历的同辈,被砸中就是随机事件了。“时势造英雄”
  •     1成功是不断累积的优势,是一系列可预知的、强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构成的 2一旦某人的智商超过120分的门槛,更高的纸上并不意味着同比转化成更多优势 3有想象力的心灵更易成功
  •     成功有多方面原因,出生日期+机遇+家庭背景等等,但都绕不开10000小时定理,这碗鸡汤可以喝~
  •     第一部分很精彩 用数据理性的分析 成功 的几个关键因素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10000小时法则 如果坚持每天花三个小时 在练习一个事情上 坚持十年 你就是世界级水平 第二部分有点乱七八糟的了 精彩之处个人认为只在“协同培养”和“自然培养的差距的讨论
  •     看完本书之后,发现,怪不得自己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哈哈哈… 成功的公式,记得从从小认为就是“智商+汗水”。但本书通过案例分析了成功的方法。成功=正常智商+10000小时精进+机遇+环境。
  •     飞机✈️那一段看得太有意思了,强烈推荐! 前半部分有很多都是鸡汤文上常用的例子,如今看到了真正的大师手笔,有残酷的现实,冷静的画面描写和理性的数据分析……不自觉带着读者进入思考模式,赞
  •     成功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努力
  •     人生导师推荐系列。终于使人明白伟大的成功真的取决于一次机遇,有时也需要考虑家庭背景和文化传统。
  •     我刚看了第一个故事 我他妈就想说一切都是上天注定 我拼死拼活为了什么
  •     关于成功的原因,作者从如下方面展开分析:机会,时间投入,出生家庭和阶层,文化、时代、家族历史,文化传承。作者很擅长讲故事、举例子,但不太擅长归纳总结提炼。读完本书后,不由得感叹:成功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很多方面根本就不是个体所能掌控的,所以成功是可遇不可求的。
  •     一万小时原理。
  •     第一次读马尔科姆的书,觉得还挺颠覆,想再读几本,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套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