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潮骚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0-1
ISBN:9787805678610
作者:三岛由纪夫
页数:264页

内容概要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在日本文坛拥有高度声誉。诸多作品中,以1956年出版的《金阁寺》最为人所熟知,这是部充满悲剧性幻灭美学的作品,奥野健男曾在当时赞赏该作:“这是三岛文学的最高水平,三岛美学的集大成,本年度文坛的最大丰收。”除了日本国内,三岛的作品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评价,甚至有人誉称他为“日本的海明威”,曾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国语版最多的当代作家。但是,他在1970年时极端激进的政治目的自杀谏世事件,却使他在身后获得褒贬不一的个人评价。

书籍目录

金阁寺潮骚

作者简介

《金阁寺》描写青年沟口素来因自己的生理缺陷而自卑并甚而失去生活的信心和乐趣,唯一的精神支柱是寄托于名胜古迹金阁寺的对美的追求,但又日渐感觉美的永恒存在是对世俗人生追求的阻碍,于是终于一把火烧了金阁寺,摆脱了“美”对人生的禁锢。
《潮骚》通过一个海岛上一对青年男女灵与肉完美结合的纯情之恋,讴歌了生命、活力、健康和大自然的美。(豆瓣)


 金阁寺/潮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初读这本书,真的有点无感。一方面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作者铺设大量笔墨于细节描写,却由于语言的转换失掉韵味。但读过之后细细品味回忆,将整个故事串联方明白个中深意。能看出三岛由纪夫必定是心思非常细腻之人,能把一花一木,每一帧每一秒刻画得如慢镜头般铺设眼前,同时人物的心理也是随着周遭的环境,所遇到的人和事,而逐渐的变化。金阁,由他心目中完美无瑕的象征,慢慢演变成他与正常生活的阻隔。无疑沟口是可怜的,他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卑并没有改善,反而渐渐扭曲成一种不知如何抒发的排解的郁结,他慢慢开始把这一切归因为金阁之美,而事实上是金阁寺所代表纯洁神圣与周遭邪恶叛逆的影响在他内心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他无法自己化解,也不会去与别人诉说,因此他想到的只是烧掉金阁。烧掉外在形态的金阁,也即毁灭他内心正派的代表。与他自己,是一种解脱。但沟口本人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烧金阁前想要与金阁一同毁灭,然而烧掉金阁后的他改变了想法,“活下去”,因为此刻的他已经解脱。看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希望能有人站在阳光的一面给予沟口以温暖和开导,鹤川或许可以,但却终归离他而去。最后,小小的沟口只剩自己一个,还有他心中的金阁。整本看完,沉沉闷闷的,说不上悲伤,只觉得压抑。但也不得不承认,是一本好书。与此相反的,潮骚就显得轻松很多,依然是细节处理非常到位的画面感,这次却是纯美的。故事直白,人物简单,平淡中透着生机。只是与内涵更深刻的金阁寺相比,未免显得乏味了些。
  •     转一篇目前看到比较好的书评,好的原因不是精彩而是不坏。不矫情,未掺杂书评人小故事,没有各种抒情排比句,供广大热爱写书评的豆瓣书友参考。---------------------------------------------------------------------------------文/杨照  这么多年后,进入中年,过了 三岛由纪夫写《金阁寺》的年纪,甚至过了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的年纪,我想我明白了:活下去,继续对抗拉锯,至少保留了一点「洒脱自在」的可能,不活下去, 那就彻底输了,被无明永远拘束住了。  我的书架上竟有三本《金阁寺》的中译本。1976年的大地版、1991年的大地新版,加上2001 年的志文版。看来看去,还是最老旧的大地版最顺眼。  不只因为十几岁时第一次读的《金阁寺》是大地旧版,还因为同样的版面、同样的字体还 承载过其他许多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内容。《金阁寺》书后附有「大地出版社丛书目录」,刘绍铭译以撒.辛格的《傻子金宝》、朱西宁的短篇小说集《蛇》、 林怀民的《蝉》、何怀硕的《苦涩的美感》、余光中的《白玉苦瓜》、司马中原的《霜天》,这些书名都立刻在我心底激起或浓或淡的回忆温暖。去 到金阁寺,他的感觉改变了  大地新版和志文版的封面用的都是金阁的照片。大地新版还特别将金阁屋顶上的金铜凤凰剪影特写强调出来。书里,三岛由纪夫是这 样形容的:……屋顶上那长久岁月里受风雨吹打的金铜凤凰。这神秘的金色鸟,既不司晨,也不振翅,无疑地连自己是鸟都忘却。但是以为它不会飞是错的。其他鸟 儿飞在空间,而这金凤凰却展着辉耀的双翼,永远地在时间之中飞行。时间打在它的羽翼上。打着羽翼,流向后方。为了飞,凤凰只要以不动的姿势,怒目、高举双 翼、翻展尾羽,把坚硬的双脚,紧紧地踏住便够了。  然而,这是主角沟口还未见到金阁之前,以心灵之眼想像看到的,时间之流中的金铜凤凰, 而不是现实里的。真正去到京都、去到金阁寺,他的感觉改变了:那不过是古老苍黑的小建筑物而已。顶上的凤凰像乌鸦。说不上什么美不美,甚至给人一种不调 和、不安定的感受。所谓美这东西,竟然这样的不美吗?我想。  的确,不管如何努力取景,或许正是因为太努力取景了,照片里的金铜凤凰看起 来就像一只僵木的乌鸦。  还好,少年时我没看过这样的照片。大地旧版的封面是用毛笔勾勒写意线条的金阁形象。阁顶小小一点笔触,甚至没有 试图要去模拟凤凰的外形。那是金阁又不是金阁,某种金阁的隐约暧昧代现,正符合三岛由纪夫笔下缠扰、折磨沟口的那个金阁。我 对金阁之美极为嫉妒  1950年,京都鹿苑寺的金阁被一名年轻的僧侣放火烧毁了,被捕审讯时他回答:「我对金阁之美极为嫉妒,所以把它烧 了。」这是小说《金阁寺》的缘起。不过使得《金阁寺》成为感人名著的是,三岛由纪夫将对於现实金阁的嫉妒转写成更幽微更细腻更不可捉摸的某种「美的困 扰」,严重口吃的沟口强烈知觉自身的缺陷,知觉他和「美」之间的隔绝,因为如此而对「美」产生了更加无可遏抑的渴求,「美」以拒绝他的姿态存在着,甚至因 为拒绝他而显得更美、更难以回避。  沟口最早暗恋的美丽姑娘有为子,生命最终留下的影像是:我从来没看过如许充满拒绝的脸色……有为子的 脸……拒绝了世界。月光毫不留情地流泻在她的额头、眼睛、鼻梁和颊上,但不动的脸只被月光洗着。只要她稍微动动眼,或动动嘴,那么被她拒绝的世界,就会以 此为信号,从那儿滚进来的吧!……那是使历史在那儿中断,向未来,向过去,都无任何一言的脸。那种不可思议的脸,我们有时会在刚被锯倒的树桩上看到。纵使 颜色新鲜而滋润,但成长已中断,沐浴的风与日光,突然被曝於本来不属於自己的世界的横断面上,美丽的年轮描出来的不可思议的脸。只是为了拒绝,而被抛露在 这世界里的脸……  彻底的、绝对的拒绝之美,要如何拥有?金阁之美,对沟口来说,不是来自现实的建筑,而是作为这种「拒绝之美」的代表,构成了与沟口之 间的对决关系,一种缠卷厮磨没有出路的关系。  那美,以金阁作为实体代表,拉扯着沟口,甚至让他无法堕落,无法放纵地进入一个残缺的、庸 俗的、不美的世界里。随时背负着金阁之美,沟口的生命无法「正常」,倒过来,也就让沟口将自我生命中种种的「不正常」、种种的败坏挫折,都倾倒在那恒常魇 压他的金阁上。正因为金阁是「美」,不是丑不是罪恶不是邪魔,所以无法被推开、无法被打败,甚至无法被忽视。金阁的破绽   有一次,似乎只有一次,沟口几乎找到超脱金阁之魅的方法。那是他学会如何吹起柏木送他的洞箫,被音乐包围了。音乐有如梦。同时,亦如与梦 相反的更高一层的觉醒……音乐具有把这两种相反的东西而使之逆转的力量。因而在自己吹奏的「御所车」的曲调里,我时而容易地化身了。我的精神知道了化身於 音乐的乐趣……每次吹过洞箫,我就想:金阁为什么不责骂、不打扰我的这种化身,而保持缄默呢?当我要化身於人生的幸福或快乐时,金阁曾经放过我一次吗?迅 速地遮断我的化身,这不是金阁的作风吗?为什么只有音乐,金阁允许我酩酊和忘我?  少年的我将这段话画上了粗黑的铅笔线,那线条极不整 齐,应该是反映了当时心情的激动吧!究竟音乐之美和视觉之美,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或是壁垒呢?那正是拉了六年小提琴之后拒绝了音乐的我真切困惑着的问题 啊!  我不记得多大年纪时第几次重读《金阁寺》时摸索找到的答案,但答案本身不会念:音乐是时间的、短暂的、不会存留的,用三岛由纪夫的 话说:「美之无益,美之通过体内而不留痕迹,它之绝对不能改变任何事物……」这是音乐,仅只存在於那单一瞬间的绝对「一次性」,随时间之流飘浮隐没,不像 金铜凤凰顽强、固执地抵抗时间。  应该就是在与音乐的对比中,沟口找到了金阁的破绽。金阁,包括站立在屋顶上的金铜凤凰,其永恒性、其睥 睨时间的特性,事实上不过是装模作样。金阁不是真正不受时间影响的,在金阁高傲的姿态底下,藏着脆弱的「一次性」,毁灭的可能。将金阁的这种「一次性」暴 露挖掘出来,对决或许就可以终结了吧!  这才是沟口决定烧毁金阁的真实动机,不只是「嫉妒」。「每一座寺,有一天必然烧毁。火既丰富又放 肆。只消等着,乘隙而来的火必然烽起,火与火相携手,把该完成的完成了……火是自然而起,灭亡与否定是常态,被建造的伽蓝必然被烧毁,佛教的原理与法则严密地支配著地面。」  「美」也不能假装其永恒性,对照出其他事物的卑微短暂。用 火将「美」还原至原理与法则的领域里,或许「美」的魔咒就可以解开了吧!  沟口烧掉了现实的金阁。「勿受物拘,洒脱自在」。可是真正拘执 他的,不是、不只是现实的金阁,而是美的魅惑。美只是任意任性地依附在金阁上,为金阁所代表。出了金阁的「一次性」,难道就有办法同时摧毁金阁所代表的 美?  烧掉金阁,在小说中有其必要性与必然性。在那样的心绪与思辨中,沟口不能不将金阁烧掉。不过烧掉金阁不会带来真正的「洒脱自在」, 我们知道,沟口也知道。没有了金阁,离开了金阁的「美」的魅惑,终究还是会依托到其他事物上,阴魂不散继续出现的。  换句话说,烧掉金阁 顶多只能带来短暂的喘息,不会终结沟口与「美」之间充满张力的对抗。小说的最后一段:搜寻了口袋,掏出小刀与包在手帕里的安眠药瓶。瞄准谷底,把它投掷出 去。在另一个口袋里摸着了香菸。我抽了香菸。像做完工作而休息片刻的人所常想的,活下去吧,我想。  年少时,我掩卷疑惑,不了解沟口放弃 自杀决定「活下去吧」的理由何在?活下去,不就迟早得再跟「美的无明」继续对抗拉锯下去吗?这么多年后,进入中年,过了三岛由纪夫写《金阁寺》的年纪,甚 至过了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的年纪,我想我明白了:活下去,继续对抗拉锯,至少保留了一点「洒脱自在」的可能,不活下去,那就彻底输了,被无明永远拘束住 了。杨照 本名李明骏,现任《新新闻》周刊副社长兼总主笔。曾获联合报小说奖、赖和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吴三连文学奖、洪醒夫小说奖、吴 鲁芹散文奖等。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文学文化评论集等三十余种。
  •     看得可真累,一个小和尚一边生活着一边大段的思考有关人生美丑之类的问题。看着别扭又辛苦。这故事怎么就不让人相信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值得一读,老实讲有些地方看不懂我还翻了另外几位的译作……
  •     像是一个人的自白和辩解 对自我行为的事后补充 安排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心理答卷 / 小事被无限放大 在小岛上温柔流淌 好喜欢
  •     作者的思维太发散,读起来有一点吃力。不过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缺陷的身体必然有缺陷的灵魂,但艺术的魅力不正是把缺陷展示给你看吗?所谓的美,不过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正是自己的丑陋。柏木和我都是明白所谓的美都是短暂的,是注定要毁灭的,所以他们憎恨或是蔑视建筑和文学,而却欣赏音乐。不同的是柏木是南泉和尚,主动毁灭美……而我那时还只是堂里争执的俗人,对美有欲念却不得不被动的看着它逝去或是被人毁灭,无可奈何。而最终会毁灭金阁这样一种极致,算是对柏木的一种报复吧。也许到了师傅的年纪他们才成为赵州。完成毁灭竟是一瞬间的事,如果早知道如此,完成是否存在意义。改变世界的从来不是行动,而是认识。
  •     金阁寺我没什么感觉.潮骚挺舒服的.总让我想到一种舒适的海的颜色.
  •     以前的我,要不就是过于悲观,要不就是过于乐观,总是很难找到平衡,以为平衡即平庸。现在的我,很难再去幻想悲剧色彩了。三岛由纪夫曾经说过,快乐即地狱。难道极端的乐观,不与满怀的毁灭预知相生么?生和死,够极端了,我从那鬼门关走回来之后,也学会走到了它们的中心点。但后来想一想,它们何曾相克?生了,或死了,没有区别。我被流放在这个地方,延长和终将消逝的,是同一样东西。
  •     金阁寺简直太好看太丰满了
  •     我莫名的惊悚,三岛挖到了人心中(包括我自己)太多不为人知的地方,阴暗而沉深,他是舔过钢刀一样的疯子,好可怕。死是最后的休息,火车与乘客的比喻太形象,冷冷地冒汗。
  •     !
  •     冲着金阁寺借阅的,一度很难读下去,潮骚反而是意外之收获,翻开到这个部分又找到了阅读愉悦,一股清新和自然的美,很难想象这是金阁寺相同的作者所写的,潮骚,一页一页细细的读下来,这个上午很开心
  •     细腻啊
  •     阴柔鬼祟也有道理
  •     海上无数的灯火与天上的繁星仿佛一一遥相呼应。
  •     金阁寺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读的很不顺 骚潮好清新啊,跟名字有些出入....
  •     三岛由纪夫的文字真是精致啊,潮骚写的很美,让我想到了沈从文的作品。
  •     变态美学 继人间失格后又一“改三观”的书 一遍根本 不 够
  •     个人读下来还是更喜欢《金阁寺》,潮骚给人感觉过于梦幻,过于美好了
  •     最后的落笔很好,淡然坦荡的感觉跃然纸上。
  •     我真爱你 金阁下的雪
  •     三岛由纪夫是一种很怪的文学。 有时让人感觉到很冷。
  •     补记
  •     溝口說他不便透露讓自己受到了影響的書籍,我想西方文學還是占相當一部分的。倒是不反感大段的抽象自白,但是有時候會感覺自己的閱讀是間斷的,不知道是不是敘述不流暢的緣故?(確實覺得翻譯略哽人
  •     金阁寺读着好别扭,潮骚读着就舒服多了。
  •     第一次读金阁寺的时候还是高中 除了被其文笔之美深深震撼却并未曾感受到其中灵光所在 并且一直无法理解男主沟口的病态人格。直到昨天听了东大博士梁老师对三岛和金阁寺的解读……时隔多年 我想 我是更懂三岛先生了 也该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拜读他的所有作品了
  •     “个人美学”四个字在他的作品中存在感太强烈,几乎以此支撑起全部。我已经过了一个作者的“个人美学”就可以满足我的年纪了。
  •     金阁寺哲学部分没看懂,地铁上没那个精神。但懂的一点点也觉得作者也着实残忍,《小团圆》一类型的……张力也忒大了些……潮骚表扬的“道德”,就呵呵了。最后一句才好玩儿。姑娘以为是自己的保护,男孩知道是自己的力量~~~
  •     不晓得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读出了情欲的味道。连文字都是性感的。
  •     同《人间失格》一样《金阁寺》反映的是一种自毁的状态,结合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杀率来看,这种战后的民族性抑郁笼罩着整个日本。正如金阁寺中的角落人物,“这样的人活着也罢死也罢,世间感不到任何痛痒”。不可否认,主人公是一个沉默寡言内向孤独的人,他无视道德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第一感觉,他不断地挣扎在善与恶之间,他绝望地忍受生,他以焚毁金阁寺来“求生”。金阁寺是美的象征,是永恒的象征,而发生变异之后的主人公,选择了用毁灭来回答他内心反复的一个疑问“纵然如此,恶也是可行的吗?”
  •     “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始得解脱”。 然而柏木说转变意识不需要行动,却是对的。
  •     沟口在社会中或许就是让人嫌弃的,这种嫌弃确去带一点藐视,而是沟口让社会去有那种感受,他所做的或许是被称为恶的,但一切又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发生。作者把美和丑完全对立了。
  •     一寺,一人,一把火
  •     两本一起看的 不能说金阁寺不好 但还是更喜欢潮骚
  •     天才的罗织。
  •     金阁实在是在当年给了未成年的我以决定性的影响,以至于多少年来都无法客观去读潮骚,一直到看了海女以后才又翻出来还它一个公正。
  •     金閣集世間所有的美於一體,溝口則集世間所有醜陋於一身。正是因為金閣的美與溝口的醜,絕然對立。所以溝口索性縱火毀滅掉世間的美,美瞬間蕩然無存。
  •     了解三岛必读的书。不知怎么,就是很喜欢三岛呀。之前看过春雪,记忆也很深刻。他的书是真的美,有画面感,也很细腻。看完之后对主角印象不深,倒是柏木和鹤川,印象很深。总觉得他们十分有魅力,尽管前者算不上好人。
  •     三岛太虐心
  •     看过唐的翻译我觉得林少华的翻译都有一股怪味道
  •     厌世佳作
  •     阴雨天气的傍晚,在路边读完最后一段,十多年后重温《金阁寺》,对三岛由纪夫的笔下世界更着迷。
  •     一个阴郁沉重,一个青春明快,两种完全不一样的风格,居然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读金阁寺时会感受到《人间失格》里的那种绝望,但请没有共鸣,甚至有些不理解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想法,大部分是读不懂的。潮骚很喜欢,很喜欢新治和初江,两个人都好可爱呀,结局是好结局,挺想看看电影的。
  •     爱上毁灭
  •     2011-05-06 美之黯淡,源于愿望之破灭。
  •     其实思想上感觉金阁寺更胜一筹,但是沟口、鹤川、柏木三个人的都很不喜欢,整个看的都很压抑难以认同。潮骚更好一些,简单质朴。
  •     断断续续读完 似乎身临其境呐
  •     起初美与丑的界线是残酷的明晰,但如幻影般的,美与丑之间不过一座金阁寺罢了。
  •     美与毁灭,美与生命,美与禅。某处提到美的空洞性,因为空洞所以要毁灭美之后才能生。感觉在今天看完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和美的love-hate relationship也许会一直进行下去。
  •     没能完全读懂金阁寺,但能体会到一种极致美学,就是永恒性,极端的美感带来的极端的行为;潮骚算是三岛由纪夫的救赎,像是在寻找一种简单的、正义的、朴实的生活。
  •      “我所关心的,让我感到是个难题的,应当只是美的问题”
  •     大学时读的 完全没读懂
  •     最爱的两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