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尼和他们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1-8
ISBN:SH10188-198
作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海因里希·伯尔
页数:436页

内容概要

Heinrich Boll是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著名小说家,1917年出生于科隆的一个雕刻师家庭。1939年,伯尔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日尔曼语言文学,但不久即被征召入伍,服兵役直至1945年。战争期间,他曾随军队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1945年4月被俘虏,9月获释,回到科隆大学继续学习。
伯尔的文学创作从1947年开始,著名作品有《列车正点到达》《一声不吭》《九点半钟的台球》《一个小丑的看法》等等。1971年出版的《莱尼和他们》是伯尔最优秀的作品,被称为“伯尔小说创作的皇冠”。1972年,伯尔因“作品具有对时代的广泛透视和对人物细腻的塑造,并有助于德国的文学复兴”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此后伯尔一直坚持文学创作,比较著名的有《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玲娜·勃罗姆》《保护网下》等。伯尔于1985年去世。


 莱尼和他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听舒伯特的A小调和G大调奏鸣曲,想起什么呢?伯尔的长篇小说《莱尼和他们》。小说中的主角,是个只会谈两首舒伯特乐曲的女子。当然她的父亲很不满意,认为只会弹两首舒伯特没有出息,不算懂音乐,该弹莫扎特和贝多芬才行。总有人看不起舒伯特、舒曼或孟德尔逊。莱尼十四岁入寄宿学校,由修女教她弹了两年半钢琴。修女觉得莱尼有音乐天才,但很失望,因为学生不会读乐谱。老师花了不少心思,用教地图的方法教音乐上的山脉和河流,学生吃力的很,勉强学会读谱。可是舒伯特是她的极限,再也无法超越。莱尼的邻居中有位音乐评论家。四十年来,一直听到莱尼的琴声,从她启蒙初学,继而稍有进步,以至后来日渐娴熟,翻来覆去弹琴,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而评论家自己因战时入伍,成为俄国人的俘虏,只弹些流行歌曲。莱尼的经济情况糟糕,家财杂物七点八当,有时还要典当钢琴,但她总想尽办法把琴赎回,甚至声言,为了钢琴,不惜去当马路天使。数十年来,莱尼和她的钢琴相依为伴,丈夫意外离散,儿子入狱,钢琴一直在她身边。莫扎特或贝多芬,和她生死相共的,只是两首舒伯特。*********************以上是西西的文字,收录《耳目书》。不长,就打出来与大家共赏。很好的文章,若出版社出新书时都能附上这么好的介绍,那就是读者的福气了 :-)
  •     伯尔算新小说派吧。小说中他把“笔者”用第三人称,使他自己也成了一个主人公,而且结尾处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做过修女的老婆,姿色在书里应该仅次于莱尼。这本小说的结尾应该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因为是个圆满的结局。很多人的爱情都有了归宿。除“笔者”之外,莱尼和她儿子的工友——一个土耳其人好上了,但是她的美依然惠及那些失落的男人,如那个语言学家和她的前老板佩尔策。洛特——莱尼的女伴,跟莱尼的那个苏联人老公的集中营的难友走到了一起。还有莱尼家以前的女佣、现在的房客等等,还策划了一起“阴谋”,保住了他们那其乐融融的房子。既然是新小说派,那就要有点特殊因素。莱尼的朋友玛格丽特,一生放荡不羁,最后因性病而进了医院。但她却死于“脸红”,一开始是听到周围的人用男人名字代替某种“那方面”的隐晦说法而脸红,最后是听到女人名字或者祈祷词都脸红。伯尔这家伙,真是够坏的。洛特生库特的时候,炮火连天。莱尼的妈妈病怏怏的,但是那一晚就像个将军,她给从容的给库特接了生,还做了他的教母,送了他一块土地作为礼物。莱尼生莱夫的时候,也是炮火连天。佩尔策挖空心思,在墓地里构筑了几个“舒适”的所在。除了莱尼,所有人都为这个小生命在这艰难的时刻幸运的降临而欣喜和感动的流下眼泪。这几个小兄弟长大后因为两家财产关系的问题有了些矛盾,莱夫为此进了监狱。从这本小说中可以了解到德国当时的一些状况。特别是他们的教育水准。有很多修女取得了博士学位。特别是与莱尼亦师亦友的修女拉埃尔,她把医学、生物学、哲学、神学融汇贯通,曾研究女生的排泄物,并由此推断她们的考试成绩,堪称神奇!书中还有大概是2个语言学的专家。他们和莱尼的父亲弄出了一个让读者啼笑皆非的笑话,让苏联的文学名家们在虚拟的工地干虚拟的活计,喝虚拟的菜汤——作了假账。一些普通的商人、政府职员等,能够熟练地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分析事物,有时恰如其分,颇有道理,有时候则显出一种僵化或是虚伪的面目。就像一个打磨的非常精致的钻石,每一个人物像是钻石的一面,而他们有彼此相互折射、辉映,通过他们每一个人主要是在战争中的生活和命运,构成了莱尼的整个社会和时代背景,表现了战争的残忍、人世的坎坷、人性的纯真。书中莱尼说的两句话肯定会令人印象深刻。一句是“我们的诗人都曾经是最勇敢的厕所清洁工”。那是在玛格丽特家的马桶被一个苹果堵住,谁都弄不好的情况下,她把整个手臂都深了进去疏通了它事后说的。还有一句是“乘尘世间的车,非尘世间的马”。莱尼的纯真正是体现在她性格中的诗人气质。她幻想把自己的“第一次”安置在石楠花丛的床上。恋爱让她接近了卡夫卡、特拉克尔、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布莱希特的作品。她打算用一辈子的时间把拉埃尔的眼睛的所有细胞画出来。她爱歌唱,可以随心所欲地填词用舒伯特曲子的旋律唱出来。她超凡脱俗。“笔者”在小说里一直自称“自觉存在者”。但我觉得莱尼的境界更高,她存在着,不经意的自然的存在着,那么优雅。最后,让我以莱尼的一段歌词结束:我为自己的歌儿缝制了一袭披肩,用古老的神话将披肩上下绣遍。愚人们把它拿走,穿上它四处招摇,俨然出自他们自己之手。让他们去穿吧,不然他们哪有勇气,光着身子走路。
  •       这是一部表现手法大于内容的作品,第一次看时感觉十分的惊诧。  本书可以说没有主人公,因为主人公莱尼根本没有直接出场,可是全书却是围饶着她完全的。  作品的结构可以说是一个人盖棺定论的档案,也可以说是调查笔记。作者采用以自己为视角进行调查的手法,通过周围的各式各样的人去表现莱尼,而内容则是通过莱尼这一普通德国女性的一生,表现了德国二战前到二战结束以后的德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当然主基调是反纳粹反战的。比如莱尼结婚三天后丈夫便战死,而在战争中还与苏联战俘生下了私生子等等。正是从女性地角度揭露了纳粹对德国的伤害,把一个普通女子的人生变得有些不普通了。很独特并且出色的表现手法。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對於一個人的認知,多大程度上來自于道聼塗説?人在某種意義上存在於他者的呈述之中。一本有趣的書,也是有所指的書,萊尼,在敘述中完整,也在敘述中迷失。
  •     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呢?你的人生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擦肩而过呢?
  •      I518.45 220.3
  •     难以想象。。看的时候一直面带微笑。我想知道粪便学究竟是怎么回事。。。。
  •     中文的看完就开动德语得咯~
  •     神作阅毕,第一感受居然是平静。莱尼的信念&勇气&品性都无比贴合伦家的最理想审美。爱爱爱。
  •     居然是家里的那个版本。。。
  •     看到中后段眼泪都掉下来了。通篇以第三人笔者的身份所描述的人物百科全书式小说。很多地方很有意思,让人忘却了本身主题的沉重。战前,各有立场却暧昧不清。战时,他们互相依偎,蜷缩在苏维埃的天堂里。战后,他们又都被现实所肆意的支配与践踏。小说结局还算是安排的比较温暖,然而却不能掩饰废墟之下,百废待新的那种茫然感。
  •     实在是读不下去,读到100页果断放弃,这书写的太没劲了,伯尔这个老头子真乏味
  •     三星半。就这本而言,比格拉斯要差不止一点点~
  •     伟大的开头
  •     战争,道德,人。叙述方式很有意思,内蕴丰富而深刻,人如何存在于社会,存在于他人的讲述中……
  •     “数十年来,莱尼和她的钢琴相依为伴,丈夫意外离散,儿子入狱,钢琴一直在她身边。莫扎特或贝多芬,和她生死相共的,只是两首舒伯特。”(西西语)最佳译本,读至夜不能寐,心情处于高潮平台。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个人是历史的人质”。莱尼很高贵,高贵作为一种品性最大的特质就是超越性,可以超越阶级、种族乃至种种“主义”的迷雾。
  •     难以置信这是德国人写的小说。
  •     这部助推伯尔拿下诺贝尔的《一个女人的群像》其实在根本上有问题:它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个女人的故事必须要用论文式的“他说”和“她说”来拼凑?这个拼盘的结构又反哺回故事了些什么?不过这篇译文倒是颇有文采,也保留了伯尔的幽默,只是需要有人校读一下错别字。
  •     对我来说还是很颠覆的,只是人物太多,光记第一个字记不住。这套书绝对是物超所值。
  •     就像一盘菜,材料和做工都不错,但就是不爱吃啊。喜欢伯尔的散文远过于小说。
  •     不瞒你说,读了50页我实在读不下了,伯尔最好的作品是小丑之见,其次是一声不吭。
  •     有
  •     1972
  •     乘尘世间的车,非尘世间的马前进。
  •     伯尔写得最好的一本,其他几本像这本的断章碎片
  •     优雅而忧伤。
  •     带有强烈目的性的看了这本所以不是很仔细,但是有意思也很很耐人寻味,尤其是那种隐忍的极致感性和生命力。
  •     非常非常有趣!我强力推荐。
  •     行至结尾节奏反倒和缓下来,甚至出落得一脸喜气,颇意外;此书证明了:译者不怕多,除了极个别语法错误和用法欠妥外,没得挑剔的;开始发现不少严肃小说骨子里都是极“道德”的,尽管以一种异于世俗目光的方式;有些好玩的花样,比如以字母及缀上标号的字母来指代一些词(哭、笑、痛苦等),比如从生物学角度描述人的感情的波动,比如与体裁配套的片段性引述及其导致的人称变换,比如一个俄国文学学者打发除了屠格涅夫和契诃夫以外的俄国经典作者和主人公在伪造的公文上去二战中的欧洲各地吃粗食干苦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