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物语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108031235
作者:邢海洋
页数:520页

章节摘录

  偿债  2008年11月24日  一个人踮脚尖看戏能看得清楚,但若人人都用这样的姿势,所有人非但不能看清楚,还都付出了代价。  G7财长会议刚过一个月,G20峰会又在华盛顿召开,至此,全球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荣辱与共,同乘一舟了。G7峰会前,西方六国以历史罕有的协同一致的姿态联合降息,西方各国也纷纷推出大手笔的救市计划。G20前,我国则以4万亿元的财政救市做出榜样。全球背景下,各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似乎联合起来才能将衰退的经济拉出泥潭。  经济学上有“合成谬误”的说法,指对个体有利的行为,对整体而言并不总是对的。发明合成谬误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举了个例子:一个人踮脚尖看戏能看得清楚,但若人人都用这样的姿势,所有人非但不能看清楚,还都付出了代价。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上,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针对市场做出反应,可以调节市场的资本品的投资和利率敏感支出。当一个国家单独做出调整的时候,可以对本国的经济起到一个比较好的调节功能,但当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做出同样的调整的时候,效果却消失了,因为正好犯了合成谬误的错误。  不妨设想若一个国家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贸易背景下,自可在不引起通胀的前提下提高经济增长率,但若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调整利率,说明全世界经济都在衰退,这样对利率的调整,作用就消失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全球统一向市场注入的资金未来收益非常不看好,这个包袱必然要由所有纳税人来承担。实际上,全球当下的经济危机,正是过去几年来为削减互联网泡沫破裂而选用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  当下的经济危机,显然不是靠各国联合降低利率能够很快解决的。只要看到日本野村总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先生的《大衰退》,就能理解整个世界经济面临的危机的严重性。一场经济风暴袭来,无数财富化为乌有,那些在经济繁荣中头脑发热的企业和个人将为自己的错误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个代价,在辜朝明看来,可以归纳为平衡资产负债表的代价,通俗的理解,就是偿还债务。《大衰退》分析了作者亲身经历的日本资产泡沫后的大衰退,描摹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和当下的经济危机有着极端相似的特征。辜朝明因而也成为少数预言到美国信贷危机的经济学家。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资产泡沫破裂,造成无数日本人资产一夜消失,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因为过度负债面临着偿债问题,其本质是一样的,其后果也如出一辙。  日本的资产价格下跌造成了1500万亿日元的财富损失,相当于日本3年GDP的总和,也就是说资产价格的暴跌抵消了日本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这在和平时期几乎绝无仅有。价格下跌、资产损失造成日本企业债务剧增,因而,尽管利率几乎为零,日本企业仍然在以每年数十万亿日元的速度偿债而非借款。一个债务沉重的企业不会因为贷款成本降低就继续借贷。在日本,背负平衡资产负债表义务的企业经过了很多年才完成了这一偿债过程,期间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带来企业经营行为的改变。银行惜贷,企业不借款,经济萎缩进一步挤压资产价值,加剧了企业偿债的紧迫感。在一个资产负债表衰退中,企业的目的不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负债最小化。  日本的经历并非绝无仅有。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当年的美国人同样是在股票价格飙升至高峰时通过大举借贷购买了从股票到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各种资产,但是在1929年10月股票和其他资产价格开始暴跌之后,留给美国人的就只剩下了债务。每个人都急于减少自身的巨额负债,这就进而引发了市场总需求的急速萎缩。在随后的仅仅4年内,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至1929年巅峰期的一半。德国在2000~2005年的5年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那一次,德国企业在利率处于历史最低点的情况下依然忙于偿债,在高峰期的2005年,净偿债额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  列举了几个国家资产泡沫破裂的后果,也就不难明白,对于消除资产负债表中的损失,唯一出路就是偿债,需要的则是时间。尽管所有的企业都在忙于偿还债务,势必造成另一个“合成谬误”——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整体经济无法从泥潭中走出,但对于泡沫期间的投资失策,负责任的态度也只能如此。企业如此,个人也一样,美国零售消费额连续4个月下降,在经济学家看来是衰退的信号,必须通过鼓励消费予以扭转,但对债务缠身的人来说,再廉价的借款,也需要先有了偿付能力才敢借了。  如果说日本在“资产负债表衰退”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的话,就是在泡沫破灭后的15年问,日本政府花费了140万亿日元用于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抵消企业需求的不足,使得国民生产总值依然维持在500万亿日元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像美国大萧条那样倒退。不过,日本的国家负债水平也因而世界罕见。  大工程  2008年12月8日  经济学上,乘数效应非放之四海皆准,否则,“豆腐渣”工程和一条铁路就没有了分别。何种功能能放大乘数更需要慎重选择。  11月21日,4万亿元救市计划第一工程开工。项目位于台湾海峡边上的福建福清,是我国第9座核电站,规划6台百万千瓦级发电机组,总投资近千亿元。一个千亿级别的工程能带动多少GDP增长?按专家预计,可拉动当地GDP增长近4000亿元。而2009年计划完成的50亿元投资就可为当地创造1万多个就业岗位。  4万亿元的投资将于两年内完成,对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这里可见一斑。福清核电站的产业链条上,位于四川地震灾区的东方电气就获得了50亿元的汽轮发电机组和蒸汽发生器合同,占到项目设备总投资的1/4。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获得了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及蒸发器锻件的供货协议。我国核电设备的75%已经能够自主研发制造,千亿元的投资意味着将有一大半的投资额最终流入国内企业。而核电项目投产后,又将带动当地第二、三产业发展。大项目对当地GDP的促进作用不妨参照三峡工程,从1998年二期移民开始,三峡库区固定资产投资每年达60亿~70亿元,三峡库区GDP共增长了2.2倍,财政收入增加了2倍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加2倍以上。  4万亿元的投资会带来远远超过4万亿元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投资的乘数效应”。教科书上对“乘数效应”的解释是,因为各经济部门是互相关联的,某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有关部门的收入,也会增加其消费,这些消费又会形成其他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投资和消费在一个个环节循环下去,最终形成了高于最初投资的国民收入。这点不妨以铁路和港口等基础建设投资为例予以说明。交通工程对行业和产业的拉动可分为多个层次:首先是钢铁、水泥等建材的刚性需求相应攀升;其次是建筑机械和装备;继而是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管等一大批关联服务行业的服务需求随之增加。所有这些行业背后又存在着上游企业,企业背后还有供货商。通常,每1元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能带动全社会6至8元的关联性投资。间接拉动也同样巨大,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必定聚集大量人151,施工现场的二、三产业随之兴起。就业上,每修筑1000公里铁路,就需要10万工人参与。  市场经济失灵、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启动凯恩斯式的国家干预政策,各国多依靠大工程拉动内需。比较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新政”,和我们的救市政策的一大共同点就是都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新政”期间,美国依靠政府财政支出共在全美各地协助修建了65万英里的公路、12万座桥梁、12万栋公共建筑以及852个飞机场。除了这些通常认为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政府还在公共场所新增加了2400多幅壁画,兴建8182个公园。而种植树木、开垦良田和兴修水利工程更具有长远的社会经济价值。美国工作进步总署主持的华盛顿州的大库利水库、纽约市的林肯隧道和三区大桥这样的大型工程共耗资40亿美元。如果说“新政”和我们的“4万亿”有所不同,就在于“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就业,而我们是保增长。“新政”期间,美国工作进步总署直接雇用了800万人参加公共工程建设,据最终推算,所有公共建设一共提供了2500万个直接或间接的工作机会。如果说“新政”与“保增长”手段上还有不同的话,“新政”为了解决“相对过剩”带来的农业萎缩,农业上采取的是减少种植、宰杀牲畜的办法来带动农产品价格的回升,从而解救处于困境的农民。  日本1990年泡沫破裂后,中央银行起初对“泡沫”心有余悸,一直到1992年中实行的都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希望靠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然而,企业能力过剩、销售困难,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愿借款,低利率起不到促进投资的作用。1992年开始,日本政府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拉动需求。  奥巴马和他的经济顾问班子着手制定的“经济复苏计划”也是一套大规模的基建计划,这套“为期两年、举全国之力为美国创造工作机会”的计划,有望在2011年1月前创造250万个新就业岗位。奥巴马发言中最有感召力的语言正在于“我们将让人们回来工作,重建我们破损的道路和桥梁,改善那些辜负我们孩子的学校,修建风力发电站和太阳能电池板”。不过世易时移,美国的道路状况已远非80年前的状况,从一系列言谈看,奥巴马的真正着力点在于“绿色经济复兴计划”,通过向新能源经济转型来带动整体经济增长。  当所有的国家都意识到经济低谷期,依靠政府的力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时,一个矛盾也在孕育中。现实的矛盾是,据估计,依照现在的技术水平,全球已知天然铀经济可采储量仅可供全世界现有规模核电站使用约100年。按照我国的规划,到2020年我们的核电装机容量将增长5倍以上。若各国均提高核电站的建设速度,很可能现在新建的电站在其使用期限内将面临无原料的境地。  铁路、公路和内需  2008年11月17日  总股本上,铁路工程占A股建筑业板块权重达到67%,而房屋建筑工程仅为2%,市政及水利18%,海洋石油工程为13%。  继国务院批准了2万亿元的铁路投资,交通运输部门也在近日传出在未来3~5年内投资5万亿元的新计划。5万亿元的投资涉及公路、水路、港口和码头建设,中信证券在发布的报告中称其中公路的总投资将达到4.88万亿元。笔者不由得想起在东北旅行的经历,那里新修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连通了大多数二级城市,可惜的是路上车流并不理想。  我国铁路建设投资长期滞后有目共睹。铁路总里程在上世纪80年代还低于印度,只有5万公里,在改革开放的30年内中国铁路总里程仅增加了五成,2006年底才达到7.5万公里。而高速公路则从无到有,2006年底已经达到了4.5万公里,里程数世界第二。2002年,原油价格开始上涨,2006年后涨到了发达国家车主都难以承受的程度,我们新修的高速公路自然私家车寥寥。高速公路大干快上的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铁路投资大幅度下滑,1999~2001年,铁路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5%,2003年,占全社会的投资比重下降到3%,2004年,铁路运输业投资仅占1%。铁路建设滞后的直接后果便是运费高涨,运输成本相对低廉的铁路货运和客运均凸显瓶颈。  “十一五”铁路建设发展规划“纠偏”,才使得铁路建设再次提速。“十一五”规划提出将铁路营运里程从2005年的7万公里提高到2010年的9万余公里,同时还加快客运专线建设,2010年前新建7000公里客运专线,实现主干线的客货分离。这一期间的铁路建设预算为1.25万亿元,是此前5年实际投资额的4倍。不过,因为大量工程快速上马,前期可行性研究、设计、评审和批复等手续复杂,许多项目的实际开工日期都较计划有所推迟。2006、2007年分别计划投资1600亿元和2560亿元,实际投资1543亿元和1772亿元,实际的铁路投资额均小于计划额。现在,又有7500亿元追加到建设投资中,政府以投资保增长,面临的仍是新建线路集中审批、前期工作量大,钱如何快速而安全地花出去的问题。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中,出口迅速减速使实体经济面临着失速的危险,政府只有迅速启动投资和消费。而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方式,此时担当拉动内需重任自然责无旁贷。加之我国基础设施的确存在大量缺口,政府迟早都会通过采购方式弥补不足。此时加大投入,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弥补需求不足,起到的正是削峰减谷的调节功能。并且,建筑业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度正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则建筑业产值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主要由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工器具及其他费用组成,其比例基本稳定在61:22:17左右,因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左右是通过建筑业转化的。从股票市场的市值比例也不难看出,铁路建设对需求的拉动将是最显著的,总股本上,铁路工程占A股建筑业板块权重达到67%,而房屋建筑工程仅为2%,市政及水利18%,海洋石油工程为13%。

前言

  邢海洋1996年8月人职《三联生活周刊》,人职时他投靠的是阎琦。他俩到周刊之前同在一家证券咨询公司工作,也算是早期白领。但从根底上说,两人其实又都是非经济人士。作为北京大学的校友,阎琦本科是图书情报管理专业,邢海洋是自然地理,学的是地表、植被与人的生存关系。  邢海洋到周刊时,经济部加上他一共三人:胡泳是编辑,瘦小的张晓莉是记者。但周刊草创时,经济却是强项、这不仅因为有一袭黑衣、走路踩到地上咣咣响的方向明担纲,胡泳的英语能力与他当时对网络时代的敏感,也催生了一连串的重要判断。邢海洋到周刊,发稿亮相始于1996年的第16期,《三联生活周刊》总第22期,也算元老级人物。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股市风水,百年轮回》和《上证30狂炒的背后》。我记忆中,刚到周刊,他的文字基础并不好,远不如胡泳的文字通顺,往往需要重新组织排列。但他似乎是会计出身,对数字有一种天然敏感。我很快就发现了他用算账的方法做投资理财启蒙的特长。还记得,当初我曾让他专门算算汇款周转的利息问题,找这种细微的理财意识。1996年经济部的三人分工是,胡泳负责宏观经济,张晓莉转向致富途径,邢海洋做理财消费。

内容概要

邢海洋,此人在三联生活上负责投资研究,颇有几把刷子,文风也比较轻松。

书籍目录


价值、投机与趋势判断
偿债
大工程
铁路、公路和内需
盘点中产阶级消失的财富
商品价格与衰退预期
空头
平衡点
“破7”与直线式升值预期
失速
投资无处
海内外套利冲动
A股:泡沫破裂后的投资价值
VC和PE:无风险富矿的“风险”
VC和PE的盛宴
2008,全球通胀下的中国市场
完胜t
快钱时代
恐慌型投资
不义之财
快牛到慢牛
人民币大涨效应
不立危墙之下
5000点的围城现象
抵御风险的武器:再开放些
察看图形密码
人人都是股神
成为股神的概率问题
谁赚了大钱
假如可以直接投资
疯狂第五浪中的基民自助
千点等一回
利率、流动性与商品价格
燃油税的从价从量问题
间断性陷阱
黄金需要重新启蒙
全球坐标中的中国房价
夏粮与秋粮之间
东南亚的大米危机
流动性是胆小鬼
大稳健与大通胀
黄金的供需因素
盛世与金银
通胀前夜
减息后的商品市场
燃油税的时机问题
富人拉动了物价
房奴拖垮了股市
3个家庭来共同支撑1套住房的风险
油的战争——原油到食用油的全球价格链
石油到食用油价格的结构性上涨
想起了福利分房
300只猫和次级金本位
黄金发烧月
价格敏感型?
自铁开始
高能耗,高产出
上海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谁见过3美元的汽油?
利率化生存:利率应该有风险?!
从美国的油价看问题——炼油业的暴利时代
一升油价里的国际观点
住得起的“梦想
石油的“中”点
自圆其说的油
概率论:起源于赌博
全球化、比较优势和汇率
韩国:信贷危机亚洲站考察
美元走强的玄机
5000亿美元的恐慌一刻
雷曼兄弟折射投行158年
越南股市:重回起点
责人与责己
SUV的尴尬
新引擎
骄而奢
工人贵族:高福利的兴衰
外战外行
下一站,韩国?
16种和个人有关的税
曾经亚洲第二的国度
年轻致贫
没有中间层的世界
企业慈善是一种投资
想起马来西亚
悲惨式竞争
升值了的生活
炎炎夏日
节约型社会?环保型社会?
多少是多,多少是少
大选中的温度战
水资源税:资源角度的价格杠杆
近观泡沫:细节中的资本市场
卖水的赚大钱
“烧瓶”帮的风光与悲哀
打工爷爷的感觉f
疯狂的IPO
教育低投资
在申诉中大长见识
买的没有卖的精
PC:向传统看齐
MBA,烧钱与挣钱
没有主业的长话公司
节日里的感情投资
未来的电脑工程师
漏气的球、溃堤的坝和“砰”的一声
暗黑的加利佛尼亚
相信历史,还是未来
不过尔尔的高科技时代
谦卑的力量
小费的奴隶
狼,真的来了
互联网二代
高科技的西洋景
财富反效应
主动放权的垄断者
性战胜了生意
偏袒弱者的生意经
蓝领的高科技价值
无可奈何的消费拉动
美国车vs日本车
穷人的价值
8000美元的生活
塞车谜团
MBA食物链
经营家庭与经营信仰
坚硬的美元
汽车的降价曲线
油画的郁金香之旅
拍大片挣大钱
后记

作者简介

题目说明了一切……

图书封面


 投资物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序】周刊草创时,经济却是强项、这不仅因为有一袭黑衣、走路踩到地上咣咣响的方向明担纲,胡泳的英语能力与他当时对网络时代的敏感,也催生了一连串的重要判断。《三联生活周刊》有个规矩,离开,无论读书或调离,都欢迎回来,但回来后要从原来的岗位重新开始,对谁都一视同仁。邢海洋回来一腔热情,但考虑他一直在写专栏,一开始就只给了一个专栏作家的称号。他也没任何怨言,只在那里尽他自己之力,永远给人一个憨憨地、不谙世故地笑着、戏谑着的表象。他到2005年才成为主笔,所以因为历史的缘故,排在了王小峰与蔡伟之后。邢海洋研究的是投资理财,痴心的却是文学艺术,也算是一个“艺术青年”。他在宋庄租了房子,说是为借宋庄的熏陶,编辑部开选题会他就在那里偷偷练素描。有一段时间,他充满自信地给自己的专栏插图,尽是些老文人趣味的彩绘拙劣小人,尽管稚嫩,却自得其乐,饶有趣味。他又是个最喜欢自己出门去走动的人,有空就想出去走天下,连车都已经开坏了一辆。好奇心与沉湎其中,其实所有看似无关的东西,最后都会因乐在其中,反过来聚拢变成财富。【查看图形密码】结构主义大师斯克洛夫斯基就把艺术看成是程序,他把古代神话解构为一个统一的模式,这个模式包括30余个连贯的情节,比如英雄遇难,英雄出走,英雄遇救、英雄成长、归来、报仇、称王等多种情节。使他惊奇的是,所有古代神话都可以用这样的叙事结构解读。说是玄学,的确是玄想的结果。前会计拉尔夫•艾略特大病一场后,躺在病床上开始了他的新职业——琢磨道-琼斯指数。那时他已经快60岁了。1946年,在艾略特去世前一年,离群索居的冥思苦想导致了波浪理论的集大成著作《自然法则——宇宙的秘密》的问世。与道氏理论不同,波浪理论有一套对价格世界既能自圆其说,又有完整解释的逻辑。在艾略特看来,股票指数不过是宇宙玄机于人类的反映,是人群大众固有节奏的一个外化而已。波浪理论里,股价运动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单元构成的,一个单元包括上升状态的5个趋势运动(也就是“浪”),下降状态的3个趋势运动。而大的浪中又含有更低一级的小浪。在艾略特那里,按时间长度,浪大浪小有严格分期。最大级次的浪延展200年,而小级别的浪一天的走势里便会多次出现。在市场效率一统天下的情况下,经济学家发现很多难以解释的现象。1987年波及全球的股灾就是典型的现象之一,在没有重大不利的消息下,道-琼斯一天内下跌了22%,而这一下跌又如多米诺骨牌迅速传遍全球。在香港,一日内恒生指数竟下跌了33%。不久,股灾以股价的全面回升而告终。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与事件相关的重要信息。在建立数学模型过程中,两位科学家把投资者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投资界的“原教旨主义者”,他们主要根据公司收益利率变化等因素来预测市场走向;另一类是“噪音交易者”,他们不是根据股票的价值,而是视其他交易者如何动作而随大流,“噪音交易者”会在市场中产生一种类似人类群居本能的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后来者加入。“我们就跟着他们走,一旦发现一对夫妇变得目光呆滞,准备抓领带的时候,就向紧跟其后的专家发出信号。这位先生就会走过来,然后我们把这对夫妇同人群分开,并对他们展开工作。只需500美元的存款就可以在这个天堂买一块土地。”这是麦当劳创办人雷•克罗克的回忆,他上世纪20年代曾在佛罗里达做房地产经纪人,目睹了上世纪初最出名的一场房地产狂热。当时,房地产商居然能把海底下的土地卖出去。人人都知道美国的股市是最成熟的,最少受操纵的。是不是就可以认为美国股市没有心理作用的制约,股票的定价全凭业绩和预期呢?1999年4月,当道-琼斯首次达到万点高位时,道-琼斯的走势非常反常,昔日大刀阔斧、或稳扎稳打的风格全无影无踪了,取而代之的情状甚至可以用“鬼祟”来形容。几天内,股价沿着10000点的轴线蠕动,几天内的最高、收盘都在10000点上下十余点的范围内,而且,每天,最关键的点位总让你联想到“万点大虫”。万点上下的美国股市市值达到10万亿美元,如此谨小慎微的行情肯定不是操纵的结果。可见,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多牛的人,多一般的社会,人的心理都存在共有的东西。那就是对十进制数字谜一样的崇拜忌惮之情。【股神】殷保华股市中的扬名史的确有其神奇之处,想当年他只是一个初中文化的维修工人,上海有一家黑马俱乐部,参加者均是一些券商和机构操盘手,空调坏了,他去修,修完后也情不自禁地坐在旁边听,还壮着胆子请教一个有名的股评家“什么是60分钟的55天线?”却被蔑视。殷保华自此发奋炒股,自创江恩线,成功预测了上海股市的一个阻力位,自此扬名。作家白青山曾著有《民间股神》一书,访问了15位股林高手,其中木匠出身的有之,下岗工人有之,也有专科出身。他们的投资方法却惊人的一致,几乎都集中在技术分析上,在K线、成交量和各式各样的技术指标上寻找“黑马”。赵丹阳的投资方法便和老一代股林高手不同,银广夏热炒时,他就没有去银广夏公司,而是先到天津税务局查看银广夏每个月用电额度,当发现这么大一个公司每月用电额度仅上百度时,马上打道回府。他介绍自己投资方法一直是不看大盘,抛弃大盘,投资自己熟悉的企业,寻找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一般去企业,他很少直接去拜访公司高管,而是先去考察企业市场环境和生存环境,比如对伊利股份调查时他先去看草原环境,对青岛啤酒、五粮液调查时他先去观察这些产品在各类酒店中的消耗量。东方港湾投资公司总经理但斌是个彻底的巴菲特崇拜者,他完全“复制”巴菲特的投资思路。巴菲特一生重仓13个股票,其中7个股票赚了270亿美元。但斌也只挑选“王冠上的珍珠一样”的企业,长期持有,平时基本不看盘。据说,其办公室电脑里竟没有股市行情软件。我们访问了众多的股林高手,几乎所有的股神心中都有一个巴菲特的梦想,同时又展示出索罗斯式的手段。股市里的成功者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浮躁型交易者,他们试图追逐市场的波动,追求资金的效率,需要战胜概率和不确定性,高度依赖技术分析和预测如神的交易系统。这样的交易系统支撑着过度交易:现在股市每天成交2000亿~3000亿元,10多天时间股票就彻底地换一遍手,券商和交易商每天都能进账二三十亿元。浮躁使人试图成为股神,每天似乎都有几个百分点的收益,但一旦遇到熊市,盈利便交还市场。第二种境界是波段型交易者:根据重点思考,追求一个时间段中的确定性,看似效率不高,却是大智若愚。大概率的事情是效率最高的方向,根据基本面及市场趋势的重点进行判断并保持稳定的心态是核心能力,证明自己靠的是时间。第三种境界才是股神境界:像所有者一样思考,根据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进行投资,看到未来的一个长期确定性。与市场无关、以不变应万变是核心心态。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是其最高的注脚。显然,现在入市的股民与这三种境界都无关,他们只是看到了别人赚钱才跟风进入,甚至连最低境界的“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都不知道。【黄金】收藏黄金的人,念念不忘的是金子的货币价值。1816年,英国开始实行金本位,随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也于19 世纪70年代后实行。淘金潮也从美洲到大洋洲到南非,一幕幕上演。问题是,黄金一枝独秀,难道不是一个巧合?工业革命中黄金战胜其他贵金属成为货币,或许恰恰和它的产量有关。在19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总共生产的黄金不到1万吨,如18世纪的百年仅生产200吨黄金。而19世纪产金则达到了1.15万吨,是18世纪的57.5倍,其中1850~1900年就生产了1万吨。黄金以度量衡的面目出现,刚好和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创造出的大量财富对应:工业革命带来的西方财富上的变化,也是数十倍乃至上百倍地膨胀。白银则没有这个幸运,白银的大量开采是19世纪前的事,生产大国开始是日本,后来是南美,开采的白银多被运到了我国,充实到银本位体系中。【通缩】本质上,通货紧缩的过程是一个商业信用破坏的过程。故事的开始通常是在经济繁荣期间,由于过度投资引起过度负债,在预期不能实现时,首先发生的是资产(如股票)价格下降,造成银行贷款抵押比例被蚀,债务人被迫以廉价抛售资产的方式来偿还到期债务。结果,相互交叉的信用链条就会受到猛烈的冲击和破坏。这样,基础货币收缩,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广义货币下降,进而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在没有外生性的政府干预的情形下,由于信用破坏和交易下降,必然导致劳动雇佣减少,企业产出下降,破产增加。在通货紧缩中,物价下降,实际利率上升,导致实际债务的增加。【大片】拍大片真能赚钱么?第一位驾驭上亿资金的是老一代电影家谢晋,199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他拍摄的《鸦片战争》开了亿元投资的先河,那时候的1亿不啻于天文数字,谢导为拍这样一部片子专门成立了股份公司吸引民间投资,制片栏目上竟有峨影厂、成都汇通城市合作银行、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等6个单位。这部片子肯定是没赚钱的,否则谢导也不会就此在电影工业中淡出。2000年谢导还拍摄了一部《女足九号》,和当年的《女篮五号》呼应,随后谢导再没有电影面世,资金成为续写辉煌的瓶颈。1997年也是张艺谋和张伟平的“二张”组合刚开始合作,第一部成品《有话好好说》铩羽而归的时候,据张伟平介绍,当时他投资2600万元,相当于能同时启动两个房地产项目的资金,以期一炮而红,结果是赔了1000多万,还是靠后来的两部小制作《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挽回的损失。1997年还是个特殊年份,那一年冯小刚第一次拍出了贺岁片《甲方乙方》。那时候,内地电影一年的票房不过十来亿,一多半靠的是海外引进的电影。老一辈导演用一笔他们从未能染指的大投资告别了电影舞台,却未能开启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后记】我是1996年夏天来三联工作,此前,在一家期货公司做过培训师,一家证券咨询公司做分析员。回忆里,总觉得那时候只能算资本市场的蛮荒时代。一个投资人,要想在资本市场获利,需要学习的技能不是财务报表分析,上市公司调查,而是技术图表,需要熟记的则是波浪大师的玄妙的数字比例,还有道氏理论引申出来的的“顺势而为”,形象地说就是“有风使尽帆”。那时候证券类报纸上充满了股谚,诸如“熊市手痒断手,脚痒断脚”,“止损当如壮士断腕”。可蛮荒时代的智慧到现在依然有用,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恐怕没有什么告诫比这更有意义了。相反,价值投资、成长性和大蓝筹等概念却一次次成为造势的话语,概念翻新最终成就的都是一轮财富的再分配。
  •     投资物语与之前在看现在也在看的投资改变生活同属一类 但也有一些内在的区别 投资改变生活更多的关注个股的表现 普及投资者选股应该重点考虑的一些指标 投资物语更多的是普及投资者对于股市大盘行情的一个认识 从机会 风险 人性 心理很多方面 还有技术方面给广大的投资者一些警示
  •     ◎朱伟  邢海洋1996年8月入职《三联生活周刊》,入职时他投靠的是阎琦。他俩到周刊之前同在一家证券咨询公司工作,也算是早期白领。但从根底上说,两人其实又都是非经济人士。作为北京大学的校友,阎琦本科是图书情报管理专业,邢海洋是自然地理,学的是地表、植被与人的生存关系。  邢海洋到周刊时,经济部加上他一共三人:胡泳是编辑,瘦小的张晓莉是记者。但周刊草创时,经济却是强项、这不仅因为有一袭黑衣、走路踩到地上咣咣响的方向明担纲,胡泳的英语能力与他当时对网络时代的敏感,也催生了一连串的重要判断。邢海洋到周刊,发稿亮相始于1996年的第16期,《三联生活周刊》总第22期,也算元老级人物。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股市风水,百年轮回》和《上证30狂炒的背后》。我记忆中,刚到周刊,他的文字基础并不好,远不如胡泳的文字通顺,往往需要重新组织排列。但他似乎是会计出身,对数字有一种天然敏感。我很快就发现了他用算账的方法做投资理财启蒙的特长。还记得,当初我曾让他专门算算汇款周转的利息问题,找这种细微的理财意识。1996年经济部的三人分工是,胡泳负责宏观经济,张晓莉转向致富途径,邢海洋做理财消费。  到1998年,胡泳更多投入封面故事的策划,不再屑于一般报道,邢海洋与张晓莉则收缩为投资与消费两个方向,邢海洋做投资,张晓莉做消费。邢海洋的《投资物语》专栏开栏于1999年下半年的第一期,这是王小波去世后,《三联生活周刊》集中推出的第一批专栏,包括罗点点的《近视双周》、胡泳的《叩问技术》、沈宏非的《思想工作》、刘芳的《西风识向》与邢海洋的《投资物语》。邢海洋开栏后,据说有一段编辑部一些人自发成立了变相的基金,都投余钱给他,委托他选择股票。现在看,当年这些专栏唯一留到今天的,竟就剩下《投资物语》。十年如一日,不是越写越疲,却是越写越好,这充分可见邢海洋这个人的自重与定势。  1999年底,但他的《投资物语》只在纷乱中停了四期,又再继续下去。他走后,大家是冷却后才意识到编辑部空落、缺少了些什么——他在编辑部时,常通过调侃自己来引发大家忍俊不禁,帮助大家充分享受欢笑。他似乎并不在意自己会失去什么,由此他往往通过自嘲,成为编辑部氛围中一种极为可贵的因素。待胡泳走了,他走了,张晓莉生完孩子也走了,《三联生活周刊》第一代的经济部就散了。  等他重回编辑部,已是三年之后,我们已经从净土胡同搬到了安贞大厦。他回来说,在美国拿了一个土壤的硕士学位,续上了地理这个专业;又去读MBA,但越读越觉得没意思,于是还是早早地脱离美国,回到《三联生活周刊》这个大家庭。《三联生活周刊》有个规矩,离开,无论读书或调离,都欢迎回来,但回来后要从原来的岗位重新开始,对谁都一视同仁。邢海洋回来一腔热情,但考虑他一直在写专栏,一开始就只给了一个专栏作家的称号。他也没任何怨言,只在那里尽他自己之力,永远给人一个憨憨地、不谙世故地笑着、戏谑着的表象。他到2005年才成为主笔,所以因为历史的缘故,排在了王小峰与蔡伟之后。  邢海洋对于周刊的重要性,我以为,是他在长达十多年里给广大读者持续了一种不断发展深化的投资理财观。这种投资理财观随他自己意识的不断提高而不断丰富,其实已经形成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相信应该有不少读者已经受益匪浅。而他自己,这十多年,我也看着他的判断能力在日益强大。这种强大,我以为是他不满足已有认知的好奇心与求索要求综合的结果。他的经济学是从微观直觉出发,通过分析比较,来发现效益;通过效益再来关注经济关系,通过经济关系来体验经济学原理。这个过程,因为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反而使他在考察现实关系时有了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又帮他通过关注供需,发现全球经济流通中失衡的部位,由此成为了宏观投资中一个相对能认清大势,能保持较清醒头脑的判断者。邢海洋在周刊的成长,恰恰充分说明了“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不以自己的重心为制约、对一切充满好奇心,对一个人不断裂变、壮大的重要性。邢海洋研究的是投资理财,痴心的却是文学艺术,也算是一个“艺术青年”。他在宋庄租了房子,说是为借宋庄的熏陶,编辑部开选题会他就在那里偷偷练素描。有一段时间,他充满自信地给自己的专栏插图,尽是些老文人趣味的彩绘拙劣小人,尽管稚嫩,却自得其乐,饶有趣味。他又是个最喜欢自己出门去走动的人,有空就想出去走天下,连车都已经开坏了一辆。好奇心与沉湎其中,其实所有看似无关的东西,最后都会因乐在其中,反过来聚拢变成财富。  我自己以为,在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基础上,中国知识分子如要更深切认识现今我们这个世界与自己所处位置,就一定需要通过认识经济关系来重新建立思想坐标。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有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关系的产物,而我们过去的经济学则更多本末倒置,先有意识形态,经济基础更多为实际的意识形态服务。从这个意义,我们所做的,应是回到经济基础来认清意识形态,使每人在复杂的经济关系中产生更多的自觉性,更自觉把握经济关系的能力,才是最根本地摆脱被奴役,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大写。从这个角度,邢海洋这个专栏的意义大约需要时间的长度才能被广大读者真正所体会——现在许多文化青年仍然激昂于文化中的精神独立,其实,在迷惘着的经济关系中,哪有什么文化思想可以独立呢?  这是邢海洋在《三联生活周刊》结集出版的第一本文集。通过他累积起来的这些文字,也许可以窥见一种以我们自身经济能力去对应经济关系,在投资与理财中的方法论。在我看,这种方法论对于我们每人的重要性,可能要高于那些表面高深、实际往往已经远远落后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往往会因为方法论更新而被重新改写。2008年10月20日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居然……什么都没有……
  •     三联文丛,好书
  •       
      ◎朱伟
      
      
        邢海洋1996年8月入职《三联生活周刊》,入职时他投靠的是阎琦。他俩到周刊之前同在一家证券咨询公司工作,也算是早期白领。但从根底上说,两人其实又都是非经济人士。作为北京大学的校友,阎琦本科是图书情报管理专业,邢海洋是自然地理,学的是地表、植被与人的生存关系。
      
        邢海洋到周刊时,经济部加上他一共三人:胡泳是编辑,瘦小的张晓莉是记者。但周刊草创时,经济却是强项、这不仅因为有一袭黑衣、走路踩到地上咣咣响的方向明担纲,胡泳的英语能力与他当时对网络时代的敏感,也催生了一连串的重要判断。邢海洋到周刊,发稿亮相始于1996年的第16期,《三联生活周刊》总第22期,也算元老级人物。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股市风水,百年轮回》和《上证30狂炒的背后》。我记忆中,刚到周刊,他的文字基础并不好,远不如胡泳的文字通顺,往往需要重新组织排列。但他似乎是会计出身,对数字有一种天然敏感。我很快就发现了他用算账的方法做投资理财启蒙的特长。还记得,当初我曾让他专门算算汇款周转的利息问题,找这种细微的理财意识。1996年经济部的三人分工是,胡泳负责宏观经济,张晓莉转向致富途径,邢海洋做理财消费。
      
        到1998年,胡泳更多投入封面故事的策划,不再屑于一般报道,邢海洋与张晓莉则收缩为投资与消费两个方向,邢海洋做投资,张晓莉做消费。邢海洋的《投资物语》专栏开栏于1999年下半年的第一期,这是王小波去世后,《三联生活周刊》集中推出的第一批专栏,包括罗点点的《近视双周》、胡泳的《叩问技术》、沈宏非的《思想工作》、刘芳的《西风识向》与邢海洋的《投资物语》。邢海洋开栏后,据说有一段编辑部一些人自发成立了变相的基金,都投余钱给他,委托他选择股票。现在看,当年这些专栏唯一留到今天的,竟就剩下《投资物语》。十年如一日,不是越写越疲,却是越写越好,这充分可见邢海洋这个人的自重与定势。
      
        1999年底,但他的《投资物语》只在纷乱中停了四期,又再继续下去。他走后,大家是冷却后才意识到编辑部空落、缺少了些什么——他在编辑部时,常通过调侃自己来引发大家忍俊不禁,帮助大家充分享受欢笑。他似乎并不在意自己会失去什么,由此他往往通过自嘲,成为编辑部氛围中一种极为可贵的因素。待胡泳走了,他走了,张晓莉生完孩子也走了,《三联生活周刊》第一代的经济部就散了。
      
        等他重回编辑部,已是三年之后,我们已经从净土胡同搬到了安贞大厦。他回来说,在美国拿了一个土壤的硕士学位,续上了地理这个专业;又去读MBA,但越读越觉得没意思,于是还是早早地脱离美国,回到《三联生活周刊》这个大家庭。《三联生活周刊》有个规矩,离开,无论读书或调离,都欢迎回来,但回来后要从原来的岗位重新开始,对谁都一视同仁。邢海洋回来一腔热情,但考虑他一直在写专栏,一开始就只给了一个专栏作家的称号。他也没任何怨言,只在那里尽他自己之力,永远给人一个憨憨地、不谙世故地笑着、戏谑着的表象。他到2005年才成为主笔,所以因为历史的缘故,排在了王小峰与蔡伟之后。
      
        邢海洋对于周刊的重要性,我以为,是他在长达十多年里给广大读者持续了一种不断发展深化的投资理财观。这种投资理财观随他自己意识的不断提高而不断丰富,其实已经形成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相信应该有不少读者已经受益匪浅。而他自己,这十多年,我也看着他的判断能力在日益强大。这种强大,我以为是他不满足已有认知的好奇心与求索要求综合的结果。他的经济学是从微观直觉出发,通过分析比较,来发现效益;通过效益再来关注经济关系,通过经济关系来体验经济学原理。这个过程,因为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反而使他在考察现实关系时有了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又帮他通过关注供需,发现全球经济流通中失衡的部位,由此成为了宏观投资中一个相对能认清大势,能保持较清醒头脑的判断者。邢海洋在周刊的成长,恰恰充分说明了“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不以自己的重心为制约、对一切充满好奇心,对一个人不断裂变、壮大的重要性。邢海洋研究的是投资理财,痴心的却是文学艺术,也算是一个“艺术青年”。他在宋庄租了房子,说是为借宋庄的熏陶,编辑部开选题会他就在那里偷偷练素描。有一段时间,他充满自信地给自己的专栏插图,尽是些老文人趣味的彩绘拙劣小人,尽管稚嫩,却自得其乐,饶有趣味。他又是个最喜欢自己出门去走动的人,有空就想出去走天下,连车都已经开坏了一辆。好奇心与沉湎其中,其实所有看似无关的东西,最后都会因乐在其中,反过来聚拢变成财富。
      
        我自己以为,在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基础上,中国知识分子如要更深切认识现今我们这个世界与自己所处位置,就一定需要通过认识经济关系来重新建立思想坐标。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有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关系的产物,而我们过去的经济学则更多本末倒置,先有意识形态,经济基础更多为实际的意识形态服务。从这个意义,我们所做的,应是回到经济基础来认清意识形态,使每人在复杂的经济关系中产生更多的自觉性,更自觉把握经济关系的能力,才是最根本地摆脱被奴役,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大写。从这个角度,邢海洋这个专栏的意义大约需要时间的长度才能被广大读者真正所体会——现在许多文化青年仍然激昂于文化中的精神独立,其实,在迷惘着的经济关系中,哪有什么文化思想可以独立呢?
      
        这是邢海洋在《三联生活周刊》结集出版的第一本文集。通过他累积起来的这些文字,也许可以窥见一种以我们自身经济能力去对应经济关系,在投资与理财中的方法论。在我看,这种方法论对于我们每人的重要性,可能要高于那些表面高深、实际往往已经远远落后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往往会因为方法论更新而被重新改写。
      
       2008年10月20日
      
  •     内容丰富,值得一看,但真正实用的文章并不多。
  •     历时俩月,终于搞定
  •     补评: 回顾新闻的过程,对比现在颇有意思
  •     即宏观又微观 无所不包的经济小品文,文字也比较简单,读起来没有干涩的感觉。当然由于题材的广泛,得之广度,失之深度是没办法避免的事。和阴谋论读起来让人过瘾不同,这类文章读起来让人轻松。我对这两种题材一直抱着比较警惕的态度的原因是他们读后都有很强的副作用。。。anyway,老邢的文章还是很不错的,比谢九之流的强多了,简直是我买三联的第一大理由了。
  •     利用自己掌握的时新资料,确定一个主题,在材料中找到相关的数据信息,用一定的逻辑把材料组织起来。这样的经济专栏文章可读性很强。
  •     几乎可以媲美史料,又是第一手的经验,文字通俗易懂。十年前,当大家还没有理财意识时,这可以作为启蒙之作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