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钱穆作品系列)》章节试读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108040510
作者:钱穆
页数:129页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2页

诚使大多数人心灵同归一致,尽以为是,此必无多言说,无多疑辨,无多创论,无多孤见。当知能如此说,虽若粗疏,而实尽精微之能事。凡求于言说中树孤见,于疑辨中辟新论,貌若精微,而实则粗疏。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109页

中国俗语又常“情味”兼言,有情始有道,又言“味道。”《中庸》云:“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常人饮以解渴,食以解饥,不知其中有道。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23页

一、性命与生命区别单讲生命,则犬的生命牛的生命和人的生命都一般没有大区别。必须言性命,始见人之异于禽兽,始见人生之尊严处。孟子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此性命的“性”,即是人兽相别之几希处。后代的中国人,大体都接受孟子此意见,故不肯言生命,而都改口说性命。二、性的涵义一是生之本质,一是生之可能。古代人用性字,则可能义更重于本质义。三、性的由来《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人性乃由天命得来。就宗教言,一切万物皆由上帝创造。就科学言,一切万物皆是自然演化。中国人不说上帝,不说自然,而混称之为曰“天”四、天与人的问题一、人性既是禀赋于天,因此在人之中即具有天。二、天即赋此性于人则在天之外又别有了人。人虽可代表天,而天仍在人之上,人之所得代表天者,即在人之性,而天之所以高出于人之上者,则在天之命。五、天人合一天既把此性给予人,此性为人所有,故我们得称之为“人性”。但此性禀赋自天,故我们亦得称之为“天性”。《中庸》:“率性之谓道。”《易经》:“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应该依循着自己的天性来做事。天人合一,同时也即是人生规范与人生自由之合一。六、如何去率性
<原文开始></原文结束>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81页

一开始,稚松幼柏,是配不上此大殿巍峨的。但在创殿者的气魄心胸,则一开始便已估计到百年后。当知他相择地形,来此开山,在他胸中,早有了几百年估量。但到殿前松柏苍翠,与此一片金碧相称时,那创殿人早已圆寂,藏骨僧塔了。此和尚心中,全不作三年五年以外的打算,那大殿是不计划再兴修了,至少他无此信心,无此毅力。夹竹桃今年种,明年可见花开,眼前得享受。他胸中气量如此短,他估计数字如此小,那寺庙由他当家,真是气数已尽了。如此想来,名刹古寺,即就其山水形势气象看,那开山的祖师,早已一口气吞下几百年变化。几百年人事沧桑,逃不过他一眼的估量。我们上殿烧香,并不必要礼拜那些泥菩萨,却该礼拜此开山造庙人。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49页

后汉朱穆说:“得其天性谓之德。”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54页

凡各派宗教所讲,只要确能在真是人生中兑现者,中国人则无不乐于接受。但遇不能证明,不能兑现处,中国人便不肯轻信。宗教必需得信仰,但都是信其在我之外者。而中国人则求其能真实在我之内,真实有之己,才说是可信。因此中国人讲人生真理,不大喜欢讲信仰,而最喜讲体验。体验是实有之己,当下可证可验,要不信而不可得。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15页

上帝也得依照理,创造万物,而不能创造此创造世界之理。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2页

不能尽广大之量,则彼此之间不能无异同。于是则敌论竟起,互相角立,仅足以相争,而不足以相胜。大则如吴晋争霸,小则如滕薛争长。各有所见,亦各有所蔽,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其病在于不能致广大。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107页

中国有政统与道统,而道统尤重。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有政统乱于上而道统犹存于下。如秦灭六国,非由秦人统一中国,乃由中国人自臻于统一。秦二世而亡,而中国人之统一则仍继续。此乃中国人建立了中国,非由中国来产生出中国人。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81页

风气之开创与转移,必起始于少数,并且决定于少数之个性。因此,必须尊重个性,培养个性,才是开风气与转风气之先决条件。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2页

凡属大思想出现,必然是吸收了大多数人思想而形成,又必散播到大多数人心中去,成为大多数人的思想,而始完成其使命。此少数之思想家,正所谓先知先觉,先得众心之所同然。然后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以彼少数思想家之心灵,发觉出多数心灵之内蕴,使其显豁呈露,而辟出一多数心灵之新境界。某一时代思想或学派思想,其影响力最大者,即其吸收多数人之思想者愈深,而其散播成为多数人思想者愈广,因此遂成其为大思想。所谓集大成者,所谓时事造英雄,所谓人大大不过趋势。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2页

只有在大众德行之共同处,始有大学问。只有学问到人人德性之愈普遍处,始是愈广大。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1页

一、中国文化特点是什么
重视道理中国思想之主要论题,即在探讨道理,中国文化,乃是一个特别尊重道理的文化。中国历史,乃是一部向往于道理而前进的历史。中国社会,乃一极端重视道理的社会。中国民族,乃一极端重视道理的民族。因此中国人常把道理两字来批判一切。二、什么是道理语义似乎像是指一种规矩准绳言。中国古代思想重视道,东汉之前重讲道;中国后代思想则重视理,东汉以后则逐渐重讲理。三、什么是道
起源《庄子》说:“道行之而成。”犹如说,道路是由人走出来的。韩愈《原道》篇里说:“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这是说,道指的由这里往那里的一条路。道应有一个向往的理想与目标,并加上人类的行为与活动,来达到完成此项理想与目标者始谓之道。由是演绎开来说,道是行之而成的。谁所行走着的,便得称为谁之道。因此道可以得有许多种。即就人道言,既是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则由此至彼,也尽可有好多条相异不同的道。而且由此至彼,由彼至此,皆可谓之道,于是遂可有相反对立之道。譬如说,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四、什么是理
起源始于三国时王弼,注《易经》,说:“物无妄然,必有其理。”宇宙万物,绝不是随变而成其为这样的,必有其一个所以然之理。每一事物有每一事物之理,把它编排起来,会和起来,便成为一个元(同一的起始),一个宗(同一的归宿),由是才见得宇宙万事万物,在其背后,有一个最原始最基本的理,为宇宙一切万象所由生。宇宙每一事物之后面各有一个理,而那些理又是可以统宗会元,合一不分的。惟其理一而不可分,所以有一旦豁然贯通之悟境,而众物之表里精粗可以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可以无不明。等于是所有事理都是一个起源和终点,所以懂了一个,就懂了全部。
五、道和理的区别
1.是否必然。常然当然谓道。必然谓理。道是行之而然的,即是要人走了才有路,没人走,即不成为是路。某一条路容易走的通,于是人人尽走向那一条,积而久之,这便成为大道。而理是必然这样的,如一加一等于二。2.存在先后理是事物之所以然,理应该先事物而存在,理也可说是本然的。道则待人行之而始然,并不是本然,是须待行为而始完成的。3可否创造道可以创造,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若没有人的活动与行为,即就没有道。道脱离不了人事,脱离不了人的行为与活动。没有道,可以辟一条。道太小,可以放宽使之成大道。道之主动在于人。人只能发现理,却不能创造理。一切创造皆得依于理,不能于无理处创造出理来。理是不受动摇的,而道则是尽可变通的。所以通常俗话也只说合理与不合理,却不说合道与不合道。4可知不可知宇宙一切事物,均有一所以然之理,待人慢慢去思索,探求,发现。道有不可知,此乃孔孟儒家所谓知天知命之学。道之背后应有一个主动者,而理则是一切事物之所以然。5不同世界观讲道,天道人道,人类自身为道之主动,人的地位自高了。讲理,天理物理,人也包括在物之内,受理之规定与主宰,没有人的地位。唯理的世界其实只是一唯物的世界。道的宇宙,是在创造过程中有多种可能的变动,而且有些处尽可由人来做主。理的宇宙,则先已规定了,也此规定中,无法有变动,谁也不能另有主张,另有活动之余地。六、中西区别中国没有自创的宗教而爱讲道,中国没有现代西方那一套完整的科学而爱讲理。在西方,宗教和科学,分道扬镳,各走一端,无法调和。而在中国则认为道即理,理即道。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121页

中国人重声音过于颜色,色必附着,声则空灵。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112页

中国人又称“有鲜味。”北方陆地,人喜食羊。南方多水,人喜食鱼。合此羊字鱼字,成一鲜字。然鱼于羊,人所共嗜,未能餐餐皆备,于是鲜字又引申为鲜少义。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14页

所谓知天知命,浅言之,则是须知其有不可知。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的笔记-第111页

今世之民主政治,仅重法治,人生惟知有法律,宜可谓乃无情味可言。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钱穆作品系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