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与不及》书评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212058335
作者:科克•施奈德
页数:168页

推荐序/罗洛•梅

科克•施奈德(Kirk Schneider)此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者既拒绝了肤浅乐观主义的空虚,同时也避免了沮丧的悲观主义态度,他是通过对悖论(paradox)的论述来实现这一点的。这种悖论式的生活,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尼采(Nietzsche)等人都曾讨论过,但在我们这个伪繁荣的时代却被遗忘。施奈德认为,生活中真实的快乐与创造力,来自于这种两极(polarity)并存的状态。他重视知识深邃的思想家们所指出的这种悖论。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蒂利希、厄内斯特•贝克尔(Ernest Becker)为伍,也与历史上许多其他思想家比肩。尽管这不是克尔凯郭尔所说的“适合于在午睡时间细读”的书,但这是一本可以召唤我们回到生活和心理学的基本法则的著作。它使我们想起蒂利希所认为的基本性的东西,即“不顾一切……也要生存下去”。《过与不及》将会帮助心理学再次回到其伟大的使命。罗洛•梅

“存在心理治疗译丛”序言(节选)

在中国,科克•施奈德的书渐渐被翻译进来了,继罗洛•梅、布根塔尔、弗兰克尔、欧文•亚隆之后,他成了中国读者了解的另一位西方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施奈德算是新一代的美国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领域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临床心理治疗学家,也同时是这个领域著述甚丰的学者。在他撰写和主编的书中,有一些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如《唤醒敬畏》(科克•施奈德著,杨韶刚译),《存在-人本主义治疗》(科克•施奈德、奥拉•克鲁格著,郭本禹、余言、马明伟译),《存在心理学》(科克•施奈德、罗洛•梅主编,杨绍刚、程世英、刘春琼译)。在我主编的这套“存在心理治疗译丛”中,包括施奈德的《过与不及》(The Paradoxical Self)(高剑婷,吴垠译),《存在整合心理治疗》(The Paradoxical Self)(方红,赵秀文译),《敬畏之心》(The Rediscovery of Awe)(王学富,蒋慧译),以及他和布根塔尔、皮尔逊主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手册》(The Handbook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前不久,他的另一本书叫《极化思维》(The Polarized Mind)也在美国出版了。施奈德在全世界一些国家举办演讲、开办存在心理治疗工作坊。2010年,他受邀参加第一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2010•南京),在会议上做主题报告:“基于敬畏的心理学”。这个主题演讲给听众带了启发,特别是中国的专家、学者、心理咨询师们开始了解和思考“敬畏”与心理学的关系。2011年,他又受邀到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讲课,并在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讲课。2012年,第二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在上海举办,施奈德是特邀讲员,继续就“基于敬畏的心理学”这一主题发表演讲,并举办存在心理治疗的“现场展示会”。2013年,施德奈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杨韶刚教授的邀请,在广东省第二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际论坛上做主题演讲。这便是施奈德的中国之旅。我是在2008年年底第一次见到施奈德。当时我在美国富勒心理学院做访问学者,霍夫曼(Louis Hoffman)(当时在洛基大学任教)邀请我去洛基大学参加一场存在心理治疗的研讨会,也就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我认识了施奈德,同时也认识了时任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会长的艾尔金斯(David Elkins)。在参加研讨会期间,我还参加了施奈德举办的存在心理治疗工作坊。这段时间里,我跟施奈德有了一些交谈,他给我留下颇深的印象:他是一个极喜欢跟人探讨思想的人。他总是沉静地坐在那里,用舒缓的语调跟你探讨某一个话题,渐次深入。你会永远记得他那专注而又柔和的眼神。我跟施奈德交谈中,也谈到两个人,就是杨韶刚和郭本禹。他们是中国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域最早的翻译者、研究者、教育者。我跟霍夫曼(Louis Hoffman)(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前任会长)和杨吉膺(Mark Yang)结识更早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在存在心理学领域开展中国与西方的对话,例如,通过举办国际会议、研讨会,开始培训课程、合作研究等方式。在2009年,霍夫曼、杨吉膺、卡克劳斯卡斯(Francis J. Kaklauskas)、陈俊雄(Albert Chan)主编了一本书:《存在主义心理学:东方与西方》。我和几位中国学者(如申荷永、包兆会、王文胜)参编了部分章节。我们还设想在2010年在中国举办一场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并开始了会议的联络与筹备。通过我的朋友郑洪女士的介绍,我结识了孙立哲先生,得到他的热情回应与支持。然后,我们又联络了南京晓庄学院的陶勑恒教授。于是,在晓庄学院心理研究所,中方几家机构(南京晓庄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万生心语机构、南京直面心理研究所)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2010年,我们与霍夫曼所组织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存在-人本心理学家团队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施奈德受邀请做会议开场的主题报告。我们也邀请了郭本禹在大会上做专题报告,却没有联系上杨韶刚。后来才知道,他当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他跟施奈德过从甚密,施奈德曾邀他到家作客,谈话之间,施奈德也向杨韶刚提到了我。到了2012年,美方的大会组织者跟复旦大学心理系孙时进教授的团队进行合作,在上海举办了第二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在会议第一天的接待晚宴上,我在寻找杨韶刚,他也在寻找我。我们自此结识,成为朋友。这次跟杨韶刚兄见面,我收获了一份礼物,便是他翻译的施奈德的书:《唤醒敬畏》。更重要的是,霍夫曼、杨吉膺作为美方的会议筹备者,也有了一个新的合作者。结果是,2014年,第三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得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这次会议的一个遗憾是,施奈德未能前来参加。在2015年,存在心理治疗世界大会将在伦敦举办,因为这次大会将有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专家参与,使它成为有史以来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领域真正的世界盛会。施奈德是这次会议的主题报告讲员,而我也是本届会议的特邀讲员。我们将在伦敦见面,我还会继续关注他在思想上的进展。我本人也一直想向中国读者介绍施奈德。在介绍他的思想之前,我先说一说这个“人”,讲一讲他的故事。我一直以为,一个人的思想或理论,根源于他的生命故事,甚至,一个人的思想或理论,本身也是他的生命故事。当我们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生命故事,我们就了解了他的思想,他的理论。我最早了解施奈德这个“人”,是参加他在洛基大学举办的一场存在心理治疗工作坊,当时的体会是,他在治疗营造成一个“场”,这是一种关系的场,情感的场,其中有一种柔和的、感化的力量,触及人的内心深处,让对方愿意敞开自己,甚至敞开内在的伤害。随即,觉察产生了,医治发生了。这一次,我现场感受到存在-人本心理学所说的“关系的治疗”,其中融会了施奈德所说的“敬畏”,敬畏里有医治的奥秘。到了2010年,在第一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上,施奈德的主题报告向我们阐述了他的“基于敬畏的心理学”,主张“唤醒”我们文化里的敬畏,“唤醒”我们内心里的敬畏。在其感发之下,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回归良心》。我介绍施奈德跟南京大学生的赖永海教授认识。在2011年,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邀请了施奈德来做两天的讲座。同时他又到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来做讲座。我为他做翻译,一直陪着他,又跟他有个人的交谈,对他的思想就有了更为切近的了解。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里,他总会邀请我跟他一起探索思想,朝深处走。我记得他对我说过一句话:许多人的困难是走到深处,我的困难是待在浅处。事实上,施奈德是可以“深入浅出”的。记得他在南大讲演的时候,因为许多听众没有心理学背景,我建议他“浅”一些,他便让自己“浅”一些,而且“浅”得很精彩,“浅”得更受欢迎。在人类许多领域里,都有一些严肃而深邃的人,他们是学者、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心理学家,他们有着施奈德所追求的“深”。这种“深”里,有一种单纯,有一种迷恋,也正是因为这种单纯和迷恋,他们有所独创,而人类需要这样的深度。存在心理治疗可以说是一种深度心理学,它的一个特征,就是让我们从浅而入深,从琐屑的关注而进入存在的根本。说到这里,我想到孟德洛维兹(Ed Mendelowitz)讲的一个故事,是关于施奈德的。罗洛•梅被认为是“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而施奈德和孟德洛维兹都是他的学生。施奈德住旧金山,孟德洛维兹住波士顿。据孟德洛维兹讲述,有一天,施奈德要从旧金山到波士顿,临行前,罗洛•梅对他说:你到波士顿去,我介绍一个人跟你认识,他叫艾德(即孟德洛维兹)。于是,施奈德与孟德洛维兹在波士顿见面了。他们都是迷恋深思的人,见面之后就一边在街上走,一边探讨思想,不觉之间走累了, 随意走进一个街边酒吧,坐下来继续谈论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这时周围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有女子跳裸体舞。他们这才发现撞进了一个有色情表演的酒吧。这时,孟德洛维兹说,他就无法专心谈论哲学了,而施奈德兴致正高,完全不理会环境发生了什么。孟德洛维兹说:我自愧弗如呀!后来,在南京见到施奈德,就此事向他求证,他又深思良久,仿佛在追忆,然后慢悠悠地说:我其实也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他的回答让我喜欢,在我的理解里,一个存在主义者不仅是深思的,更是感性的、情感的。……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王学富


 过与不及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