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9-01
ISBN:9787010034423
作者:戚其章
页数:438 页页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日本海外扩张的思想渊源
1 倡导海外扩张论的鼻祖——丰臣秀吉
……
第二章 “征韩”计划的逐步实施
1 炮舰外交初试锋芒——云扬号事件与朝鲜开国
……
第三章 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前奏
1 《中日修好条规》谈判和换约的背后
……
第四章 扩充军备与进行大陆作战准备
1 大力扩充军备
……
第五章 预谋战争的“陆奥外交”
1 日本“六·二出兵”的真实目的与假

作者简介

本书共分八章,其内容包括日本海外扩张的思想渊源、“征韩”计划的逐步实施、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前奏等,书中以国际法规的视角,重新对甲午战争的起因等作了系统地探讨。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融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为一体,可供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士参阅。


 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874年4月4日,日本政府任命西乡从道为台湾蕃地事务都督,率军三千六百余人乘船出海,侵略台湾。5月7日,第一批日军在琅乔登陆。6月1日,日军发动总攻,但却很快失败。无奈之下,日军撤至沿海地带,筑屋修路,示人以久驻之势。盼望着以外交途径摆脱军事失败的困境。大清国方面的反应比较迟钝,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还是英国公使转告给总理衙门的。5月29日,总理衙门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大臣,负责处理此事。清军步兵十三营6500人渡海驻凤山,六艘兵轮泊澎湖,一艘兵轮泊台北。一时之间,看起来似乎是,如果外交谈判仍然抵牾不决,很有可能会爆发战争。当时,日军新败,士气灰烬。而清军初至战场,未有任何损失。无论是在步兵、或是海军方面,似乎都是清军占有优势。清军应该是不惮一战,驱走日军的。但是,外交谈判的结果却是:清国以抚恤赔偿、购买日军营房道路的名义,向日本支付白银五十万两;并且,不指责日本为侵略者。似乎是,清国在占有道义优势、实力优势的形势下,却承认了屈辱的条约。而日本凭借外交讹诈,扭转了军事冒险的失败。但是,实际情况却很可能并非如此,清国并不是占有优势的一方。此前,1871年,日本曾经派遣使者柳原前光前往清国谈判通商条约诸事务。出使期间,柳原前光与清政府各部门的重要官员们都有过频繁的接触。日本使者更是暗中侦伺清国各方面的情报。所以,在日本商议是否要攻击台湾时,内务卿大久保利通的态度原本是颇感犹豫的。柳原前光就向大久保报告说:‘清国萎靡,不足为虑,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攻击日本。所以,日本应该大胆侵占台湾,在亚洲的大变动中奠定霸业方略的第一步。’听罢柳原前光的建议,大久保利通遂决意赞同出兵了。另外,在当时,英国为了制衡俄国向亚洲的扩张,真诚盼望与清国联合抗俄。所以,英国希望清日两国能够在台湾问题上达成妥协。从而避免俄法两国对清国暗生觊觎之心。日本是无理挑衅的一方,英国人希望清国做出让步,与日本和解。所以,由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佗出面,与清官员会晤,表达了英方的观点,其大意要点如下:‘日本久蓄异谋,心怀叵测,其意不在通商。又效法泰西军法,练兵近十年。不惜重金,连年新式精犀枪炮,弹药火器不计其数。最近又购置第三艘铁甲舰。相较之下,清国步军海军的装备、训练都远远不及日本。东南沿海一带,武备松懈。即使忍让妥协,还是对清国有利的。否则,日本人侵扰占领上海、宁波等处口岸,清国在军事上完全没有应对的方法。若是贸易不通,每年千万洋税立即短绌,恐不够财政困窘。’我们看到,柳原前光与麦华佗的言论颇有相似之处。暂不论清国的军政萎靡,如果立即开战,首先就要进行海战。而清国不仅仅毫无海战进攻能力,而且也很难在漫长的海岸线实施防御。所以,在台湾事件中,清国妥协了。这样做,固然很屈辱,但如果开战的话,清国并无胜算,也许后果会更严重。其实,在侵略台湾之前,日本政府高层内部就已经决定,台湾问题解决之后,就要吞并琉球国。所以,虽然侵略台湾的军事行动失败了,但与清国达成协议之后,日本立即就开始着手吞并琉求的行动。经过了二、三年的威逼胁迫之后,日本人实际上控制了琉球国。1877年4月,琉球使者抵达福建,请求清国援救。于是,清政府饬谕新任驻日本公使何如璋赴任之后,与日本方面交涉琉球事宜。经过与日本人的交涉之后,何如璋对日本人的野心有了十分清醒的认识。所以,何如璋在写给李鸿章的信函中,强烈建议清国应该阻止日本并吞琉球。何如璋写道:‘以日人无情无理,如瘛狗之狂,如无赖之横……琉球既灭,行及朝鲜……欲寻嫌隙,不患无端……是为台湾计,今日争之犹纾患,今日弃之患更深也……则虽谓因此生衅,尚不得不争。况揆之时势,决未必然乎!’何如璋很清楚地认识到,日本真正的侵略目标是瞄准清国的。与其坐视祸患漫延到东南边疆的台湾,不如就在琉球遏制住日本的野心。而且,何如璋估计,按现在的形势来分析,如果清国果断地采取强硬立场,或许日本人就会知难而退了。何如璋对日本野心的分析,李鸿章当然不会不赞成。但是,李鸿章在回函里面写道:而今日本人的举动,诚如来函所云‘无赖之横,瘛狗之狂’,既然如此,一旦构衅,日本人怎么肯轻易退让呢?为了海外区区小国的贡物,务虚名而勤远略,即不值得,也不必要。所以,李鸿章根据自己与日本人交涉的经验,认为:如果清国介入琉球事务,日本人肯定不会退让,而是会激烈地反抗。至于李鸿章所说的‘务虚名而勤远略’等语,则是为了掩饰清国的虚弱地位,而故意表现出来的傲慢不屑。既然当初在台湾问题上,清国已经选择了妥协,那么,清国更不愿意在琉球的问题上冒着与日本人开战的危险了。所以,最后,清国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仅仅只是向日本人提出外交抗议,批评日本人违反了国际法,指出日本人的行为是错误的。日本人的反应呢?他们立即出兵攻灭了琉球国,强迫琉球国王迁往东京,软禁起来了。清国既不承认日本人的侵略行为所造成的事实,又不愿意动用武力改变现实。日本政府则是居心险恶地提出了与清国和解的试探。清国大臣们识破了日本人的阴谋,不肯与日本和解。所以,关于琉球交涉,实际上变成了一场悬案,一直都没有结果。只不过,因为从此以后日本的国势日渐昌盛,再没有谁敢去为琉球国打抱不平了。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我不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正像我相信单拿一支筷子不能吃饭一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支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以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希望能够以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我们相信,李鸿章并不像赫德爵士所评论的那般愚蠢,李鸿章的真实想法,应该是想要利用过份喧闹的正义声明,来掩饰大清国的虚弱与腐朽。英国的巴夏礼爵士,曾经参加过英法联军。以后,又长期担任过英国驻华公使、驻日公使的职务。此君一贯仇恨清国,所以十分亲近日本。1884年朝鲜的甲申兵变之后,即使是态度亲日的巴夏礼,也对日本人教唆、鼓动此次政变而感到十分不满。巴夏礼评论说:“看到这次阴谋的卑鄙性质和实现这次阴谋所采用的残忍方式,是很可悲的。非常遗憾的是,日本公使竟容许自己同乱党及其罪恶行动如此密切相关。”为这次政变的失败所激怒,一时之间,日本国内群情振奋,讨伐清国的主张甚嚣尘上。日本政府内部经过讨论之后,认为此时出兵的条件还不成熟。主要的原因有:日本与清国的军事对比尚不占明显优势。国内财政连年赤字。不宜立即开战。另外,日本早已注意到俄国也对东北亚地区觊觎已久,早已引起了日本的警惕。伊藤博文与井上馨等人担心,如果现在就进攻清国,或许会招致俄国的干涉。所以,日本政府还是决定派遣使者出使清国,谈判甲申兵变的善后事宜。日本希望通过谈判,达到两个目标。第一:要求清国惩罚被卷入兵变冲突的清军士兵。这就是要歪曲事实,把兵变的责任推给清国。第二:日本人希望清日两国从朝鲜退兵。因为当时清国对朝鲜的宗主权得到了列强的普遍默认,处于占有优势的外交地位。日本人则是要竭力削弱清国在朝鲜的力量,以便于日本向朝鲜的扩张。所以,日本人认为,如果清国从朝鲜撤兵,则有利于此后日本在朝鲜问题上的外交运作。至于在清国方面,此次兵变甫生之时,满清官员们也是十分愤怒的。对于日本所提议的‘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原是不打算予以考虑的。但是,当时,法国正在广西边境滋事,满清官员们为之揭衣旰食,无暇它顾。若是两面作战,形势必定极为艰难。另外,李鸿章得到驻日公使的报告说:‘此次日方的使者伊藤博文,一向对清国十分友好。’于是,李鸿章的敌对情绪在日本人的诈术之下,也就有所缓和了。而且,当时的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竭力在两国间调解,真诚地不希望清日开战,希望清国做出一些让步,安抚日本。于是,李鸿章开始认真考虑,如果清日同时撤兵,仍然可以维持两国在朝鲜的力量平衡,应该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罢!清日双方正在紧张谈判之时,4月6日,清国与法国签订了和议,两国停战。消息传来,日本使者感到极为失望,认为这个消息对日本方面是极为不利的。但是李鸿章显然另有想法。李鸿章认为,既然清国十分体面地结束了与法国的战争,清国已经拥有了足够的优势,可以对日本做出一些让步了。期望以此妥协与日本达成协议。于是,李鸿章踌躇满志地对伊藤博文表示说:‘我有一大议论,预为言明。我知贵国现无侵占朝鲜之意,嗣后日本若有此事,中国必派兵争战。若中国有侵占朝鲜之事,日本亦可派兵争战。若他国有侵占朝鲜之事,中日两国皆当派兵救护。缘朝鲜关系我两国紧要藩篱,不得不加顾虑。目前无事,姑议撤兵可耳。’于是,李鸿章把日本人费尽心机想要争取到的结果,轻而易举地赠送给了日本人。伊藤博文顿时大喜过望,立即允诺。所以,最后《天津条约》签定之后,清日两国共同撤兵。条约约定:若以后朝鲜有事,中日双方、或一方决意出兵时,一定要通知对方。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天津条约》的签订,与其说是清国放弃了自己的权力,倒不如说是正确反应了清日两国当时的心态。李鸿章当然十分清楚日本人强烈的进取意志。当初之所以强调清国对朝鲜的宗主权,正是鉴于台湾、琉球事件的教训,为了反制日本扩张而采取的策略。我们推测,李鸿章之所以同意两国同时撤兵,一方面希望以让步向日本人表明自己的诚意,另一方面也未必没有以退为进的策略。《天津条约》签订之后,如果日本还要在朝鲜进取,肯定会引起俄国、英国的不满,列强为了维持东北亚的力量平衡,必然会出面阻止日本。而清国也仍然握有向朝鲜出兵的选择。从外交策略上来看,如果清国退让之后,日本继续逼近,就很有可能形成有利于清国而不利于日本的外交环境。一旦列强在朝鲜形成了一道防火墙,辽东的国防安全就得到了保障。而日本方面,则视《天津条约》为一次外交胜利。清兵撤离朝鲜之后,当然更方便了日本在朝鲜的扩张。至于俄国与英国的存在,当然是不利于日本的扩张。不过,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等人决心要用外交手段来化解列强的干预,为日本在朝鲜用兵扫清一切外交障碍。早在1893年,日本政府的内部文件中,就明确指出了俄国对东北亚方向怀有侵略野心。当时的日本已经视朝鲜为禁脔,尤其担心俄国对朝鲜的威胁。日本人认为,之所以俄国当时还未大举侵略,主要是因为俄国通往东北亚的铁路尚未修通,实力有所未逮。一旦铁路修通之后,未来的十余年间,朝鲜的前途就很难判定了。所以,日本应该及早做好准备,以应对祸机。清国声称对朝鲜拥有宗主权,英国予以默认,盼望清国能够阻止俄国向东北亚的侵略。俄国与日本,因为他们都对朝鲜怀有野心,所以,在反对清国的宗主权的问题上,倒是出奇地一致。日俄之间,彼此猜忌,相互掣肘。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制约,俄国不得不暂时满足于默认清国对朝鲜的宗主权。但是,万一形势有变,俄国仍然盼望着可以在乱局之中渔利。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6月2日,日本决意出兵朝鲜,估计清国也会出兵朝鲜,日本军队准备乘机与清军决战。军队调动频繁,形势渐趋紧张,自然就引起了俄国与英国的关注。日本在对俄交涉时,首先极尽狡诈欺骗之能事。用兵之初,日本外交官反反复复对俄国外交官表示说:‘日本此次出兵,完全是被动因应形势,事态平定之后,日本就会与清国各自退兵,日本绝无占领朝鲜之意。’俄国人自认为得到了日本的保证,相信了日本无意抢占朝鲜,俄国人感到放心了。随着清军与日本军在朝鲜的对峙,日军大队纷纷入朝。俄国人再度询问日本政府的用意。陆奥宗光对俄国人表示说:‘日本怀疑清军有趁机留驻朝鲜,控制朝鲜的企图。日本感到极为忧虑,只有增兵朝鲜,监视清国的行动。’俄国人对这个答复很满意,因为俄国人也很不赞成朝鲜被清国控制。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也向俄国驻日公使希特罗渥表示说:‘日本无意夺取朝鲜内政,日本只是希望打破清国对朝鲜的宗主权。日本希望朝鲜独立。’俄国人相信了日本人的保证,认为日本军队确实是只想要打破清国对朝鲜的宗主权,完成这个任务之后,日本就会从朝鲜撤兵。俄国人感到十分满意。但是,随着战事的进展,日本大胜,把清军驱出了朝鲜。随即,日本却毫无撤兵之意,而是由日本人主持着,开始要改革朝鲜的内政了。俄国人感到着急了,又与日本交涉,警告日本政府应该尊重独立的朝鲜政府所签订的条约,以避免日后与俄国发生重大纠纷。陆奥宗光继续撒谎,说:‘日本对朝鲜的各项要求,并不违背朝鲜的独立。’俄国人知道,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但事至此时,俄国人也无能为力了。俄国在此期间的无所作为,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俄国尚未做好介入东北亚的准备。但日本对俄国的种种欺骗,安抚了俄国人的怀疑,打消了俄国人的顾虑,很好地配合了日本军队侵略朝鲜的军事行动。日本把清国视为攻击对象,又把俄国视为潜在的劲敌,所以,在对清国、对俄国的外交中,充满了欺诈的手段,以掩饰日本的真实意图。而日本却热切地希望能够拉拢到英国做盟友,所以,在对英外交上,日本人又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外交手法。十九世纪,在中国已经攫取到丰厚的殖民利益的英国,渐渐地觉察到自己的殖民利益与清国的国防安全存在着高度的重合。清国在北方边界,要应付俄国的蚕食鲸吞,在南方,要提防法国的蠢蠢欲动。如果清国的防御失败,无论是俄国在北方中国的扩张,或是法国在南方中国的扩张,都会严重威胁到英国在华的势力范围,而这样的前景,当然会给英国带来许多的棘手难题。另外,在东南亚地区,有许多的中国移民。英国认为,如果能够取得清国的善意,那么,对于巩固英国在东南亚的统治,也是有极大的助益的。所以,自从日本对清国采取了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在台湾、琉球、朝鲜等问题上频频向清国挑衅之时,英国总是意图在清国与日本之间斡旋,不希望因为日本的挑衅而削弱清国的国防力量。例如说:西乡从道进攻台湾时,日本不仅仅要求赔偿,还一定要清国承认日本的出兵是正义的。清国很愤怒,执意抵死不从。还是英国公使居间调停,用英国外交官的聪明头脑,想出了两个当事国都可以接受的说辞——‘日本国此次所办,原为保民义举起见,中国不指以为不是。’——才总算是了结了此事。此后,每次日本无理挑衅,英国都要奔走调停于清国日本之间。每次,英国人都是劝说清国做出让步,以安抚日本,避免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英国人是在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并且是劝说中国做出不应该的让步。但考虑到当时清国与日本的综合力量的对比,英国人对清国的立场还是善意的。英国人看得很清楚,在一场清日冲突中,清国很有可能遭到更大的伤害,那么,清国就更不容易抵抗俄法列强的攻击了。一般而言,在国际争端中,凡是主动挑衅者,往往都不希望滋生的事端能够得到妥协,唯有如此,挑衅者才可以扩大事态,乘势取利。所以,看到强盛的大英帝国卖力地为清国调停,日本感到十分忧虑,甚至怀疑在清国与英国之间是否存在着秘密条约呢?接下来,日本的外交人员们就要运用无比的坚忍精神与狡狯的阴谋权术,迫使英国放弃对清国的支持。一方面,日本人对英国人展开了长期、耐心的劝说工作。日本人表示说:英国所寄予清国以厚望的,不过是借用清国的力量来抵挡俄国对朝鲜的侵略。但是,观察清国的现状,清国能够以他们的力量遏制住俄国的扩张吗?一旦俄国完成战备,大兴向亚洲施加压力之后,清国恐怕就连能否保证自己的领土都是个问题呢!那么,清国首先就会牺牲朝鲜,盼望能够转移俄国的注意力。那么,清国就会辜负英国的期望了。只有日本,才是即有能力、又有愿望,可以遏制俄国的侵略。因为在日本的战略设想里,清国是第一假想敌,俄国是第二假想敌。所以,在日本对清国、对俄国的外交活动中,日本人用尽一切欺诈权术,全力地隐瞒自己的意图。但是,在对英国的外交中,固然也充斥着谎言与欺诈,但为了争取到英国的支持,日本人最终还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了英国人。另一方面,日本人仍然发挥旺盛的进攻精神,利用各种机会向清国挑衅,蓄意制造外交事端。英国按例介入调停。于是,日本人详称愿意谈判,但总是提出苛刻、刁难的要求,务必要让清国忍无可忍,不肯妥协。于是,日本人就会告诉英国人说:清国不愿真心议和,无法达成和解。这时候,摆在英国外交官员们面前最紧迫的问题,并不是判断谁是正义的一方,谁是邪恶的一方。在英国人的立场看来,如果清国与日本的纠纷不断,甚至有可能发生战争,那么,清国怎么还能够全力防御更加强大的俄国呢?如果清国看起来无力维护英国的殖民利益,那么,英国再继续保持与清国的友谊,那就是毫无意义的了。于是,在日本人的高超外交谋略的动作之下,英国的对华政策逐渐地发生了变化,逐渐靠拢日本而疏远清国待到甲午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夕,英国看到清日之间的战争已经无法避免了,英国必须要做出选择了。于是,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向英国海军机构询问军方对清国军队以及日本军队的评价,将要依据军方的评价做出最终的决定。英国军方的报告很详细、很全面,最后的结论也很明确:如果清日开战,日本必定获胜。于是,英国外交大臣终于决定支持日本了。他向日本发出照会,希望一旦开战,日本能不要在上海及周围地区发动军事行动。陆奥宗光当然立即就听懂了英国人的言外之意,陆奥宗光大喜,立即允诺。第二天,日本政府就密令海军常备舰队就离开佐世保军港,寻找北洋舰队决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