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季风(满江红书系)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
ISBN:9787506005050
作者:杨东平
页数:572页

书籍目录

引言:现代中国的双城记
第一章 城市之风:中国的南与北
第二章 京派和海派:风格的形成
第三章 京派和海派:双峰对峙
第四章 新北京:光荣和梦想
第五章 革命文化:新的中心
第六章 海派的嬗变
第七章 上海文化:新海派
第八章 新北京和第三代人
第九章 上海人和北京人
第十章 三足鼎立:九十年代新格局
后记


 城市季风(满江红书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最近在读一本新周刊的《连城诀》,真是打开视野~我过去只会关照一下生活过的北京和上海。原来中部城市也那么有文章可作!刚刚又去买了一本最近很火的《读城记》,未看。(回来看看豆瓣,貌似口碑不好啊... )前两天又翻出一本《城记》,又读一遍 ——最近对“城市”话题很有兴趣 :)想起来,我还有这本《城市季风》,《城市季风》是我“城市学”的启蒙。去年推出了新版本,但是只多了一章,价格贵好多 :(有趣的是,这部书还是豆瓣上的书友送给我的,解我写论文的燃眉之急。这里要谢谢从未谋面的“宁爷”~~
  •     能让你深刻体会这些年的一些误解、误会的由来,作者分析得头头是道,深入浅出,绝对值得一读。只是不知道市面上能不能在买得到,我看得是电子版。哎,豆瓣嫌我的评论太短了,那我就补几句吧。举一例,北京妞管来例假叫“倒霉了”,上海丫头叫“老朋友来了”,严谨活泼可见一斑。北京营业员的态度差和上海营业员的服务好全国皆知。对于每个来北京的人,上海人都会问“上海好还是北京好”(我本人被问过很多次),在北京,则很少遇到这种提问——这对北京人来说不是问题,中国还有比北京更好的城市吗?其实,上海人的询问并非未含有城市优越感,他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想验证这一优越感,此外,潜意识中对京城模糊的崇敬和神秘感。
  •     不见此书已经很久了,那时可能还是在1997年的时候,记得是刚刚出来不久。还是在同事的宿舍里看到一个叫杨东平的人写了这本关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的“城市季风”。那时我对上海也不是特别有好感,但翻过这本书之后觉得有些意思,于是就借过来看了。巧的是在春节回家的路上认识了一个上海朋友,更巧的是它也读过这本书,于是跟他就书中的内容谈了一路,也并不觉得这次回家的路特别的寂寞。这本书我带回家后,还想我一个高中同学推荐了。后来我才得知此书作者是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的教师,而且是中央电视台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节目策划人。因为是同事的书,不久就还了。自己也想过买一本,但后来无论如何也没找到卖的地方。唉,那时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很多事情是用数据来说话的,在那时,能用数据写的具有人情味,不是很容易,现在再看,已经不能再像以前打动我了。上海的朋友有时还能保持联系,但我的那个高中同学已经去世了,这本书我也始终没有买。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10年了
  •     太太神的一本书了,要是有6颗星我就给6颗,有7颗我就给7颗!!!把一些我们认为非常习以为常的事情,经过小小地一点拨,就恍然大悟啦~好喜欢好喜欢,快看完了。顺便十分感谢一下推荐我这本书的晨门老师,好久没有他的消息,不知道他最近在忙什么。
  •     这方面我缺乏无偏见的观点
  •     这书很多地方引用而不加注,加注而缺漏信息,从学术规范上说,不严谨。
  •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这本书用一种全景式观照的方式,比较了代表中国南北两个主要城市在各个方面的文化差异。
  •     早年读的日文版 可惜杨老师现在已经不写这种书了
  •     1996年到北京上大学买的第一本书,知道了北京的历史、文化,还有梁思成林徽因。。。
    12年过去了,好怀念啊。
    最近买了修订本,好像加了一章,也没怎么细看。不复当年心境了。
  •     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在如今烂书横行的年代……
  •     很好的一本地域文化研究的书,2000年时读过。
  •     12年前
  •     大学时候读这本书,知道了peer pressure和同质性竞争。如京沪,如港新。
  •     原来小时候去的首都早不是北京了。某党为何总是秉持“去其精华,取其糟粕”的原则呢?此外,一些文人是不是永远不会再有了?
  •     最近正在读! 逛了一天书城,选了它
    觉得蛮有思考的空间
  •     带动了一个出书热潮,现在想想其实写得很差。
  •     我好像是1996年买的 或者1997 总之是大学最后一年 当时看还是很有感觉的 那一套书当时纸张在书店里还是很显眼的
  •        不见此书已经很久了,那时可能还是在1997年的时候,记得是刚刚出来不久。还是在同事的宿舍里看到一个叫杨东平的人写了这本关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的“城市季风”。那时我对上海也不是特别有好感,但翻过这本书之后觉得有些意思,于是就借过来看了。巧的是在春节回家的路上认识了一个上海朋友,更巧的是它也读过这本书,于是跟他就书中的内容谈了一路,也并不觉得这次回家的路特别的寂寞。这本书我带回家后,还想我一个高中同学推荐了。后来我才得知此书作者是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的教师,而且是中央电视台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节目策划人。
       因为是同事的书,不久就还了。自己也想过买一本,但后来无论如何也没找到卖的地方。
       唉,那时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很多事情是用数据来说话的,在那时,能用数据写的具有人情味,不是很容易,现在再看,已经不能再像以前打动我了。上海的朋友有时还能保持联系,但我的那个高中同学已经去世了,这本书我也始终没有买。
  •     其实我挺讨厌“文化批评”的-。-
  •     当初就是看了这本书,对上海产生强烈的好奇,于是最终来了上海
  •     穿越城市的不同风
  •     感觉写得还是蛮不错的 行文优美且有深度 自我感觉比易中天的那本好多了很值得一读。
  •     作者态度很严谨,内容虽然有些地方枯燥,但瑕不掩瑜,精彩之处足以撼动人心。
  •     还真是包罗万象,在90年代的书里写的还算挺有趣大
  •     这本书写得很早,如今看不足为奇,但是当时还是不错的
  •     94年的时候,在大学里买过初版,很喜欢,
    本想再买本修订版, zhonghuajie 的评论让我犹豫了
  •     搬来北京,这本书也算played a role
  •     壮志踏平白宫顶,雄心光复红场名。看天下群妖死谁手?红卫兵! 每一朵浪花都粉碎了,波动却传到了岸边。 可能还有错误,但是绝不平庸。
  •     内容翔实,但缺少观点
  •     略显杂乱
  •     读这本书,想来也不会是抱着了解当代的目的来读的。回味历史,总可以让人得到很多意外的收获。文章写的浩浩荡荡,让人读了只觉得回味无穷。
  •     现在这本书出了修订版,但是很多地方都找不到,希望早一天能够享受到。
  •       诚然这本书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书中增补的内容也不足以解读如今的北京和上海。但作为一本关注最具争议性的京沪话题的书,仍然很有可读之处。
      我是花了很久才读完这本书的,期间我正好辗转于北京和上海。关于北京的部分是在上海读了一半,关于上海的部分完全是在北京读完的。书中提到的很多事情典故幽默都已经是陈年旧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城市天然的属性深深植根于城市内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依然透过表象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城市已经不再是那个城市,但城市也依然是那个城市。
      作者以大量资料和所见所闻所感与读者分享自己在两地的生活经历,文字流畅优美,内容丰富,文字触及到生活、思想的各个角落,读来如同漫步在这两个中国最迷人的城市之中,耳旁有挚友娓娓道来这个城市的历史、人文和生活。
  •     这书是我一个大学同学当出版社编辑(东方出版社,现在的是再版)时组的稿,出了后还挺火了一阵,类似的模仿作不少(包括易中天的),但都没有超过这本,因为作者还真是认真思考了的.其实国内人无论怎么试图客观,都很难不预设立场.外国人应该没什么立场,因此比较客观.我的美国朋友中,凡是比较有文化,有思想,有钱的都喜欢北京,而喜欢上海的多数都是没文化,没思想,没钱的白领.究其原因,无非两条,北京有历史,上海只有当代;北京有原创,上海只有模仿.
  •     在那个年代算还行了,为写论文买的
  •     讲述了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的文化形成,文化变化,文化特点。
  •     不错,值得一读。
  •     "城市已经不再是那个城市,但城市也依然是那个城市。"
    我是看了易中天的书才了解到此书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